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握记叙文阅读思路。
2.了解记叙文知识要点。
3.掌握记叙文阅读方法。
考点聚焦:
第一:速读全文,确定文体,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
握材料概要。
第二:精读文章,弄清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注意
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
第三:细读文章,根据文章所设的问题,再次回头,
一一找出答案
第四:审清题意,针对拓展延伸的题目,然后再认真回
答.
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
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
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
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
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中心的
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
么地点?谁?干什么?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
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
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
意无穷。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
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
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
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
征)。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
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
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
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表达了……不能互换。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
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3 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
触觉)。
记叙文答题要点:
记叙文答题要点:
明确文体 把握主题
语言准确 言之有物
摸 书
⑴名叫莫拉的这位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人在对我
说:
⑵“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⑶“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
有富余。“我说。
⑷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
⑸“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
才肯关灯睡觉。”
⑹它真有趣。我说:
⑺“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
了。”
⑻他叫:“我也一样,常模书!”他愉快地虚拟着摸
书的动作。烁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它是我的知音。
⑼谈话是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
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
是摸书。
⑽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
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的呓语,或许是
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
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
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
而已。未读的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
有智慧;打开读来是一种享受,放在手里不轻易打开也
是一种享受;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
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他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
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
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
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⑾当一本旧书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
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
的风格,内页的板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
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
的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
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是一件古旧器物。
它的文化价值反而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
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了。
⑿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其嗜好,
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
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
“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这话
的神气像沉浸在一幅迷人的画里。
⒀我忽然想到一句话:“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
读。”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了。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摸书
2.本文多次提到“翻翻、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书的韵
味。加点的三个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这三个词的顺序体现了读书人对书
的感情逐步加深的过程。
3.本文表达作者热爱书的感情。作者为什么不以“爱书”
为题,而以“摸书”为题?请简要回答。
答:以“摸书”为题引起悬念,更具形象性,一个“摸”
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爱书爱到入迷的程度。
4.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读书人对书的感情十分准确地
传达给读者。请从⑽至⑿段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
抄下来并适当点评。
答:句子: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
点评:前三个词语由浅入深的写出了作者读书爱书
的程度,后三个词一方面写出了作者摸书时的心理,另
一方面也写出了书对作者生活实践的影响。
5.文章结尾说:“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结合全
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示例:人与书的关系,不仅仅是读与被读的关系,
书还是人的朋友,人的精神寄托,爱书人的一种崇高的
精神境界。
记叙文有一般记叙文和特殊记叙文之分。其中一般记叙文就是简单的写人
记事的文章,而抒情意味浓郁的散文和有着虚构情节的小说就属于特殊记叙文
的范畴。
1.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2、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
3、记叙的顺序:顺叙 倒叙 (同一件事) 插叙(另一件事)
4、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亲切,真实;第三人称“他”,不
受时空限制;第二人称“你”,亲切、真实。
5、记叙的线索: 一人、一事、一物、时间、地点、感情。
6、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7、记叙文的段落结构: 时间先后分,地点转换分,事物发展过程或
思想感情的变化分,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分,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分 。
8、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 +
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
象+特性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
性的注意和思考
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9、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0、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记
叙
文
知
识
归
纳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理解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中
心或段意、层意。
格式:通过什么人做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阅读记叙文要对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
行文过程能够分析理解,对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
化进行品析理解。
(3)能够理解上下文前后呼应、紧密相关的内容。
词句照应:如就某个词找出与之对应的描述句子;
结构照应:如对过渡句的理解,开头与结尾的呼应
等;
选择照应:如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能还原到恰当的位
置上。
2、理解某一段的作用:
首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过渡段——承上启下。
3、理解句子的作用:
(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
感受,联系主题。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
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
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首句总起、尾句总结、中
间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从艺术效果看: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
等作用。
4、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
义 :
(1)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
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2)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
5、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能力 :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
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
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
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
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
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
措施的可行性。
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
内的联系。
⑦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
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⑨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
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形式上一致。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1. 积累较丰富的材料。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
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
“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 选取适当的角度。“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角度,具体阐
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
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3.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议论记叙
相结合);
4.语言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一 哲
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德
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会,旨在为非
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
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女孩来的哦
啊了庄园的入口处,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
的瓷罐。
守在庄园入口处的保安安东尼拦住了这一老一小。
“欢迎你们,请出示请柬?谢谢。”安东尼说。
“请柬?对不起,我们没有接到邀请,是她要来,我
陪她来的。”老妇人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对安东尼说。
“很抱歉,除了工作人员,没有请柬的人不能进去。”
安东尼说。
“为什么?这里不是举行慈善晚宴吗?我们是来展示
我们的心意的,难道比可以吗?”老妇人的表情很严肃,
“可爱的小露西,从电视上知道了这里要为福州的孩子
们举行慈善活动,她很想为那些可怜的孩子做点事,决
定
把自己储钱罐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我可以吧进去,真
的不能让她进去吗?”
“是的,这里将要举行一场慈善晚宴,应邀参加的都
是很重要的人士,他们将为非洲的孩子慷慨解囊,很高
兴你们带着爱心来到这里,但是,我想先和场合不很适
合你们进去。”安东尼解释说。
“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一直没有说
话的小女孩问安东尼。她的话让安东尼愣住了。
“我知道受到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会拿出很多钱,
我 没有那么多,但这是我所有的钱啊,如果我真的
不能进去,请帮我把这个带进去吧!”小女孩露西说完,
将手中的储钱罐递给安东尼。
安东尼不知道是接还是不接,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
突然有人说:“不用了,孩子,你说得对,慈善的不是
钱,是心。你可以进去,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可以进
去。”说话的是一位老头,他面带微笑,站在小露西身旁。
他躬身对小露西说了几句。然后直起身来,拿出一份请柬
给安东尼:“我可以带她进去吗?”安东尼接过请柬,打
开一看,忙向老头敬了一个礼:“当然可以,沃伦.巴菲
特先生。”
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导者安南,不是捐出300万
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均出800万美元的比尔.盖茨,而是
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
的掌声,二晚宴的标语也成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
钱,是心。”第二天,美国各大媒体纷纷以这句话为标题,
报道这次慈善晚宴。看到报道后,许多普普通通的美国人
纷纷表示要为非洲那些贫穷的孩子捐款。
1.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包括故事的
起因、经过、结果)
答:小女孩想为非洲贫困儿童捐款,因无慈善晚宴的请
柬被拒绝在入口处,在沃伦.巴菲特先生的帮助下,扁
担进入了慈善我拿烟的现场,还成为慈善晚宴的主角。
2.第一段“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一
句中,“捧”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此句属于动作描写,表现了小露西对瓷罐的小心翼
翼,一级对慈善活动的虔诚、庄重的态度。
3.第九段划线句子“他躬身对小露西说了几句”。请你根
据当时的语境,写出巴菲特先生说话的内容。(不超
过30字)
答:示例1:小女孩,你真了不起!小小年纪就这么有爱
心。我代表非洲贫困儿童感谢你!(赞扬的角度)
示例2:小女孩,别着急,我一定想办法带你进入晚
宴会场,满足你的心愿。(安慰的角度)
4.不邀而至的小露西为什么会以30美元零25美分成为本次
慈善晚宴的主角?
答:(1)小露西的善举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所有富商
和名流都慷慨解囊,但只是自己积蓄的一部分,而小
露西却是倾其所有。(2)小露西的爱心能够影响更多
的人来参加慈善活动。(3)慈善的不是钱,而是心。
5.谈谈你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这句话的理解。
答:在爱的天平上,大家是平等的,不要把慈善活动看成
仅仅是有钱有身份的人的事情,即使再普通再平凡的
人,只要他人心怀善意,给予帮助,也是一种慈善。
或:为别人捐献一分钱一角钱的普通人和捐献成千上
万的钱的有钱人一样富有爱心,同样值得尊敬。
我的麦子熟了
(1)14岁的高占喜,青海农家子弟,因为湖南卫视的《晚间》,他
和城市的一个叫魏程的富家少年互换了7天人生,节目打出了议题:7
天之后,高占喜愿意回到农村吗?
(2)第一天,占喜在机场被新爸新妈接进了豪华的宝马车,他害羞
的靠在真皮座椅上面,不说话,认真的看着窗外闪过的高楼大厦,忽
然,他泪水盈眶。
(3)这个之前在山沟里疯跑,活泼开朗的孩子,对城市已经多次设
想。他曾经在作文里写道:“我想考上大学,在城里生活。”可是他
知道,他更可能中途辍学,流浪在城市某条喧嚣的马路上。
(4)这次机缘巧合,他提前进入了城市,小小的心里波澜万千,何
况现实的城市,比那个瑰丽的梦,仿佛更精彩。
(5)占喜住进了一栋豪华如天堂的复式公寓,拥有一间无比舒适的
大卧室。面对丰盛的晚餐,他无所适从,紧张得5次掉筷子。接着,
新爸新妈一次给了他200元的零花钱,从前,他一个月只有一元的零
花钱。
(6)在气派的理发店里,占喜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又一次盈满泪水。
(7)之后,他完全忘记了看书,迅速适应这种新生活。
(8)白天,他靠在松软的巨大沙发里,茶几上是他之前从未见过的零
食,面前是巨大尺寸的液晶电视,他自在的享受这一切,除了脸颊上
两抹不去的高原红,就像是在这里长大的。
(9)当占喜尽情享受新生活时,观众们忧心忡忡——这个孩子会丧
失本性,沉迷于吃喝玩乐吗?
(10)某天,占喜被安排去卖报。归途中,占喜变得少言寡语。他看
到城里人行色匆匆,在马路之间穿梭,犹如他在稻田之间穿梭,也看
见天桥下的乞丐,衣衫褴褛的等待施舍……那天,他对记者说,城里
人也有穷人,生活也不容易。记者问,那你同情他们吗?占喜说,不,
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幸福靠自己。
(11)说话时,他分明又是那个崇尚奋斗,一直努力的高原孩子。
(12)当晚短信预测,大多观众仍然觉得占喜不愿回乡。谜底提前揭
晓——当得知自己的父亲不慎扭伤脚的消息,占喜立刻要求赶回家乡。
(13)“为什么急着要走?父亲的脚伤不是大事,难得来一次城里。”
记者问。
(14)占喜只说了一句:我的麦子熟了。
(15) 父亲很早目盲,哥哥在外打工,弟弟尚且年幼,14岁的占喜
已经成为家里的主劳力。他难以不被城市吸引,这无可厚非,但同时,
他也眷恋自己贫穷的家,艰辛的父母,几亩薄田和已经成熟的麦子。
(16)城市是他的梦,贫穷的家,却是他深植血液的责任。
(17)回到农村后,占喜仍然五点半钟去上学,啃小半个
馍馍当午餐,学习之余割麦挑水;仍然是补丁长裤配布鞋
,刻苦读书不改初衷:“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真正走出大
山,改变命运。”
1.请用简要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10段“归途中,占喜变得少言寡语
。”的原因是什么?
3.从理清思路的角度看,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4.怎样理解弟16段中“城市是他的梦,贫穷的家,却是他
深植血液的责任。”这句话的含义?
5.如果你有机会以文中的那种方式交换到西方发达国家,
你还会愿意回来吗?请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