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年《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1 第 6 单元第 20 课《新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人民政协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
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掌握基础知识,养成独立
思考的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运用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
材内容的理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
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节教学重点:(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2)三项基
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2、难点:
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通过学
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
成、内容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它们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从 1840 年到 1949 年,中国人民经过 100 多年的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终于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那么中国人民
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呢?新中国又是怎
么建立起来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前言部分,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第 20 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分析本课共讲述哪几个问题。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就确立了这项政治
制度。那么,这项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资料:《七律·人民解放军占
领南京》
提问:请问这首诗是谁写的?它反映了什么伟大的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胜利,占领南京后所写。该
诗所反映的事件是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没。
随着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
页,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
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1949 年 4 月 30 日,中国共产党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
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由此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
共产党的号召得到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贤达的热烈响应。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
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代表、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
侨的代表 662 人出席了会议。
提问: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任务是筹建新中国,那么它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
中国呢?我们一起先来了解这届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
问题:
(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新型国家的构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
国体,即国家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的新中
国要实现民主政治,只有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教师应加以分析,也可以将新中国的性质与日本、美国、英国、中华民国的性质做比
较,突出人民民主专政是占国家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对极少数反动分子的专政,是绝大
数人的民主这个特点,而后者都是少数统治者对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实行专政,是少数人的
民主。说明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人民可以真正当家作主),可能性(具备建
立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条件)。
除了规定国家性质外,《共同纲领》还规定了新中国的各项基本方针和政策。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即将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的职能。
(2)大会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
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张澜、高岗等为副主席。中央人民政
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政治协商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等。
提问:新中国的首都确定在哪里?
(3)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
提问:国民党政权的首都在哪里?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政权后为什么不在那里建都,
而选择在北平?
(学生讨论)老师从政治、经济以及北京的历史、战略地位等方面加以引导。
(4)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教师打出中国的国旗、国歌等标志,引出新中国的诞生。
(播放有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音像资料)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
此站起来了”,宣告新中国诞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然后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是如何完善发展的”?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的建立。政治协商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
形式,而且从这时起至 1954 年期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权力机关的职能。
提问: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新中国成立了权力机关。在人民代表大
会成立的情况下,政治协商会议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放的内容,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
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还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
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教师归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政治会议作用发生变化,虽然它不再代行权
力机关的职能,但它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仍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政治协商会议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主要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提问:我国目前有哪些民主党派?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它们是中国国
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
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
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
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
它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前面提到,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那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底有些什么样的职权,这一制度是怎
样建立的?下面我们来学习有关人民代表制度的相关知识。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
各级人民政府。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进一步置疑)那么,为什么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1)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
政治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这就是以国家大法的形
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它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这是新中国第—部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宪法的
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大会根据宪法的规定,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可见,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体
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区别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存在根本区别。请同学们讨论并
思考这两种制度的差别。
(学生课堂讨论)老师引导归纳:第一,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公有制;三权分立制度:私有制)。第二,两者的行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度:资产阶级)。第三,两者的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分权制衡)。
从两种制度的差别,我们可以发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是符合我国
国情的政治制度。
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优越政治制度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符
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下面来了解这种制
度的情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
中国是拥有 56 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政府实行民
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共同纲
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提问: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这个问题。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
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提问:这种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有一个过程: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
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1949 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
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 年,新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国
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 5 个。除内蒙古自治区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
回族自治区相继于 20 世纪 50 年代成立。西藏自治区于 1965 年成立。除 5 个省级自治区外,
全国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 100 多个自治县(旗),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
望。
(布置学生调查各地建立的民族自治机构和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情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符合我国国情
的制度。
教师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
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
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本课小结】
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民
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
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
繁荣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