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1.2《文化与经济、政治》word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1.2《文化与经济、政治》word教案

ID:771055

大小:38.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8-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框题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课程标准】: 1.2 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 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二、【新课教学】: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课堂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 (1)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 (2)也许有些内容难以归类.你的理由是什么? (3)你和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吗? ◇探究提示:(1)经济活动包括: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政 治活动包括: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 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文化活动包括: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参加一项精 神文明共建活动。 (2)旁听一次“听证会”、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两项活动不易 归类,因为听证会包括立法听证会、价格听证会等;而到市场购物,也可能是到文化市场选 购书籍、艺术品等。 (3)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 种展览,我们会受到科学的熏陶,感受到文明古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参加军民精神文明共建 活动,我们会体会到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 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 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 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为: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 的社会关系。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 家政权问题。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 文学、艺术等。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 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 济利益。例如,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 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为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经济 利益服务的。政治关系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 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正不断走向深入,社会政治关系也正经历着 深刻的变革和调整。 ◇小辞典: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生 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相对于生产力 而言叫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叫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 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 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 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又称 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 系。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 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 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 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适应。 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 化,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 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经 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大的反作用。这一反作用集中表 现为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 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 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 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 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例如。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 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并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注意: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 步亦趋。如同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也不能简单地 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时的独立性。那种认 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盖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 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课堂练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 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是又不能认 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两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 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 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 实,是不正确的。 解析: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大,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小。比如,教 育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医疗卫生事业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取决 于经济发展水平。但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医学家的出现,又可以超越经济的制约。因此, 对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做具体分析,不可绝对化。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 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 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今天,中闲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 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 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义对 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点拨:教材此处的“专家点评”阐述了如下道理:不同的社会形态(如封建社会、资本 主义社会等)具有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如封建主义文 化、资本主义文化等),这些不同的社会文化,都对该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课堂练习: 1.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 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 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 )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B.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答案:D 解析:题目材料包含两个信息,一是文化受经济和政治的制约,二是文化反作;用于经 济和政治,但材料又单独从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政治独立的高度强调文化:的作用,结合题 目的选择要求——主要说明,便可锁定 D 项。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 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 A.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经济、政治为基础 答案:A 解析:本题涉及两个知识点,一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 系。很明显,B、C、D 项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当代经济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即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它们不断接近以至融合 甚至部分重合,其突出表现是:物质产品中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长,许多消费品需要 附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文化也通过批量复制的方式通过市场大规模传播。正是 在这种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过程中,文化产业日趋兴盛起来。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文 化也就是抓经济,甚至是更好地抓经济,国际经济学界就把新世纪的知识经济称之为“文化 经济”。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 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 就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相结合, 就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工具的效能,从而提高使用这些工具的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就会帮助 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自 18 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经过 200 多年的发展,到 20 世纪中叶又兴起了全球 范围的新科技革命。20 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世纪。特 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在向传统产业广泛渗透 的同时,催生了新的重要产业。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新材料、新能源、航 空航天、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各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导致新技 术不断涌现。知识和科技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 科技创新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新的世纪里,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特别是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 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 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 要。当今世界,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 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今天的知识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的积极性、 创造性的发挥,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开发人才 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尖端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 者素质。 生产力具有三个重要的环节,即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 最根本的因素。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正是通过对劳动者的改变而毅胃实 现的(其作用如图所示)。通过这种影响作用,劳动者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极 大地丰富了劳动者的生产经验,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进而创造性地制造出更为先进的 劳动工具,提高劳动的效率。 当今的世界经济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这一点已经成为各国 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基础,大力培养人才。在这种形势下,现 在发达国家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主要资源不再仅仅是埋在地下的煤、铁、油,更重要的是人的 知识,即使教育事业很发达的西方国家,也遇到人才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新经济兴起的今 天,资源争夺已从“物”转到了“人”。有实力的国家,早就开始用吸引留学、提供较好的 工作条件和较高的工资等方式,大量吸引高级人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才,纷纷流向发达 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才,也大量流向美国。为了争夺人才,很多国家八仙过海,各 显神通,采用了很多办法。商业化的各种“猎头公司”也大量出现,活跃在人才竞争的最前 沿。 中国要实现自己经济发展目标,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多培养人才,同时更要注意应对 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争夺战。 (3)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表现出日益高涨的文 化需求。这种需求,一是规模巨大,数量惊人。我国当代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要无论在数量 上、强度上、实现方式(规模、途径、媒介)上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需求的多层 次、多方位。从普通市民到文化人士,从大众娱乐到艺术精品,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者 表现出对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的强烈需求。三是一轮接一轮的文化时尚表明了文化需求的迅 速转换。 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结合,出现了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双向运动。文化已经不是 单纯的文化,文化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或者反过来说,经济活动渗透到了文化领域,出现 了专门从事文化生产、文化经营的产业——文化产业。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 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产业正日益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崭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等地统计部门统计显示,2004 年,北京市城市居民交通通 讯和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达到 27%,同比提高 1.5 个百分点。广州市城镇居民教育 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 2003 年增长 17.8%。宁波市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 支出 3 190 元,增长 13.0%。济南市人均休闲娱乐等服务支出 800 元,同比增长 19.7%。 ◇点拨: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旨在让我们体会和感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发 展前景。 ◇小辞典: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 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构成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主体的文化 劳动者或生产者;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 文化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生产力构成中人 是第一要素的思想,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 ◇课堂练习: 以共建“信用长三角”为主题的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论坛”于 2004 年 5 月在浙江省 湖州市举行,会议发布了被称为中国第一份区域性政府间“信用宣言”的《共建信用长三角 宣言》。长三角 16 个城市市政府之所以要联合建设“信用长三角”,是因为( ) 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 ②国家要积极发展教育、技、 文化事业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④国家需要对国民经济进行济 调节、市场监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建设“信用长三角”就是要创设良好的文化软环境,以更好地吸引投资,促进经 济的更快发展。通俗地讲,“信用”的目的在经济。因此,这体现的是信用建设的作用,故 ①③应选。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政治 体制、政治思想文化等内容。政治文明的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影响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水平提高了,人们受到的教育、接受的信息就越 多,活动的领域就越广,民主法制和权利意识就越强,这些都会影响人们的民主素质和民主 水平,使人们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 (2)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 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 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已经成为进行政治斗争、国际斗争的重要形式之一。对文化市场的争夺不仅仅是争 夺票房价值、争夺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对受众对象的争夺,对受众注意力这种特殊的稀缺 资源的占有,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舆论的控制与引导。因此,失去文化市场就意味着失去政治 优势,意味着政治影响力的边缘化乃至萎缩或丧失。这一点,从目前世界正在进行的空前规 模的“文化战争”,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小辞典:什么是“文化战争”? 所谓“文化战争”,不同于一般单纯意义上的文化之间的争斗和碰撞,而是世界范围内进 行的文化大战,只不过和血肉横飞的世界大战相比采取的是另一种形式而已。应当看到,现 在的世界并不太平,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凭借其军事、经济的 实力,在世界各地炫耀武力,致使战火不断,使人们得不到安宁。对此人们有切肤之痛,但 却往往忽略另一种战争,这就是 21 世纪人类社会的一场新的战争,属于软刀子杀人的文化 战争。这场文化战争同样也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发动的。它们凭借其实力向世界各国 输出其文化产品,就如当年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一样。现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其精 神产品、文化产品,如美国大片等。这场文化侵略的后果要比当年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的后 果严重得多。现在美国对我国既定的战略是“和平演变”、西化、分化。它靠什么来实现这样 的战略呢?靠的主要就是文化。古语说得好,“攻心为上”,文化战争、文化侵略具有武装占 领、经济掠夺不具备的优点,即它不是用强力压服,而是用精神手段来“化”掉你,让你在不 知不觉中成为它的俘虏。 ◇课堂练习: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说: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 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仅需要用经济的复兴来建设 物质文明,用政治的进步来建设政治文明,同时也需要用文化的发展来建设精神文明。因为, 经济和社会的复兴需要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持、动力和保证,如果没有文化的复兴,就不可能 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据此回答 1~2 题。 1.上述论断集中阐述了( ) A.经济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B.政治文明是民族复兴的保证 C.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灵魂 D.民族复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三位一体,不可偏废 答案:D 解析:材料的总体思想是强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共同进步,三者缺一不可,故 A、B、 C 三项,无论选哪一项都是不全面的。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主要强调了( ) A.经济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B.政治文明是民族复兴的保证 C.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灵魂 D.民族复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三位一体 答案:C 解析:“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这表明文化是“灵魂”。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 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 要标志。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 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要改变一 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地位,不但要改变其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性质,而且要使其思想文化 成为他国和他民族的附庸。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 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 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 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 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等,展开了 复杂的较量。像美国这样的少数国家,借助于经济力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大力进行以核心 价值观为主的文化扩张,对其他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有人说,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 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 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等。面对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许多国家忧心忡忡。小国 弱国,对强势文化的扩张无能为力。而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则以不同方式起而捍卫自己的文 化。如以法国为首的法语地区,举起了捍卫法语文化的旗帜。 ◇点拨:教材此处的“专家点评”主要说明人才和知识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 容。引导同学们明确我国目前所处的国际竞争形势,从而增强危机感,树立竞争意识。 ◇课堂练习: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 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句话主要揭;示了( ) A.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B.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c.科技在增强经济实力中的地位 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的四种说法都符合引言的含义,但只有 D 项最符合题意,因为题目的规定 性是“主要揭示”。解答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思想或基本观点,而不可抓住一点不 及其余。 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 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 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 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 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课堂探究:根据上面的材料(见课本,此略),从科技水平和精神状态两方面,你能看 出文化与综合国力有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综合国力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当今 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文化的竞争成为 综合国力竞争愈益突出的一个方面。材料正表明,我国在科技力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民族的 精神力起到了较好地弥补作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小辞典: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经济、政治、 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 础实力。综合国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 是各种因素、各个领域的总和,也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 ◇课堂练习: 1.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为首“巴统”在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问题上采取了种 种限制措施,以避免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技术和设备流人中国。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我们应该( ) A.加速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B.尽快改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C.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 D.立足于自力更生,努力开发所有的高科技技术,以免受制于人 答案:C 解析: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因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 世界大多数国家最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各国都已 经清楚地认识到,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 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开发出自己所 需要的所有技术,国家之间必须加强技术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巴统”对我国进行技 术出口方面的限制是基于其敌视中国的战略需要。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对我国的技术限制, 我国必须从自身出发,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 ◇本课小结:本课作为全书的起始课,明显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框“体味文化”,它既是本课的前言,又是本单元的前言,还是全书的 前言。具体地说,它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解决“什么是文化”的问题,为全书的学习 起到“引子”的作用;第二层次进一步指出“文化是一种力量”,对个人、对社会都产生着 重大影响,从而为本单元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第一课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二课讲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二部分即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重点讲文化对社会发 展的作用。突破这一核心内容,课本又分了五个层次:第一,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第二,讲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第三,讲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第四,强调文化是综合国力 竞争的重要内容;第五,得出结论并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 强综合国力

资料: 1.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