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选材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文章来说,“米”就是素材,没
有起码的材料,写文章就无从下手。占有材料当然是越多越好,
但使用材料,却不一定多多益善,而应慎加选择。我们许多同学
的中考作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语句通顺,但就是
无法感染读者,当然就评不上高分。究其原因,主要是选材不理
想。
我们平时写作时,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作文的具体写
法,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下功夫,过多地考虑
“炊”的问题,而较少地考虑“米”的问题。
考生作文空话、套话、大话、假话的毛病严重,剽窃之风很
盛。许多考生常常因缺乏写作材料而苦恼。其实我们在写作时一
定要注意选材的创新。下面就从选材的创新上谈谈相应的做法。
一、观察思考,积累材料
材料从哪儿来?当然靠积累。从哪些方面选材备料呢?主要
有以下四个方面:
1.自己的生活。生活材料一要尽量真实(切勿瞎编);二要
有内涵、有特点、有味道、有新意,尽量不与别人雷同;三要自
己对这个生活材料有所感悟,且比较深刻,一定要防止材料低幼
化。
2.学识与见识。各学科知识中均有大量写作素材,比如,
古今中外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名人轶事,哲学读物,语文、
历史、地理乃至数理化、音乐美术体育等教科书,都有大量既生
动又具体的写作材料。
3.社会热点,媒体焦点,国内外信息。视点高,材料新,
意义又重大,就是有价值的素材。
4.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这是思想的精华、语言的典范。
倘能用得准确,恰到好处,无疑会给文章增色不少。
平时的学习中需要我们及时地、分门别类地筛选、整理“库
存”,择出可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
注重生活材料的积累。为了使文章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
境深远,要留心观察生活,要留意捕捉极富表现力、极有个性的
细节。古人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我们要重视生活札记的写作。
注重书本材料的积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积学
以贮宝”,我们要重视读书笔记的写作。
注重思想材料的积累。要重视思想随笔的写作,要抓拍自己
稍纵即逝的思想“灵光”,要努力充实自己的“思想武库”。
郭沫若有这样的妙语,“腹藏万卷凭吞吐”,古人有这样的
哲言,“多财善贾,长袖善舞”。囊中羞涩,生意毕竟不好做。
因而,我们要注意写作材料的搜集、积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
方,要多想、多抄、多背。
二、别具慧眼,识别材料
下面,以记叙文的识材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1.小中见大。生活中有许多往事,看似很“小”,倘能联
系背景来思考,用思想来开掘,就能发现它是能反映“重大”主
题的材料。例如,捕蛇一事,与国家大事相比,小如芝麻绿豆一
般,但柳宗元联系当时的背景来思考:那时为唐宪宗元和年间,
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时减少了四分之三,兵员却增加了三分之一,
赋敛极重,老百姓苦不堪言。蒋氏祖、辈父辈均死于捕蛇之事,
但因捕“异蛇”能“当其租人”,故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由此而得出在封建社会“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与国计民生
紧密相连的重大主题。
2.平中见奇。生活中一些看似平淡的材料,如果用哲理来
点化,往往能收“点石成金”之功,于平凡中见到奇妙处。王安
石游褒禅山时,就是联系人生与社会的哲理来思索,从而发现了
在极其平凡的前洞与后洞的游玩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反过来再
看,材料也就不平凡了。
3.旧中翻新。面对一些旧的材料,如果别具慧眼,匠心独
运,也能有新的发现,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北魏郦道元与唐朝李渤都游过石钟山,都探究了石钟山得名
的原因,郦道元认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
钟”,李渤“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苏轼再游石钟山,面对这一
为两大名人写过两次的旧材料,不仅探究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而且得出“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深刻思想。
4.串而得神。许多材料,如果孤立地看,平淡得很,但联
系起来看,却令人耳目一新,反过来又显示出材料的不俗。
例如,刘征在《过万重山漫想》一文中所谈及的材料都很一
般:船过三峡,困难重重,这不知被人重复过多少次;使用石器,
燧木取火,弯弓射箭,跨上马背,这也是极其平淡的材料。但是,
当他把材料全都冠上“第一个”时,毫无光泽的材料全都熠熠生
辉:“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
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
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三、思维训练,创新材料
1.冲破定势,训练思维的发散性。考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
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考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作文时,应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所谓发散性思维,是
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
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例如,写“我的妈妈”可以从妈
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
方面进行选材。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
文题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
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
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
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
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如,写“《滥竽充数》读后感”这
个作文题,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可以另辟蹊径:
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②
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
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
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相关联想是人们根
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
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思维
空间。例如,在写“雨”这一自然景观时,可进行正相关联想和
反相关联想。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创新思维必定是个
性思维。在作文时可“换角度”、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从
而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