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古诗词赏析
知识点一 内容理解
1.推敲诗题,知人论世
有些诗歌,推敲其题目就可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情感,所以我们在解答
问题时,千万不能对题目置之不顾草率行事。
“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
处的时代有所了解。“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
就是要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而写作的。
2.留意注释,巧用形式
有些诗歌鉴赏题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
将诗词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了注释。
注释的形式有介绍作者的,有注解词语的,也有介绍写作背景的,我们在疏通翻译
时切不可等闲视之。理解疏通诗意时,有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诗歌形式表达上的特点,
一般来说,对于格律诗,尤其是写景抒情类的,有这样的规律:律诗前两联侧重于
叙事写景,后两联侧重于议论抒情,揭示主题;绝句则是前两句叙事 写景,后两句
议论抒情。
3.明确类型,整体把握
依据题材的不同,可以把诗歌分为山水田园诗、羁旅诗、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
怀古诗、咏史诗等。这些类别的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各有侧重。如山水田园诗多
表现作者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渴望等;
羁旅诗则表现旅途的艰辛、孤独寂寞的情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自由生活
的向往等。明确诗歌的类别,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当然,
我们在答题时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是不同内容,区别对待。既要抓住它们共性的东
西,也要注意每首诗歌自身的内容特点。
知识点二 情感把握
1.结合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这里的“背景”,一方面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是诗词产生的土壤。如
杜甫的《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后,杜甫是现实主义作家,必然会借其诗反映
“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揭露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另
一方面“背景”也指诗人多变的人生经历,诗人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个人荣辱
融入到自己的诗作之中。如李煜、李清照的词作,便写尽了自己人生的悲欢离合。
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正是诗人只身
流落金华,又见丈夫赵明诚的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而发出的无限感慨。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大多数诗词中往往都会有一个字或一个词成为诗词的核心,成为解读诗词主旨的钥
匙。这个字或这个词便是诗词的“诗眼”或“词眼”。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这些
“诗眼”“词眼”,也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出诗人的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
思》中的“断肠”二字领起全篇,根据这个“词眼”,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
感便不言自明了。反过来,如果我们能把握住诗词的情感,就容易找准其“诗眼”
或“词眼”了。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心情思与外在生活景象的统一。古诗中,诗人常常
赋予一些意象以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有着相近
的审美情趣。比如,月代表离愁别绪、思念,杨柳表达惜别,鸿雁象征游子思乡怀
亲和羁旅的愁苦等等。因此,解读诗词意象,有助于我们分析诗词的思想感情。比
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诗人为什么不用“白
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以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理解
了这个意象,便能体会出诗人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来以古
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等。古诗词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词语言精炼,又可
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知识点三 词句品味
1.评析诗词中炼字的妙处
(1)体会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
炼字往往能抓住诗词中表现的景物特征。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诗,
诗人用“垂”“涌”二字来描述星和月是诗人抓住了“平野阔”这个景物特征,在
此前提下,用此二字才符合视觉规律:仰望天空,因原野空阔,星星近者高,远者
低,就像往下掉的样子,故用一“垂”字;平视前方,因原野空阔,月亮从江边升
起,给人的感觉就像从江中升起一般,故用一“涌”字。而“涌”又带有一种强烈
的动感,不是从江水中浮起,而是“涌”起,这便抓住了江水澎湃激荡的特点。
(2)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
好的诗词往往能赋予景物以情趣、情感。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让
诗的境界全出:红杏盛开,枝头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齐来闹春,好一幅春意盎然
图。但句中并没有说起蜂蝶来,这就是“闹”的作用。设想如果把这“闹”换成其
他字眼,如“好”“满”“浓”“足”等,都没有“闹”来得生动有情趣。
(3)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和谐美。
如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以“直”状烟,看似无理,然而只有
“直”字方能使烟具有刚劲、坚毅的阳刚之美,方能与塞北的“大漠”“孤烟”这
种阔大、雄浑和苍凉的境界形成一种和谐之美。
(4)体会炼字的特殊用法。
古诗词中的一些词的用法较为特殊,了解其用法,对我们理解句意乃至整首诗词的
思想感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在用
“绿”之前用过“过”“到”“满”等词,但这些词都是以极普通的用法表现其意
义,而改用一个带有使动用法的“绿”字,不仅写出了江南大地变绿的过程,而且
将江南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出来了。
2.赏析诗词名句
(1)从语言的角度赏析诗词名句。
方法有两个:一是看词性,这些字词往往是名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副词;
二是看位置,这些字词在诗句中的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而言,五言诗为第三
个字,七言诗为第五个字。
(2)从内容上赏析诗词名句。
注意从“情、景、理”三个方面去评说。情,即思想感情。抒情是诗词的第一要素,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赏析名句的第一要义。景,即景物或景象。诗人的感情总
是要寄寓在一定的景物中,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无景之情,情
就失去了依凭;无情之景,景就失去了活力。赏析名句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景物及
景中之情。理,即道理或哲理。诗词中的名言名句,很多都是智慧的浓缩、思想的
结晶,因此赏析名句不能忽视对哲理的品味。
知识点四 意境赏析
“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
象,“意”与“象”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
具体形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
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
十一个意象组成。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
境界。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诗人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
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
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即象—境—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冷落衰败
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意境赏析应注意以下几点:
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于原诗词,要用
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1.注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注意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
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
感伤。
知识点五 语言特色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
人。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
知处。”全诗四句毫无难解之处。
1.平实质朴
2.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
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写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
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如杨万里的《小
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
种清新优美的愉悦。
3.清新雅致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
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如李白的诗大多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有绚丽飘逸之美。
5.绚丽飘逸
6.粗狂豪放
其特点是气势恢宏,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
旷达,情感激荡,格调昂扬。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
流到海不复回”,气势浩荡,一泻千里。
7.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如杜甫的“三吏”“三别”
等都是此风格的力作。
其特点是通过写景着意地渲染忧伤的情感,如泣如诉,如歌如怨,委婉哀绝,缠绵
悱恻,迂回跌宕,顿挫舒卷。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
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
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表现了词人孤独寂寞的愁怀、内心的无聊愁苦,
营造了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堪称哀怨词中的
经典。
8.缠绵哀怨
9.慷慨悲壮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或感
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最典型
的悲慨之作。
知识点六 表现手法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借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之情。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景中蕴情,景为情设。
1.借景抒情
2.情景交融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
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中,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了诗人
无尽的惜别和思念之情,全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景中含情,
情中有景。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
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表面上赞美石灰的坚韧品性,如果联想到于谦清正为官、
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一生,便会感到这石灰实则象征着诗 人不畏艰险、勇于牺
牲的高尚精神,诗人正是托石灰这种物来言自己的高尚情操。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含
而不露,内涵深广。
3.托物言志
4.虚实结合
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便运用
了虚实结合手法。诗人病卧孤村,雨夜听窗外风吹雨打是实写,深夜梦见铁马冰河,
为国奋战疆场是虚写。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河山的爱
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手法的特点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使中心更加鲜
明。
知识点七 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复、反语、
双关。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意中的作用各有千秋:比喻能使诗词中的情或理生动
形象,耐人寻味;拟人能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夸张能使感
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借代能使诗词更得体,或更含蓄;等等。
山 行
[唐]项斯
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①枥:同“栎”,落叶乔木。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
B.首联呈现了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其中有景,有人,有村落。
C.颔联描绘了奇峰倒影的美姿和群鹿竞奔的景象。
D.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与抽丝的声音,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语言清新、细腻、贴切,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B.颔联以“回峰影”和“过鹿群”加以渲染,使所描绘的两幅画面富有动态之美。
C.诗歌构思奇特,所写景物极不寻常。
D.诗歌结尾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
【解析】 第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错,颈联描写
了茅舍飘出的烘茶蒸茗的气味和隔着竹篱传来的缫丝声,并未直接描写烘茶的过程。
作答时要关注诗歌中的写景、抒情及表现手法。 第2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
技巧。诗人描写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选取了“山当日午”“草带泥痕”
两种寻常景物,以及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事物———烘茶与缫丝来开拓诗歌的意
境。因此,C项“所写景物极不寻常”是不准确的。
【答案】 1.D 2.C
晴①
杜 甫
久雨巫峡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从“久雨”写起,“久”“暗”二字衬托出了诗人看见巫峡久雨新晴后的喜悦之情。
B.“绵绣文”统摄全诗,指放晴之后的景色就像机织针绣出来的花纹图案一般绚彩美丽。
C.中间两联着重以景物的颜色和禽鸟的活动来表现新晴的“锦绣文”,动静结合,美不胜
收。
D.尾联描写的也是久雨新晴的典型景象,可见全诗紧紧扣住“晴”字写抒情,浑然一体。
【解析】 第1题“统摄全诗”表述有误,尾联不在其中。第2题不是“喜悦之情”,
而是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
【答案】1.B 2.D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暗”字表明久雨后的巫峡更显阴森萧杀。
B.“碧”“红”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峡绚丽多彩。
C.“莺”相和,“鹤”冲青,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峡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D.尾联中的“急纷纷”写出诗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以及自己看见雨后初晴美景
的喜悦之情。
田家元日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①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② ,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注释】 ①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
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②强仕:强仕之年,即四
十岁。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通过北斗星的运行变化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目中的“元
日”。
B.颔联概述了诗人仕途的遭际,表露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可贵品质。
C.颈联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抒发了诗人享受田园生活的快乐。
D.尾联与“稻花香里说丰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展现了春暖花开之际农民对丰收的憧
憬。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B.全诗诗意顿挫,语调铿锵有力,而意味深长。
C.诗人虽有哀伤,但更多的是闲话。
D.尾句“共说此年丰”一语双关:既指农田耕种的丰收,也是企盼人生事业的丰收。
【解析】第1题D项表述有误,本诗写的是“元日”,不可能是春暖花开之际。“稻花香里说
丰年”已是夏天。第2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词句赏析、
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仔细阅读诗歌,再逐
一分析四个选项,辨析正误。B项表达错误,全诗没有明显的起伏,语调平和。
【答案】1.D 2.B
春光好
和 凝
蘋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
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蘋叶软,杏花明,画船轻”点明了写作此词的时令是春季。
B.本词描写的是早晨在江边出现的送别场面。
C.“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一句主要是对江上景象的描写。
D.下阕“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二句,写尽春光舒缓荡漾之状。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运用白描的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将春日所见之翠荷、红杏、鸳
鸯船歌交相呼应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B.全词运用明艳的色彩,明快的语调来描绘,多选取鲜丽明艳的意象。
C.“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一句对仗工整,完美地展现了春日的江上景色。
D.词的最后一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红粉”指代沿河的落花,“南浦”则指代送
别之处。
【解析】第1题本诗描写春游的情景。第2题“红粉”指代女子。
【答案】1.B 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