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共 30 题,每题 2 分)
1.皇太极死后,在其弟多尔衮与其子豪格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皇子派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
他们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表示皇位必由皇子继承,甚至严厉提出“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
帝于地下而已”。这反映出
A. 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唯一因素
B. 清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C. 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
D. 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可知,是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体现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D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
因素之一,排除。题干反映的皇位继承问题,而不是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排除 B。议
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关于皇位继承的问题,而不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排除 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D。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题干“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切入,皇位继承制
度的内容进行思考即可知道答案。
2.公元前 720 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
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
“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宗法制遭到破坏
B.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周王室与地方封国郑之间的矛盾,是中央政权与地方政
权的矛盾,所以与宗法制没有关系,排除 A。西周末年,天子的权力就在逐渐削弱,周平王东
迁,周朝进入东周时期,王室更加趋于式微,排除 B。题干反映周王室与地方封国郑之间的矛
盾,作为地方政权的郑国挑战中央政权的权威,违背了分封制规定诸侯服从周天子命令的义
务,所以说明分封制遭到冲击,C 项正确。贵族政治彻底瓦解的说法错误,这一时期仍然是贵
族政治,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C。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
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
A.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B. 专制王权强大
C.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 集体观念浓厚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的“姓”代表的就是一个家族,是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团体,
体现了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权,而是强调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排除 B。材料主要强调家族宗法观念影响姓氏,而不是男尊女卑思想严重,排除 C。材料没有
涉及集体观念浓厚,而是强调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排除 D。
4.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
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政权借助族权 B. 封建等级森严 C. 中央集权确立 D. 社会分工明确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购。庶人工商各有分
亲"可知政治与家族血缘相结合,故 A 项正确;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时并非是封建等级
森严,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时还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 C 项错误;材
料中强调了等级森严,但并没有说明具体分工,故 D 项错误。
5.《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
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A. 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B.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C.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D. 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见面推手属于礼乐制的内容,推手位置的不同与宗法血缘关系
的亲疏有密切关系,这属于宗法制的体现,故材料反映了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故 B 选
项正确;A 选项只反映了血缘关系的问题,过于片面,故 A 选项错误;C 选项只反映了礼乐制
度的一面,故 C 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血缘亲疏决定了见面的礼节,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信息,注意两个方面的信息的理解和判断,学生容易
片面理解,断章取义,因此错选 A 或 C,同时,对于礼乐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应该正确认识,
礼乐制是为宗法制服务的。
6. 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A. 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 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C.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 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
霸、割据分裂时期,故 A 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
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说明分封制逐渐崩溃,故 B 项正确;春秋时期周
天子势力衰微,故 C 项错误;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只是对材料表面现象的概括,
不能反映实质,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7.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如郑国子
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A. 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
B. 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
C. 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
D. 儒学信徒的不断增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的权威遭到了挑战,所以答案选 A。小农经济与
尊神敬天无关,排除 B;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排除 C;材料也没有涉及到
儒家思想,排除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
8.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
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B. 专制君权不断加强
C. 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D. 科举制下选才之盛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唐宋,丞相的权力不断被削弱,反映的实质是皇权的加强,故 B 项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而是强调专制君权不断加强,排除 A。C 项为材料
的现象,与设问“实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内容,而是强调专制君权不断
加强,排除 D。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实质切入,结合“相权不断被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方”方面
思考即可。
9.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
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
A. 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D.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迁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
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材料揭示的是科举制选官制度。据此判断选项:A 项是世官制,排除;B 是西汉时期采
取的察举制,排除;C 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 项揭示的就是科举制,符
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变迁
10.下列属于用分割相权的手段加强皇权的措施是
①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设置三司
③明朝设置殿阁大学士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①符合题意; 宋朝
设置三司是为了分割宰相的财政权,②符合题意;明朝设置殿阁大学士,是在宰相制度被废
除以后,不是为了削弱宰相权力,排除③; 清朝设军机处,同样也没有削弱宰相权,因为清
朝已经没有丞相制度,排除④;故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排除 BCD,所以选 A。
11. 颁布“推恩令”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下面对于“推恩令”的正确的说法
是( )
A. 废除封国制度
B. 将封国改为郡县
C. 将诸侯王与郡守平列
D. 增加封国数量、削弱封国实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汉武帝“推恩令”内容与实质的理解。推恩令是采用温和的手段来削
弱地方诸侯实力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A 项是用强制的手段来解决王国问题,与推恩令
内容不相符。B 项也与推恩令内容相悖,也属于强制手段。C 项说法本身不正确。推恩令把原
来一个大诸侯国分割成若干个小的诸侯国,所以 D 项符合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
12.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据图并联系秦朝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①秦朝首创皇帝制度
②秦朝实行左右丞相制度,且以右为尊
③秦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④秦朝使用小篆作为通行文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汉初为了安抚天下,巩固其自身统治而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但最后还是出现了王
国问题,③秦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的表述是错误的。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之前的国家最高
统冶者称王,所以①正确。②内容符合秦朝的史实。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政事的通畅而
统一文字,统一后的文字先是小篆后是隶书。所以④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3.1399 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朱允炆,攻占都城南京,赶跑了当时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明成祖。他虽然成功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著
名的“永乐盛世”,但后来封建史家仍以“篡位”视之,主要是因为他
A. 是以武力夺取皇位的
B. 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
C. 违背封建道德规范
D. 不符合封建史家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不是嫡长子,按照宗法制度他无权继承皇位,所
以答案选择 B 项。朱允炆是朱元璋嫡长子朱标的嫡长子,他有继承权。A 项符合材料内容,但
不是主要原因,所以排除 A 项。C 项是无关项。D 项说法本身不正确,史家修史并不是为其自
身利益服务,他应该是服务于他所生存的封建王朝利益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
14.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
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 汉武帝的内外朝制
B. 唐前期的三省分权
C. 明朝后期的内阁制
D. 清朝中期的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上”指的是大臣参与讨论,“皇帝是决
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说明最终的决策权在皇帝,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是指唐代的三
省六部制,故选 B;内外朝制没有涉及到集体讨论和决议,故排除 A;明朝后期的内阁制下,
内阁大臣是没有参与决策权的,即使暂时有权倾一时的时候,也是仰仗皇帝的权威,故排除;
清朝的军机处没有任何实权,故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
部制
15.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 项说法错误,
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C 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
围。因此 ABC 三项均不正确。从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
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
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
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 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
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
练。
16.“雍正七年(1729 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
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对这段材料理解中“军机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B.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C. 参与国事决策
D. 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始设军机处,故 A 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由皇帝的亲信组成,机构简单,提高了行政效率,故 BD 项正确,
与设问不符,排除。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大权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故 C
项错误,所以选 C。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雍正七年(1729 年),青海军事兴,始
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切入,紧扣设问
要求“不正确”和结合军机处进行思考即可知道答案。
17.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
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 西周
B. 秦朝
C. 宋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依据材料中的“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
主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其中“二府”是枢密院、中书省;“三
司”是度支、户部、盐铁司。只有 C 项符合题意,正确,ABD 三项均排除。故选 C。
18.与汉代皇帝重用身边近臣以削弱相权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
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科学”指三省
A. 分散相权且保证皇权独尊
B. 各司其职且分工科学合理
C. 职能明确且行政体系科学
D. 三权分立且互相监督制约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
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
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故 A
项正确;B、C 两项体现不出“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应排除;三省六部制是为封建专
制统治服务的,不具备近代三权分立的特点,故 D 项错误。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本题容易错选 B、C,B、C 选项表述正确,但不
符合“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19.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
程度上是贵族政体……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明朝时
A.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B. 君主与内阁拥有同等决策权
C. 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D. 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答案】C
【解析】
材料“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可以看出 C 项正确,A 项错误;B 项错误,错在
“同等决策权”;D 项错误,内阁没有决策权。
点睛:材料“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是解题的关键。
20.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期,雅典公民大会讨论是否入侵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
西里的情况,公民大会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灾难性的决定。这说明雅典
A. 忽视公民的道德建设 B. 城邦危机逐渐加深
C. 集体决策具有盲目性 D. 公民执政能力较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提到,雅典公民大会讨论是否入侵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
情况,公民大会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灾难性的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集体决
策具有盲目性,故 C 项正确。直接民主与公民的道德建设无关,故 A 项错误。城邦危机逐渐
加深。材料未涉及,故 B 项错误。公民执政能力较低,过于绝对,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弊端,这是高考常考的知识之一,学生应重视。
就其民主的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广大奴隶专制的基础之上,众多妇女和外邦人
也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带有操作层面的幼稚,程序的合理并不意味着结果的合理,直接
民主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和误用,它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权
利。这种有限的阶级民主决定了这种民主有巨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2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雅典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
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在
柏拉图看,雅典的民主政体
A. 体现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特点
B. 有利于民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
C. 直接民主过于泛滥
D. 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中柏拉图把当时的
民主政体看作是“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说明其对民主政体的不满,其原因在于
“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结合所学可知不同素养的
人直接参政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2.下列一组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A. 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B. 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明
C. 使少数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D. 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不全面,材料中的三幅图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积极影响的各个
方面,并不是反映了雅典的民主制度开近代民主政治的先河。C 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
反映出该内容。D 项也是无关项,所以排除。雅典的民主制度促进了文化向纵深发展,所以答
案选择 B 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古代雅典· 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23.公元前 5 世纪中期,罗马成文法诞生。其主要标志是罗马共和国制定了
A. 《十二铜表法》
B. 《万民法》
C. 《民法大全》
D. 《权利法案》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也是第一部可以按律量
刑的法,是古罗马固有习惯法的汇编,故 A 项正确。万民法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
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属于罗马帝国时期,排除 B。《民法大
全》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权利法案》是 1689 年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材料不符,排除 D。
24.有历史教材评论某次改革“肃清了氏族制的残余,标志着雅典一个多世纪以来平民与贵族
斗争的胜利结束,确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这次改革
A. 开始实行陶片放逐法
B. 推选伯利克里为首席将军
C. 由执政官梭伦来推行
D. 将雅典民主推向“黄金时代”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肃清了氏族制的残余,标志着雅典一个多世纪以来平民与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
确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和所学知识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
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其中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重要内
容,故 A 项正确。伯利克里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利克里被推举为首席将军,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BD。材料反映的是克利斯提尼改革,而不是梭伦改革,排除 C。
25.“每一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 30 岁以上的公民 50 人,组成一个五百人的会议,掌管
财政、军事、外交、民政大权.”材料反映的这一改革( )
A. 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 以地区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C. 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D. 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目中的信息“每一行政区中的公民组成一个五百人的会议”可以知,这是克里
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故本题应选 B 项;A 项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故排除 A 项;伯利克里时期成
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排除 CD。
26.公元前 430 年,希米奥 30 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事
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
的津贴。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 梭伦执政时期
B.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C.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D. 西塞罗生活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公元前 430 年”,结合所学,当时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公
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伯利克里时期改革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成年男性公
民均可参加并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并且制定“公职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把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推向顶峰。因此 C 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伯利克里改革
27.“罗马法的内容和立法技术远比其他奴隶制和封建制法更为详尽,……尤其是它所提出的
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形式上平等、契约以当事人之合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制
私有等原则,都是适合于资产阶级采用的现成的准则。”材料表明罗马法
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具有深远影响和实用价值
C. 保障罗马人的私有财产
D. 在古代法律体系中最完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罗马法的内容和立法技术……财产无限制私有等原则,都是适合于
资产阶级采用的现成的准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罗马法具有深远影响和实用价值,
故 B 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 A 排除。材料的重点是对后世的影响,
不是保障罗马人的私有财产,故 C 排除。材料无法说明罗马法在古代法律体系中最完备,故 D
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影响
【名师点睛】罗马法作为奴隶社会法律制度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深受古罗马奴隶
制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罗马法是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的法律体系,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
序。1804 年公布施行的《法国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近代民法典,是第一部资本主义国家的
和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民法典。
28.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曰:“赐寰宇黎庶罗马公民权……庶民承担诸种负担,亦应
共享凯旋之欢乐,此神之天条也。朕之制也,欲显罗马人民之伟大。一旦寰宇黎庶具享公民
之权,罗马之伟大远胜海外诸邦,荣耀亦弗先祖可比肩。”该敕令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A. 授予全体罗马人公民权
B. 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
C. 增强罗马人国家认同感
D. 提高罗马帝国的声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朕之制也,
欲显罗马人民之伟大。一旦寰宇黎庶具享公民之权,罗马之伟大远胜海外诸邦,荣耀亦弗先
祖可比肩。”可以分析出该敕令主要是为了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的,所以本题答案选 B 项。A
项不是目的,是内容;C 项材料没有体现;D 项不是主要目的。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目的。
29.“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
体异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
的是
A. 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 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认识。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古代希腊是西方民
主政治的源头。分析题文的“在希腊,这种自然环境成为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
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见此材料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故
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人类文明的开端·西方文明之源
30.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缓和了社会矛盾
C. 打破了世袭特权
D. 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答案】C
【解析】
梭伦改革按财产的多寡划分公民等级,打破了血缘关系;郡县制和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世
袭制,因此共同作用是打破了世袭特权。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不符合梭伦改革的内容,梭伦改
革把雅典引上了民主的轨道;B 项不符合秦朝郡县制,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因为秦朝
的法律严苛,阶级矛盾激化;D 项不符合郡县制和科举制,秦朝建立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唐朝科举制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
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
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 3 题,40 分)
31.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强化中央集权与分
权弱化地方自主权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
材料一 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
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
中 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二 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得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
运行 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三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
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四:(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五:(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
北……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举措?结合秦朝中央官制,你如何理解
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谈谈你对古代中 国
政治运行机制的认识。
(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四、材料五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 哪
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答案】(1)举措: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理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
大夫负责监察,太尉掌管军务,共同对皇帝负责.
(2)理解: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工合作、相互制约,提高行政效率.
(3)“其专在下”:地方权势过大.“其专在上”:君主专制. 认识:正确处理好君主与
臣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4)新变化: 材料四反映了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
专制达到了新 的高度.材料五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消极
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 大落后
于西方国家.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
的管理模式”可知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
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三权分立是指丞相、太尉与御史大夫各有分工,中国特色则是指其
本质上属于君主专制的一部分,他们都对皇帝负责。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央的政治制度的“牵制管理”是指其三省分工的政
治体制,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各自分工又相互牵制,
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
(3)根据材料三“封建之失,其专在下”是指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诸侯实力膨胀,中央对
地方失去了控制力。“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是指秦朝开创了郡县制后,天下一切权力都集
中到了中央,中央的权力又全部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形成了君主专制的局面。第二小问
依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两对基本矛盾,君(权)臣(相权)和中央地方关系回答即可。
(4)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可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
六部,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等方面概括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新变化;根据材料五“国初
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
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可从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方面回答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新变化。第二小问,关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妨碍社会进步、落后于西方等方面思考作答。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
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两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
史台有“鞫(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
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
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
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吏治吏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
宗是如何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答案】(1)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利)。
(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
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两人”可概
括为增加人数;根据材料一“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可概括为增设下属部门;根据材料一“委
御史台有‘鞫(审问)案禁系’之权”可概括为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利)。
(2)根据材料二“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可知,唐太宗认为隋
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根据材料“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
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可从通过自省、纳谏
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等方面回答唐太宗是如何如
何做到君明臣廉即可。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
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 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
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 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
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段的 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
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 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公元前 5 世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精彩演说
材料二
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
长, 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
是有 王芴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
治知 识的人。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伯利克里所阐述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请写出材料二漫画“通途”交通禁行标志的具体含义。
(3)结合材料二的两图以及材料一,如何理解这句话:“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
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4)依据材料三,苏格拉底所评论的是雅典怎么样的民主形式?他的态度如何?
【答案】(1)特点: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含义: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未成年男子,这些人都被排除在雅典民主政治殿堂之外。
(3)最狭隘:仅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人数少,比例小,实质是奴隶主民主。 最充实:
全体男性公民在政治权力和法律面前是平等的,体现人民主权,公民的参政积极和 热情被充
分调动。
(4)直接民主形式。批判
【解析】
(1)据“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
人手中”可得出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特点。
(2)漫画中“交通禁行标志”指的是不想有雅典民主权利的一部分人,据所学可知奴隶、外
邦移民、妇女、未成年男子,这些人都被排除在雅典民主政治殿堂之外;
(3)解题时紧扣“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可以从“最狭
隘”与“最充实”两个角度分析归纳,据所学可知“最狭隘“可以结合民主享有的范围去取
解答,“最充实”可以从全体男性公民权力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4)据材料中“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
有真知灼见”及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据材料中好“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可看出作者是批判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