25 好的故事
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会写“搁、综、澄”等 13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预告、烟
草、烟雾”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4.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难点
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 13 个生字。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比如“搁”“综”“瞬”等
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藻”等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
形下声的特点。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
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2.阅读理解
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
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
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学生在此基础上
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3.表达运用
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
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1.预习提纲
(1)搜集《野草》的相关文章以及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3)再读
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综、漾”等 13 个生字,理解运用“预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
一、别样风景引文章,故事内容触于心
1.出示课件。
(一组照片;播放优美的音乐)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带大家去看看别样的风景。这次观赏从一条老街开始,老街上有一
家历史悠久的小酒店,有一间名叫“跨湖”的书院,有一座总有游客端着相机去拍照的老
房子。老街的出口是一座桥,站在桥上眺望,可以望见远处的亭子,传说站在这个亭子上
可以望见远处的大海。出了老街向右转,宽阔的河道一直陪伴在马路边,河上有桥,河边
有塔,还有广袤的田野上那金色的海洋。
2.这条路线就是鲁迅先生曾经走过的山阴道。在鲁迅先生的日记里,我找到这样一条记载:
课件出示:
1913 年 6 月 26 日,他“同三弟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仲文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归
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
——《鲁迅日记》
3.我们刚才领略的就是鲁迅先生当年的行船路线,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先生在这条路线
上所见的《好的故事》。
(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设计意图】
美的环境可以丰富人的情感,美化人的精神世界。充满诗情画意的照片与婉转动听的
轻音乐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美好情境的创设,是丰富学生情感的良好手段,有利于
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并有助于锻
炼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更快地投入文本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识生字,解词方法学于心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懂的词语可直接跳
过。
2.检查学生对生词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词:
课件出示:
预告 烟草 烟雾 昏沉 错综 澄碧 萍藻 荡漾 解散 退缩 瘦削 浮动 瞬间 凝视 骤然
陡然 凌乱
(2)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师相机纠正读音。
预设:纠正“瞬间”“骤然”“瘦削”的读音。
(3)学生齐读词语。
(4)区别“综”的形近字。
综( )
踪( )
棕( )
(5)学习多音字。
削 xuē(瘦削)
xiāo(削铅笔)
3.请学生默读课文,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课件出示:
膝髁(xī kē):骨头上的突起,指膝盖。
皱蹙(zhòu cù):皱缩。
瘦削(shòu 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参差(cēn cī):不整齐。
澄碧(chénɡ bì):清而明净。
【设计意图】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初读
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才能为精读教学的“读得有感情”打下基
础。只有加强对初读课文的自学情况检查,才能掌握字音、字形、词义,使之正确运用,
积累词句。
4.读课文,评价朗读情况。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指出不足之处。
预设:
①“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这句话中的“倒影”读作“dào yǐng”,不读“dǎo yǐng”。
②“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读时注意停顿,省略号停顿时间稍久
一些。
③“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一句要读出话已尽、音未了之感。
【设计意图】
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及时发现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寻
找差距。如此,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同时也不会被这个榜样所束缚。接着让学生朗读,
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三、再探课文解疑惑,结构特点明于心
1.师:我们常常说,看人有第一印象,其实看文也是一样的。请大家谈一谈,《好的故事》
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
2.生回答,师相机点拨。
预设:
(1)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写得很美。写了乌桕、野花的迷人,同时,也写得非常细
腻。
(2)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篇很轻松休闲的文章。
(3)我感觉这篇文章非常具有画面感,在读的时候脑子会浮现相关画面。
(4)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看不懂。
(5)我感觉这篇文章很黑暗,重复出现“昏沉的夜”。
3.师总结。
师:这篇文章以《好的故事》为题,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好的故事”实际上指什么?
生答:作者的梦。
师:作者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梦,最后又回到了现实中“昏沉的
夜”。
(板书内容:现实梦境)
师:这种圆形结构的写作方式是我们第一次遇见,其实它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某种结构方式
非常像,还记得是什么吗?
生答:首尾呼应。
4.小结。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展开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
故事,这个美梦到底好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课文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让学生谈自己对课文的第一印
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解决疑问,文章所谓“好的故事”
其实就是梦。
四、课后作业摹字帖,读写结合动于心
1.描红、临写本课字帖。
2.抄写本课词语。
3.课后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教学,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还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
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在作业布置中,要注意给学生留白,课内已教授朗读技巧,课后
可以让学生自由熟读文章。生字的临写,词语的抄写,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品悟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一、复习旧知导新课,基础知识记于心
1.复习生字词。
课件出示:
1.选字填空。
综 踪 棕
( )迹 ( )色 ( )合
2.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瘦削(xuē xiāo)的他正在削(xuē xiāo)土豆。
2.请学生完成练习,师讲解答案。
3.导入新课。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题目《好的故事》就是鲁迅先生的(生答:
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是一场怎样的好梦,这是一个怎样的好故事。
【设计意图】
这一复习环节,既温习了形近字的学习,又巩固了多音字的运用,还让学生回忆了课
文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二、品读课文寻美梦,景物意蕴现于心
1.明确好故事的特点。
(1)在昏沉的夜里,“我”静静地闭上了眼睛。在朦胧中,“我”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美丽,优雅,有趣的故事。
课件出示语句:
课件出示: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板书内容:
(2)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生:第 3 自然段到第 10 自然段。
(3)默读课文第 3 自然段到第 10 自然段。
2.体会好故事。
(1)生自由读写“好的故事”的部分,思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并画出来,在旁边写上感受。
课件出示: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
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A.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
生:这是本文的文眼,告诉我们这个好的故事里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无穷无尽,说明
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
1 此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错综起来的美的人与美的事比喻为云锦、万颗奔星。
②云锦是非常美丽的云朵。(课件展示云锦图片)从这里,你读到了什么?
生:作者对这“好的故事”的赞美与向往。
B.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
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
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
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生: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我觉得代表新的事物;“丛树和枯树”代表旧的事物,
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而“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
尚,蓑笠,天,云,竹”,有一种惬意的田间生活的样子。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不是这个
样子,这是一种新的生活。鲁迅通过这个梦表现了他对这种新的生活的热爱。但是又在融
合后却又退缩,说明遇到了阻力。
1 此处描写的景物非常多,试着把它们圈出来。
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
②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景物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想一想,文中的这些景物有何
特殊意义?
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代表新的事物,“丛树和枯树”代表旧的事物,它们融
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
C.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
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
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生:第 7 自然段里的“茅屋、狗、塔、村女、云”与第 5 自然段相照应,同样也是描写了
那种美好平静的田园生活。我发现作者描写的景物都是河中的倒影,而且倒影会不断延伸,
不断变化。
1 此段描写了与前文相同的景物,也出现了前文没有的色彩,试分析意蕴。
“一丈红”,他先把它比喻成“缕缕的胭脂水”,然后又把它比喻成“红锦带”,“一
丈红”立于枯柳下,看似瘦削无力,但也是新力量的出现,思想上的升华。
2 文章描写的景物为何都是写的倒影?
一是鲁迅先生坐在船上,这些景物是他在水面上看到的;二是河水中的倒影是变化
的,而不是生活中的一成不变,这样描写景物是动态的、变化的。即新思想可能会被旧
势力粉碎,但如水中的倒影一样,当水面风平浪静时,又会重现景物,不会消失。
3.小结。
师:这就是鲁迅先生在文章反复强调的:这是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梦”,用文中
的话讲就是——
生:美丽,幽雅,有趣。
(板书内容)
现实
⇌
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好的梦
【设计意图】
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较多,在教学中,要抓住主要景物剖析意蕴,
从而理解文本,情感上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通过“读—找—圈—议—悟”的方式,
使学生深入文本,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三、品析夜景探昏沉,执着追求立于心
1.揭示现实。
过渡:虽然我们还没明白这个梦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先放一放。
我们知道这个梦最终醒了,而我们课文第 3~9 自然段写的是梦中的世界,而开头和结尾
是现实中的世界,现实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昏沉的夜。
(板书:暗的夜)
(板书内容)
暗的夜
现实
⇌
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好的梦
2.理解昏沉的夜。
我们知道这个好的梦就是作者在这个昏沉的夜晚做的,那么这个昏沉的夜有什么特
点?鲁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或者说他写这篇文章时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的?画出相
关的语句加以品析。
课件出示:
1.昏沉的夜有什么特点?
2.鲁迅先生在这个夜里是怎样的心情?
3.学生交流。
A.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生:我觉得当时的现实是喧嚣的、混乱的,而且缺乏正能量,阻碍了鲁迅先生的理想的实
现。
(1)请用两个词概括这个昏沉的夜。
(喧嚣、混乱)(板书:喧嚣、混乱)
(板书内容)
暗的夜
喧嚣、混乱
现实
⇌
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好的梦
(2)请注意这个句子的后边是冒号,冒号有什么作用?(解释说明。冒号一般有两种作
用,用在前边是提示下文,用在后边是总结上文。也就是说最后一句“昏沉的夜”是对全
段的总结,所以这两句话对发现夜的特点很有意义。)
(3)此时作者在干什么呢?(抽烟,说明他有点惆怅的感觉,抽烟是因为心中有愁绪。)
(板书内容)
暗的夜
喧嚣、混乱、惆怅
现实
⇌
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好的梦
(4)作者为什么感到惆怅呢?(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使他惆怅。作者还是有些心烦意乱的,
烟草的烟雾在身边,说明他的内心是烦乱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说明周围是嘈杂的。)
(5)补充写作时间。
文末是二月二十四日,其实应该是一月二十八日,因为这篇文章首发于二月九号的《语
丝》。一月二十八,这一天是正月初五,农村习俗这一天在请财神,别人都热热闹闹地放
爆竹,只有他是孤独的、寂寞的、单调的、沉闷的、冷寂的。
(6)我们用这些词来概括夜的特点和先生那时的情感,这是现实世界的;还记得梦境中
的情景吗?
(美丽,幽雅,有趣的好梦。)文章将现实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
出了梦境的美好,故事的美好。
(7)男生朗读“昏沉的夜”部分,感受夜的黑暗;女生朗读“好的故事”部分,领悟故
事的美好。通过鲜明的对比,体会“好的故事”。
【设计意图】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体会“好的故事”的内容。鲁迅先生曾经和他的学生萧军说
过这样一句话:“《野草》技术是不坏的,但心情有些颓唐。”技术就是技巧,其实我们读
懂这篇文章的密码就是这个技巧——对比。通过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对比,去体会“好的故
事”好在哪里。
B.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
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预设:美梦醒了,又回到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大石”具有象征意义,指旧势力,鲁
迅先生“好的故事”正受到黑暗社会的迫害。
(1)试着想一想,“好的故事”在当时社会具体指什么?(《新生》《新青年》等。)
(2)这些“好的故事”遇到了那些阻碍呢?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
·《新生》流产 1907 年
·《新青年》解体 1922 年
·兄弟失和 1923 年
·婚姻和爱情 1925 年
(3)结合背景,同学们应该有了更深的感受:这个梦最终醒了,梦想的境界消失了,又
回到了黑暗的现实中来。我们可以概括《好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于黑暗中守望光明,
结果却依然黑暗。请大家仿照这个句子,再说几句话。(于迷茫中寻求阳光,却依然迷茫。
于冷寂中寻找温暖,却依然冷寂。于沉闷中寻求生动,却依然沉闷。)
(4)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现实的世界是让人绝望的,梦想的世界是充满希望的。因此我
们可以这样仿写:(于绝望中呼唤希望,却依然绝望。)
(5)但是文章就这样结束了吗?在这一种清冷、惆怅、孤独、寂寞、绝望的感觉中结束
了吗?(没有,鲁迅先生要追回“好的故事”。)
C.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预设:虽然刚一融合的新旧事物很快退缩,美好的梦境总是一次次被打碎,但是作者并没
有放弃,还是要追回、完成、留下这篇“好的故事”。
(1)明知是绝望,但仍然要和绝望抗争,北京大学汪晖教授称之为:反抗绝望。
(2)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一说鲁迅先生流露在《好的故事》中的哲学。(美好
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板书内容)
暗的夜
喧嚣、混乱、惆怅
人生信仰
执着追求
现实
⇌
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好的梦
课件出示第 12 自然段,生齐读,读出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课件出示: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设计意图】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好的故事》的哲学也在文本中。通
过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时“好的故事”多次受到的迫害,同时结
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鲁迅先生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
着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多问题,推荐阅读
1.课上到这个地方,大家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有没有新的问题?请大
家再交流一下。
预设:
生:鲁迅先生是充满怅惘和失望的,可为什么他在文章的最后还要呼唤希望?
生:我想问:面对旧社会的黑暗,鲁迅先生内心到底有没有希望?
生:文章多次提到《初学记》,其中有什么寓意?
……
2.推荐阅读。
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课后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继续读读鲁迅先生的其他著作,如
《野草》《呐喊》,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探究疑难,解决疑难,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正如本文
的圆形结构。一堂课的教学并不能教会学生所有的内容,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自己去找答
案,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水平,也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的故事》作为鲁迅先生的一篇富有散文诗特点的短文,篇幅并不长,总共不到八
百字。但是作者正是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表现了鲁迅
先生关于人生哲学的深沉思考。这些深邃的人生哲学和现实感慨,是鲁迅先生在非常宁静
的深夜里思索的,以精美的文字、新颖的联想和独特的构思呈现出来。因此,我在教学中
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1.情感渲染,引起共鸣。学生不是无情物,只是未到动情时。在教学中,教师用音乐
和图片来揭示鲁迅先生“好的故事”中的路线,拉近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
学生在课始就对鲁迅以及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2.鲜明对比,深刻感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引导学
生通过批画词句,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尤其是“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体
现的人生哲学。本文的教学技巧在于对比,将现实的黑暗与梦境的美丽进行对比,感受“好
的故事”;将新思想的出现与旧社会的迫害进行对比,体会鲁迅先生美好的人生信仰与执
着的人生追求。再将文章进行多次对比朗读,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以想促悟,读中悟情。
3.先学后教,贴人而教。著名文学家沈从文说:“要贴到人物来写。”他的高徒汪曾祺
认为,这是沈先生的小说创作经验的精髓。其实语文教学,也要体现这句话的精神:教师
的教要贴着学生来教。这节课,教师始终坚持一个教学原则:先学后教。在对文本有了一
定的了解后,教师补充本文的创作背景,再结合文本理解,得出对“好的故事”的深刻理
解:“于黑暗中守望光明,结果却依然黑暗”“于绝望中呼唤希望,却依然绝望”“反抗绝
望”。学生从此得到启发,说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最后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研读文
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揭示人生哲学。至此教师确认学生阅读的主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再次提问学生是否还有新的问题。教师贴着学生的学习困难而施教,适时点拨。这才是贴
着学生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