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海南省琼山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学年海南省琼山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试题(解析版)

ID:774603

大小:1.29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1-10-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 页 共 15 页 2019-2020 学年海南省琼山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 试题 一、单选题 1.全集U  R , { | 2 1}, { | 1 3}A x x B x x        ,则 U( )B A ð ( ) A.{ |1 3}x x  B.{ | 2 3}x x   C.{ | 2x x   或 }1x ³ - D.{ | 2x x   或 3}x  【答案】C 【解析】先求 U Að ,再与集合 B 进行交集运算. 【详解】 因为 { | 2 1}A x x    , 所以 U | 2A x x  ð 或 1x  , 又因为 { | 1 3}B x x    , 所以 U( ) { | 1 3} | 2B A x x x x       ð 或 1 { | 2x x x    或 }1x ³ - ,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集合的补集和并集运算,属于基础题. 2.已知 a  ,b  满足: 3a  , 2b  , 4a b   ,则 a b   ( ) A. 3 B. 10 C.3 D. 5 【答案】B 【解析】首项将 4a b   两边平方再展开可得 a b  的值,即可得 2 a b r r 的值,从而可 得 a b r r 的值. 【详解】 4a b   两边平方得: 2 16a b   ,即 2 2 2 16a b a b       , 因为 3a  , 2b  ,所以 3 2a b   ,  22 2 2 2 9 4 3 10a bb a b a ba        r r rr rr r r , 第 2 页 共 15 页 所以 10a b   ,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求向量的模长,属于基础题. 3.设 , , 是三个不重合的平面,m,n 是不重合的直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  ,   ,则 //  B.若  , //l  ,则l  C.若 m // , n//  ,则 //m n D.若 m  , n  ,则 //m n 【答案】D 【解析】接根据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可得 D 正确;再对 A , B ,C 分别找到 其反例说明其不成立即可. 【详解】 解:若  ,   ,则 //  或 与 相交,故 A 不正确; 若  , //l  ,则 l  或 //l  或l  ,故 B 不正确; 若 //m  , //n  ,则 m 与 n 可以平行,相交,异面,故C 不正确; 因为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故 D 正确. 故选: D . 【点睛】 本题考查空间中直线与平面间的位置关系,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立体几何中定理和 公理的灵活运用. 4.命题“若α= 4  ,则 tanα=1”的逆否命题是( ) A.若α≠ 4  ,则 tanα≠1 B.若α= 4  ,则 tanα≠1 C.若 tanα≠1,则α≠ 4  D.若 tanα≠1,则α= 4  【答案】C 【解析】因为“若 p ,则 q”的逆否命题为“若 p ,则 q ”,所以 “若α= 4  ,则 tanα=1” 的逆否命题是 “若 tanα≠1,则α≠ 4  ”. 【点评】本题考查了“若 p,则 q”形式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考查分析 问题的能力. 第 3 页 共 15 页 5.椭圆 2 2 14 x y m   的焦距为 2,则 m 的值等于( ). A.5 B.8 C.5 或 3 D.5 或 8 【答案】C 【解析】分焦点在 x 轴, y 轴上两种情况,利用 2 2c  , 2 2 2a b c  ,即可求出 m 的 值. 【详解】 当焦点在 x 轴上时: 1c  , 2 2 2 2 2, 4, 4 1a m b c a b m       ,解得: 5m  , 当焦点在 y 轴上时: 1c  , 2 2 2 2 24, , 4 1a b m c a b m       ,解得: 3m  , 所以 5m  或 3m  ,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属于基础题. 6.与向量  1, 3,2a   平行的一个向量的坐标是( ) A. 1 ,1,13      B.(-1,-3,2) C. 1 3- , ,-12 2      D.( 2 ,-3,-2 2 ) 【答案】C 【解析】根据向量共线定理判定即可. 【详解】 对于 A,由于  1 1,1,1 1,3,33 3      ,所以与向量 a  不共线,故 A 不正确. 对于 B,由题意得向量 1, 3,2  与向量 a  不共线,故 B 不正确. 对于 C,由于  1 3 1, , 1 1, 3,22 2 2         ,所以与向量 a  共线,故 C 正确. 对于 D,由题意得向量( 2 ,   3, - 2 2 )与向量 a  不共线,故 D 不正确. 故选 C. 【点睛】 判断两个向量 ,a b   是否共线的方法是判断两个向量之间是否满足 ( 0)a b b    ,其中 第 4 页 共 15 页  为常数,本题考查计算能力和变形能力,属于基础题. 7.直线 0ax by c+ + = 同时要经过第一、第二、第四象限,则 , ,a b c 应满足( ) A. 0, 0ab bc  B. 0, 0ab bc  C. 0, 0ab bc  D. 0, 0ab bc  【答案】A 【解析】根据直线所过的区域得到斜率和纵截距的正负后可得 , ,a b c 满足的条件. 【详解】 因为直线过第一、第二、第四象限,故 0a b   且 0c b   ,故 0ab  且 0bc  ,故选 A. 【点睛】 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为  2 20 0ax by c a b     ,我们可从中得到直线的斜率为  0ak bb    (当 0b  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横截距为 c a  ( 0a  时),纵截距 为 c b  ( 0b≠ 时). 8.已知变量 ,x y 满足约束条件 2 2 { 2 4 4 1 x y x y x y        ,则目标函数 3z x y  的取值范围是 A. 3[ ,6]2  B. 3[ , 1]2   C.[ 1,6] D. 3[ 6, ]2  【答案】A 【解析】作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可行域,如图阴影部分所示,作直线 3x-y=0,并向上、 下平移,由图可得,当直线过点 A 时,z=3x-y 取最大值;当直线过点 B 时,z=3x -y 取最小值. 由 2 2 0{2 4 0 x y x y       ,解得 A(2,0); 由 4 2 0{2 4 0 x y x y       ,解得 B( 1 2 ,3). ∴zmax=3×2-0=6,zmin=3× 1 2 -3=- 3 2 . 第 5 页 共 15 页 ∴z=3x-y 的取值范围是[- 3 2 ,6]. 9.已知 0 , 0    ,直线 x = 4  和 x = 5 4  是函数 ( ) sin( )f x x   图象的两 条相邻的对称轴,则 =( ) A. 4  B. 3  C. 2  D. 3 4  【答案】A 【解析】由于直线 x = 4  和 x = 5 4  是函数 ( ) sin( )f x x   图像的两条相邻的对称 轴,所以可得 2T  ,从而可求出 1  ,又由直线 x = 4  为函数 ( ) sin( )f x x   图象的对称轴,可得sin( ) 14     ,从而可求出 的值 【详解】 解:因为直线 x = 4  和 x = 5 4  是函数 ( ) sin( )f x x   图像的两条相邻的对称轴, 所以 5 2 4 4 T      ,即 2T  所以 2 2   ,解得 1  , 所以 ( ) sin( )f x x   , 因为直线 x = 4  为函数 ( ) sin( )f x x   图象的对称轴, 所以sin( ) 14     ,得 ,4 2 k k Z      , 所以 ,4 k k Z    , 因为 0    ,所以 4   故选:A 【点睛】 此题考查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第 6 页 共 15 页 10.抛物线的焦点为椭圆 2 2 14 9 x y  的下焦点,顶点在椭圆中心,则抛物线方程为 ( ) A. 2 4 5x y  B. 2 4 5y x  C. 2 4 13x y  D. 2 4 13y x  【答案】A 【解析】首先求出椭圆 2 2 14 9 x y  的下焦点 0, 5 ,即可得抛物线方程. 【详解】 由 2 2 14 9 x y  知 2 9a  , 2 4b  ,所以 2 5c  , 椭圆的下焦点为 0, 5 , 设抛物线的方程为 2 2x py  ,则 2 5p  , 所以抛物线的方程为 2 4 5x y  ,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椭圆的简单性质,抛物线方程的求法,属于基础题. 11.函数   22xf x ax    的一个零点在区间 1,2 内,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3 B. 1,2 C. 0,3 D. 0,2 【答案】C 【解析】根据零点存在定理得出    1 2 0f f  ,代入可得选项. 【详解】 由题可知:函数   22xf x ax    单调递增,若 一个零点在区间 1,2 内,则需:    1 2 0f f  , 即 1 22 22 2 01 2a a               ,解得 0 < < 3a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零点存在定理,属于基础题. 第 7 页 共 15 页 12.如图,中心均为原点 O 的双曲线与椭圆有公共焦点,M,N 是双曲线的两顶点.若 M,O,N 将椭圆长轴四等分,则双曲线与椭圆的离心率的比值是 A.3 B.2 C. 3 D. 2 【答案】B 【解析】【详解】 M N , 是双曲线的两顶点, M O N, , 将椭圆长轴四等分 椭圆的长轴长是双曲线实轴长的 2 倍  双曲线与椭圆有公共焦点, 双曲线与椭圆的离心率的比值是 2 故答案选 B 二、填空题 13.抛物线 24y x 的焦点坐标是_______. 【答案】 10,16      【解析】将抛物线方程转化为标准形式,由此求得抛物线的焦点坐标. 【详解】 由 24y x 得 2 1 4x y ,所以抛物线的焦点在 y 轴上,且 1 12 ,4 2 16 pp   ,所以抛物 线的焦点坐标为 10,16      . 故答案为: 10,16      【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抛物线焦点坐标的求法,属于基础题. 14.设等差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且 3 5 7 15a a a   ,则 9S  __________. 第 8 页 共 15 页 【答案】 45 【解析】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可以求出 5a 的值,再利用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 因为数列{ }na 是等差数列,所以 3 7 52a a a  , 所以 3 5 7 53 15a a a a    ,解得 5 5a  , 所以  1 9 5 9 9 9 2 9 5 452 2 a a aS       , 故答案为: 45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和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属于基础题. 15.在 ABC 中,若 2a  , 7b c  , 1cos 4B   ,则b  _______. 【答案】4 【解析】由题意, 2 2 2 2 12 cos 4 (7 ) 2 2 (7 ) 4b a c ac B b b                , 整理可得:15 60b  ,解得 4b  . 16.函数    3f x x x  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__________. 【答案】 30, 2      【解析】本题首先可以令 0x  ,此时 ( ) 23 9 2 4f x x 骣琪= - - +琪桫 ,单调递增区间为 30, 2      , 然后令 0x  ,此时 ( ) 23 9 2 4f x x 骣琪= - -琪桫 ,无增区间,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 由题意可知,    3f x x x   , 当 0x  时,   2 2 3 93 2 4f x x x x          ,单调递增区间为 30, 2      ; 当 0x  时,   2 2 3 93 2 4f x x x x        ,此时函数  f x 恒为减函数, 综上所述,函数  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30, 2      , 第 9 页 共 15 页 故答案为: 30, 2      . 【点睛】 本题考查函数单调区间的求法,主要考查去绝对值以及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考查化归 与转化思想,考查推理能力,是简单题. 三、解答题 17. 已知函数 2( ) 2sin cos 2 3sin 34 4 4 x x xf x    . (Ⅰ)求函数 ( )f x 的最小正周期及最值; (Ⅱ)令 π( ) 3g x f x     ,判断函数 ( )g x 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 【答案】(Ⅰ) 4πT  ;最小值为 2 ,最大值为 2. (Ⅱ)偶函数,理由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先把函数 ( )f x 化为一个角的一种三角函数形式,利用三角函 数的性质求函数 ( )f x 的最小正周期及最值;(2)先求出函数 ( )g x 的解析式,根据奇偶 性的定义判断函数 ( )g x 的奇偶性. 试题解析:(1)∵ 2( ) sin 3(1 2sin )2 4 x xf x    sin 3 cos2 2 x x  2sin( )2 3 x   , ∴ ( )f x 的最小正周期 2 41 2 T    . 当 2sin( ) 12 3 x    时, min( ) 2f x   ;当sin( ) 12 3 x   时, max( ) 2f x  . (2)由(1)知 1( ) 2sin[ ( ) ]2 3 3g x x     12sin( )2 2x   2cos 2 x , ∴ ( ) 2cos( ) 2cos ( )2 2 x xg x g x     ∴ ( )g x 是偶函数. 【考点】1、三角恒等变换;2、三角函数的性质;3、函数的奇偶性. 18.已知圆C 经过三点  0,0O ,  1,3A ,  4,0B . (Ⅰ)求圆C 的方程; (Ⅱ)求过点  3,6P 且被圆C 截得弦长为 4 的直线的方程. 【答案】(Ⅰ) 2 2 4 2 0x y x y    ; 第 10 页 共 15 页 (Ⅱ) 3x  和12 5 6 0x y   . 【解析】(Ⅰ)由题意,设圆C 的方程为 2 2 0x y Dx Ey F     ,列出方程组,求解 , ,D E F 的值,即可求解; (Ⅱ)由(Ⅰ)知圆心坐标为 2,1 ,半径为 5 ,弦长为 4 时,得到圆心到直线的距 离为1,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列出方程,求得直线的斜率,即可求求解. 【详解】 (Ⅰ)由题意,设圆C 的方程为 2 2 0x y Dx Ey F     , 则 0 1 9 3 0 16 4 0 F D E F D F            ,解得 4 2 0 D E F        , 所以圆C 的方程为 2 2 4 2 0x y x y    . (Ⅱ)由(Ⅰ)知圆心坐标为 2,1 ,半径为 5 ,弦长为 4 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 1. ①若直线斜率不存在,直线方程为 3x  ,经检验符合题意; ②若直线斜率存在,设直线斜率为 k ,则直线方程  6 3y k x   , 即 3 6 0kx y k    ,则 2 | 5 | 1 1 k k    ,解得 12 5k  , 所以直线方程为 126 ( 3)5y x   ,即12 5 6 0x y   . 综上可知,直线方程为 3x  和12 5 6 0x y 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圆的方程的求解,以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其中解答中熟练应 用圆的弦长公式,结合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了推理与运算 能力,属于基础题. 19.已知在长方体 1 1 1 1ABCD A B C D 中, 4AB  , 2AD  , 1 3AA  ,M , N 分别是棱 1BB , BC 上的点,且 2BM  , 1BN 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 系.求: 第 11 页 共 15 页 (1)异面直线 DM 与 AN 所成角的余弦值; (2)直线 DM 与平面 AMN 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1) 7 102 102 ;(2) 2 14 21 . 【解析】(1)确定  2,4,2DM   ,  1,4,0AN  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即可求异面 直线 DM 与 AN 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出平面 AMN 的一个法向量,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即可求直线 DM 与平面 AMN 所成角的正弦值. 【详解】 由题意知:  2,0,0D ,  0,4,0B ,  1 0,0,3A ,  0,4,2M ,  1,4,0N (1)  2,4,2DM   ,  1,4,0AN  , 所以 2 16 14 7 102cos 1022 6 17 2 102 DM ANDM AN DM AN              , 异面直线 DM 与 AN 所成角的余弦值 7 102 102 , (2)  0,4,2AM  ,  1,4,0AN  设平面 AMN 的一个法向量  , ,n x y z , 则 0 0 n AM n AN         ,即 4 2 0 4 0 y z x y      ,取 4x  , 1y   , 2z  故平面 AMN 的一个法向量  4, 1,2n   , 则  2 4 4 1 2 2 2 14cos 212 6 21 DM nDM n DM n                  , 直线 DM 与平面 AMN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2 14 21 . 第 12 页 共 15 页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向量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以及线面角,属于中档题. 20.已知等差数列{an}满足 a5=9,a2+a6=14. (1)求{an}的通项公式; (2)若  0na n nb a q q  ,求数列{bn}的前 n 项和 Sn. 【答案】(1)an=2n-1(2)    2 2 2 1 , 1 1 , 0 11 n n n n q S q q n q qq          且 【解析】(1)设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 a1,公差为 d,将条件转化为基本量再进行计算, 得到 1a 和 d 的值,从而得到{an}的通项公式;(2)先得到 nb 的通项,然后当 q>0 且 q≠1 时,对 nb 进行分组求和,分为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分别求和再相加,当 q =1 时, nb 是一个等差数列,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进行求和. 【详解】 (1)设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 a1,公差为 d, 则由 a5=9,a2+a6=14 得 1 1 4 9 2 6 14 a d a d      解得 1 1 2 a d    所以{an}的通项公式 an=2n-1. (2)由 an=2n-1, 得 2 12 1 n nb n q    . 当 q>0 且 q≠1 时, Sn=[1+3+5+7+…+(2n-1)]+(q1+q3+q5+q7+…+q2n-1)  2 2 2 1 1 nq q n q    ; 当 q=1 时,bn=2n,则 Sn=n(n+1). 所以数列{bn}的前 n 项和    2 2 2 1 , 1 1 , 0 11 n n n n q S q q n q qq          且 . 【点睛】 本题考查通过基本量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分组求和法求数列前 n 项的和,属于中档 题. 第 13 页 共 15 页 . 21.已知椭圆 2 2 2 2 1x y a b    0a b  的离心率为 2 2 ,椭圆上任意一点到右焦点 F 的 距离的最大值为 2 1 (1)求椭圆的方程; (2)已知点  ,0C m 是线段 OF 上一个动点(O 为坐标原点),是否存在过点 F 且与 x 轴 不垂直的直线 l 与椭圆交于 A , B 点,使得 AC BC ?并说明理由 【答案】(1) 2 2 12 x y  ;(2)当 10 2m  时,存在这样的直线l , 1 2 mk m    , 当 1 12 m  ,不存在;证明见解析 【解析】(1)结合已知条件 2 2 1 2 ce a a c        ,可求 a ,c ,由 2 2 2b a c  ,可以求b 的 值,进而可求椭圆的方程. (2)有题意可知 0 1m  ,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 l ,设 l 的方程为  1y k x  , 代入 2 2 12 x y  ,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求 1 2x x 1 2x x , 根据  1 2 1 2 2y y k x x    ,从而可求 AB 的中点为 M ,由 AC BC 可得 1CM CMk k   ,可得 m , k 之间的关系,结合 m 的范围可求 k . 【详解】 由题意可得 2 2 1 2 ce a a c        ,解得: 2 1 a c    , 又因为 2 2 2b a c  ,所以 1b  , 所以椭圆的方程为 2 2 12 x y  , (2)由(1)得  1,0F ,所以 0 1m  ,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 l , 设 l 的方程为  1y k x  ,代入 2 2 12 x y  ,得 2 2 2 21 2 4 2 2 0k x k x k     , 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则 2 1 2 2 4 1 2 kx x k    , 2 1 2 2 2 2 1 2 kx x k    , 第 14 页 共 15 页  1 2 1 2 2 22 2 1 ky y k x x k       , 设 AB 的中点为 M ,则 2 2 2 2 ,1 2 1 2 k kM k k       , 因为 AC BC ,所以CM AB ,所以 1CM CMk k   , 即 2 2 2 4 22 01 2 1 2 k km kk k      , 所以  21 2m k m   , 当 10 2m  时, 1 2 mk m    ,即存在这样的直线 l , 当 1 12 m  时, k 不存在,即不存在这样的直线l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椭圆的性质求解椭圆的方程,直线与椭圆相交的应用,方程的根与 系数的关系的应用,直线斜率公式的应用,属于中档题. 22.已知直线 l 经过点 P(1,1),倾斜角 6   . (1)写出直线l 的参数方程; (2)设 l 与圆 2 2 4x y  相交于两点 A,B,求点 P 到 A,B 两点的距离之积. 【答案】(1) 31 ,2{ ( 11 ;2 x t t y t     是参数)(2)2 【解析】【详解】 (1)直线的参数方程为 1 cos 6{ 1 sin 6 x t y t       ,即 31 2{ 11 2 x t y t     (t 为参数) (2)把直线 31 2{ 11 2 x t y t     代入 得 2 2 23 1(1 ) (1 ) 4, ( 3 1) 2 02 2t t t t        1 2 2t t   ,则点 P 到 ,A B 两点的距离之积为 2 第 15 页 共 15 页 23. 已知 1a b c   ,求证: 2 2 2 1 3a b c   【答案】详见解析 【解析】【详解】 证明:a+b+c=1 左右两边分别平方得 a²+b²+c²+2ab+2bc+2ac=1 得 2ab+2bc+2ac=1-(a²+b²+c²)≤a²+b²+b²+c²+a²+c² 整理得 3(a²+b²+c²)≥1 所以 2 2 2 1 3a b c   当且仅当 1 3a b c   时, 2 2 2 1 3a b c  

资料: 268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