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信息提取题
透 视 与 训 练
题 型 概 说
解 题 策 略
典 例 解 析
真 题 演 练
[题型概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
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拓宽语文学习和
运用的领域。作为初中生应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能
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它考查学
生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信息筛选能力、语言概括
能力和表达能力,它是对新课标要求的最好诠释。
信息提取题对文段进行筛选、概括,完成
指定要求。它有以下的特点。
• 1、聚焦热点,具有时代性。连宋访问大陆,印度洋海
啸、超女、北京奥运是家喻户晓的热点新闻,体现时代特
征,要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政治的习惯。
• 2、关爱生命,体现人文性。热爱生命,关心弱势群体,
关怀青少年的成长,关注大自然,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等。“全国助残”、“绿色上网”、“查处《臭
作》”、“反盗猎藏羚羊”等试题都体现了这一主题。
• 3、点击名人,显示地方色彩。刘翔奥运会夺冠改写
了田径运动会的历史,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江西也以雅
典奥运会冠军江西籍的彭勃为自豪。这些试题都明显的地
方色彩,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发展,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
情感。
• 4、关注科学,激发兴趣。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
的,介绍珠峰测量信息与远洋科学考察船的起航
报道,会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热爱科
学的激情。
• 5、弘扬精神,升华情感。2006年是抗战胜利60
周年,日本的侵华史永远镌记得在历史上,英雄
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精神却永耀史册。《抗
日战士聚徐州》、感动中国的殷雪梅老师的事迹,
都出现中考试卷上。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定
会受到教育,情感受到熏陶。
• 一、明确要求,分析类型。
• 常见的信息提取题有三种类型:
•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类;
• 以下定义,说特征为主的说明类;
• 从事实和道理依据中概括观点的议论类。
• 这三类语段包含的要素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一
样。因此,要准确提取信息就要分析它们的类型,
明确它们的要求。
[解题策略]
二、筛选信息,突出主体。
(一)叙事类的信息提取题以新闻为主,考查
的形式是拟写新闻标题、概括一句话新闻、写新
闻导语。这类语段往往具备人物(事物)、时间、
地点、事情等信息,如果是多段的,而这类信息
往往又集中在第一段,因而我们在通读材料的基
础上,要细读第一段,提取要保留下来的主要信
息。新闻类考查的形式不同,要求不同,筛选信
息的方法也不同。
• 1、拟定新闻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根据新闻
标题简洁、新颖、醒目的要求,我们要筛选出主
要信息,采用“人物(或事物)+干什么(或怎
样)”的形式。
• 2、概括一句话新闻。一句话新闻常常具备时间、
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我们要筛选出这些要
素,采用“人物(或事物)+何时何地做什么
(或怎样)”的形式。
• 3、写作新闻导语。导语是新闻的头一句或第一段
话。它是新闻最有价值、最核心事实的提要。写
作导语,可用摘要或综合的方法。摘要是指对新
闻中主要的事实作一个扼要的叙述;综合是对新
闻通过分层,概括层意,然后合并归纳。采用
“人物(或事物)+干什么(或怎样)”的形式。
(二)议论类的信息提取题,主要是考查同学
们对观点的概括。根据材料中的事实论据和道理
论据来理清它们的层次,分析它们的论述中心,
从而概括出中心论点。
(三)说明类的信息提取题,考查的形式主要
是给材料中的说明对象下定义。先要准确判断出
说明对象,然后提练出相应的特征。答案往往以
“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形式组成。
•
三、斟字酌句,准确表达。
我们筛选出来的信息组合成句后,字数常
常超出限制,这时还必须结合字数要求对信
息再次筛选,可以删去一些次要信息,然后
组合成句。
[典例解析]
例1 、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
超过16个字)
• 3月31日,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组织学生观看革
命传统教育影片。中午12点40分左右,该校一、
二年级的数百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中排队
向金坛城区金沙影剧院进发。队伍刚走出校门,
一辆小轿车由西向东飞驰而来,危急中,52岁的
殷雪梅老师张开双臂,奋力将走在马路中央的六
七个学生推到了路旁,她自己却被小轿车撞飞到
25米外落下……学生得救了,可是以身躯挡车勇
救学生的英雄教师殷雪梅老师,却因伤势过重,
抢救无效,于4月5日凌晨1时在金坛市人民医院去
世。殷雪梅老师的事迹感天动地,谱写了一曲人
民教师的英雄赞歌。
•
[解析]这是以记人写事为主的叙事类语段,要按照
新闻具备的要素,理出信息要素。时间:3月31日中
午12点40分左右;地点:马路上;人物:殷雪梅、
学生;事情:殷雪梅以身躯挡车勇救学生;事由:
一辆小轿车由西向东飞驰而来,就要撞到学生。然
后可以按照“人物(或事物)+何时何地做什么
(或怎样)”的顺序(或适当调整顺序)组成一句
话。可概括为“殷雪梅老师3月21日中午12时40分左
右以身躯挡车勇救学生而壮烈牺牲”。题目要求不
得超过16个字,因此对信息再次提炼,删去一些次
要的,如时间,地点,提取它的核心事实“殷雪梅
老师勇救学生壮烈牺牲”,也可概括为“殷雪梅老
师用爱谱写生命赞歌”。(意思对即可)
• 例2 、 用一句话提炼出下面语段表达的主要信息。
• 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让你们向他祈祷,而是
为了使你们彼此看得清楚一些。老师不是教官,
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他也不可能一
切全知道。假如他装作知晓一切的样子,那么你
原谅他,但不要相信他。相反,他若承认他不是
一切都知道,那么你要爱戴他,因为他是值得你
爱戴的。(节选于一位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解析]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纯粹以说理为主,
可以分为两个层次;①②句总说老师不可能知道
一切;③④句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对老师的态度。
两个层次都是围绕老师不可能知道一切这一中心,
进而可以概括出这段话表达的观点是“老师不可
能知道一切”。
例3、 阅读下文,给“返祖现象”下定义。(不
超过35个字)
什么是“返祖现象”?生物在漫长的历史进
程中,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身上的器官逐渐发
生了进化或退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一代一代遗
传下去。但是,在这千千万万次生育中,也可能
有例外,本来已经退化了的器官却突然重新出现;
仿佛某种长期被抑制了的微弱遗传因素,突然又
强化起来。这时,某个生物体就出现了一部分不
同于一般状态的现象,这就叫“返祖现象”。
[解析]这是一则说明类语段,要求里
已明确指出了说明对象是“返祖现
象”。仔细阅读文段,会发现“本来
已经退化了的器官在某个生物体突然
重新出现”就是返祖现象的本质特征。
于是按照“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
征”的形式,结合字数要求,加以整
合,归纳为“返祖现象是本来已经退
化了的器官在某个生物体上突然重新
出现的现象。”
[真题演练]
1、根据下面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拟写一个新
闻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据台湾媒体报道 宋楚瑜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
团于13月下午3时40分许返抵台北。亲民党主席宋
楚瑜在桃园机场发表讲话表示,亲民党带着两岸同
胞共同追求和平的愿望回到台湾。宋楚瑜说,这次
访问期间看到了大陆的很多变化,也看到大陆乡亲
和我们一样,都愿意追求和平。
宋楚瑜访问团抵达台北。
2.给“光化学烟雾”下定义。
汽车和某些工厂都会排出许多废气,里边含有
大量的碳氢化合物,这些有害气体经太阳紫外线照
射后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于是产生了浅蓝色的烟雾。
科学家管这种烟雾叫“光化学烟雾”,是一种严重
的大气污染。20世纪50年代的洛杉矶拥有250万辆
汽车,每天大约有一千多吨有害气体排入大气。
汽车、工厂排出废气中的大量的碳氢化合物经太阳紫
外线照射后产生的浅蓝色有害烟雾,叫光化学烟雾。
3、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文化部日前要求各地
文化部门查处《臭作》等四款存在非法内容的电脑
游戏。
记者了解到,文化部门在市场上发现的这几款
违法游戏产品,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内容,违反了
我国的法律规定,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文化部办公厅日前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文
化部门立即会同公安、工商、电信等部门,组织执
法人员对传播这些违法游戏的网站、场所进行检查。
一经发现上述电脑游戏,立即查禁、收缴,并根据
线索,追根溯源,严查彻究,依法予以处罚。
新闻标题:________
文化部要求查处《臭作》等电脑游戏。
4、请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2字)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
冰盖昆仑考察队12员队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
高点。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4093米的蓝
天之下。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产盖之颠。
5、根据语段内容,写一句话(不超过20字)。
在科学创造方面,我们可以列举历史上一些著名
人物取得成果的年龄:伽利略17岁发现钟摆原理;牛
顿20岁创立微积分,24岁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
21岁取得第一项专利,30岁发明留声机,32岁发明白
炽灯,33岁发明电车;徐霞客22岁开始周游各地,进
行地理考察;杨振宁34岁时与30岁的李政道共同发现
了宇宙不守恒原理,荣获诺贝尔物理奖……上述事实
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最高点。(意思对即可)
年轻时期是科学创造上取得成果的重要时期。
• 6、导语是对消息核心内容的概括。请在下面这
则消息的横线上补写导语。
• 抗日战士聚徐州
• 本报讯,今天是徐州沦陷纪念日______。记者了
解到,9名老人分别来自上海、北京、镇江、济
南、南京、长沙等地,但都是徐州籍,年龄最大
的86岁,最小的也已83岁。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
年之际,老人们相约在徐州沦陷日前夕,相聚到
徐州,重话昔日的峥嵘岁月,再游当年生活、战
斗过的地方。
• 前日上午,他们参观后感叹徐州的变化太大了。
这些耄耋老人谈起徐州沦陷前后的战斗经历,激
昂慷慨,还激动地唱起了《救亡军歌》。
9名抗日老战士相聚徐州,重话昔日的峥嵘岁月。
7、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近日,由青海省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
局组建的巡山队已到达可可西里保护区腹地,全面
开展2005年春季反盗猎大搜捕特别行动。
春季是盗猎案件多发期。怀着幼崽的母藏羚羊
开始集群,雄性藏羚羊也处于体质较差的时期,行
动相对迟缓。以往盗猎分子疯狂猎杀藏羚羊。可可
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嘎近日向记者介绍说
,主力巡山队将从南线长江源头地区到达可可西里
腹地及青海、新疆、西藏3省(区)交界地带,在
藏羚羊集中的重点区域进行反盗猎大搜捕。(不超
过15字)
巡山队将开展春季反盗猎大搜捕。
8、能反映下面文段的全息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永载中华民族和人类
文明史册的日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
号发射升空。在绕地球环行14周后,16日6时23分,
我国自己培养的航天员杨利伟乘返回舱在内蒙古预
定地区安全落地。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
成功。中国人第一次乘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实现
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和国
防科技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开创了我国
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9、试概括下段文字的层意。
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
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
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
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
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
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落的景象。鸟类的
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
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
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
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第一层的意思是冬天萧条的景象,
第二层的意思是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10、杜鹃到底为何啼呢?试品味文段中隐含的信息,
讲一点儿道理出来。
杜鹃又叫子规、杜宇,是属于鹃形目杜鹃科杜
鹃属的鸟类。外形和鸽子有些相似,比鸽子显得要
瘦长一些,嘴稍微向下弯曲,不过没有嘴钩.也没
有蜡质,尾巴比较长,呈凸形,翅膀略短,是一种
中小型鸟类。春末夏初,正值它们的繁殖季节,当
火红的杜鹃花开满了山冈的时候,杜鹃那高亢的鸣
叫声就会在群山中久久回荡,昼夜不停。
繁殖季节,他们叫得格外响亮。
11.指出下面一段文字中关键信息(不能超过10个字)。
9月16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首府圣达菲召开的研讨会上,70多位科学家和
工程师们就登上太空的更为方便和经济的方法——太空电梯的建造进行了更为
深入的讨论。在为期两天的讨论中,科学家们致力于将一个梦想在一个世纪或
者十多年内变成现实,即建造太空电梯,它能够用来发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
甚至能沿着数万公里长的垂直轨道将人类方便地送上太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将下面的文字材料改写为“一句话新闻”。
央行的统计数字表明,到2月份我国的粮价已连续4个月小幅回升。分析师
估计,今年国内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水平可能持续走高。据国内媒体对全国
832个县7万多农户3月初种植意向的调查,今年全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等谷物
品种播种面积继续减少,只有豆类品种播种面积增加,这将对今年的粮价水平
有一定影响。
专家们讨论建太空电梯。
今年国内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可能持续走高
13.根据文段内容,指出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
用(40字以内)。
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它
的叶片较大,呈广卵型,宽10至20厘米。炎夏,从
根部吸收的水分经叶片蒸腾,可带走空气中的热量,
降低环境温度。它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
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又可以使空气在叶片与墙面
之间流动,因而降低室内温度。它的卷须式吸盘能
吸收墙上的水分,有助于潮湿房屋的干燥;而干燥
季节,有它遮蔽墙面,又可以保持房屋的湿度。它
的绿叶能制氧,是空气中氧气的一个重要来源。它
的枝叶攀援在围墙、房屋的墙面上,可以吸收环境
中的噪音,还能吸咐飞扬的尘土。
爬山虎有降低温度、调节温度、制造氧气、吸收
噪音、吸附尘土等多方面的环境保护作用
14.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
2001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首次超过60%。其
中北京、上海、新疆、江苏等地的高考录取率都超
过了75%。但今年高分考生集中报考北大、清华等
名牌重点院校的现象十分突出,致使一些名牌重点
院校的平均分数比往年提高了20—80分,北大、清
华则超过了120分。与此相反,许多一般院校特别是
一些地方所属院校和专科、高职及民办院校生源明
显不足。主动放弃这些院校的考生今年大幅度增加。
第一层是说名牌重点院校爆满,
第二层是说一般院校生源不足。
阅读·信息归纳与提炼
练习课
科学巨人玻尔
•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
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
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
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自子力学。他
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
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
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
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
一。”
•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
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
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l921年正
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
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
人物传记
• 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
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
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
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
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
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
其他难民。
•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
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
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
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l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
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
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 相关链接
•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l913年
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
• 了重要作用。l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
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
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
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
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
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
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
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
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
长”。
•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
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
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
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
倒下,大病一场。
•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
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
消失。”张鸣说。
•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
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
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
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
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
“谢谢”。
•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
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
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
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
林庚不卓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
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
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
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
结局是最美的。”
•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
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
• 相关链接:
• (1)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
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
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 (选自“百度百科”)
•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
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
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
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
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张鸣访谈录》)
“飞虎将军”陈纳德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
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
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行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
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
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收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
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
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
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
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
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
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
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
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
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
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
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
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
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
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
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
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
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
解散时,陈纳德收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
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
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
“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 相关链接
•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
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
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
•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
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
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
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
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整合信息精练
• 例1.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作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
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
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
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
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
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的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
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
得非如此不可呢。”
• 筛选出这段话的核心信息:
• 例2.如果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那么,
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我们即使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什么某
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释这个问题呢?然
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
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
的就更少了……
• 作者认为,关于物种起源,还有许多需要弄清的问题。这段话从哪两个方面归纳了这些问
题?
• 例3.科技与道德的联系表现为科学技术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革命的力量,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
进步,为人类带来利益,增进人类的福利。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
力,科学技术通过与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人类创造着巨大
的物质财富。从这个意义上看,科学技术对人类来说具有最大的“善”的价值。
• 本段中所说的“善”指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