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完美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完美版

ID:776578

大小:1.33 MB

页数:260页

时间:2021-11-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篇 阅 读 三 古诗词鉴赏 2 考 纲 研 读 3 4 真 题 回 放 5 • 一、[2018遵义] • 卖炭翁 • 白居易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 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 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 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 1.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 【答案】 这一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 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寒冷的矛盾心理。 6 •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 动人民的同情。 •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 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 泞中歇息。 •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 奈何和百般不舍。 • 【答案】 C 7 • 二、[2017遵义] • 水调歌头 • 苏轼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 •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 【答案】 “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 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 【答案】 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9 • 三、[2016遵义] • 杂诗 • 王维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1.本诗语言有何特点? • 【答案】 本诗语言质朴、平淡,却又韵味无穷。 • 2.“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 • 【答案】 “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生动地表现出 “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10 11 考 点 解 码 12 • 一、常见诗歌类型 • 1.边塞诗。 13 14 • 2.山水田园诗。 15 • 3.思乡怀人诗。 16 • 4.咏史怀古诗。 17 18 • 5.爱国忧民诗。 19 • 6.送别诗。 20 • 二、常见诗歌意象 21 22 23 24 • 三、常见抒情手法 25 26 • 四、常用表现手法 27 28 29 • 五、常用修辞手法 30 31 32 • 一、[2018铜仁]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 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 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3 • 1.上阕一个“________”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 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身姿和如虹的气势。 • 【答案】 卷 •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炼字的赏析能力。“千骑卷平冈”,一个 “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34 • 考点1:炼字。 • 【答题技巧】 遵义市考题形式为问答题。解题步骤: •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进行描述。 • (3)点出该字的表达效果:a.指出该字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b.烘托 了怎样的意境;c.对诗人表达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 【答题模板】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描绘了……的景象,表 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35 • 2.请对下阕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 【答案】 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 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以报效国家 的思想感情。 •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句子的赏析能力。首先明确写作手法或修 辞,“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其次分析句子的含义,以西 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 朝廷的信任和重用。最后联系全诗内容,指出突出了人物或景物的某些 特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 情。 36 • 考点2:赏析诗句。 • 【答题技巧】 (1)明确写作手法或修辞。(2)分析句子的含义(表层和深 层)。(3)联系全诗内容,指出突出了人物或景物的某些特点。 • 【答题模板】  这首诗(词)采用了……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写出 了……(意象),表现(突出)了……。 37 • 二、[2018毕节] • 渔家傲·秋思 • 范仲淹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 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 发征夫泪。 38 • 1.填空。 • 词的下阕抒怀,感叹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表现了戍边将 士复杂的心情。 • 【答案】 功业未成 归乡无望 • 【解析】 理解词句内容,本词下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抓关 键词句把握诗歌情感,“燕然未勒”感叹功业未成,“归无计”感叹归 乡无望,表现了戍边将士复杂的心情。 39 • 考点3:把握诗歌主旨情感。 • 【答题技巧】 (1)理解诗歌内容。 • (2)抓作者,知人论“诗”。在日常阅读中应多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 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思想背景,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 • (3)抓关键词句,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 ①梳理→借助关注点寻找理解情感的突破口、诗歌主旨或诗人情感。 • ②分析→结合具体的诗句或意象分析情感。 • ③概括→用凝练、概括的术语阐释诗歌表达的情感。 • 【答题模板】 (1)所抒感情:通过……内容+抒发(寄寓/表达)……感 情。 • (2)概括诗歌主旨:描绘了……景物,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 40 • 2.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 • 【答案】 示例一:写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号角声响起,凄 恻悲凉。在群山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 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 示例二: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边声、号角,动静结合,展现出一 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描绘了边塞特有的风景。 •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能力。本题有明确的鉴赏要求, 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诗句,所以赏析时只要找出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的什么景就可以了,“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 傍晚时分的边地景象,边声伴着军中号角声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环 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 41 • 考点4: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诗句。 • 【答题技巧】 (1)从诗句中找出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什么景, 组织语言回答。(2)掌握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及其表达效果。 • 【答题模板】 (1)诗句写了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什么样的景。(2)诗句 运用了……(写景角度)写法,写了……的景物。 42 课内古诗词 43 • (一)杂诗[七上17课] •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主旨】 这是一首抒发怀乡之情的诗,诗人以白描的手法,简洁而形 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 【赏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一句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连 用两个“故乡”表达了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应知”一词近乎口语, 又略带主观臆测,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 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中的“寒梅”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事 物,它已被诗化、典型化。诗人通过“寒梅”这个意象,将抽象的情感 具象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4 • 【精练】 • 1.“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两句写得好,请简要赏析。 • 这两句通过询问故乡的梅花是否开放,自然流露出浓浓的思念之情,质 朴平淡而诗意浓郁。同时,梅花在这里成为一种象征,成了故乡之物的 代名词,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作者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45 • 2.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 A.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 花开了没有?来日:指从故乡动身前来之日。著花未:开花了没有? • B.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 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 C.“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却表现出 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 D.全诗通过具体描写,将诗人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 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 D  46 • (二)夜雨寄北[七上17课] • 李商隐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询问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 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 【赏析】 首句设问点题,视角独特。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中,将 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思念 的急切与愁苦之情尽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 “巴山夜雨”是由离别的愁苦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的联想,用反衬 的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的心情。 47 • 【精练】  •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为什么用得好? • “涨”字用得好,一方面写出了夜雨落下,秋池水涨的景象;另一方面 绵绵的秋雨会引起人的哀思,因此也象征着诗人不断增加的羁旅愁绪。 • 2.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D  48 • 【主旨】 本诗写诗人在扬州与友人的离别,表达了诗人和友人的依依 惜别之情。 • 【赏析】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这两句借景抒情。 “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 时的满怀愁绪。“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两句即景生情, 借“风笛”“离亭”包含特殊的意蕴,渲染出凄凉的氛围,烘托了离人 的依依惜别之情。 49 • 【精练】  • 1.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 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 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惜别时的满怀愁绪。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 A.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 B.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 不堪羁旅的愁思。 • C.“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 D.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D  50 • 【主旨】 通过对别离赴任的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豁达的态度。 51 • 【赏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营造出开阔的意境,奠定了全 诗豪迈的情感基调。“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 情一致来宽慰、劝勉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 显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惜别之意, 也是宽慰的话,道出彼此情意之深,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 友人真挚的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理。“无为在 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歧路”照应送别之意,诗人以幽默的口吻劝慰 友人不要因为离别伤心落泪,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既曲折地表现双 方的惜别之情,也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52 • 【精练】  •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其中的含义是什么?表 达了诗人对朋友怎样的感情? • 含义是: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像邻居一样近 在咫尺,亲密无间,勉励杜少府勇敢地踏上征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 惜别之意和宽慰之情,也表现出朋友间的真挚感情。 53 • 2.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 思。 •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 友人的深情慰勉。 B  54 • 【主旨】 这首酬答诗,在感慨身世、抒写半生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的 愤慨中化忧郁为通达、变悲观为乐观,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 进取精神。 55 • 【赏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中“凄凉”指人生挫 折太多,“二十三年”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之地度过了二十三年 之久,流露出诗人遭受贬谪的愤懑不平。“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 烂柯人”中前一句运用“闻笛赋”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 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以“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将“沉 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春”对比,暗指身世凄苦却依然充 满昂扬精神的自己,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这两句诗蕴含着新事物必 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精 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点明酬谢 的题意,表现出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56 • 【精练】  • 1.这首诗的颈联展现了诗人眼中怎样的景象?蕴涵了什么道理? • 展现了一幅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的壮丽景象。蕴涵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 事物的哲理(新事物胜过旧事物,后来者居上)。 57 • 2.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 之后生疏而惆怅的心情,含义十分丰富。 •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 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 息。 •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 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 C  58 • 【主旨】 全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被贬友人 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 【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杨花”寓意为 “漂泊不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表现了诗人 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谪一事的悲哀及对王昌龄的同情。“闻”, 听说。友人被贬远谪,自己不能相送,只“闻”不“见”,表现出无奈 之情。“过五溪”表明友人已经远去,为下文的“寄愁心”作铺垫。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 格化,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 59 • 【精练】  •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拟人。将明月人格化,把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寓明月,请明月传情给 朋友。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具有了人的感情、行为, 构思新巧,想象独特,既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又表现了对友人不幸遭 遇的关切和同情。 60 •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闻 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 B.“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 C.“杨花落尽子规啼”,杜鹃啼血,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 D.“随风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是个浪漫的好地 方,作者也心驰神往。 D  61 • 【主旨】 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借写登高远望的感受, 以理入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含蓄而又深刻地抒发了 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 62 • 【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写景,用夸张 的手法表现塔高,“千寻”正面突出塔高,“鸡鸣”就能“见日升”言 “见日升”之早,从侧面突出塔高,这两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 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 身在最高层”托物言志,用“浮云”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不畏”在气势上先声夺人,道出了诗人的政治抱负,表现了诗人勇往 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3 • 【精练】  •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 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64 • 2.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 豪情壮志。 •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 史前进的势力。 •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 之妙。 •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 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D  65 • 【主旨】 这首诗通过写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再现了寺院的清幽与 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66 • 【赏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中“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 幽远,“照”字将旭日东升时勃勃生机的景象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 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诗人抓住寺中 独特的景物,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渲染出 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和幽深静谧的环境。“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中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 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 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之情。以动写静,以鸟儿衬托 山谷的幽静。“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有声写无声,是古寺的寂 静,更是诗人内心的“静境”。 67 • 【精练】  • 1.诗的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当中的“都寂”与“钟磬音” 矛盾吗?为什么? • 不矛盾,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以悠旷的晚钟的声音来反衬出夜晚的寂 静,更体现出了夜晚的安静。 • 2.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 的赞叹。 •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 生机。 •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B  68 • 【主旨】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以及卓然独立、积极向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69 • 【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在自问自答中形象地写出了泰 山的绵延、高大,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字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 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生动有力。“割”字用夸张手 法,形象贴切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 鸟”写细望之实景,由静转动,用“曾云”衬托山高,“决眦”二字生 动地体现了诗人对这神奇缥缈的景观的着迷,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 山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一览众山小” 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小”衬托泰山的高大, 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70 • 【精练】  •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 再现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了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 攀登绝顶的心情。 •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名言“登泰山而小天 下”。 •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D  71 72 • 【主旨】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 景象,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诗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 气概。 •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全诗 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 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实写俯瞰沧海神奇壮观的景象,描写时先 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 想象埋下伏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 哉,歌以咏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展开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 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将眼前海上的 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渴望统一中原 的雄心壮志及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73 • 【精练】 • 1.试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的 妙处。 • 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 的雄伟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这也正是诗人伟大抱负的写照,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74 • 2.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 一项是 (  )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 源于沧海之中。 •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 了一样。 •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 海面。 C  75 • 【主旨】 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 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76 • 【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 三、四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 表现了诗人不染世俗之事、不求名逐利之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中“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 静的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 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弃官归隐的情怀。“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中“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以哲理句总结全篇, 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自由闲适的心情。 77 • 【精练】 •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 “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 “悠然”的情趣。 78 •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 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 场生活的厌倦。 •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 求。 •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思是大自然有 人生的真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 D  79 • 【主旨】 本诗描写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现出诗人放眼山川的 宽阔博大胸襟,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愁思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表现了 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中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囊括宇宙、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 “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悠悠”意指 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 伤的诗人形象。 80 • 【精练】  • 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 作者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着 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 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81 • 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 B.“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 此有感而发。 C  82 • 【主旨】 全诗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现了作者放眼山川 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83 • 【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客 路”“行舟”点明远离故乡,暗含漂泊羁旅之情,与尾联“乡书”“归 雁”遥相呼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两岸才显得 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阔”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 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无垠的感觉;“悬”是笔直高挂的样子,展现了 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蕴含着旧事物中已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 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运用设问,诗人在自问自答中用“归雁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84 • 【精练】 • 1.颈联中的哪两个字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 生、入。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 漂泊羁旅之情。 •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 宏大气势。 •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 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D  85 • 【主旨】 这首诗描绘将士们在边防要塞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 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86 • 【赏析】 首联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 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 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铺垫。颈联中“半卷”写援军悄 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了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 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尾联运用“黄金 台”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 【精练】  • 1.试分析颔联是从哪个角度描写战斗场面的。 • 颔联从声音和色彩两个角度来描写战斗场面。先正面从听觉描写战场, 后用烘托手法从视觉描写被血染红的战场在夕阳映照下成了紫色,表现 了战斗的激烈悲壮。 87 • 2.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 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 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 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 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C  88 • 【主旨】 这首小令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一个四处 飘零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闷之情。 • 【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寓情于景, 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下面第四 句中西下的“夕阳”等意象,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西下” 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渲染悲凉气氛,为末句“断肠人” 作铺垫。“断肠”二字为这首散曲的点睛之笔,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 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89 • 【精练】  • 1.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 示例: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 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 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90 •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 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 种凄凉之美。 •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 更加动人。 •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 愁苦的心情。 C  91 • 【主旨】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 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92 • 【赏析】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迢迢”写距离之远,“皎 皎”写星光之明,使人有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纤纤 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运用动作描写,写出织女的勤劳,也写出了她试 图用忙碌来掩饰自己的愁思。“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织女思念牛郎的悲切之情。“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借景抒情,借景写情,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的离愁别绪与哀 怨之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中“盈盈”写水之物貌,“脉脉” 写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 含情脉脉,隔水相望。景情并生,哀怨动人。 93 • 【精练】  • 1.本诗大量运用叠字,试举一例分析其妙处。 • 示例:“脉脉”一词写出了牛郎织女含情相视之态,既是景物描写,又 是人物内心感情的抒发,形象传神。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 抒情性,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94 • 2.对《迢迢牵牛星》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 之亮。叠词“迢迢”和“皎皎”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 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 B.“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人视线移到织女星,写织女织布。“纤纤” 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纤纤”和“札札”,由形、声而生 情。 • C.“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织女不能同牛郎 相会,无心织布,哭得泪如雨下。银河又清又浅,能相隔多远呢,可是不能相 会。揭示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 •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写水的动态,“脉脉”写人的静态。 “盈盈”和“脉脉”,表现出动态和静态都很美,形成哀怨动人之感。 D  95 • 【主旨】 本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情 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 情。 96 • 【赏析】 首联中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诗人本是乘船 顺江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颔联中“随”字将 群山与原野位置的逐渐交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 和流动感。颈联以时空的变换描绘江天美景。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 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 • 【精练】  •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 角度进行赏析。 • 示例: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 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 的万里长江图。 97 • 2.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 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 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 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 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谊。 •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 C  98 • 【主旨】 诗人通过眺望沦陷后的长安城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 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99 • 【赏析】 首联中“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让人触目惊心。 “深”字再现人迹荒芜的凄凉。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诗人面对 国破家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鸟表现出来。“感时”“恨别”都凝聚着因 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颈联中“家书抵万金”与上联“恨别”相照 应,写出了诗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 “抵 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强 烈思念之情。尾联写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稀少了, 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住簪子了。 100 • 【精练】  •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为可成为千古名句,试作简要分 析。 • 示例一: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手法。诗人感伤时事,见到开放的鲜花, 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伤心离别,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忧伤沉重的心情。示例二:“溅”和“惊”两个 动词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101 •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C  102 103 • 【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 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 【赏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卷”字写出了北 风来势之猛,风力之大,一个“即”字,神情毕肖地写出了诗人见到如 此情景时的诧异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比喻 的修辞,将北风比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把边塞雪景描绘成春景, 描绘出春意盎然、壮美浪漫的景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 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运用反衬。前两句把视线从室 外拉到室内,后两句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侧面烘托大雪寒威, 极写边塞苦寒,角度新颖。“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 “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产生的担忧之情。 104 • “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为送别营造了一个奇异壮伟、广漠辽阔的 背景,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用“胡琴”“琵琶”“羌笛”三种西域事物烘托边地的凄凉,渲染送别 的场景和气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动静结合。从视 觉角度写红旗的“静”与飞雪的“动”,形象地表现出边地的天寒。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景,雪大风 狂,路途遥远,诗人送友人从辕门一直送至轮台东门,惜别之情与担忧 之意并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中“空”字写出了边 塞的空旷苍凉,表明了环境的恶劣,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 心情。 105 • 【精练】  • 1.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 山谷的阴面纵横散布着百丈厚的坚冰,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以 夸张和对偶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106 • 2.下面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 A.“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 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 B.从“风掣红旗冻不翻”可见,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 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 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 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那红旗在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 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B  107 • 【主旨】 本词借景抒情,通过描绘一幅江南农村的夏天月夜图,抒发 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108 • 【赏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中“别”字,暗示鹊和枝 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惊鹊”“鸣蝉”似写动而实写静,以动衬 静,乃神来之笔。“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嗅觉和听觉这 两个方面描写,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使得乡土气息更浓,侧面描写烘 托出词人的喜悦之情。“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前一句写的是 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后一句写的是骤雨初来,大 雨将至的信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忽见”一词, 把人物的喜悦心情活脱脱地再现了出来。 109 • 【精练】  • 1.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 • 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风、月、蝉、鹊,都为寻常景物,但经过作者 巧妙组合,竟于寻常中见出不寻常。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 鹊;习习的微风,惹得树上的蝉儿嘶鸣。“惊鹊”“鸣蝉”,似写动而 实写静,以动衬静,真乃神来之笔! 110 • 2.以下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 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 B.词中运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既写景又写人,使整 个夏夜充满诗情画意。 •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描 写了骤雨将至的景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宁静。 •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意思是:踏着小路在溪桥处 转了个弯,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曾经见过的那个茅店。 C  111 112 • 【主旨】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困苦凄凉的生活,既写出了 贫穷却又无可奈何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 世情怀,以及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 【赏析】 第一段中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 茅”富有感情色彩。“号”“卷”“飞”“洒”“挂罥”“飘转”一系 列词语突出风大、雪大,也隐约地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神情。 第二段写茅草被顽童抱去以及诗人的叹惜。 113 •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也反映了诗人 穷困的现实。后三句写出诗人面对群童抱草而气喘吁吁、悲叹不已的情 形以及屋破难修的无奈心情。第三段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 昏黑”写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一种暗淡阴冷的氛围。“长夜沾 湿何由彻”表明诗人既痛惜长期战乱,又对未来抱有希望。“雨脚如麻 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第四 段和第五段是诗人以天下之忧而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可以为天下贫寒 之士免去疾苦,甚至想以牺牲个人的利益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表现 了诗人对天下寒士无限关怀的高尚风格及忧国忧民的情感。 114 • 【精练】  • 1.找出第一段诗中的动词,并说说有什么表达效果。 • 怒号、卷、飞、洒、挂罥、飘转。这一系列动词突出了风之大,茅屋受 灾之重,也隐约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愁苦的心情。 115 • 2.选出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 一大特色。 •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 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 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A  116 • 【主旨】 通过描绘农村秀美的风光和闲适的农家生活,表达了诗人与 故人的真挚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17 • 【赏析】 首联表现了老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洋溢着愉悦的田园情趣。 颔联中“合”写出村边绿树环绕,自成一个幽静的天地;“斜”写出了 城外青翠的山峦遥遥耸立,构成一种旷远的境界。颈联写打开窗户面对 谷场菜园,端着酒杯倾谈农事桑麻。尾联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 深以及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 【精练】  •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 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要赏析。 • 示例:这两句近景与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 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118 •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应邀到乡间一个老朋友家做客的情景,表现了诗 人和这位农民朋友间淳朴真挚的感情。 • B.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体现主人待客之简朴。 • C.颔联由近及远地写出了山村风光的美丽幽静。 • D.尾联写老朋友邀请诗人重阳时再来做客,表现了朋友间深厚的友谊。 D  119 • 【主旨】 全诗紧扣“游”字,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风光图。表 现了淳朴的民风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120 • 【赏析】 首联中“莫笑”一句表现出农民的淳朴厚道。“足”字表现 出了淳厚乡民待客的盛情。这两句写出了农村丰年的情景,赞誉了淳厚 农民的好客,也表现了诗人与农民的深厚感情。颔联中“重”“复”突 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荫浓;“明”突出了 鲜花的娇艳明丽。以“疑无路”反衬“又一村”,蕴含哲理。颈联运用 对偶的修辞,写热闹的乡村民俗活动,表现了乡村淳朴的风土人情。尾 联写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凸显出诗人与乡民之间的 真挚情感,表现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 121 • 【精练】  • 1.“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 “足”,“足”是足够、充足的意思,赞誉了憨厚农民的热情好客。 • 2.选出对陆游《游山西村》赏析有误的一项 (  ) • A.这首七律紧扣一个“游”字描绘优美乡景,赞颂淳朴的乡情。 • B.首联“足鸡豚”,写出年成丰收与乡民好客。 • C.颔联蕴含生活哲理,“暗”,写夜晚之景;“明”,写白天之游。 • D.尾联“夜叩门”写作者再游之兴,与孟浩然“就菊花”结语有异曲 同工之妙。 C  122 • 【主旨】 这首词上阕着重写塞外秋景,且景中有情;下阕抒情,抒发 的是边塞将士的愁情。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塞 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123 • 【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异”字是对塞外 景色的概括,为下文勾勒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作铺垫。“四面边声 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景色,形 成浓厚悲凉的气氛,渲染出悲壮的氛围,也表现出将士守边的艰苦。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化用典故(勒石燕然山),表明战 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 白发征夫泪”中“羌管悠悠霜满地”是“长烟落日”的延续,借景抒情, 抒发思乡忧国之情。 124 • 【精练】  • 1.词的上阕写景,重在一个“异”字,试分析“异”字的表达作用。 • 一个“异”字,统领全词,表现出塞下苦寒、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 殊背景。 •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 等词语可以看出。 •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 了”。 • C.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D  125 • 【主旨】 词人借景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体现出一 种面对困境仍旧乐观勇敢的人生态度。 126 • 【赏析】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中 “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 出一种凄冷的环境氛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 发唱黄鸡”中“休将白发唱黄鸡”出自白居易《醉歌》“黄鸡催晓丑时 鸣”“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劝人不要感慨时 光易逝,而要振作精神。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 【精练】  • 1.发挥想象,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所展现的画面。 • 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127 • 2.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 B.“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 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 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 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C  128 129 • 【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 遭遇,揭露了赋税的繁重和不公平的现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 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 130 • 【赏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交 代时间及环境气氛,即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为下文书写丰收景象下农 民的悲哀作铺垫。“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 冈”通过对妇女携子送饭的正面描写体现出“五月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真实地再现了 农民不顾烈日烘烤,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的场景。作者借农 民这种矛盾的违背常情的行为,体现出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艰难。“复有 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 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对当时严苛的赋税制度提出尖锐的批 判,对蒙受苦难的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今我何功德,曾不事 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表现出作 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关心以及深深的自责。 131 • 【精练】  • 1.本诗描绘了哪三幅画面? • 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 132 • 2.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 (  ) •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 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 苦景象。 •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 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 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 情和关心的反映。 •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 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 烈的讽喻色彩。 A  133 • 【主旨】 《赤壁》从叙事开始,借一截沉于江中的断戟引发了对前朝 人事的慨叹,议论说明了假设东风不助周郎,双方的胜负就要易位,抒 发了自己的抑郁之情,说明了成就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的道理。 134 • 【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借物起兴,由断戟生 发对前朝人物事迹的慨叹,暗含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之感,引出对古人、 古事的感慨和议论,为后两句的议论作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 春深锁二乔”化用典故,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非常含蓄,同时也表露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 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有所作为,反映出诗人抑郁 不平的心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35 • 【精练】  • 1.诗的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 议论。以假设之辞言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侥幸而已,以此来抒发 自己空有才情而难逢良机的感慨。 136 • 2.选出对杜牧《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 (  ) • 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 治失意之情。 • B.“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 及销毁。 • C.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捡起来,洗磨之后,还能 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 • D.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 古之中又透伤今。 B  137 • 【主旨】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和国家的遭遇处境,抒发了爱国的热情和 为国家宁死不屈的气节。 138 • 【赏析】 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写了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 是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颔联 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 世比作雨中浮萍,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表达 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慨叹。颈联用双关、对偶的修辞 手法概括诗人难忘的两次经历。“说惶恐”是追忆过去,表明自己当时 在艰难时局下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慨叹眼前,说的是自己不幸战 败,只身被俘,漂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伶仃。尾联以磅礴的气势、 高亢的基调收束全篇,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了国 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139 • 【精练】  • 1.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 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 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或“为国捐 躯”“举身赴国难”)的坚贞情怀,充分体现了他的崇高气节。 • 2.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 A.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 • B.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 无根。 • C.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 的危苦,抒发了作者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A  140 • 【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离京时的复杂心情,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归隐, 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仍然要为国家民族效力的思想感情。 • 【赏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中“浩荡”一词将无 形的离愁有形化、动态化,既强化了“愁意”,又体现出诗人豪放洒脱 的气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 面上写“落花”,实际上是借以表露情怀,表达诗人始终关心国家命运、 为国效力的情怀。 141 • 【精练】  • 1.请你从修辞手法和内容上对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 花”作简要分析。 • 运用比喻的手法。诗人以落花自比,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 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 2.选出对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 (  ) •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 远。 •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 牺牲。 D  142 • 【主旨】 这首散曲吊古伤今,写了潼关的险要地形,触景生情抒发感 慨,最后得出结论:历代王朝不论兴亡,受苦的依然是人民。表达了作 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143 • 【赏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运用拟人的修辞 手法写潼关的险要壮观,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中“踌蹰”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作 者驻马潼关、思绪万千、徘徊不前的情态。从眼前衰败之象,追忆当年 长安繁华之景,真切表达了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及对动乱中遭受苦难 的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主题 的开拓和深化,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144 • 【精练】  • 1.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中的哪个词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 示例:我认为“聚”字用得好。用拟人的手法(或从视觉角度),写出了 潼关处于雄伟的群山怀抱之中的险要地势。“聚”化静为动,一个“聚” 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写出了峰峦的动感。 145 • 2.下面的选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的特点。 • C.曲中的“聚”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表现出汹涌澎湃的情态。 • D.曲子表达了作者的伤感悲愤之情,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D  146 147 • 【主旨】 这首乐府诗通过描写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凄凉的处境,悲苦的心 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 【赏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句话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主人 公从军之久,写出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 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中前两句说明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 亲人的现状。后两句属于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 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的离去。“兔从狗窦入,雉从 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四句是近景描写,描写出一派凄凉破败 的景象。家中空无一人,老兵举目无亲,其凄楚的心情可以想象。“羹饭一时 熟,不知贻阿谁”一句,进一步表现出老兵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出门东 向看,泪落沾我衣”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 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148 • 【精练】  • 1.请简要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始”字的妙处。 • “始”字用得好。一个“始”字可见战争时间之长,表现出诗人对于无 尽战事的不满以及对长久戍边在外的战士的同情。 149 • 2.下面的选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这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 与到家之后的情景。 • B.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 C.《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 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 D.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 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 A  150 • 【主旨】 通过回顾作者当年慷慨从军的英雄气概,今昔对比,抒发壮 志未酬、岁月虚度、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 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151 • 【赏析】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运用典故。“封侯”用班 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复旧 河山的壮志。“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中一个“暗”字写出岁月 的流逝、人事消磨,化作灰尘堆积的暗淡画面。“胡未灭,鬓先秋,泪 空流”中“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的悲痛之情。 152 • 【精练】  • 1.“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的“觅封侯”用得好,试简析其妙处。 • “觅”是“寻求”“执着追求”的意思。“觅封侯”借用班超的“投笔 从戎、立功异域、觅取封侯”的典故,表现了诗人执着追求,渴望建功 立业的凌云壮志。 • 2.下列对本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 A.“诉衷情”所诉的,乃是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 B.“关河梦断何处”表明作者对边疆战事梦牵魂萦、时时关心。 • C.“当年万里觅封侯”两句,是作者对于抗敌情形的假设想象。 • D.本词在抒发感情时,至少有两处使用典故。 C  153 • 【主旨】 词人借景抒怀,借古讽今。通过对三国时期政治人物孙权的 赞扬,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表现了作者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 强烈愿望。 154 • 【赏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词人登上高高的北固楼, 放眼望去是美好的神州风光,这引发了他的联想,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自然引出下文。“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首句纵观 千古成败,表达了词人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末句化用杜甫《登高》 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将词人的愁思和感慨 比作奔流不息的江水,表达了词人无尽的愁思与感慨。“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词人通过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 之,反衬了南宋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今昔对比,令词人慕古伤今,忧患怅惘,流露 出词人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155 • 【精练】  • 1.下阕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 运用典故,引用了《三国志》中的典故。借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不惧 强敌的盛赞,委婉地暗示了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这半壁江山的南宋,没 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今昔对比,令词人慕古伤 今,忧患怅惘,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156 •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是一首登 临怀古的词作。 • B.全词借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 是对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 C.“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刘备这句话,不仅 “曲尽其妙”,而且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手法上含蓄、委婉。 • 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尽显豪放 风格。 C  157 • 【主旨】 本词通过生动豪迈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寄生无聊生活的厌 倦和对冲出封建束缚,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强烈向往,表达了作 者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凌云壮志。 158 • 【赏析】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点明 写作时间是中秋佳节,地点是京城。一个“又”字体现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 慨。“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 瘦”,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独在异乡的孤寂和冲破家庭束缚的喜 悦之情。“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第一句用《史记·项羽本纪》中 汉军破楚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第二句指词人在浙江时过的 貌似贵妇,实则处于被奴役的生活。“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三句写 词人过着贵妇生活,但对这样的生活并不留恋,反而加以蔑视。“身不得,男 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展现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 表达了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对上文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基调低沉, 家国仇、民族恨蕴于字里行间,渗透着女革命者的激情抱负,文字平实而感人。 159 • 【精练】  • 1.请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这两句。 • 这两句表现中秋景色的清秀明丽,用典含情,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所表现的喜悦之情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所表现的冷落 之感,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羁绊的 喜悦,又有佳节独宿客栈、青春蹉跎无可奈何的失落幽怨之情。 160 • 2.下列句子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  ) •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 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 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 漓尽致。 •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 比黄花瘦”的诗句。此外以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 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C  161 • 【主旨】 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 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 绪。 162 • 【赏析】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一“小”一“大”的对比中, 流露出作者的爱憎之情。“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 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 抬声价”中“乱如麻”三字把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描摹殆尽。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从听觉方面分别 就“军”和“民”剖析了宦官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眼见的吹翻了 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全曲以“吹”字贯穿始终。先 写“吹”之声,继而写“吹”之功用,再写“吹”之恶果,表达对“吹” 的憎恨,勾画出一群宦官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只吹的水 尽鹅飞罢”形象地表现了官吏们欺压百姓,使百姓倾家荡产,一无所有 的情形。 163 • 【精练】  • 1.说说“官船来往乱如麻”这句话的含义。 • “乱”字写出了宦官酷吏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丑恶面目;“如麻” 极言其多,更加突出了其骄横野蛮的情态。 164 • 2.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朝天子·咏喇叭》是元代作家王磐的代表作品。“朝天子”是词 牌名,“咏喇叭”是题目。 • B.“水尽鹅飞”形容宦官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 • C.作者轻俏诙谐的语言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道出了百姓的心 声。 • D.作者借物抒怀,活画了宦官的丑态,讽刺和揭露了当时的宦官们狐 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A  165 • 【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他对污浊 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 166 • 【赏析】 首联“盛”与“稀”对比,表明诗人不善于种田。语言平淡 朴实,充满亲切之感。颔联此句为虚写,首联为实写。运用虚实结合的 手法。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逸兴。颈联通过细节描写,反映 了劳作的艰辛和劳动带来的轻松喜悦的心情。尾联“愿”字,强调诗人 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表达了诗人宁可隐居躬耕也不与世 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以及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情。 167 • 【精练】  • 1.诗句“但使愿无违”的意思是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根据 你对诗人的了解和所学的其他作品,谈谈“意愿”的含义。 •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 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而折腰”强。 168 • 2.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 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 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 指各种野草。 •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 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表 达了对归隐后的艰苦耕种的抱怨。 • D.“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 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C  169 • 【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洞庭湖的雄浑壮阔的气势,寄托着作者希望得 到张丞相引荐,表现出作者积极入世的思想。 170 • 【赏析】 首联 “虚”和“太清”都是指天空。写湖水与天空浑然一 体,突出洞庭湖的宏大气象。颔联中“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富的蓄水 量,“撼”字写出洞庭湖的气势宏大。前句是视觉感受,后句是听觉感 受,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雄浑壮阔,极富感染力。颈联借 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无人引荐,不能在太平盛世出仕为官, 为民谋利,深感惭愧的苦衷。尾联诗人借用《淮南子》中的典故,巧施 设喻,希望张九龄引荐自己出仕,自己从此不再做“坐观”者,变为执 竿垂钓的人。 171 • 【精练】  • 1.分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字、“撼”字的表达效 果。 • “蒸”:蒸腾。“撼”:撼动。从视觉、听觉描绘了洞庭湖雾气蒸腾、 涛声震天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 • 2.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B  172 • 【主旨】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自己退隐山林后游山玩水、自由自在欣赏 大自然的闲适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闲适怡然、随遇而安 的情怀。 173 • 【赏析】 首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恶尘俗,信奉佛教,后来则安 家于终南山边。颔联“独往”写出诗人每每兴致勃勃,自得其乐;“自 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从艺术上看,颈联这两句可谓诗中 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尾联中“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正因为处 处偶然,所以处处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诗人心中的悠闲,写出了 诗人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 【精练】  • 1.这首诗颔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 • “独”和“空”字。诗人只身独游终南山只是随性而为;满山美景不需 与人共享,但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这两个字表达出了诗人归隐后自得 其乐的闲适情趣。 174 •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联表述了诗人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的情绪,晚年归 隐于终南山边。 • 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的情形。“每”即“常常”, “胜事”指山中美景。 • C.尾联写了诗人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 得让老人回家。 • 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 语言平白如话。 C  175 • 【主旨】 这首词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 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176 • 【赏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中“接”“连”二字 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 种瑰奇雄伟的境界。而“转”“舞”则将人在风浪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 给了读者,为全篇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 是一句非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路长”“日暮”写出了词人 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 情。“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运用比喻、用典的 修辞手法,把自己比成大鹏,乘风高飞远举,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 福,意境壮阔,想象丰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177 • 【精练】  • 1.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的“接”“连”二字。 • 两个动词运用得尤为贴切,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 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178 •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 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 候。 • 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 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 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 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  179 • 【主旨】 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千里行程中看到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孤 寂和伤感,含蓄地透露了词人厌恶扈从生活的情绪及浓郁的思乡之情。 • 【赏析】 上阕中“一程”二字重复使用,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 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使读者从字里行间就可以感受到词人的满腹乡思、 一腔愁绪。下阕中“风”“雪”二字与上阕中“山”“水”相对应,衬 托出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凄凉。 180 • 【精练】  • 1.词中“一程”“一更”用得妙,请简要赏析。 • “一程”与“一更”均叠用,显示出一种整齐的对称之美。上阕,山水 相迭,一程接一程,写出空间上的延续;下阕,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 写出时间上的延续。 181 •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久久不能入睡,苦不 堪言。 •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从而引 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 之情。 B  182 • 【主旨】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 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 想感情。 183 • 【赏析】 首联交代出使的经过。“单车”是说随从少,轻车简从,仪 节规格不高。“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颔 联描写边塞的情势,表明诗人已到边关前线。这两句既概括地交代了行 程,同时以“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 孤寂、飘零之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颈联中“大”写边疆沙漠, 浩瀚无边;“孤”既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也显出人烟的稀少;“直”写 出了孤烟高高直立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边塞景物的惊异;“长”表现 了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尾联诗人 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还在最前线,诗中流露出对都护 的赞叹,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 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 184 • 【精练】  • 1.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 “直”:笔直,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浑圆,给 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 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185 • 2.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借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 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 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 心情。 •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 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 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A  186 • 【主旨】 本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两句写秦淮夜景, 后两句抒发感慨,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醉生梦死的上层人物,表达了 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 【赏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中“烟”“水”“月” “沙”四者,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月下河边朦胧、冷清的 画面。“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古讽今。这两句诗 看似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那些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而“不知” 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187 • 【精练】  • 1.诗的首句连用两个“笼”字,有什么好处? • 笼:笼罩。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汇在一起,把秦 淮河上烟月迷蒙的景象勾画了出来,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表 达出诗人深沉的忧虑之情。 188 • 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 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 做了铺垫。 •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这样的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 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 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C  189 • 【主旨】 本诗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 思之情,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190 • 【赏析】 首联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厚,也突出见面的不易, 抒发了主人公不堪忍受分离的痛苦心情。颔联运用比喻、一语双关。 “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 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而巧妙。颈联写女子 离别后的担心,既担心容颜变老,又担心男子一人在外,夜读时会为寒 气所侵,饱含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尾联运用典故(“蓬山”和“青 鸟”)以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透出无法经常见面,只能靠书信传情的 无奈。 191 • 【精练】  • 1.颔联是名句,试从手法和情感两方面来分析其妙处。 • 手法:巧用比喻的谐音双关,新奇巧妙,“丝方尽”——“思方尽”, “烛泪”——相思之泪。情感: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至死不渝 的爱情。 192 • 2.对李商隐《无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 氛围。 •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 思之切,爱情之深。 •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 曲折,设想奇丽。 • D.尾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 机会多得很。 D  193 • 【主旨】 全词通过对旧亭台、夕阳西下、花落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 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194 • 【赏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前两句借景抒情。无端的伤感弥漫在字面上。“新”“旧”对比包蕴着 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怀旧之感中又蕴含着深婉的 伤今之情。“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知其难返的心 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融情于景, 表达了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惆怅,既似恬淡又似深婉的人生感触。一个 “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 好年华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95 • 【精练】  •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 好在哪里。 • 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整,宛如天成。前句写出无力挽回逝去的 春天,表现了对春光消逝的惆怅情怀;后句表明燕又归来,似曾相识, 但这一“归来”表明又过一年,照应上阕的“去年”,是以燕又归来, 表达了对时光已逝的伤感。 196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 A.“浣溪沙”是词牌名。晏殊,字同叔,南宋词人,有《漱玉词》传 世。 • B.“去年”“旧”暗含着物是人非、时光不再的悲叹。 • C.“夕阳西下”写实景,从文字上看是流连光景,而更深一层是对人 生易逝的感慨。 • D.“独徘徊”的“独”字表现了词人孤独怅惘的心境。 A  197 • 【主旨】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 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 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 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 限热爱。 198 • 【赏析】 开篇设问破空而来,把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表现出来, 也显露出词人不知天上宫阙,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三、四句笔势 回转,说明了词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时徘徊困惑的心态。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中,展示了词人情感的波 澜起伏,隐约透露出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寄寓着词人 的双重矛盾心理。“转”和“低”将月光拟人化,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 光流动的感觉,表明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 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词人的忧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表明人生不会十全十美,要有豁达的 胸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唯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 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美好景色,表达了词人能够不为 离愁别苦所束缚的达观思想。 199 •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 眠”,不能入睡(的人),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 的情景。 200 • 2.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阕写 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 的情绪。 •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 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 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 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  201 • 【主旨】 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抒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 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 定的强烈愿望。 202 • 【赏析】 首联写听到消息时惊喜的情形。作者流亡在外,生活艰辛, 听闻河南河北已经收复了的消息,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衫。这泪里既有 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颔联和颈联写 诗人全家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 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 些癫狂了,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 化,欣喜、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尾联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 飞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203 • 【精练】  • 1.尾联中的“即”“从”“穿”“便”“下”“向”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用上这几个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转瞬即过,描绘出一幅急驰的画 面。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还乡,归心似箭的心境。 204 • 2.下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 “喜”字。 •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 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 急于还乡的心情。 •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 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D  205 • 【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露了 “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 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 勒索、疯狂地公然掠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 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06 • 【赏析】 诗歌开篇两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 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诗人运用衬托手法,以“两鬓苍苍”突 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卖炭得钱 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前两句 属于设问,通过愿望的卑微表现老翁生活的贫困,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 炭的恶行作铺垫,后两句属于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人把解决衣食 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车炭上。“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 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与前面描写的内容形成对比。 “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形成对比,突出卖炭老人生活的艰难。 207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 向北”两句中“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用来形容宫使 得了功劳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 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使的罪恶。“一车炭,千余 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中“一车炭, 千余斤”和“半匹红绡一丈绫”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208 • 【精练】  • 1.“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 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受剥削、被压迫的地位。 • 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体现卖炭翁劳作的辛苦。 • B.“心忧炭贱愿天寒”突显卖炭翁内心的忧伤。 • C.诗歌揭露了宫使们巧取豪夺百姓物品的行径。 • D.诗歌表达了对受“宫市”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B  209 • 【主旨】 本诗通过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展示了一个孤寂者深夜期客 不至烦恼焦躁而无奈的感受。 210 • 【赏析】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一句中“家家雨”, 以叠词形式写出单调而寂寞的气氛,为客人不至埋下伏笔,“处处蛙”, 似闹实静,更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 落灯花”,一个“闲”字,把主人热切期待客人,而客人却迟迟不来的 失望与无聊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敲”一“落”,将诗人约客久等不至 时的心情刻画得极为生动,主人此时的心烦、焦急、失落、无奈,都从 这一“敲”一“落”中流露出来。 • 【精练】  • 1.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 夸张。描写了夏季江南特有的景色。 211 • 2.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 来访时的感受。 •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 阵阵的雨声、蛙声。 •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 的心情。 •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 含蓄而有韵味。 C  212 • 【主旨】 这首词通过对宿醉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 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213 • 【赏析】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的是昨夜的情景,包含 了两个内容——风雨和喝酒。“雨疏风骤”直言昨夜的风雨:雨点稀疏, 风声急骤;而写喝酒的情景却很婉转,“浓睡”即酣睡之意,证明昨夜 大醉,故可知酒喝得很多;从“不消”二字,可看出词人是借酒消愁, 足见愁有多深。前两句一明写,一隐写,境界全出。“试问卷帘人”以 下五句是今晨的情景。词人一早醒来,虽酒意未消,但仍想起昨夜的雨 疏风猛,于是一起身就问正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庭园里的海 棠现在怎么样了?”因词人不确定昨夜的风雨是否摧残到园中的海棠花, 故言“试问”。“卷帘人”的回答:“海棠依旧。”一个“却”字用得 极妙,将词人的情致与侍女的冷漠态度描绘得活灵活现。显然词人不满 侍女的回答,于是反驳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14 • “绿肥红瘦”指海棠花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实为名句。以“绿”和“红” 两种颜色指代叶子和花朵,以“肥”和“瘦”形容叶之繁茂与花朵凋零, 可谓新鲜之极,动人之极,又照应起句的“雨疏风骤”,前后呼应,相 映成趣。 • 【精练】  • 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写出了春天晚上,雨点疏落,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 215 •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 B.“海棠依旧”是词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B  216 • 【主旨】 词人借江水抒发了追昔抚今,望故乡不得回的悲愤之情,表 现了恢复中原的意志和不可阻挡的必胜信念,同时也表现出壮志难酬之 感。 217 • 【赏析】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水是清的,却充满 历史的血泪,这是感慨,也是控诉。“多少行人泪”极写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深重苦难,言简而意深。“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达了词人 对北宋繁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消逝的惋惜之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 流去”,青山能挡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之心,“东流 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当然也是词 人之志。“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 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 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绝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 志向。 218 • 【精练】  • 1.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 • 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词人用“东流 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也是词人之 志。 219 • 2.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 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 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 已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 C.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 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 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 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B  220 • 【主旨】 诗中所表达的是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221 • 【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采用“兴” 的手法,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目中美女的向往之情, 渲染和谐悠扬的气氛。三、四句统领全篇,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用采摘荇菜起兴,写主 人公艰难执着的追求过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 侧”,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体现音律美,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 思念绵绵不断,直接抒写男子对心中爱慕的姑娘追求不到的苦恼。“参 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 淑女,钟鼓乐之”依旧使用起兴的手法,写出了男子要用琴瑟和钟鼓来 亲近和取悦心爱的女子,实际上是想象着把心中的姑娘娶回家门的情景。 222 • 【精练】  •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 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 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 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 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23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 字作为题目。 • B.诗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 C.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 D.“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象之词。 B  224 • 【主旨】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 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伊人的心 境,塑造了一个不懈追求心上人的执着的主人公形象。 225 • 【赏析】 一、二句采用起兴的手法,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三、 四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 水;五、六句叙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由此, 主人公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痴如醉的形象跃然纸上。“苍苍”“萋萋”“采采” 三词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 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处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为霜”“未 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写出 了主人公等人不见,寻人不着的焦急、惆怅的心情。“方”“湄”“涘”三字 的变换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主人公和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情景与心理真切地 描绘了出来,大大地拓宽了诗的意境。“长”“跻”“右”和 “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主人公寻见伊 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塑造了一个不懈追求心上人的执着的 主人公形象。 226 • 【精练】  • 1.本诗用了《诗经》中常用的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 托物起兴(比兴手法)。作用:描写深秋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 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27 • 2.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 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 得的迷惘之情。 •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 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洲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 “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D  228 • 【主旨】 本诗抒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 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229 • 【赏析】 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 楼乃是仙人所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但诗人满 怀憧憬而来,仙人杳无踪迹,只余一座寻常江楼,美好憧憬和寻常江楼 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下文乡愁的抒发作 了潜在的铺垫。颔联中“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 伤。“白云”寄托着诗人对世事难料的感叹,“白云千载空悠悠”, “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而“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 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对 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催生了浓浓的乡愁。颈联晴日里汉阳一 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鹦鹉洲。尾联以“愁”字收篇,准确 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渺茫意境吻 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 画外拖音。 230 • 【精练】  • 1.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 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231 •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 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 草凄清荒芜。 •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 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 空寂之情。 •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 来为人传诵。 B  232 • 【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西湖 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233 • 【赏析】 首联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时 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初平”写春水初生,略 写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颔联用“争”和“啄” 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 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颈联中“乱 花”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象,“迷人眼”则写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 “渐”“才”从程度上修饰“乱花”“浅草”,表现了它们刚刚萌发的 生机。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表达 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234 • 【精练】  •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 请简要分析。 • “争”“啄”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早莺争树,新燕衔泥的动态 场景,表现了初春蓬勃的生机。 235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 泥的画面。 •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C  236 • 【主旨】 全词通过密州出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突出了词人的豪 放、英勇气概,并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 望和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及爱国情感。 237 • 【赏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 冈”,“狂”字贯穿全篇,借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 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化用“孙权射虎”的典故,写词 人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要亲自挽弓射虎,浓墨 重彩地描绘出了狩猎场面的宏大,突出表现了词人的豪迈。“酒酣胸胆 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以“鬓微霜”“又何妨”衬托“少年狂”, 表现出词人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 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前两句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 比,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想象和盼望,希望能够担当重任,建功立业, 报效朝廷。 238 • 【精练】  •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派像冯唐那样的人来赦免他的罪名, 让他有机会去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239 • 2.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 •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 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 扩大了词的境界。 •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 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 壮观的出猎场面。 •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 达意。词中下阕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 自己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 的强烈愿望和远大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 气概。 C  240 • 【主旨】 全诗通过对世路艰难的描写,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同 时也表现了作者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展 示出作者力图摆脱困境,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241 • 【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 心茫然”以乐景写哀情,欲抑先扬,“斗十千”“直万钱”运用夸张的笔法极 言宴席的华美,通过“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刻画出诗人既悲愤郁 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形象,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 比,强烈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沉的苦闷和迷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 雪满山”将“行”与“难”这对现实与理想间的矛盾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表 现了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矛盾心理。“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 边”运用典故,以“垂钓”“梦日”自比姜尚、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 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这四句节奏短促、跳跃,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长风破浪会 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 态度,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242 • 【精练】  •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作者期 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243 • 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 愉悦的心情。 •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 艰难险阻。 •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A  244 • 【主旨】 这首诗是韩愈送给侄孙韩湘的,抒发了自己忠而获罪的愤慨、 为国除弊的决心和对朝廷的眷恋。 245 • 【赏析】 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贬” 的原因是“奏”,“朝奏”而“夕贬”形成了强烈对比,表现出处罚何 其迅疾!颔联抒发诗人忠而获罪的悲愤,“欲为”和“肯将”对举,表 明作者虽遭贬却不自悔的光明磊落的襟怀。颈联中“雪拥蓝关”,语意 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作者前途艰难渺茫。“马不 前”其实是人不前,这里托物寄兴,流露出作者无罪被贬的愤慨和痛苦 以及对亲人、国都的眷顾与依恋。“横”体现了阴云遮蔽秦岭的广度, “拥”体现了大雪纷纷的宽度和气势,表现出一种悲壮之美。尾联沉痛 地表达了自己将会客死他乡的幽怨,激愤与忧伤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吐 露了自己心中的怨愤不平和必死的决心。 246 • 【精练】  • 1.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横”和“拥”的妙处。 • “横”字体现了乌云遮日的广度,“拥”字体现了大雪纷飞的宽度和气 势,渲染了一种开阔大气、气势雄浑之境,体现了一种悲壮之美。 247 • 2.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 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 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 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D  248 • 【主旨】 这首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思想及甘愿为国为 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也体现了诗人清正廉洁的品行。 249 • 【赏析】 首联先以“乌金”称“煤炭”,再以“阳和(原指暖和的阳 光)”借指煤炭,足见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喜爱,极言其埋藏之深、储藏 热量之大。颔联“爝火”一句写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 地一样,“洪炉”一句写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 “破” 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煤炭被挖掘出来之后燃烧时所产生的作用之大,也 表明了诗人甘愿牺牲自己来造福国家的态度。颈联寓意甘为国家利益而 自我牺牲的人,乃国之根本、民之福星。尾联诗人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表达了自己为了百姓愿意像“乌金”一样甘于燃烧自己, 表现了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出力的志向。 250 • 【精练】  • 1.如何理解“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这两句诗? • 前一句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后一句写出 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 251 • 2.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 A.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借煤的燃烧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甘愿 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这与《石灰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 B.首联中“乌金”“阳和”都是指煤炭,表现了诗人对煤炭的喜爱之 情。“凿开混沌”极言煤炭埋藏之深,“深”字点明煤的储存量之大。 • C.颈联运用象征手法,借“鼎彝”的生成也要依赖煤炭的火力表明朝 廷必须依靠民心。 • D.最后两句表达了自己为了能使老百姓能享温饱,愿像乌金那样走出 山林,为民效力。 B  252 • 【主旨】 词人通过对清秋月夜、囚居生活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难以 言状的离愁别恨。 253 • 【赏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无言” 二字极写愁绪之重,重到无法言表;“独”字尽显孤独之感;“月如 钩”,将残月喻为钩,点明时间,同时移情于月,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 “钩”谐音“勾”,勾起诗人的离愁别绪,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 “锁”是“锁住”的意思,与前面的“独”字相呼应,进一步表现了词 人的孤独寂寞。“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直 抒胸臆。“别是”极言这不是一般的阶下囚的感受,而是亡国之君的离 愁别绪。“一般滋味”自是离愁别恨,亡国之痛。 254 • 【精练】  •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 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 “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 2.下面对《相见欢》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上阕写景,西楼、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画面冷寂。 •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栽着梧桐树的院落很寂静,渲染 了清秋气氛。 • C.下阕转入抒怀,写出了作者隐忧生活中难以排遣的感情。 • D.全词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之苦。 C  255 • 【主旨】 整首词追忆了梦境中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和紧张激烈的战斗 场面,抒发了词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气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56 • 【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挑灯看剑”写动作神 态,表现词人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梦回”这里指在梦中听见,“吹 角连营”表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词人曾经历 过而今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前两句既摹写了战争的惊险场面,也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 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愿望,“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拉弓 射箭的声音比作雷声,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惊险激烈的战争场面,后两 句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可怜白发生”中 的“可怜”,在这里指可惜,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 现在只能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了词人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理 想难以实现。“可怜”两字极为沉痛悲愤,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 愤慨。 257 • 【精练】  •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 样的氛围? • 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58 • 2.下面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 活。 •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 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 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D 

资料: 4439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