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劝学“新说”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
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劝学》《师说》这两篇经典文章的内容进行了
简要概括。我们知道,《劝学》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主要集中在“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上,
《师说》也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样振聋发聩的观点。这一部分材料其实都指向“学习”
这一范畴。材料的第二部分对写作进行了指导——当今的学习有新的难题,要求结合当下
学习的问题进行写作。意思是写作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这也是所属单元的写作
要求。
在写作中,应围绕现实中学习的“问题”行文,或揭示“问题”,探究其产生的背景原因,
提出解决方案;或进行批判,以便更好地建设。当然,还可以联系当下的实际生活,思考当
前学习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学习对于我们的意义等。只要不避开“现实”,且有针对性都是可以
的。
最后,要注意的是,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不可另起炉灶。结构方面,可根据行文需要,
使用并列式、层进式,甚至是正反对照式,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
范文展示
劝学“新说”
◎吕 文
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学不可以已”,用振聋发聩之声指出了
学习的重要性。生活在距荀子时代两千余年后的我们,拥有着有网络就能查阅资料的各种
智能设备和随时可翻阅的电子书籍,这些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无论是整块的还是零碎的,
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确实触到了人类本身的劣根
性,我们对知识逐渐麻木,被动地灌输学习,只看自己有用的,这句看似功利的话已经成
为多少人的信条?
为什么要学习?为了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吗?是的,这是学习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在
这个发展迅速的世界里,不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会被逐渐淘汰的。近些年,因大学沉迷
玩乐不思学习导致挂科交不上论文而被退学的大学生、研究生比比皆是;也有一些倚老卖老
的领导不懂装懂,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这些人的结果无疑是可以预测的。说到底,现在学
习已经不是古时候的一种品质,而是少数人的才能,在现今已经演变成等同于吃饭睡觉一
样不可或缺的要求。社会的需求裹挟着个人,只有通过努力,永远走在大部分人前面,才
能成功。
碎片化的学习给予人们更多学习的可能性,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利用“瞥一眼”的时间去看
看与文化知识相关的东西。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文物日历正面是日历,背后是细小
的文物“安利”,一时间风靡社会,成为大家争相购买的对象。很多人购买之后并不会去翻日
历,毕竟有手机,谁会去动这些老玩意?都说心动不如行动,无数人凭着“我要学习”的冲动
买下一个个文创产品,半天不到,热情就冷却下来说着“下次一定”,其背后是害怕被人落下
的文化焦虑,买家们需要明晰:买下来≠得到了。知识的获取亦是如此,比起空喊口号,炫
耀着自己拥有多少以文化为载体的设备,倒不如用这些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将想学习的
念头付诸实践,避免踏入文化消费的陷阱。
在知识面前,每个人都是“笨小孩”,必须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
贝尔纳曾经说过:“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全国
教育模范杜桂华希望他带的研究生“诚实为人,踏实做事。”做什么要钻研什么,做什么还要
做成什么。做的时候一定要努力,学生不要老叫苦,最怕的是不努力,老是做不下去。秉
承“踏实”的观念,他的学生即使做了大官,也是踏踏实实在一线做事的人。同样,学习犹如
建房子,首先需要打地基,只有地基打得安稳,触及知识殿堂的巴别塔才能稳稳地站起来,
不至于半路倒塌,只剩空骸。
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兽何?
点评
这篇文章能结合当下的“学习”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阐述。文章首先回顾了材料内容,
接着解释了当前“我们对知识逐渐麻木,被动灌输”的问题,然后从学习的原因、当下的问题
以及学习的态度等方面阐释了观点。思路清晰,材料丰富,颇有杂文之风。
劝学“新说”
◎焦茈晗
两千多年前,荀子就提出“学不可以已”,强调后天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吕氏春秋》中
也说:“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
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指出善于学习,
其实是人最基本的能力和天性。我们对未知的事物,总是怀有一种敬畏与好奇,而学习正
是因此引起的对事物的探索。
我认为,青年要想练就过硬的本领,关键在于学习。庄子曾经指出“吾生也有涯,而知
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必定是短暂的,但我们所学的知识是
无边无际的。人生须臾,我们更应在有限的生命里成就无限的价值。
学习是让我们摆脱愚昧无知、粗俗野蛮的途径。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发现“存在”的路只有一条,便是飞到想去的地方,
探索“存在”的模样。学习正是这个过程的体现。一个人读的书越多,就越会意识到自己的匮
乏,而学习可以让我们掌握基本知识,教会我们认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谓学习的意义,就是让人的眼界更加开阔,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让
我们明白做人、处事、分辨是非和善恶的道理,明白“仁、义、礼、智、信”以及“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真正含义。
同时,学习也是文明传承之途、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
区的今天,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大多数又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只
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加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让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
律性,富有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
的问题。国家的每一分進步,文明的每一次飞跃,背后都凝结着无数青年奋斗的汗水。青
年的奋斗必将在时代的潮流中涌动,青年的兴起必将带来国家的繁盛。有担当的青年们,
学习不只为自己,更为千万人。青年之文明当与国同休共戚!
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
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
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掘出来。他殷切希望广大青年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更好地为国争光、为民造福。他的这番话饱含着国家对青年一代的嘱托,也是宏阔时代对
我们发出的召唤,值得我们铭记于怀,时时自我省问,刻苦学习,兼济天下。我们依靠学
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点评
文章从“学习意义”的角度阐述了主要观点,“学习是让我们摆脱愚昧无知、粗俗野蛮的
途径”“学习也是文明传承之途、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这两个分论点从学习之余个
体与群体这两个层面对观点进行了拓展,富有层次感。此外,本文材料也很丰富,《吕氏
春秋》中的材料、庄子的名句,甚至是习总书记的讲话,都能信手拈来,体现了作者不俗
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