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解读 -2-
考纲解读 -3-
真题快递 -4-
一、(2017·广东)
细水长流
蓝雪冰儿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
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
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
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
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
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
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
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
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真题快递 -5-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
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
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
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真题快递 -6-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
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
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
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
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
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
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
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
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
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
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真题快递 -7-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
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
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
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
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
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
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
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
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真题快递 -8-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
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
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
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
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选文有删改)
真题快递 -9-
1.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命好”是指:①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②不跟人闹意见(人缘好)。
原因:老刘①包容,不争长短;②豁达,不计得失。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内容上交待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
不在家。
②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
情节作铺垫。
真题快递 -10-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急”这里有“着急、生气”的意思,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突出母
亲“视地如命”。
②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突出母亲内心的兴奋及对父亲言行的
认同。
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
①父亲的内心像阳光一样明亮;②父亲的言行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周
围的人;③邻居的回馈、母亲的理解像阳光一样让父亲感到温暖、
幸福;④进一步升华了“水长流,情长在”的主题。
真题快递 -11-
二、(2016·广东)
平 衡
陈国凡
①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兴冲冲地往家里赶。
今天星期天,休息。老婆带着孩子回了她乡下的娘家,我难得落个
清闲自在。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
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
②咦,怪了,怎么钥匙不见了?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
匙。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头来,“回来了?找不到钥匙了吧,嘿
嘿……”
真题快递 -12-
③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里拿着一串钥
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早上出门,见这串钥匙插在门上,
我想可能是你走得匆忙,忘哕,就先给你放着吧。现在该完璧归赵
了!要是被陌生人拿去,麻烦可就大啦。”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
了屋。
④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
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
⑤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了,急忙
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
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
真题快递 -13-
⑥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这还得了!说不定我们
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我们要不在家,他们就可以随便进出啊。
你呀你,我一不在家,你就自个儿到外面快活!这下出事了吧!”老婆
又数落起我来了。可我连跟她计较的心思都没了。谁叫自己这么
粗心呢。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
问老婆。“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
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
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
⑦“有什么不好的,难道等到把我们家的东西搬空才好啊?真是的。
你要不想换,我来换。”老婆的破嗓门喊得很响。我真担心被人听
到。这时,门响了。我开了门,是小王。
真题快递 -14-
⑧“有事吗?”我问。刚说完,我就只想掴自己两下,废话,没事,人家
敲你家的门干嘛?记忆中,小王没事来敲门,一次也没有过。小王显
得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就是我……我老婆,她……她要我来跟
你们说个事。”见我老婆也在,小王说:“嫂子也在啊,那最好了。”
⑨老婆只好说:“要不,你进来说话?”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
几句话,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
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
⑩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我和老婆面面相觑。“我
老婆说,换了好,省得你们怀疑我们什么的。”话音未落,小王已转身,
疾步进了屋子,身后传来“嘭”的一声,是关门声。
真题快递 -15-
④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可是晚上睡
觉时,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
白花钱去换新锁啊?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手里拿着一
把新锁。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问小王:“你家也要换锁?那锁不是
好好的吗?”
⑩“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
嫂子心里不平衡。”我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婆听了这话,心
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曾
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现。”呵!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
和气平衡的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11期,有删改)
真题快递 -16-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2.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1)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2)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
写换锁的情节作铺垫。
真题快递 -17-
3.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我”老婆的“不平衡”,两次“不平衡”产生的
原因是什么?
(1)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2)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1)对小王一家的猜疑和不放心;对白白花钱换锁不甘心。(2)心思
被小王猜透点明而恼火;对小王直言的行为感到不快。
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
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认同“平衡”为标题。(1)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
于人物的心理失衡;(2)以小见大,表明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琐事,
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主题。
示例二:认同“锁”为标题。(1)锁是小说的线索。所有故事情节都围
绕锁展开。(2)含义深刻。锁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信任,含蓄
地表现了主题。
真题快递 -18-
三、(2015·广东)
集中营的课堂
程 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
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
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
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
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
着……
真题快递 -19-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
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
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
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
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
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
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
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
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
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
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真题快递 -20-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
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
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
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
有时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
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
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
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
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
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
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
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真题快递 -21-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
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
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
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
来。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
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
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
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
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
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
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
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
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真题快递 -22-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
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
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真题快递 -23-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真题快递 -24-
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例句:“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
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作用:(1)交代了
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2)表现了
谢达慷概赴死的献身精神。
示例二:例句:“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
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
作用:交代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
的机智、聪明。
真题快递 -25-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
一怔……
(1)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表现赛夫为地下组织
遭破坏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2)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
后的出乎意料之外、发愣的神情;同时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意
图的疑惑不解(或沙宁老师对谢达说“我来上课”的心领神会)。
真题快递 -26-
4.“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
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
作用:(1)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2)“集中营”
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3)以谢达、沙宁
(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
国、反抗侵略的主题。
高频考点 -27-
【高频考点一】标题含义·标题作用
中考类题示范:
2016广东省中考题型
18.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
作为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2015广东省中考题型
18.“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
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2011广东省中考题型
16.小说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
高频考点 -28-
中考链接——其他题型
【2016·浙江省舟山卷】8.文章为何以“喊魂”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5分)
【2016·四川省南充卷】 14.结合文意,说说标题“被放逐的皇后”
的含义。(2分)
【2016·四川省雅安卷】 13. 小说以“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作标题
有何妙处? 作用是什么? 请简答。( 4 分)
【2016·江苏省连云港卷】24.阅读全文,请探究题目“最大的事情”
的内涵。(6分)
【2016·湖北省孝感卷】14.本文标题原为“兄弟俩”,后来改为“手
掌里的清凉”。通读全文,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2分)
高频考点 -29-
【技法点拨】
A.标题有什么含义?
标题的含义要从浅层次和深层次两方面入手进行解答。“浅层次”
指的是文章与之相应的人、事、物,可以结合文章内容来理解;“深
层次”指的是文章与之相应的情感思想或者象征意义,往往要结合
文章主旨来理解含义。
B.标题有什么作用?
1.体现主要内容
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
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如《智取生辰纲》《最后一课》
高频考点 -30-
2.贯穿全文线索
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
如《背影》, “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
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
—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
3.揭示情感主旨
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
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再塑生命 》的深层含义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
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正是文章的主
旨,文题点明主旨。
高频考点 -31-
4.生动形象,如《大自然的语言》
新颖,如《喂——出来》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如《那一扇门》
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如:《十三元遗产》
【总结:标题的常见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
(一)揣摩标题的含义: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高频考点 -32-
(二)标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
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②概括主要事件。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
样的文题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③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的线索。
④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画龙点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⑦从给读者的感受(效果)来看,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
冲动的作用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
起阅读兴趣。
⑥揭示情感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
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频考点 -33-
(三)品味标题精妙之处
1.揣摩标题含义 先看标题的本义再思考深层含义。
2.分析标题作用 表明写作对象、体现主要内容、贯穿全文
线索、揭示情感主旨。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
味、引起阅读兴趣。
高频考点 -34-
【真题演练】
(一)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
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
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
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如果是
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
夹,戴着大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
在我家。
高频考点 -35-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
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
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
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
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
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
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
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
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
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
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
助学贷款……”
高频考点 -36-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
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
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苹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
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
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
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
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11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
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
小花。
高频考点 -37-
1.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及作用)、点明主旨 来分析。
参考:形象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高频考点 -38-
(二)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
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
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
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
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
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
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
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
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闯到了。
高频考点 -39-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
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
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
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
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
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高频考点 -40-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
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
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
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
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
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
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
直未敢忘。(选文有改动)
高频考点 -41-
2.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
用“赏兰”,为什么?
解释题目中关键字、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的感情)、表现手法
(修辞、象征)。
参考:“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访问表明了我与父亲对兰草淳朴
高雅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把兰草人格化了,更突出了兰草的象
征意义。
高频考点 -42-
【高频考点二】情节概括·情节作用
中考类题示范:
广东省中考题型2016:
15.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4分)
高频考点 -43-
16.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广东省中考题型2015:
15.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4分)
地点 情节 主要事件
学校 开端 看见沙宁老师被捕
集中营门口 发展 (1)
集中营门口 高潮 (2)
广东省中考题型2014:
15.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4分)
高频考点 -44-
中考链接——其他题型
【2016·重庆A卷】 3.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
二、三片断的内容。(4分)
片断一: 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
变。
片断二: 片断三:
【2016·上海卷】 21. 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
请概括。(6分)
(1) ;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 。
【山东卷】15.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请抓住关键要素,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内容。(3分)
高频考点 -45-
【技法点拨】 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写了那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方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答题技巧:
情节概括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
结果。
补全情节类(填空):根据已给出的一部分情节的内容概括,揣摩答
案形式(一般形式: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高频考点 -46-
【总结1:分析情节作用常见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
分别从小说的整体情节、人物塑造、主题表现三个角度考虑。
1.从小说的主体情节考虑:线索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照应前文
××情节;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2.从人物塑造方面考虑:表现人物××性格,交代人物活动环境。
3.从表现主题方面考虑:点题或突出主题、升华主题。
高频考点 -47-
【总结2:情节梳理题型的答题技巧】
信息的筛选和确认一般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确认区域,即确认需要的信息所作的范围。大致有三种
情况:在某一自然段;在某几个自然段;散见于全文。
第二步,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进一步筛
选那些重要的、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
注意事项:
准确简洁,对要点不能遗漏,不能以偏概全。
要避免前后情节交错。
很多题有字数要求,一定要精炼。
高频考点 -48-
【真题演练】
(一)孤独的老乡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
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
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
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
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
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高频考点 -49-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
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11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
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
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12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
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
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13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
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
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高频考点 -50-
14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
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
县的。”
15“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16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
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
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
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高频考点 -51-
17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
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
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
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
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
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18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
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
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19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
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
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高频考点 -52-
20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
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
老乡。”
高频考点 -53-
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1)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2)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
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
高频考点 -54-
(二)一块有思想的石头
这是一块褐色的石头,外表看上去很普通,内里却蕴藏着美玉。
它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寒来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一年又一年,褐色石享受着阳光,闻着花香,听到淙淙的流水之声,
真好啊,褐色石觉得,这就是幸福人生的至高境界了。
每天一觉醒来,褐色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诸般美好。游鱼在清澈
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
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水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
在它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一天,地理学教授跟随驴友团登山,在小溪旁歇脚的时候,他对一
块带花纹的石头敲敲打打了许久,蓦地大叫起来——这里有一块璞
玉!他庄重地把花纹石抱起来。由于石头太大,他把包里许多东西
都丢弃了。
高频考点 -55-
花纹石 被带出了大山,这让褐色石很是替花纹石的命运担忧。
一块石头,远离大山,远离阳光、花香和流水,是一件多么可怕而不
幸的事情。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褐色石始料未及。地理学教授走后不久,
漫山遍野突然来了黑压压许多人,疯狂地在山上找寻着,挖掘
着……为了争抢一块石头不惜互相谩骂,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花纹石真的是一 块璞玉啊,可以想象,它现在是多么风光!那么,
自己也是一块美玉,怎么没有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褐色石为自己
鸣不平,它大喊大叫起来,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没有人理会它,
狂热的人们在它身上踩来踩去,就是没有人弯腰捡起它。也有人满
怀希望地看它一眼,立刻飞起一脚把它踢开——什么破玩意儿!
褐色石成了出气筒,被人踢来踢去,伤痕累累。世间万物皆有尊
严,何况一块蕴藏美玉的有思想的石头!褐色石简直气疯了——这
些人真是有眼无珠!
高频考点 -56-
不知过了多久,山里终于安静下来。人们散去了,有的满载而归,
有的失魂落魄,还有人把性命丢在了山里,成了孤魂野鬼。
望着天上那轮残缺的月亮,褐色石抚摸着身上的伤痕,暗下决心:
自己一定要像花纹石那样走出去,见识大世面,出人头地;谁要能把
自己带出山去,一定好好报答人家!难挨的等待中,机遇终于降临。
一个瘦弱的小男孩上山来了, 他把褐色石随意地捡了起来,连同其
他几块石头一起带了下山。
小男孩想把石头卖给玉器厂,老板不屑一顾,要赶他走,但经不住
小男孩的苦苦哀求,只好让工人打开。当褐色石的外皮打开时,人
们瞬间惊呆了——居然是一块颜色纯正、精美绝伦的翡翠!
小男孩欢呼起来,他上高中考大学的费用没问题了。褐色石对小
男孩充满了感激,它也打开心扉,实实在在地报答了人家。
高频考点 -57-
就这样,褐色石——不,如今它已经是一块翡翠了,被玉雕大师精
心雕琢,成了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在五光十色的华丽灯光下接
受络绎不绝的掌声与赞 美。
但好景不长,它被一个富豪收藏家买下,安置在地下室,锁进了保
险柜,还用厚厚的防弹钢板做成安全罩,严严实实地罩起来。收藏
家每年只打开保险柜一次。褐色石头再也见不到阳光了。
它大喊大叫地抗议,但没有人理会它,四周只是一片深沉的黑暗。
它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它常常在梦中回到那
个阳光灿烂、花香馥郁、流水淙淙的山中小溪。可是,那样自由自
在的日子,一去不返,它永远也回不去了。
高频考点 -58-
小说叙写花纹石被带出大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
简要分析。
褐色石原本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正是花纹石被带出大山,打破了
褐色石平静的生活,它开始对自己的命运感到“不平”,这样写推动了
情节发展,使整个故事曲折有致。
高频考点 -59-
【高频考点三】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中考类题示范:
【2015广东考题】
1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
宁一怔……
【2014广东考题】
1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4分)
(1)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2)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
都是徒劳。
高频考点 -60-
【2012广东中考】
16.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
其中“平静的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
【2013广东考题】
14.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当商未央携着厚厚一叠写生稿回到家时,他惊呆了。
(2)有人说:老天就是公平,商未央名声赫赫,才气逼人,可偏生了个
傻儿子。
高频考点 -61-
【技法点拨】 常见题型
A.词语的表达效果:
1.加点词语的作用;
2.加点词语的妙处;
3.品析加点词语
B.赏析句子:
1.品味画线句子的语言;
2.赏析画线句子;
3.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高频考点 -62-
【总结1: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技巧】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①词语本身的含义;
②用到的修辞手法(或人物刻画方法);
③抓住所写对象分析,
(写人物)分析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神态、性格或怎样的
形象);
(写事物)写出事物什么特点。
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此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是否用了该
词语的比喻义(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语义
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高频考点 -63-
【总结2:赏析句子答题技巧】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例:【赏析句子】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答案示例: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
素雅,抒发了“我”对蔷薇花的喜爱之情。“素素妆”与“淡淡笑”还运
用对偶,句式整齐,对仗工整。
高频考点 -64-
(2)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例:【《一双脚上的修养》】请赏析第⑤段中的画线:
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去,似乎想
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答案示例:“推”“伸”“看”“缩”这些动词,生动细致地写出了送水工
想进门又怕弄脏地板的心理,表现了他的修养,也为下文他脚套塑
料袋进门的举动作铺垫。
(3)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例:【《一个走运的人》】:结合语境,品析画线句子表达效果。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
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答案示例:运用象征手法,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
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高频考点 -65-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例:上例也可以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出女
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表达“我”
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
高频考点 -66-
【总结3: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
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
写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答题格式:这句运用了……描写,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表现)
人物了的……性格(情感、心理),表达了……。
或突出表现了(刻画了)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深化了……的主题。
高频考点 -67-
B.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暗示时代背景。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性格、心理)。 5.推动情节发展、
预示结局。
(1)交代背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3)渲染……气氛
(4)衬托……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情感
(5)烘托……人物心情
总结:环境(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高频考点 -68-
C. 从作者描写的感官角度(听、视、嗅、味、触觉)赏析
答题格式:
本句从听(视、嗅、味、触觉)的角度写出了什么+具体内容的分
析,写出什么(事物)的特点,更加具体,真实生动。
D.从细节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答题格式:本句运用细节描写,生动详细描写出(什么内容)……,突
出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深化……主题。
温馨提示:
“品味句子语言”和“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答题思路基本相同,只是
品味句子语言一般不从写作手法角度分析,从词语的表达效果角度、
从修辞的角度、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高频考点 -69-
【真题演练】
(一)父爱陷阱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
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
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
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
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
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
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
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高频考点 -70-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
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
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
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
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
了。他无法想像,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
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
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
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高频考点 -71-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
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
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
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
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
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
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
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
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高频考点 -72-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
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
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
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
亲!
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
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高频考点 -73-
父亲说,我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
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
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
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踏草丛,制
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
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
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
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高频考点 -74-
1.请从A、B任选一句进行品析。(角度自选,或从修辞效果,或从词
语运用,或从描写手法……)
A.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森林内透下斑斑银光。
他几乎耗尽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B.他环视一眼,便立刻一跃而起,好比踩上毒蛇了。
(A)这句采用景物描写的方法,“黎明的霞光”“斑驳银光”,用黎明美
丽的景色,衬托他终于爬出陷阱的的高兴心情。
(B)动作描写和比喻修辞的运用,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他误解父亲见
死不救时的愤怒、激动心情。
高频考点 -75-
(二)怯 懦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
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
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
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
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
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高频考点 -76-
③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
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
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
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
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
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
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何时会来看你?
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
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
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
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
“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
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高频考点 -77-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
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
亲。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让她在
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
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
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
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
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
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便纷纷涌了过
来;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
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
高频考点 -78-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熟悉的
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
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
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
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
中开始时,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⑧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
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
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
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
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⑨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
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
字。
高频考点 -79-
⑩她与父亲,都是没有勇气的人……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1)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2)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
是徒劳。
(1)“鲜明”这里有分明、明显之意,既形象地表现出“话吧”老板对陈
叶的歧视(或“老板的势利”),也表现了陈叶的敏感。
(2)“定住”有固定不动之意,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出现使陈叶极度震惊
(或“尴尬”、“不知所措”),表现了陈叶想认又不敢认父亲的矛盾心
理(或“认还是不认父亲的犹豫”)。
高频考点 -80-
【高频考点四】表现手法与构思
【中考类题示范】:
广东省中考题型2015:
16.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广东省中考题型2014:
16.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技法点拨】常见的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悬念、渲染、烘托、欲扬先
抑、联想、想象、以小见大、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
喻理、卒章显志、插叙、倒叙……
【考查内容】
对于表现手法的考查,往往是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
处是什么,或者直接就文章的表现手法做简要的评析。
高频考点 -81-
【解题思路】
这类题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
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
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
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
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
1.对比:
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
进行比较。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
章的主题。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
高频考点 -82-
2.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常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次要事
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叫衬托。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
正衬,就是用与主要事物有类似点的事物从正面陪衬主体。
反衬,就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对立的事物从反面陪衬主体。
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之分。
3.欲扬先抑:
“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
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
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
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高频考点 -83-
4.照应:
就是文中在前后相应部位上的关照、呼应。前面提到的问题,后
面有着落,后面说到的内容,前面有伏笔或暗示。注意了照应,能使
文章意脉相连,浑然一体。照应大体可分为题文照应、首尾照应、
前后照应三种类型。
5.伏笔与铺垫:
伏笔:是上文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以求前后呼应,结构紧凑。内容上没有主次之分。“前有伏笔,后有
照应”,这是行文的一般规律。
铺垫: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将要发生的事件,
先对次要的进行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
手法。有主次之分。
高频考点 -84-
伏笔与铺垫的区别:
①铺垫描述的是次要人物或事件,与下文情节有主次之分伏笔是
为了对下文作暗示,以使下文的情节不引起读者疑惑,与下文情节
没有主次之分。
②铺垫是对次要人物或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描述;
而伏笔往往一笔带过。
③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部分;
伏笔则常见于文章中间。
注意:(1)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
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
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陪衬烘托、铺陈渲染
的文字。
(2)回答铺垫的作用时不能简单的回答“为下文作铺垫”,而应具体
地答出“为下文的什么内容作铺垫”。
高频考点 -85-
6.渲染: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外貌、行为、心理等作多
方面的铺叙、形容和烘托,以突出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加
强艺术表现效果。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7.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
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
主要对象。
“烘托”与“衬托”区别:
“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即用一事物暗
示出另一事物)。
“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高频考点 -86-
【真题演练】
(一)无价的奖赏
①当她猛然发现身边的手提包不见了时,吓得冷汗涔涔。那手提
包里的钱和银行卡都在其次,关乎“命门”的是海关进出口手册和关
税证明的单据,一旦丢失,将给她所在的报关公司带来巨额的经济
损失。
②她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到广场派出所报了案,然后,又心急如焚
地雇来了三个人,让他们举着写有“一万元悬赏”的寻物牌,来回走动。
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这时候,广场派出所的
民警打电话来说,有一个人拾到棕色的提包。她急三火四地赶到派
出所,的确是她的手提包,她惊喜地叫起来,可是等她打开拉链,却傻
了眼,包里空空如也。像迎头挨了一瓢冷水,她心里的希望一下子
熄灭了。
高频考点 -87-
③拾到包的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衣着破旧,看起来挺精神
的。民警悄悄告诉她:“这男孩在假期经常来广场拾破烂,上次,他也
说是捡到了提包,来交还失主,哪知失主说,就是这男孩在他坐的地
方转来转去,不一会提包就不翼而飞,失主一口咬定,包就是他偷的。
结果那失主不但没给赏金,还管那孩子要包里少的钱,甚至动了
粗。”民警看了看男孩又说:“我怀疑,这次他又故伎重演,要不,我们
仔细地盘问盘问,看看有什么破绽?”
④她忙摇摇头,即使以前男孩有过劣迹,她也不愿在没有任何证
据的情况下,怀疑和猜测他这次的诚心。许是猜出了民警和她谈论
的内容,男孩涨红了脸,紧咬着下唇,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分辨
道:“包是捡的,不是偷的。”
⑤她走上前去,拉过男孩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兄弟,姐姐相
信你,即便你只是送来了空提包,也谢谢你。,”
高频考点 -88-
⑥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有奇迹出现,她心灰意冷地往回走,月色清
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突然,身后窜出一个人来,往她怀里塞了个
方便袋,然后掉头跑开,消失在幽暗的小巷里。
⑦等她从惊恐中回过神来,惊奇地发现,方便袋里竞是那些让她
忧心如焚、想用一万元“赎回”的票据。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她恍惚
置身于不敢惊扰的梦境中一般。
⑧除了现金,一切失而复得,还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曾经,我把
拾到的提包交给失主,却被失主反咬一口,诬赖我是小偷,我当时很
后悔把包给了他。今天下午,当我看到地上的提包时,我心情很复
杂,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捡起了它,怕失主着急呀!这次我得做得聪明
点,于是先交上空包,投石问路。没想到,你不仅相信我,还握了我脏
兮兮的手。赏金我是不会要的,其实,你已经给了我比任何金钱都
贵重的奖赏,那就是尊重和信任,我收下了,也谢谢你。请你一定相
信我,我捡到包时里面就没有钱。
高频考点 -89-
⑨她呆呆地站在夜色里,心动如潮,为那个受了委屈依然善良的
男孩,为那个在困境中生存但内心并不贫穷的孩子。她总以为能让
人心动的是金钱,却不知道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人的体态、言语和
笑容衍生出来的温暖与尊重。多少怀揣着真诚而来的帮助,多少明
媚而纯粹的心境,被我们审视、猜忌和怀疑的目光灼伤,变得冷漠
而麻木。其实,每一个善意都该得到尊重,容不得一丝龌龊的猜疑。
1.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请从文中任选
一例,对此加以简析。
【示例】“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天色逐渐变
晚,而丢失的提包毫无着落,烘托了丢包的女士焦急的心情。
【示例】“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月色以“清凉”来形容,给
人的感觉是“冷”“心寒”,很好地烘托了“她”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的
心境。
高频考点 -90-
(二)集中营的课堂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
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
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
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
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
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
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
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
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
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高频考点 -91-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
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
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
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
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
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
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
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
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
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
有时还教他画画……
高频考点 -92-
⑥这一天 ,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
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
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
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
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
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
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
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
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
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
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
来。
高频考点 -93-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
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
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
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
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
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
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
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
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
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
课。
高频考点 -94-
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例句:“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
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作用:(1)交待了
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
(2)表现了谢达慷概赴死的献身精神。
示例二:例句:“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
地图完整 地画出来”或“悄悄的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
作用:交待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
的机智、聪明。
高频考点 -95-
(三)泪为谁流
夜,黑得出奇,静得怕人。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
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米地。是父亲。一副挺拔的腰板,眨着智慧
的眼睛,藏在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玉米地。是儿子。父亲是慈爱的
父亲,为了儿子有出息,他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儿子是
懂事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期望,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来报答父亲。
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父亲布满皱纹的老脸绽放出了光彩,似
乎突然间高大了许多。看着父亲欣喜若狂的样子,儿子充满朝气的
小脸笑得更加甜了,仿佛幸福的大道已铺好。然而,大笔的学费怎
么办?多年来,父亲一直东挪西借,几亩薄田根本不够儿子那已经很
节约的花销。父亲双眉紧锁。儿子不忍让父亲陪笑、求人,故作镇
静地说:“我不念了,没用!”“啥?”父亲跳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身子
微微发抖,齿缝间蹦出一个字:“念!”“啊!”儿子清醒了。父亲辛辛苦
苦,为的就是今天,如果不念,父亲会更伤心。
高频考点 -96-
佝偻的身躯移进了玉米地,布满老茧的手慢慢地伸向那熟悉的玉
米棒子。那是他的希望。挺拔的腰板深吸了一口气,握惯笔管的手
抖动着抓紧落尽叶子的枯树棒子。那是他的怒气。一声闷哼,长老
茧的手从玉米棒子上滑了下来,父亲的头在流血!一声惊呼,握笔管
的手已不能再抓住枯树棒子,儿子两眼直直的。来不及清楚这一切,
佝楼的身躯缓缓倒下。
想不到失手铸成大错,挺拔的腰板“扑通”坐地……
夜,静得怕人,黑得出奇。猛然间,电闪雷鸣。黑得出奇的夜异常
恐怖。
片刻间,风雨大作。……父亲是为了儿子: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
活虽累,钱却少,至少能给儿子买点好吃的,来补养一下儿子虽高大
却瘦弱的身子。父亲攥了攥枯瘦的手。
高频考点 -97-
儿子是为了父亲:在放假期间看护田地。夜虽黑,胆虽小,为了能
让他日归家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庄稼没受损害而露出笑容。儿子咬
了咬雪白的牙。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精心的他舍不得花车费,步行
三十里,摸黑到家的情况下也不忘到自家的玉米地看看。儿子是称
职的儿子。眼尖的他在发现有人闪入玉米地后,顾不得害怕,抡起
了木棒,他不能让父亲苦心经营的成果被人偷走。于是,独生子的
满腔怒气化作对父亲的当头一棒……
夜,更静了,有的只是那雨声:嘀嗒,嘀嗒……不,这不是雨!这是老
天在流泪!
3.整个故事以“黑夜”为背景,文中多次描写黑夜的景象,其用意有哪
些?
(1)渲染了悲剧的气氛。(或为小说奠定了一个凄凉的基调)。
(2)交代悲剧产生的客观原因。(如:因为黑夜,儿子看不清来人的面
容;因为黑夜,父亲不能发现玉米地里藏着的人)
高频考点 -98-
(四)奔跑之梦
那个小城,因为她而著名。
她,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妇女,一个学校里不起眼的打字员。每
天,人们都会看到她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上班下班。她的儿子已
上高中,成绩优异。
这个男孩,也是从她那儿,明白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奔跑的梦想。
上学之前,世界在他眼里,是高低起伏、不太平坦的。因为,他看
到母亲走路时,总是倾斜着身子。那时,他还不知道,母亲生来就患
有腿疾。
他上了小学时,有的同学跟在他身后,用不堪的词语侮辱他的母
亲,他认为,那是母亲给他的无法弥补的缺陷。
回到家里,他沉默不语。母亲问了多遍,他哭了,最终还是没有说。
高频考点 -99-
晚上,母亲走到他的床边,抚摸着他的头,对他说:妈妈也曾觉得上
天对自己不公,让我对生活彻底绝望。但是我现在不这么想了,我
有一个优秀的儿子,有一个温暖的家,还有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
他趴在母亲的怀里,哭得很伤心。
她告诉他,她面对的嘲笑比他多得多。为了自食其力,她在书店
买书时,营业员给她白眼;走进电脑培训学校,同一期学员对她侧目;
去学校应聘,一同参加应聘的人对她不屑一顾……可她,就是在这
些冷脸和鄙视中学会了坚强。她打字比别人快,排出的版式比别人
漂亮,她的缺陷,也成了一个打字员的长项——善于坐着工作。最
后,她说,当一个人有了奔跑的梦想,就没有人能阻止她前进的脚步。
他很感动,但仍然无法从被同学嘲笑的阴影里走出来。
一天晚上,吃饭时,妈妈征求全家人意见:全市要举行一个打字比
赛,一等奖奖金一千块,你们说我参不参加?
高频考点 -100-
参加!为什么不参加?父亲说。倒不是因为一千块钱,而是要证明
你自己。对不对,儿子?
他看了看父亲,又看了看母亲,不说话。他怕最后落败的母亲会
受到更大的伤害。
母亲还是参加了。
决赛那天,母亲和其他各行各业20余名打字高手在电脑面前一字
排开,当前面的投影上出现一篇文章,裁判哨声发出以后,各人就迅
速地敲起键盘。
借着转播画面,他看到母亲第一个举起手来:一篇两千多字的文
章,她打完并排好版,仅仅用了一分半钟。
母亲毫无争议地成了第一名,领回了那一千元奖金。一下子,母
亲成了小城的名人。
那个晚上,全家人沉浸在幸福之中。吃着母亲买回的点心,忽然,
他说,妈,我想看看你的手。
高频考点 -101-
母亲把手伸到他的面前,他拿着那又瘦削的手,发现她的手指头
很特别,指尖上有一个个发着黄光的、厚厚的老茧。他终于忍不住,
抱着母亲的手哭了起来。
他当然也不知道,他母亲之所以获得那个奖项,是因为母亲说服
了市残联的领导,并以赞助一千元为条件,请求在全市范围举办一
届打字比赛。
母亲和父亲商量好,等他上了大学之后再告诉他。
毫不知情的他却从母亲身上得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以优异的成绩
考上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成为那个小城几十年来唯一考上名牌大学
的学生。
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晚上,父母郑重地把他叫到身边,告诉她母亲
那次获奖的秘密。并告诉他:没有人是全能的,就算是腿部有残疾
的母亲,也有别人比不了的长项。因为她有奔跑的梦想,她奔跑,不
是用脚,而是用十个手指;她奔跑着的道路,是小小的键盘。
高频考点 -102-
几年后,他把积攒下来的几万元捐给家乡,在他家附近的十字路
口,建起一座雕塑,名为《奔跑的梦想》,造型为在空中舞动的一双
手。
从此,那个城市也被人们称为“梦想之都”。
4.请写出“几年后,他把积攒下不的几万元……造型为在空中舞动
的一双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突出了母亲对他的影响之大,深化文章
中心。
高频考点 -103-
【高频考点五】人物形象
中考类题示范:
2013广东省中考题型
请结合文本,概括尚未央的形象特点。(4分)
2011广东省中考题型
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4分)
【技法点拨】常考题型:
题型一: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题型二: 判断语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题型三: 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
题型四: 通过比较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
高频考点 -104-
【总结:标题的常人物形象类答题技巧】
(1)从分析人物描写手法来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对作品中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细节描写等的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
喜悦/兴奋等)。
(2)从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来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
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3)从分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
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表述格式1:总评(××是一个……的……形象,即性格+身份地
位)+具体解说(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表述格式2: 交代了人物的……,写出了人物……,反映了人物
的……性格或……品质。
高频考点 -105-
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是一个……的……形象,即性格+身份地
位
关于概括、分析、评价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一般来说“概括” 只需要人物形象的要点;
“分析”是“相关内容+形象要点”;
“评价”是“形象要点+个人的评价(态度)”。
其中“具体分析”要一一对应的分析作答,即一个要点对应一个具
体的内容;而“简要分析”则可以先总说相关的内容,再说形象要点。
另外“人物的形象” ≠“人物的性格特点”
高频考点 -106-
人物形象分析步骤
1.审清题目要求(具体、概括、分值)
2.划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全面)
3.根据内容(感情倾向、文章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形容词)
4.合并同类信息(避免重复)
5.完成书写(分点、简明、通顺)
判断谁是主人公
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判断:
(1)看文章的主旨是通过谁来表达的(或哪个人物体现了作者的
写作意图)?
(2)看作者的主要笔墨花在谁身上?
(3)看故事情节主要围绕谁来展开?
(4)看细节描写刻画的是谁?
(5)看标题是从哪个人物的角度拟写的?
高频考点 -107-
【注意】这类题不管有没有问为什么,在下结论后都要答判断的
依据,一般至少要答两点。
某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1.自身作用(故事的见证者;“我”增强故事的可信度)
2.人物塑造方面(对比、衬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3.情节结构方面(推动情节发展,贯穿全文的线索)
4.主题情感方面(揭示;突出)
小说次要人物作用
1.对比或衬托主要人物;
2.贯穿全文的线索;穿针引线,将人物串连起来(《未婚妻》);推动
情节的发展,×行为引出×。
3.揭示或凸显主旨;
高频考点 -108-
【真题演练】
(一)还债
祖父临终前两眼直直地看着祖母,牵一牵嘴角露出笑意,嗫嚅
道:“本来想叫孩子们多读点书,出一个读书人。我这么走,不说读书,
连养活也难……”祖母擦了一下眼泪,按着祖父的手说:“会养活,会
读书。”祖父轻轻地摇了摇头,又嗫嚅道:“天天都在防灾难,没想到,
灾难出在我身上……”没说完,他头一歪,走了。周围的人都在猜测,
带着七个孩子的祖母会做什么。出乎大家意料,祖母做的第一件事
是卖房还债。
祖父在最后的日子里已经向祖母一一交代过家里的账务,自己欠
了哪些人的债,哪些人欠了自己的债。祖母一笔一笔记住了。按照
当时闯荡者的习惯,这些债,大多是心债,没有凭据。
高频考点 -109-
那天晚上祖母把家里的女佣陈妈叫到房间,感谢她多年的照顾,
说明今后无法再把她留在家里,然后,就细细地打听穷人的生活方
式。陈妈早就看清这个家庭的困境,却没有想到祖母会作出卖房还
债的决定。
“这房子卖了,不能全还债。选一选,非还不可的还了,有些债可以
拖一拖。孩子那么多,又那么小……”陈妈像贴心老姐妹似的与祖
母商量。“这没法选。”祖母说,“还两笔,拖两笔,等于一笔也没有
还。”
陈妈叹了一口气,说:“老爷前些年借给别人的钱也要去催一催。
那些人也太没有良心了,明明知道这一家子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这
么多天来也不来还!”“有两个到灵堂来了。”祖母说。“那就去找!”
陈妈忿忿地说:“领着最小的两个,志杏和志士,上门去要,我也陪
着。”
高频考点 -110-
祖母想了一想,说:“没凭没据,上门要债,他们一尴尬反而会把账全
赖了。这样吧,我领着孩子上门去向他们一一讨教卖房事宜。这比
较自然,顺便看看他们到底有没有还债的心思。你就不要去了。”
从第二天开始,祖母就领着两个最小的孩子,在三天之内“讨教”了
五个人。结果比祖母想象的还要糟糕:他们谁也没有提到那些账。
一双大人的脚,两双小人的脚,就这样在上海的街道上走了整整三
天。很快,原来在英租界戈登路的房子卖掉了,去偿还祖父生前欠
下的全部债务。还债的事,祖母叫十八岁的大儿子和十五岁的二儿
子一起去完成。大儿子叫余志云,是我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大伯伯;
二儿子叫余志敬,那就是我的父亲,他后来习惯于“以字代名”,叫余
学文。
高频考点 -111-
两兄弟把一叠叠钱用牛皮纸包好后放在书包里,一家家去还债。
很奇怪,好几家都在准备搬家,房间里一片凌乱。搬家最需要用钱,
一见有人来还债都高兴地说是“及时雨”。只有最后到一家鸦片烟
馆老板家还债时,那个黑黑瘦瘦的老板不说一句话,也并不数钱,只
是用手按了按纸包,便翻开账簿,用毛笔划掉了欠债。
兄弟俩正准备离开,忽听得屋子角落传出一个女人的声音:“慢慢
交走!”
随着声音,一个浓妆艳抹的高挑女子趿着绣花拖鞋从背光处走了
出来。她嘴上叼着一支香烟,懒懒地走到兄弟俩跟前后举手把香烟
从嘴里取下。她的手指又长又细,涂着指甲油。
她问志云:“听你刚才说,这烟债是你父亲欠下的。他自己为什么
不来?”
高频考点 -112-
志云懒得理她,低头轻轻地说:“他刚过世。”女人顿了顿,问:“他过
世,与鸦片有关吗?”志云点点头。女人停顿的时间更长了。终于她
又问:“那你们为什么急着来还鸦片债?”
志云不语。弟弟志敬抢着说:“妈妈说了,好债坏债都是债……”女
人又问:“这么多钱是从哪里来的?”志云想拉住志敬不要说,但志敬
还是说出了口:“我们把房子卖了!”
女人又紧接着问:“你们有兄弟姐妹几个?”志敬说:“七个。”女人
走到桌子跟前,看了黑黑瘦瘦的老板一眼,说:“这事我做主了。”顺
手就把那包钱拿起来,塞在志云手上。
志云、志敬大吃一惊,连忙把钱包放回桌上,说:“这不行,这不
行……”
女人又一次把钱包塞给志云,说:“回去告诉你们妈妈,我敬佩她这
样的女人!”
高频考点 -113-
志云毕竟懂事,拉着志敬向着女人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阿姨,你退
还给我们这笔钱,等于救了我们家。我想请教你家老板的尊姓大名,
回去好向妈妈禀报。”
女人笑了,说:“他叫吴聊,一听就是假名。真名我也可以偷偷告诉
你,叫吴瑟亚,琴瑟的瑟,亚洲的亚。”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从祖父临终时,祖母不怨他,反而答应养活小孩,看出她宽厚,不怨
人;②从她卖屋还债,看出她诚信忠厚;③从她细细打听穷人生活,看
出她能吃苦;④从她借讨教买房事宜探知欠债人意思,看出她思虑
周全。
高频考点 -114-
(二)买面包的小女孩
①我准备去做手术时,一个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
口。她把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
她的面包三元一个。我丈夫忙掏出20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
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
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②手术结束后,丈夫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回公司
忙去了。
③下午,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
然后目视大家,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④原来她会说话。那昨天干吗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
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坚决不再上当。“昨天买的面包
还没吃呢,今天就不买了。”大家对她讲。
高频考点 -115-
⑤她没有离开,依旧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
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
是生厌。我暗自庆幸:幸亏丈夫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
见儿。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也不和她目光接触,大概五分钟后,
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⑥第二天,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说完便立在
原地,这次大家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一般。我看不下去了,
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她仿佛没有听见,还呆立
在那里。“好个倔丫头,越这样,我们越不买。”她退离后,大家一致
这样决定。
⑦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
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
高频考点 -116-
⑧这天,丈夫一早过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事情,他竟勃然大怒,
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没有同情心,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
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没有欺骗,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
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
赶她走……我不想争辩,偷偷把他 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那个
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⑨整整一天,小女孩都没出现。第二天,第三天,她都没来,我反而
有点牵挂了,是不是我刺激或伤到她了?
⑩第四天办出院手续时,我悄悄向护士打听。护士告诉我,小女
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医院知道她的情况,特许她在病房
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
五分钟。
高频考点 -117-
11“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12“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护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13“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早点回家呀。”我急急地说。
14 “她有智力缺陷,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
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
坦然。”护士笑着道。
15我走出护士站,丈夫正等着我。“我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
留封信。”我的提议丈夫马上赞同,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请她转交。
出了医院,丈夫问我写了啥,我说,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
到了信封里。
高频考点 -118-
2.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研读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1:
“小女孩”是主人公
(1) 标题“卖面包的小女孩”暗示了文章主人公
(2) 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小女孩”来展开,买面包—被拒—被无视—
被驱赶—得到帮助,小女孩是误会产生和解决的中心人物
(3) 文章通过“卖面包的小女孩”的人生 遭遇来表达主题:我们应该
友善地对待和帮助身边弱势群体
高频考点 -119-
示例2:
“我”是主人公
(1) 人物刻画上,文章对“我”的着墨最多
(2) 文章的主旨是通过“我”对卖面包的小女孩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
出来的
(3) 情节构思上,“我”是线索人物,众人的表现都是从“我”的眼里看
出来的,误会的解除也是通过“我”来完成的
高频考点 -120-
示例3:
“丈夫”是本文的主人公
(1)“丈夫”最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中心,他的身上寄寓了作
者的美好愿望
(2)文章是以“小女孩卖面包”的故事为载体,通过“我”和群众的表现
来对比衬托丈夫的正面形象,从而表现出友善主人的主题,文章主
题也借丈夫之口暗示
(3)从情节构思上看,丈夫是关键人物,他的在场和缺席直接影响到
情节的发展变化;丈夫在场,小女好卖出面包;丈夫不在病房期间,小
女孩受到冷遇,丈夫出现,数落了“我”,我的意识有所转变才会有后
面的牵挂与询问,最终才会留钱给小女孩
高频考点 -121-
示例4:
“我”和“小女孩”都是主人公
(1) 两人都是文章主要描写对象,人物形象典型
(2) 文章主旨的表现离不开两人的共同作用
(3) 情节的展开与推进也与两人密切相关。
高频考点 -122-
【考点六】行文线索
【中考类题示范】:
2012广东省中考题型
16.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2分)
【考点解说】: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
组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常见考题】: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
2.贯穿选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4.“××”在全文反复出现,起到什么作用?
高频考点 -123-
【总结:行文线索答题技巧】
1.线索:以情为线索;以事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空
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
2.线索的特征: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
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3.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
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高频考点 -124-
【例文精析】:
长在心上的眼睛
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
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
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
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
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
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
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
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
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高频考点 -125-
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
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
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
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事情的起因:鞋子没有邮来,旧鞋已经磨透。引出下文奶奶深夜
给小驴做鞋和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
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
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
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高频考点 -126-
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
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
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
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
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
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再次点出鞋破,从中体现出小
驴对奶奶的深厚情感。)
高频考点 -127-
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你真傻啊,怎么大冬
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 (通过大胖的眼睛真实地再现了小驴
鞋子的破旧程度,穿着如此破旧的鞋子上山找药,衬托出小驴对奶
奶的深厚情感。)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
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
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
你的药。”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
的?”“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奶奶眼眶红了,急
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
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再次点
出鞋破,表现了年老的奶奶对小驴没有新鞋穿的痛心,表达了祖孙
二人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
高频考点 -128-
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穿上
试试,看合脚不?”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
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点明真相,表现出奶奶对小驴深切的
爱。)他流着泪说:“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那
你怎么看到的?”
“用心。”
“心上也长着眼睛?”小驴惊奇地问。
“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
高频考点 -129-
“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鞋”是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名词性词语,本文明显地由“未邮新
鞋——旧鞋已破——奶奶做鞋——小驴找药——奶奶送鞋”组织
而成,“鞋”贯穿文章的始终,故事的展开靠的就是“鞋”,所以“鞋”起到
线索的作用。除此之外,“鞋”也有体现感情的作用,失明的奶奶在黑
暗中一针一线地给小驴做鞋体现了奶奶对小驴深切的关爱,而小驴
穿着磨透了鞋底的旧鞋为奶奶上山找药也体现了小驴对奶奶的深
厚感情。
参考答案:
(1)“鞋”是小说的线索,文章用它引出奶奶给小驴做鞋的情节,表
现出奶奶对小驴的爱。(2)小驴穿着破旧的鞋在雪地里找药的情节
描写,突出了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感情。
高频考点 -130-
【真题演练】
生命之芯
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
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
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
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
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
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
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
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掉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
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
高频考点 -131-
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
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
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
下了。
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
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
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
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
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
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
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
却早早地凋落了。
高频考点 -132-
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
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
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
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
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
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
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
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
天就提前来临了。
坐在静静葡萄架下,仰望着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
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
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高频考点 -133-
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找出本文的线索?分析其作用?
以从对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过早落尽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作用:把妻子对葡萄的做法和我的情感变化连在一起,贯穿全文,使
内容显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表现小说对生命的使命,灵魂的思考
主题。
高频考点 -134-
【考点七】理解段落的作用
中考类题示范:
2016广东省中考题型
16.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2014广东省中考题型
18.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5分)
【技法点拨】:
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思想内容”方面:
(1)联系本句的含义,看与中心的关系:揭示(突出、深化)主旨。
(2)看是否表达(升华)什么情感?或表现人物什么精神品质?揭示
行文线索等。
(3)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了,一定要
注意其表达效果。
高频考点 -135-
“结构”方面:
(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一般为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起衬托
作用,或渲染烘托气氛;
(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一般为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点明主旨(或升
华感情,深化主旨),含蓄地表达主旨。
结尾妙处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
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高频考点 -136-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
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
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深化主题。
高频考点 -137-
【真题演练】
读《生命之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最后一段话的作用?
(1)总结全文内容,点明本文对葡萄和人生命的思考;
(2)对标题《生命之芯》的解释,照应文题,把握美好年华,为实现人
生价值而不懈努力。
(3)揭示主旨,深化主题,我们为使命而活;
(4)引起读者深思生命的意义,令人回味无穷。
解题技巧 -138-
一、概括文章内容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技巧:找出中心句,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
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看待。即:内容+作者情感
态度。
答题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
事件、景物),即 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
容),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
批判了)……或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解题技巧 -139-
二、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
5.总分总(掐头去尾)
解题技巧 -140-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
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
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
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解题技巧 -141-
四、为文章或文段拟标题
为文章拟题目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
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为文段拟小标题技巧:看开头、
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语言
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五、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
主题。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
两方面来考虑。具体、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
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
中心、点明主旨。
解题技巧 -142-
六、分析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结合语境分析结合内容分析语意的变化(主旨、人物心理
性格、感情等)从修辞、语气、句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言
风格等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如问能不能换,则答题格式为:“××”用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
了…,如果换成“××”,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所以不能换。
七、分析句子的作用和评析句子
1.画线句的作用
答题格式: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文章内容,如何承上,如何启
下);内容上为下文写什么铺垫;与下文什么对比,突出什么的……的
特点;揭示了……的中心;语言上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
的……特点(感情)
解题技巧 -143-
2.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
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
埋下伏笔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3.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1)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
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
(2)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
启迪、教育……
解题技巧 -144-
八、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有: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议论:是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
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
主题。
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和突出中心的妙用。
2.抒情:是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
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叙、融情于议、借物抒情、借
梦抒情等
解题技巧 -145-
3.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
更清楚。
解题技巧 -146-
九、常用写作手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 ……象征……,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
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
了文章的主题。
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
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4.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
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
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解题技巧 -147-
十、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
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
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
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十一、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
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解题技巧 -148-
十二、修辞方法及作用
注意: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某种情感或观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势,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议论文中增强文章气势,
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表达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解题技巧 -149-
十三、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四、分析描写的作用
1.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2.人物描写的方法
(1)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其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
作品主题。
解题技巧 -150-
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
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
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
××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 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
××性格或者××品质。
(2)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解题技巧 -151-
3.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答题格式: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
季节和景物场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
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
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
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
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解题技巧 -152-
十五、谈阅读的看法、体会、启示等
要用第一人称,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先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
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
回答。
再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最后点明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十六、限字题的解答
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
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 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 多
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
解题技巧 -153-
十七、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先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再分析原句优点;
最后分析改句缺点。
十八、去掉某词或换词比较分析题
先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再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
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
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最后点明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
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
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解题技巧 -154-
十九、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先答:能或否(一般不能)
再分析,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
的内容。
最后说明理由,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
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
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
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备考建议 -155-
一、基本要领:做好现代文阅读,主要把握以下四方面。
首先,快速整体阅读全文,切忌逐字逐句去读。读完全文后,再结
合试题仔细阅读,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其次,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要求
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
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再次,学会看分,分点答题。主观题一般都是踩点给分,只要要点、
关键词答对就能得分。所以,一些文科主观题的回答可以简明扼要,
清晰地列出要点,再简单加以评述。如果是4分,一般就要答2个点,
如果是5分,答案一般为3个点。
备考建议 -156-
最后,掌握典型题的答题套路。比如:对文段或文句作用(意图、
目的、好处)的理解,都可从两角度思考:内容上为主旨服务,或为表
达、表现某一主体对象服务的,基本答题模式是:方式+关键词+具
体指向,其中关键词如引出、渲染、揭示、突出、强化、烘托、表
现、刻画、铺垫等,方式如对比、反衬、类比、侧面等。卷面上最
好不要“开天窗”,哪怕不会做,也可以试着写下一点思路、想法,现
在开放型的试题越来越多,考生只要言之有理,给出合理的答案和
解释,都能得分。
备考建议 -157-
二、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
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
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
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
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备考建议 -158-
(一)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1.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
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
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
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
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
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备考建议 -159-
2.注意事项:
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A.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
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
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
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因此)等等,应特
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
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
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
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备考建议 -160-
B.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
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
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①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
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备考建议 -161-
②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
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
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
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③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
环。
④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
有略。
备考建议 -162-
(二)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
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
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
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
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
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
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备考建议 -163-
(三)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
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
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
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
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
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
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
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
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
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专项突破 -164-
一、泥人王
陈州城东门里偏南有一户王家,历代以捏泥人为生。陈州泥人、
泥狗闻名天下,素有“活化石”之誉,王家泥人自然也算内中一绝。王
家这一代的主人叫王二,年近五十,膝下有一双儿女,阖家四口人都
会捏泥人。就王家四口人相比,自然要数王二的手艺最为绝。每每
捏出好的,他总是舍不得出售,小心地放在内室的木架上,让它阴干
后再认真着色。几代相传下来,内室的木架上便放满了精品。众多
的精品摆放在一起,就透出一种气势。王二把这些精品当作儿女们
的“教科书”,没事儿就让他们观赏、琢磨,达到潜移默化之效果。
专项突破 -165-
这一年,陈州城来了一位传教士。传教士是位洋人,蓝眼睛黄头
发,但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他到陈州不久,便听说了王家泥人。
一日,他到了王家,说是要购买几套泥人。王二很热情,拿出一套,让
传教士观赏。那洋人对东方民间艺术像是极感兴趣,爱不释手,掏
出银钱,买下王二拿出的几套后,又问道:“我想买你们祖上传下来的
精品,卖不卖?”王二摇头。那传教士说:“能否让我一饱眼福?”王二
说可以。王二说完便领那洋人到了内室,拉开了挡架的破布帘儿。
那洋人见到木架上的精品,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他轻轻拿起一件明
朝初年的珍品,抚摸久久,最后央求王二全部卖给他。
专项突破 -166-
王二庄重地摇摇头,说:“这是传家之宝,饿死也不卖的!”“我掏大价
钱!”传教士双目放出了绿光,说:“可以让你发财的!”王二笑笑,
说:“你就是给我一座金山,我也绝不会卖的!弄这玩艺儿,并不是为
发财。”“为什么?”传教士不解地问。“一是为糊口,二是为技痒—
—技痒,你懂吗?一天不捏泥人,我手要发痒的!卖了这些,我就没了
神!人没神是活不下去的的!”王二说得很骄傲。那洋人却显得很颓
丧,贪婪地望了望那些东方瑰宝,恋恋不舍地走了。几天以后的一
个深夜,一股水匪从湖上而来,包围了王家,绑了王家大小。但水匪
东找西寻,却不见了泥人精品。匪首大惊,问王二道:“你家祖传泥人
哪里去了?”王二冷笑道:“就在这屋里!”水匪们又寻一遍,仍不见。
匪首发怒道:“你不说我就杀了你!”王二笑笑说:“杀了我你更得不到!
不过,你只要告诉我是谁雇你们来的,我就对你说!”匪首迟疑了一下,
说了。王二骂了一句那洋教士,对匪首说:“我把它们全与所卖泥人
掺在了一起,有眼力就自己挑去!”
专项突破 -167-
水匪们自然没眼力,挑来拣去大同小异,又见天色渐明,便带走了
王二的独生子,命王二天明交出真货,否则,王家独根儿就血染城湖。
万般无奈,王二只得给水匪们送去了祖传泥人。儿子从城湖里回来
后,很是抱怨父亲。王二却很高兴,拍了拍儿子的肩头,深情地
说:“能和泥人同生死共患难,说明王家的真传你已学到手了!”
当下,王二寻到那教士,说:“泥人我愿意卖了!”洋教士颇感惊讶,不
解地问:“听说你家祖传泥人被强盗抢走了,你还卖什么?”“那是赝
品!”王二笑了笑,诡秘地说:“实不相瞒,我知道真品早晚也保不住,不
如换几个钱花!你到底要不要?”
洋教士疑惑地望着王二,思量了好一会,最后答应明天看货。当
天夜里,洋教士派人给水匪送信说:“白给了你们银钱,弄了一堆假货
色!”
专项突破 -168-
水匪们大骂洋人挑剔,把泥人全都倒进了湖水里。第二天,洋教
士找到王二,要求先看货后交钱。王二满口答应,领洋人到了湖边,
划出一叶小舟,一直带洋人到了水匪倒泥人的地方,无数个泥人显
露出来。通过水的映衬,显得更加鲜艳夺目,栩栩如生。王二指了
指水中的泥人说:“喏,全在这儿!”
洋教士看到真品被毁,知道上了王二的当,顿如炸雷击顶,白了脸
色,双手捧面,痛心地哭了。王二见洋人哭得伤心,颇受感动:“你是
真心爱这泥人?”洋教士面对泥人,禁不住双手捶胸,吼道:“艺术!这
是艺术!我并不是拿它们赚钱花!”王二怔了,怔得目瞪口呆,好一时,
他才脱去外衣,一下跳进水里,连连捞出三套,双手递给那教士
说:“这三套,是我送给您的!”
专项突破 -169-
那教士接过泥人,像接过一个虚拟的梦幻,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原
来那泥人经过一天一夜的浸泡,并不像他所想的那样已变成了不能
摸碰的一堆烂泥,而是完好无损,仿佛比原来更加灿烂夺目!他仿佛
是看到了一个极其美妙的童话……
专项突破 -170-
1.小说以“泥人”为线索,情节一波三折,环环相扣,请根据示例把小说
故事情节填写完整。
(买泥人)—— 抢泥人 ——(扔泥人)——(捞泥人)——送泥人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王二没有了泥人就好像没有了灵魂。表现了王二将捏泥人当作养
家糊口的当作精神的寄托。(或突出了捏泥人对王二的重要性)突
出了王二对泥人艺术的热爱。结构上,为下文王二用尽办法守护泥
人埋下伏笔。
3.概括王二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①不贪钱财。②不畏强暴、勇敢。③机智。④宽容。
专项突破 -171-
4.王二和洋教士的冲突源自对艺术作品泥人的争夺,那么谁才是真
正热爱艺术之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第一种看法)王二是真正热爱艺术之人。①热爱艺术创作,他舍不
得出售捏得好的泥人,认真着色,精心收藏;②极力捍卫艺术作品,他
为了保护祖传泥人,不接受金钱的诱惑,不畏惧水匪的威胁;③理解
热爱艺术之人,当他闻知洋教士真心喜爱泥人时,不计前嫌,主动送
他三套。
(第二种看法)洋教士是真正热爱艺术之人。①热爱收藏艺术作品。
为得到泥人,洋教士想尽各种办法,试图一饱眼福。②有鉴赏艺术
的能力。他见到泥人精品,既惊讶又留恋,是懂得欣赏之人;③爱惜
艺术怍品。当他看到泥人精品被倒湖中时,掩面哭泣,痛心不己,连
王二也受感动,可见他真心热爱艺术。
专项突破 -172-
二、蹬 布
①那天放学进家,响莲先是高兴,后是惊讶。高兴的是爸爸难得
在家,惊讶的是爸爸脖子上吊着绷带托着左胳膊。
②因为爸爸意外工伤,响莲那天没有挨着枕头就入睡。她听见爸
爸妈妈在低声商量事儿。妈妈说:“欠人家两个月车钱了,这下更艰
难了。”爸爸说:“再艰难,也得保证响莲。”
专项突破 -173-
③在这个城乡接合部的居民区里,响莲上的却是城里一所挺有名
的学校。那天老师宣布,今后有的作业要在电脑上完成,响莲庆幸
自己并不落后,妈妈在小超市打工,用攒了三四个月的工钱,给她置
备下一台电脑。妈妈说,超市老板娘早给她闺女置下电脑了,那闺
女才上四年级。妈妈问响莲:“老板娘说的‘未雨绸缪’,什么意思?”
响莲说老师还没教。妈妈就说,家长们都知道,一上五年级,有的功
课就得在电脑上完成,“未雨绸缪”就是不等老师教,一搜就懂。他们
家住的地方,离响莲上的那学校挺远,家长们几乎没有让孩子自己
乘公交车去的。 若自己家没有车,就跟别的家拼车。响莲就跟另
外四个孩子拼车,每月450元。
专项突破 -174-
④但是,两个月前,妈妈被超市辞退了。爸爸晚上回到家,妈妈总
叨唠,说那小超市老板娘不地道,爸爸淡淡地劝:“如今到她那地方加
油的车少了。她也有难处。你就再找份别的工吧。”妈妈觉得失
去那份工可惜,以前每天下班回家正好接响莲,而且,还可以平价甚
至大折扣从那超市买回袋奶方便面什么的。本来妈妈那份工资除
了日常费用,还可应付响莲每月的拼车费午餐费,现在可就困难了。
爸爸再出事故,虽说是对方负全责,医药费不愁,但只剩基本工资,困
难就变成艰难了。
⑤第二天响莲起床后,不见爸爸,就跟妈妈说:“今天我不搭小车了,
我去坐公交。”妈妈大声回应:“你老老实实坐上去!”车在她家门外
按喇叭,妈妈对师傅说:“响莲她爸一早就蹬布去了,人家同意先预支
他1 500块,明天我就连这个月总共1 350块给你。”
专项突破 -175-
⑥车子往城里开,马路边有排专卖建材的商店,有家店最近专营
再生布。再生布就是用回收的废旧衣服等纺织品,捣烂了再热压成
型,那家店从厂里进大批的货,一卷一卷的,宽度从两米到八米,长度
从十米到二十米,那些搞大棚养殖的,棚顶上要苫这种东西,他们的
大棚往往长达一百米,那就需要把成卷的再生布先在地面上铺展开,
再将其用手提缝纫机缝合成指定的长度,缝完了,再整体卷起,装车
运走。在操作过程中,有个环节,就是蹬布。缝合前,每卷布要搁到
地上,用脚蹬展开,那还不算太难,缝合后,如果是八米宽的缝成了一
百米长,再用脚将其蹬卷起来,那就不仅需要旺健的脚力,更需要平
衡的技巧。这个活儿很累人,但是又不可能给高工钱,因此都是些
最没办法的人,才一早来干临时工,四个小时,管一顿粗茶淡饭,给五
十元。
专项突破 -176-
⑦响莲从车窗老远就望见了爸爸的背影。爸爸虽然一只胳膊伤
了,两腿却仍雄健有力,只见他两腿轮流蹬布,那布卷越蹬越厚,爸爸
再蹬,就有点儿跳动的意味了……车开过去了,蹬布的爸爸从后视
镜里消失了。
⑧响莲微微咬着嘴唇,心里发誓,一定要报答父母。那天晚上,她
从网络上查到了“未雨绸缪”的解释,她心中浮现出许多的方案。
专项突破 -177-
1.小说主要写了两天的故事,请简要概括。
那天:响莲的爸爸意外工伤回家,生活变得更艰难了;
第二天:爸爸到专营再生布商店蹬布,响莲深受感动。
2.小说两处提到“未雨绸缪”,请说说你的理解。
超市老板娘的“未雨绸缪”行动是:为读四年级的女儿提前置备电脑。
响莲“未雨绸缪”的想法是:现在努力读书,将来好好报答父母。
3.小说两次写到爸爸妈妈的对话,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妈妈,怎
样的爸爸?
妈妈是一个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疼爱女儿的妈妈;爸爸是一个有
责任担当、理解他人、疼爱女儿的爸爸 。
4.第③段写到“响莲庆幸自己并不落后”,你发现响莲在哪些方面并
不落后?
住在城乡接合部上的是城里挺有名的学校;一上五年级妈妈就给她
置备下一台电脑;不乘公车跟别家孩子拼车上学。
专项突破 -178-
三、时光不旧,只是落满灰尘
①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
景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
孤寡老人。
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
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
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
的曲调。
③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
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
专项突破 -179-
④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
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
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
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
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
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
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
⑤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
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
往那对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
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
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
专项突破 -180-
⑥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
些本子。
⑦“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
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
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
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
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
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
⑧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
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
⑨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给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
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
专项突破 -181-
⑩我只好乖乖地就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
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
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
11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
了我。
12“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
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
13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
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
14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
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
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专项突破 -182-
1.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文章情节
发现“破烂”→偷“破烂”被“教悔”→受“惩罚”获“奖励”→坚定“梦想”
2.简要概括老人为什么要“惩罚”和“奖励”我。
因为“我”的盗窃行为和颓废消极,自暴自弃的精神状态而“惩
罚”“我”;因为“我”擦拭干净玻璃而“奖励”我。
3.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的理解。
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
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文章通过拾荒老人
对“我”的“教育”使“我”明白人生处于困顿时,要乐观面对,坚定信心,
就会像“被拭去灰尘的玻璃”那样“光洁如新”。
专项突破 -183-
4.那个“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点小酒作乐的孤寡老人”,最
后在“我”的眼里成为了“可敬的老人”,是什么促使作者内心发生这
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谈谈。
因为“我”偷“垃圾”受到了老人的一番“教诲”,使“我”顿悟,那些意味
深长的话出自一个拾荒者老人之口,让“我”用新的眼光来审视他,从
心底深处对他产生了敬意。
专项突破 -184-
四、杭州巷10号
夏 阳
①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
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
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②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
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
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
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
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
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专项突破 -185-
③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
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
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
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
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④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
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
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
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
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
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专项突破 -186-
⑤老太太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笑声爽朗,她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
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
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
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
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
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
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⑥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专项突破 -187-
⑦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
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
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
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
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
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
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⑧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
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
初开的妙龄女子,众星捧月般,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⑨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
流的嘈杂似乎远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
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
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专项突破 -188-
⑩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
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
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
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
走进小巷。
11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我沮丧地摇了
摇头。主任皱了皱眉。很显然,我这个刚被招聘进来的大学生第一
天的工作,让他很不满意。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
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
交错,气势凌厉。
12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
个冬天的。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13主任沉默不语。
专项突破 -189-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每空不超过20个字。
起因:“我”为了拆迁的事情造访了杭州巷10号。
经过:“我”与老太太交谈之后,了解古宅悠久的历史。
结果:“我”打消了向老太太说明来意的念头,没有完成任务。
2.第②段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描写了杭州巷颓败、凄凉和寂寞,烘托出杭州巷的古朴、静谧和厚
重的历史气息, 暗写了老太太处境,为下文拜访了老太太却无法说
出劝其拆迁的来意做铺垫。
专项突破 -190-
3.赏析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子。
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
厚的历史书。
运用比喻,将在老宅里度过的时光比作翻阅一本历史书,突出了老
宅厚重的历史气息和历史价值。表达了“我”对老宅的喜爱之情,也
为后文“我”想法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4.第11段画线句子写城市规划蓝图,有什么深意?
悬挂的城市规划蓝图展示出这个城市现代文明发展方向,暗示了现
代城市规划发展与古宅保护、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冲突激烈,同时
表现了作者对以牺牲历史文化传承为代价发展城市的深深忧虑。
专项突破 -191-
五、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
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
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婆婆竟然把感冒药全部
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说那些都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
地哭了。女儿在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专项突破 -192-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怯怯地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
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
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
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灌
好热水袋给惜愉捂手,夏天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
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
奶之所以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
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谁也无法代替的。”女儿失望
地低下了头。
专项突破 -193-
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
桌上,愤愤地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
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
每天都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
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
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
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
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
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如此情绪激动,不停地
说:“妈妈,我错了。”
专项突破 -194-
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
三个小男孩子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
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她奶奶,大声地喊
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
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
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愣了一会儿,孩
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她让奶奶手持一根木棍,
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
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
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她们
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
那个春天,很暖……
专项突破 -195-
1.“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
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那个冬天,很冷……
②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
①这句话表面上写天气,其实是写家庭的困境让“我”无助、压抑,内
心像冬天一样寒冷。②女儿陪奶奶玩钓蝴蝶游戏的目的不在于钓
到蝴蝶,而在于和奶奶一起享受游戏的快乐。
专项突破 -196-
3.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
要分析。
作为儿媳,“我”心地善良,孝敬老人,包容体谅患病的婆婆;作为母
亲,“我”关爱孩子,教子有方,用心引导呵护女儿成长。
4.“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
两点启示。
示例:①成长需要时间。②成长过程是曲折的。③成长过程中要勇
于改正错误。④成长过程中既有烦恼,也有快乐。⑤成长过程中需
要关爱他人。⑥成长需要引导呵护。
专项突破 -197-
六、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
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
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
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
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
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
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
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
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
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
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
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专项突破 -198-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
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
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
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
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
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
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
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
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
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
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
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专项突破 -199-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
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
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
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
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
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
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
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
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
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
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
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
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
沙尘暴?
专项突破 -200-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
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
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
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
厚的回报。
1.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
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①用柳条营救花蝴蝶 →②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 →③搭
建“避难所”保护蝴蝶
2.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作用: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
纯真。
专项突破 -201-
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 作用: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
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4.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点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
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 “沙尘暴”
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意思相近即可)事
例: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
扶……
专项突破 -202-
七、父亲的刀子
田 杕
①我家西屋的窗台上,有一把刀子,一把锈迹斑斑的刀子。
②西屋原本是我爷爷住的,爷爷去世后,就没人住了。我爷爷活
着的时候,每年都要磨那把刀子,磨得锃亮锃亮的。其实,磨了也没
有什么用,但他还是要磨。年轻时,爷爷用这把刀子杀过鬼子,伤过
土匪。刀子是爷爷的骄傲啊!
③砍头不过风吹帽,男子汉大丈夫活在世上,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这句话,我爷爷经常挂在嘴边。爷爷骨头架子很大,个儿很高,真有
三分梁山好汉的样子。
④爷爷去世后,刀子很久没人磨,就锈了。
⑤不过,现在,我正蹲在院子里,用一块月牙状的磨刀石,磨那把刀
子。
⑥刺啦刺啦……
专项突破 -203-
⑦一弯月牙悬于天际。清冽的月光淹没了我冰冷的目光,逐渐唤
醒那把沉睡已久的刀子。
⑧刀子啊,刀子!你只要在老歪身上,切上那么一道小小的口子,让
火红的血液流上那么一小会儿,我们老田家的尊严就彻底复活了。
我一边磨一边想。
⑨老歪是县高中的门卫。那天,父亲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浑身
都响的破自行车,顶着刀子般的西北风,满头大汗走了近三个小时,
去给我送棉袄,却在学校门口,遇到了麻烦。那是父亲头一回进城。
他一口浓郁的乡音,再加上有些紧张,说出来的话就很难懂了。恰
好,那天值班的是老歪。老歪是个急性子,三句话没听完,就冲着父
亲开了火。父亲也很着急,他害怕进不了门,送不了棉衣,于是就跟
老歪争执起来,结果被老歪一拳打在鼻子上,当时,就摔在了地上。
专项突破 -204-
⑩我急匆匆地赶到大门口的时候,正看见父亲蹲在地上,满脸的
血。我冲上去就要跟老歪拼命,却被同学死死地拽住了。同学说,
老歪是练家子,你打不过他的。真的,我真的打不过他。老歪得有
一米八多,浑身的腱子肉,满脸的粉刺,一看就不是善茬。我们经常
看见他在传达室外,哼哼哈哈地练哑铃,做俯卧撑,打沙袋。老歪是
他的外号,不是说他长得歪,而是说他脾气邪。
11父亲身上一点也没有爷爷的影子,他身型瘦小,木讷拘谨,只是
一个老实巴交的普通农民。因此,父亲那张血脸在我心底生了根长
了刺,令我寝食难安。
12放寒假了,在西屋的窗台上,我又见到久违了的刀子,于是就想
起了爷爷,想起了他的那些英雄事迹和豪言壮语。
13我磨了整整三个晚上,不是非得磨三个晚上不可,其实只要一
个晚上就足够了,但我需要勇气,我在寻找爷爷当年的影子。面对
强悍如斯的老歪,我——一个文弱书生,真的很需要勇气。
专项突破 -205-
14第四天晚上,我正准备继续磨刀子,然而,刀子却不见了。我问
父亲。父亲嘿嘿一笑,说,刀子被大刚借走了,咱老田家不能吃亏,不
是?很神秘的样子。大刚是横行乡里的一个二流子,据说很能打。
15大刚很能打,又有刀子在手,而且又在暗处,定然能够马到成功。
我的心渐渐放宽了。
16开学后,发现校门口没了老歪邪恶的身影。我想,大刚肯定是
得手了,老歪肯定是没脸再干下去,辞职了。父亲那张血脸,随着日
益紧张劳累的学习,渐渐淡了。
17放暑假了,在街上遇到大刚,问起老歪的事,他却矢口否认,说根
本就不认识什么老歪。
18回到家,问父亲,他笑笑说:当时怕你去跟人家拼命,骗你的。后
来,我给教育局写了封信,再后来就不清楚了。
19我再也没见过那把刀子,不过,我发现父亲也有自己的刀子,那
是一把更加锋利的刀子。
专项突破 -206-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父亲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的表格。
2.第⑨⑩段中极力描写老歪身材高大、急性子、脾气邪,请指出这
样写的作用。
一是与父亲的身型瘦小、紧张、木讷形成对比,突出父亲被打的原
因;二是为下文写父亲怕“我”去跟老歪拼命而给教育局写信的情节
作铺垫。
专项突破 -207-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你只要在老歪身上,切上那么一道小小的口子,让火红的血液流
上那么一小会儿,我们老田家的尊严就彻底复活了。
“彻底”有深透、完全而无所遗留之意,生动地表现了“我”要为父亲
报仇的渴望(或:生动地表现了“我”要为田家找回尊严的渴望)。
(2)父亲嘿嘿一笑,说,刀子被大刚借走了,咱老田家不能吃亏,不是?
很神秘的样子。
“神秘”有难以捉摸、高深莫测之意,形象地表现了父亲解决问题的
智慧。
4.请说说“刀子”在老田家三代人手里不同的含义。
有形的刀子,在骁勇的爷爷手里是保家卫国的工具,在年少气盛的
“我”手里是复仇的工具;无形的刀子,在木讷老实的父亲手里则是处
事的智慧。
专项突破 -208-
八、最后一把炒豆
①李长江扛着猎枪,累得筋疲力尽,老狼把他引进迷宫一样的荒
山已经五天五夜了。打猎几十年,他还从未走过这么远。狡猾的狼
似乎在和他比智慧,比耐力。五天前,这头老狼冲进李长江家里,咬
死了他的耕牛。就在那一晚,李长江扛着抢进了山。李长江是个血
性汉子,他发誓要射杀这条狼。狼在前,他在后,他看得到狼的踪迹,
狼似乎也明晰他的位置。现在对他不利的是,早晨他就把身上带的
干粮吃完了。他倒下,会成为狼的口粮;而狼倒下,就是他的口粮—
—谁坚持到最后谁是赢家。
专项突破 -209-
②天快黑了,李长江所有的力气都要耗尽。狼在夜里视力颇好,
对猎人未必是好事。李长江爬到一棵树上,四下里观望,他突然发
现在一处山坡上有一间窝棚,这不禁让他大喜过望——这是猎人为
自己准备的落脚之处,一定会有食物。荒山深处能有这样一个窝棚,
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李长江拖着疲惫的身体朝着窝棚走。为了防
止野兽袭击窝棚,猎人通常会在窝棚四周挖陷阱,里面插上尖利的
树桩。陷阱上面有标志,有经验的猎人都会看得出,绕过去。
专项突破 -210-
③窝棚很小,十分简陋,除了一盏没有油的马灯和一张摇摇欲坠
的床之外,什么都没有。饿得两眼发花的李长江点了根火把四下里
照,墙是石块垒的,壁顶上吊着一个布包。李长江赶紧拿下布包解
开,他的心都要跳出来——居然是一捧炒黄豆!豆子已经不新鲜,但
散发着浓烈的香味,足以充饥。李长江用手捧着,狼吞虎咽地吃了
两口,然后慢慢坐下来,一点点地嚼。他的牛皮袋子里还有点儿水,
喝一口水,嚼两粒黄豆,他觉得这简直是天下最美的食物。豆子吃
了一半,李长江就把布包放下了。这是猎人留在这里以防万一的,
他也不能独吞,如果再有猎人像他一样,这可是他的救命粮。李长
江想着,又捏起一粒黄豆放进嘴巴,把其余的包起来,拴到吊钩上。
天亮之后,他也许可以想办法弄点儿吃的,也许会射杀那条狼。李
长江的肚子空着大半,但他没再动那黄豆。
④天一亮,李长江就起来了。他掸掸身上的土,又喝了两口水,硬
着心不去看那半包黄豆。他扛着抢走出窝棚,再没有回头。
专项突破 -211-
⑤那头老狼的确狡猾无比,它把李长江也看作了自己的猎物,打
定主意和他耗下去。李长江在荒山里又兜了一天一夜,见到狼的影
子,放过两枪,却没打中。整整一天,李长江只吃了几只山蘑菇。如
果再不能射杀狼,他恐怕连命都要丢到这儿。
⑥夜色低沉,李长江几乎虚脱,他似乎听到了狼的喘息。狼在觑
视他,在等着他倒下。要是现在能吃一把黄豆,他一定有力气拖死
那条狼。但一天一夜,他和狼在兜迷宫,哪里去找那窝棚?
⑦李长江点了火把,心存侥幸,强打精神辨别方向,然后顺着一条
山路走。走了大半夜,凭着本能,他终于找到了窝棚。黄豆还用布
包着,李长江的心都要颤抖。这是他为别人留下的,想不到却救了
自己。他一粒一粒地嚼着黄豆,半天才咽下一口。他仍旧只吃掉一
半,另一半留了下来,吊到壁顶上。
专项突破 -212-
⑧李长江太累了,躺在吱吱作响的床上没一会儿就睡着了。不知
睡了多久,他忽然听到狼的嗥叫,那声音刺人的耳膜,一声又一声,无
比凄厉,似乎就在耳边。他冷不丁坐起来,拿起枪,到外面察看。
⑨窝棚外的陷阱里,老狼被插在三根尖利的木桩上,挣扎了几下,
死了。
李长江剥了狼皮,割下狼肉烤成肉干。他把肉干分成若干小块,
用干草裹起来,吊到石壁上。风急少雨的荒山,这肉会被风干,存上
七八个月都不成问题。
⑩李长江裹着狼皮回到家。从此,他常对人说的一句话是:想着
别人,等于救自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专项突破 -213-
1.请根据表格,概括本小说的行文思路。
2.请结合文本,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豆子已经不新鲜,但散发着浓烈的香味,足以充饥。
“浓烈的”意思是指味道非常浓郁,写出了不新鲜的豆子李长江还能
感受到浓郁的香味,突出了李长江的饥肠辘辘,表达了李长江发现
豆子的惊喜之情。
(2)他掸掸身上的土,又喝了两口水,硬着心不去看那半包黄豆。
“硬着心”的意思是狠下心,形象写出了李长江虽然饥饿,但仍然留下
一些豆子给后来人的情形,突出了李长江的善良、为别人着想。
专项突破 -214-
3.请结合文本,概括李长江的形象特点。
①血气方刚、勇敢。从“李长江是个血性汉子,他发誓要射杀这条
狼” 这句话可以看出。
②善良、为别人着想。从饥肠辘辘时,李长江也没有独自吃完所有
的豆子,而是留给别人可以看出。
③耐心坚韧。从李长江与狼周旋多天可以看出。
④懂得自省,懂得感恩。从李长江常对人说的一句话是:想着别人,
等于救自己可以看出。
(写到两点就可得满分)
专项突破 -215-
4.请结合上下文,揣摩文中画线处李长江的心理活动。(请用第一
人,50字以上)
黄豆还用布包着,李长江的心都要颤抖 。
示例:李长江想:“真是天助我也,又回到了窝棚。好在当时没有全部
吃完豆子,要不然,今天就会丧身老狼之口。原来,好人真有好报,想
着别人,最终会救了自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一点豆子,养精蓄
锐,与老狼再拼一场。”(所写心理符合文章中的情形即可)
专项突破 -216-
九、一五一十
赵春亮
①伫立在门外,听着尖厉的寒风狼一般呜呜地啸叫,孩子压抑的
哭声断断续续传到耳中,女人心里开始隐隐作痛。
②返回屋内,女人先将刚才打罢孩子丢在地上的布鞋规规矩矩摆
放在床脚,才拉过他,柔声问:“儿子,刚才被妈打疼了吧?”孩子眼噙着
泪花摇摇头,不说话。女人又说:“打你是想让你记住,做人就得一五
一十,来不得半点虚假。”孩子点点头:“妈妈,我只是想让你高兴。”
女人一把搂过儿子说:“儿子,你的成绩已经很棒了,你不该自己改分
数的。”
专项突破 -217-
③擦干眼泪,女人才想起,日子一晃已经跌进了腊月,年味也开始
在山村弥漫。在男人没回来之前,得把家里拾掇一下,让在建筑工
地上受苦了一年的男人能过个舒舒心心的年。女人眯着眼想:得买
几张年画儿,新添几双筷子,还得再买口炖肉的铁锅,顺便再给儿子
买点零食……
④女人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50元的票子,决定去趟镇里。
⑤前天下了一场小雪,山坡上全白了,山路逶迤在大山半腰,像是
一条黑色的腰带。路有些湿滑,女人索性步行,反正也没事,权当活
动活动筋骨,顺便欣赏一下雪景。行人很少,冷风一吹,女人觉出一
些冷意,顺势将围巾裹得更严实了一点。
专项突破 -218-
⑥快到镇上时,女人朝兜里掏了一把,立刻就惊出了一身冷汗。
衣兜竟然漏了一个大窟窿,哪还有钱的影子?该不是装其他衣兜里
了吧?女人将全身上下翻了个遍,仍是没有。今天路上的行人不多,
即便丢在路上,也未必就被人捡起,女人心存侥幸扭头便往回走,循
着原路回去兴许能找到。女人再没有了来时的心定气闲,开始有些
慌乱,两眼不住地在地面逡巡,幻想着那张绿色的钞票能突然出现
在眼前。
⑦男人在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场景浮现在女人眼前,女人一阵
心疼,眼泪开始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怎么能这么不小心呢?50元,
抵得男人干上小半天了。儿子平时嘴馋,每次去镇上总是望着商店
里花花绿绿的零食流口水,自己狠了几次心都没舍得给他买。这下
可好,新崭崭的50元大钞竟然就这么无声无息消失了。女人感觉热
乎乎的眼泪终于淌了下来,瞬间便被冷风吹得没了一丝温度。
专项突破 -219-
⑧离家越来越近,北风仍是不徐不疾,希望也越来越渺茫。一张
薄薄的钞票丢在地上,风一吹,说不定早飞到哪里去了呢!女人越发
懊恼、失望和自责。女人不由地将搜寻范围扩大到路边的雪窝和
树丛中。
⑨就在女人将要绝望时,路边一抹红色突然跃进视线,一张红彤
彤的钞票竟然静静地躺在路边的雪地上,像是一簇燃烧的火苗。走
进一看,天啊,分明是一张百元大钞。
⑩女人弯腰捡起钞票,心中不由暗暗高兴。老天爷,你让我丢了
一张五十的,却又来了一张一百的,是对我的补偿吗?可转念一想,自
己的50元终究还是丢了,这个丢了100元钱的人岂不是更加着急?女
人头脑中不由地想起刚才教儿子的那些话:做人就得一五一十。这
样想着,女人静静地立在风中,她坚信,那个丢钱的人和自己一样,一
定会循着原路寻来的。
专项突破 -220-
11直到天擦黑,女人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儿子从屋里扑出来,
大声说:“妈,你骗我,你又出去揽活了吧?还说去给我买零食?”女人
笑了,心里想,等会儿一定要一五一十地给儿子讲讲今天发生在自
己身上的这件事。这时,只听儿子又说:“钱都没拿,你还说去镇上?”
12女人一怔,赶紧跑进屋里。看见那张绿色的钞票果然安静地躺
在桌子上,女人瞬间觉得自己好幸福啊,搂着儿子大笑,眼泪又快流
出来了。
专项突破 -221-
1.请阅读第③~12段,填写下表。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路边一抹红色突然跃进视线,一张红彤彤的钞票竟然静静地躺在路
边的雪地上,像是一簇燃烧的火苗。
示例: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元大钞
在雪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引人注目。表现了“女人”发现百元
钞票时的惊喜。
专项突破 -222-
3.结合全文,说说第12段中“女人瞬间觉得自己好幸福”的含义。
示例:①自己的钱没有丢;②儿子诚实懂事;③捡到百元大钞并归还
失主。(意思相近即可)
4.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女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示例:①诚实。教育儿子要诚实,自己做人也诚实。②善良,急人所
急。在寻找自己丢失的钱时捡到百元大钞,静等失主回来。③勤劳,
节俭,热爱家庭。经常在外揽活,不舍得给儿子买零食,心疼丈夫。
专项突破 -223-
十、好 感
朱鸿
①常听老人说,人生喜忧参半,但我的人生却因收藏“好感”而时时
充满快乐。
②多年前,我乘公交车,没有零钱买票,遂把一百元人民币呈给售
票员。售票员皱眉,不高兴。当然不高兴,因为我只有两站路,而且
找钱几乎会用尽她所有的零钱。售票员的不高兴让我紧张,恐她退
我一百元,请我下车。正在焦虑之时,我邻座一位先生伸手递给售
票员一元钱,说:“我两站,他也两站,一元钱就不用找了。”售票员转
阴为晴,退了我的钱。我也顿然轻松,一种温馨遍体融化,好像春天
的阳光照耀着我。我谢了邻座的先生,下车告别之际又谢谢他。他
四十岁的样子,湖北仙桃人,在西安工作,住丈八路潘家庄。好感不
期而得,我收藏了。
专项突破 -224-
③还有一次,我匆匆上课,出了小区才发现因为换衣服忘了带钱,
但如果返回取钱,我就会迟到。我呼住一辆三轮车,司机让我上车。
我站着未动,对他说:“我坐过你的车。”司机说:“好像坐过。”“我今
天还要坐你的车。”“没有问题,请上来吧。”我说:“今天我忘了带钱,
你能不能拉我?”司机一愣,然后微笑着对我说:“忘了带钱也拉你,请
上来吧。”我说:“谢谢你!我肯定会付你钱的。”于是坐了他的车,嘱
他拉我至长安路。到站我又谢谢他,就跨桥进校上课了。
专项突破 -225-
④之后有数月我没有碰到这个司机,遂觉亏欠。从明德门至长安
路一程五元,然而这司机就是靠一程五元的累积维持生计的。夏天
的黄昏,我在路上走着,忽见他驾着三轮车迎面驶来,赶紧喊他。他
停下来,等我上车。我说:“我一直在寻你。”他说:“寻我?干什么?”
我说:“春天我坐你的车到长安路,没有付钱,今天付给你。”我掏出
五十元,当作付他十倍的车钱,并说:“谢谢你,你那天没有拒绝我。
不要找了!”他诧异地说:“不行,不行!”我说:“行,行!”就走了。这种好
感来而往之,是循环的,我也收藏了。
专项突破 -226-
⑤三十年来,我总会想起一位陌生的兄长,并久享他所赠我的好
感。那是1984年,我刚刚从大学毕业。我想吃一顿羊肉泡馍,便进
馆子排队买票。不料一步一步挪到柜台,才知道钱不够。难免羞愧,
便打算抽身放弃。这时候有一个青年越过两人,挤到柜台前说:“我
给他补够。”就数了九毛钱给了服务员。我心里滚烫,并以目光致
谢,他声色平静地回应了我,悄然返回自己的位置,继续排队。我注
意到他旁边站着的女朋友,一直向他微笑。这是一个敦实的小伙子,
肤色略黑,充盈着一种可以信赖的英气。他所赠的好感我已经收藏
了多年,早就增值了。
专项突破 -227-
⑥陌生兄长的赠予在我心中悄然生根。一次,适逢一个妇女刷卡
乘车,她连刷三次也未反应,又没有两元的零钱可以投箱,司机便转
方向盘准备把车开向路边,喊她下车。当此之际,我想起了多年前
为我补够钱让我吃了一顿羊肉泡馍的那位陌生的兄长……于是我
走过去,替她刷了卡,那一刻我对自己很是满意,因为我将好感赠予
了别人。
⑦从此以后,在公交车上,但凡碰到老者或残疾者,我便会给他们
让座;在路上,碰到匍匐在地的乞丐,我也会给他盒子里放一点零钱;
在街上,碰到弱者受欺,我更会仗义为弱势而辩……这些经历让我
明白好感可以任凭创造,可以常有。它会净世暖心,会养性滋仁。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专项突破 -228-
1.阅读选文②~⑤段,完成下面表格。
A:司机拉载没带钱的我,我后来遇到他,为表谢意,付了他十倍车钱。
B:我买羊肉泡馍钱不够,陌生兄长主动帮我补足了钱。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得到邻座先生的帮助内心感到温
暖。
专项突破 -229-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司机开始的惊讶和后来乐
于帮助我的明确态度,表现了司机的善良、乐于助人。
4.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好感”是因人与人之间的帮助而产生的感激和愉悦之情;“好感”是
净世暖心、养性滋仁的温馨氛围。
专项突破 -230-
十一、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
孙道荣
①新学期,她给孩子们布置了第一篇作文:最难忘的时刻。
②她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所
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远赴外地打工,难
得回来一次,这也成了很多孩子与父母一年中难得相聚的机会。其
时,春节刚过,孩子们刚刚与久别的父母重聚,她希望孩子们用手中
的笔,记录下这一温暖的时刻。
③作文交上来了,她认真地批阅。不出所料,几乎所有的孩子,写
的都是春节期间,与从外地打工赶回来的父母相聚的那一刻。
④一个孩子,写了妈妈带回来的好吃的,那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
东西了,他感觉那一刻,自己好快乐。
⑤一个女孩子写的是,爸爸给她新买的书包,当爸爸帮她将新书
包背好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好幸福。
专项突破 -231-
⑥一个男孩子写道,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过爸爸了,爸爸刚走
进家门的时候,他都一下子没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
来。那一刻,他感觉有点陌生,但是,很温暖,真的很温暖……
⑦那一刻,都温暖,难忘。
⑧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
⑨女孩子写道,以前,是爸爸一个人出去打工,后来,妈妈也出去了,
留下我和弟弟,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每年,他们都只在春节
的时候,才能回来,年一过完,他们就又出去打工了。
今年,直到年初二,他们才回到家,因为他们没买到年前的火车票。
⑩这一次,因为没赶回来吃年夜饭,爸爸妈妈答应我和弟弟,会在
家里多待几天,这可把我俩乐坏了。
专项突破 -232-
11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很忙,除了走亲戚外,他们还要将庄稼地重
新翻整一遍,这样,年迈的爷爷春耕的时候,才好播种。虽然爸爸妈
妈回来之后,忙得根本没时间陪伴我们,甚至顾不上我们,但我仍然
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12一天,妈妈没有下地干活,而是一整天都陪着我和弟弟,给我们
做饭,烧了好几个好吃的菜,帮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洗干净叠整齐
了,爸爸还检查了我和弟弟的作业……总之,那一天,妈妈和爸爸对
我们姐弟俩特别好,特别温柔。
13读到这儿,她以为女孩子接下来会写,那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可是,没有。女孩子写的是:那一刻,我哭了。我知道,爸爸妈妈明天
肯定又要离开家,出去打工了。
14女孩子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
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
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了。
专项突破 -233-
15在这行文字下面,她依稀看到几滴泪水的痕迹。
16她也流泪了。
17她已经支教三年了。在城里,她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调皮
可爱的儿子。每次离开城里的家之前,她也念念不舍,她觉得自己
亏欠这个家太多,尤其是对儿子。所以,每次,离开家之前的那一天,
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得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
心,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也许,儿子也特别害
怕自己突然对他那么好吧?
18她突然无比想家。她给老公打了个电话。夜已深,儿子已经睡
着了,她让老公将手机放在儿子的面前,她听到了细微的鼾声。那
一刻,她泪流满面。
专项突破 -234-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她”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表格。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
对人物神态的细处描写,突出了女孩子作文内容带给“她”的强烈震
撼。
(2)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得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
连用三个副词“特别”,突出她对儿子的亏欠,写出了她离开儿子时的
不舍和牵挂之情。
专项突破 -235-
3.文章结尾处插叙“老师的支教与家庭”,有怎样的作用?请做简要分
析。
①交代了她离开亲人来边远山区支教的情形,丰富了文章内容。②
她离家去支教前,她心中对儿子深深的愧疚和思念,升华了文章的
主题。
4.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最怕妈妈对我好”好在哪里?
从形式式上说,“对我好”是妈妈爱的表现。是每个子女都盼望的,可
是一个“怕”让读者心中疑惑顿生,吸引读者阅读下去。从内容上来
说,这个标题很好地表现了主题,“妈妈突然对我好”既是妈妈爱的表
现,也是妈妈为即将离开家离开子女而愧疚的表现;“怕”字写出子女
对妈妈即将离开家感到不安、不舍和难过的心理。
专项突破 -236-
十二、萨拉的夏天
【美】朱利·布罗森·卡瓦奇
车子在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
的湖。波浪轻轻拍打着湖岸,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就是这里
了,萨拉。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
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爸爸领着她经过
一个狭窄的、弯曲的楼梯,上到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窗户的小屋。萨
拉把手放在玻璃上,紧张地看着下面的湖。她数了一下,至少有20
艘渔船在湖面上,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
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
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爸爸把手伸进去,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
满煤油。“千万不能碰这盏灯。”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因为
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时你可以给我发出指示。”
专项突破 -237-
萨拉看着太阳慢慢沉入了湖里,湖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当她再
也看不到一丝光亮的时候,她转过身说:“爸爸,点灯!”爸爸擦亮了火
柴,当火柴点燃灯芯的一瞬间,整间屋子顿时亮如白昼。微弱的灯
光经过放大镜瞬间变得巨大,透过窗户,向漆黑的水面蔓延。
萨拉认为爸爸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每天黄昏,她跟着
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
每天晚上,爸爸都守着灯光直到天亮,确保它不会熄灭。
一天早上醒来时,萨拉发现天阴沉沉的。那天,爸爸一整天都呆
在悬崖上,一直盯着湖面上的那些渔船。 “爸爸,你为什么不到屋
里暖和暖和?”“我不喜欢这种天气。等所有渔船上岸后,我再休
息。”爸爸答道。
下午,湖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雨点落在萨拉的额头上。波浪变
得更高时,渔船相继回到了避风港。
专项突破 -238-
突然,爸爸叫了起来。他跑到灯塔脚下,迅速解开救生艇的绳子。
这时,远处响起了轰隆隆的雷鸣。萨拉焦急地问:“出什么事了?”“一
个渔民遇到麻烦了。”爸爸说道。“但是,爸爸,你不能出去。暴风雨
就要来了!”萨拉大喊。“我会没事的,萨拉。你在屋里等我。”说完,
他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的深处迅速划去。
萨拉恐惧极了。她跑上灯塔,通过望远镜,看到那艘渔船正在波
涛中挣扎。爸爸的救生艇快要靠近它了,但巨大的波浪又把它们分
开了。
萨拉的心在颤栗。暴风雨在屋外怒吼,而且天空很快暗下来了。
萨拉几乎无法看到爸爸的救生艇以及那艘渔船了。
萨拉大惊,她意识到太阳已经完全躲到到雷雨云后面去了。爸爸
不在家,无法亲自点灯。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
不能碰那盏灯。
专项突破 -239-
现在,萨拉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爸爸在哪里?如果他的救生
艇翻了怎么办?如果他无法游回岸边怎么办?如果他找不到回家的
路怎么办?
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 “我必
须让它整晚都亮着!”
接近黎明时,雷声停止了,雨也停了,灯火还在燃烧。
萨拉走下灯塔,来到湖边,爬上爸爸观察渔船的那个悬崖。
突然,远处的两个黑点引起了她的注意。是爸爸的救生艇和那艘
渔船!
一个小时后,爸爸和那位渔民回到了岸边。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
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点亮了灯,我想你也
许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我们整晚都跟着它。”
专项突破 -240-
“爸爸,你还好吧?”
“没事。暴风雨把我们吹到了对岸,但我们最终回来了。”顿了顿,
爸爸又说:“萨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夏天你长大了许多。”
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冷,萨拉的身体在轻轻发抖。爸爸把外套
披在她的肩上,笑道:“我想我再也不需要向上级申请一个助手了!”
萨拉裹紧爸爸的外套,心里充满了自豪。
专项突破 -241-
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萨拉的角度补全情节。
跟随爸爸来到北风灯塔安家(开端)→观察日落准时指示爸爸点灯
(发展)→点亮灯塔指引爸爸和渔船返回(高潮)→得到爸爸的肯定和
赞许(结局)
2.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1)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写出了萨拉想要点亮灯塔又记起爸爸的叮嘱时,内心的焦急、犹豫
和矛盾。
(2)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
办……”
写出了萨拉看见爸爸安全返回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专项突破 -242-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二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①间接地写出了爸爸守护灯塔、指引渔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②点
出渔船多,为下文写爸爸救遇险渔船埋下伏笔;③交代湖巨大,为写
爸爸和遇险渔船在灯塔指引下安全返回作了铺垫。
4.萨拉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①萨拉的爸爸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人。他每天准
时点亮、守护灯塔,为渔船指引方向;他认真观察天气,冒着生命危
险营救遇险渔船。②萨拉的爸爸是一个爱孩子、教导有方的人。
他让女儿每天指示自己准时点亮灯塔,有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他
得知萨拉独自点亮灯塔整夜守护时,能及时肯定孩子的表现和成长。
专项突破 -243-
十三、寻找父亲
①肖霍洛夫在《静静的顿河》的卷首中,引了一句哥萨克民
歌:“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河流、山脉、草原等自然风
物所代表的故乡,是一个人的生养之地。正如父亲一样,它不仅是
血肉之躯,更是我们精神承继的主要源泉。
②我的故乡,就是父亲的土地。父亲把我生养在其上,让我在那
广袤的土地上呼吸、游走、生长。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这些融化
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形同草木、露珠、鸟雀,从内向外地生长着,
扎根大地,向着天空。
③我有一个自由散漫的童年,这得益于故乡草地的开阔。父亲在
我蹒跚学步时,就离开了人世。少年时代,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缺憾。
多少次,看见邻居小孩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样子,我反而感到庆幸。
专项突破 -244-
④但渐渐地,我长大了,在心中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追寻——寻找
父亲。不只是寻找生身之父,更是一种自我认定,一种精神上的寄
托。小时候,不认识我的人问我是谁,要我回答我是谁的儿子,可我
连父亲是什么模样都不知道,我哪里情愿说出那个极其陌生的名字
呢?但我之为我,不能没有父亲。其实,多少年后,父亲的真实形象已
无足轻重,我所寻找的,恰恰是一个超越了血肉之躯的父亲形象,那
应是一种抽象化了的精神形象。父亲不过是他的“外身”,实质是我
所由来的精神故乡。
专项突破 -245-
⑤劳伦斯曾断言:“每一片土地都有其地域之灵,每一个人都被某
一特定的地域所吸引,这就是故乡。地球上不同地域放射着不同的
生命力,不同的生命振幅,不同的化学气体,不同的磁力——地域之
灵确是一种伟大的真实。”一个人无论诞生在一个多么贫瘠的地
方,也无论走到一个多么富裕的地方,都会深深怀恋那里。这也许
不可思议,但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宿命。“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这就是地之灵所放射出的引力。寻找不只是想念家乡亲人,想念故
园风物,更是一种绵延无期的对精神故乡的强烈渴望。我对父亲的
寻找,其意义正在于此。事实上,一个人对“父亲”的寻找,从他一诞
生就开始了。
专项突破 -246-
⑥我常常虚构父亲,直到我在二十岁以后才第一次见到他的照片:
苍白,瘦削。那时他才四十岁,然而已病入膏肓。从他明亮而有神
的眼中,我分明看出了一种坚强有力的人生意志,而这,绝不仅仅是
他身体的信号。这是他扎根大地,在大地上流浪所赢得的最为宝贵
的赐予。父亲当过兵,打过仗,最后是以复员老兵、木匠、民间艺
人的身份流浪于白山黑水之间。他拉一手好二胡,画一手好画,常
常跑到野台戏班子里凑数。
⑦“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我不能不感谢那块土地,那
块嫩江边上,对我,对它的子民永远放射着光芒的土地。嫩江和它
所流经的土地、田畴、草甸,以及乡言土语,风俗习惯,无不对我放
射着灿烂的生命光华。我的一切是它赐予,我岂能不感谢?
专项突破 -247-
⑧久久不去的冬天,坚韧活着的树木,在这看似酷寒难耐之地,人
的性格也被陶铸得粗犷而豪放。但不是所有的性格都如此,父亲身
上所具有的艺术气质,还是或多或少地传给了我,这也算是对粗犷
而失之细的一种补救吧。
⑨大自然永远不会单调,精神故乡,无时不在四季的轮换中找寻
那趣味盎然的记忆。当我在人生的苦旅中,感到郁闷、压抑、徘徊
无主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我的精神支柱在故乡,在大自然,在以我父
亲为代表的乡民身上。
专项突破 -248-
⑩写过《天使望故乡》的美国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把人的
故乡情思概括成“为找到一个父亲的努力”。但这个父亲不仅仅是
赐予我生命的父亲,也不仅仅是我幼年失去的父亲,而是超越了物
质需要的一种力量和智慧的形象。我的生命的信念和坚守,只有和
它才能合而为一,这也是我对父亲不断加以想象和虚构的实质。父
亲的早逝,在我心里,已经把他与故乡、大自然融合,形成了一种比
温柔的母爱更富有启示性的力量。
1.从全文看,我为什么要“寻找父亲”?
为了一种身份的自我认定;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想念家乡亲人,想念
故园风物;一种对精神故乡的强烈渴望。
专项突破 -249-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
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形同草木、
露珠、鸟雀,从内向外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着天空。
“融化”在这里指人扎根大地,生养在天地之间,化成了大自然的孩子;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3.第①段、第⑦段都引用了“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两处引
用的作用各是什么?
第①段引用的作用是点题,并引出下文对父亲、对故乡的描写;第
⑦段主要引出下文对故乡嫩江的描写。
4.第⑤段提到了劳伦斯,第⑩段提到了托马斯·沃尔夫,请探究这两
位作家故乡情思的异同。
相同点:两人都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情思,在精神上都与故乡紧密相
连;不同点:劳伦斯把怀乡情思看成是地域之灵的吸引,而沃尔夫则
认为这是对父亲的寻找。
专项突破 -250-
十四、殉情的岩鹰
宋伯航
①在西北边疆的草原上,以游牧为生的柯尔克孜族人家,有一个
古老的传统习俗,凡牛马羊牲畜较多的牧户都要豢养猎鹰。其益处
一是在放牧时,猎鹰看护畜群防备狼害突袭向主人鸣叫报信或捕食
草原蛇鼠之用;二是当作闲暇时放鹰娱乐之用。尤其是牧主人把儿
女们抚养长大并各自娶妻嫁夫成家后,一般在与儿子儿媳分家时,
必须送上一只猎鹰。在柯尔克孜族人心中,不仅视鹰为一种家当,
还视鹰如生命般珍贵。
专项突破 -251-
②居玛洪老人准备给二儿子分家,让晚辈独立另过日子,可老人
的心中除了父子二十多年来不离不弃的难以割舍之情外,一直闷闷
不乐,至今还没有亲手捉一只鹰送给儿子。为了却自己的心愿,就
在一个月以前,老人独自骑马早出晚归,一门心思要捉一只雏鹰送
给二儿子。老人在三十里外的深山里,寻到了他所要捉的雏鹰目标,
但由于雏鹰太小,需待其羽毛丰满快要试飞时才能去捉,所以老人
迟迟未去捉回雏鹰。
③这天一大早,老人备好马,带上二儿子一同前去捉鹰。父子俩
来到深山的一座悬崖峭壁前,老人让儿子在崖壁下守候,自己带上
护头罩腰系绳索攀登到悬崖上,他要亲手去捉崖壁上鹰巢里的那只
雏鹰。眼看老人快要接近鹰巢时,突然一只雌鹰从崖对面的森林里
朝老人直飞而来,雌鹰嘶鸣着扑向老人。有五十多年捉鹰经验的老
人,很明白雌鹰的举动是在保护孩子不被人抓走或受到意外的伤害。
专项突破 -252-
④雌鹰凶猛的张开利爪打着回旋冲向老人,老人因受到雌鹰的攻
击而未能接近鹰巢,雌鹰拼命地在峭壁的巢穴前俯冲着,撕心裂肺
的鸣叫着,老人依然艰难地向鹰巢靠近。雌鹰使尽力气勇猛地冲飞
阻挡,也许是雌鹰救子心切,在奋力直扑老人时,一头撞在崖壁凸起
的岩尖上,掉下了山崖。在山下守候的儿子见雌鹰掉在不远处的乱
石中,赶忙近前一看,这只雌鹰满身鲜血淋漓,已断气命亡。
⑤雌鹰出乎意外地撞击岩石而死,使山崖上的老人顿然心惊一颤,
雌鹰的死,使雏鹰没了保护,老人可以趁机轻而易举地从鹰巢里捉
到雏鹰,老人向儿子摆摆手,今天就不捉了,等两天再来捉吧,老人心
里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父子俩骑上马空手而归。
专项突破 -253-
⑥等到第三天,父子俩再次来到山崖前,令人不解的是在前天那
只雌鹰死去的乱石堆旁,一只雄鹰也撞岩而死,掉在死去雌鹰的不
远处。儿子感到十分惊奇,但老人心里十分清楚,也是他料想之中
的结果。父亲向儿子解释,这是草原上鹰的一种稀少种类,叫岩鹰。
这种鹰有着凶猛、机智、果敢、忠诚的特性,如果捉到雏鹰拿回家
驯养,必定成为草原上一种特别优秀的猎鹰。除此之外,这种鹰具
有很强的家庭观念,若配偶一方死去,另一方也会为对方不惜生命
而殉情离开世界。我们现在就把这对岩鹰夫妻挖土埋掉,今天该把
岩鹰的孩子带回家驯养了,今后你要把它们的孩子当成你自己的孩
子来细心护养。老人的一番话说得身边的儿子哑口无言,更是感慨
万千。
专项突破 -254-
⑦从这对岩鹰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人性的光芒,这就是爱,他们
为了自己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相依为命,共同生存,一旦对方意外
逝去,而另一方也殉死以报,岩鹰的爱,也许能让我们从中得到人性
悟彻的启发。
(选自《意林》2015年第11期)
1.仿照示例,结合全文内容补充相关情节。
老人寻找雏鹰→老人发现雏鹰→老人一捉雏鹰→A雌鹰拼命护子
→B雄鹰壮烈殉情(意近即可)→老人二捉雏鹰→老人深情揭秘。
2.本文题为“殉情的岩鹰”,作者却在文章开头不惜笔墨述说柯尔克
孜族人家的传统习俗,这样写有何用意?
①创设故事背景;②为下文情节作铺垫;③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
底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专项突破 -255-
3.第⑥段中写道:“老人的一番话说得身边的儿子哑口无言,更是感
慨万千。”试想儿子会有哪些感慨?
①为岩鹰的特性和家庭观念而感动;②被父亲丰富的生活经验所折
服,为深沉的父爱而感动;③深感父亲用心良苦,深感自身责任重大。
4.你如何看待文中雄鹰的“殉情”?请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自选一个
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雄鹰的“殉情”值得肯定。因为爱情的真谛源于相濡以沫、
生死与共,这也是岩鹰的家庭观念的体现。示例二:雄鹰的“殉情”不
值得肯定。因为雄鹰在追求爱情的同时,舍弃了雏鹰,忘记了自己
的那份责任。(自选一个角度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专项突破 -256-
十五、童真
刘继荣
(1)女儿从小不认生,觉得满世界皆是可亲之人,见谁都笑。有一
次,我在街边的瓜果店买桃子,没零钱,卖瓜果的不以为意:“下次补
吧,大家都认得你,你是那个小酒窝的妈妈。”我先一愣,然后才醒悟
过来,原来女儿的人缘有这么好。
(2)我有些忧心忡忡,孩子总那么憨,像个不长心眼儿的小糖人儿,
万一遇着个歹徒怎么办?回家后,我细细教导了女儿一番,教她如何
防范陌生人,她正在吃桃子,满脸桃汁,只管咿咿唔唔点头,也不知记
住没有。
专项突破 -257-
(3)一个周末,我们一家去逛早市。这一路上,女儿结识了好几个
朋友,甚至还得到一名穿超人斗篷的小男孩的邀请,两人打算下午
一起去广场玩,而且不带家长,小孩子可以在一秒内信任对方,大人
就未必了。超人的妈妈尽管面有难色,但拗不过儿子,答应了。婆
婆则在我耳边嘀咕:“不知根不知底的陌生小孩,怎么可以一起出去
玩!再说两个人都指甲盖那么大,没有大人跟哪行啊!”我朝老人家挤
挤眼,叫她先别反对,我自有主意。
(4)下午,女儿准时出门,我悄悄尾随,小超人已到广场,他们荡秋千,
滑滑梯,又看了一会儿别人放风筝。很快,我发现小男孩的妈妈也
尾随其后,我们两个会心一笑,分别躲在隐蔽处,忠心耿耿地做保镖。
荡秋千时,女儿险些翻下吊椅,幸亏小超人手快扶住了她,但脑袋似
乎还是被磕了一下。我当时几乎要挺身而出,但最后还是忍住了,
因为女儿只摸了摸头,开心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哭!
专项突破 -258-
(5)他们在人群里悠闲地逛了一会儿,又去看月季花,花圃边的长
椅上,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妹妹不理会妈妈的劝阻,揪下自己的鞋
子扔进草坪。他们帮忙捡回来,小妹妹觉得有趣,立刻停止哭闹,一
遍一遍扔鞋,他们也当做有趣的游戏,争先恐后去捡。旁边有个老
太太竖起大拇指:“三兄妹好和睦,相亲相爱一家子”我窃笑:这是相
亲相爱陌生人啊!
(6)黄昏时,两个小人儿挥手告别,各自回家,我们两位家长也暗暗
点头告辞。这时,空荡荡的路上,突然走过一个陌生男子,身材高大,
语调温和,他与女儿攀谈起来,问她几岁了,家住哪里,上小学还是幼
儿园。女儿似乎毫无戒备,一一告知,好像还顺口说出一连串电话
号码。我心中惴惴不安,靠近两步,准备随时现身。
专项突破 -259-
(7)那陌生男子又问女儿,为何单独走路,爸妈在哪里?女儿对答如
流,说在跟爸爸妈妈捉迷藏呢,他们可能就躲在前面的树丛里。我
又惊又喜,这理由简直妙不可言。此时,陌生男子从背包掏出一把
玲珑的小红伞,向女儿比比画画,我心咚咚跳叫自己沉住气,看看女
儿会怎样应付,
(8)那陌生男子硬是将小伞塞入女儿手中,两人开始拉扯退让。我
赶紧走过去,还未来得及出声,一名推婴儿车的女子忽然走过来,正
是广场上扔鞋小妹妹的妈妈。她挡在陌生男子面前,质问他意欲何
为。陌生男子大窘,举起小伞叫我们看,上面印着广告有家新开张
的甜品店儿童节大酬宾。他解释,因为小女孩实在太可爱,忍不住
多聊了几句,所以才造成一场误会。
专项突破 -260-
(9)女儿对尴尬的陌生男子说:“叔叔,我想要两把小伞。”我颇为
疑惑,男子开心相赠,还给婴儿车上也插了一把,我心里暗自决定,下
周带全家人去这家店里吃甜品,女儿看着熟睡的小妹妹,惊喜地
说:“这是扔鞋的小妹妹。”推车女子莞尔一笑:“真是有缘。我生怕
你遇到了坏人呢。”
(10)到家后,我崇拜地问女儿,为何能这么聪明的应对陌生人。女
儿骄傲地告诉我,在幼儿园老师经常讲,还请警察叔叔在课堂上演
练,她做的最好啦,但我仍有疑惑:“那你为什么把地址和电话都告诉
她了?”女儿得意地笑道:“我说的全是舅舅家的,坏人一定找不到我
的!”全家人哄哄大笑。有这么一个外甥女,舅舅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11)我忽然想起一件事,问女儿:“你为什么要两把小伞?”她回
答:“昨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叫黄丝丝,总是哭,不说话也不玩。
我送一把小伞给她,她就会笑的。”
专项突破 -261-
(12)我的心忽然感到无比欣慰。我们常常行进在布满漩涡、处
处危险的浊流中,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了
一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让我看到了人间
最美好的那一面!这份童真与善良我曾经是那样的熟悉,而现在又
是如此的陌生。
(13)只是,欣慰之余,我内心却又是一丝沉重,如鲠在喉:天真的女
儿在应付“陌生叔叔”的时候,是如此老练,如此“聪明”,这让我心中
又多了一份陌生,我是该喜还是该忧呢?
(14)也许,面对陌生的童真,我们有太多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改动)
专项突破 -262-
1.初读课文,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2.文中说“女儿对答如流,说在跟爸爸妈妈捉迷藏呢,他们可能就躲
在前面的树丛里。我又惊又喜,这理由简直妙不可言”,“我”为什么
会“又惊又喜”?
①“惊”是因为原本憨憨的女儿会如实的告诉陌生男子,但实际是女
儿对陌生男子有警惕之心,懂得保护自己,出乎我的意料。
②“喜”是因为见到如此懂得保护自己的女儿,我不由地生出喜悦之
情,再也不担心女儿被陌生人欺骗。
专项突破 -263-
3.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12)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们常常进行在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中,孩子的童真与善良,
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一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
的甘甜,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那一面!
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危险、世俗比作浊流,把孩子的
童真与善良比作清泉,把浊流与清泉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孩子
的童真与善良的赞美之情,像清泉一样让人觉得甘甜,突出童真难
能可贵。
专项突破 -264-
4.纵观全文,说说文章结尾处“陌生的童真”的含义。文章第(13)段
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是该喜还是该忧呢?”请写出你对此问题的看
法和理由,并谈谈你读完此文后的感悟。
“陌生的童真”是指女儿并不像我想象中的全然的信任陌生人。另
一方面指的是成人已失去了童真,带着世故的眼光看待世界,不再
相信陌生人。
看法:我“喜”是因为如此值得保护自己的女儿让我不由得生出惊喜
之情,“忧”是因为女儿如此之小就懂得这些世俗的东西。
感悟: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信任。
专项突破 -265-
十六、红色玻璃球
[美国]威廉·贝纳德
①在美国艾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勒斯的菜商。
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的
时候路过这里,顺便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那个时候,钱和食品非常
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十分流行。
②镇上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
晃悠。当然,他们不想买菜,只是来欣赏一下那些当时非常珍贵的
物品。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也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就像招待每
个到这里买菜的大人一样。
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
④“你好,米勒斯先生,我过得不错,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新
鲜。”
⑤“是的,巴里,你妈妈身体好点没?”
专项突破 -266-
⑥“是的,正在好转。”
⑦“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
⑧“不,先生,我就是看看,这些豌豆真的很不错!”
⑨“你想带点回去吗?”
⑩“不,先生,我没有钱。”
11“可以用东西交换啊!你有什么东西跟我换吗?”
12“哦——我只有几个刚赢来的玻璃球。”
13“是吗?给我看看。”
14“给,你看,这个多漂亮。”
15“嗯,是这样的。不过这是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
红色的吗?”
16“好像有。”
17“这样,你把这袋豌豆带回去,下次把那个红色的玻璃球带来。”
18“一定,谢谢你,米勒斯先生。”
专项突破 -267-
19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
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她很熟悉这些“交易”,也很理解丈夫
的行为。除了巴里,镇上还有两个穷孩子,他们的家里拿不出钱来
买菜,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又显得自然,米勒
斯就这样假装和他们为了一个玻璃球进行谈判。就像这次巴里有
个蓝色的玻璃球,可米勒斯先生却想要红色的,下次他带红色玻璃
球来的时候,米勒斯先生又想要绿色或橘红色的了。当然了,每次
打发这个男孩回家的时候,总会让他带上一袋新鲜的蔬菜。
专项突破 -268-
20许多年以后,米勒斯先生去世了。镇上的人全都来向他的遗体
告别,并且向米勒斯太太表示慰问。在长长的告别队伍的最前面,
站着三个引人注目的年轻男子,一位身着军装,另两位身着黑色西
装白色衬衫,头戴礼帽,十分体面庄重。米勒斯太太站在丈夫的灵
柩钱,年轻人一个一个走上去拥抱她,低声安慰几句。然后,米勒斯
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
手上。这三个年轻人就是当年和米勒斯先生用玻璃球交换蔬菜的
穷孩子。他们告诉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是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
感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
专项突破 -269-
21现在,米勒斯先生不用再和他们为了玻璃球的颜色和大小讨价
还价了,这三个孩子也不用再靠他的救济度日,可他们一生都会记
住他。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
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在他已经失去生命气息的右手里,正握
着三颗亮晶晶的红色玻璃球。
(选自《中国学生必读的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专项突破 -270-
1.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
①米勒斯用喜爱不同颜色的玻璃球为借口,帮助家庭贫困的小男孩
②三个曾经受过米勒斯帮助的已长大成人的男孩,在米勒斯的葬礼
上表达真诚的谢意。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米勒斯太太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
简要分析。
①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
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
看到米勒斯用善意的谎言来帮助穷苦人,心里感到高兴与自豪,对
丈夫行为的肯定。
专项突破 -271-
②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
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
看到当看米勒斯暗中帮助的三个小男孩来参加葬礼,并珍藏着当年
的红色玻璃球,明白他们懂得米勒斯先生的苦心,为丈夫的一片苦
心被人理解,有了回报而无比的激动。
3.阅读第③~18段,指出这部分文字运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表达
效果。
语言描写,具体展示了米勒斯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表现出米勒斯
先生的善良,对小男孩的热情与真诚。
专项突破 -272-
4.“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
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为什么米勒斯先生是“最富有的人”?请联
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米勒斯先生用善意的谎言来暗中帮助穷困的孩子,他虽然在金钱上
有损失,但他的乐于助人的精神,助人还懂理维护别人自尊的行为,
永远记在人们的心间,让人们无比的敬佩,所以说他在精神上是“富
有的”。
专项突破 -273-
十七、不明白
赵春亮
①楼很高,究竟有多少层,刚子没数完就有点头晕,索性不数了。
扑进眼帘的大理石墙砖像面镜子,刚子隐约看见自己衣衫不整、蓬
头垢面,而擦肩而过的行人无不神定气闲、步履优雅。他自己吓了
一跳,赶紧用手拢了拢头发,拍打拍打衣服,再看对面的自己,还是觉
得不协调。
②顾不上那么多了,衣兜里的钞票被身体捂得潮热,有些躁动。
刚子推门进去,径直往里走。
③先生,请问您要办理什么业务?门口站着的美女微微躬身发问。
④问我吗?被称为先生,刚子有点心虚。
⑤美女笑得很含蓄,说,是的,先生。
专项突破 -274-
⑥简直受宠若惊了,刚子赶紧挤出一丝笑,说,我给媳汇点钱。我
在工地干活,她在农村老家……刚子还想多说几句,美女已经将一
张薄薄的纸片儿交到刚子手中。先生,这是您的排号,请等叫号后,
到7号窗口办理。美女再次躬身,并做出一个优雅的手势。
⑦银行大厅里很暖和,与屋外的阴冷截然不同。刚子环视四周,
也没发现有空调。也许是快下班了,大厅里的顾客并不多,各忙各
的,安静有序。
⑧在窗口前的椅子上坐下,刚子歪歪扭扭地将汇款单子填写好,
又核对了一遍,确认无误后,才把贴身衣兜里的钞票掏出来,一股脑
儿从窗口塞了进去。刚子脑海里不由地浮现出媳妇荷花拿到汇款
单子眉开眼笑的模样,跟放电影一样清晰。这娘们儿,莫非钞票比
你男人还亲?刚子在心里嗔骂了一句,自己倒先笑了。
专项突破 -275-
⑨哒哒哒,哒哒哒,一阵急促的高跟鞋叩击地面的声音,拽住了刚
子的目光。一个女人疾步来到旁边的6号窗口,鲜艳的披肩随着女
人摇摆的身体前后挥动,带来一阵微弱的凉风,刚子敏感的鼻子里
蓦然多了一股好闻的香气。
⑩这女人有30岁吗?念头一闪,随即被刚子否定了。不一定,城里
的女人是看不出年龄的,木工老乔说过。在城市的工地上扑腾了大
半辈子的老乔,眼界高,见识广,吐口唾沫是个钉。
11女人语速很快,说,我的银行卡丢了,请帮我挂失。
12请你提供身份证和银行卡号,还有10元手续费。营业员的声音
透着一股慵懒的气息。
专项突破 -276-
13反正也没事,索性放肆一回。刚子认真打量着这个女人。咦?
女人脸上全是疙疙瘩瘩的——也许是痤疮——暗红一片。厚嘴唇,
小眼睛,稀疏的眉毛处被硬生生画上两道黑杠杠,一头栗色的时髦
长发也掩饰不住底子。刚子在心底又想起媳妇来,细皮嫩肉的荷花
要比这个女人漂亮一百倍。谁说城市里的女人都漂亮?这个恶毒
的判断让刚子略略有些得意。
14女人窸窸窣窣在怀里的包包里翻找,半天,才娇呼一声,糟了,走
得急,我一分钱都没带。女人开始左顾右盼,瞬间与刚子的目光撞
在了一起。
15哥,先借我十块钱,好吗?女人问。这次刚子确信,女人是和自己
说话,因为周围再没他人。我打电话让朋友来送钱,一会儿就还你。
女人补充道。
16既然这样,刚子不想表现出丝毫的犹豫,就从兜里噌地掏出一
张十块钱递了过去。谢谢哦。女人说。
专项突破 -277-
17刚子的汇款很快办好了,接过从窗口递出来的汇款回执,他心
里有些犹豫, ,接下来,这
个问题让他一时不知是该继续坐着还是立刻站起。
18先生,您还有什么问题吗?7号窗口里的营业员问。
19哦,没有了。刚子站起来,瞬时作出一个决定。刚子对女人说,
你慢慢办吧,我走了。
20不行!我还没还你钱呢。女人也站起来了。
21刚子笑了,一股豪迈之情让他下意识地挺了挺腰杆。没关系,
就当帮你个忙,钱我不要了。刚子吐字清楚,铿锵有力,说完,迈步往
外走。
22站住,你不能走!女人在身后喊。接着刚子又听到哒哒哒的脚
步声。刚子站住,说,我真不要了,不就是十块钱吗?我也做一次好事,
你别客气。
23我朋友一会儿就到,我必须还你。女人说。
专项突破 -278-
24我做好事还不行吗?
25不行!
26刚子有些不解,问,为什么?
27女人顿了一下,说,不为什么。
28那我走了。刚子不耐烦地挥挥手。
29女人又哒哒哒地追过来,用身子将刚子堵在了大厅中央。女人
用手捋捋栗色的长发,又上下打量了刚子一眼,悠悠地说,我是借你
的,又不是讨!我自然有朋友来帮,明白不?
30刚子顺势倚住大厅中央的那根光滑的柱子,不再看女人,迷惘
的目光穿过温暖的大厅,停留在外面阴冷的屋檐下,然后学着女人
慢悠悠的口气,一字一顿地说:不——明——白。
专项突破 -279-
1.根据文章故事情节,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刚子去银行汇款→(1)女子挂失银行卡→女子向刚子求助→(2)刚子
慷概借钱→女子坚决要求还钱→(3)刚子很是不明白。(围绕主要
情节作答,意思相近即可)
2.第17段中,“刚子接过从窗口递出来的汇款回执”“心里有些犹豫”,
他犹豫什么?请结合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
是不是该傻乎乎地杵在女人身边等她还钱(意思相近即可)
3.第⑦段、第30段中都写到“大厅的温暖”和“外面的阴冷”,这两处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分别说明。
第⑦段描写大厅里的暖和与屋外的阴冷形成鲜明对比;既突出了银
行环境的舒适,更写出了刚子受到优待和尊重时内心的温暖与幸福。
第30段从温暖写到阴冷,写出了刚子不被信任内心的迷茫和失落。
(第⑦段描写紧扣内心的温暖;第30段描写紧扣内心的迷茫,意近即
可)
专项突破 -280-
4.结合全文说说刚子是怎样一个人?并请任选一处人物描写进行简
要分析。
刚子是一个善良、真诚、朴实、有责任心的人。示例:刚子不想表
现出丝毫的犹豫,就从兜里噌地掏出一张十块钱递了过去。刚子掏
钱的动作,果断而坚决,这份豪迈和干脆,是其善良、真诚、乐于助
人的最好诠释。
专项突破 -281-
十八、后生可畏
刘斌立
(1)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
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捧着厚
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的翻着。
(2)我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
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
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实我们啥事
也 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天天待着呢。”
(3)“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4)“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
着一个不靠谱的摇 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专项突破 -282-
(5)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
“摇滚 ”男孩,他也是经常应景似得挺朋克,一会夹克上带钉,一会头
发颜色又变了。
(6)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那桌子没了,人
也没了踪影。问道老 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
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
吧里演 出呢。他爹差点没气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7)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8)一年以后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还
记得那个玩摇滚乐的男孩吗?他又回来了!这次主动来求我,要继续
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
(9)“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
了微信,也不忘 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专项突破 -283-
(10)之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
少了很多的 交集。
(11)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
务局领导受贿私自 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
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
安全保险凭 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他们去争取权利。
(12)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报道
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
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的索赔事务。这条很小的信息,却因为这
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13)我立刻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确认道“没错,就是他,我也很
佩服这小子。”
(14)“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专项突破 -284-
(15)“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
段时间吧。”老李继 续说道。“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的爸说,
常远在那生活的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 状况。他自己后
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
打官司。”
(16)我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
句:“后生可畏啊!”
(17)电话那头老李肯定地重复道:“后生可畏!”
专项突破 -285-
1.文中写到常远的哪些经历?请按顺序补充完整
想当摇滚乐手——被迫备考律师——出逃作摇滚乐手——承揽死
难矿工索赔——帮助穷人打官司
2.读文中画线句子,完成题目
①简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这个句子运用了神态与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看书备考的常
远心不在焉,为下文“我”和老李对年轻人的感慨作铺垫。
②第十二段中画线句子为什么说“我”对常远的名字熟悉而又陌生?
因为在报上看到常远的名字与事迹之前,我对他的爱好及经历已有
所了解,所以说“熟悉”;但我所知道的常远是一个不务正业,与父母
反叛,不愿作律师的青年,现在他不仅当上了律师,还自愿免费为穷
苦人打官司,让我惊讶,所以说“陌生”。
专项突破 -286-
3.联系内容分析,常远的哪些品质让“我”和老李觉得“后生可畏”?
①他个性鲜明,有主见。父亲让他当律师,而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
选择当一名摇滚乐手。②他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他到青海茫
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
律师的穷人打官司。③他不计名利,有奉献精神。矿难发生,他带
领律师团队,义务为矿工打官司。
4.小说主人公是常远,作者却以大部分内容写“我”和老李,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①“我”和老李的对话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先写我们“上辈人”对
他的不满,再写对他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曲折有致。②通过
“我”和老李的叙述侧面描写了常远这个有个性、敢于担当的人物
形象,真实可信,给人以宽广的想象空间。③通过“我”和老李的态度
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主题。
专项突破 -287-
十九、纪念
张惠雯
①一个人如果曾有个非人类的朋友,如果他曾在某个瞬间真诚而
平等地注视他那朋友的眼睛,他就会经由这双眼窥见另一种生命那
纯净的灵魂,走到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中去。这样的人是幸运的。给
予我此种幸运的是点点,它是一条斑点狗,在我家生活了十四年。
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平常的十四年,而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四年,我
从二十二岁走到三十六岁。在这段时光里,如果每次还乡在记忆里
最终剩下了一些画面,那么几乎每个画面里都留有点点的影迹。
专项突破 -288-
②很难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它是条极有灵性的忠犬,理解
人、信赖人,它是我的朋友,一个忠诚、温厚、沉默的朋友。它表
达爱的方式是忠诚地守在你身边,离你近一点、更近一点,直至偎
依着你。它和你一起散步,总是走在你旁边,即使因为什么新奇事
物稍微跑到前面几步,它也会立即意识到,然后停下来回头凝望着
你- 它是在等着你。有时候,你到家附近的小店去买东西,出门时并
没有带着它,但很快你会发现它来找你了,找到你,就欢喜地和你一
起回家。
专项突破 -289-
③前一个冬天,我有种莫名的忧虑。有一次,我和母亲打电话,我
说,北方的冬天寒冷,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它就能多活一年,那
么我下次回家时也许还能见到它。母亲叫我不要担心。过后,我做
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家,家里显得格外荒凉,似乎人都出去了。
于是,我想到点点,我想至少它应该在家。我到它住的杂物储藏间
里找它,里面铺着干草,仿佛废弃已久,我里里外外地喊它、寻找它,
突然,我想到,难道它已经不在了?因为这个梦太不祥,我不愿对别人
提起。两三天后,我给家里打电话,问起点点,我母亲说它正在外面
卧着晒太阳呢。后来,每次打电话问起它,母亲都说它很好。
专项突破 -290-
④就在几天前,我又梦见了点点。我梦见终于回家了,我走进往
家去的那条小胡同,突然,点点迎面朝我跑过来,就像过去很多次我
回家时一样,它是来迎接我的。不过,这次它显得更欢喜,看起来就
像一两岁时那样年轻。我记得它的表情像是在笑。这是个温暖的
梦,但醒来的我却十分悲伤,因为我觉得它太过温暖,倒像是种告别。
这一次,我打电话给三姐,她告诉了我实情:点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
世了,家里人一直瞒着我。现在想来,它大约在我做那个不祥的梦
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专项突破 -291-
⑤点点似乎精心地选择了自己的死期。也许为了让我这个和它
聚少离多、不在场的好朋友记住它,它是在我三十六岁生日后的第
二天离去的,而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天,是全家人团聚的日期,姐姐们
都带着孩子回来了,它因此能在临走前和大家告别。之前的三天它
已经滴水不进,它一直待在它那间小屋里,卧在母亲冬天特地给它
铺的厚毯子上。三天里,它再也没能站起来,姐姐试图喂它一些葡
萄糖水,但它无法下咽。不知道是什么毅力让它撑到了那个星期天
的中午,它一直等着,等所有人都到了以后。当时,大家聚在它的小
屋里,它来回地看着他们中的每一个。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
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它就这样呼出最后一口气,平静
地闭上了眼睛。后来,大家就在后面的小菜园里埋葬了它。它死时
有众人的陪伴,而不是在某个寒冷的夜里孤独地离开,它也没有长
期瘫痪而后痛苦而屈辱地离开,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专项突破 -292-
⑥我不相信人或动物死后仍有灵魂,但我相信它们活着时有灵魂,
这灵魂就是一颗心灵能走进另一颗心灵的桥,就是我从它那双眼睛
里看到的令我感动的东西。尽管如此,我想当我再回到家,我还是
会去埋葬它的地方陪伴它一会儿,就像它过去无数个时候曾静静地
陪伴我。那时,我们两个顺着门前那条南北大街来回地走着,常常
是在夏日的晚风中,或是冬日上午温暖的阳光里。有时,我骑着自
行车,它跟在旁边。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
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
两年前最后一次回家,点点的两条后腿骨质老化,它有时高兴地站
起来想朝我走来,却会突然摔一跤。我最喜欢带它去父母在房后开
辟的那个小菜园里,站在石榴树或柿子树下,吹着风,就那么安静地
站一会儿,我感到我们同样在体会着世间的某种美好,那种温暖的
欣欣的生意,感受着极其祥和的相伴的快乐……
专项突破 -293-
⑦我们的亲戚、朋友都说点点是有福气的狗,这无非是指我们给
了它足够的食物和一个栖身之所。可是,和它给予我们的信任、爱,
和它带给我们的快乐相比,我们给它的多么微不足道!作为它的朋
友,我的心此时充满悲伤和愧疚。在来美国以后的这几年里,我难
得陪陪它。即使在短暂的回国假期里,我也要抽空去旅游,待在家
里的时间并不多,加之在家时亲友应酬频繁,我每天匆匆忙忙、来
来往往,竟忽略了这位老去的、忠诚的朋友。如今,一切补偿都已
不可能。它的死令我意识到我已经太久没有回家了,它也提醒我,
当一个人还能够给予爱的时候就尽力给予爱,不要寄望于不可知的
未来。
⑧点点是一条被我们人类视为卑微的狗,但它却让我体会到仁慈、
悲悯的更博大的意义。人的大部分生命都浪费在那些自认为重要
的事务中了,但最后发现真正赋予这生命温度的却是那些短暂的美
好、瞬间的感动,在记忆里,这瞬间成为了永恒。
专项突破 -294-
⑨人生就像一个旅途,失去了这位挚爱的朋友,我擦干眼泪后仍
得继续前行。而除了更加尊重、善待其他生命,我想不出更好的、
纪念它的方式。
1.根据提示梳理情节。
“描述”点点→梦见点点→又梦点点→泪别点点→回忆点点→愧念
点点
2.如果不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应该用文中哪个词语来描述,
为什么?
朋友。因为它是极具灵性,理解人、信赖人。(答“给予我信任,爱和
快乐”或“ 给予我人生的启迪”也可)
专项突破 -295-
3.品析语言。
(1)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加点词角度)
“熬”表示艰难忍受的程度,既暗含点点的年老,又饱含“我”对点点能
否平安度过寒冬的深切担忧。
(2)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
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从动作描写
角度)
“飞奔”“跑得慢”“跑不动”写出点点不同阶段的奔跑状态,有序地浓
缩点点从年轻到衰老的变化过程,表现了点点一生与我相伴的深厚
情感。
4.第④⑤段为什么要用倒叙的记叙顺序?
先衔接上文,集中叙写了“我”的两个梦(将两个不同类型的梦集中
对比),更能突出对点点的关切和思念。再写点点之死,引出下文的
“回忆”并为结尾的议论蓄势。
专项突破 -296-
二十、快手刘
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我有时待在家里闷得慌,就不
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摆摊卖糖的大胖汉子。随身背着的绿色小木箱,上
面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
法很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
小茶碗,四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他两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
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一下,只见他
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嘿!四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
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专项突破 -297-
③有一次,我亲见他手指敏捷灵活地一动,把一个球儿塞在碗下
边扣住,便想揭他老底,禁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我看见
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不会吧!
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谁知快手刘突
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怎么碗下边什么都没
有呢?快手刘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
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
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
里面。怪,怪,怪!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声。“怎么样?
你输了吧!不罚你钱,买块糖吃就行了。”我臊得脸皮发烫,在众人的
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围了几圈的人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
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神奇
无比,那时他是我最佩服的人。我童年和少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
他令人痴想不已的表演中慢慢消磨掉的。
专项突破 -298-
④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
的书。快手刘带给我的美好故事,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页里,再
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
⑤高二暑假回家,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
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竟然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葫芦和变戏法,但
那只木箱,已经破损不堪,再也看不出先前那悦目的绿色。再看他,
饱满的曲线没了,尖尖的骨形突露,眸子没了光彩。这双手尤其使
我吃惊,手背上青筋缕缕,污黑的手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吐
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他抓住两只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口,
缓慢迟钝地翻来翻去,四个小球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
会儿从手里掉下来。
⑥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呢!”
叫声让他慌张不已,手抖抖索索,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球在哪儿了,无
怪乎周围的看客只是寥寥无几的孩子。
专项突破 -299-
⑦“在他手心里!绝对没错!”孩子们吵着闹着叫他张开手,他却攥
得紧紧的,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什么也没
有……”可这些稚气的小孩儿偏偏不依不饶,非叫他张开不可!他哪
能张开?一张开,就会漏洞百出。我真不愿意看见他这幅窘相,走到
孩子们中间,用手指那木箱说:“球在这箱子上呢!”
⑧孩子们被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
在这时,我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快的速度把手里的小球儿塞在
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
⑨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碗说:“瞧,就在这儿哪!怎么样?你
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孩子们给骗住了,再不喊闹。一两个孩子
掏钱买糖,其余的一哄而散。只剩下我和快手刘呆立在那儿,他灰
蒙蒙的眸子里充满疑问,显然他不明白,我这个陌生的青年何以要
帮他解困。
专项突破 -300-
⑩在饱经风霜的岁月里,艺人的高超技艺,却没有人来传承,他晚
年竟变得如此凄凉,为什么呢?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1.阅读全文,用文中原词填写下表。
专项突破 -301-
2.品析下面的词或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挤”字
有何表达效果?)
“挤”字写出了观众之多,侧面烘托了快手刘的表演精彩,引人入胜。
②“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呢!”(连用三个感叹号,
有何作用)
加强肯定的语气,肯定孩子们判断正确性,侧面表达了快手刘表演
的失误、不灵。
专项突破 -302-
3.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②内容上:交代了“我”很久没看
“快手刘”表演的原因,或对他过去表演的怀念,为下文写快手刘的苍
老、表演失误作一定的铺垫。
4.标题为“快手刘”,文章却用大量笔墨写他表演“不灵”,这样写有何
目的?请结合文意分点简说,至少说4点。
①写“快手刘”表演的不灵,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②突出了“快手刘”
晚年生活的悲凉,③也表达了我对像“快手刘”一样的俗世奇人老无
所依的深切同情,④以及对民间文化技艺传承问题的一种担忧。
专项突破 -303-
二十一、老柿树
陈敏
①外爷家的院落前,长着一棵三人合抱粗的老柿树,高十丈余,树
身硕大,傲立挺拔,遮住了一片天。没人知道他的年龄,据我外爷说,
他记事起,它就那么高,那么大。
②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老柿树是我儿时的伙伴,柿树叶子圆
润油亮,层层叠叠,像一把巨大的油纸伞,遮住了半个院子。我们坐
在树荫下编织草帽、剥土豆,躲在树后吓唬暮归的大人小孩。古树
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同时,也带来过不少的麻烦,于是,我外爷总
说它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让人既爱怜又痛惜。
③单说这爱吧,从夏到秋,柿树便舔欢着每一个行走在树下的人。
仅那些从树上落下来的红艳艳的灰包蛋柿子就解了不少人的饥渴。
专项突破 -304-
④老柿树从不歇枝,年年枝繁叶茂。秋季柿子成熟时,外爷就慷
慨地唤来左邻右舍,让他们随便摘,随便拿。生活在大树周围的邻
家都得了树的恩惠,门前房后挂着一串串红红的柿饼、柿皮、柿轱
辘,而我外爷则在最后才收拾残局,将那些碰烂了的没人要的柿子
统统压进一口大瓮,开始预备酿制春节的“年酒”。柿子酿出的酒浓
郁、醇香,是逢年过节招待贵客的“家宴陈酿”。
专项突破 -305-
⑤但它同时又是一棵烦恼树。老树除了招来各种鸟儿在上面筑
巢外,也招来了猫头鹰。猫头鹰向来被视为“凶鸟”,只要它一叫,村
里定有人驾鹤西归。这几乎很灵验,为此,我外爷经常在冬夜里,披
衣下床,扛着竹竿出门,驱赶停留在树枝间叫声沉闷恐怖的猫头鹰。
老柿树因此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说谁在夜间从树下过,朝树
根浇了一泡尿,结果闹了一夜肚子;谁将坠落在树下的鸟窝捡回家
煨了炕,没过几天房子便着了火。更为不幸的是有一回,一个男孩
上树摘柿子,惹怒了隐藏在枝叶间的一个马蜂窝,被蜂蛰得坠下了
树,摔得不轻。他刁蛮的爹带着人马,锯子、刀斧恶狠狠赶来伐树。
一村人都来看热闹,我外爷搂着树身说:要砍就把我也砍了吧!记忆
中,那些大人因树吵吵嚷嚷了一个下午,我外爷外婆给那个小孩送
了半年的饭。
专项突破 -306-
⑥不过,也有不少美好的传说:情窦初开的男女碰巧在树下相遇,
他们的爱情便能生根发芽,修成正果;花开时节,从树下经过的准妈
妈被柿花击中了头,定会生出个漂亮的女娃娃,被落下的柿子击中,
一定能生个男娃……
⑦这些传说让人们对老树更多了几分敬畏。
⑧树木不老,人易老,人亦变。家乡在外爷外婆去世后一夜巨变。
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全都外出或打工或安家,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
留了下来和古树一起见证着世间的沧桑。老树上的柿子也不再为
人稀罕,一到秋天,成熟的柿子随着落叶铺满泥泞的小路,树下一片
狼藉。
专项突破 -307-
⑨外爷的家也换了主人。新主人是我的一个远房舅舅,他对老树
还一无所知,一搬进去就扬言是要砍掉遮住了院子阳光的老树。他
给树列出了五大罪状,消息传到我耳朵,我的心犹如针锥。我在哀
伤的同时又默默地在心里给为树祈祷了一番。
⑩半年后,出差路过家门,忐忑地将头伸出车外,将目光落在老树
的地方,心突突地跳,想偷偷看一眼那棵长在我心中的古树是否还
尚在人世。
11大树依然昂首挺立在那里。我顿时乐坏了。哪路神仙保佑啊,
我儿时的伙伴没有被砍。它还在。我像拥抱久别的亲人一样,冲出
车门,奔向树,紧紧搂抱,隐约瞥见舅舅一步步向我走来。
12我用诺诺的声音询问老树没有被伐的原因,听到的却是舅舅做
的一个梦。
专项突破 -308-
13老树被砍伐的前一天晚上,舅舅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看见
黑色的天空闪出一道光,顿时狂风大作,树干和树枝摇摇欲坠,仿佛
在与风暴对话,他听不懂它们的对话。
14突然,一声巨响,古树倒向一边,强风吹来,异常剧烈,整幢房子摇
摇欲坠。
15他在里面吓坏了。天哪,如果大树倒向他的房子,家毁人亡就
在眼前。
16他赤身裸体奔出门,向大树喊:别倒下去,挺住,你会挺住的,你不
会倒的。他伸出双臂将其抱住,设法将它立稳……树枝在风中摇摆,
呜呜咽咽的,像在哭泣。突然,树干剧烈摇晃,脚下的大地在抖动。
此时,梦醒了。
17以为是地震,舅舅从床上爬起,直奔窗户,推窗望去,外面风平浪
静,老树依然安静地站在晨光中,他的心才缓缓放了下来。
18舅舅说,他砍树的念头在梦醒之后就断了。
专项突破 -309-
19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
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
1.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填空。
专项突破 -310-
2.文章13-16自然段详写舅舅的梦境,其用意是什么?请联系全文简
要分析。
①交代了老柿树得以留存的原因,丰富故事内容。②整增添故事的
神秘色彩,增强文章的可读性。③隐喻小说主旨:传统根基不能丢。
3.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老树上的柿子也不再为人稀罕,一到秋天,成熟的柿子随着叶子
铺满泥泞的小路,树下一片狼籍。(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老柿树受冷落的现状,含蓄的表达出
“我”对乡村萧条景象的感慨。
(2)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
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意境,真切细腻地
写出了柿花带给“我”的甜美感受。
专项突破 -311-
4.认为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说通过对老柿树及其命运的描写,传达出丰富的内涵。①有对童
年生活的美好回忆。②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③还有对现代化进
程中物质文明冲击乡村的隐忧。④对继承传统、保留生命根基的
呼唤。
专项突破 -312-
二十二、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
①他又一次坐上了这趟回家的夜行列车。
②他的座位对面坐着父子俩,从上车起,少年就和父亲闹着别扭。
那父亲脾气极好,也不急躁,极有耐心地哄劝。少年嘟着嘴不理,脸
上是厌烦。列车快停靠站时,父亲又急步向外走去,准备下车给儿
子买吃的东西。他对少年说:“你父亲真好。”
③少年看了一眼他,不说话。 他忍不住继续说:“小伙子,别欺负
爱你的那个人。”本来是随口说的一句话,说完,他的心却倏地疼了
起来。
④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他忽然觉着这句话其实是对多年
前的自己说的!在他过往的青春岁月里,他曾翻来覆去地伤害最疼
爱他的人,而那人即使伤心到心碎,也停不下爱他的脚步。那人,就
是他的父亲。
专项突破 -313-
⑤他幼年丧母,父亲在电器厂做工,每天夜里12点多才下班。但
每天刚蒙蒙亮,小巷深处一响起卖牛奶的敲梆声,父亲就会立即拿
起缸子,轻手轻脚下楼,为他打上半斤新鲜的牛奶。每当他捧起碗
把牛奶喝完,父亲总会拿毛巾为他擦净嘴角的奶渍,喜滋滋地说:“俺
小嘉肯定能长高个儿。”
⑥那淳香的牛奶滋养了他的生命,贯穿了他整个童年、少年的快
乐时光,可是他从没有用心注意过父亲困倦的双眼,疲累的身体和
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外套。
专项突破 -314-
⑦读初中后,他的身高果然向上猛蹿了很多,只是处在青春期的
他,极度叛逆,尤其是迷上网络游戏后,学习一落千丈,和父亲的话也
少了许多。看他荒废学业痴迷游戏,父亲打过骂过也求过他,但他
不为所动。高考前,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上网。父亲找到他,拉着他
回家。他愤怒地冲父亲喊:“回家我也不学!” 父亲的脚步趔趄了两
下,站在昏黄的路灯下回头看他,嘴唇气得发抖,眼中满是无助和绝
望。
⑧高考,他毫无悬念地落榜了。父亲送他到省城高中复读。但他
的心思仍不在学习上,常找借口向亲戚要钱上网。在穿着打扮上,
他留最酷的发型,非名牌不穿;省城到家只三个小时的车程,每次也
是必坐动车。一次他和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动起手来,老师斥责他,
他和老师吵。那天下午,父亲被通知来到学校时,一脸的惶恐不安,
额头上沾满细密的汗珠,不停地跟在老师身后赔笑脸,说好话。
专项突破 -315-
⑨看他毫不在乎,父亲气得颤声问:“小嘉,如果将来你的孩子这样
气你,你会怎样?会不会像我一样难受?!”他像个胜利者,头发一甩,没
心没肺地说:“我不结婚,不要孩子,他气不着我!”父亲怒不可遏地拿
起身边的扫帚要打他,他脖子一伸:“给,你打!”父亲举起的手在空中
晃了晃,最终又无奈地放下。
⑩他哪里知道,父亲的心在滴血。他把父亲的心伤成一片片的。
11他复读了两年,也让父亲失望了两年。看他不思进取,父亲做出
了一个重大决定,送他到国外读大学。父亲花了毕生的积蓄,卖了
还没有住进的新房,才凑够他去韩国读书的费用。
专项突破 -316-
12有一天晚上,姑姑陪父亲一起回家。他在卧室睡觉没有开灯,
他们以为他没有在家。“天这么晚了,你坐在楼下干啥?”姑姑问。
“没啥,就是想静一静。”父亲说。“是不是后悔送小嘉上学了?现在
后悔还来得及,别让这钱打了水漂。”“没后悔,兴许……出去锻炼锻
炼,他能学好。只要他有学好的可能,我就不怕这钱打水漂。”
13那晚,他很久没有睡着,第一次认真思考父亲的话。
14异国4年,离开了父亲温暖的怀抱,他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对生活,对父亲,对爱,他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感悟。毕业后,他在北京
一家韩资企业工作,每天就像一只旋转的陀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
才能跟上快节奏的生活。不知什么时候,他变得越来越像父亲,处
处精打细算,每次回家,为了节省80元的路费,他宁愿坐夜班车回家。
专项突破 -317-
15人生的经历让他成长。当他尝过生活百味,才终于明白父亲的
爱。他们曾有过8年的战役,最终父亲用不离不弃的爱挽救了他。
他深深地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他要做的就是成为最疼父亲的那
个人,就像父亲当年爱他一样。
专项突破 -318-
1.通读全文,父亲用哪些“不离不弃的爱”“挽救了他”?请分点作简要
概括。
①读中学时,疲惫的父亲一次次从网吧拉他回家;②高考落榜后,父
亲送他去省城复读,为他犯的错跟老师陪笑脸,说好话;③复读失败
后,父亲卖了还新房凑钱送他去韩国读书。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但每天天刚蒙蒙亮,小巷深处一响起卖牛奶的敲梆声,父亲就会
立即拿起缸子,轻手轻脚下楼,为他打上半斤新鲜的牛奶。(句中加
下画线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响起”“立刻”表示“父亲行动快”,突出父亲对买牛奶这事很上
心;“轻手轻脚”强调父亲不愿吵醒儿子的情状;这些细节描写强调
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专项突破 -319-
②在穿着打扮上,他留最酷的发型,非名牌不穿;省城到家只三个小
时的车程,每次也是必坐动车。(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他衣着昂贵、坐高价动车回家,与父亲衣着简朴以及他参加工作后
为节省80元路费而坐夜班车回家形成对比,突出他当年的不懂事和
对父亲的不体谅。
3.第13段中写道:“那晚,他很久没有睡着……”“他”为什么没有睡着?
请你写一段话来描述“他”那时的心里活动,字数不超过50个字。
父亲竟然要卖房子让我去国外读书?父亲为了我,真是费尽了心血。
想想我之前的所作所为,真是对不起父亲啊!
4.为什么全文不用第一人称,却用“他”来写自己?
文章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觉,以旁观者身份来客观叙述,更全面表达
回忆过往、重新审视自己与父亲的关系的愧疚心情,体现作者读懂
了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