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专题 7.2 等差数列及其前 n 项和
新课程考试要求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
3. 掌握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及其应用;
4.会用数列的等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核心素养 本节涉及所有的数学核心素养: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
考向预测
1.利用方程思想进行基本量的计算.
2.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问题.
3.复习中注意:
(1)方程思想在数列计算中的应用;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 n 项和公式的综合应用.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等差数列的有关概念
1.定义:等差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
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 d 表示.用递推公式表示为
1 ( 2)n na a d n 或 1 ( 1)n na a d n .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 ( 1)na a n d ;
说明:等差数列(通常可称为 A P 数列)的单调性: d 0 为递增数列, 0d 为常数列, 0d 为递减
数列.
3.等差中项的概念:
定义:如果 a ,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 A 叫做 a 与b 的等差中项,其中
2
a bA .
a , A ,b 成等差数列
2
a bA .
4.要注意概念中的“从第 2 项起”.如果一个数列不是从第 2 项起,而是从第 3 项或第 4 项起,每一项与它前
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那么此数列不是等差数列.
5.注意区分等差数列定义中同一个常数与常数的区别.
知识点二.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等差数列的前 n 和的求和公式: 1
1
( ) ( 1)
2 2
n
n
n a a n nS na d .
2 / 7
知识点三.等差数列的相关性质
1.等差数列的性质:
(1)在等差数列 na 中,从第 2 项起,每一项是它相邻二项的等差中项;
(2)在等差数列 na 中,相隔等距离的项组成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如: 1a , 3a , 5a , 7a ,……; 3a ,
8a , 13a , 18a ,……;
(3)在等差数列 na 中,对任意 m , n N , ( )n ma a n m d , n ma ad n m
( )m n ;
(4)在等差数列 na 中,若 m ,n ,p ,q N 且 m n p q ,则 m n p qa a a a ,特殊地,2m p q
时,则 2 m p qa a a , ma 是 p qa a、 的等差中项.
(5)等差数列被均匀分段求和后,得到的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即 2 3 2, ,n n n n nS S S S S 成等差数列.
(6)两个等差数列{ }na 与{ }nb 的和差的数列{ }n na b 仍为等差数列.
(7)若数列{ }na 是等差数列,则{ }nka 仍为等差数列.
2.设数列{ }na 是等差数列,且公差为 d ,(Ⅰ)若项数为偶数,设共有 2n 项,则① -S S nd奇 偶 ; ②
1
n
n
S a
S a
奇
偶
;(Ⅱ)若项数为奇数,设共有 2 1n 项,则① S S偶 奇 na a 中 (中间项);②
1
S n
S n
奇
偶
.
3. ,p qa q a p p q ,则 0p qa , m n m nS S S mnd .
4.如果两个等差数列有公共项,那么由它们的公共项顺次组成的新数列也是等差数列,且新等差数列的公差
是两个原等差数列公差的最小公倍数.
5.若{ }na 与{ }nb 为等差数列,且前 n 项和分别为 nS 与 'nS ,则 2 1
2 1'
m m
m m
a S
b S
.
6.等差数列的增减性: 0d 时为递增数列,且当 1 0a 时前 n 项和 nS 有最小值. 0d 时为递减数列,
且当 1 0a 时前 n 项和 nS 有最大值.
【考点分类剖析】
考点一 :等差数列的基本运算
【典例 1】(2020·全国高考真题(文))记 nS 为等差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若 1 2 62, 2a a a ,则
3 / 7
10S __________.
【典例 2】(2019·江苏高考真题)已知数列 *{ }( )na nN 是等差数列, nS 是其前 n 项和.若
2 5 8 90, 27a a a S ,则 8S 的值是_____.
【典例 3】(2021·上海民办南模中学高三三模)已知等差数列 na 的各项均为正整数,且 8 2021a ,则 1a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
【规律方法】
1.活用方程思想和化归思想
在解有关等差数列的问题时可以考虑化归为 1a 和 d 等基本量,通过建立方程(组)获得解.即等差数列的通项
公式 1 ( 1)na a n d 及前 n 项和公式 1
1
( ) ( 1)
2 2
n
n
n a a n nS na d ,共涉及五个量 1, , , ,n na d n a S ,
知其中三个就能求另外两个,即知三求二,多利用方程组的思想,体现了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注意要弄准
它们的值.运用方程的思想解等差数列是常见题型,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抓住基本量 1a 、d ,掌握好设未知数、
列出方程、解方程三个环节,常通过“设而不求,整体代入”来简化运算.
2.特殊设法:三个数成等差数列,一般设为 , ,a d a a d ;四个数成等差数列,一般设为
3 , , , 3a d a d a d a d .这对已知和,求数列各项,运算很方便.
3.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若已知首项 1a 和末项 na ,则 1( )
2
n
n
n a aS ,或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 1a ,公差是 d ,则其前 n 项和公式
为 1
( 1)
2n
n nS na d .
【变式探究】
1..数列
是等差数列,
,
,则
( )
A. 16 B. -16 C. 32 D.
2.(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a4+a7+a10=9,S14-S3=77,则使 Sn 取得最
小值时 n 的值为____.
3.(2018·北京高考真题(理))设
是等差数列,且 a1=3,a2+a5=36,则
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__.
考点二:等差数列的判定与证明
【典例 4】(2021·全国高考真题(理))已知数列 na 的各项均为正数,记 nS 为 na 的前 n 项和,从下面
4 / 7
①②③中选取两个作为条件,证明另外一个成立.
①数列 na 是等差数列:②数列 nS 是等差数列;③ 2 13a a .
注:若选择不同的组合分别解答,则按第一个解答计分.
【典例 5】(2019·浙江高考模拟)设 Sn 为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且 S2=8, 2 ( 1) 1n nS n a n .
(I)求 a1,a2 并证明数列{ na }为等差数列;
(II)若不等式 2 0n
nS 对任意正整数 n 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规律方法】
1.等差数列的四种判断方法
(1) 定义法:对于数列 na ,若 daa nn 1 n N (常数),则数列 na 是等差数列;
(2) 等差中项:对于数列 na ,若 212 nnn aaa n N ,则数列 na 是等差数列;
(3)通项公式: na pn q ( ,p q 为常数, n N )
⇔
na 是等差数列;
(4)前 n 项和公式: 2
nS An Bn ( ,A B 为常数, n N )
⇔
na 是等差数列;
(5) na 是等差数列
⇔
nS
n
是等差数列.
2.提醒:(1)判断时易忽视定义中从第 2 项起,以后每项与前一项的差是同一常数,即易忽视验证 a2-a1
=d 这一关键条件.
(2)若判断一个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又不是等比数列,只需用 1 2 3, ,a a a 验证即可.
(3)形如 an+1= kan
man+k
的数列可转化为等差数列求解:可用列举观察法求解;也可用变形构造法(倒数差)
求解()见【变式探究】2).
【变式探究】
1. (2020·全国高三其他(理))数列 na 中, 1 0a , 1 2n na a n ,则 2020a ( )
A.2019 B.2020 C.4039 D.4040
2.(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其他模拟)已知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满足 2
nS an bn ( a ,b 为常数),
且 9 2a ,则 1 17a a ___________;设函数 22 sin 2 2sin 2
xxf x , n ny f a ,则数列 ny 的
前 17 项和为___________.
考点三 等差数列的性质及应用
5 / 7
【典例 6】(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高三其他模拟(文))已知数列 na 是等差数列,若
1 2 3 1a a a , 4 5 6 3a a a ,则 7 8 9a a a ( )
A.5 B.4 C.9 D.7
【典例 7】(2021·北京高考真题) na 和 nb 是两个等差数列,其中 1 5k
k
a kb
为常值, 1 288a , 5 96a ,
1 192b ,则 3b ( )
A. 64 B.128 C. 256 D.512
【温馨提醒】
等差数列的性质主要涉及“项的性质”和“和的性质”,因此,要注意结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 n 项和
公式求解.
【变式探究】
1.(2019·武汉调研)在等差数列{an}中,前 n 项和 Sn 满足 S7-S2=45,则 a5=( )
A.7 B.9
C.14 D.18
2.(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设数列{an}是等差数列,且 a2=-6,a8=6,Sn 是数列{an}的前 n 项和,则( )
A.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