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的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二)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案例,能够判断犯罪行为,拓展知识技能;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形成自我约束不良行为的能力,防患于未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二、教学重点 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
三、教学难点
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练习法 启发教育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纸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预防犯罪
了解罪与罚
加强自我防范
刑法(定义、内容)
定罪 犯罪(定义、特征) 量刑 刑罚(定义、种类)
如何预防犯罪?
老师:我相信,自由与犯罪之间只有一念之差。作为青少年,我们精彩的人生道路才刚刚起
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犯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
(二)讲授新课
(三)【自主预习】(5 分钟) 1.刑罚的内容和作用
2.犯罪定义及基本特征 3.刑罚的定义及分类
4.作为中学生,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目《了解罪与刑》 1.刑法定义、作用
老师:上节课我们讲到犯罪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学生:刑事违法行为
老师:那它触犯的是哪部法律? 学生:刑法
老师:在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阅读或接触过《刑法》? 学生:回答所知
结论:通过图片、《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盗窃罪规定,分析总结刑法定义和作用,引出刑
法是用来定罪和量刑的法律。
2.定罪 犯罪的定义和特点
老师:首先我们来学习定罪。如何判定一种行为是犯罪?
P53 探究与分享“同样是殴打他人,为什么行为一是一般违法行为,行为二就构成了犯
罪?”
学生:社会危害程度、违反法律、承担法律责任不同。 老师:这就是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
别。
当这三项达到什么程度时,就会构成犯罪?
学生:严重社会危害、触犯刑法、应收刑罚处罚。 老师:这三点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犯
罪的三个特征。 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应收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是否同时满足以上三个特征,是判断一种行为“罪”与“非罪”的标准。
3.量刑 刑罚定义和种类
老师:俗话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只要你触犯法律并构成犯罪,那必然要受到法律的
制裁。
我们把这种制裁叫做刑罚。
通过刚才的预习,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刑罚有几种? 学生:2,主刑和附加刑。
老师:接下来咱们来了解几个小常识。
(1)主刑和附加刑的使用(建议:通过三个时政案例让学生总结主刑
和附加刑的使用。)
主刑单独使用,不可附加
附加刑可以单独使用,也可附加使用
(2)区别:拘留、罚款 行政违法行为 拘役、罚金 犯罪
(3)辩一辩 有人说:“我们还小,年龄小犯罪就不受处罚,所以犯罪也不要紧。”
总结:我们更应该珍惜国家给予我们的特殊关爱和保护,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
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老师:通过上半部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犯罪和刑罚,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犯罪害人害己,必须远离。 老师:PPT 展示
同学们是不是这样的表情和想法?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想预防犯罪,先要从思想做起。所以第一点: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
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远离不良行为 老师: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一蹴而就的吗? 学生:
不是
老师:小材料 思考:陈某是如何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的? 【小组讨论】5 分钟 绘制陈某违
法犯罪过程图,并谈感想。 小组展示,分享感受。
活动小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远离不良行为 老师:我们身边存在哪些不良行为? 学生:
逃课、辱骂他人、殴打他人……
老师:为了预防未成年人因为不良行为导致违法犯罪,我们国家有一部专门的法律。
学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老师:这部法律划定了什么是“不良行为”,什么是“严重不良行为”。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
一下,思考二者之间的区别。
学生齐读
老师:如何区分两种行为? 学生:不良行为——不道德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一般违法
行为
3.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自觉守法,防患于未然。 【小结】:齐读
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远离不良行为
3.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自觉守法,防患于未然。
老师:预防犯罪,除了外界法律、老师、家长的监督和约束外,更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
自律。
(三)课堂小结
这就是咱们本节课学习的全部内容,你都学到了什么?哪位同学愿意从知识和思想两个层面
来谈一谈你都学会了什么。
八、课后作业
小活动——远离不良行为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寻找产生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并共同制定整改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