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设计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从此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
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两个方面,所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指中国近代和现代这两个时期人们的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
通过学习,要了解和掌握近现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变迁的表
现和历程。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原因及其对我国近现代政治、
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我国
社会变革的进步意义;认识到现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精神文化生
活日益充实,是党和政府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结果。
本单元的重点是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进步的表现和大众传媒的变迁,难点是分析各项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
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
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
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
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
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
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调
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预先查找有
关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资料。
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等四组,教师提供
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等,还有相关网址。要求展示时间 7 分钟左右,
方式不限。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
的原因。
(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
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2)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
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
前提。
导入设计
小结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西方的工业文明猛烈地冲
击着中国古老、传统的社会;它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那么这个时代的社
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又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展示给我们看。
情境导入
教师身穿整洁的西装革履,脚穿一双老板鞋,头戴中国传统瓜皮帽进教室。
(同学们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在笑什么?
生:老师的服饰是“土洋结合”“不伦不类”。
师:那么,你们看看哪样是“土”的,哪样是“洋”的?怎么搭配才合适呢?
生:(七嘴八舌)瓜皮帽+长袍马褂+老板鞋;西式礼帽+西装+衬衫+领带+
皮鞋等。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除了服饰之外,社会生活还有哪些方面出现了中国传
统向西方的学习和变化吗?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吗?让我们来学习
第 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吧,它会给你答案的。
视频导入
播放赵本山和宋丹丹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片断。
合作探究: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
自主学习:我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
了巨大变化。
过程评价: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投射到 100 年前,就会发现现在的
社会生活相对于 100 年前变化更是巨大。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物质生活与习
俗的变迁》,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问题情境 1: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自主学习: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
(板书)一、服饰方面
问题情境 2:简述近现代中国服饰发生变迁的表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 年)
自主学习 1: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多媒体课件展示:
重点介绍:中山装的由来。
(参见备课资料)
过程评价:20 世纪上半叶,长袍马褂仍然流行。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
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
础上形成了中山装,此后几十年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自主学习 2:女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
过程评价: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线。20 世纪 20
年代后,旗袍经历了改革与创新。
多媒体课件展示:
图 1 彩绣高领长袄、马面裙 图 2 缎光片袄裙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 年)
自主学习 3: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中式便装。
过程评价:列宁装是苏式服装;干部服是在讲究艰苦朴素的氛围下形成的。
自主学习 4:女装:列宁装、布拉吉(俄文译音,意为连衣裙)、中式便装。
多媒体课件展示:
过程评价:列宁装的主要特点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
口袋。“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布拉吉是俄语连衣裙的音译,款式极其简单:宽松的短袖,泡泡的褶皱裙,
简单的圆领,腰际系一条布带。但由于布拉吉宽松肥大,布料颜色花样比较单调
(主要是碎花、格子和条纹),质料粗糙,对女性风采的体现有限。
(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自主学习 5: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的服
装层出不穷。
多媒体课件展示:
过程小结: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个
性化)
问题情境 3:近现代中国服饰为什么会发生变迁?
合作探究: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琐的制度和规定。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产生了变
动,中国服饰发生变迁。
(板书)二、饮食方面
问题情境 4:你知道多少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其区别?
自主学习 1:中餐——四大菜系
师生互动: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
四大菜系 口味特点 特色招牌菜
鲁菜 清香、鲜嫩、味纯 葱烧海参、烩乌鱼蛋、蟹黄鱼翅、奶糖核桃肉
等
粤菜 鲜、嫩、爽、滑
三蛇龙虎会、龙虎凤蛇羹、油包鲜虾仁、八宝
鲜莲八宝盅、耗油鲜菇、瓦掌山瑞、脆皮乳猪等
川菜 味浓、重辣
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一品熊掌、怪味鸡块、
麻婆豆腐、干烧岩鲤等
淮扬菜 清淡、味甜
叫花鸡、糖醋鳜鱼、芙蓉鸡片、盐水鸭、清炖
蟹粉狮子头、清蒸鲥鱼等。
自主学习 2:西餐
作为大众饮食方式传人的时间:19 世纪 40 年代(鸦片战争后)。
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问题情境 5:中西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营养成分的搭配合理及营养成分是
否被充分吸收),菜肴的色、香、味是次一等的要求。
中国:追求美味作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
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上街买米、买油,口袋里除了要有钱外,还
得要有一种由国家统一发放的购物票证,否则就买不到东西
问题情境 6: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
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自主学习 1: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
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当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
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
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自主学习 2: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
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
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所以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
购物票证。到 1987 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板书)三、居室建筑
问题情境 7:你知道多少中西方居室建筑?
自主学习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多媒体课件展示:
自主学习 2:西式住房开始出现(外国人来华后)
多媒体课件展示:
合作探究:西方居住理念传人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
些变化?
师生互动: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完全欧化了的居室建筑(20 世纪 30 年代前
后)
北方四合院 江南民居
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开始采用“公寓、别墅、新
村、花园”等。西式家具(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
受到城市市民的欢迎
中国的一些地方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同时也不完全西化,典型
特征:中西合璧)
过程评价:现代建筑形式更加丰富。
多媒体课件展示:
198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
到合适住房。
(板书)四、习俗风尚
问题情境 8:列举中国旧社会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
婚丧礼俗。
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包办婚姻;农村中仍是传统葬
礼,土葬、跪拜作揖等;蓄长辫、女子缠足、搞迷信活动。日历使用阴历,女子
遵从“三从四德”,女子地位低下。
问题情境 9: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发生变革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自主学习:(1)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
式婚礼。解放后,恋爱自由与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
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以土葬为主
开始向以火葬为主改革。
水乡中的现代建筑 上海南站香港中银大厦
(3)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
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
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人社
会。
问题情境 10:中国近现代的习俗风尚为什么会发生变革?
自主学习:(1)内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
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
开放等)
(2)外因: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国外的观念、礼俗等也随
之涌人中国。
课堂小结
从这些方面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到面
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
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人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
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
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
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
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改变着人
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样的继
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板书设计
物质生活和与习俗的变迁
服饰方面 饮食方面 居室建筑 习俗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