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 读
第三部分
专题三 现代诗歌阅读
2
三年中考讲练
• 正如
• 我不能把荒草离离的坟
• 还原成勤劳的父亲
• 把父亲 还原成咳嗽
• 把一声声咳嗽
• 还原成他弈棋时点燃的烟
3
• 也不能把大海
• 还原成一条条溪流
• 把溪流还原成
• 母亲洗衣时弯曲的背影
• 把背影
• 还原成她怀抱婴孩时哼唱的温柔
• 我不能把冬秋夏春还原成去年
4
• 可是
• 我能把一粒拉小小的葵花籽
• 变成一盏盏
• 黄灿灿的花朵
• 照耀着明亮的夏天
5
• 正如
• 我能把蹒跚学步的婴孩
• 变成强壮的青年
• 也能把花鸟虫鱼
• 变成埋藏在地底的坚硬的化石
• 也能把茂密的森林
• 变成黑色的煤 把黑色的煤
• 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焰
• 温暖每一位曾经年轻过的灵魂
6
• 我能把春夏秋冬变成明年
• 我能把大海变成高山
• 又能把高山变成大海
• 这不是还原
• 这就是我啊 我是时间
• (原作有删改)
7
• 阅读诗歌,抓住这首诗的主要特点,选一个角度进行文学赏析。
• 示例一:诗歌的内容前后两相对照。本诗共十二小节,前五节诗人用
“不能”“也不能”,表现了时间不可逆转、无法“还原”的遗憾、无
奈。第六节诗人笔锋一转,用“可是”一词,由“不能”转换成了
“能”“也能”,与前文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读者感受到时间可以把
“高山”变成“大海”,把“大海”变成“高山”的磅礴力量。在这样
的对照中,诗歌启发读者辩证地来看待时间,既要看到时光逝去带来的
遗憾,也要看到时间带来的希望、带来的力量。
8
• 示例二:诗人化抽象为具体,将无形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看不见、摸
不着的时间在诗人笔下变得可看、可听。过去,它曾是父亲“弈棋时点
燃的烟”,曾是“一声声咳嗽”,是变成的“荒草离离的坟”;曾是
“温柔”的母亲“怀抱婴孩时的哼唱”,曾是她“洗衣时弯曲的背影”。
未来,时间也将留下深深的足迹:“小小的葵花籽”变成夏天“黄灿灿
的花朵”;“蹒跚学步的婴孩”成长为“强壮的青年”;“森林”变成
“煤”……在这些具体的描绘中,读者感受到了时间伟大的力量。
9
• 示例三:诗歌极致铺陈渲染,最后一句才点明写作对象。诗歌前五节,
多次出现“不能”“还原”,引发读者心中疑问:“我”是谁?为什么
“不能”把“灰烬”还原成“森林”,把“荒草离离的坟”还原成父亲
的“咳嗽”和“点燃的烟……”正在读者诧异并渴望解惑之时,诗人笔
锋一转,“可是”一词让读者更疑惑:同样是“我”,却能把“高山”
变成“大海”,把“大海”变成“高山”,“我”到底是谁?竟有如此
伟大的力量。直至最后一句,才点明诗中的“我”就是“时间”,读者
顿时豁然开朗。
10
11
• 一只蝴蝶 是小的 轻的
• 和花朵 加在一起
• 就成了四季的最爱
• 春天
• 一棵青草 是小的 轻的
• 和骏马 加在一起
• 就成了天空的最爱
• 大地
12
• 一块泥土 是小的 轻的
• 和汗水 加在一起
• 就成了犁耙的最爱
• 收成
• 一滴水珠 是小的 轻的
• 和插秧洗衣服做饭的背影 加在一起
• 就成了我的最爱
• 家园
13
• 一个我 一个你 是小的 轻的
• 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加在一起
• 就成了我们的最爱
• 中国
• (原作有删改)
14
• 阅读上面诗歌,请选择一个或两个角度进行文学赏析。
• 示例一:诗人选取简单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情感。“鸟鸣”与“露珠”组
成鸟语花香、温馨甜美的“早晨”;“蝴蝶”与“花朵”组成花团锦簇、
蜂蝶翻飞的“春天”;“青草”与“骏马”组成生机勃勃、广袤无垠的
“大地”;“汗水”与“犁耙”组成硕果累累的“收成”,“水珠”与
“背影”组成温暖和谐的“家园”;“我”“你”与“九百六十万平方
公里的土地”组成我们的大“中国”。随着意象变化,诗歌情感越来越
浓,由爱自然到爱家园,最终上升到爱国家。
15
• 示例二:这首清新淡雅的小诗在结构形式上很有特点:寓变化于统一,
在统一中有变化,具有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诗歌每一节的结构相似、均
衡对称,“是小的,轻的”“加在一起”“就成了……的最爱”这些词
句,在每节固定的位置反复出现,营造出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旋律。
同时,每一节的内容各有不同,起笔于“早晨”“春天”的时间内容,
着笔于“大地”的空间内容,落笔于“收成”“家园”的情感内容,最
终收笔于“中国”的家国情怀。回复跌宕,深情动人。
16
• 示例三:这首诗歌选取微小的事物来表观宏大的内容,独具匠心。以一
声鸟鸣、一滴露珠来表现“清晨”这个时间段;以一只蝴蝶、一朵花儿
表现“春天”这个季节;以一棵青草、一匹骏马表现“大地”这样的场
景;以一块泥土、一滴汗水表现“收成”的来之不易;以一粒水珠、一
个背影表现“家园”的和谐温馨。最后,为了表现对祖国的深情,诗人
把“一个我”“一个你”放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样的宏
大背景之下,四两拨千斤,吟诵出一首对祖国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17
18
• 哦,一张白纸就是我的故乡
• 我在纸上写下的每一颗文字
• 就是田间的小麦和水稻、地头的野花和杂草
• 它们开清淡的香,结饱满的果
• 生长着一卷卷恬静的时光
• 如果卷一卷纸角,抖一抖纸张
• 我会看到狗在吠,鸡在叫
• 牛犊在撒欢,马匹在飞跑
• 河水淌啊淌
• 流远了多少人一曲曲的柔肠
19
• 在这张白纸上,分散的亲人们团聚了
• 死去的先人们回来了
• 连远来的客人,也都成为我的乡亲了
• 我走在他们的中间
• 道一声祝福
• 哼一曲民谣
• 粒粒汉字都是我温暖的呼吸和心跳
20
• 阅读上面诗歌,请选择一个或两个角度进行文学赏析。
• 示例一:诗歌以丰富的意象生动再现了作者记忆中故乡的模样。作者起
笔即用“一缕炊烟”带着读者走进魂牵梦萦的故乡。低矮的瓦屋、藤蔓
缠绕的篱笆,小麦和水稻、野花和杂草……这些意象带着泥土的芬芳扑
面而来,优美、宁静、充满生机的乡村图景如漫卷的画轴,慢慢地铺展
在读者面前。正在读者沉浸于宁静之时,作者笔锋一转,选取狗、鸡、
牛犊、马匹等意象,绘就了一幅鸡鸣狗叫、牛欢马跑的热热闹闹的村景
图。最后,作者落笔于“亲人”“先人”“客人”们,让他们在祝福和
民谣声中聚在一起。正因为有了“我”的乡亲,这个叫作“老家”、叫
作“故乡”的地方才那样温暖而美好。
21
• 示例二:诗人通过调动多种感官立体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乡村恬静美好、
生机勃勃的画卷,粒粒文字中流淌着游子对故土的拳拳深情。跟随作者
的文字,我们看见“低矮的瓦屋”缭绕着炊烟,看到篱笆上缠绕着翠绿
的藤蔓,还有“玉米的芽孢”“野花和杂草”,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这些怎不叫人思念那个“老家”的地方?我们还听到“蛙鸣”“狗
吠”“鸡叫”“祝福”“民谣”,这声音就像妈妈呼唤孩子的乳名那样
亲切而自然;我们还嗅到野花和杂草“清淡的香”……在视觉、听觉、
嗅觉的不断变换中,一个有形有声有味的故乡跃然纸上,让人沉醉,我
们似乎也触摸到诗人那思乡的脉搏。
22
• 示例三:诗人热情地歌颂了汉字“描画乡景、录下乡音、找寻乡情”的
特殊魅力。“粒粒”写在白纸上的汉字神奇地帮助作者描画记忆中的乡
景:“炊烟”“瓦屋”“篱笆”……帮助作者录下了乡音:“蛙
鸣”“狗吠”“鸡叫”……还帮助作者找寻乡情:与“分散的亲人
们”“先人们”团聚,和“远来的客人”成为乡亲。带着“温暖的呼吸
和心跳”的“粒粒汉字”从游子的心间流淌到白纸上,让遥远的故乡变
得触手可及,解了游子浓浓的乡愁,圆了游子回到故乡与亲人们“团聚”
的愿望。
23
• 一、赏析角度
• 1.主题、思想、情感、情绪、精神面貌……
• 2.主旨的表现过程:意象、意境、意蕴……
•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借代、夸张、反复、双关、对偶、互
文、顶针等)
• 4.表现手法(衬托、烘托、用典、白描、渲染、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
24
中考提分攻略
• 5.行文(人称、顺序、过渡、照应、起伏、变化、点题、转折、递进、
抑扬、线索、详略、虚实等)
• 6.感官(声、形、色、味、触)
• 7.用得精妙的词句
• 8.语言风格(准确周密、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朴素自然、含蓄蕴藉、
幽默风趣、庄重典雅、清新明快、绚丽华美、音律和谐…… )
25
• 二、赏析方法
• 1.抓诗眼
• 诗眼是整首诗或某句最能体现作者个人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具
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或某句的字词,表现为句中诗
眼和全篇诗眼两种形式。句中诗眼是就诗歌某句而言的最精练、最传神
的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全篇诗眼是就诗歌全篇而言的具有统摄或贯穿全
篇、揭示主旨等作用的字词。
• 2.析意象
•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意象分为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描述
性意象。通过剖析诗歌的意象,可以把握诗歌的风格和情感基调。
26
• 3.明“虚”“实”
• 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虚实相生、
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规律。
• 4.推敲手法
• 诗人抒情方式有两种:一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表现个人的心绪;
另一种是诗人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如借物比兴、化用典故等
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
• 5.知人论世
• 知道作者的背景,更容易了解诗歌的寓意、把握诗歌的情感。
27
•注意:
•1.诗歌赏析的题干是“阅读诗歌,抓住这首诗的主要特点,选一个角
度(或两个角度)进行文学赏析”。在作答时,只能是“赏析点+具体分
析+情感”的答题模式。
•2.赏析时需要开门见山,一句话点明赏析的角度,再重点分析,紧扣
赏析角度针对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抓住诗歌中突出的特点,勿拣细枝
末节。
•3.摒弃套话、术语,只选择一个角度(或两个角度)回答即可,不需要
面面俱到,也不能回答成诗歌的读后感。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