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讲练测4.3 三角恒等变换(新高考浙江)(讲)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讲练测4.3 三角恒等变换(新高考浙江)(讲)解析版

ID:773571

大小:468133

页数:17页

时间:2021-09-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 17 2022 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浙江) 第四章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专题 4.3 三角恒等变换(讲) 【考试要求】 1.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公式. 2.掌握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 【高考预测】 (1)和(差)角公式:结合拆角、配角方法,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二倍角公式等相结 合,考查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或求角问题 (2)二倍角公式与同角公式综合考查,重点解决三角函数求值问题; (3)和差倍半的三角函数公式的综合应用. (4)对于三角恒等变换,高考命题主要以公式的基本运用(正用、逆用、变用)、计算为主,其中多与角 的范围、三角函数的性质、三角形等知识结合考查. 【知识与素养】 知识点 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C(α-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α+β):cos(α+β)=cosαcos_β-sin_αsinβ; S(α+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α-β):sin(α-β)=sin_αcos_β-cosαsinβ; T(α+β):tan(α+β)= tan α+tan β 1-tan αtan β ; T(α-β):tan(α-β)= tan α-tan β 1+tan αtan β . (2)变形公式: tan α±tan β=tan(α±β)(1∓tanαtanβ); )4sin(2cossin   . (3)辅助角公式 一般地,函数 f(α)=asin α+bcos α(a,b 为常数)可以化为 f(α)= a2+b2sin(α+φ) 其中 tan φ=b a 或 f(α)= a2+b2cos(α-φ) 其中 tan φ=a b . 2 / 17 【典例 1】(2020·全国高考真题(文))已知 πsin sin =3 1      ,则 πsin =6     ( ) A. 1 2 B. 3 3 C. 2 3 D. 2 2 【答案】B 【解析】 由题意可得: 1 3sin sin cos 12 2      , 则: 3 3sin cos 12 2    , 3 1 3sin cos2 2 3    , 从而有: 3sin cos cos sin6 6 3     , 即 3sin 6 3      . 故选:B. 知识点 2.二倍角公式 (1)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S2α:sin 2α=2sin_αcos_α; C2α:cos 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2α:tan 2α= 2tan α 1-tan2α . (2)变形公式: cos2α=1+cos 2α 2 ,sin2α=1-cos 2α 2 1+sin 2α=(sin α+cos α)2,1-sin 2α=(sin α-cos α)2 【典例 2】(2021·全国高考真题(文)) 2 2π 5πcos cos12 12   ( ) A. 1 2 B. 3 3 C. 2 2 D. 3 2 【答案】D 【解析】 由题意结合诱导公式可得 2 2 2 25cos cos cos sin12 12 12 12       ,再由二倍角公式即可得解. 3 / 17 【详解】 由题意, 2 2 2 2 2 25cos cos cos cos cos sin12 12 12 2 12 12 12                3cos 26   . 故选:D. 【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公式的应用 【典例 3】(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已知点 5 12,13 13P     ,O 为坐标原点,线段 OP 绕原点O 逆时针旋转 3  , 到达线段 1OP ,则点 1P 的坐标为( ) A. 5 12 3 26 12 5 3 ,26     B. 52 39 5 5     , C. 52 5 39 ,5      D. 12 5 3 26 5 12 3 ,26     【答案】D 【解析】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确定出终边经过点 P 的 的三角函数值,然后根据位置关系判断出 3   的终边经过 1P ,结合两角和的正、余公式求解出 1P 的坐标. 【详解】 由 P 的坐标可知 P 在单位圆上,设 的终边经过点 P ,所以 5 12cos ,sin13 13    , 又因为 1OP 由OP 绕原点 O 逆时针旋转 3  得到,所以 3   的终边经过点 1P 且 1P 也在单位圆上, 所以 1 cos ,sin3 3P                 , 又因为 1 3 5 12 3 1 3 12 5 3cos cos sin ,sin sin cos3 2 2 26 3 2 2 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17 所以 1 5 12 3 12 5 3,26 26P       , 故选:D. 【典例 4】(2020·山东聊城�高一期末)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为 3 1( , )2 2 ,将 的终边绕原点顺 时针旋转 3 4  ,得到角  ,则 cos( )   ( ) A. 6 2 4  B. 6 2 4  C. 3 1 4  D. 0 【答案】A 【解析】 由角 的终边经过点 3 1( , )2 2 ,得 1 3sin ,cos2 2    , 因为角  的终边是由角 的终边顺时针旋转 3 4  得到的, 所以 3 3 3 1 2 3 2 2 6sin sin( ) sin cos cos sin ( )4 4 4 2 2 2 2 4                  3 3 3 3 2 1 2 2 6cos cos( ) cos cos sin sin ( )4 4 4 2 2 2 2 4                 3 2 6 1 2 6 6 2cos( ) cos cos sin sin 2 4 2 4 4                  , 故选: A . 【规律方法】 1.三角函数求值的两种类型: (1)给角求值:关键是正确选用公式,以便把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2)给值求值:关键是找出已知式与待求式之间的联系及函数的差异. ①一般可以适当变换已知式,求得另外函数式的值,以备应用; ②变换待求式,便于将已知式求得的函数值代入,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 2.三角公式化简求值的策略 (1)使用两角和、差及倍角公式,首先要记住公式的结构特征和符号变化规律.例如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简 记为:“同名相乘,符号反”. (2)使用公式求值,应注意与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 5 / 17 (3)使用公式求值,应注意配方法、因式分解和整体代换思想的应用. 3.给值求角问题,解题的一般步骤是: (1)先确定角α的范围,且使这个范围尽量小; (2)根据(1)所得范围来确定求 tanα、sinα、cosα中哪一个的值,尽量使所选函数在(1)得到的范围内是单调函 数; (3)求α的一个三角函数值;(4)写出α的大小. 【变式探究】 1.(2020·湖南娄星�高一期末)已知 为锐角,且 3cos( )6 5    ,则sin  ( ) A. 4 3 3 10  B. 4 3 3 10  C. 3 3 4 10  D. 3 3 4 10  【答案】B 【解析】 ∵cos( α 6  ) 3 5  ( α 为锐角), ∴ α 6  为锐角, ∴sin( α 6  ) 4 5  , ∴sin α =sin[( α 6  ) 6  ]=sin( α 6  )cos 6   cos( α 6  )sin 6  4 3 3 1 4 3 3 5 2 5 2 10      , 故选 B. 2.(2021·江西新余市·高一期末(理))已知单位圆上第三象限内的一点 P 沿圆周逆时针旋转 4  到点Q ,若 点Q 的横坐标为 3 5 ,则点 P 的横坐标为___________. 【答案】 2 10  6 / 17 【解析】 首先设 (cos ,sin ) 2P           ,根据题意得到 cos ,sin4 4                 ,从而得到 3cos 4 5      , 4sin 4 5       ,再根据 cos cos 4 4            求解即可. 【详解】 由题意设 (cos ,sin ) 2P           , 从而点 P 沿圆周逆时针旋转 4  到点Q ,即Q 点坐标为 cos ,sin4 4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3cos 4 5      , 3 ,4 4 4           , ∵ 3cos 04 5       ,∴ ,4 2 4           ,则 4sin 4 5       , 所以 cos cos cos cos sin sin4 4 4 4 4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2 4 2 2 5 2 5 2 10       . 所以点 P 的横坐标为 2 10  . 故答案为: 2 10  【总结提升】 (1)当“已知角”有两个时,“所求角”一般表示为两个“已知角”的和或差的形式. (2)当“已知角”有一个时,此时应着眼于“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和或差的关系,然后应用诱导公式把 “所求角”变成“已知角”. 考点二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应用 【典例 4】(2019·全国高考真题(文))tan255°=( ) A.-2- 3 B.-2+ 3 C.2- 3 D.2+ 3 【答案】D 【解析】 7 / 17 0 0 0 0 0 0tan 255 tan(180 75 ) tan 75 tan(45 30 )     = 0 0 0 0 31tan 45 tan30 3 2 3.1 tan 45 tan30 31 3      【典例 5】(2020·全国高考真题(理))已知 2tanθ–tan(θ+ π 4 )=7,则 tanθ=( ) A.–2 B.–1 C.1 D.2 【答案】D 【解析】 2tan tan 74        , tan 12tan 71 tan      , 令 tan , 1t t  ,则 12 71 tt t   ,整理得 2 4 4 0t t   ,解得 2t  ,即 tan 2  . 故选:D. 【规律方法】 1.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不但要熟练,准确,而且要熟悉公式的逆用及变形,如 tanα+tan β =tan(α+β)·(1-tanαtanβ)和二倍角的余弦公式的多种变形等. 2.应熟悉公式的逆用和变形应用,公式的正用是常见的,但逆用和变形应用则往往容易被忽视,公式的逆 用和变形应用更能开拓思路,培养从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转化的能力,只有熟悉了公式的逆用和变形应用 后,才能真正掌握公式的应用. 提醒:在 T(α+β)与 T(α-β)中,α,β,α±β都不等于 kπ+π 2(k∈Z),即保证 tan α,tan β,tan(α+β)都有意义;若 α,β中有一角是 kπ+π 2(k∈Z),可利用诱导公式化简. 【变式探究】 1.(2021·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二期末) tan 42 tan18 3 tan 42 tan18    的值是___________. 【答案】 3 【解析】 由   tan18 tan 42tan 60 tan 18 42 31 tan18 tan 42            进行转化,可得答案. 【详解】 解:由   tan18 tan 42tan 60 tan 18 42 31 tan18 tan 42            8 / 17  tan18 tan 42 3 1 tan18 tan 42        tan18 tan 42 3 tan18 tan 42 3        故答案为: 3 . 2.(2021·广东高三其他模拟)我国古代数学家僧一行应用“九服晷影算法”在《大衍历》中建立了晷影长l 与 太阳天顶距  0 80     的对应数表,这是世界数学史上较早的一张正切函数表.根据三角学知识可知,晷 影长度l 等于表高 h 与太阳天顶距 正切值的乘积,即 tanl h  .若对同一“表高”两次测量,“晷影长”分别是 “表高”的 2 倍和 3 倍(所成角记 1 , 2 ),则  1 2tan    ___________. 【答案】 1 7  【解析】 根据题意得到 1tan 2  , 2tan 3  ,结合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 由题意,“晷影长”分别是“表高”的 2 倍和 3 倍,可得 1tan 2  , 2tan 3  , 所以   1 2 1 2 1 2 tan tan 2 3 1tan 1 tan tan 1 2 3 7              . 故答案为: 1 7  . 【总结提升】 1.“1”的代换:在 Tα±β中如果分子中出现“1”常利用 1=tan45°来代换,以达到化简求值的目的. 2.若α+β=π 4 +kπ,k∈Z,则有(1+tanα)(1+tanβ)=2. 3.若化简的式子里出现了“tanα±tanβ”及“tanαtanβ”两个整体,常考虑 tan(α±β)的变形公式. 考点三 二倍(半)角公式的应用 【典例 6】(2021·全国高考真题(文))若 cos0, ,tan 22 2 sin           ,则 tan  ( ) A. 15 15 B. 5 5 C. 5 3 D. 15 3 【答案】A 【解析】 9 / 17 由二倍角公式可得 2 sin 2 2sin costan 2 cos2 1 2sin        ,再结合已知可求得 1sin 4   ,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 基本关系即可求解. 【详解】 costan 2 2 sin    2 sin 2 2sin cos costan 2 cos2 1 2sin 2 sin            , 0, 2      , cos 0  , 2 2sin 1 1 2sin 2 sin      ,解得 1sin 4   , 2 15cos 1 sin 4      , sin 15tan cos 15     . 故选:A. 【典例 7】(2020·全国高考真题(文))若 2sin 3x   ,则 cos 2x  __________. 【答案】 1 9 【解析】 2 22 8 1cos2 1 2sin 1 2 ( ) 13 9 9x x         . 故答案为: 1 9 . 【典例 8】(2020·浙江高一期末)已知 ( ,2 )   ,若 3tan 4   ,则 tan( )4    __; 2cos 2   __. 【答案】7 1 10 【解析】 因为 ( ,2 )   ,若 3tan 4   , 故可得 sin 3 5    ,cos 4 5    . 10 / 17 则 tan 7 1 4 714 1 4 tan tan            ; 2cos 2    1 1 1 112 2 5 10cos    . 故答案为:7; 1 10 . 【总结提升】 1.转化思想是实施三角变换的主导思想,恒等变形前需清楚已知式中角的差异、函数名称的差异、运算结 构的差异,寻求联系,实现转化.注意三角函数公式逆用和变形用的 2 个问题 (1)公式逆用时一定要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和角之间的关系. (2)注意特殊角的应用,当式子中出现1 2 ,1, 3 2 , 3等这些数值时,一定要考虑引入特殊角,把“值变角” 构造适合公式的形式. 2.已知θ的某个三角函数值,求θ 2 的三角函数值的步骤是:(1)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求得θ的其他三角 函数值;(2)代入半角公式计算即可 【变式探究】 1. (2019 年高考全国Ⅰ卷文)函数 3π( ) sin(2 ) 3cos2f x x x  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 【答案】 4 【解析】 23π( ) sin(2 ) 3cos cos2 3cos 2cos 3cos 12f x x x x x x x          23 172(cos )4 8x    , 1 cos 1x   , 当 cos 1x  时, min( ) 4f x   , 故函数 ( )f x 的最小值为 4 . 2.(2020·河南高一月考)已知角 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始边与 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经过点 ( 3, 3)P  . 11 / 17 (Ⅰ)求 tan( ) sin( )2 cos( )sin( 3 )             的值; (Ⅱ)求 tan 2 tan 2   的值. 【答案】(Ⅰ) 2 3  ;(Ⅱ)2 【解析】 (Ⅰ)由题意得: 1 3 3sin ,cos ,tan .2 2 3        原式 tan cos ( cos ) sin         3 3 23 2 33 1 2 2      (Ⅱ) 2 2tantan 2 31 tan     , 1 sin 2tan 2 3.2 1 cos 31 2        tan 2 tan 2   = 2 . 【特别提醒】 1.倍角的含义: 对于“二倍角”应该有广义的理解,如 2α是α的二倍角,4α是 2α的二倍角,8α是 4α的二倍角,α是α 2 的二倍角…… 这里的蓄含着换元思想.这就是说,“倍”是相对而言的,是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 2.公式的适用条件: 在 S2α,C2α中,α∈R,在 T2α中,α≠kπ 2 +π 4 且α≠kπ+π 2(k∈Z),当α=kπ+π 2(k∈Z)时,tanα不存在,求 tan2α的 值可采用诱导公式. 考点四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化简与证明 【典例 9】(2021·浙江高三其他模拟)已知sin 2 4     = 1 2 ,且 0, 2      ,则 sin2 __________; 12 / 17 2cos 4 sin44 2        __________. 【答案】 2 6 4  6 4  【解析】 求出 2 4   的范围可得 cos 2 4     ,利用sin2 sin 2 4 4            可得 sin2 ;利用 2cos 4 sin44 2        22 2cos4 1 2sin 22 2     可得第二空的答案. 【详解】 因为 0, 2      ,所以 524 4 4      ,由 sin 2 4     = 1 2 , 所以 3cos 2 4 2       ,所以 sin2 sin 2 sin 2 cos cos 2 sin4 4 4 4 4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3 2 2 6 2 2 2 2 4      ; 2 2cos 4 sin4 cos4 cos sin4 sin sin44 2 4 4 2                 2 22 2 2 2 6cos4 cos cos4 1 2sin 2 24 2 2 2 4               6 4   . 故答案为:① 2 6 4  ;② 6 4  . 【典例 10】求证:  cos 1 )24tan( 1tan    . 【答案】见解析 13 / 17 【解析】左边=sin α cos α + )24sin( )24cos(     )24sin(cos )24cos(cos)24sin(sin      )24sin(cos )24cos(      )24sin(cos )24cos(            cos 1 )24sin(cos )24sin( =右边. 故原式得证. 【总结提升】 1.三角函数式化简的方法 (1)弦切互化,异名化同名,异角化同角,降幂或升幂. (2)在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中“次降角升”和“次升角降”是基本的规律,根号中含有三角函数式时,一般需 要升次,去掉根号. 2.三角函数式的化简遵循的三个原则 (1)一看“角”,这是最重要的一环,通过看角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把角进行合理的变换,从而正确使用公 式. (2)二看“名”,看函数名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使用的公式,常见的有“切化弦”或“弦化切”. (3)三看“形”,分析结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变形的方向,常见的有“遇到分式要通分”“整式因式 分解”“二次式配方”“遇到平方要降幂”等. 3.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方法 (1)从等式的比较复杂的一边化简变形到另一边,相当于解决化简题目. (2)等式两边同时变形,变形后的结果为同一个式子. (3)先将要证明的式子进行等价变形,再证明变形后的式子成立. 提醒:开平方时正负号的选取易出现错误,所以要根据已知和未知的角之间的关系,恰当地把角拆分,根 据角的范围确定三角函数的符号. 14 / 17 【变式探究】 1.(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理))若 2tan 3    , 1tan 3   ,则 sin(2 2 )   ( ) A. 7 130 130  B.11 130 130 C. 33 65  D. 9 130 【答案】C 【解析】 根据正切三角函数值,求得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值,由正弦的两角和公式求得结果. 【详解】 由 2tan 3    知, 2 3sin ,cos 13 13     ,或 2 3sin ,cos 13 13     , 则 2 3 12sin 2 2sin cos 2 1313 13          , 2 22 5cos2 1 2sin 1 2 ( ) 1313        由 1tan 3   知, 1 3sin ,cos 10 10    ,或 1 3sin ,cos 10 10      , 则 1 3 3sin 2 2sin cos 2 510 10        , 2 21 4cos2 1 2sin 1 2 ( ) 510        , 则sin(2 2 ) sin 2 cos2 cos2 sin 2        12 4 5 3 33 13 5 13 5 65        故选:C 2.(2021·高三其他模拟)已知 5sin 2 5   ,   5cos 13    , 0, 2a     ,  0,  , 则sin  ______. 【答案】 16 65 【解析】 注意综合已知条件,进一步缩小  的范围,以及  的范围,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和二倍角公式正确 15 / 17 求出 sin , cos  ,  sin   的值,由   sin sin      ,利用两角差的正弦公式计算. 【详解】  0,  ,∴ 0,2 2      , 5sin 2 5   ,∴ 2 5cos 2 5   ,又∵ 5 1sin 2 5 2    , ∴ 0,2 6      ,∴ 0, 3      , 4sin 2sin cos2 2 5     , 3cos 5   , 又∵ 0, 2a     ,∴ 5+ 0, 6a      ,又∵   5cos 13    ,∴   12sin 13    , ∴      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               12 3 5 4 16 13 5 13 5 65      , 故答案为: 16 65 . 【总结提升】 将三角函数 y=f(x)化为 f(x)=Asin(ωx+φ)+m 的步骤 (1)将 sinxcosx 运用二倍角公式化为 1 2sin2x,对 sin2x,cos2x 运用降幂公式,sin(x±α),cos(x±α)运用两角和与 差的公式展开. (2)将(1)中得到的式子利用 asinα+bcosα= a2+b2·sin(α+φ)化为 f(x)=Asin(ωx+φ)+m 的形式. 【学科素养提升】 数形结合思想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 性。我们认为,数形结合,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 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向量的几何表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法则,使向量具备形的特征,而向量的坐标表示和坐标运算又具备 数的特征,因此,向量融数与形于一身,具备了几何形式与代数形式的“双重身份”.因此,在应用向量解 决问题或解答向量问题时,要注意恰当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典例】(2021·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高三二模)攒尖是古代中国建筑中屋顶的一种结构形式,宋代称为撮 16 / 17 尖,清代称攒尖.攒尖建筑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依其平面有圆形攒尖、三角攒尖、四角 攒尖、八角攒尖.也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多见于亭阁式建筑、园林建筑.校园内的明心亭, 为一个八角攒尖,它的主要部分的轮廓可近似看作一个正八棱锥,设正八棱锥的侧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2 ,它的侧棱与底面内切圆半径的长度之比为( ). A. 2 1 sin  B. 2 1 cos  C. 1 2 sin D. 1 2 cos 【答案】A 【解析】 分别用 SA和 表示出 AB 的一半,得出侧棱与底面边长的比,再根据正八边形的结构特征求出底面内切圆 的半径与边长的关系,即可求出结果. 【详解】 设O 为正八棱锥 S ABCDEFGH 底面内切圆的圆心,连接 OA ,OB , 取 AB 的中点 M ,连接 SM 、 OM ,则 OM 是底面内切圆半径 R ,如图所示: 设侧棱长为 x ,底面边长为 a , 由题意知 2ASB   , ASM   ,则 1 2sin a x   ,解得 2 sina x  ; 由底面为正八边形,其内切圆半径 OM 是底面中心O 到各边的距离, AOB 中, 45AOB   ,所以 22.5AOM  , 由 2 2tan 22.5tan 45 11 tan 22.5     ,解得 tan 22.5 2 1   , 所以 1 2 tan 22.5 2 12 a a R R      , 所以 2 sin 2 12 x R    ,解得 2 1 sin x R   , 即侧棱与底面内切圆半径的长度之比为 2 1 sin  . 17 / 17 故选:A.

资料: 1.1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