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老校区(新泰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老校区(新泰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解析版)

ID:774826

大小:1.96 MB

页数:18页

时间:2021-10-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 页 共 18 页 2020-2021 学年老校区(新泰中学)高 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 一、单选题 1.已知向量    1,1,0 1,0,2a b   , 且 2ka b a b   与 互相垂直,则 k 的值是 ( ) A. 7 5 B.2 C. 5 3 D.1 【答案】A 【解析】由向量垂直,可得对应向量数量积为 0,从而可求出结果. 【详解】 因为    1,1,0 1,0,2a b   , ,所以 1a b    , 2 5a b  , , 又 2ka b a b   与 互相垂直,所以   2 0ka b a b     , 即 222 2 0k a ka b a b b       ,即 4 2 5 0k k    ,所以 7 5k  ; 故选 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属于基础题型. 2. , ,a b c    为空间向量的一组基底,则下列各项中,能构成空间向量的基底的一组向 量是( ) A. , ,a a b a b      B. , ,b a b a b      C. , ,c a b a b      D. , , 2a b a b a b        【答案】C 【解析】直接利用基底的定义和共线向量的应用求出结果. 【详解】 解:对于{a 、 b 、 }c 为空间的一组基底, 所以对于 ( ) ( ) 2a b a b a       与 a 共线,故选项 A 错误. 对于 ( ) ( ) 2a b a b b       与b 共线,故选项 B 错误. 对于 c 和 a b a b   与 不共线向量,所以可以作为基底,故选项C 正确. 第 2 页 共 18 页 对于 3 12 ( ) ( )2 2a b a b a b         ,所以不可以作为向量的基底,故选项 D 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要点:基底的定义,共线向量,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转换能力及 思维能力,属于基础题. 3.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中,记点  1,2,3A 在 xOz 平面内的正投影为点 B,则 OB  ( ) A. 5 B. 10 C. 13 D. 14 【答案】B 【解析】求出 B 点坐标,然后计算 OB . 【详解】 点  1,2,3A 在 xOz 平面内的正投影为点 (1,0,3)B ,则 2 21 0 3 10OB     .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空间点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考查空间两点间距离.属于基础题. 4.已知 m 是实常数,若方程 2 2 2 4 0x y x y m     表示的曲线是圆,则 m 的取值 范围为( ) A. ,20 B. ,5 C. 5, D. 20, 【答案】B 【解析】由方程表示的曲线为圆,可得出关于实数 m 的不等式,解出即可. 【详解】 由于方程 2 2 2 4 0x y x y m     表示的曲线为圆,则 2 22 4 4 0m   ,解得 5m  . 因此,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5 .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利用圆的一般方程求参数,考查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5.已知点 P(-1,1)与点 Q(3,5)关于直线 l 对称,则直线 l 的方程为( ) A.x-y+1=0 B.x-y=0 C.x+y-4=0 D.x+y=0 第 3 页 共 18 页 【答案】C 【解析】 PQ 中点 1,3 ,直线斜率 1 1 PQ k k     ,所以直线为  3 1y x    , 即 4 0x y   ,故选 C. 6.已知直线  1 : 2 1 2 3 0l x a y a     , 2 2 : 3 4 0l ax y a    ,则“ 3 2a  ”是 “ 1 2l l//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 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先根据直线 1 2l l// 求出 a 的值,再判断充要关系即可. 【详解】 若 1 2l l// ,则  2 1 3a a   ,解得 3 2a  或 1a   .当 1a   时,直线 1l 的方程为 3 5 0x y   ,直线 2l 的方程为 3 5 0x y    ,两直线重合,所以 3 2a  ,所以 “ 3 2a  ”是“ 1 2l l// ”的充要条件. 易错警示:很多考生根据 1 2l l// 求出 3 2a  或 1a   后,直接得出结论,而忽略排除两直 线重合的情况,从而错选 A.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充要关系的判断、两直线平行,考查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运算、逻辑推 理. 7.直线 2 cos 3 0 ,6 3x y             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 A. ,6 3       B. ,4 3       C. ,4 2       D. 2,4 3       【答案】B 【解析】根据直线方程求出直线的斜率 2cosk  ,再由 的范围即可求解. 【详解】 第 4 页 共 18 页 直线 2xcos α-y-3=0 的斜率 k=2cos α, 因为α∈ ,6 3       ,所以 1 2 ≤ cos ≤ 3 2 , 因此 k=2cos α∈ 1, 3   . 设直线的倾斜角为θ,则有 tan θ∈ 1, 3   . 又θ∈[0,π),且正切函数在 0, 2     上单调递增,在 ,2 π π     上为单调递增函数, 结合正切函数的图像可知 所以θ∈ ,4 3       ,即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4 3       .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需熟记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属于基础题. 8.在如图的正方体 ABCD﹣A'B'C'D'中,AB=3,点 M 是侧面 BCC'B'内的动点,满足 AM⊥BD',设 AM 与平面 BCC'B'所成角为θ,则 tanθ的最大值为( ) A. 2 2 B. 2 C. 4 3 D. 3 4 【答案】B 【解析】构建以 B 为原点, , ,CB AB BB   分别为 , ,x y z 轴的正方向构建空间直角坐标系, 根据正方体棱长标识 , , ,A B B D ,令 ( ,0, )M x z 结合 AM⊥BD'有 3z x  且 3 0x   ,而 AM 与平面 BCC'B'所成角的平面角为 AMB ,即有 2 | | 3tan | | 2 6 9 AB MB x x      ,即可求 tanθ的最大值. 第 5 页 共 18 页 【详解】 如下图,以 B 为原点, , ,CB AB BB   分别为 , ,x y z 轴的正方向构建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有 (0, 3,0), (0,0,0), (0,0,3), ( 3, 3,3)A B B D    ,令 ( ,0, )M x z , ∴ ( ,3, )AM x z , ( 3, 3,3)BD    ,又 AM⊥BD',有 3z x  且 3 0x   , AM 与平面 BCC'B'所成角为θ,即 AMB   ,而 ( ,0, 3)BM x x  , ∴ 2 2 3 3tan 3 92 6 9 2( )2 2 x x x        , 3 0x   , ∴当 3 2x   时, max(tan ) 2  ,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利用空间向量求线面角的最值,综合应用了向量垂直的坐标公式,线面角, 以及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9.下列说法的正确的是 ( ) A.经过定点 的直线都可以用方程  0 0y y k x x   表示. B.经过定点 的直线都可以用方程 y kx b  表示. C.不经过原点的直线都可以用方程 表示. D.经过任意两个不同的点 的直线都可以用方程      1 2 1 1 2 1y y x x x x y y     表示. 【答案】D 【解析】【详解】 解:因为选项 A 中缺少了斜率不存在的直线,因此错误 第 6 页 共 18 页 选项 B 中,也是同上 选项 C 中,表示的缺少与 x 轴平行和与 y 轴平行的直线,因此错误,选 D 二、多选题 10.下面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 A.向量  , 0, 0a b a b     ,若 a b  ,则 0a b   . B.若空间四个点 P , A , B ,C , 1 3 4 4PC PA PB    ,则 A , B ,C 三点共线. C.已知向量  1,1,a x ,  3, ,9b x  ,若 3 10x  ,则 ,a b   为钝角. D.任意向量 a  ,b  , c  满足   a b c a b c     r r r r r r . 【答案】AB 【解析】由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可判断 A;由题意 1 1 3 3 4 4 4 4PC PA PB PC      ,即可 判断 B;举出反例可判断 C;由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不满足结合律可判断 D.即可得解. 【详解】 由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可得 A 正确;  1 3 4 4PC PA PB    , 1 1 3 3 4 4 4 4PC PA PB PC      即 3AC CB  ,  A , B ,C 三点共线,故 B 正确; 当 3x   时,两个向量共线,夹角为 ,故 C 错误; 由于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不满足结合律,故 D 错误. 故选:A、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向量垂直的判定、利用向量证明点共线和向量数量积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11.已知直线 l: 2( 1) 1 0a a x y     ,其中 a R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 a=-1 时,直线 l 与直线 x+y=0 垂直 B.若直线 l 与直线 x-y=0 平行,则 a=0 C.直线 l 过定点(0,1) D.当 a=0 时,直线 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 【答案】AC 【解析】利用两直线平行、垂直以及过定点和在两轴上的截距分析直线方程的特征,逐 项分析,得到结果. 【详解】 第 7 页 共 18 页 对于 A 项,当 a=-1 时,直线 l 的方程为 1 0x y   ,显然与 x+y=0 垂直,所以正 确; 对于 B 项,若直线 l 与直线 x-y=0 平行,可知 2( 1) ( 1) 1 ( 1)a a       , 解得 0a  或 1a   ,所以不正确; 对于 C 项,当 0x  时,有 1y  ,所以直线过定点 (0,1) ,所以正确; 对于 D 项,当 a=0 时,直线 l 的方程为 1 0x y   , 在两轴上的截距分别是 1,1 ,所以不正确; 故选:AC. 【点睛】 该题考查的是有关直线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垂直,直线过定 点问题,直线在两轴上的截距的求解,属于简单题目. 12.如图,正方体 1 1 1 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 1, E 是 1DD 的中点,则( ) A.直线 1 //B C 平面 1A BD B. 1 1B C BD C.三棱锥 1 1C B CE 的体积为 1 3 D.异面直线 1B C 与 BD 所成的角为 60 【答案】ABD 【解析】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法一一验证即可; 【详解】 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 0,0,0A ,  1,0,0B ,  1,1,0C ,  0,1,0D ,  1 0,0,1A ,  1 1,0,1B ,  1 1,1,1C ,  1 0,1,1D , 10,1, 2      E ,  1B C 0,1, 1  ,  1 1,1,1BD   ,  1,1,0BD   ,  1 1,0,1BA   所以  1 1 1 0 1 1 1 1 0B C BD             ,即 1 1BC BD    ,所以 1 1B C BD ,故 B 正 确; 第 8 页 共 18 页  1 1 0 1 1 1 0 1B C BD            , 1 2B C  , 2BD  , 设异面直线 1B C 与 BD 所成的角为 ,则 1 1 1cos 2 B C BD B C BD             ,又 0, 2      ,所 以 3   ,故 D 正确; 设平面 1A BD 的法向量为  , ,n x y z ,则 1· 0 · 0 n BA n BD       ,即 0 0 x y x z       ,取  1,1,1n  , 则  1 0 1 1 1 1 1 0n B C           ,即 1Cn B  ,又直线 1B C  平面 1A BD ,所以直 线 1 //B C 平面 1A BD ,故 A 正确; 1 1 1 1 11 1 1 1 1 11 1 13 3 2 6C B CE B C CE C CEV B C SV           ,故 C 错误; 故选:ABD 【点睛】 本题考查空间向量法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属于中档题. 三、填空题 13.已知 A(1,-2,11)、B(4,2,3)、C(x,y,15)三点共线,则 xy=___________. 【答案】2. 【解析】试题分析:由三点共线得向量 AB  与 AC  共线,即 AB  k AC  , (3,4, 8) ( 1, 2,4)k x y    , 1 2 4 3 4 8 x y    ,解得 1 2x   , 4y   ,∴ 2xy  . 【考点】空间三点共线. 14.已知圆C 的圆心在直线 2 3 0x y   上,且过点 3(2, )A  , ( 2, 5)B   ,则圆C 的 标准方程为_________ 【答案】 2 2( 1) ( 2) 10x y    第 9 页 共 18 页 【解析】由圆心在直线 2 3 0x y   上有 (2 3, )C m m ,设半径为 r 结合所过点 ,A B 即可求圆C 的标准方程. 【详解】 圆C 的圆心在直线 2 3 0x y   上,令 (2 3, )C m m ,半径为 r , ∴圆C 的方程为: 2 2 2( 2 3) ( )x m y m r     ,又 3(2, )A  , ( 2, 5)B   , 有         2 2 2 2 2 2 2 1 3 { 2 5 5 m m r m m r         ,解得 2 2 10 m r     ,有 ( 1, 2)C   , 故答案为: 2 2( 1) ( 2) 10x y   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求圆的标准方程,根据圆心位置、所过的点求圆的方程,属于简单题. 15.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 ABC 的一个顶点是 A(4,2),底边的一个端点 B(3,5),底边另 一个端点 C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 【答案】 2 2( 4) ( 2) 10x y    (去掉(3,5),(5,-1)两点) 【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和已知顶点 A(4,2),一个端点 B(3,5),利用腰相等且能构成三 角形即可求端点 C 的轨迹方程; 【详解】 由题意知:设另一个端点 ( , )C x y ,腰长为 2 2(3 4) (5 2) 10r      , ∴C 的轨迹方程: 2 2( 4) ( 2) 10x y    ,又由 A、B、C 构成三角形,即三点不可共 线, ∴需要去掉重合点(3,5),反向共线点(5,-1), 故答案为: 2 2( 4) ( 2) 10x y    (去掉(3,5),(5,-1)两点) 【点睛】 本题考查了轨迹方程,利用等要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三点不共线求轨迹方程,属于基 础题. 四、双空题 16.已知正方体 1 1 1 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 2,点 M ,N 分别是棱 BC , 1CC 的中点, 则二面角C AM N  的余弦值为__.若动点 P 在正方形 1 1BCC B (包括边界)内运 动,且 1 / /PA 平面 AMN ,则线段 1PA 的长度范围是__. 第 10 页 共 18 页 【答案】 2 3 3 2 52       , 【解析】易知 NQC 为二面角C AM N  的平面角,利用相似的性质可求得CQ , 进而求得 NQ ,由此得解二面角C AM N  的余弦值;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可求 得点 P 的轨迹为经过 1BB , 1 1B C 中点的线段,再根据对称性即可求得线段 1PA 长度的 最值,进而得到取值范围. 【详解】 解:延长 AM 至Q ,使得CQ AQ ,连接 NQ ,如图, 由于 1 1 1 1ABCD A B C D 为正方体,由三垂线定理易知 NQC 为二面角C AM N  的平面角, 而 2 2 2sin sin 52 1 CQ ABCMQ AMB CM AM         ,故 2 2 5 5 CQ CM  ,  22 3( ) 1 5 5 NQ    ,  2cos 3 CQNQC NQ    ; 以点 D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 (P m ,2, )(0n m„ , 2)n„ , (2A ,0, 0) , (1M ,2, 0) , (0N ,2,1) , 1(2A ,0, 2) , 则 ( 1,2,0), ( 2,2,1)AM AN     , 1 ( 2,2, 2)A P m n   ,设平面 AMN 的一个法向 量为 ( , , )v x y z ,则 · 2 0 · 2 2 0 v AM x y v AN x y z              , 故可取 (2,1,2)v  , 又 1 / /PA 平面 AMN , 第 11 页 共 18 页  1 2( 2) 2 2( 2) 3 0A P v m n m n          , 点 P 的轨迹为经过 1BB , 1 1B C 中点的线段, 根据对称性可知,当点 P 在两个中点时, 2 1| | 2 1 5maxPA    ,当点 P 在两个中点 的中点时, 2 2 1 2 3 2| | ( 5) ( )2 2minPA    , 故选段 1PA 的长度范围是 3 2[ , 5]2 . 故答案为: 2 3 , 3 2[ , 5]2 . 五、解答题 17.已知空间中三点 ( 2,0,2)A  , ( 1,1,2)B  , ( 3,0,4)C  ,设 a AB  ,b AC  . (1)求向量 a 与向量 b 的夹角的余弦值; (2)若 ka b  与 2ka b  互相垂直,求实数 k 的值. 【答案】(1) 10 10  ;(2) 5 2k   或 2k  . 【解析】(1)先写出 a ,b ,再根据空间向量的夹角公式直接求解即可; (2)根据空间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直接求解即可得答案. 第 12 页 共 18 页 【详解】 (1)∵  1,1,0a AB  ,  1,0,2b AC   , 设 a 与b 的夹角为 ,∴ 1 10cos 1010| a b a b         ∣ ; (2)∵  1, ,2ka b k k   ,  2 2, , 4ka b k k    且   2ka b ka b     , ∴ 2( 1)( 2) 8 0k k k     ,即: 5 2k   或 2k  . 【点睛】 本题考查空间向量的夹角的计算,空间向量的垂直求参数,考查运算能力,是基础题. 18.如图,已知 M 、N 分别为四面体 ABCD 的面 BCD与面 ACD 的重心,且G 为 AM 上一点,且 : 1:3GM GA  ,设 AB a  ,AC b  ,AD c  ,试用 a ,b ,c 表示 BG  , BN  . 【答案】 BG  3 1 1 4 4 4a b c     ; BN  1 1 3 3b c a     . 【解析】根据向量的加减法计算即可. 【详解】 解: 1 4BG BM MG BM AM        1 3 1( )4 4 4BM AB BM BM a         3 2 1 1( )4 3 2 4BC BD a       1 1( )4 4b a c a a         3 1 1 4 4 4a b c     ; 2 1 ( )3 2BN AN AB AC AD AB           1 1 3 3b c a     . 第 13 页 共 18 页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加减法和几何表示,属于基础题. 19.求过点 (2,3)P ,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 (1)倾斜角等于直线 3 4 0x y   的倾斜角的二倍的直线方程; (2)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 【答案】(1) 3 3 2 3 0x y    .(2)3 2 0x y  或 5 0x y   . 【解析】分析:(1)求出直线的倾斜角,利用点斜式求出直线方程; (2)分类讨论,可得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 详解:(1) 由题意,可知 3tan 3   ,所以 30   , 则 tan2 tan60 3k    .所以  3 3 2y x   , 所以所求直线的方程为: 3 3 2 3 0x y    . (2) 当直线过原点时方程为: 3 2y x ,当直线不过原点时方程为: 15 5 x y  . 故所求直线的方程为 3 2 0x y  或 5 0x y   . 点睛:本题考查直线方程,考查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20.已知 ABC 的顶点 (2, 8)C  ,直线 AB 的方程为 2 11y x   ,AC 边上的高 BH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3 2 0x y   (1)求顶点 A 和 B 的坐标; (2)求 ABC 外接圆的一般方程. 【答案】(1) 5,1 和 7, 3 ;(2) 2 2 4 6 12 0x y x y     【解析】(1)联立直线 AB 与直线 BH 的方程可得点 B 的坐标,由 AC BH ,进而设 出直线 AC 的方程,将C 的坐标代入得方程,再与直线 AB 方程联立即可得点 A 的坐 标; (2)由(1)知 A , B ,C 的坐标,设 ABC 外接圆的一般方程,代入求解即可. 【详解】 (1)由 2 11 3 2 0 y x x y        可得顶点 (7, 3)B  , 又因为 AC BH 得, 1 3BHk   第 14 页 共 18 页 所以设 AC 的方程为 3y x b  , 将 (2, 8)C  代入得 14b   由 2 11 3 14 y x y x       可得顶点为 (5,1)A 所以 A 和 B 的坐标分别为 (5,1)和 (7, 3) (2)设 ABC 的外接圆方程为 2 2 0x y Dx Ey F     , 将 (5,1)A 、 (7, 3)B  和 (2, 8)C  三点的坐标分别代入,得 5 26 0 7 3 58 0 2 8 68 0 D E F D E F D E F               , 解得 4 6 12 D E F        , 所以 ABC 的外接圆的一般方程为 2 2 4 6 12 0x y x y   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两直线交点的求法,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属于基础题. 21.已知直线方程为   2 2 1 3 4 0m x m y m      . (1)证明:直线恒过定点; (2) m 为何值时,点  3,4Q 到直线的距离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3)若直线分别与 x 轴,y 轴的负半轴交于 ,A B 两点,求 AOB 面积的最小值及此时 直线的方程.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4 7 m ; 2 13 (3)最小值为 4 ;此时直线的方程 2 4 0x y   【解析】(1)证明:利用直线是直线系求出直线恒过定点,即可; (2)点 (3,4)Q 到直线的距离最大,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求出距离就是最大值. (3)若直线分别与 x 轴, y 轴的负半轴交于 A . B 两点,设出直线的方程,求出 A , B ,然后求出 AOB 面积,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的最小值及此时直线的方程. 【详解】 (1)证明:直线方程为   2 2 1 3 4 0m x m y m      ,可化为 第 15 页 共 18 页    2 4 2 3 0x y m x y       ,对任意 m 都成立,所以 2 3 0 2 4 0 x y x y         ,解得 1 2 x y      ,所以直线恒过定点 1, 2  ; (2)解:点  3,4Q 到直线的距离最大, 可知点Q 与定点  1, 2P   的连线的距离就是所求最大值, 即    2 23 1 4 2 2 13    . 4 2 3 3 1 2PQk   ,    2 2 1 3 4 0m x m y m      的斜率为 2 3  , 可得 2 2 3 2 1 m m     ,解得 4 7 m . (3)解:若直线分别与 x 轴,y 轴的负半轴交于 ,A B 两点,直线方程为  2 1y k x   , k 0 , 则 2 1,0A k     ,  0, 2B k  ,  1 2 1 2 2 21 2 1 2 2 2 2 42 2 2 2AOB k kS k kk k 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当 且仅当 2k   时取等号,面积的最小值为 4 . 此时直线的方程 2 4 0x y   . 【点睛】 本题考查直线系过定点,零点的距离公式,基本不等式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转化思 想,属于中档题. 22.如图所示的几何体 P ABCDE 中, ABP△ 和 AEP△ 均为以 A 为直角顶点的等 腰直角三角形,AB AE , / /AB CE , / /AE CD , 2 4CD CE AB   ,M 为 PD 的中点. 第 16 页 共 18 页 (1)求证:CE PE ; (2)求二面角 M CE D  的大小; (3)设 N 为线段 PE 上的动点,使得平面 / /ABN 平面 MCE ,求线段 AN 的长.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45;(3) 2 【解析】(1)根据题意,得出 PA AB ,PA AE ,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出 PA  平面 ABCDE ,则 AB AE ,建立以 A 为原点, AB , AE , AP 为 x , y , z 轴的空 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能证明CE PE ; (2)求出平面 MEC 的法向量和平面 DEC 的一个法向量,利用向量法能求出二面角 M CE D  的大小; (3)设 PN PE    ,[ [0  ,1]) ,求出 (0N ,2 ,2 2 ) ,令 AN n    ,则 0AN n    , 解得 N 为 PE 的中点,利用向量法能求出线段 AN 的长. 【详解】 解:依题意得, ABP△ 和 AEP△ 均为以 A 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则 PA AB , PA AE , 所以 PA  面 ABCDE , 又 AB AE ,可以建立以 A 为原点, 分别以 AB  , AE  , AP  的方向为 x 轴, y 轴, z 轴正方向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可得  0,0,0A ,  2,0,0B ,  4,2,0C ,  4,6,0D ,  0,2,0E ,  0 0 2P , , ,  2,3,1M , 第 17 页 共 18 页 (1)证明:由题意,  4,0,0CE    ,  0,2, 2PE    , 因为 0CE PE     ,所以CE PE . (2)解:  2, 1, 1ME      ,  2, 1, 1MC     , 设  , ,n x y z   为平面 MEC 的法向量,则 0 0 n ME n MC         ,即 2 0 2 0 x y z x y z         , 不妨令 1y  ,可得  0,1, 1n    , 平面 DEC 的一个法向量  0,0,2AP   , 因此有 2cos , 2 n APn AP n AP          , 由图可得二面角 M CE D  为锐二面角, 所以二面角 M CE D  的大小为 45. (3)解:(方法一)设   0,1PN PE      ,  , ,N x y z , 所以   , , 2 0,2, 2x y z    ,因此  0,2 ,2 2N   , 令 AN n    ,即 0AN n     , 解得 1 2   ,即 N 为 PE 的中点, 因为 / /AB 平面 MCE , / /AN 平面 MCE , AB AN A , 所以当 N 为 PE 的中点时,平面 / /ABN 平面 MCE , 此时即  0,1,1N , 2 2 20 1 1 2AN      , 所以线段 AN 的长为 2 . (方法二)设   0,1PN PE      ,  , ,N x y z , 所以   , , 2 0,2, 2x y z    ,因此  0,2 ,2 2N   , 设  , ,m x y z   为平面 ABN 的法向量, 第 18 页 共 18 页 则 0 0 m AB m AN         ,即   4 0 2 2 2 0 x y z       , 不妨令 1y   ,可得  0, 1,m      , 因为平面 / /ABN 平面 MCE ,所以 / /m n   , 解得: 1 2   , 此时即  0,1,1N , 2 2 20 1 1 2AN      , 所以线段 AN 的长为 2 . 【点睛】 本题考查利用空间向量法证明线线垂直,以及利用空间向量法求出二面角和线段长,还 涉及空间中线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考查运算求解能力以及化归与转化思想,是中档题.

资料: 268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