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
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
旧移殖焉,三也。”如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
A. 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
B. 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
C. 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
D. 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
【答案】D
【解析】
燕国离周朝都城较远,分封到此地属于“开辟荒地”,周的贵族属于“故旧移殖焉”,符合
题意。D 正确;A 属于第二类分封特点;B 和 C 属于第一类分封特点。
点睛:本题是地图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
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
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2. 《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
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主张国王要
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注意提取材料信息“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
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意思是对官吏无论是远近都要加强控制。因此反映的是监察制
度,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 C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康熙皇帝曾发出感慨:“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
自适;为君者勤勉一生,了无休息。”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皇权集中
B. 皇位世袭
C. 皇帝独尊
D. 皇帝勤政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中“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
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信息可得出“朕即国家”的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的高度集权,也就
是皇权集中,故 A 项正确;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均是皇权集中的体现,故 BC 项排除;皇帝勤
政是材料中现象的表述,与本质不合,故 D 项排除。
点晴:材料中阐释了皇帝一生操劳,不得休息的现象,试题要求分析其本质,结合皇帝的权
利集中去分析即可。
4.隋唐时期,皇帝常常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 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
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这种现象
A. 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B. 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
C. 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D. 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C
【解析】
都城在长安要到东边的洛阳“就食”,这样就会推动政治中心的逐渐东移,选 C 是符合题意
的,正确;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土
地兼并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经济重心的转移问题,选项 D 不符合题
意,排除;故本题选 C。
5.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方制度:“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
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该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答案】D
【解析】
元朝的行省制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来抑制地方割据;
从设置目的来看,元朝行省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故答案为 D 项。其他
三项地方行政制度不能表现出材料中的特点,排除 ABC 项。
点睛: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客观
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做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
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从而使地方行省长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6.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
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
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 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 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D. 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
或从政这一历史现象,而一般情况下在论述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时需要从经济角度去
思考。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式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就导致了以上现象的出现。B 项虽然正
确,但不属于根本原因。C、D 没有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且没有从经
济角度去思考,可排除。综上,本题选 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7.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
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
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
B. 经营规模受到资金的限制
C. 主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D. 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
【答案】D
【解析】
官营手工业的目的不是追求利润,而是为政府贵族生产消费品,故 A 错误;官营手工业的生
产规模大,因为其生产不计成本,故 B 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官府以及皇帝服务,故 C
错误;官营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故 D 正确。
点睛:由材料中“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
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可以知道为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8.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
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
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的时期,
叙述正确的是
A. 构建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
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不难指出说明的是分封制,再
结合所学,分封制有利于构建基于血缘的心理认同。故 A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9.“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是
A. 白银大量使用
B. 贸易繁盛
C. 工商业繁荣
D. 交子的使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交子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的来看,这主要反映了交子的使用。其它是错误
的。所以选 D。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0.《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
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说农具自动化,故 A 项错误;翻车属于
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 B 项正确;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
成熟的是筒车,故 C 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 D 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和灌溉工具•翻车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
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
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复习时要掌握古代的水利灌溉工具,从水利工程——战
国出现了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和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创制
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等角度掌握。
11.1900 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品《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威通九年四月十五日”
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
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 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B. 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 比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 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没有论及雕版印刷的效率,
故 A 项错误;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应该是两宋时期,故 B 项错误;《金刚经》是我国最早雕
版印刷品,并不是最早印刷品,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图文浑
朴凝重”说明由于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四大发明·印刷术
【名师点睛】《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
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
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
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
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思想
A. 是对君主专制集权的批判
B. 具有鲜明近代代议制度的特征
C. 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
D. 提出了学校议政的方式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黄宗羲的观点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A
项正确。B 项与题干不符,黄宗羲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其思想只是具有初步的民主色
彩,不具有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特征,排除。C 项与题干不符,题干未体现奠定了近代地方自
治制度的基础,排除。D 项与题干不符,题干只是提出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并未提出学校议政
的方式,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
13.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
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因为①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②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要修明法度,举贤授
能,变法图强。③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
罗马以蕞尔小邦征服意大利,最后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此基础上,罗马
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
律体系,为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④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
始的直接民主,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由此判断②③与题意无关。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有整体史观。该题通过“小国寡民”这一切入点考察中西方的古
代文明。
14.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在探素成圣之道。有的提出”愚夫妇与圣人同”,有的提出“未受考
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的提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明确提出上
述观点的有
①荀子
②康德
③王守仁
④苏格拉底
A. ①②④
B. ③②④
C. ①④②
D. ③④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认为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
圣人同”,所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未受考
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种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欧洲 18 世纪启蒙思想
的源头。德国启蒙思想家康德认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
带来人类的启蒙。因此③④②项符合题意,D 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
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5.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
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尚书》等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是孔子的
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
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
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正确答案为 C 项。“五
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 A 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
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所以 B 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
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 D 项说
法错误。
【要点解密】
汉代“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理念的形成
1.形成过程
(1)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实现统一后的秦朝,难以用儒家思想实现大统一,而法家思
想却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2)历经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西汉,面临着生产遭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实行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
(3)汉武帝时,国家稳定,步入正轨,不能再实行严刑酷法,而以比较温和的儒家思想为宜。
汉武帝一方面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另一方面“崇儒尚法”,逐渐形
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
剂政治。
2.发展
这种思想尤其体现在存在时间较长的汉、唐、明、清等封建统一王朝。
3.影响
儒、道、法家的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精华部分对现代中国仍有借鉴
作用。
16.中国某思想家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指出:“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
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此次战争结束后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日本打败了中国,占领了朝鲜—中国最亲近的藩属国,使威海卫北洋
水师全军覆没,因此它指的是甲午战争。A 与鸦片战争相关,B 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C 与
八国联军侵华相关,D 出现于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的签订。
17.徜徉在中国电影群星璀璨的艺术长廊里,战争题材的电影总是带给观者深刻的印象,战争
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建党伟业》
②《长征》
③《建军大业》
④《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⑤《百团大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⑤④
C. ①③②④⑤
D. ①②③⑤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建党伟业》指的是 1921 年;②《长征》指的是 1934—1936
年;③《建军大业》指的是 1927 年;④《大转折——挺进大别山》批的是 1947 年;⑤《百
团大战》指的是 1940 年,所以其先后顺序时①③②⑤④,故 B 项正确,ACD 项排除。
18. “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
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以上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土地革命时期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重视组织群众运
动,忽视革命领导权和建立武装,造成了大革命的失败,A 项符合题意,正确;BCD 三项均排
除。故选 A。
19.1922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
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
阀”正在成为
A. 人民的迫切愿望
B. 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 知识分子的共识
D. 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与当时中国革命的目标
相差甚远,只能是人民的一种愿望,故 A 项正确。当时是北洋军阀执政时期,B 项说法错误;
C 项中“知识分子”的说法太过局限;D 项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合作与北伐战
争
点睛:以“反映”“表明”形式呈现的反映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要准确提炼题干材料和选项的语意侧重点,把握其渗透出来的情感、态度。
2.认真阅读题干材料,仔细区分选项之间的差别,合理推断。
3.要把各选项变成问题,逐一“拷问”题干材料,找到语意上与题干材料最为接近的一项。
20.1840 年 6 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
况举例如下表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 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 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 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驰
D. 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表格的清政府从各省调兵增援东
南沿海军队执行情况来看,时间间隔大,调出、调往省份路途遥远,可以得出清朝军事动员
体制落后,缺乏统畴,A 项符合题意;B 项不符合史实;C、D 项题目材料没有体现;故选 A 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
争
【名师点睛】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侵略特点:
1、侵略国家:英法美俄为主,英国是先锋和主力;
2、侵略目的:打开中国市场,获得侵略特权(俄国还有扩大领土目的);
3、经济手段:商品输出为主,还有掠夺原料、走私鸦片、贩卖华工、早期资本输出等。
21. 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
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
是
A. “求富”“自强” B. “师夷长技”
C. “中体西用” D. “民生主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认为“铁路之利,首在利民”,“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可见洋
务派把修铁路作为利国和利民的手段之一,修筑铁路能达到“求富”“自强”的目的,故选 A。
B 项只是对西方科技的态度;C 项只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D“民生主义”是 20 世纪初孙中山
提出的三民主义的内容,均可排除。
考点:思想解放潮流·学习西方的历程·洋务思想;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
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22.下图是近代中国轻工业生产月平均指数增长图。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晚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措施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由时间“1933 年到 1936 年”,当时清朝已经推翻,排除 A;B 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外
部因素,排除;南京临时政府存在于 1912 年,排除 C;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民政府掀起“国
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中国轻工业发展,故选 D。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3 年到 1936 年”。结合近代中国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容易排除 ABC,选 D.
23.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
史主流的表述,最正确的是( )
A. 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 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C.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 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
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不适合洋
务运动,“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一”三个历史事件都不适合,“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只
适合辛亥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才是三个历史事件都适合的,综上
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
24. “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官员李鸿章于 1881 年投产的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在此
之前通商口岸所需的煤炭几乎全被洋煤所垄断,开平投入市场后,由于质优价低,中外争相
使用。”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 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 洋务企业的发展受到西方列强的压制
C. 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 一部分产品投入市场并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开平煤投入市场后,由于
质优价低,中外争相使用”可以看出,开平煤受到欢迎,打破了“洋煤”一统天下的局面,
达到了分洋人之利的目的,故 D 项正确,BC 项不选;材料中强调的是洋务企业的积极作用,
而 A 项消极影响,排除。所以答案为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
起·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1)积极方面:
①洋务运动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这就必然在客观上加速
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②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为学习西方开了风气。同时引进翻译外国的科技书籍,创办新式
学堂,派遣留学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封建教育的冲击.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
缺口。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③民用工业的兴办,对西方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④创建了三支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防能力。总之,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
定的推动作用。
(2)消极方面:
①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
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镇压人民革命,不能救国图强。
③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
④经营管理腐败。
25.1862 年,浙江人叶澄衷在上海虹口美租界开设了近代上海第一家五金行号“顺记”。因为
叶澄衷在经营过程中重视信誉,不久美孚石油公司就委托“顺记”帮助推销煤油,“顺记”
以此为契机得到快速发展。该现象表明当时
A. 部分民族资本家重视经营策略
B. 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依赖于外商
C. 外商企业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诞生
D. 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起步较早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重视信誉”“美孚石油公司请由‘顺记’帮助推销煤油”、“以此为契
机加快发展”,可以看出部分民族资本家比较重视经营策略,以加快自身企业发展,A 正确。
“依赖”一词明显不符合史实,仅从题干信息无体现,排除 B;C 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不
是在讲民族工商业的诞生问题,而是发展,排除 C;题干没有把上海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其他
地方进行比较,排除 D。
26.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
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
异,“以便稽览”。这表明魏源
A. 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
B. 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
C. 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 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
【答案】C
【解析】
材料“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
异”反映出魏源一些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观念,主张向西方学习,故 C 项正确;A 项是洋务
派的观点,排除;B 项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排除;D 项是维新派的观点,排除。
点睛:材料“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
的差异”是解题的关键。
27. 1900~1901 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
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 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 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 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 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894 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已经开启了救亡运动的历程,上海是
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社会风气相对较为开放,材料强调的是是否废除帝制之争,所以不能确
定为都主张废除帝制,结合“尚不知革命为何物”可知当时革命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当时
社会主流依然是改良,所以 A、B、C 错误,所以选 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影响
28.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 思想内容的变化
B. 社会环境的变化
C. 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 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环境决定社会意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
命运不同,主要是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要决定的,故选 B;ACD 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29.洋务运动期间一批中国幼童到美国留学,在遭遇异样眼光后,有些人就剪掉了辫子。维新
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提议剪掉辫子。到了 20 世纪初,“辫子问题”与反清斗争联系在一
起。由此可以得出最恰当的认识是
A. 辫子问题受到西方文明和政治斗争的影响
B. 有无辫子成为了表达政治立场的明显标志
C. 近代中国习俗的发展呈现一个曲折的过程
D. 剪辫体现近代中国习俗从落后向先进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辫子是社会习俗的体现,“有些人就剪掉了辫子”可知是受西方文明的
影响;“康有为曾上书提议剪掉辫子”“辫子问题与反清斗争联系在一起”则是政治斗争的
影响;故 A 项正确。B 项说法错误,剪掉辫子或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或是政治立场的体现,
排除。“辫子问题”只是近代社会习俗之一,无法推断近代中国习俗的发展呈现一个曲折的
过程,排除 C。剪辫不一定体现近代中国习俗从落后向先进发展,排除 D。
30.国民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存在相似之处,主导方向是资本主义的,但又由于相似的国情,
在革命中,无产阶级显示出了惊人的能量,而最后革命的领导权都落入资产阶级之手,而接
下来中国确实是走了十月革命的道路。中国走的“十月革命的道路”
A. 指导中国的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
B. 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C. 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D.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走的“十月革命的道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遭到失败,故 A 错
误;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故 B 错误;当时中共攻占大
城市为目标的道路并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故 C 正确;“城市中心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故 D 错误。故选 C。
31.1979 年 1 月 29 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 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B. 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 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 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可以看出主
张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故 A 项正确;大陆不承诺放弃使用
武力,故 B 项说法错误;“九二共识”是 1992 年海峡两岸的交流会达成的一种共识,即海峡
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 C 项与材料无关;“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 20 世纪 80 年初
提出的,1984 年的六届二中全会获得通过,故 D 项说法错误。
32.“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
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
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此段话符合下列哪一文件的精神
A. 《临时约法》
B. 《共同纲领》
C. 五四宪法
D. 八二宪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
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新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属于《共同纲领》的内容,
故 B 正确。《临时约法》,属于中华民国时期,故 A 排除。五四宪法,不存在私人资本主义经
济,故 C 排除。八二宪法,也不存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故 D 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共同纲领》
33.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如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
题词,其中 1921~1935 年处应该填写
A.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 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 解放中国,建立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在 1919 年,不符合 1921~1935 年的范围,故 A 错误;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符合“开天辟地”,1935 年遵义会议标志着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符
合“渐趋成熟”,故 B 正确;国共十年对峙始于 1927 年,不符合 1921~1935 年的范围,故 C
错误;1949 年新中国建立,不符合 1921~1935 年的范围,故 D 错误。
34.1969 年 6 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 月底 8 月初,
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反映出
A. 美苏冷战重点转向亚洲
B. 中国崛起影响美苏外交战略
C. 国际关系格局面临重大转变
D.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答案】C
【解析】
美苏冷战的重点一直在欧洲,A 的表述错误;1978 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69 年”,B 的表述错误;20 世纪 50
年代初,随着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世界格局即已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69
年”,D 的表述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1969 年……苏联……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妄图孤立中国……美国不同意”可知当时的中美关系面临转折的契机,即国际关系格局面临
重大转变,C 正确。故选 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根
据 1969 年时间信息和“(苏联)妄图孤立中国……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
体系’”联系 60 年代末 70 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知识解答。
35.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 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
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大众报业
B. 交通业
C. 电报业
D. 互联网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福建茶叶市场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主要反映了信息传播速度
快,结合所学可知,电报业可以将茶叶价格变动的信息及时地传向各地,故 C 项正确。报纸
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不如电报业,故 A 项错误。交通业的传播速度也要慢于电报业,故 B 项错
误。互联网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36.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 世纪 20 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这反映了
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
B. 妇女地位提高
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古代社会的早婚习俗,从统治者来看是为增殖人口,多征赋算;从民间来看是增添
家庭劳力,保证财产后继有人,说明这种习俗的根源是自然经济,因此材料反映的大都市和
农村早婚习俗逐步得到抑制的时间上的不同,实际上反映出城乡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
不均衡,故答案为 A 项。近代社会妇女地位较低,故 B 项错误。清朝被推翻是 1912 年,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思想解放,故 D 项错误。
37.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
国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
承也有超越,“超越”主要表现为
A. 利用市场手段恢复国民经济
B. 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C. 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D.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
【答案】D
【解析】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的超越,而利用市场手段恢复国民经济、走适合自
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以及 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均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而非超越,所
以只有选 D 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问的是“超越”,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超越”。
38.1984 到 1991 年间,中国国内市场是名副其实的卖方市场,只要厂家生产出来,就很容易
卖得出去。在中央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出现了一波自主创业的高潮,私营企业创造了一个又
一个经济神话。据此可知,这—时期
A. 市场经济目标提出激发创业积极性
B. 缓和国内供需矛盾是改革的重要目标
C. 政府开始调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 物资匮乏迫使中央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答案】B
【解析】
1992 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 时间不符合题意,
排除;改革初期国内物质匮乏 ,物质供应跟不上需求 ,在中央政策的鼓励下,把私营经济
当成是公有经济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私营经济获得合法的地位,中国出现了一波自主创业
的高潮,缓和国内供需矛盾,故 B 正确;1978 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开始调整高度集
中的经济体制,C 错误;D 不符合“自主创业的高潮”“私营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神
话”,排除。
39. 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
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 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 “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的信息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国人对引进外国资本主义东西的怀疑,在改革是否进行中
犹豫,故 A 项正确;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是 1990 年,不存在引入“资本主义”信息,故 B 项
错误;“南方谈话”发表之后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问题,故 CD 项错误。
【考点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40.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 20 世纪某一时段具有的一些特征。该时段为
A. 50 年代
B. 60 年代
C. 70 年代
D. 80 时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5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国家开展有计划的
经济建设;1956 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
个新阶段;1956 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政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外交崭露头
角并取得系列成就,因此 A 选项正确。20 世纪 60、70 年代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上述建
设或成就遭到破坏,B、C 选项错误;D 选项错误,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外交进入新阶段,并非
崭露头角。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3 年,英国派出使团到中国,希望与中国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乾隆
皇帝拒绝其派遣使节常驻北京的要求,英国只能向中国派出专注于贸易事务的商务监督。鸦
片战争后,为了阻止外国使节进京觐见皇帝,由兼任五口通商大臣的两广总督来接受外国使
节的国书,但外国使节获得了平等地和中国官员联系的权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
最终同意外国公使驻京,而外国使节觐见清朝皇帝得以实现则是在 1873 年。至此外国驻华使
节制度在中国完全建立。
——摘编自李潜虞《试论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建立——兼论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
材料二. 1861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关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基础上的,与其他
国家的来往主要由礼部负责。1861 年,恭亲王奕奏请而获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成立,
凡与洋务有关者均属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但是随着外国各种侵略势力的逐渐深入,他们对
总理衙门越来越不满意。1901 年,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在处
理对外交涉方面,基本顺应了时代潮流。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
交近代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强急于在中国建立驻华使节制度却困难重重的背景,
概述该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基本过程。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的原因,并简要评价。
【答案】(1)背景:西方列强急欲打开中国市场;建立外交使节制度成为近代西方各国交往
的惯例;传统“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过程:鸦片战争前设商务监督;鸦片战争后开始派驻使节,但局限于与五口通商大臣
的官方往来;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获取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权利,并在此后进一步得以觐
见皇帝。
(2)原因:西方列强的外力强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主观适应;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与部
分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探索。
评价:近代中国的外交是在与列强的冲突与交往中,被迫变革外交制度以逐步实现近代
化转型的;外交的近代化转型也表明中国社会是在屈辱中走向世界的;中国外交制度的变革
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解析】
(1)结合明清时期和近代中西方发展的差距,从西方建立外交关系的目的、近代外交在近代
国家交往中的地位、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国家政策等方面,总结列强急于在中国建立驻华使
节制度却困难重重的背景;结合材料一,按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三
个阶段概述该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基本过程。
(2)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的影响,分析晚清外交走
向近代化的外部因素;结合当时的国内局势,从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探索、适应时局等知识分
析内部因素。结合近代中国外交制度建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可对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进
行评价。
42.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
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
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二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
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
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
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
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
的。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陈独秀又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福泽谕吉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遵
循了这一主张吗?说明理由。
【答案】(1)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说明:仿效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
任内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2)对待:完全肯定西方文明。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但使运动带有偏激性,
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3)观点:学习西方文明,要先学思想、后学制度、再学技术。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
程中没有遵循这一主张,是先学技术、后学制度、再学思想。
【解析】
(1)从材料“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
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可以看出态度是可以照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则必须结合
本国国际实际;“实践”用所学史实来论证该观点即可。
(2)“态度”从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
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可以看出陈独秀绝对肯定西方文明,绝对否定本国传统文化;“影响”
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但是这个偏激性肯定不得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3)由材料“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
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可见福泽谕吉主张学习西方文明,要先学思想、后学制度、再学技
术。从中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来看,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没有遵
循这一主张,是先学技术、后学制度、再学思想。
43.“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
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成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
2018 年 9 月 10 日,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总编吉密欧专访。
吉密欧问道:关于“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想必您也多次听说这种类比。虽然中
国政府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不能同马歌尔计划相提并论,但许多人还是坚持有类似之处。
“一带一路”倡议同样涉及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同样有助于改善中国在全世界的形象,也
是和平时期实施的计划。它们难道没有类似之处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拟定一个论题,并请你
作一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体现家国情怀)
【答案】论题:“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之间有着本质区别。“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
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马歇尔计划有一个分界线,主要针对是西欧国家,排斥苏联东欧阵营,
但“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大家一起干,这符合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
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尝试或平台。当今世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
义不断抬头,反全球化势力活跃。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凝聚各方力量开展国际
合作,这是在当前形势下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也是推动建设公正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和完善全
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探索。
综上:“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之间有着本质区别。
(此答案仅供参考,其他观点和阐释合理也可)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虽然中国政府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不能同马歌尔计划相提并论,但许
多人还是坚持有类似之处。”并结合所学可以拟订论题:“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有些相
似,但二者有着本质区别。然后可以从背景、目的、范围、参与国的地位、参与方式和影响
等方面分析二者的不同。从背景上看,“一带一路” 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与和平发展
这一时代主题相契合的,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立的产物。
从目的上看,“一带一路”是为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促进共同发展,马歇尔计划是
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扶植资本主义对抗社公主义。从范围上看,“一带一路”超越了意识
形态的范畴,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不具有排他性,马歇尔计划则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的国家。
参与国的地位不一样,“一带一路”是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各国是平等的主权国家,马歇
尔计划是美国处于主导地位,实际上造成了对西欧的控制。参与方式和对参与国的影响不同,
“一带一路“主要是输出础设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马歇尔计划则主要是输出资本和
消费品,对美国拉动效应最大。最后简单总结即可。注意: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要体现家
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