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梳理探究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梳理探究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课件

ID:770014

大小:859

页数:31页

时间:2021-08-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 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 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 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 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 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说:“这只蜘蛛真愚蠢, 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 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 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 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 《三国演义》之曹操 奸诈多疑的枭雄 胸怀大志的英雄 《西游记》 神话小说 反封建作品 成功学 “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 居,而老年人看又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 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 不见。” “经学家看到《易》,道学 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 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 —— 鲁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英国谚语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目的 • 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 并明了个性化解读对读和写的帮助。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令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短剧 (时间)清明时节 (背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情态)行人欲断魂 (对白)借问酒家何处有? (人物)牧童 (动作)遥指 (远景)杏花村 现象一: 同一作品,阅读时间不同,解读不同 原因: 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 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 发生了变化。 感 觉 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这首诗表现的是对单调的厌恶,对新鲜美好的 欢悦。 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 不正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 漫、无私无欲。 诗可以有主题,也可以无主题。这首诗归纳不 出主题思想,只给人一种印象,一种感觉。 现象二: 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 原因: 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 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 各不相同 结论一: 读者的差异性导致对文学作 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 结论二: 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 导致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 不同时间 不同的人 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及其原因 丰 富 性 多 样 性 解 读 的 个 性 化 知识结构 生活阅历 审美品味 关注重点 A.读者 B.文本 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于丹在央视 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 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引来众多的批判。 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十博士:于丹用她个人观点 随意地曲解《论语》本义,明显会造成观众、读 者对《论语》本义的误解。呼吁于丹不要再闹出 把“小人”当“小孩子”的笑话了。 我 们 为 什 么 要 将 反 对 于 丹 之 流 进 行 到 底 于丹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新书《于丹〈庄子〉 心得》签售活动,一位男子进入签售会场,穿的 白T恤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 塞外鬼才李悦:《于丹〈论语〉心得》并不是对孔子的《论 语》的注解与解释,而是对部分《论语》的感想。她的主要 感想是:“《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 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由于《论语》并不 是提供“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百科全书,于丹 只能选取与“快乐的生活”有关的篇章,这些篇章只不过占 《论语》的十分之一左右,却有许多曲解之处。 马千里: 《当〈论语〉遭遇于丹》于丹解读的《论语》与本 义出入太大,只是把《论语》中的句子作为自己生活感悟的 支持,是“生活心得”不是《论语》心得,会让无数没有读 过原文的观众看了《百家讲坛》之后,就把于丹讲的东西认 定为《论语》。 历史学家朱维铮:(于丹) 胆子大,不懂的东西也敢讲。 问题探究 • 1.是否应该承认,一篇作品有一个相对确定 的主题? • 2.阅读要不要尊重作者的原意? • 3.怎样看待语文老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讲解? • 4.欣赏文学作品是靠理性分析,还是跟着感 觉走? • 5.个性化阅读有没有价值? 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 1.以文为本 • ①整体把握----主题的相对确定性 • ②还原创作意图-----尊重作者 • ③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切忌跟着感觉走 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 2.认识背景 • 郭沫若的《屈原》是要传达什么样的精神? • 这部戏是在反映抗战时期抗日爱国和投降 卖国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该剧借屈原之 口对投降派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深刻地揭 露了投降派卖国求荣的罪行,歌颂了革命 人民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激励 广大人民把抗战爱国的正义斗争进行到底。 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 • 3.联系作家 • 读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分析作者所传达的 意义 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 • 4.变换视角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小结 • 朱光潜先生说过“言是有限的,意是 无限的”。我们应敢于大胆想像,表 达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想像和思考,用 自己的理解拓展作品的艺术空间,解 读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同时 也应该注意文学作品解读的基本原则: • 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续写改编文学名作 —故事新编 • 所谓故事新编,是指作者充分利用名著、 名篇佳作,或课文,并对它进行改编,用 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原作的人物形象、故事 情节和思想内容,用原作的人物形象、故 事情节和思想内容来反观现实生活,从而 揭示主旨的一种创新作文方式。 高考作文《诚信》——赤兔之死 •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 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 孙权赐予马忠。 •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 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 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 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 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 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 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 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 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 吾深恨之。” •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 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 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赤兔 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 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 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 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 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 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 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 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 ‘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 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 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 敢不以死相报乎?”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 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 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 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 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 言罢,伏地而亡。伯喜放声痛哭,曰: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 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 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 苍生?”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 马厚葬。 • 【简评】 • 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 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 • 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 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 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 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 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 • 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 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 无法望其项背的。 • 得分:60分。 • 写“故事新编”这类作文,要注意两点。 一是一定要熟悉“故事”,这是写好“故 事新编”的前提。 • 二是一定要“新编”,这是写好“故事新 编”的关键。 • 最常见的新编方式是错位演绎,即时空错 乱——古今杂糅,中外互通,熔于一炉。 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 1.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你熟悉的一篇(如 《我的叔叔于勒》《伤仲永》)续写。 • 2.从你喜爱的文学作品中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人 物﹑场面或情节为由头,依照自己的理解, 展开想象,生发开去,另写一篇。 • 参考题目:刘兰芝改嫁 花木兰退伍 • 曹刿新传 愚公别传……

资料: 1.1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