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语法大全完美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语文总复习语法大全完美

ID:776938

大小:181.13 KB

页数:51页

时间:2021-11-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成语运用 知识梳理 一、实词 1.名词 分类意义语法特点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 词。 ①表示人的名称,如:学生、同志、作家。 ②表示具体事物的名称,如:书本、高山。表示 抽象事物的名称,如:政治、科学、友谊。 ③表示时间名称,如:早晨、明天。 ④表示处所名称,如:上海、中国。 ⑤表示方位名称(简称方位词),如:上、下、 前面、东面、左边。 知识梳理 语法特点 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面加“们”表示多 数。 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面,组成表示处所、 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 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知识梳理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如:坐、听、宣传、禁止。 ②表示出现、消失或发展变化,如:有、发生、演变、消灭。 ③表示心理活动,如:爱、恨、担心。 ④表示使令,如:叫、让。 ⑤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如:能、会。 ⑥表示趋向(趋向动词),如:来、去、上来、出去。 ⑦表示判断(判断词),如:为、是。补语。 知识梳理 语法特点 ①动词一般可受副词“不”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用来连接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 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充当 知识梳理 3.形容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意义的词。 ①表示事物形状,如:高、矮。 ②表示事物性质,如:漂亮、结实。 ③表示事物状态,如:快、慢。 语法特点 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除少数表状态的形容词外,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不”“很”修饰。 ③能修饰名词,经常作谓语或定语。 知识梳理 4.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 ①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如:两个、二分 之一、三倍。 ②表概数,如:几、许多。 ③表序数,如:第一、老三。 语法特点 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 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表示,不能用倍数表示。 知识梳理 5.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①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物量词。如:个、只、件。 ②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如: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语法特点 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词。通常用作定语、状语或补语。 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 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知识梳理 6.代词 起代替或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的词。分为人 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 ①人称代词,如:你、自己、咱们。 ②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样、多少。 ③指示代词,如:这、那、如此。 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⑤代词用得不恰当,可造成指代不明的语病。 知识梳理 语法特点 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 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 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 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 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 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 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⑤代词用得不恰当,可造成指代不明的语病。 知识梳理 二、虚词 1.副词 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①表示范围,如:都、全、单单、统统。 ②表示语气,如:可、倒。 ③表示肯定、否定,如:不、没、是否、必须。 ④表示时间、频率,如:刚、恰好、立刻、偶尔。 ⑤表示程度,如:很、极、极其、略微。 ⑥表示情势,如:仿佛、渐渐、赶紧、亲自。   知识梳理 语法特点 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 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作补语,补充说明程 度、结果等。 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和代词。 知识梳理 3.介词 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一起,表示动作、行为、 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语法特点 用在名词、代词或短语前,组成介宾短语后,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知识梳理 2.连词 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①一般连词,如:和、与、并、或、及。 ②关联词语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 的句子,如: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语法特点  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 变。 ②关联词语主要运用在复句中。 知识梳理 4.助词 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后,起辅助作用的词。 ①结构助词,如:的、地、得。 ②动态助词,如:着、了、过。 ③语气助词,如:的、了、吗、吧、呢。 语法特点 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要正确。 一般来说,定语用“的”,状语用“地”,补语 用“得”。 知识梳理 5.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 啊、嗯、唉、哦。 语法特点 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6.拟声词 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 语法特点 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难点指津 1.区分名词和动词 (1)除表示方位的名词外,名词前面一般可以直接用数量词 修饰,而动词前面一般不能直接用数量词修饰。例如:可以 说“三辆车”“一封信”,但不能说“一圈跑”“两下看”。 (2)名词前面一般不能用副词修饰,而动词前面能用副词修 饰。例如:不能说“不桌子”“不书”,但能说“不 笑”“不听”“不喜欢”“不讨论”。 (3)名词一般不能重叠,但有些动词可以重叠使用。例如: 看看、听听、想一想、讨论讨论。 (4)名词后面一般不能加动态助词,但动词后面一般可以加 动态助词“着、了、过”。例如:看着、听着、拿了、吃过。 难点指津 2.区分动词和形容词 (1)用鉴定字“很”区分动词和形容词。除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可以用程 度副词“很”来修饰以外,一般动词均不可用“很”修饰;而形容词却 大都可以用“很”来修饰。例如:不能说“很跑”“很思考”,却可以 说“很美丽”“很纯洁”“很精神”。 (2)用重叠形式来区分动词和形容词。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一般为ABAB。 例如:了解了解、讨论讨论、思考思考。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一般 为AABB。例如:漂漂亮亮、轻轻松松、干干净净。 (3)用能否带宾语来区分动词和形容词。动词后面一般可以带宾语(不及物 动词除外),而形容词不能。 难点指津 3.区分介词和动词 (1)动词在句中常作谓语,能单独回答问题,介 词则不能。例如:“他在教室吗?”“在。”这 里“在”可以用来单独回答问题,因此是动词。 “他在哪儿学习?”“在教室。”这里,“在” 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因此是介词。 (2)动词可以重叠,介词不能。例如:可以说 “想想”“看看”“听听”,不能说“向 向”“在在”。 知识梳理 二、短语 1.并列短语 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例如:文化教育、今天或明天、调查研究、愿意并实 行、我和他、这样那样、千秋万代、三斤五两。 语法特点: ①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互换位置。例如:工人农民、他和她 ②有些并列短语不能前后互换位置,因为它有一定次序。例如:时间顺序,春夏秋冬。大小顺序,省市 县。年龄顺序,老中青。逻辑顺序,继承和发展。语言习惯,男女老少。 ③组成并列短语的主体词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也有少数词性不同。例如:姐姐和我(名词+代词)。 知识梳理 2.偏正短语 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中心语)。 结构形式:①定语+中心语(名词、代词),如:(祖 国)大地、(一朵)茶花、(前进的)步伐。②状语+ 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如:[很]好看、[独立] 思考、[慢慢地]走。 注意事项:“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 志。 知识梳理 3.动宾短语 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 的关系。结构形式:动词+宾语。宾语回答动 词“谁”“什么”或“哪儿”。例如:消灭敌 人、放下包袱、丢下它、发展生产、进行斗争、 骗取信任。 知识梳理 4.主谓短语 主谓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结构形式: 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主语可以回答 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 样”。例如:觉悟提高、思想解放、阳光灿烂、 心情舒畅。 特殊主谓短语,即名词作谓语。例如:今天 星期三、明天国庆节、他中等身材。 知识梳理 5.后补短语 ①动词+补语。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 “谁”“什么”或“哪儿”。例如:看清楚、去 一趟、拿起来、在脑子里、跑得快、走得急。 ②形容词+补语。以形容词为中心语时,它的后面 只能带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结构助词 “得”是补语的标志。例如:机灵得很、密得不 透气、漂亮极了。 知识梳理 三、单句 (一)概念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则组成的,具 有一定的语气、语调,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能 完成简单的交际任务的语言使用单位。书面上要求每个 句子的末尾用句号、问号或叹号等。 (二)分类 ①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②按句子的 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知识梳理 (三)句子成分 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之间有一定的语法 关系。根据不同的语法关系,句子的成分有主 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这些句 子成分可以由单个词充当,也可以由短语充当。 知识梳理 1.主语 句子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谁”或“什 么”。 (1)赵州桥非常雄伟。 (2)将军家的厨师来了。 (3)祥子有些胆怯了。 说明:(1)常用名词、代词或短语。 (2)句子一般具备主语和谓语。 知识梳理 2.谓语 用来陈述主语,说明主语“是什么”或 “怎么样” (1)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 (2)蜜蜂是画家的爱物。 (3)我赞美白杨树。 说明: (1)常用动词、形容词、某些名词或短语。 (2)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知识梳理 3.宾语 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 物,回答“谁”或“什么” (1)太和殿俗称 “金銮殿”。 (2)她从来不打骂我们。 (3)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说明: (1)常用名词或短语。 (2)宾语和谓语共同陈述主语。 (3)一般在谓语后面。 知识梳理 4.定语 名词前的附加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所属等 (1)(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 (2)(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3)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说明: (1)常用实词或短语。 (2)一般在主语或宾语前面。 (3)“的”字是定语的重要标志。 知识梳理 5.状语 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附加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 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程度 等 (1)[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 动着。 (2)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裙子的仙女。 (3)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革命。 说明: (1)常用形容词、副词或介宾短语。 (2)表示时间和处所的名词也常作状语。 (3)常在谓语前,有时也在主语前。 (4)“地”字是状语的重要标志。 知识梳理 5.补语 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带成分,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1)厚厚的积雪把一切都盖得。 (2)颜色那么浓,浓得。 (3)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 说明: (1)常用形容词、动词、副词、数量词或介宾短语。 (2)一般在谓语后面。 (3)“得”字是补语的重要标志。 知识梳理 (四)句子的主干 主干,是把句子的所有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掉,只保留 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语。但是表示否定的词要保留在主干 里。 例:这个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主干:神话是猜测。)   例: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 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主干:水平和价值显示了智慧 和力量。)   例:我不相信那些骗人的鬼话。(主干:我不相信鬼话。) 知识梳理 注意事项 提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 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保 留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 整个并列结构提出来。 知识梳理 (五)分析句子成分 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 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第二步,找宾语,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有 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  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 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  第四步,找定语、状语、补语。定语在主语中心 语的前面和宾语中心语的前面,状语在谓语中心 语的前面,补语在谓语或宾语中心语的后面。 知识梳理 划分句子成分的口诀 句子成分要划对, 纵观全局找主谓。主前定状谓 后补, 谓前只有状地位。“的”定“地”状“得” 后补,宾语只受谓支配。   注意事项 在主语前面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或短语只能作状 语,而不能作主语,它可以还原到主谓之间。 例如:在北京,我见到了鲁迅先生。   我在北京见到了鲁迅先生。 知识梳理 四、复句 (一)概念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 组成的句子。 (二)构成方式 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组合起来,便成为一 个复句。 例: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2.借助起关联作用的词语(通常称为“关联词”),把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分句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句。 例: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知识梳理 (三)特点 1.复句必须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谓语结构。 2.复句里的每个分句不作为其他分句的任何成分。 也就是说,各分句之间不存在主谓、动宾等结构 关系。它们在结构上各自有相对的独立性。 例:老杨走了,消息马上传遍了全村。(复句) 老杨走了的消息,马上传遍了全村。(单句) 知识梳理 (四)常见类型 常见的复句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这七种类型。 1.并列复句 特点:分句叙述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 之分 常用关联词:“也” “又” “还”“同时”“既……,又……”“一 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不是……,而是……” 例:1.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知识梳理 2.递进复句 特点:后一个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更进一层 常用关联词:“更”“而且”“甚至”“况且”“特 别”“何况”“甚至于”“不但(不仅、不止、不 光)……,而且(并且、也、还、甚至)……”“尚 且……,何况……” 例:1.见面尚且怕,更不必说向他提意见了。 2.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 好像要 被晒化。 知识梳理 3.选择复句 (1)示两种可能情况,有所取舍 常用关联词:“与其……,不如……”“宁可……,也 不……” 例: 文天祥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与其现在后悔,不如当初好好去学。 (2)表示无取舍,只提出几种可能的情况 常用关联词:“或者……”“也许……,也许……”“不 是……,就是……”“要么……,要么……” 例: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或者说 可 以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 要么我们被困难吓倒,要么我们把困难搬掉。 知识梳理 4.转折复句 特点:前后分句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 常用关联词:“然而”“不过”“而”“虽然 (尽管、固然)……,但是(可是、 却)……”“固然……,还是……” 例: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 记忆上的闰土了。 知识梳理 5.因果复句 (1)前因后果 “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为 (由于)……,所以……”“既然……,就……” 既然懂得了时间的可贵,那么就从今天开始, 不浪费一分一秒。 (2)前果后因 “之所以……,是因为……” 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 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知识梳理 6.假设复句 特点: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 后一个分句说明这种情况产生的结果 常用关联词:“如果”“假如”“假若”“倘 使”“要是”等,和“就”“便”“那么”等配合 使用 “即使(纵然、哪怕、就算)……,也……” 例:1.倘若没有解放军战士战斗在抗洪第一线, 老百姓的损失就更大了。 2.即使工作再困难,他也不会退缩的。 知识梳理 7.条件复句 特点: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 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常用关联词:“只要……,就……”“只有……, 才……”“不论……,都……”“无论(不管、不论)……, 都……”“除非……,才……” 例:1.只有靠自己亲身去观察,才能知道实际的情形。 2.除非身体实在支持不住,他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知识梳理 难记的、易混淆的关联词语顺口溜: “不是”“而是”是并列, “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 “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 “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 “只有”“只要”讲条件。 知识梳理 (五)单句和复句的区别 1.定义法 单句,只有一个主谓语结构;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 以上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 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2.抓主干法 再长再复杂的单句都可用此法简缩成非常简洁明了 的句子,且句子主干中只有一个主谓语结构。 知识梳理 3.外部标志法 复句的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结合起 来,这种复句没有关联词语。另一种复句是借 助关联词语组合起来的,对这种复句,只要找 出表示各种意义的关联词语,就可知它是一个 复句,这些关联词语就成了复句的外部语言标 志。   知识梳理 不过使用此方法有时还需要结合前两种方法,才能准确 区别单复句,因为有些单句的某些成分有时也是由复句充当 的。   【例1】社会与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是一个复句,表示并列关系。(关联词:“也”)    【例2】这[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 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这是教训。)  知识梳理 【例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这是一个复句,表示递进关系。(关联词: 不但……,而且……)   【例4】我们只是认为: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即使 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有悖于节约精神的。 这个句子中,“认为”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充当 的。如果看到有关联词语就判定它是复句,那就 错了。但只要结合前两种方法去判断,就可以知 道这个句子是一个单句。

资料: 4439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