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 读
第三部分
专题一 叙事类文本阅读
2
三年中考讲练
• 留学之初,由于学业繁重,疲于应付,选课时就想偷懒,挑一门“中国文学”,窃
以为中文到底是母语,拿个“A”应该不难。
• 授课老师是位清癯的华人长者,银灰短发,清澈的目光透着世事洞明的智慧。
• 他开门见山:“我是严光裕,诸位选这门课无非两种,或是有情怀,或是想轻松拿
学分。”到底是老江湖,一句话就说到我心里去了。
• “这门课要想拿‘A’,无他,热情而已!”这简单的开场白,直到今天仍犹弦在
耳。
• 严教授常在课堂上突然提问,题目刁钻,要求严格。我在他门下如履薄冰,不敢稍
有懈怠。
3
• 后来我才知道,他原是江南水乡诗礼传家的公子。我见过他年少时的照片,一个翩
翩美少年,长衫芒鞋,目光清澈。他志学之年随家人移居他乡,后远渡重洋,教书
育人,著文立说,人生经历丰富而曲折。
• 同窗们公认严教授有三绝:一绝,学识渊博,经史子集、汉唐名家,莎士比亚、左
拉、歌德,杂书小说、野叟村言,他都广泛涉猎,授课时旁征博引,精彩纷呈;二
绝,英文功力深厚,书写精巧优雅,口语流利地道;三绝,板书漂亮,规整遒劲,
堪比书上的印刷体。
• 可在我心中,严教授还有第四绝——他亲手烙的葱油饼,且位居四绝榜首。
• 严教授的葱油饼丝丝缕缕、层层叠叠,咸香、鲜香、齿颊留香,令人一见亲切、再
见倾心,留待以后的如寄浮生里慢慢回味。
4
• 初次去严教授家吃葱油饼,缘于一节电影欣赏课。
• 中国文学课照例有电影欣赏。记得那次观看的电影,讲述的是几个少年
离开家乡去城市游历,在流离中成长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我隐约看见
自己的影子,百感交集。突然,我最先被严教授问到电影观感。“他们
是要回去的,我也必定要回去的。他们迷惘的青春无处安放,我……”
离乡的孤独、学业的忧烦、前途的不确定竟让我一时语塞。我颓然坐下。
下课后,我想说点什么,严教授摆摆手:“晚上去家里吃饭吧。”
• 满桌的菜肴,盖不住葱油饼的香气。微黄的外皮泛着油光,薄得透明,
可以看见里面镶嵌的老绿的葱花。
5
• “我最拿手的就是葱油饼,”严教授说,“当年离开江南后,一家人失
了生计。我父亲就靠一间葱油饼铺子,养活三代人。我十多岁时一放学
就到店里帮忙,是家传的手艺。”或许是因为记起那段艰难却快乐的时
光,他的脸上浮现出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 “葱油饼也是我最心爱的美食,”我深有共鸣,“小时候物资匮乏,难
得吃一顿母亲烙的葱油饼,嘴巴能香好几天。”
• “那就常来吧。”他清澈的目光满是温暖。
• 从此,严教授的葱油饼香味深深印在我的唇齿间、心坎上。慢慢地,我
觉得日子并不难熬,反而每一天都生出些欢喜来。
6
• 相聚的日子总是仓促。来年夏天,我接到另一所大学的入学通知,必须
很快去报到。
• “这样快?”严教授很意外。
• “是学生签证的问题,”我像做错事一样,嗫嚅着,“不得不转学,没
想到这么紧迫。”
• 临行前,严教授把结业成绩递到我手中,一个亮丽的“A ” :“你有
文学天分,又刻苦,虽不从事这行,也别轻易放弃对中国文学的热爱。
人在海外,这就是你和祖国血脉相连的脐带。”他清澈的目光中装满了
殷切的叮嘱。
• 到纽约后,学习、毕业、找工作、女儿出生,人生大事接踵而至,很长
一段时间,和严教授只能电邮往来。
7
• 直到七年前,我和妻子从纽约去看严教授。他的头发已经全白,目光依
旧清澈。见到我们,他喜悦得像个孩子。他问我的近况,问孩子可好。
殷切地叮嘱千万不要放松孩子的中文教育,我告诉他,女儿在家里全用
中文对话,且认识几千个汉字,他显得很欣慰。
• 他一定要亲自下厨烙葱油饼。和面时,妻子凑过去请教,说尝试过许多
次,烙出来的葱油饼总差点味,不知诀窍何在。他颇自得地笑起来,耐
心向她传授烙饼的窍门,怎样制作油面,怎样三翻六转,指画口授,不
厌其详。眼前场景,让我恍惚又回到中国文学课堂上,那清癯而渊博的
长者,对他的学生真诚地说:“无他,热情而已!”
8
• 他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对葱油饼如是,对学问如是,对门人弟子如是,
对祖国故里亦如是。
• 2013年,从祖国北京传来消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让居民看得见山,
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翌日,它就变成严教授的电邮签名档。
耄耋之年的他阅尽沧桑,却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其中一定有些什么深深
触动他的灵魂。
• 来年,那个上午,狂风裹挟着冷冷的雨珠子敲打窗棂,乱人心魄。忽然
接到师母来电,说严教授于七天前仙逝,遵奉遗嘱,未惊动亲友,骨灰
撒入太平洋,一切妥帖,不必挂念。
9
• 放下电话,我呆坐半晌,悲从中来,泪湿衣襟。
• 往事像电影一般,舒缓而沉重地从心底浮现。那个目光清澈的翩翩少年,
从唐诗里的江南走来,走进锦瑟青春,走进经史子集,走进美国的校园,
走进莎翁的宇宙,走进白发如雪,走进深不可测的太平洋。
• 前尘种种,清晰如昨,好像从未离开过。
• 我如此想他。
• (选自《光明日报》,原作有删改)
10
• 1.文中写到葱油饼具体做法的时间和事件是 ( )
• A.十七年前,电影欣赏课后去严教授家
• B.七年前,“我”和妻子从纽约去看严教授
• C.十六年前,“我”因为转学与严教授告别
• D.2013年,“我”从北京去纽约看望严教授
11
B
• 2.严教授课堂上提问刁钻,这与他的热情并非格格不入。请对此简要
分析。
• 严教授提问刁钻,为“我”转变学习态度,获得“A”做铺垫,表现了
他对门人弟子的热情;这也展示了他学问渊博,与他的“三绝”呼应,
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学、对学问的热情;这为后文的两次叮嘱、更改电邮
签名做铺垫,表现了他对祖国故里的热情。
12
• 3.严教授清澈的目光有丰富的内涵。下列选项中,文章未直接表现的
一项是 ( )
• A.世事洞明的智慧 B.仁厚慈爱的温暖
• C.郑重殷切的叮嘱 D.阅尽沧桑的回味
13
D
• 4.葱油饼再美味,毕竟是家常食品,在“我”心中却“位居四绝榜首”;一部刻
印粗拙的《山海经》,在鲁迅笔下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同样,《社戏》中那
夜的豆和戏好得“实在再没有”了……一定有某种原因让这饼、这书、这豆、这戏
变得如此特别。请先提炼其共同原因,再以本文和《阿长与〈山海经〉》为例阐述。
• 因为这些物品都表达了在特定的情境下特殊的情意。本文中,葱油饼是“我”小时
候物质匮乏时“最心爱的美食”;在“我”留学之初迷惘、孤独时,严教授的葱油
饼让“我”感受到父亲般的温暖;同时,葱油饼还寄托了同为海外游子的“我”和
严教授对亲人、对故土的眷念。《阿长与〈山海经〉》中,《山海经》是在别人不
肯做或不能做时,由粗鄙、没文化、连书名都说不清的保姆长妈妈为“我”买来的,
这本书饱含了长妈妈对“我”质朴的关怀。
14
• 二、(2017·贵阳)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 高 手
• 吕 斌
• 老刘家附近有一个自行车修理摊,摊旁停着一辆用来装工具的破旧平板
车,车上放着一副脏兮兮的象棋,棋子散乱地躺在棋盘上。
• 常有人围着平板车玩象棋。老刘棋艺不精,羞于和别人交手,一有闲工
夫就在旁边看。
• 老刘从没见过修车人下棋,他埋头修车,没车可修就蹲着默默地看着大
街,那满额头的沧桑让老刘想到这条街的历史,也许这人根本不会下棋,
只是拿来给别人玩,或为了招徕顾客。
15
• 一天,老刘看见平板车旁围着一群人,吵闹得很。走到跟前,一群十七
八岁的小青年和一群常来下棋的中年人战况正酣。青年们兴高采烈,中
年人个个一脸严肃,一看阵势就是两个阵营。棋盘上,青年那边棋势占
优,就一个小青年在下,他边说怎么怎么走,边撒目看着大街,一副胸
有成竹又满不在乎的样子,看来棋艺不一般,其他人为有这样的伙伴而
自豪,跟着起哄;中年人这边,一个四十多岁的红脸汉子在下,其他人
支招,但每走一步都陷入对手的圈套,红脸汉子气得脸红筋胀,中年人
们觉得让一个毛头小子耍着玩也个个情绪急躁。
16
• 比赛都是以实力说话。不管中年人怎么瞧不起这群毛头小子,棋盘上还是败下阵来。
老刘心里也很郁闷:这老大一群人,干不过一个孩子!心里既着急,又没办法,自
个儿的棋艺还不如汉子呢。真盼望有个高手能制止这孩子的狂妄。但愿望终究是愿
望,这群中年人谁也杀不过这个对手。看来,今天得带着遗憾回家了。
• 汉子又输了两盘,歇了手,往旁边让;谁上?没人应声。青年们眉飞色舞说着刚才
那盘棋怎么把对手杀得惨,这让人更憋闷。
• 这时,修车人挤进来,低着头边摆棋子边说,我玩一把。估计他是不知天高地厚,
不知道这青年的厉害。看这样的人输棋,实在太没意思了。
17
• 老刘有一搭无一搭地看棋,盼望修车人赶紧输完棋以后能来一个高手,
杀杀这群孩子的傲气。依然是两个阵营,依然是那种气氛,有区别的是,
修车人压根不听别人的指点,也不管青年们怎么闹腾,只管埋头慢吞吞
走自己的。有时候他这边危急了,看一眼,依然慢吞吞地走,还有闲心
去吃一个毫无用处的边卒。老刘心里叹息:唉!典型的臭棋篓子!
• 在一次平淡的兑棋过后,小青年们惊慌地喊起来:我们比他少了一个大
子儿!他们眼睛开始发绿,盯着棋盘,连那个主角儿也低下头来认真研
究棋局。这下老刘心里可踏实多了,能把这群小青年逼到这份上就是历
史的一大进步。但想要赢?那不可能!这小青年能谈笑风生地赢了别人,
也完全能认真地打败这个脏兮兮的修车人。
18
• 没走几步,修车人这边又陷入险境,旁边的中年人们开始跺脚、埋怨,修车人依然
慢吞吞地走棋。在小青年步步紧逼时,有人来修车,修车人说,这就完了。话音落
地,他用力把一个棋子拍在棋盘上,挤出人群去。人们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小青年
哀叹道,完了!遇上高手了!短暂的沉默后,小青年不服气地重新摆棋,要跟修车
人再较量一把。修车人埋头盯着手里的活儿,头也不回:摆上。他边修车边指挥围
观的中年人替他走棋子,内行人管这叫“盲棋”,这可是只有顶尖儿的高手才有的
能耐。围在平板车旁的人个个都屏息静气。这一盘下得很快,没几个回合,小青年
稀里糊涂就输了。老刘心里不由得惊叹:嘿!看不出来,真是高手啊!
• 小青年们在沉默中散去,中年人们满意地离开。
• ……
• (原文有删改)
19
20
老刘心里叹息:唉!典型的臭棋篓子!
老刘心里不由得惊叹:嘿!看不出来,真是高手啊!
• 2.文章第四至六自然段没写修车人,但这几个段落并不多余。为什么?
• 这几个段落表现了中年人们被小青年轻松打败、无人敢应战的尴尬处境,
他们的急躁、憋闷与小青年们的得意、狂妄形成对比。这种情况下,老
刘急切盼望高手出现以扭转局面,为“高手”修车人的出场做铺垫。
21
22
3.文中画线句属于侧面描写,诸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画线句中“屏息静气”表现了“围在平板车旁的人”不同的心态:
小青年们全神贯注、专心应对,中年人们对修车人以盲棋的方式应战
而震惊、想一探究竟。这句话营造的紧张气氛,烘托出修车人边修车
边下盲棋的淡定自若,突出他棋艺确实高超。
• 4.文章结尾被删掉了,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作为结尾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A.修车人每天依旧埋头修车,旁边的破旧平板车上,脏兮兮的棋子散
乱地躺在棋盘上。
• B.老刘一有闲工夫依旧到修车摊看人们下棋,破旧的平板车周围又恢
复了往日的平静。
• C.修车人有时和那些常来下棋的中年人杀两盘,不过,在棋盘上,几
乎没人能够赢他。
• D.老刘听说那个小青年拜修车人为师,棋艺提高很快,后来参加象棋
比赛获得了冠军。
23
A
• 三、(2016·贵阳)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 夏洛伊与土豆
• [美国]詹妮斯·沃尔弗
• 夏洛伊,我的雪德兰亚牧羊犬。从我创办动物收容所那天开始,它就一直陪伴着我,
现在它很老了,过去的几周,它总是趴在房子前,很久都不动一下,就连吃饭都必
须哄上好一阵子,它才勉强张开嘴巴。我今年已经49岁,不再像以往那么健康强壮,
我感觉自己就像夏洛伊,想做很多事情,但已经力不从心。
• 10岁那年,我和爸爸一起救治了一只受伤的鹈鹕。从此,帮助被抛弃和被虐待的动
物就成了我向往的职业。大学毕业,我当了几年医生,后来毅然辞职,创办了动物
收容所,专门照顾那些被抛弃和被虐待的动物。
24
• 夏洛伊是我带进收容所的第一只动物,它是我的伙伴,也是收容所的护卫。白天,
夏洛伊和动物在院子里玩耍;晚上或碰到坏天气时,我们一起把动物赶回圈里。最
重要的是,它那尖利的吠叫可以吓跑周围山上的土狼、山猫和其他饥饿的猎食者。
过去的十多年,我们一起照顾收容所里其他的动物。这个地方是我的,也是夏洛伊
的,如果没有它,我该怎么办?
• 一天,我正在哄夏洛伊吃饭,朋友打来电话:“你可以收养一只新生的小羊羔吗?
它的一条腿在分娩时断了,羊妈妈拒绝给它哺乳。”
• “赶快把它送过来。”挂断电话,我找了一块毯子放在夏洛伊的身边。
• “你就要有一个新室友了。”我告诉它。它抬头看我一眼,又趴下了。我不知道年
老的夏洛伊是否还能照顾一只新的动物。
25
• 小羊羔被送来了,我把它放在毯子上。它瘦弱得就像一堆散乱的土豆泥。
“我就叫你‘土豆’吧。”我一边说一边用模子固定它的断腿,接着给
它喂奶。我看见夏洛伊正盯着我们。
• 几天以后,土豆强壮了一些。它艰难地迈开步子一步一步走向夏洛伊。
夏洛伊抬头看着小羊羔。终于,土豆走到了它的目标身边,它低下头,
小鼻子在夏洛伊身上来回嗅着,然后舒服地靠在了夏洛伊有着厚厚毛发
的脖子上。夏洛伊用头温柔地蹭了蹭土豆作为回应。
• “夏洛伊,看起来你交上了一位朋友。”我很开心。
• 第二天,当我打开门,土豆正站在门后等着我——它不是自个儿,夏洛
伊站在它后面看着我,欢乐地摇着尾巴。
26
• “夏洛伊,你……”我几乎不敢相信看到的这一切。
• 土豆跟着我走进厨房,我惊讶地看见夏洛伊紧跟在它的后面。当我用火
炉加热土豆的牛奶时,夏洛伊站在我身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我。
• “现在你对这只小羊羔感兴趣了?”我问夏洛伊。土豆喝牛奶的时候,
夏洛伊摇摇尾巴,然后走到它的水盆和食物盆边。看来它又能自己吃东
西了。
27
• 每天,夏洛伊带着土豆都一起绕着房子慢慢地散步。每当有客人来访,
夏洛伊就站在土豆和客人之间,盯着客人,直到客人通过了它的审查。
土豆在草地上奔跑,夏洛伊虽然跟不上,但它的眼神一直没有离开……
它又是一条工作犬了,它找回了生命的支点。
• 在土豆到来两个月后,夏洛伊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月前,它就
已经准备走了,但它一直等到土豆有能力照顾自己才离开。
• ……
• (文段有删改)
28
• 1.文章详写了年老的夏洛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至去世这件
事,第二、三自然段分别插叙了“我”创办动物收容所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内容。
• 2.请分析文中两个加点的“盯”字不同的表达效果。
• 第一个“盯”字表现了夏洛伊对“土豆”到来的关注;第二个“盯”字
表现了夏洛伊为保护“土豆”面对客人产生的戒备心理。
29
照顾小羊羔“土豆”
“我”和夏洛伊照顾其他动物
• 3.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画线句的作用。
• 画线句描写了夏洛伊此时年老体弱的身体状况。这为后文它去世埋下伏
笔;同时与后文它恢复自己进食、照顾“土豆”的情形构成鲜明的对比,
突出了夏洛伊作为工作犬的责任心,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支点能让生
命更加顽强。
30
• 4.文章结尾被删掉了,请根据文章主旨推断,下列哪一项作为结尾最
恰当? ( )
• A.我含着泪把夏洛伊葬在收容所的旁边,让它继续守护着其他动物。
• B.它留给了我一个新的支点,支撑我沿着自己的愿望继续走下去。
• C.感谢你!夏洛伊,我的雪德兰亚牧羊犬,我亲爱的好伙伴。
• D.土豆后来一直长得非常健康,看着它,我就像看见夏洛伊。
31
B
• 1.2018年文段(一)《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第11题: 文中写到葱油饼
具体做法的时间和事件是 ( )
• A.十七年前,电影欣赏课后去严教授家
• B.七年前,“我”和妻子从纽约去看严教授
• C.十六年前,“我”因为转学与严教授告别
• D.2013年,“我”从北京去纽约看望严教授
32
中考提分攻略
考点1 信息筛选
• 2.2018年文段(一)《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第13题:严教授清澈的目
光有丰富的内涵。下列选项中,文章未直接表现的一项是( )
• A.世事洞明的智慧 B.仁厚慈爱的温暖
• C.郑重殷切的叮嘱 D.阅尽沧桑的回味
33
• 一找寻:根据题干中要求筛选的信息确定答题范围。如2018年真题的第
11题中的关键信息就是“时间和事件”,涉及“时间和事件”的范围大
致在第13段后。
• 二标记:在相应的答题范围内,将有提示性的词句做标记。如2018年真
题的第11题中涉及“时间和事件”的词句就需做标记。
• 三提炼:根据做的标记,结合题干要求,提炼出关键词句(具有概括性、
总结性、议论性或情感性的词句)作答。
34
注:能用原文词句回答,尽量选择原文中的词句。
• 1.2016年文段(一)《夏洛伊与土豆》第12题:请分析文中两个加点的
“盯”字不同的表达效果。
• 2.2014年文段(一)《舌尖上的乡愁》第14题:谈谈段⑦“不懂得人生
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这句话中,两个“厚味”的不同含
义。
• 3.2013年文段(一)《一棵进城的古树》第12题:第⑩段中加点词“只
得”, 表现了这棵树当时怎样的心情?
35
考点2 字词的理解与赏析
• 注: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写作特点、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方面分析词语的
表达效果。
36
• ☞ 答题模板
37
理解词语的本义+分析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语境义)+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表现了人物……的品格/精神等;表现了描述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
情)。
• 2014年文段(一)《舌尖上的乡愁》第13题:段④中的“这些感受与体验”
在本段具体指代什么?
38
考点3 词语的指代分析
• 1.找到指代词语所在的句子。
• 2.在该句子前后找指代的内容(一个词或一句话,能用原文的用原文,
原文没有的需要提取概括)。
• 3.将找到的内容代入分析是否与文意符合,确定答案。
39
温馨提示:与“这”相关是近指,与“那”相关是远指,与“某”相关是不定
指。
• 1.2017年文段(一)《高手》第13题:文中画线句属于侧面描写,请结
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 2.2016年文段(一)《夏洛伊与土豆》第13题: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画线句的作用。
40
考点4 句子的作用
• 1.看句子是否使用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
• ☞ 答题模板
• 2.看句子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41
具体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作用+内容分析
42
内容角度 结构角度
开头
①记叙或描述了……内容,表现
了……特点(情感);②交代(点明)
了……;③渲染了……气氛;④
体现了……的主旨
①开篇点题;②总结下文;③为下文
做铺垫;④与……形成鲜明的对比;
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间
①揭示了事件的意义;②突出了
人物……的品格(性格特点);③抒
发了作者……的情感
(1)过渡:①承上(总结上文);②启下
(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③承上
启下
(2)照应:与前文……相互照应
结尾 ①点明(突出)了……的主旨(中
心);②抒发了……的情感
①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中心);②升
华主题;③照应开头
• 1.2017年文段(一)《高手》第12题:文章四至六自然段没写修车人,
但这几个段落并不多余。为什么?
• 2.2014年文段(一)《舌尖上的乡愁》第12题:段③在文章的结构和内
容上有什么作用?
43
考点5 段落的作用
• 第一步:看设问。
• (1)分析各段落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2)要求从内容或结构
角度回答,那么选一个角度即可。
• 第二步:看位置。
• 第三步:结合上下文内容、主题、作者情感等具体分析。
44
45
结构上 内容上
开头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
出下文
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写……做铺垫;
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中间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
出下文;呼应前文
承接上文……的内容;引出下文……的内容;
为下文……做铺垫;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结尾
篇末点题;首尾呼应;照
应前文;总结全文;点明
中心;深化主题
写出了……的内容;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 另外,如果所考段落为环境描写段落,其作用还有:
•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处所、背景等。(开头)
• 2.渲染了……的气氛,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开头或中间)
• 3.烘托人物……的心情、秉性、气质和志趣爱好等,交代人物……的
身份,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位置不固定)
•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间)
• 5.深化作品主题。(结尾)
46
• 2018年文段(一)《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第12题:严教授课堂上提问刁
钻,这与他的热情并非格格不入。请对此简要分析。
47
考点6 分析文章的情节设置及作用
• 1.结合题干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故事情节,并做标记。
• 2.结合所做的标记,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48
49
内容上
人物塑造上:塑造了……的人物,展示了……的性格特点,交代
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表现主题上:揭示(突出、深化)了……的主题
结构上
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
照应上文某处情节
可以做线索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使这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 1.2014年文段(一)《舌尖上的乡愁》第15题:文章以“舌尖上的乡愁”
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0
考点7 标题的作用
• 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③设置悬念;④贯穿全文的线索;⑤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⑥推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1
☞ 答题模板
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
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 1.2017年文段(一)《高手》第14题:文章结尾被删掉了,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作为
结尾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A.修车人每天依旧埋头修车,旁边的破旧平板车上,脏兮兮的棋子散乱地躺在棋
盘上。
• B.老刘一有闲工夫依旧到修车摊看人们下棋,破旧的平板车周围又恢复了往日的
平静。
• C.修车人有时和那些常来下棋的中年人杀两盘,不过,在棋盘上,几乎没人能够
赢他。
• D.老刘听说那个小青年拜修车人为师,棋艺提高很快,后来参加象棋比赛获得了
冠军。52
考点8 主旨判断
• 1.摘录法:看注释(往往交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和动机),提取原文中
心句、结论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将其摘录出来作为概括性文
字。这种方法既适用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的题目,又适用于要求
对内容进行概括的题目。
• 2.拼接法:即组合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来进行概括。这种方法适用
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的全文的中心句或关键语句等不太
突出的文章或文段。组合的着眼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之上、文章
或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之上。
53
• 3.自拟法:即基本上(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种方法适用于提
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简述故事情节、给文章加
标题、补全文章结尾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
• ☞ 答题模板
54
本文通过对……的描写(叙写),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有……的作用。
• 1.2015年文段(一)《我需要你做我的眼睛》第14题:对文章标题的理
解,人们有两种观点:第一指“我”是露丝的“眼睛”,第二指露丝是
“我”的“眼睛”,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二种观点的理解。
• 2.2013年文段(一)《一棵进城的古树》第13题:第⑮段中画线句子蕴
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
解。
55
考点9 知识迁移(谈观点、看法)
• 1.表达时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先用“我认为……”“在我看
来……”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
撑自己的观点,条理清楚、论证有力。
• 3.表达内容时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 4.要表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56
☞ 答题模板
个人观点+认识(道理论据)+事例(事实论据)
• 2018年文段(一)《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第14题:葱油饼再美味,毕竟
是家常食品,在“我”心中却“位居四绝榜首”;一部刻印粗拙的《山
海经》,在鲁迅笔下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同样,《社戏》中那夜
的豆和戏好得“实在再没有”了……一定有某种原因让这饼、这书、这
豆、这戏变得如此特别。请先提炼其共同原因,再以本文和《阿长与
〈山海经〉》为例阐述。
57
考点10 比较阅读
• 第一步:审题干。看提干要求是选择还是简答,是要求找共同点还是不
同点,还是二者兼有。
• 第二步:细读两个文段,厘清大意。
• 第三步:从不同的角度辨别异同。
• (1)从文章的内容、主旨入手。
• (2)从语言、写作手法、形式入手。
• (3)从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入手,分别突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等。
58
• ☞ 答题模板
59
相同点:二者都写出了……,表现了……的情感。
不同点:《×××》写出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表达了作者……的情
感,《×××》则写出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 忆父亲——纪念父亲柳青逝世四十周年
• 刘竹风
• 我们敬爱的父亲去世40年了。回想起跟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日子,点点滴
滴难以忘怀。
60
2019权威预测
• 1952年父亲离开北京,来到陕西省长安区生活和工作,起初住在常宁宫,为了更加
便于接近皇甫村的群众,搬到了皇甫村的中宫寺(一座废弃的寺庙),父亲自己出钱
找人,对院子进行了修整,我们在皇甫村安了家,成了皇甫村人。父亲说,我是皇
甫村的一个社员,所不同的是我从事脑力劳动。他也常常对我们说,咱就是皇甫村
的人。正是这样,全家的生活都融入当地群众中间。
• 父亲的重心都在事业和工作上,对生活上的其他方面没有太多要求。我曾经问过父
亲,为什么咱家的家具都像用了一辈子,连漆都掉没了,有些抽屉都快散架了,父
亲说家具大都是寄卖行买来的,我生活和工作在农村,和群众的生活不能差距太大。
“文革”初期我们被迫搬到西安城里生活后,曾经的小学同学到我家里玩,看到我
们家的摆设,感到很惊讶,说我想你爸是大作家,你家不知道有多么富丽堂皇,闹
半天连我家都不如。
61
• 父亲做事情很讲原则,公私分明,公家的便宜一点儿都不能占。记得小时候我们和
村里的孩子一起去割草,村里的孩子在地里掰了几个玉米棒,分给了我们几个,我
们拿回家让父亲看到了,问我们是哪里来的,我们如实地告诉了他,他听完了十分
生气,说生产队的东西是公家的,公家的东西怎么能往家里拿,马上要我们送回去。
因为我们还小,不知道怎么办好,我母亲就领着我们把玉米棒交到了生产队队部。
我们当时觉得闯了大祸,特别沮丧。
• 父亲崇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家里的院子种有菜地和果树,有苹果、桃、杏、石榴
和葡萄,每当果实成熟的时候,父母亲都会分一些给周围的邻居吃。简朴是他一生
的本色。他曾经说过,应该过简朴的生活,这种生活培养出的感情和作家创作劳动
的感情,以及作家要唤起读者的感情,才是一致的。奢侈生活,必然断送作家。父
亲是坚定的知行合一的身体力行者。
62
• 父亲的老家在陕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听到从陕北出差回来的朋友讲
陕北遭了灾,收成极少,群众连吃饭都困难。当时他身体很差,正在卧
床养病,两眼直盯天花板听着朋友的讲述,一言不发,两行伤心泪不断
流向抽搐的嘴角,一连沉思了好几天。他随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写出
了关于改变陕北土地经营方面的建议,并转交给了周恩来总理。现在他
当初的想法已在陕北得以实现,他曾预见随着经济的发展,陕北的地下
资源将被开采,特别是石油和煤炭。现在这两种资源带动的产业已经成
了陕北的重要经济支柱。陕北的天然气输送到了北京,陕北的苹果也出
口到了国外。如果我父亲知道这些成就,他会多么欣慰。
63
• 父亲去世40年,也是改革开放的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
力增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日益改善。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想这也正是我父亲那一代共产党
人的初心所在。
• (有删改)
64
1.下列选项中,小说家柳青的精神品质未在文中直接表现的一项是 ( )
A.深入群众 B.生活俭朴
C.公私分明 D.勤奋写作
D
• 2.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父亲的形象,请以父亲听到陕北遭灾情况
时的反应为例简要分析。
• “两眼直盯天花板”“一言不发”写出父亲听到消息后内心难受,想极
力控制自己情绪的情状,但最后还是无法自抑,泪水“不断流向抽搐的
嘴角”;“一连沉思了好几天”,写出了父亲沉思时间之久,说明父亲
一直把这件事放在心里;父亲当时在 “卧床养病”,但他却一直关心
农民的苦难,心里装的是百姓,表现了父亲那一代共产党人的伟大情怀。
65
•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 这句话是对第四段的总括,写出了父亲公私分明的品格,丰富了人物的
性格特点,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66
• 4.本文和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属于回忆性散文。下列说法不恰
当的一项是 ( )
• A.两文都善于捕捉人物的生活细节,给我们展现了生活化、真实化的
作家形象。
• B.两文都怀着对长辈的景仰、敬爱、怀念之情,其真挚情感流淌于款
款叙述之中。
• C.两文的语言风格都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只是《回忆鲁迅先生》更
女性化、更细腻一些。
• D.两文都由诸多片段连缀而成,但这些片段的组合之间没有逻辑关联。
67
D
68
• 她奔向湖边,看到层层荡漾的涟漪,像是男孩柔弱的生命发出的最后呼声,她什么
都不顾了,纵身跳到水中,抓住那个孩子,托出水面,拼命地往上蹿。幸好,游艇
赶来了。
• 许是极度的惊吓,许是耗尽了体力,她昏厥过去。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把她惊醒,
她看到一位母亲抱起了那个湿淋淋的生命。她惊呆了,一下子清醒过来,冲上前去,
她看清了,那孩子不是程程。她发疯似的扒开围观的人,哭喊着:“程程——”“我
在这里!”这次她听清楚了,是他。她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来,止也止不住。
• 救护车把她和落水的儿童送到了医院,闻讯的记者来了,让她谈谈救人的感受。
• 她有点胆怯,语无伦次:“哪还顾得想什么,只要把孩子救上来,舍上我的命也愿
意。”
69
• “多质朴的话语啊……”记者似乎觉得找到了闪光的语言,被救儿童的
母亲更是感激涕零。她慌了,忙说:“不是这样的,你不必这样,如果
知道是你的儿子,我是不会跳下湖去的,水那么凉,我还不会水,我以
为是程程呢……”
• 仿佛石破天惊,在场的人一片哗然,记者也大吃一惊,为她的真实坦诚。
• “那么是母爱让你奋不顾身以至于忘了自己不会游泳?”
• “不,不是,是责任。”她说,“我只是个保姆,如果小孩出了事,我
会愧疚一辈子,一辈子不会安宁。所以,我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让孩
子平安,也为对得起孩子的家长。”
• (有删改)
70
•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选文写的是一位不会游泳的保姆奋不顾身勇救落水儿童的故事。
• B.主人公见义勇为的事迹,让我们看到女性的勇敢,彰显出母性的光
辉。
• C.“如果知道是你的儿子,我是不会跳下湖去的”这句坦诚的话出乎
在场人的意料。
• D.文章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叙述,涉及人物不少,却能做到条理分明,
重心突出。
71
B
• 2.全文情节非常简单,却描述得跌宕起伏,气氛时而紧张时而舒缓,
故事一步步展开,引人入胜。请以前两段为例简要分析。
• 示例:“草长莺飞的季节”,天蓝风柔,柔软舒适,“她”带着小男孩
“到公园放风筝”,“他们尽情地嬉戏”。开篇气氛一派祥和,好一幅
温馨而美好的公园嬉戏图,读来安谧恬适、节奏舒缓。正当读者分享着
这份宁静时,情节急转直下——孩子不见了。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随着“她”的呼声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尖锐,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紧张。
直到有人喊道“有个孩子掉到湖里了”,紧张的情绪一下子升到高潮。
72
• 3.文中多处埋下了伏笔,与后文相互照应,读来丝丝入扣,合情合理。
请从文中举出一处设伏的地方简要分析。
• 示例一:“抓住那个孩子,托出水面,拼命地往上蹿”,此处用了一个
“蹿”而非“划”或“游”,为下文“她”坦言不会游泳埋下伏笔。
• 示例二:第四段写“她”昏厥醒来之后发疯似的扒开围观人群寻找程程
的一系列表现,说明“她”关注的是“程程”,而不是那个落水的孩子,
为“她”跳水救人并非见义勇为埋下伏笔。
73
• 4.在选文的结尾,“我只是个保姆”一句将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高大起
来。所有的行为,仅仅都是为了一份责任。《驿路梨花》的结尾也显示
出小茅屋的主人不是梨花,文中蕴含的精神像梨花那样洁白高尚。请先
提炼出两文在构思上的共同点,然后再以本文为例简要阐述。
• 示例:两文在构思上的共同点是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本文中由于作者
把主人公的保姆身份一直隐藏着,所以当“她”救起落水儿童时,所有
人都误以为“她”是见义勇为,这是第一误;孰料“她”坦言“如果知
道是你的儿子,我是不会跳下湖去的”,“她”的坦诚的语言令众人吃
惊,“那么是母爱……”记者的猜想似乎合情合理,也符合大多数人的
想法,这是第二误;“我只是个保姆”一句解除了所有的悬念,消除了
所有的误会,小说在高潮中拉上帷幕。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