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讲练测5.6平面向量、复数单元测试卷 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讲练测5.6平面向量、复数单元测试卷 解析版

ID:773558

大小:909359

页数:19页

时间:2021-09-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 19 2022 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浙江) 专题 5.6 《平面向量、复数》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选择题部分(共 4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浙江高一期末)已知 (0, 1), ( 1,3)A B  ,则| |AB  ( ) A. 17 B.17 C.5 D. 10 【答案】A 【解析】 首先求出 AB  的坐标,再根据向量模的坐标公式计算可得; 【详解】 解:因为 (0, 1), ( 1,3)A B  ,所以      1,3 0, 1 1,4AB       ,所以  2 21 4 17AB     故选:A 2.(2021·浙江高一期末)复数 2 1 i (i 是虛数单位)=( ) A.1 i B.1 i C. 2 2i D.1 2i 【答案】A 【解析】 直接利用复数的除法运算法则计算即可 【详解】 2 / 19 2 2(1 i) 1 i1 i (1 i)(1 i)      故选:A 3.(2021·浙江高一期末)已知向量  2, 6a   ,  1,b m  ,若 //a b ,则 m  ( ) A.5 B.3 C. 3 D. 5 【答案】B 【解析】 直接利用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得到 m 的方程,解方程即得 m 的值. 【详解】 因为 / /a b , 所以 2 ( 6) ( 1) 6m      解得 3m  故选:B. 4.(2021·浙江高一期末)已知    1,2 , 3,OA OB m    ,若 OA OB  ,则 m 的值为( ) A.1 B. 3 2 C.2 D.4 【答案】B 【解析】 依题意可得 · 0OAOB   ,列方程解出. 【详解】 解: OA OB  , 3 2 0OA OB m      , 3 2m  . 故选: B . 5.(2021·广东高一期中)已知 (1,cos )AB  , (2, sin )BC   ,若 , ,A B C 三点共线,则 tan 的值为( ) A. 2 B. 1 2  C. 1 2 D. 2 【答案】A 3 / 19 【解析】 由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列式即可得解. 【详解】 因 , ,A B C 三点共线,于是得 / /AB BC   ,而 (1,cos )AB  , (2, sin )BC   , 则有 sin 2cos - = ,即 sintan 2cos     , 所以 tan 的值为 2 . 故选:A 6.(2021·浙江高二期末)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向量 ( 2,2), (1, )a b     ,则“ 1  ”是“向量 a  与b  夹 角为锐角”的什么条件( ) A.充分必要 B.充分不必要 C.必要不充分 D.既不充分也不必安 【答案】A 【解析】 根据两向量夹角为锐角,可得 0a b   且排除 ,a b   同向共线情况,计算得到  ,然后根据从分条件、必要条 件判断即可. 【详解】 若 ,a b   夹角为锐角,则 0 2 2 0 1a b          当 ,a b   同向共线时,  0a kb k   ,则 k 不存在,故 1  所以“ 1  ”是“向量 a  与b  夹角为锐角”的充要条件 故选:A 7.(2021·安徽高二期末(理))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设CB a  ,CD b  ,E 为 AD 的靠近 D 的三等 分点,CE 与 BD 交于 F ,则 AF  ( ) A. 3 1 4 4a b   B. 3 1 4 4a b   C. 1 3 4 4a b   D. 1 3 4 4a b  【答案】A 【解析】 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可得出 3 4BF BD ,然后利用平面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法则可得出 AF  关于 a  、b  的关 4 / 19 系式. 【详解】 如下图所示,因为 //AD BC ,则 1 3 DF DE BF BC   ,故 1 4DF BD , 3 4BF BD , , 故  3 3 3 1 3 1 4 4 4 4 4 4AF AB BF AB BD CD CD CB CB CD a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故选:A. 8.(2021·浙江高三其他模拟)已知 ,a b   为单位向量,向量 c  满足| 2 | | |c a a b      ,则 c b  的最大值为( ) A. 2 B.2 C. 3 D.3 【答案】B 【解析】 由| 2 | | |c a a b     得 1| ( ) | | |2 2 ac a b      ,说明 c 的终点的轨迹是以 2 a  的终点为圆心, 1 | |2 a b 为半径的圆, | |c b  的最大值是圆心与 b 的终点之间的距离加上半径,即为 1| ( ) | | |2 2 ab a b     ,再将其化成 a ,b 的模 和夹角可解得. 【详解】 解:由| 2 | | |c a a b     得 1 2 2 ac a b         ,说明 c 的终点的轨迹是以 2 a  的终点为圆心, 1 | |2 a b 为半径的 圆, | |c b  的最大值是圆心与 b 的终点之间的距离加上半径,即为 1| ( ) | | |2 2 ab a b     , 21 1 1| | | | ( ) | |2 2 2 2 ab a b b a a b             1 11 4 2a b a b       1 11 cos , cos ,4 2a b a b          5 / 19 1 11 14 2   „ 2 ,(当且仅当 cos , 1a b  rr 时取等号). 故选: B . 9.(2021·浙江高二期末)已知 a,b,c 是 ABC 的三边,且 2, 3, 4a b c   ,点 O 是 ABC 外接圆的 圆心,则 AO CB   ( ) A. 5 2  B. 5 2 C. 7 2 D. 6 【答案】C 【解析】 取 BC 的中点 M ,然后将 AO  用 AM OM  , 表示,进一步用 AB AC  , 表示,CB  用 AB AC  , 表示,然后计算 即可. 【详解】 取 BC 的中点 M ,然后连接 ,OM AM 如图 所以 AO AM MO    ,由 O 是 ABC 外接圆的圆心,所以 OM BC 所以  AO CB AM MO CB AM CB            又      2 21 1 7 2 2 2AM CB AB AC AB AC AB AC               故选:C 10.(2021·浙江高一期末)已知 O 为 ABC 的外心,3 4 5 0      OA OB OC ,则 cos ABC 的值为( ) A. 5 5 B. 10 10 C. 5 10 D. 10 5 【答案】A 6 / 19 【解析】 设 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为 R,将 3 4 5 0      OA OB OC 平方后求出 3cos 5AOC   ,找到 2AOC ABC∠ ∠ ,利用二倍角公式求出 cos ABC 【详解】 设 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为 R, ∵3 4 5 0      OA OB OC , ∴3 5 4OA OC OB     ,且圆心在三角形内部, ∴   2 2 3 5 4OA OC OB     ∴      2 2 2 9 25 30 16OA OC OA OC OB        , ∴ 2 2 2 29 25 30 cos 16R R R AOC R    3cos 5AOC    根据圆心角等于同弧对应的圆周角的两倍得: 2AOC ABC∠ ∠ ∴ 2 32cos 1 cos 5ABC AOC      解得 cos ABC = 5 5 故选:A 第 II 卷 非选择题部分(共 110 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7 小题,多空题每题 6 分,单空题每题 4 分,共 36 分. 11.(2021·浙江高一单元测试)已知向量 1 3,2 2a        , 1 3,2 2b        ,则 a b   ______;a b   ______. 【答案】 1 2  3 【解析】 利用向量数量积运算可求出 a b  ,向量减法运算求出 a b  的坐标,即可计算出 a b r r . 【详解】 解:因为向量 1 3,2 2a        , 1 3,2 2b        , 7 / 19 所以 1 3 1 3 1 1 3 3 1 3 1, , =2 2 2 2 2 2 2 2 4 4 2a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3a b   , 2 20 3 3a b     . 故答案为: 1 2  ; 3 . 12.(2021·浙江高三其他模拟)已知  1 2 3a i i bi     , , Ra b , i 是虚数单位,则 a b  ______; 若复数 z a bi  ,则 z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第______象限. 【答案】0 二 【解析】 根据乘法法则,可得    2 1 21 2ai ia i a     ,根据复数相等的条件,可得 a,b,分析即可得答案. 【详解】 由  1 2 3a i i bi     ,得  2 1 2 3a a i bi      , 由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得   2 3 1 2 a a b       ,解得 1a   , 1b  , 所以 0a b  , 所以 1z i   ,复数 z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为  1,1 ,位于第二象限. 故答案为:0;二. 13.(2021·浙江高一期末)在 ABC 中,点 D 是边 BC 上的动点,若 AD xAB yAC    ,则 x y  _________. 【答案】1 【解析】 由 BD  与 DC  共线可得 1 1 1AD AB AC        , ( 1)   ,于是 1 ,1 1x y      ,进而可得 1x y  . 【详解】 因为 , ,B C D 三点共线,则 BD  与 DC  共线,所以,存在实数 ( 1)   ,使得 BD DC  , 即  AD AB AC AD      ,所以 1 AD AB AC      , 8 / 19 故 1 1 1AD AB AC        ,又 AB  与 AC  不共线, 所以, 1 ,1 1x y      ,从而 1 11 1x y        . 故答案为:1. 14.(2021·浙江高一期末)已知扇形 AOB 半径为 1, 60AOB   ,弧 AB 上的点 P 满足 ( , )OP OA OB R        ,则   的最大值是_______. 【答案】 2 3 3 【解析】 先建立坐标系,从而得到点的坐标,再根据 OP OA OB     得到 ,  的值,最后求   的最大值即可. 【详解】 以为 O 原点,以 OB 为 x 轴,过 O 且垂直于 OB 为 y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9 / 19 设 BOP   ,则 1 3(cos ,sin ), (1,0), ( , )2 2P B A  , 因为 OP OA OB     , 所以 1cos 2 3sin 2           ,解得 2 3sin 3 3cos sin3          , 所以 2 3sin 3 2 3cos sin sin( )3 3 3 3            由图可知 0 3   , 当 6   时,   最得最大值 2 3 3 . 故答案为: 2 3 3 15.(2021·浙江高一期末)已知向量 ,a b   满足 3, 6a a b     若对任意实数 x 都有 a xb a b      ,则 ( )a b  R  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答案】 3 【解析】 对 a xb a b      两边平方化简,结合已知条件可得 2 22 12 12 0x b x b     恒成立,从而可得  2 2 4 2 144 4 12 4 48 +144 0b b b b          ,可求得 6 b ,而 2 2 2 2a b a a b b           对其化简可求出其最小值 【详解】 解:因为 a xb a b      ,所以 2 2 2 222 2a xa b x b a a b b              , 因为 3, 6a a b     ,所以 2 22 12 12 0x b x b     , 所以  2 2 4 2 144 4 12 4 48 +144 0b b b b          , 所以 2 2( 6) 0b   ,所以 2 6b  ,所以 6 b , 10 / 19 所以 22 22a b a a b b           , 29 12 6    23 2 4 3     23 2( 1) 1 3     , 当且仅当 1   时,取到最小值 3 , 故答案为: 3 16.(2021·浙江高二期末)已知两个单位向量 a  、b  的夹角为120 ,  1c ta t b     ,若向量 c  与 a  、b  的 夹角均为锐角,则 a b   _________; c r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 【答案】 1 2  1 3,2 3      【解析】 利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可求得 a b  的值,求出实数t 的取值范围,利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求得 c r 的取 值范围. 【详解】 由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可得 1cos120 2a b a b        , 因为向量 c  与 a  、b  的夹角均内锐角, 则    2 1 3 11 1 02 2 2a c ta t a b t t t               ,可得 1 3t  .    2 1 31 1 1 02 2b c ta b t b t t t                ,可得 2 3t  , 且向量 c  与 a  、b  均不共线,则 0 1 0 t t     ,可得 0t  且 1t  , 所以, 1 2 3 3t  .        22 2 222 2 21 2 1 1 2 2 1 1 3 3 1c ta t b t a t t a b t b t t t t t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1 1 13 ,2 4 4 3t            , 11 / 19 故 1 3 2 3c  . 故答案为: 1 1 3; ,2 2 3      . 17.(2021·浙江高一期末)如图,在 ABC 中, 3BAC   , 2AD DB  , P 为CD 上一点,且满足 1 3AP mAC AB    , m  ________ ;若 ABC 的面积为 2 3 ,则 AP 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答案】 1 2 2 【解析】 设CP CD  ,可得出  2 113 3AP AB AC AB mAC          ,可得出关于  、 m 的方程组,即可解 得实数 m 的值;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 8AB AC   ,利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性质结合基本不等 式可求得 AP  的最小值. 【详解】 设CP CD  ,则  AP AC CP AC CD AC AD AC                2 2 113 3 3AC AB AC AB AC AB mAC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2 1 3 3 1m        ,解得 1 2m   . 1 3sin 2 32 4ABCS AB AC BAC AB AC         △ , 8AB AC    , 12 / 19 22 2 21 1 1 1 1 3 2 9 4 3AP AB AC AB AC AB AC                2 2 2 21 1 1 1 1 1cos 29 4 3 9 4 6AB AC AB AC BAC AB AC AB AC                1 42 AB AC    , 当且仅当 1 1 3 2AB AC  时,即当 3 2AB AC  时,等号成立. 所以, AP  的最小值为 2 . 故答案为: 1 2 ; 2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74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8.(2021·浙江高二期中)已知复数  2 2 ( 1) ,( )z m m m i m R      , (1)若 z 为纯虚数,求实数 m 的值 (2)若 z 在复平面上所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m  ;(2) ( , 1)  . 【解析】 (1)根据复数 z 为纯虚数,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2)根据复数 z 在复平面上所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列出不等式组,即可求解. 【详解】 (1)由题意,复数  2 2 ( 1) ,( )z m m m i m R      是纯虚数, 可得 2 2 0 1 0 m m m        ,解得 2m  . (2)复数 z 在复平面上所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可得 2 2 0 1 0 m m m        ,解得 1m   , 即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 , 1)  . 19.(2021·浙江高一期末)平面内给定三个向量      3,2 , 1,2 , 4,1a b c     , (1)求 3 2 2a b c   : (2)若向量b a  与 c a  的夹角为 ,求 cos 的值. 13 / 19 【答案】(1) 65 ;(2) 2 2  . 【解析】 (1)利用数乘向量和平面向量坐标运算法则能求出 3 2 2a b c   ,进而求模即可; (2)利用向量夹角公式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 (1)平面内给定三个向量 (3,2)a  , ( 1,2)b   , (4,1)c  .  3 2 3(3,2) 2( 1,2) 2(4,1)a b c       (9,6) ( 2,4) (8,2)    ( 1,8)  , ∴ 3 2 2 1 64 65a b c      ; (2)∵      3,2 , 1,2 , 4,1a b c     , ∴    4,0 , 1, 1b a c a        , ∴     4 2cos 24 2 b a c a b a c a                    , ∴ 2cos 2    . 20.(2021·浙江高一期末)已知      1, 3 , 3, 2 3 2 43a b a b a b           . (1)求 a 与 b 的夹角 ; (2)若  1c ta t b     ,且 0b c   ,求实数 t 及 c . 【答案】(1) 3  ;(2) 3 3 2 . 【解析】 (1)求出 a r ,由数量积的运算律求得 a b  可得向量夹角; (2)计算b c  ,由 0b c   ,求出t ,然后由数量积的运算求出 c r . 【详解】 14 / 19 (1)由已知 2a  ,     2 2 2 22 3 2 2 6 2 2 2 3cos 6 3 43a b a b a a b b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1cos 2   ,又 [0, ]  ,所以 3   ; (2)由题意   2 21[ 1 ] (1 ) 2 3 (1 ) 3 02b c b ta t b ta b t b t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得 3 2t  , 3 1 2 2c a b    , 2 2 223 1 9 3 1 9 3 1 27( ) 4 3 92 2 4 2 4 4 2 4 4c a b a a b b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3 3 2c  . 21.(2021·浙江高二期末)己知 AB 是圆 O 的一条直径,且| | 2AB  ,点 C、D 是圆 O 上的两个动点. (1)若点 C 满足_______,求 DA DC  的取值范围:(在① 0OC AB   ,②锐角 AOC△ 面积为 3 4 ,③ | | 3 | |AC OA  这三个条件里任选一个补充在上面问题中,并作答) (2)求 AC BD uuur uuur 的取值范围. 【答案】(1)选① 1 2,1 2    选② 3 33 32 2      , 选③ 1 3 2 2     , (2) 14 2     , 【解析】 (1)以圆心 O 为原点,以OB 为 x 轴,过 O 作直径 AB 的垂直平分线为 y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    1,0 , 1,0A B ,设  cos ,sinD   若选①. 不妨取  0,1C ,由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可得 DA DC  的 式子,结合三角恒等变形可得解;若选②. 由 1 3 2 4AOC CS OA y    ,得 3 2Cy  ,不妨取 1 3,2 2C      ,由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可得 DA DC  的式子,结合三角恒等变形可得解;若选③. 由 | | 3 | | 3AC OA   ,即点C 在圆 2 21 3x y   由  2 2 2 2 1 3 1 x y x y       ,不妨取 1 3 2 2C      , ,由向 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可得 DA DC  的式子,结合三角恒等变形可得解; 15 / 19 (2)设   cos ,sinD        ,   cos ,sinC        ,则由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可 得    cos cos 1 sin si co 1n sAC BD          ,当 sin 0  时, 可化为      2 2cos 1 sin sin cos 1         ,由三角函数的最值结合二次函数的最值可解,再讨 论sin 0  时的情况. 【详解】 以圆心 O 为原点,以OB 为 x 轴,过 O 作直径 AB 的垂直平分线为 y 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 | 2AB  ,则圆O 的方程为 2 2 1x y  则    1,0 , 1,0A B (1)若选①. 0OC AB   ,即OC AB ,不妨取  0,1C ,设  cos ,sinD   则  1 cos , sinDA      ,  cos ,1 sinDC           1 cos cos sin 1 sinDA DC              2 2cos cos sin sin 1 cos sin            1 2 cos 4       由  cos 1,14       ,则 1 2,1 2DA DC         若选②. 由 1 1 3 2 2 4AOC C CS OA y y     ,得 3 2Cy  , 由点 C 在圆 O 上,则 1 2Cx  , 16 / 19 又 AOC△ 为锐角三角形,则 1 2Cx   ,不妨取 1 3,2 2C      则  1 cos , sinDA      , 1 3cos , sin2 2DC              1 31 cos cos sin sin2 2DA D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 3 3cos sin 3 cos2 2 2 6 2            1 cos 16        ,所以 3 33 32 2DA DC          , 若选③. 由| | 3 | | 3AC OA   ,即点C 在圆 2 21 3x y   由  2 2 2 2 1 3 1 x y x y       ,解得 1 2x  , 3 2y   ,不妨取 1 3 2 2C      , 则  1 cos , sinDA      , 1 3cos , sin2 2DC              1 31 cos cos sin sin2 2DA D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 1 1sin cos sin2 2 2 3 2            所以 1 3 2 2DA DC         , (2)设   cos ,sinD        ,   cos ,sinC        17 / 19  cos 1,sinAC    uuur ,  cos 1,sinBD    uuur   cos 1 cos 1 sin sinAC BD         uuur uuur    sincos cos 1 i con s 1s      当sin 0  时, cos 1   若 cos 1  ,则 2cos 2AC BD    uuur uuur ,则  4,0AC BD   uuur uuur 若 cos 1   ,则 0AC BD   当sin 0  时,      2 2cos 1 sin sin cos 1AC BD             , 其中 cos 1tan sin    所以        2 22 2cos 1 sin cos 1 cos 1 sin cos 1AC BD                又      2 2cos 1 sin cos 1 2 cos 1 cos 1            设 cos 1 0, 2t        ,   2 12 cos 1 cos 1 2 0 2t t            , 又      2 2cos 1 sin cos 1 2 1+cos cos 1             设 cos 1 0, 2t        则   22 1+cos cos 1 2t t        4,0  , 综上可得 AC BD uuur uuur 的取值范围是 14, 2     22.(2021·浙江高三期末)在梯形 ABCD 中, / / , 2, 1, 120AB CD AB BC CD BCD      ,P,Q 分 别为线段 BC 和 CD 上的动点. (1)求 BC  与 AB  的数量积; (2)若 1 4BP BC ,求 AP  ; (3)若 1, 6DBP BC Q DC      ,求 AP BQ uuur uuur 的最大值. 【答案】(1) 2 ;(2) 13 2 ;(3) 7 6 . 18 / 19 【解析】 (1)由题意,根据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即可求解; (2) 由题意,将 AP  转化为用基底 AB  , BC  表示,然后利用平面向量模长公式即可求解; (3)由题意,将 AP  转化为用基底 AB  , BC  表示,将 BQ  转化为用 BC  , CD  表示,然后利用平面向量 数量积的定义求出 AP BQ uuur uuur ,最后构造函数,利用函数单调性即可求解. 【详解】 解:(1) / / , 2, 120AB CD AB BC BCD     , 60ABC   , , 180 120BC AB ABC       , cos , 2 2 cos120 2BC AB BC AB BC AB                . (2)由(1)知 2AB BC    , 1 4BP BC , ( ) 22 2 222 1 1 1 4 2 16AP AP AB BP AB BC AB AB BC BC          骣琪\ = = + = + = + × +琪桫 ( )2 21 1 132 2 22 16 4 = + ´ - + ´ = , 13 2AP \ = . (3)  BP BC  , 1 6DQ DC  , 则 6 1( ) ( ) ( ) ( )6AP BQ AB BP BC CQ AB BC BC CD                    26 1 1 6 6 6AB BC AB CD BC CB CD                26 1 1 6 12 2 1 2 2 16 6 2                    1 255 3 6     , 19 / 19  0 1 10 16     „ „ ,解得 1 16 „ „ ; 设 1 25( ) 5 3 6f      ,则 ( )f  在 1 ,16      上单调递增; 1  时 ( )f  取得最大值 7 6 .

资料: 1.1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