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开学摸底调研试题(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3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6 分)
1. 数学有正数与负数、力学有作用与反作用、化学有合成与分解、生物学有遗传与变异,
这是科学常识。从中发现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引出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哲学智慧。对此认
识正确的是
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 哲学能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答案】C
【解析】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
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从中发现
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引出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哲学智慧。这说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
和总结,C 适合题意;A、B、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 (1)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哲学无用,
可以不要哲学的“取消论”;二是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代替论”。把哲学看作是
“科学之科学”,这种“哲学万能论”是十分有害的。(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
关系,并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2. 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
出
A.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精华
B. 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C. 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D.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答案】D
【解析】伏尔泰和卢梭都是法国哲学家、思想家,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
法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
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D 项符合题意;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
时代精神的总结和精华,A 项说法错误;真正的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思想基础,B 项说法错
误;C 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D。
【点睛】)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
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
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3.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的两个方面是
①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的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
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②③项符合题意;①④项均与题意要求不
符;正确选项为 D。
【点睛】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 xx 2 月美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从而印证了 100 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关于引力波预言的正确性。这表明
A.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C. 认识先于实践而存在
D.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世界是可知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B 项符
合题意;A 项与题意不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 项说法错误;材料引力波的预见与证实问
题,不涉及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关系问题,D 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B。
5.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下列选项与这句话所蕴含的世界观一致的是
①天地合万物生 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③存在即被感知 ④宇宙即吾心,吾
心即宇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万物皆备于我”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存在即被感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
宙与其所蕴含的世界观一致。故③④项符合题意;①②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正确选项
为 D。
【点睛】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
东西,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如王阳明
“心外无物”、贝莱克“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将其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相区别。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
学基本特征的是
A. 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B.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C. 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C
【解析】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 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ABD
项均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正确选项为 C。
【点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
的有机统一。(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7.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运动 B. 客观实在性 C. 可知性 D. 结构性
【答案】B
8. “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
患?”孔子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 实践出真知,正确的认识都是在亲身的实践中获得的
C. 人们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D. 人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C
【解析】孔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人们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
认识。C 项与题意相符;A 项是可知论的重要观点,与题意观点不符;实践出真知,正确的
认识离不开社会实践,但又并非必须从亲身的实践中获得,人们可以通过间接经验获得正确
的认识,故 B 项说法错误;真理性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认识并非一
定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 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C。
【点睛】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获得认识的途径: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
间接经验。)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
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提出
新的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此
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
了客观事物。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认
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9. 在谈到党内监督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抓住“关键少数”。这个“关键少数”就
是指一把手领导干部,着力点是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监督制约,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
子里。抓住“关键少数” 蕴含的哲理是
①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主要矛盾的知识。材料中的抓住“关健少
数”,哲学上指的是抓住关徤部分,抓住主要矛盾,故选项①③正确。选项②④与题意无关,
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C。
【点睛】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
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整体是
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
数量上看它是多。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
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
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整体离不开部
分,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
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
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者部分。
10. 潮汐车道是一种可变车道,指在路面上选择一条特殊车道,每天早晚高峰时根据车流量
的变化,调整行车方向,满足大流量方向的通行需求,是缓解交通潮汐现象的一种有效方法。
潮汐车道设置体现的哲学思维是
①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②部分功能决定整体性能
③系统优化要着眼于部分 ④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潮汐车道根据每天早晚高峰时根据车流量的变化,及时调整行车方向,满足大流量
方向的通行需求,用于缓解交通。这体现了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和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
移的哲学思想。①④项符合题意;整体统帅部分,②项说法错误;系统优化要着眼于整体而
不是部分,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B。
11. 如图,漫画主要告诉我们
A. 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B. 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
C. 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答案】B
【解析】“打击和挫败是成功的踏脚石而不是绊脚石”。漫画告诉我们,失败与成功是矛盾
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 项符合题意;漫画体现的是矛盾
的同一性,AC 项与题意不符;矛盾双方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D 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B。
【点睛】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原理内容: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
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
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
可分割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
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
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12. 下列警句中能体现抓住主要矛盾的是
①举网以纲,千目皆张 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③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④自高必危,自满必溢。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
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这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①③适合题
意;②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身实践,不适合题意;④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
化,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 B。
【点睛】本题属于名言名句选择题,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阅读理解题好
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
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
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13. 我们在肯定人民币加入 SDR 货币篮子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由此可能引发的风
险。这表明
①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 ④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题文】
我们在肯定人民币加入 SDR 货币篮子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由此可能引发的风险。这
表明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住主流的同时不要忽
视了支流。②④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内容,①项与题意不符;材料
讲的是矛盾的主次方面而不是主次矛盾,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C。
【点睛】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
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要坚持重点论,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两
点论,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4. 经过多年研究,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水”电池,这种电池能利用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含
盐量差别进行发电。这表明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创造性思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④事物变化发展虽然复杂但有内在规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水电池的发现是针对淡水与海水之间含
盐量的差别进行发电,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同时说明事物变化发
展虽然复杂但有内在规律,故入选。②③选项观点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而不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创造性思维推动事物发展,但并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
性因素,故排除。
考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律的客观性
15. 北京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因势而建,整体结构既饱含中
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
准则。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尊重建筑规律必须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②建筑设计必须要以当地的客观自然环境为基础
③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④掌握系统优化方法要注重系统内部的优化趋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①错误;“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因
势而建”这启示我们建筑设计必须要以当地的客观自然环境为基础,②正确;人类活动与自
然环境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不能说是对立的,③不选;“整体结构既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
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这启示我们掌握系统优化方法要注重系统内部的优化趋向,
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 D。
16. xx 年以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
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
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
考点:创新的特点、作用
17. 某地作为全国 33 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
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人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
一做法表明
A.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 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相关知识。材料中的做法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便
没有表明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A 项不选;“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
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是上层建筑的变革,B 项不选;“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
度转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C 项正确;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并不是改革的目的,D 项不
选。
点睛: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
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
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
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
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上层建筑不包括经
济方面的内容。
18.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她说:“青蓠素是
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
义”。这表明
A. 文化是独特的,更是多元的
B. 文化需要发展,更需要承袭
C. 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D.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答案】D
【解析】“青蓠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
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说明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但文
化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有着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
色彩,故 D 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故 A、B、C 均与题意不
符。
【考点定位】世界文化多样性
【知识整合】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
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
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19.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连接在一起。这说明
A.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B.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 经济活动就是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
D. 商业活动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播功能
【答案】D
【解析】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连接在一起,说明商
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故 D 符合题意。材料中涉及的是商业贸易而不是人口迁徙,
故 A 与题意不符。B 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
径。C 错误,不同把经济活动与文化交流活动完全等同。
【考点定位】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名师点睛】文化传播途径和传播手段的区别及联系
①文化传播的途径即传播方式: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文化传播手段是指文化传播
媒介: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
②文化传播途径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文化传播的手段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
问题,侧重于强调通过某种具体的物质载体来进行文化传播。任何文化传播的途径都要借助
一定的文化传播手段,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传播。
20. 今年是中埃建交 60 周年,中埃两国计划举办包括文化艺术、旅游教育、新闻出版广电、
青年体育、文物档案、友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埃两国开展文化活动有利于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 ②增强埃及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③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使中华文化主导世界文化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中埃两国开展文化活动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
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埃及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故①③符合题意。中埃两国开展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埃及人民对本国文化的归属感,故②排
除。④夸大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故排除。
【考点定位】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知识总结】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提
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②有利于学习和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
发展。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交流有利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增进世界各国
人民的友谊和相互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21.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很多,就文化自身而言,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有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 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
C. 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
D. 制度更替和社会变革
【答案】C
【解析】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
学技术属于文化的形式,思想运动属于文化活动,故 C 符合题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A、B、D 均属于影响文化发展的
外部因素,故排除。
【考点定位】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知识总结】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决
定因素)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内在因
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助推器作用)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
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殊作用)
22.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汇编,它的“典”、“谟”、“训”、“诰”、“誓”、
“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记事的内容,
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这说明史书典籍
A. 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史实
B. 见证了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C. 是中华民族创造性的体现
D. 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答案】B
【解析】《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说明史书
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故 B 符合题意。史书典籍不一定忠实记录了当时的
史实,故 A 排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创造性的体现,
故 C、D 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链接】史书典籍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
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将大量的史
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
世界所仅有。
23.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为三大英
雄史诗,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学。这些优秀民族文学表明
①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②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④少数民族文化异
彩纷呈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这些优秀民族文学表明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而民族文化异彩纷
呈,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故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独特
性以及区域性特征,故①②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名师点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②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
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
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
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4. “大雪寒梅迎风狂”。2016 年 11 月 30 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
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
①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 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表
明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①正确;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不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不选;“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说明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正确;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是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
作用,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 A。
25. 中宣部编辑的《重读抗战家书》一经出版,广大读者纷纷为之叫“好”,为抗战英烈的
“家国情怀”而折服。这说明爱国主义
A. 是动员和鼓舞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B. 作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C.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D. 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答案】A
【解析】读者为抗战英烈的“家国情怀”而折服,说明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
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故 A 符合题意。B 错误,文
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
一切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故 C 与题意不符。勤劳勇敢奠定了
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故 D 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名词点击】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
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
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
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
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
民族精神。
26. 与西方直露表达不同的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喜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把感情寄托于
对事物的爱憎之中,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这说明
A. 人的精神世界总是物化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
B. 中国人民善于在实践中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
C. 中华文化具有内涵丰富、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D. 中国人民自古就有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
【答案】C
【解析】“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喜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
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内涵丰富、
鲜明而独特的风格,选 C;A 过于绝对化;B 强调了实践,与材料无关;D 强调了人与自然的
和谐,与材料无关。
考点:中华文化的特征
【名师点睛】中华文化的特征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选择题中,主要是考查中华文
化两个基本特征的区分与判断;在主观题中,主要是分析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需要注意的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中华文化的特征还包括中华文化的包容
性等。
(2)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理解中华文
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第三课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27. 民族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在我国古代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及浩
瀚史书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只要认
真读它们,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材料说明
①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②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③我国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民族精神
④只要大力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它在我国古代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及浩瀚史书中只要认
真读它们,都能收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说明了我国的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中,只要认真读它们,都能收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则体现了我国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民族
精神,选 C。②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④与题意无关。
【考点定位】民族精神
【考情分析】高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考查侧重对其基本内涵、核心的准确理解。应注意以下
几个易错点:
(1)民族精神由民族文化所孕育,又成为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
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二者不能等同。
(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
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表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没有精华
与糟粕之分。
28. 面对层出不穷、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现象,有学者提出,网络文化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同样责无旁贷。这提醒我们
A. 应该大力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
B. 应增强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拒绝文化污染
C.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D. 抓住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不动摇
【答案】B
【解析】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不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A 项不符题意;
网络文化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增强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拒绝文化污染,B
项正确;材料不是要强调如何建设文化强国,C 项与题意不符;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D 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 B。
【考点定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特别提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
魂。
29. 下列文化现象属于腐朽文化的是
①电脑算命 ②凶杀暴力色情文化 ③“法轮功”邪教 ④婚事大操
大办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都属于腐朽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故②③
符合题意,①④属于落后文化,故排除。
【考点定位】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知识总结】比较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 腐朽文化
含
义
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
彩的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如算
命、测字等表现出来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
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
等
危
害
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
危害社会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
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
业
政
策
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向受表彰的全国道德模范致以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并要求深入开展
宣传学习活动,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完成下面小题。
30. 我国之所以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
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提供了智力支
持
③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 ④决定社会发展进程和方向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我国之所以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
①③项符合题意;思想道德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是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②项说
法错误;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C。
31. 深入开展道德模范的宣传学习活动,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
践,有利于
A. 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B.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C. 形成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D. 满足人民日趋增长的文化需求
【答案】C
【解析】深入开展道德模范的宣传学习活动,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
实践,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C 项符合题意;
开展道德模范的宣传学习活动有利于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而不是物质保障,A 项说
法错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主要途径,要大力发展文化产
业,满足人民日趋增长的文化需求。BD 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C。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是
A.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B.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C.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答案】B
【解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
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 24 个字是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故 B 符合
题意,A、C、D 排除。
【考点定位】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链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基本内容(24 字 3 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
法治(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
②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
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
了核心要素,更加注重了凝练表达,更加强化了实践导向。
33.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这
句话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是,树立荣辱观
①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兴衰 ②决定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
③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 ④有助于扶正祛邪、扬善惩恶
A. ①③ B. ②⑤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龚自珍这段话意为一个国家必须有正确的荣辱观,因为它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兴衰,
有助于扶正祛邪、扬善惩恶。①④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荣辱观不决定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
②项说法错误;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③项错误;正确选项为 C。
二、简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计 36 分
34. xx 是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长征精神体现为坚如磐石的理想、正义必胜的信念、百挠
不折的勇气、自强不息的品格、持之以恒的意志,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
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
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新的长征
路上,我们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把长征精神传承好、弘扬好。”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价值所在。
(2)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体悟。
【答案】(1)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弘扬长征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②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伟大的长征精神催人奋进,指引我们不忘初
心、继续前行.
(2)发展的趋势
发展的状态
发展的实质
【解析】(1)本题要求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价值所在。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就是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
的重要保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就是发挥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用伟
大的长征精神激励人心,催人奋进,指引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2)本题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体悟。
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我们只有与时俱进,走好长征路,才
能把长征精神继承好,弘扬好;事物发展总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迂
回的,我们只有坚定理想和必胜的信念,才能对未来充满信心,经受住各种考验;事物发展
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充满信心,准备走曲折的路;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
量变的必然结果,只有持之以恒,自强不息,才能继续前行。
35. 材料一:太空是全新的“物理疆界”,也是人类新的“知识疆界”,包含着大量激动人
心、亟待探索的未知领域;伴随太空探索新工具的研发,人类还将由此前往新的“技术疆
界”“应用疆界”,促进通信、导航、天气预报等领域的发展,推动微重力环境下新材料、
新物质的研发制造等,让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受益。
材料二:2016 年 10 月 17 日,我国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顺利将航天员景海鹏、陈
冬送入太空。50 岁的景海鹏是第三次进入太空。景海鹏说,回报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多
执行任务,把科技人员的智慧,通过航天员的双手在太空实现,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类。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2)景海鹏的事迹对我们认识和实现人生价值有什么启示?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太空的未知领域,推动人类去探索、研究;太空探
索新工具的研发,提高了人类对太空的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类对太空的认识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让人类受益。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类对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
真理。
(2)①景海鹏的事迹启示我们,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为此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全面提
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解析】 第(1)问要求回答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可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角度来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太空的
未知领域,推动人类去探索、研究;太空探索新工具的研发,提高了人类对太空的认识;实
践是认识的目的。人类对太空的认识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让人类受益;认识具有反
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类对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2)问要求回答景海鹏的事迹对我们认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可从人的价值在于
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
实现价值,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为此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6. 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 2022 年冬奥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战略决策。为此两地积极
筹备迎接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的评估考察。评估团赞赏京张两地已把《(奥林匹克 xx 议程》的
精髓和目标完全贯穿在申办规划中,并对申办工作得到政府和公众强有力的支持表示欣慰。
评估团表示北京不仅拥有大量的 xx 奥运场馆遗产,还拥有丰富的办赛经验和办赛人才,这
些都将为 2022 年冬奥会提供有力的保障,评估团通过考察充分肯定京张两地完全有能力举
办一次非常成功的 2022 年冬奥会。xx7 月中国北京获得 2022 年第 24 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
会举办权。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
阅读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京张联合举办 2022 年冬奥会会带来哪些积极效应?
(2)从评估园的考察评价中你是如何感受到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
【答案】(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京张两地联合举办冬奥会将促进两地乃至中国经济的
发展;②冬奥会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体育盛会,两地联合举办冬奥会,有利于带动和发展大众
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③冬奥会为中外文化的交流、
借鉴与融合提供了一个平台,有利于文化创新与发展。(如答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或体
现文化多样性也可酌情给分)
(2)①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
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京张两地把《奥林匹克 xx 议程》的精髓和目标完全贯穿在申办规
划中,申办工作得到政府和公众强有力的支持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觉,它有力地推动中华体
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②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
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北京不仅拥有大量的奥运场馆遗产,还拥有丰富的办赛
经验和办赛人才,这使我们充满了对自身文化实力的认可与自信,从而积极勇敢地申办 2022
年冬奥会。
【解析】(1)举办冬季奥运会是一种文化活动,举办冬奥会的积极文化效应可从文化与经济
相互交融,举办冬奥会有利于促进两地经济发展;冬奥会是文化盛会,举办冬奥会有利于满
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举办冬奥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等角度回答。
(2)本题需要先阐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含义,再从材料中申办工作得到政府和公众强
有力的支持说明我们树立了文化自觉;再从材料中“评估团表示北京不仅拥有大量的 xx 奥
运场馆遗产,还拥有丰富的办赛经验和办赛人才,这些都将为 2022 年冬奥会提供有力的保
障”说明我们树立了文化自信,因而积极申办冬奥会加以说明。
【考点定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特别提示】多角度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1)对文化发展的意义: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
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推动本民族
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对经济发展
的意义: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
经济上的互利共赢。(3)对国际政治的意义: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
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37.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
问题是:21 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
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近期,
全国 20 省陆续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我国本轮高考改革要实现教育由“教书盲人”到“育
人教书”的转变,学生从“学业发展”到“全面发展”的转变,这些转变势必要求将核心素
养的培养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
江苏高考改革启动时间为 xx,总体框架实施“3+3”模式,选考科目从“6 选 2”调整为“6
选 3”、高中文理不分科……在综合素质评价上,江苏将国家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
的要求,具体拓展为:思想品德与公民素养、学习水平与课程修习、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
审美素养与艺术特长、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自我认知与生涯规划等六个部分,以更有针对
性、引领性、操作性和有效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文化的作用角度,说明学生具备“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2)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3)作为学生,应如何提高自身“素养”适应新高考,请谈谈具体看法。
【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
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培养核心素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
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
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教育的文化传递,使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
上”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提高自身的素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育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不断
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解析】(1)审设问可知,“文化作用”的知识包括文化的社会作用以及文化对人的作用两
个角度,分析学生具备“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可以围绕着文化的力量以及文化塑造人生这
两个知识点阐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后适当结合材料阐述。
(2)本题用整合《文化生活》全书中关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教育在文化传承
中的作用、教育在培养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作用以及教育对于提高公民的思想
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意义等知识阐述。
(3)学生的自身“素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故应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
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实现自身的全面
发展;而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
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
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故应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
【考点定位】文化的作用、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
德建设
【方法技巧】材料分析题的解题基本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注意知识范围的限定和题型,根据设问要求,检索知识库,找到需要运用
的一般理论;
第二步,以理论要点(特别是概念)为线索,按图索骥,在试题材料中寻找与理论要点相对
应的有效信息;
第三步,把理论要点与对应的具体信息结合起来,对理论要点进行阐释。
第四步,表述答案:理论要点+演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