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课 古代印度 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印度的区域范围,知道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建立新的国家的时间和经过。
(2)知道种姓制度是印度一种特殊的等级制度,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3)了解释迦牟尼的故事,知道佛教产生的时代、创始人和主要教义,明确佛教是意识形态领
域中对种姓制度的反抗。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印度的种姓制度,培养客观、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2)通过理解佛教创立的背景、认识佛教的教义,做到既不违背现行宗教政策,又不伤害信教
群众的宗教感情,还尊重宗教界的思想信仰,逐步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掌握种姓制度的特征、内容和评价,认识到种姓制度既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状
况,又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典型代表,进而客观认识与评价种姓制度。
(2)通过了解佛教的产生及教义,体会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体验远古
文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的本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利用网络查阅南亚次大陆的范围、古代印度城市(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的
图片、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图片。(2)利用网络收集乔达摩·悉达多的人生经历
及其创建的佛教。(3)结合世界地图理清佛教向印度境外传播的路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生:听歌曲,并逐步和着节拍唱。
师:同学们,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是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该主题曲唱出了玄奘
西行取经的艰难险阻。那么,你们知道玄奘西行要到哪儿取经,取什么经吗?
生:天竺,即今天的印度;取佛经。
师:今天的印度古时叫天竺,它在哪儿?它又为人类创造了哪些文明呢?这就是我们今天
学习的内容——古代印度。
讲授新课:
一、严格的种姓制
1.师:南亚次大陆最早的文明出现于何时?是由谁创造的?
生:(1)约公元前 2200 年。(2)印度河流域的居民。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明白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创造出南亚次大陆最早
的文明。)
2.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逐步确立了种姓制度,请你阅读下列材料,谈谈对种姓
制度的认识与评价。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 3000 多
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根据《梨俱吠陀·原
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
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1)雅利安人取道今天的阿富汗,侵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居民,建立新的国家,逐
步确立了“种姓制”。
(2)“种姓制”是古代世界最森严、最复杂的等级制度。
(3)在种姓制度下,社会成员按血统、职业和肤色分成四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婆罗
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
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
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及宗教话语解释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
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
罗门阶层生生世世;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
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
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从事低贱的职业。
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4)每个等级的社会地位与法律地位是世袭的,彼此之间的职业和身份有严格区别,不
同等级之间严禁通婚。
(5)后来,种姓制还分化出上千种更为细密的种姓区别,其中地位最低的是“不可接触
者”,亦称“贱民”,在实际生活中甚至被排除于种姓制之外。
(6)种姓制是婆罗门与刹帝利这两个等级维护自身统治的有效工具,它固化了社会的不
平等状态,严重束缚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分享意识。)
二、佛教的创立
展示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
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
其他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
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
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
不可能截然分割开来的。
从材料中我们了解了佛教的基本教义,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佛教的创立。
1.佛教创立的背景有哪些?其创立者是谁?
(1)公元前 6——前 5 世纪是印度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许多关于人与人、人与自
然的新解释向婆罗门教的解说发起挑战,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佛教。
(2)其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
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创始人,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被后世尊称
为释迦牟尼(释迦族之圣者、释迦族的静修者)、佛陀(意为“觉悟者”)、世尊等;汉地尊称
他为佛祖,即“佛教祖师”。被世人尊为“神明”。
2.佛教的教义有哪些?
承认种姓制,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倡导在佛门之内众生平等,接纳低种姓社会成员入教。
3.佛教是如何向印度境外传播,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的?
(1)公元前 3 世纪,佛教开始向印度境外传播。
(2)佛教向南传入东南亚以及我国西南,向北传人阿富汗、伊朗等地;后来,又经我国
新疆进入内地,再先后传到朝鲜、日本。其中,佛教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如下:
佛教的传人入和发展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前 67 年左右),佛教传人中国被称为
“浮屠教”。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肃河西走廊
地区(古代称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入则要更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
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从而更容
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佛像主要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因此佛像艺术的发展
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兴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佛教史开始于公历纪元前后,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
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由于传人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
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3)最终,佛教在印度境外传播过程中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材料、开
展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意识及梳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小结:
通过学习“严格的种姓制”,我们知道了种姓制的特点、社会成员分成四个等级的依据、
每个等级的责任与义务、种姓制的影响与评价;通过学习“佛教的创立”,我们知道了佛教
创立的背景、创立者、教义、传播。总之,我们从中看出种姓制度折射出了古代印度社会的
阶级关系,明确了佛教的创立及传播是古代印度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
板书设计
古代印度 严格的种姓制:南亚次大陆文明的创造、“种姓制”
佛教的创立:背景、创立者、教义、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