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
第17课时 品味重要词句,赏析语言特色
第18课时 把握生动形象,揣摩作者情感
第19课时 体会写作手法,开放拓展探究
第20课时 理情节(线索),析人物,明主题
第21课时 抓环境,赏语言,品技巧
第22课时 把握说明对象,理清层次结构
第23课时 指出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第24课时 品味说明语言,拓展开放创新
第25课时 归纳论点,分析论据,理清思路
第25课时 辨析论证(方法),揣摩语言,阐
发观点
板块一 散文阅读
板块一 散文阅读
命题规律
散文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考的一类文体。综观2012年全国各
地中考语文试题,涉及散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概
括文章主题。(2)理清文章脉络,即弄清文章的线索和顺序。(3)品
味文章语言。在散文阅读中,语言方面是一个大的考点,它可以包
含很多小项,如: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分析关键
句或哲理性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
己的看法和疑问,等等。(4)分析技巧作用。文章的表达技巧主要包
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5)检测探究能力。这类考题比
较开放,属开放性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再创造能力,常见题型有:
仿写、续写、谈感受等。
板块一 散文阅读
根据近年来特别是2012年各地对散文的考查,结合考纲要
求和新课标精神,考生在备战2013年中考时应特别注意:
1.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
放性。
2.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
3.对学生的语言表述、思维创新等方面能力的要求将会
更高。命题呈现形式仍是以主观题为主,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
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型试题会增加。
命题趋势
第16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
章大意
第16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中考真题体验
一、2012·德州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高山流水
①那天我们是去寻山的。
②我们顶着碧蓝的九月,披着金黄的九月,兴致勃勃地去
寻山。那天的天气很高爽,我们的心灵跃动得很年轻,真是登
峰的好日子——那座高峰,耸峙在梦境中,已经很久了。
③进入群山之中,坎坷曲折,就没有一条直路。山路虽然
难走,我们心里明白,要攀登那座高峰,一定得耐心地走。何
况山上到处有美妙的花草,蓊郁的林木,展开一片活鲜的绿!
让我们的眉眼也绿了,心灵也绿了。
第16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④生活在平地上的人,一旦爬上了高山,真不行。我们原
是唱着歌来寻山的,不知什么时候,歌声已歇。山上美丽的景
物,原先会引起我们一阵大叫的,不知什么时候,再没有精神
去理睬。不错,山中有千般的好,可是,骄狂的人们哪,只能
在马路上追逐,到山上来,就软弱得不如一只虫豸!
⑤盘盘旋旋,升升降降,路,不必说,愈往上爬就愈苦。
时间,在山上也失去了权威,日影已过午,看看那座峰尖,却
似乎越来越远了。
⑥早晓得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真不该来。
⑦山,并没请谁来!
第16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⑧真的,山没有请谁来。山,威严地站在那儿,不假人以
辞色,是我们自己要来寻山的。想登上绝顶,领受独立孤峰的
喜悦,岂能不品尝寂寞趱路的况味?
⑨寂寞趱路,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我们是走在寂寞中了。
有一半人落了队,剩下的人一句话都懒得讲。究竟是怎么回事?
难道人的精神竟这么容易激扬而又容易消沉吗?想从记忆里找
一句话鼓舞一下,看大家的脸色,我发现不是谈论哲学的时候!
谈什么哲学?哲学在高山上完全没有用场。
第16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⑩泉水的溅溅声,从静寂之中传来,这对我们是亲切的召
唤。翻过一道山坡,就看一条细细的泉水,从那边陡峭的山坡
上,蹦蹦跳跳地奔下来,在我们的脚下回旋成一道溪流,而后
扩展开向下游流去。看到这一股清泉,谁能不喜悦呢?尤其是
攀援在群山中正感困顿彷徨的时候,我们怎能不以近乎感激的
心情欢呼起来?
第16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⑪那一线银丝,从峰坳里流出,忽隐忽现,简直如同幻影一
般地柔弱,真不知道它靠什么力量,能在山岳中开出一条河道来。
是壁立的山崖挡不住它,嶙峋的怪石阻不了它,终于穿过一切的
障碍,奔腾而去!谁能回答,泉水,究竟是柔弱还是刚强?我们
是来寻山的,没登上峰顶却已经颓唐;我们没想寻觅泉水,泉水
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山泉吗?
⑫不管人们怎么想,泉水只是自顾自地唱歌。如果你喜欢音
乐,应该到山中来,听一听山泉之歌,有时爽朗如银铃;有时激
越如仰天吟啸;有时又如轻轻的情人的私语。懂么?山泉之歌是
自然的音乐啊!世间的音乐家,有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
力,谱进美妙的曲子?除了山泉,谁能?
第16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⑬在这崇山峻岭间,山泉的歌唱给谁听呢?其实,我们不
必顾虑山泉歌唱给谁听,我们如果不来听,也有别人来听。山
爱听,谷爱听,一切大自然的家族都爱听,也许他们更能听得
懂。我想,也许山泉根本就不要唱给谁听,不然它不会唱得那
么悠然,唱给自己听,就不需什么理由。要说理由,也许活力
无限的山泉就爱唱歌;或者说,爱唱歌的山泉才有活力吧!
⑭山泉是活力无限的生命之泉啊!在水深处,上层虽然平
滑如镜,下层仍然流动不息。在浅滩上,飞溅起雪白的珠花,
冲击岩石,漱荡幽壑,向山峦要道路。山泉,每一分钟,每一
秒钟,都呈现着生生不已的流动。看遍种种的水,哪一种水能
有山泉的生动?哪一种水又能有山泉的清澈?山泉,真像一片
澄明而秀美的心灵啊!
第16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⑮我们徘徊在泉水旁,不忍离开。
⑯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的山泉吗?
⑰那天,我们终于登上了山峰。
⑱我们欣慰,不仅是因为到达峰顶,更因为认识了高山和
流泉——高山教我们以亘古的宁静,流泉教我们以永生的不息。
⑲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有歌,应该有高山流水之音的。
1.第⑨段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讲┃ 中考真题体验
2.本文以“寻山”贯穿始终,你从文中“寻”到了什么?
(至少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二、2012·安顺阅读《轻放》一文,完成题目。
轻 放
安 宁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
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
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
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
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
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
上来。
第16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
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
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
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
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
“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
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
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
呢?”
第16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④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
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
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
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
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
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
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
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
第16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
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
“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
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
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
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
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
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
“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
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
他客气?”
第16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
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
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
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
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
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
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
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要还的迹象。”
第16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
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
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
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
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
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⑪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
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
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
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第16讲┃ 中考真题体验
1.文章写了父亲哪四件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讲┃ 中考真题体验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题目“轻放”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必备知识
考点聚焦整合
1.散文的分类。
我们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议论
散文放在后面讲)。
(1)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
写景为主的散文。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藤
野先生》。
(2)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
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如:朱自清的《春》,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
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
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
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
多可少的“形”。
3.散文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常
见的线索有: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③
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
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需要注意的是,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
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
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线索在文中
的体现,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
而把握文章的气势、整体脉络和倾向,则是把握线索的关键。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一 理清行文脉络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阅读散文,首先要理清文
章的脉络,进而才能准确把握住散文的中心。这一考点命题的
角度有:
考向1 找出行文线索。
例1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____________为线
索,由发现一张旧照片引发对往事的深情回忆。(2012年湖北
省随州市中考题第28题,选文见附文一)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解析] 选文依次写了如下内容:“我”第一次没有得到
红领巾——回忆“我”渴望得到红领巾——回忆“我”因没有
红领巾而不愿去照相——回忆奶奶为我做的第一条红领巾——
回忆“我”戴上奶奶做的红领巾照相——回忆“我”戴上真正
的第一条红领巾。据此,可以判断出答案。
[答案] 第一条红领巾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快速定位散文线索四步法第一步: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
(详见“必备知识3”)第二步:关注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
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第三步:关注文
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是为了
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显示了文章的脉络层次。第四步:
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
料的重要线索。
[答题模式] 这篇文章的线索是……。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根据线索,梳理某一部分或几部分内容。
例2 阅读选文②~⑤段,完成下面表格。(2012年甘肃省
兰州市中考题第17题,选文见附文四)
事情发展过程 未见
火车 A 看到心目中的火车 火车
离去
人物内心变化 向往、
不安 B C D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解析] 解答此题,要先理清文章的线索,文中“等着有一
列火车能够驶入我们的眼帘”“来了一趟火车”“火车慢慢启
动”等短语表明:该文以事件的发展进程为线索。然后找出要
概括的内容所对应的段落——第③段,即可概括出A处的答案。
至于B、C、D处,从对应段落能够分别找到描写心理变化的语
句,据此也可得到答案。
[答案] A.等待火车 B.恭敬、失望 C.兴奋、胆怯
D.不舍、失落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1)先理出文章的行文线索;(2)找出要概括的内容所对应
的段落,联系语境进行概括。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指出某句话或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例3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1题。
[解析] 第⑨段在文章中间,可看其在结构上是否承上启
下,在内容上是否与后文构成对比,或者为后文作了铺垫。
[答案] 不可以。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
上,极写“趱路”之苦,为下文看到清泉后的喜悦心情蓄势铺
垫,起到了对比映衬的作用。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解答此类题目可分三种情况考虑:①所分析文段在开头,
可从点题、统摄全篇、领起下文、引出下文、渲染气氛、奠定
基调、制造悬念等方面解答;②所分析文段在中间,可从点题、
前后照应、承上启下、铺垫、对比等方面回答;③所分析文段
在结尾,可从点题、呼应前文或开头、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等
方面入手。
[答题模式] 这句话(自然段)在结构上……,在内容
上……。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4 划分段落层次。
例4 请用“‖”将本文分成三部分。(在下列段落序号上
划出)(2010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题第16题,选文见附文二)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 解 析 ] 从 文 中 找 到 表 明 时 间 顺 序 的 词 : “ 初 二 那
年”“第二天”“暑假”,然后再考虑到最后一段议论点题,
很容易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案]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答题技巧] 给文章划分层次,可从以下几点入手:(1)按
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
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划分(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
头去尾)。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把握文章大意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
以准确把握文章的大意或主题也是散文阅读常见的考点之一。
常见的命题角度有:
考向1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1题。
[解析] 通读全文后,可以以时间为序,理一理作者主要
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可以采用“什么人什么事”的格式概括。
[答案] ①父亲为公共走廊换灯泡;②父亲打扫公共楼梯;
③父亲主动与陌生人点头微笑;④父亲劝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概括要点的五种技巧
常用的方法有:(1)题目扩展法,对题目扩展充实;(2)要
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联、合并;(4)摘录句段法,
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
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5)取主舍次法,
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概括。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筛选有关信息。
例2 选文共写了哪几种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2012年湖北省天门市中考题第20题,选文见附文三)
[解析] 解答此题,要善于抓语言标志:“小时候在田野
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
做一座小屋”“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
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文字构建的屋子”,据此可以概
括出答案。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案] 儿时在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的屋子;后
来用积木搭建的屋子;成人后用文字创作的屋子,即作品。
[答题技巧] (1)根据语言标志获得相关信息:如标题、序
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等等,抓住了这些,有助于我
们找到相关信息;(2)根据照应反复确认重要信息;(3)采用抽
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4)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
来筛选或获得信息。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理解标题的内涵。
例3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2题。
[解析] 可以把文章最后一句“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
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看做对标题的注解。
[答案] 告诉人们化解矛盾不能用偏激的方式,而应该用
真诚、宽容、友善的方式对待。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理解标题的内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标题与主题
的关系入手。如: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
有的文章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2)善抓点题句。点
题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结尾。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
收到事半功倍之效。(3)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
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
的含义或作用。(4)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
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
或作用。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4 归纳文章的主题。
例4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把握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
去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这类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本文以“高山教我们以亘古的宁静,流泉教我们以永生的不息”
结尾,颇耐人寻味。这其实就是作者“寻”的结果。
[答案] 示例:要取得辉煌的成绩,须耐得住寂寞,并付
出艰辛的代价;以柔可以克刚;生命在于运动。
第16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1)鸟瞰全文。通读全文,明确文中所写的人物、
事件、景物,通过对人物、事件和景物的分析,来探求文章的中
心思想。(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往往点明了全文或段落叙述的
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内容要点。(3)分析文章的标
题。标题常常能作某些交代或暗示,或提示文章体裁,或揭示文
章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图,对解题有一定的
帮助。(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成分。记叙文特别是散文,作
者往往卒章显志,通过议论句或抒情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
抓住了这个观点态度,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中心。(5)从反复出现
的词句或暗示主题的关键词语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6)
从作者对人物、事件或者事物的情感态度入手。
第17课时 品味重要词句,赏析语
言特色
第17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中考真题体验
一、2012·无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
丰收岭绿岛
梁 衡
①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海船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
后,我登上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
沙漠的边缘。举目望去,沙丘一个接着一个,黄浪滚滚,一直涌
向天边。没有一点绿色,没有一点声音,不见一个生命。我想起
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丁在我国新疆沙漠里说过的一句话:“这
里只差一块墓碑了。”好一个死寂的海。再往前跨一步,大约就
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一刹那,我突然感到生命的宝贵,感到我们
这个世界的可爱。
第17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②我不由回过身来。只见沙枣、杨、榆、柳,筑起莽莽的林带。
透过绿墙的缝隙,后面是方格的农田,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
棉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这大概就是丰收岭名字的由来。起风
了,风从沙漠那边来。那苍劲的沙枣,挺起古铜色的躯干,挥动厚
重的叶片;那伟岸的白杨,拔地而起,在云空里傲视着远处的尘烟;
那繁茂的榆柳拥在白杨身下,提起她们的裙裾,笑迎着扑面的风沙。
绿浪澎湃,涛声滚滚,绿色就在我的身后,我不觉胆壮起来。这绿
色在史前原始森林里叫人恐怖;在无边的大海上,让人寂寞;在茫
茫的草原上,使人孤独。而现在,沙海边的这一点绿色啊,使人振
奋,给人安慰,给人勇气,只有在此时此地,我才真正懂得,绿色
就是生命。现在,这许多的绿树,连同她们的根须所紧抱着的泥沙,
泥沙上覆盖着的荆棘、小草,已勇敢地深入到沙海中来,形成一个
尖圆形的半岛。
第17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③我沿半岛的边缘走着,想到最前面去看看那绿色和黄沙
的搏斗。前面杨、榆、柳那类将帅之木已经没有,只派这些与
风沙勇敢肉搏着的尖兵。她们是红柳、梭梭树、沙拐枣、沙打
子旺等灌木,一簇簇,一行行。要论个人容貌,她们并不秀气,
也不水灵,干发红,叶发灰,而且稀疏的枝叶也不能尽遮脚下
的黄沙。但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方圆几百亩,我抬头望去,
一片朦胧的新绿,正是“沙间绿意薄如雾,树色遥看近却无”。
这绿雾虽是那样的淡,那样的薄,那样的柔,但却是一张神奇
的网,她罩住了发狂的沙浪,冲破了这沉沉的死寂。
第17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④我沿着人工栽植的灌木林走着,只见一排排的沙土已经
跪伏在她们的脚下,看来这些沙子已被俘获多时,沙粒已经开
始黏结,上面也有了稀疏的草,有了鸟和兔子的粪,已有了生
命的踪迹。治沙站的同志告诉我,前两三年这脚下是流动的沙
丘,我们引进这些沙生植物后,沙也就驯服多了。梭梭林前涌
起的沙梁,虽将头身探起老高,像一匹嘶鸣的烈马,但还是跃
不过树丛。那树踩着它的身子往上长,将绿的枝去抽它的背,
用绿的叶去遮它的眼,连小草也敢“草假树威”,到它的头上
去落籽生根。它终于认输了,气馁了,浑身被染绿了。治沙站
的同志又转过身子,指着远处那些高大的防风绿墙说:“七八
年前,连那些地方也是流沙肆虐之地。”
第17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⑤我停下脚来重新打量着这个绿岛,她由南而北,尖尖地
伸进沙漠中来,像一支绿色的箭,带着生命世界的信息,带着
人们征服荒原的意志,来向这块土地下战表了。
⑥我在这座人工绿岛上散步,细想着。这里的绿不同于黄
河上碧绿的水库,也不同于天山上冷绿的天池,那些绿的水,
是生命的乳汁,是生命的抽象,是未来的理想,而这里的绿,
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
⑦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
第17讲┃ 中考真题体验
1.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①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讲┃ 中考真题体验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
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讲┃ 中考真题体验
3.请结合上下文,简析第④段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
感、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二、2012·重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春光美
周海亮
①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
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
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
脾的花香。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
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②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
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③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第17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④“对不起,”女孩急忙停下来,“对不起……戳痛你了
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⑤“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
不便。”
⑥“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
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
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⑦“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
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
⑧“难道不是吗?”
第17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⑨“当然不是。”老人说,“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这
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
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
蕊……我可以看得见这朵花,然而你看不到。可是这朵花因为
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
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
它们可曾因为它们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拒绝开放
吗?”
⑩“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
都会结成种子。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
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
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第17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⑪“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
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⑫“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
⑬“你可以去触摸春天。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
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
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
⑭“您是说,用爱吗?”
⑮“是的,孩子。只有用爱才能真正感受春天,读懂春天。
我知道你看不见春天,可是你的心里,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温暖
而美好的春天吗?只要你还相信春天,那么对你来说,这世上
就还有春天,你的心中就会万紫千红。我说的对吗,孩子?”
第17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⑯“可是我不知道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奶奶,你愿
意把你看到的告诉我吗?”
⑰“当然可以,孩子,我很乐意……你的面前有一朵花儿,
蓝色的花儿,五个花瓣……你的旁边有一棵树,树长出嫩绿色
的叶子……再旁边有一个草坪,碧绿的草坪,有人在浇灌……
再往前,是一条卵石甬道,鸽子们飞过来了,轻轻啄着人们的
手心……”
⑱女孩听得很是痴迷。她的表情随着老人的讲述而变化,
每一种变化,都是天真和幸福的。似乎,女孩真的看到了整个
春天。
第17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⑲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
音。她步履轻松。她像春的精灵。
⑳然后,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她说:“虎子,
我们该回家了。”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
处。
第17讲┃ 中考真题体验
第17讲┃ 中考真题体验
2.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
用。
(1)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必备知识
考点聚焦整合
一、修辞手法的分类、特点及作用。
1.比喻
特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
比方。作用: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注意:本体、
喻体之间要有相似性;比喻要贴切;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
是比喻句。
2.拟人
特点:把物当做人来写。作用:使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
情、行为,从而使描写更生动。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3.夸张
特点: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分类:扩大夸张、缩小
夸张、超前夸张。作用:突出事物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
感情。
4.排比
特点: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
子构成。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某种意思或感情。
5.对偶
特点:由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对的句
子构成。作用:使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6.反复
特点: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作用:增强语言的
气势,强调某种意思或感情。
7.设问
特点:在并无疑问的地方,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即自问自答。(注意和一般疑问句的区别)作用:引起读者的注
意和思考。
8.反问
特点:只问不答,答案就在问句中。作用:加强语气,起
强调作用。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二、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
1.记叙
特点:通过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
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段贯串起来。作用: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
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
特点:在需要具体刻画的地方,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绘
声绘色、细致入微的刻画。作用: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
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3.议论
特点:直接阐明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主张,目的是以
理服人。作用: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
画龙点睛的效果。
4.抒情
特点:作者(或者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倾吐、抒发自己的感
情,一般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作用:揭示文章主旨,增
强文章的感染力。
5.说明
特点:用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作用:使读者对事物的性状有清楚的认识。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一 品味重要词句的内涵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阅读散文,首先要理清文
章的脉络,进而才能准确把握住散文的中心。这一考点命题的
角度有:
考向1 理解词语的含义。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可联系所在语
句,从事物特点的表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入手。此外,
还可揣摩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案] (1)指(小花的)不美,也暗指女孩的残缺卑小,表
现作者对残缺卑小生命的怜爱。(2)指小女孩情绪低落,流露
出小女孩的悲观心理。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结合文章
主旨理解词义。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往往和作者的思想观点、
文章主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这类词语的理解还要和文章
的思想内容联系起来思考。(2)联系具体语境理解词义。解题时
要有整体观念,联系词语所处的句段,把握上下文的意思,做到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3)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
义。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某种修辞手法赋予一些“重要
词语”以特殊含义。因此,理解“重要词语”,就要弄清词语的
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语体义、仿词义等。
(4)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即该词表达了人物的
什么感情,刻画了什么心理,突出了人物什么形象等。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步骤]
(1)看清题干要求,锁定词语;(2)回到文中,还原词语位
置;(3)划定语言环境,前后勾连,综合信息;(4)组织语言,
完成答案。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例2 联系上下文,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选填恰当的词
语,并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2012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题第
18题,选文见附文一)
我经过梁夏身边的时候,__________地扫了一眼她的桌面。
A.很气愤 B.很随意 C.很严厉 D.很刻意
选 _ _ _ _ _ _ _ _ ( 填 序 号 ) 。 理 由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解析] 供选择的词语是几个表现人物神态的词。答题时,
可结合选文体会梁夏此时的心理活动。此外,结合文中“我假
装什么也没看到,悄然走过去”一句,也可以判断此处答案。
[答案] B “很随意”表面是说“我”漫不经心,不在意,
其实是用故作的随意来探明梁夏在做什么。同时与下文“我假
装什么也没看到,悄然走过去”相照应,表明“我”不想点破
此事,不想给梁夏造成心理压力。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其次看所填词语与主语、宾
语或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有时还要看所填的词语是否与上
下文照应。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3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3题。
[解析] 此题让体会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思想,
其实考查的是句子的含义。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它”指的
是谁——沙土,其次要明白该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地表
现出了黄沙被征服的情景。
[答案] 表现了作者对治沙成果由衷的自豪和兴奋,也赞
美了治沙站同志的辛勤劳作和科学精神。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理解句子,找准四个入手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
核心作用的词语,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等重要信息。
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
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2)句子的结构。如果考查的句子是
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认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掌握
句子的含义。(3)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
于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必须从下文搜索
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
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4)句子的表达特点。有些句子在
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
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
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对以上这样的句子,要从分析它们的表达
特点入手,明确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
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才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
考向1 分析词语的作用。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可以入手的角度有:
(1)在内容上的作用,即加点词突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2)在
结构上的作用,着眼于加点词与上下文的联系。
[答案] 用三个表否定的词语强调沙漠的荒凉,为下文描
写丰收岭的绿色作铺垫。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要注意以下几个角度:(1)联系语
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2)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在结
构上的作用;(3)联系表现手法,分析词语所刻画的事物的特
点;(4)联系表达方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答题时,先要指
出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该修辞所突出的事物特点。
[答案] 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
了沙枣等植物抗击风沙的姿态,气势磅礴地表现了绿色植物蓬
勃顽强的生命力,也给了作者勇气与鼓舞。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例3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句子的表达作用。所给两个句子都是老
人说的话,从描写方法上来看,它属于人物的语言描写。所以
解答此题,可从人物形象分析这一角度入手。
[答案] (1)委婉含蓄,体现了老人对盲女孩的尊重。表现
了老人的善良和爱心。(2)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老人
对女孩的希望和鼓励;虽残缺卑小,但仍然要像花儿一样勇敢
开放,乐观生活。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如何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
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答题模式:这是
个……句,(作用)……,表达了……。
(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
果,见“必备知识一”。
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
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3)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
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
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
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
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答题模
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写出、抒发或交代)了……。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5)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有些语句根据所在的位置也有
其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开头语句的作用一般有:从结构
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为下文……作铺垫等;在中间
语句的作用一般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伏笔;结尾语句
一般的作用是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题目或开头、总结全
文等。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指出散文的语言风格。
例4 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③段的相关
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2012年北京中考语文
试题第17题,选文见附文二)
[解析] 此题给出散文的语言特色,让考生结合相关内容
进行具体分析。解答时,需要以第③段为例,具体指出哪些词
语或哪些句子属于描写或议论,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案] 示例一:第③段描写了许老在“我”家作画的过
程,用“捉”“横扫”“挥舞”的动作描写,写出了许老作画
时恣意挥洒的样子;用“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的议论,
表达了许老作完画仍沉浸在悲痛之中的状态令“我”既感动又
担忧的复杂感情。这些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表现了两位画
家之间的深厚友情,感人至深。
示例二:本文寓丰富的情感于描写和议论中。第③段用
“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的动作和语言描写,
表现了许老想通过作画来悼念师兄的急切心情;用“他哪里是
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的议论,点出许老作画时笔
笔着力、悲痛万分的状态带给“我”的震撼。
第17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1)先指出散文的语言特色。常用的词语有:简洁准确、
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
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
(2)然后结合具体段落或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
本文的语言具有……的特点,如“……”(段或句)
中,……(简要分析)。
第18课时 把握生动形象,揣摩作
者情感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中考真题体验
一、2012·临沂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流泪的蓑衣
余君才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
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穿过
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
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
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
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
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
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要去见一个向往已久
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
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
的日子。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
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
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
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
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
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
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地褪却,它是农
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
墙上。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
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
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地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
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
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
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
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一转眼,父亲在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
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
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
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
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
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
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
衣。
(选自2012年第3期《散文选刊》)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1.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二、2012·日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孤独的舞者
蒋智润
①秋天,草地上一片寂静,萧瑟冷清。大地上积满了落叶,
枯败的叶子蜷缩着,如一张张满是皱纹的脸疲倦地向上张望着。
阳光下,小草儿如漂洗过的白银一般,浅黄浅黄的,迎着秋风
簌簌作响。四下里静悄悄的,一切都显得无精打采的,凛冽干
燥的寒风暗示着这个季节并不属于脆弱的生命。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②然而,在绝望的阴影里似乎总是潜伏着那么一丝愉悦的惊喜。
瞧去!不远处一只小小的蝴蝶,一身洁白,半透明的翅膀正不紧不
慢地拍打着,宛若一朵飞舞着的雪花,细小的身子忽上忽下回旋跳
跃着。一忽儿,轻轻地落在草叶尖上,吻一吻,旋即又飞走了。我
想,它的内心该是被某种热切的渴望敦促着吧,孜孜以求,永不懈
怠。
③枯黄的草地在我眼里忽然变成一方广阔的舞台,舞台上,这
只小小的蝴蝶正孤独地旋着舞演一场独角戏。没有灯光,没有音乐,
没有观众,没有掌声,孤独的舞者只是默默地奉献着它最美丽的舞
姿,舞姿里有忧伤的美丽,舞姿里有优雅的欢乐。舞啊……舞
啊……所有的绝望,所有的欢乐,所有的痛楚都融进这绰约的舞姿
里。整个世界停顿下来,默默地注视着,万籁俱寂,周遭的大自然
也莞尔笑了。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④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这样征服了整个世界。夏日里,会有许许
多多这样的蝴蝶,小小的,白白的,舞动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成群
结队地飞过这个季节,不留下一丝痕迹。当花儿慢慢零落,生机勃
勃的绿色也渐渐褪去,只留下孤零零的大地,光秃秃地裸露着,生
命俱凋亡,仿佛干涸的生命之滩。夏日,兴旺茂盛的夏日,一天天
远去了。这时,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孤独的舞者悄然而至,
开始享受它那姗姗来迟的短暂的生命。尽管,留给这个“不可理喻”
的小生命的,并没有多少舒适与安慰,在这静默的季节里,它仍是
这广漠舞台上唯一的主角。不知这小东西是否明白“美好东西的获
得往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代价的确是巨大的,秋天来临,日子
一天天过去,寒冷一天天加剧,这一天天加剧的寒冷会无情地吞噬
蝴蝶的生命。然而,重要的并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其价值。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⑤不要怕在人生的舞台上做一个孤独的舞者!有多少人,
在各自的生活中终生扮演着平庸卑微的角色,却从来没有拥有
过自己的人生舞台?又有多少人,随波逐流,将自己独特的个
性淹没在茫茫人海?舞步回旋,陌陌前路,何处蔷薇?而在世
间的某个角落,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正默默地等待着属于
她的那只蝴蝶。有一天,他们相遇,娇嫩的花骨朵儿便张开她
的怀抱热情地迎接那久久等待的客人旋着舞步缓缓而来。
1.仔细阅读②③段,从外形、心态、行动三个方面说说
这只蝴蝶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8讲┃ 中考真题体验
2.结合文中“孤独的舞者”的特点,谈谈你对本文主旨
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必备知识
考点聚焦整合
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
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
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
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直接体现
人物性格。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3.语言描写
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在于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从而展现
人物形象。
4.心理描写
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
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
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
动。能够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5.神态描写
通过突出描写人物面部表情和神色状态及其变化,来刻画
人物肖像的一种写人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更有效地表
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
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发展过程,
从而立体地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注意] 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区别在于:肖像描写反映
的是静态的五官,而神态描写表现的则是一种动态的五官。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一 把握散文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考向1 概括或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人
物形象,要结合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语句,或联系人
物的典型事例。就本题而言,从父亲听从劝说去陌生的城里生
活看出他善解人意;从父亲生活艰辛但从不抱怨,怀念故土但
不表露看出他感情深沉。
[答案] 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解人意、感情深沉的人。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让人物从文中走出来
如何把握人物形象呢?
(1)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
态)入手。(2)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要地说,就是通
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3)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
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
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
系。(4)从典型事例入手。典型事例往往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人
物的性格特点。(5)从作者的评价入手。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直
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根据语境,合理想象,补写人物的心理、神态等。
例2 仔细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
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2012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题,
选文见附文)
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
挫败感。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结合具体语境补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了解挫败感产生的原因:李想的爹娘出
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李想跟没事人似的。这其中有因李
想冷漠而产生的感叹,也有作为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了解甚少而
产生的自责。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案] 示例: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
真是失败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
的内心世界!
[答题技巧] (1)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句子,据此推
断人物的心理;(2)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揣测;(3)结合当
时的语境,进行揣测;(4)换位体验,有利于把人物心理、神
态写得更为逼真。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把握散文中生动的事物形象
考向 概括事物的特点。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事物的特点。仔细阅读②③段,从中能
摘出相关词语。
[答案] ①洁白、美丽、可爱等(外形);②内心有热切的
渴望,孜孜以求,永不懈怠(心态);③孤独地舞动着(行动)。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1)找出描写事物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的语句,明了事物的外在特征。(2)分析描绘事物时所用的技
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把握事物的内
在神韵。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三 把握作者情感
考向 某事或某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可
以直接去找文中饱含感情的语句,如“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
和落寞”“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感动的泪
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等句。
[答案] ①自古至今倍受重视的喜悦与自豪;②与父亲相
依为命的苦涩;③感受父亲温暖的感动;④被闲置的无趣和寂
寞;⑤被遗忘的失望与伤心。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的主旨。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去找文
中的点题句,而点题句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是议论抒情性的
语句。如本文的结尾就暗含文章的主题。
[答案] 通过对孤独的舞者的赞美,提醒、启迪、鼓舞、
激励人们只要孜孜以求、永不懈怠就能实现人生美好的理想。
第18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破译作者的感情密码
怎样把握作者的情感呢?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抓带有明显感情色彩、心理描写、品质特征的词句。
(2)抓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句。(3)抓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
情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它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4)
抓景物描写。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是较为常用的手
法。(5)抓省略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的运用。
标点符号有时表达着文字表达不了的含义。
第19课时 体会写作手法,开放拓
展探究
第19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中考真题体验
一、2012·眉山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
枯 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
斜卧在青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
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第19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
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
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
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
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
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
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
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第19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
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
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
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
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
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
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
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
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
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
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第19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__________”。它是苏轼,
“________”。它是郑板桥,“__________”。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
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第19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9期,有改动)
1.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
用?
运 用 了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顺 序 , 作 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第19讲┃ 中考真题体验
2.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
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
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
青竹!
我 选 择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填 序 号 ) , 理 由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第19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二、2011·佛山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之歌(节选)
陈世旭
①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
②森林多么好。森林有花有草,森林有云有雾,森林有风
有雨,森林有泉有湖……
③森林有诗。
④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
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
草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
⑤走向森林,常常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第19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⑥在森林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都会有风吹落潮湿的种子。
季节更替,在森林到处荡漾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倾听森林的语言,
你将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与感伤随风而逝。
走在森林,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森林是无声的呼唤,充实了你原
本空洞的灵魂。
⑦因为惰性和缺乏勇气,我任从自己常年被囚禁在嘈杂的城市。
城市也是森林。楼群像树林,只是没有枝叶没有花朵没有果实,没
有令人恋眷的狗尾巴草的清香。孩子们长大了,不会唱“采蘑菇的
小姑娘”。楼群的颜色顽固,隐去了季节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筛下
星星,挤窄了无边际的想象;钢筋水泥傲然挺立,带来了坚硬工具
的压抑。这是化工森林。在这里,躺着的心事结成青苔,站立的思
想竞争阳光,人们掩起私下里表情丰富的脸庞,让善意和温情在陌
生中蛰伏窥望。
第19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⑧只有森林才会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
深远。森林里最多的是树,每棵树都是歌手。
⑨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
带着幻变的梦境、灵感和鸟语花香,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
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做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
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
⑩每次我都会力图进入森林的深处。穿过茂密的、散发着
浓郁的树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树林,心里泛起一种甜丝丝的快感。
林中的湖泊像美人的镜子,波光粼粼地闪烁在无边森林的怀抱,
映照着蓝天的纤尘不染和青山的雄浑与妩媚。
第19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⑪头上树桠上,这儿那儿站着不知名的鸟。它们大大方方、满
不在乎地站着。不时地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
然后又扑扑地飞起,它们拨起的风,直朝你脸上吹过来。柔顺的,
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候会突然停下来,
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丛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
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
⑫森林无疑有一种凝重的隐喻性质,暗示出生活最为深沉的一
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
⑬契诃夫是那般动情:“不可思议的大森林啊,你永远放射着
光辉,美丽而又超然,你,我们把你称做母亲,你本身包括了生与
死,既赋予生命,又主宰灭亡。”
第19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⑭风拂过思绪拨动迷离的眼神。卷起的红松皮被阳光照耀,
摘它一片,发现东风沉醉于此的秘密:暗香诱着彩蝶,在树木
之间传递着甜蜜。绿肥红瘦都被遗忘,而你将保留森林中的这
一缕暗香;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就融入树下的泥土,
无声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漩涡深处,肃穆,庄严,神秘,而心,
颤栗。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
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
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
(选自《2010中国散文排行榜》,北京工业大学
出版社,2011年出版,有删改)
第19讲┃ 中考真题体验
1.文章主要写自然森林,第⑦段却详细描述了化工森林,
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9讲┃ 中考真题体验
2.纵观本文,作者在文中书写了什么情怀?又给你什么
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必备知识
考点聚焦整合
一、写作手法
从广义上讲,写作手法是作者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使用特殊的语
句的组织方式。它是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具体到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铺垫、伏笔、
照应、悬念、象征、夸张等。
1.对比
对比是在记叙中把两种对应的事物进行对照比较,目的是使作
者所要重点记叙的人或物的形象更鲜明,特点更突出,使作者表达
的感情也更强烈。常见的对比情况有两种:一是运用对比手法描写
人物,刻画性格;二是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2.衬托
衬托主要是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
常与对比一起使用。常见的衬托方式有两种:一是用其他人物
衬托主要人物;二是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3.铺垫
铺垫是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其环境、情绪、
气氛等进行详尽描写,在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之后,才“千呼万
唤始出来”。运用铺垫的目的是想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能极大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4.伏笔、照应
伏笔与照应在写作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前有伏笔
就必然后有照应,否则文章是不完整的。伏笔,实际上是对将
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其作用是为情节发展或形象刻画作铺垫;
照应,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照应的方式主要有:
与伏笔照应、与开头照应、与题目照应等。照应使用得好,可
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周
密,主题更鲜明。
5.悬念
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6.象征
象征是把抽象的思想或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表现出
来,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运用象征不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也能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或
“托物寓意”。
7.夸张
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夸张手法分
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三种。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
夸张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二、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四种:顺序、倒叙、插叙和补叙。
1.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顺叙的使用
最为广泛。
2.倒叙
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
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一般来说,情节曲折、复杂的
事情才须倒叙。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3.插叙
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
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情。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
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4.补叙
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
简短的补充交代,这种写法通常叫补叙。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
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代,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
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一 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考向1 选文(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或:选文运用
了什么手法?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例1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
分析。(2012年广东省中考题第15题,选文见附文一)
[解析] 此题考查对比这种表现手法。对比可以是不同性质的
人物、事件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事件的不同阶段、同一人物
在同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现的对比。解答此题,可以考虑“我”“母
亲”“父亲”之间有没有构成对比,母亲的前后表现有没有构成对
比。分析作用,可以从母亲这一形象的刻画入手。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案] 示例一:第①段“我”考上大学后,将父亲的到
处炫耀、一醉方休和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多喜进行对比,写
出母亲的爱子深情不易被发觉。示例二:第②③段母亲为“我”
入学送行,将其他父母的依依惜别、千叮万嘱与母亲淡淡的转
身就走进行对比,以母亲的淡淡表现来反衬她隐藏在内心强烈
的爱子之情。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如何分析写作手法
1.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见“必备知
识一”)
2.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手法。对比、
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等技巧,都讲究的是文章前后
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构思之妙。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分析写作手法。在写文章
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
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
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写作技巧及作用。解答时,先根据第⑦
段与前后文的关系判断属于何种写作技巧,然后,从第⑦段与
文章主旨的联系分析其作用。
[答案] 此段用浓重笔墨描绘了一片化工森林(住在城市的
感受),与上下文描绘的自然森林(走在自然森林的感受)作对
比,突出了自然森林给人自由、给人快乐、给“我”智慧、让
人充实、给人诗意的感受等特点。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可从以下几个位置考虑
1.首段常见的作用:统摄全篇,总领下文;开篇点题,
点明中心;引出下文,行文巧妙;欲扬先抑,形成对比;推动
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
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2.结尾段常见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照应前文,
使文章结构完整;深化主题,升华感情;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等。
3.中间段常见的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衬托铺垫,
照应前文;扩展思路,具体展示;丰富内涵,深化主题等。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选文或选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例3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记叙顺序。常用的记叙顺序有三种:顺
叙、倒叙、插叙。判断时,先要明确各自的内涵,然后理一理
时间顺序,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 插叙 作用:①由眼前枯竹回想到与竹有关的童
年趣事;②表达了作者对竹的喜爱(对童年的留恋)之情;③为
后文对竹的遐想(遐思、赞美)作铺垫(埋下伏笔)。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1.理清材料的先后顺序。仔细阅读文章,看看材料安排
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有无事件的“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这些地方就
出现了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的方式。
2.掌握各种记叙方法的好处。运用按时间、空间或事物
发展规律叙述的顺叙,文章层次清楚,明了;运用倒叙,文章
会交代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有明显的界限和必
要的文字过渡,可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使文章错落有致;运
用插叙,不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上下文会有衔接句,文章结
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事条理清楚。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拓展开放探究题
考向1 结合生活实际、个人经历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与感悟。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的主旨及借此生发出个人感悟的能
力。解答第一问,从文中找出一些抒情句、议论句,如“我最
喜欢的就是森林”“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
法则”等,然后通过概括能够得到答案。解答第二问,可在解
答第一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谈谈自己对“自然”“生
命”“生活”等的认识。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案] 作者试图用对森林的多种感受表达对美好环境的
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在自然森林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循环回复、
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第二问略。
[答题技巧] 紧扣文本,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使用第
一人称,从文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回答,做到观点鲜明,
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补写文章的标题、结尾、开头或中间的段落等。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补写文章结尾的能力,只不过是以
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此题答案不唯一。任选一种结尾方式,
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可从照应前文、点明主旨等角度说理。
[答案] 示例一:选A,理由: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含蓄结尾,引人深思,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前后照应。
示例二:选B,理由:运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点明主旨,
表达了对枯竹的赞美、喜爱之情;语气强烈,感情充沛。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解答补写题有诀窍
解答此类补写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审读题目,弄清题目要求。
第二,把握不同位置段落语句的不同作用。如文章的标题
有时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开头段往往领起下文,结尾段
往往点明中心,而中间的段落常常承上启下。
第三,学会从阅读材料寻找答题依据。中考阅读题在很大
程度上考查考生提炼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补写题也不例外,有
些阅读材料对补写的内容或多或少有一些暗示。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向名著名句、句式仿写、广告语拟写、短信拟写
等方面迁移。
例3 积累链接:纵观沈从文先生的一生,可以用诸葛亮
在《出师表》中表明自己年轻时“不求闻达”的两句话来概括。
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话。(2012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题第3题,选
文见附文二)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由选文向名句迁移拓展的能力。答
案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出师表》中的名句,二是内容与
“不求闻达”有关。
[答案]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第19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读清题目要求,调动语文积累,在做题时,
既要紧扣文意,又要显露自己的个性,注意语言的流畅。
板块二 小说阅读
板块二 小说阅读
命题规律
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小说阅读一直是语文中考盛
筵上不可或缺的主菜。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
近几年来,“小小说”阅读一直备受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
主要考点有:(1)梳理或概括故事情节;(2)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3)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4)挖掘小说的主题;(5)品味小说的
艺术特色等。
板块二 散文阅读
命题趋势
综合这几年的中考试题,小说的考查可能出现以下趋势:
(1)小小说阅读仍是考查的重点,题材涉及亲情、成长等;(2)
命题形式以主观题为主,也有可能附带选择题;(3)考查点仍
然以小说的三要素为主。
第20课时 理情节(线索),析人物,
明主题
第20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中考真题体验
一、2012·泉州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①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楂儿都飞快地跳起
了舞。
②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
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
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③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
方。
第20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④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
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
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⑤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
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
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
校。
⑥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
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
我说的还能有假!
⑦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
那高楼,那梧桐树。
第20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⑧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
草。
⑨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
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⑩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
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
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⑪父亲夸,好儿子!
⑫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⑬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
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第20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⑭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
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⑮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⑯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
上路了。
⑰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
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
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⑱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
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
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第20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⑲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
觉。
⑳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
的爬来爬去。
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
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
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
起。
第20讲┃ 中考真题体验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
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
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
跃。
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
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
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
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第20讲┃ 中考真题体验
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
校有关。
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
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
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
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
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
第20讲┃ 中考真题体验
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子明
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2.第⑧~⑫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
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讲┃ 中考真题体验
3.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
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________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符合)第________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讲┃ 中考真题体验
4.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
(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二、2012·荣昌阅读《打往天堂的电话》一文,回答问题。
①一个春日的星期六下午,居民小区旁边的报刊亭里,报
刊亭的主人文叔正在悠闲地翻阅着杂志。这时一个身穿红裙子、
十五六岁模样的女孩走到报亭前,她四处张望着,似乎有点不
知所措,看了看电话机,又悄悄地走开了,然而不多一会儿,
又来到报亭前。
②不知道是反反复复地在报亭前转悠和忐忑不安的神情,
还是她身上的红裙子特别鲜艳,引起了文叔的注意,他抬头看
了看女孩并叫住了她:“喂!姑娘,你要买杂志吗?”“不,
叔叔,我……我想打电话……”“哦,那你打吧!”“长途电
话可以打吗?”“当然可以!国际长途都可以打的。”
第20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③女孩小心翼翼地拿起话筒,认真地拨着号码,善良的文
叔怕打扰女孩,索性装着看杂志的样子,把身子转向一侧。女
孩慢慢从慌乱中放松下来,电话终于打通了:“妈……妈妈!
我是小菊,您好吗?我随玲子姐姐来到了深圳,进了一家电子
厂,上个月我们发工资了,等我凑足了1000块,就寄回去给弟
弟交学费,再给爸爸买化肥。”女孩想了一下,又说:“妈,
我告诉你,我们的工厂里每天都可以吃上肉呢,我都吃胖了,
妈妈你放心吧,我能够照顾自己的……”
第20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④突然,小女孩的语调变了,不停地用手抹着眼泪,“妈,
你的胃还经常疼吗?你那里的花开了吗?我好想家,想弟弟,
想爸爸,也想你,妈,我真的真的好想家。”女孩再也说不下
去了,文叔爱怜地抬起头看着她,女孩慌忙放下话筒。“姑娘
啊 , 想 家 了 吧 ? 别 哭 了 , 有 机 会 就 回 家 去 看 看 爸 爸 妈
妈。”“嗯,叔叔,电话费多少钱呀?”“没多少,你可以跟
你妈多说一会儿,我少你一点儿钱。”文叔习惯性地往柜台上
的话机望去,天哪,他突然发现话机的电子显示屏上竟然没有
收费显示,女孩的电话根本没有打通!“哎呀,姑娘,真对不
起!你得重新打,刚才呀,你的电话没有接通!”“嗯,我知
道”“叔叔!其实……其实我们家乡根本没有通电话。”
第20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⑤文叔疑惑地问道:“那你刚才不是和你妈妈说话了吗?”
女孩终于哭出了声:“其实我也没有了妈妈,我妈妈死了已经
四年了……每次我看见同伴给家里打电话,真羡慕他们,我就
是想和他们一样,也给妈妈打打电话,跟妈妈说说话……”听
了小女孩这番话,文叔禁不住用手抹了抹老花镜后面的泪花:
“好孩子别难过,刚才你说的话,你妈妈一定听到了,她也许
正在看着你呢,有你这么懂事、这么孝顺的女儿,她一定会高
兴的。你以后每星期都可以来,就在这里给你妈妈打电话。”
⑥从此,这个乡下女孩和这城市的报亭主人,就结下了这
段“情缘”。每周六下午,文叔就在这里等候女孩,让女孩借
助一根电话线和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电话号码,实现了把人间
和天堂、心灵和心灵连接起来的愿望。
第20讲┃ 中考真题体验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我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讲┃ 中考真题体验
2.仔细阅读第①段和第②段,说说为什么女孩子要忐忑
不安地在居民小区旁边的报刊亭前反反复复地转悠?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必备知识
考点聚焦整合
1.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
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生动的人物
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
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2.小说的人物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
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
中的不同人物原型经过提炼、整合、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
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以这样的典型人物形
象地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小说中的“我”不能看
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小说塑造人物
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
写)。其中,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
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3.小说的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
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
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
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
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一 梳理小说情节
考向1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解答此题,
可抓住时间、处所、人物、事件等要素,组织语言。
[答案] 本文叙述了一个到深圳打工的女孩去居民小区旁
边的报刊亭,借助一根电话线和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电话号码
给远在天堂的妈妈打电话的故事,表达了女孩对亲人及家乡的
思念之情,同时表现了报刊亭主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意
合即可)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通读全文,找出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
然后用“人+事件”的格式进行概括。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做题时首先
要读题,找到相应的段落范围,明确概括的对象,然后仿照已
给出的示例,进行概括。
[答案] 父亲对儿子夸“母校” 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
儿子进了“母校”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步骤为:(1)读题,明确概括范围,明确概括
对象;(2)根据助答信息,分层(分层依据:时间或者空间的变
换);(3)对上面的分析进行一些整理和概括;(4)如果题目提
供了概括的样式,就应该与样式在结构上保持一致。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某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例3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分析⑧~⑫
段,可以入手的角度有:(1)突出了父子什么形象;(2)该部分
内容与上下文存在怎样的联系。
[答案] 示例一:这部分情节表现了父子贫苦、艰难的生
活现状,是父亲希望儿子读“母校”的原因之一(或“是父子
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示例二:这部
分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
节显得真实可信。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例4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做题时,可
以从小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角度入手。
[答案] 因为小姑娘在徘徊犹豫(或很纠结),她很想给亲
人打电话,可又不知道该打给谁;想打,可又不知道该怎么装
模作样地打。(意合即可)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分析情节,多角度入手
解题时仍然要从小说三要素中寻找思路,明确情节构思是
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思考答题方向:(1)
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2)
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
了人物性格。(3)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
是埋下伏笔,为下文中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推动了故事情节
的发展。
[答题模式]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
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分析人物形象
考向1 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
理描写等。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3题。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把握人物语言的能力。需要注意的
是,小说中的语言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所以,解答
此题,要考虑的是哪一句话更符合父亲的性格。
[答案] (符合)①③ 因为父亲是个农民,对虚拟的“母
校”只能含糊其辞。 (不符合)② 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
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见散文阅读第18课时考点一考向一。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4题。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评价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
此类题目,要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并结合父亲所做
的具体事件,进行分析。
[答案] 示例: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他对儿子
的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
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他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
的道理。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评价:(1)抓住人物
的身份特征,包括人物的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素;(2)
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3)注意作者对人
物的介绍和评价;(4)抓住与人物相关的具体事件;(5)揣摩塑
造人物的各种描写方法,特别是细节描写;(6)品析环境描写;
(7)分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行为表现、交互评价、情感态
度;(8)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倾向。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三 把握小说主题
考向 分析概括小说的主题(或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
例1 题目是“红橘甜了”,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说说
文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甜”。(2012年安徽省中考第13题,
选文见附文)
[解析] 此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其实也是对文章主题的考
查。通读选文,我们明白作者表面写红橘,其实是写父亲,写
了家人相互关爱的温馨。所以,解答此题,要注意把握“甜”
的多义性。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案] ①红橘树在父亲精心管理下结出的果实很甜。②
父亲为培养儿子成材而感到欣慰、满足。③父亲从儿子买红橘
苗、卖橘子等做法中体会到儿子的孝心。④儿子从父亲种橘、
送橘等行为中感受到父亲的信任、关爱。⑤全家人互相关心体
贴,充满温馨和爱意。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如何探究小说主题
应从哪些角度探究小说的主题呢?
1.小说标题。有的标题可能会直接点明主题,有的标题
可能会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善于从
标题中提取小说主题。
2.情节、人物。小说情节和人物是分析主题的重要材料
和依据。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作者安排孔乙己被丁
举人打折腿这一情节,除了说明丁举人的狠毒,还从不同侧面
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科举制度培养了两类人,一类人以孔乙
己为代表,失魂落魄、迂腐寒酸;一类人如丁举人,凶狠残酷,
丧失了人性。
第20讲┃ 考点聚焦整合
3.环境描写。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一定会打上时代的
烙印,因此,学生要学会把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4.创作意图。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创作个
性等,也有助于理解他的小说的主题。如学生了解了鲁迅的创
作意图,就能顺利地理解《藤野先生》的主题。
综上所述,在把握主题时,学生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
不能有认识上的偏见或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
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不能缺乏针对性地评
价作品。另外,概括小说主题,还应从小说的整体去把握。
第21课时 抓环境,赏语言,品技
巧
第21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中考真题体验
一、2012·黄石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小葱青青
白的雪,青的葱,红红的是她的小手。
她总是这么静静地站着,低着头,眼睛朝下看,扎两条小
辫,穿一身红底儿蓝花的棉袄棉裤,一双黑布棉鞋羞涩地卧在
白雪中,脸蛋儿红红的,那双小手也是红红的。看不到那双眼,
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
白白的雪轻轻地盖在小街和屋顶上,只有那小葱是青青的。
第21讲┃ 中考真题体验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小集市上有了她。她的小葱总是那
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她从不吆喝,从不抬价。换了别人,
这样好的葱,一定会放声叫好,定会编出许多诸如“小葱拌豆腐—
—一青(清)二白”等诱人的词句。她极少说话。说,也是奶声奶气
的几个字:“要多少”“几斤几两”“几毛几分”。只有她说话的
时候,才偶尔看对方一眼。啊,这眼睛真美!它不光清澈,还蕴含
着一丝忧伤,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善良和期望。
小镇上的人都吃她的小葱。没有人跟她讨价还价,连老太太都
如此。姑娘太小,那双手太小。她是集市上的小妹妹,大家都爱护
她。菜主们对镇上的人说:“我的葱不如小妹妹的,买她的吧。镇
子上哪来恁好的葱?”没有人一下子买好多的葱。大家都知道,她
的小葱天天有,一年四季都不断,价格也好,便宜。
第21讲┃ 中考真题体验
啊,天真冷。她把两只小手放在嘴边,用热气哈一哈,然
后,给一位大姐姐称葱,帮大姐姐放在篮子里。她依然不说话,
朝下看。地上的雪真白,只是没有太阳,要不,它会耀眼的。
“小妹妹,给你钱。”大姐姐把钱递给她。她轻轻地摇摇
头。
“为啥?”大姐姐一怔。“大姐姐,俺……”她抬起头来,
目光在大姐姐的脸上扫视了一下,迅速落在左胸那枚“吉阳镇
中学”的校徽上,声音有些激动,也带着几分憧憬。“俺娘说,
等过两年,弟弟初中毕业了,就让俺继续上学。”
“……”
第21讲┃ 中考真题体验
“大姐姐,俺不要钱。俺知道你是老师,常来买葱,俺想
求你帮俺看看这个。这是俺看弟弟的书做的作业。”说着,她
迅速地从菜篓底下取出两个用塑料袋包着的小本子,递给女老
师。
女老师接过本子,一下子惊呆了,本子上工工整整写着初
中作业。她不知说什么才好。
“小妹妹,多大啦,你是哪村的?”
“俺今年十五啦,住杏树湾。俺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弟弟正上初中呢。”
“爹娘呢?”
第21讲┃ 中考真题体验
“爹病了。两年前,爹从城里卖菜回去,天黑路滑,跌到
沟里腿断了,不能动了,娘在家服侍爹,还管园子。爹好的时
候,俺也上学哩!”
女老师嘴唇动了几下,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来,只是眼
圈发红、发潮,她一下子将小妹妹搂在怀里,紧紧地握住那两
只小手。冰凉的小手,她想把它暖热,永远地热下去。
“好妹妹,你来我班里上学吧?”
“不……俺不上。俺还要卖菜呢,俺上了,弟弟就上不成
了。俺娘说……”
女老师把小妹妹搂得更紧了。
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了,那葱更青了。
第21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临走时,她给女老师送去
一篮子小葱。那葱洗得真干净,扎得整整齐齐。多嫩的小葱呀!
她俩没有说话,都哭了……
啊,小葱青青……
1.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结构浑然一体。“小葱”在文章
中多次出现,请简要说说它在刻画人物和结构上的作用。
刻画人物上:____________;结构上:____________。
第21讲┃ 中考真题体验
2.作者在描写人物时非常注重写人物的眼睛,阅读文中
画线句子“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结
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1讲┃ 中考真题体验
3.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善于铺垫,例如关于小妹妹辍学
的事,其实在她向女教师讲述前,文章已有多处铺垫。你能试
着找出两处吗?请摘录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1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二、2011·兰州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银行里的男孩
[美国] 菲利普·罗斯
一天,我到西大街某银行的一个小型储蓄所准备开个新账
户。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
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
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
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
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
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第21讲┃ 中考真题体验
男孩继续引起我的兴趣的是下面所发生的事。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
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
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
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现
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第21讲┃ 中考真题体验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
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
“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的没错的话,
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
却没有达到取出他的钱的年龄。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
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
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
的选择。”
第21讲┃ 中考真题体验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
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
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
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
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
知道了。就这么简单。”
第21讲┃ 中考真题体验
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
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
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
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
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第21讲┃ 中考真题体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
“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
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
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
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
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
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
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第21讲┃ 中考真题体验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
吗?”
1.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1讲┃ 中考真题体验
第21讲┃ 中考真题体验
3.文中“我”的“插一杠”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1讲┃ 考点聚焦整合
必备知识
考点聚焦整合
1.小说中的环境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
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
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
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
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
场景),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以及渲染气氛
等都有重要作用。
第21讲┃ 考点聚焦整合
2.小说中的人称使用
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我、我们),即“我”称;第
二人称(你、你们),即“你”称;第三人称(他、他们,她、
她们),即“他”称,文中直接以某人的名字进行叙事,也属
于第三人称。
(1)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它的优点是能使读
者产生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
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第二人称常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文章中,根
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出现,使文章呈现出情感的跌宕起伏之
美。
第21讲┃ 考点聚焦整合
(3)运用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
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因此第三
人称写法被称为“全知全能写法”。
第21讲┃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一 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考向 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小说中描写“小葱”
这一景物的句子比较多,如“白白的雪轻轻地盖在小街和屋顶
上,只有那小葱是青青的”“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了,那葱
更青了”“那葱洗得真干净,扎得整整齐齐。多嫩的小葱呀”。
这其实就是自然环境描写。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渲
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理等方面入手。当然,文
中的“小葱”,还指卖葱的小姑娘,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第21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案] 刻画人物上:衬托人物形象(是小妹妹形象的化
身);结构上:是小说的线索。
[答题技巧]
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概念内涵: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
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
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
第21讲┃ 考点聚焦整合
2.识记环境描写的6种作用:①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环境,推
动情节的发展演变;②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特征;③提供人物的活
动场所,渲染某种气氛;④契合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⑤隐射
社会环境,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基础;⑥深化文章主旨。
3.抓住相关景致的总体特征,把它与人物刻画、气氛渲染联
系起来。
4.明确景物描写所处的位置,根据位置判断其作用。一般而
言,位于文首的景物描写,常用于渲染气氛,创设典型环境,为下
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而文尾的景物描写,更多的是渲染气氛,展
示特定情形之下人物的特定心理。
5.联系文章的主旨理解。有时候,运用环境描写很难直接表
达出文章的主旨,只能通过描写带有暗示性的景物,暗示文章主旨。
第21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赏析小说的语言
考向1 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的含义。理解此句的含义,要抓住
句中的关键词“美”和“清澈”。通读全文我们知道,小女孩
为全家人主动承担起了卖葱的差使。因此这里的“美”和“清
澈”不但是写小女孩的眼睛,还是在写她的心灵。
[答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很美,很清澈,其实说
的是心灵美好纯真:做买卖诚信,辍学承担家务,期盼早日上
学。
[答题技巧] 见散文阅读第17课时考点一考向三。
第21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考查语句或词语的表达效果。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的含义。所给词语分别描写了人物
的神态和动作。解答时,可以从产生的原因入手。
[答案] (1)男孩因害怕挨打但又取不到钱而灰心失望。
(2)“我”的主动帮助让男孩看到了希望,因此紧紧地靠着
“我”。
[答题技巧] 见散文阅读第17课时考点二考向一。
第21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三 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
考向1 体会小说布局谋篇方面的特点。
例1 中考真题体验一第3题。
[解析] 此题考查小说的铺垫技巧。所谓铺垫,就是对行
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它和伏笔是有区别的。铺垫是前面有所
交代,打好基础,以便后面的高潮。而伏笔则是埋下关子,设
下包袱,到后面得打开包袱。
第21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案] ①她的小葱总是那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
②姑娘太小,那双手太小。③它不光清澈,还蕴含着一丝忧伤,
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善良和期望。④她抬起头,目光在大姐姐
的脸上扫视了一下,迅速落在左胸那枚“吉阳镇中学”的校徽
上,声音有些激动,也带着几分憧憬。⑤她依然不说话,朝下
看。
第21讲┃ 考点聚焦整合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3题。
[解析] 此题考查小说的构思技巧。从结构与表现手法方
面分析,看“插一杠”这一情节与小说结局是否构成照应或对
比,看“插一杠”这一情节在人物刻画方面所起的作用。
[答案] 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从侧面烘托出“黑人”保
护孩子利益的执著;欲扬先抑。
第21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如何体会构思技巧
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从表现手法角度入手。看是否运用了对
比、衬托、先抑后扬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
作用。
2.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全文
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
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
3.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
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第21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模式]
这篇小说运用了……方法(或修辞或表现方法),表达
了……内容,具有……效果。
第21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文中运用了第几人称?起到什么作用?
例3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可以增强故事的
真实感。
[答案] 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第21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运用三种人称叙述事件,各有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
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
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板块三 说明文阅读
板块三 说明文阅读
命题规律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
文章,目的是给人以知识。综合分析最近两年各地中考考试大
纲和中考考卷,可以发现说明文的考查主要有以下考点:对说
明对象及其特征的认知;对说明结构、说明顺序的分析与梳理;
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理解;对重要词句含义的分析与
理解;对说明文语言的揣摩与品味;根据文章内容、联系生活
实际进行推断和想象;对文中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感悟与评价;根据文章内容和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究和创新等。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说明文阅读命题呈现如下趋势:
1.选文内容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
2.选择题逐渐淡出,填空、简答成为主流题型,开放性试题
开始登上舞台并成为亮点;
3.试题注重阅读理解,强调语言品析,考查方式有概括内容,
找中心句,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解文章局部的段、句、词的
表达作用等;
4.试题创新上注重体现课程整合,强调人文精神。
从命题上看,不少地方的题目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
与科学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思考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
命题趋势
板块三 散文阅读
第22课时 把握说明对象,理清层
次结构
第22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中考真题体验
一、2012·恩施阅读下面这篇说明文,回答问题。
恩施州的风雨桥
采遏乐
①风雨桥兴时于汉末至唐代,这种历史悠久、造型独特的
木质古建筑,极富民族气质。恩施州的风雨桥是与吊脚楼齐名
的恩施州民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风雨桥又叫
“凉桥”,因桥上建有廊、亭,可供行人乘凉、休憩、避风雨
而得名。恩施州山重水复,沟壑纵横,旧时不通公路,只有条
条青石板路穿山越岭,爬坡过河。而将条条青石板路在沟壑山
涧连接起来的就是风雨桥。
第22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②恩施州的风雨桥大多由桥墩、桥面、桥廊、桥亭和桥顶组成,
除桥墩外,全用木料建造。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
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
为精密。桥墩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粘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
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两旁是桥廊,设有栏
杆、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桥顶盖有坚硬严实的黑瓦,建有数个
高出桥身的数层飞檐翅角楼亭,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
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雕龙绘凤,人物山水,飞禽走兽,形象诙谐洒
脱,栩栩如生。
③恩施州的风雨桥,虽年代久远,但很多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利川市境内的毛坝风雨桥,建于公元1808年,距今已200余年。桥全
长32.5米,桥面宽3米,高40米。该桥全用木料建成,至今仍奇迹般
屹立不倒,为行人和当地村民畅行于青山两岸而默默地遮风挡雨。
第22讲┃ 中考真题体验
第22讲┃ 中考真题体验
咸丰县境内的十字路风雨桥,建于1916年。桥身全长63.4
米,宽4.2米,通高8.78米。桥上是两层楼阁式的青色瓦面,
脊梁的正中是一座宝塔式的亭阁,瓦檐重重,周围四条昂首欲
飞的青龙仰望着东西南北,龙嘴里含着红色的宝珠,四条龙尾
绕成塔顶,好似一台大轿行走在桥的中央。桥面用木板铺就,
下面由很多巨型圆木固定在桥墩上支撑,整个桥身结实、牢固,
桥面平坦舒适。桥廊13间,亭廊相连,两边有漂亮的护栏,紧
靠护栏的是条形长凳。桥下有3座梭子形的桥墩,墩与墩之间
净跨10米,都是由巨大的石头砌成,任凭河水冲刷,桥墩依然
坚固如初。一座座风格独特的风雨桥,横跨溪河,傲立苍穹,
延二三百年而不损,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桥、石桥。
第22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④在恩施州,无论是村头还是山野,在溪河之上大都建有
风雨桥。村民们走亲访友,赶集逛街,耕田锄草,肩挑背扛,
都要经过风雨桥。踏着青石板路走进密林掩映的风雨桥,坐在
两廊边的长凳之上,就可听到桥下那流水清音,即使是匆匆过
桥,也能听到那悠扬宛转的深山鸟语。天上云卷云舒,山间风
来雨去,只有在风雨桥上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走累了在桥上歇
脚,天热了在桥上乘凉,口渴了在桥上喝茶,下雨了在桥上避
雨,闲暇时还可在桥上读书、聊天、话家常。这类木质结构长
廊式桥梁建筑,不仅具有普通桥梁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亭”
的观赏价值,它不仅为行人和村民提供交通便利,同时也是当
地人们说古道今、休息娱乐的理想去处,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
术价值。
第22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⑤恩施州的风雨桥,是恩施州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是恩施州民族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木质建筑中的艺
术珍品,是人类历史上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根据恩施新闻网有关资料整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恩施州的风雨桥,文章主要介绍了
风雨桥的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2讲┃ 中考真题体验
2.第②段说明了恩施州的风雨桥的哪些特点?请用简洁
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22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二、2012·河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高山上的守望者——岳桦
①巍峨的长白山上,大森林垂直绵延2 000多米。1 100米
以下是针阔混交林,金秋时节,绚烂缤纷;1 100米~1 800米
之间是针叶林,树木挺拔参天,气势磅礴;过了1 800米,森
林放慢了脚步,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大部分树木没有胆量
穿越,即便是傲风斗雪的青松也望而却步。然而岳桦却以勇敢
和坚毅不屈的精神,顽强地在这里扎下了根,成为在蓝天白雪
之间悄悄集结、静静展开的高山上的守望者。
第22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②岳桦在植物分类上属于桦木科,桦木属,为落叶乔木植
物。树皮呈灰黄白色,枝暗红褐色,幼枝暗绿色;冬芽呈矩圆
形或卵球形,叶片薄,较硬,边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花期为
每年的5~6月,果期在8~9月。岳桦生长在寒湿地带的半阳坡
山脊上,在我国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在俄罗斯东
部、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③岳桦生长地属于湿润性亚高山气候。冬季寒冷多风,夏
季湿润多雨。降水量大而蒸发量小;年平均气温低,无霜期不
足70天,生长季节短;风力强劲,每年有200多天的风力超过6
级。这里土壤贫瘠,虽然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但10厘米
以下土质疏松,腐殖质较少,角砾较多。
第22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④在低海拔地区,尽管条件优越,但岳桦竞争不过云杉、冷杉
等,只呈零星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岳桦越来越占据优势地位,
并在海拔1 700米~2 100米处形成东亚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岳桦林
带,几乎为纯林。当海拔高于2 100米,由于受风、雪等因素的影响,
岳桦以斑块状分布于高山苔原带。
⑤岳桦一年之内只有两个多月的生长期,生长期内又常常遭遇
8级以上大风,因此,岳桦生长得十分谨慎,也十分缓慢。一棵看起
来只有手腕粗的岳桦,往往已有十几岁甚至几十岁。岳桦的兄弟姐
妹(红桦、硕桦、黑桦等)高大笔直,在人们面前一直是美丽而又充
满灵性的精灵。而岳桦几乎不足3米高,不过数寸粗,枝条虬曲,枝
干大幅度倾斜,显得矮小卑微,弯曲丑陋。但岳桦的木质却异常的
细密坚硬,成龄的岳桦木坚如磐石,入水即沉,其超乎寻常的硬度
常常令初识者瞠目结舌。
第22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⑥处在高海拔地区的岳桦林作为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具
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维护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
它们在忍受恶劣生存环境所带来的苦难的同时,用自己的根须
牢牢地拢住了土壤,用自己的生命精心地护养着水源,用自己
的身躯无私地庇护着动物。
⑦这就是高山上的守望者——岳桦。它在艰难的磨砺中体
现自己独特的魅力,以超凡脱俗的修炼证明了身形弱小未必就
是卑微。
(源自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有删改)
第22讲┃ 中考真题体验
1.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2讲┃ 中考真题体验
2.第②~⑥段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岳桦,请将相关内容填
写在下面空格处。
第②段:岳桦的属性及地理分布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岳桦林的生态功能
第22讲┃ 考点聚焦整合
必备知识
考点聚焦整合
1.什么是说明对象
文章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道
理。
(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
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
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将抽象事
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22讲┃ 考点聚焦整合
2.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
详细解说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1)总分式。(2)并列式。(3)递进式。
第22讲┃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一 把握说明对象
考向1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例1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
明的?(2012年贵州省铜仁市中考第15题,选文见附文一)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的判断。选文第一段“物候
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具有总领下文的作用,揭示了
说明的对象。
[答案]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第22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
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判断:
(1)看题目。不少事物说明文题目就表示了说明对象。对
于事理说明文,题目可以帮助我们确立说明对象,如《花儿为
什么这样红》,说明的对象是花呈现红色的原因。
(2)抓第一段。有的选文没有题目,我们就看第一段,它
往往会揭示说明对象。
(3)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
所要说明的事物或特征。
第2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第②段总共五句话,
每一句话说明了风雨桥的一个特征。在答题时,可以直接摘取
关键词句,如“除桥墩外,全用木料建造”“建桥时,不用一
颗铁钉”等。
[答案] ①除桥墩外全木结构,不用一颗铁钉,以榫衔接;
②桥面用木板铺就;③长廊式走道;④桥顶盖黑瓦,建有数层
亭楼;⑤长廊和楼亭瓦檐头雕绘形象。
第22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解答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题,可从下面两个角度入手:
(1)直接从文中找出表明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这类句子
通常是:说明文的题目,说明文段首的总括句,说明文结尾的
总结句。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做法是:分析文章
的结构,抓段首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再次”
等。
第2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概括说明文的内容要点。
设问形式有:①选文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②……表
现在哪几个方面?③……的原因是什么?
例3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概括说明文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
时,可以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进行逐段概括,然后再进行同类
合并,从而得出答案。
[答案] 选文主要介绍了恩施州的风雨桥的历史悠久、结
构造型和交通、观赏及文化艺术价值。
第22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细心筛选,有机整合
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
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2)合理地整理、组合概括信息;
(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要注
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
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
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
第2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理清层次结构
考向1 指出说明文的思路或结构形式。
例1 通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行文思路。
(201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第15题,选文见附文二)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文的行文思路。答题前,先要逐段
概括要点,并进行归纳合并。答题时,可按照下面的格式组织
语言:“选文先介绍……,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分别介绍
了……,最后说明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答案] 全文先介绍无刺蜂的类属起源,分布范围,再介
绍其生理特征、生活习性,最后说明它的药用价值。严格遵循
了科普文逻辑思维严谨的要求,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第22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1.明确说明文常见的几种结构形式,见“必备知识2”。
2.逐段概括要点,然后“同类合并”,分析段与段、部
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第2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指出说明语段的作用。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对于说明文来说,文章第
一段一般是引出说明对象,或交代说明对象的特征。
[答案] ①照应题目,引出说明对象——岳桦。②生动形
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简要介绍岳桦的生长环境,强调
其生命力的顽强。④引起下文。
第22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1.从结构方面考虑:(1)首段:引出说明对象,领起下文;
(2)中间段:承上启下;(3)尾段:总结全文或前文,呼应开头。
2.结合说明方法谈。答题模式:通过……的说明方法,
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
第2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概括段意或层意。
例3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段意的概括。答题技巧为:抓中心句,
概括第④段,可采用此法;逐句概括,归纳合并,此法适用于
概括第③段、第⑤段。
[答案] 第③段:岳桦生长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第④段:
岳桦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分布状态。第⑤段:岳桦的外观及木质
特点。
第22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1)找总领句;(2)结合本段(层)说明特征概括,摘要点联
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
[答题模式]
本段说明了……,介绍了……。
第23课时 指出说明顺序,分析说
明方法
第23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中考真题体验
一、2012·成都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
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
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
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
“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
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第23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
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
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
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
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
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
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
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
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
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
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
第23讲┃ 中考真题体验
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
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
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
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
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
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
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
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
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
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
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第23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
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
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
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
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
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
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
心理。
第23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
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
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
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
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
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有删改)
1.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它
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3讲┃ 中考真题体验
2.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
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3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二、2012·株洲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超级网银
沈而默
①“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
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
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
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互
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②如果你已开通网上银行,你会发现里面新增了一个“超
级网银”功能。
第23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③“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
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
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
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
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
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超级网银”具有
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跨行资金归集、
统一直联平台、统一财务管理流程、统一数据格式等七种功能。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网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
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
户”→“账户管理”→“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
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操作选项。
第23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⑤使用传统网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
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网银”通
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
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
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网银登录。
⑥对个人转账服务而言,“超级网银”比普通网银更为高
效、快捷,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对于公司而言,“超级网
银”强大的资金归集功能,可在母公司的结算账户与子公司的
结算账户之间建立上划下拨关系。
⑦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网上业务
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
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网银。
第23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⑧“超级网银”实现了实时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
将引领整个银行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时代。
(选自《半月谈》2012年第6期)
1.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____________。
2.文段⑤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3讲┃ 考点聚焦整合
必备知识
考点聚焦整合
一、说明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顺序。常见
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
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
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
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
说明文。
第23讲┃ 考点聚焦整合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
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
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
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又包括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概括到具体、
由特点到用途、由整体到局部等说明顺序。
第23讲┃ 考点聚焦整合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
便读者理解。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
2.作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
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作用:使文
章更具说服力。引用古诗,可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3.作比较
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
特征的说明方法。作用: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23讲┃ 考点聚焦整合
4.列数字
列举数字进行说明。作用: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
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5.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
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
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作用:
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
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作用:将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第23讲┃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一 指出说明顺序
考向1 直接指出选文或某段落的说明顺序,并说明其作
用。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顺序。判断说明顺序,要抓住标志
性词语,如空间顺序以空间方位词为标志,时间顺序以时间词
作标志。而说明事理的文章,又多以逻辑为序。
[答案] 逻辑顺序
第23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多管齐下,理清顺序
1.了解常见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
辑顺序。
2.认清说明对象,根据对象作出判断。一般说来,对实
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的介绍,多以
空间为序;事理性的说明文常会运用逻辑顺序;像介绍农作物
的生长过程,工艺流程,事物的历史沿革等,一般以时间为序。
第23讲┃ 考点聚焦整合
3.抓标志性的词语。每一种说明顺序,都有其标志性的
词语。如以时间或空间顺序说明的语段,常会出现表示时间或
表示空间方位的词。以逻辑为序的语段常会出现“首先”“其
次”“再次”等表示逻辑顺序的词。
4.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就某一文段而言,先将文
段分成几个层次,然后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最后把层意衔接
起来就很容易弄清说明顺序。
5.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
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23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相连的几个自然段可否调换?为什么?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顺序。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所选文
段的说明顺序作出判断,然后具体阐释使用这种说明顺序的必
要性及好处。
[答案] 不能。因为分写部分的内容采用了逻辑顺序,作
者先说椅子的出现对房屋的建筑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再说到对
人们生活习俗和心理的影响,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说明顺序。
第23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1.看所给自然段是否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2.找出相连的几个自然段所使用的说明顺序。
3.写出不可调换的理由。
[答题模式]
这几个自然段不可以调换,因为它们采用由……到……的
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第23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分析说明方法
考向1 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所用的说明方法。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步骤为:(1)先
判断说明方法。第⑤段分别介绍了传统网上银行系统的缺点和
“超级网银”的优点,这理当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分析
该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时,要联系第⑤段说明的中心。
[答案]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超级网银”的
优点。
第23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1.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
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用等)的主要特点。
2.抓住语言标志,注意辨析。每一种说明方法都有自己
的语言特征,如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有的”“例如”“比如”
等词作标志;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常常以“好像”“仿佛”
等词作标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常用“比……多”“比……
少”“……相当于……”表示比较。
第23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明
确:说明方法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的。所以,解答此类题
目,要分析具体语句或选段,判断出说明内容。
[答案] 将椅子出现前后人们“跪”这种行为的内涵进行
比较,突出其变化,强调了椅子的出现对国人心理的影响。
(语意相近即可)
第23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1.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
2.把握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见“必备知识二”。
3.联系该种说明方法说明的内容具体回答。
第24课时 品味说明语言,拓展开
放创新
第24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中考真题体验
一、2012·兰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2011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昆虫学家希恩等人通过全球
顶级学术杂志《科学》,向全世界公布了一个重大发现——和人类
一样,纸巢蜂能够认识同伴的脸孔!
②在自然界,数只纸巢蜂的蜂后时常共同建立巢穴,它们通过
比武来确定各自在巢穴中的地位。此时,纸巢蜂必须要记住那些比
试过的同伴,以避免反复争斗。为确定它们确实是依靠记忆同伴的
面容来对此进行分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有岔路的带电迷宫,一边
是没有电的安全区,另一边则为通电道路,岔路用纸质的蜂脸图片
作为路标。试验结果显示,纸巢蜂能够识别这种路标,当代表“有
电”的蜂脸出现时,纸巢蜂都会避开这条路,并选择走向“没电”
的蜂脸道路。
第24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③其实不仅是纸巢蜂,蚂蚁中有一种厚结猛蚁也能互相识
别。不过,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成员比较少的群体中,如果蚁巢
成员数量太多,它们就认不过来啦。过去,如果昆虫稍微表现
出学习或者智力倾向,满脸严肃的专家们立刻就会纠正说这是
一种本能。因为,昆虫的大脑好比针尖大小,和我们的人脑相
差太远。“15年前,如果有人说昆虫能够识别同伴的面容,肯
定被认为是疯了!”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动物行为学家拉
尔斯教授这样评价道。
第24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④无独有偶,2010年10月,法国图卢兹大学的行为学家奥
若瑞等人训练蜜蜂分辨方向也取得了成功。他们也使用分叉的
迷宫来做实验,并将绘制有位置的简单图像展示给蜜蜂,蜜蜂
只有飞到正确的位置才能获得蜂蜜作为奖励,如果飞错了则会
受到一些惩罚性刺激。经过训练,蜜蜂迅速完成了学习,它们
不仅能分辨出图像中代表的“上”“下”“左”“右”,并且
能从混合图像中找出学过的图像,甚至能够理解一些和原来不
同的图像,可谓战绩惊人!
第24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⑤而这些小生灵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数年前,
有人曾饲养并观察黄獠蚁的行为。这是一种利用丝黏合树叶做
巢的树栖蚂蚁,上千年来广东的果农都用它们来猎杀柑橘害虫。
当时,朋友将黄獠蚁的巢穴从树上摘下来,因为怕它们逃逸,
还特意用一个大号鱼缸装满水,做了一个孤岛把巢放上去。为
了美观,人们还在水中养了些很小的热带鱼。随后怪事便发生
了,这些小小的热带鱼奇怪地少了许多!这几乎让所有的人都
百思不得其解。
第24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⑥终于,人们从黄獠蚁的巢中找到了小鱼的尸体,揭开了
谜底。原来,树栖的黄獠蚁很快适应了鱼缸的环境,这些原本
是树上的猎手竟然搞起了渔民的营生,它们将不经意间游到岛
边的小鱼拖上岸来吃掉了!这真的是单纯的本能吗?我无法确
定。但是,如果将我们放在孤岛上,估计也会是同样的做法吧?
⑦尽管,我们在内心不断地告诉自己,只有像人脑这样
“规模”的脑才算得上是聪明的,昆虫应该是愚蠢和低劣的。
但是,当代昆虫行为学的研究正在一点点挑战我们这些大脑子
智慧生物的心理极限:一些昆虫能够将物品分类,一些昆虫能
够数数,还有一些昆虫甚至能够记住人脸!
第24讲┃ 中考真题体验
第24讲┃ 中考真题体验
第24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二、2012·南充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
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
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
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
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
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目前,第一代生
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
西)。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
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
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
燃油原料需求。
第24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
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
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
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
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
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
及粮食生产。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
上快速生长。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
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第24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④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
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美国农业
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
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
物质。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产生1 000亿加仑(约3
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
半。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
料相当于340亿~1_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
亿桶原油的消耗量。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
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⑤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
来。
第24讲┃ 中考真题体验
1.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4讲┃ 中考真题体验
2.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你对能源
的开发利用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请写出来。(至少写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4讲┃ 考点聚焦整合
必备知识
考点聚焦整合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准确:恰如其分,不渲染、不夸张,如实反映。
2.简洁:不啰唆,不拖沓,言简意赅。
3.平实:不用生造词,少用专业名词,浅显易懂。
4.生动: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运用有特色。
第24讲┃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一 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考向1 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此题一般步
骤为:先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指出加点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最后再说明删除后句意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案] 不能删去。去掉“主要”,第一代生物燃料的原
料就只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三种作物,与事实
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4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如何解答加点词能否删掉题
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答题:(1)表明态度(删还是不删)。
(2)解释词语的含义。(3)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
等 词 表 程 度 ; “ 大 约 ” “ 可 能 ” “ 左 右 ” 等 表 估 计 ,
“多”“有余”等表数量。(4)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
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显得太绝对),不符合实际。(5)××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第24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指出加点词的指代义。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的指代义。第(1)句出现在第⑤段的
段首,也就是说“这些”指代的是前4段介绍的内容。第(2)句
出现在第⑥段的开头,有总领全段的作用,所以“谜底”就应
在本段内找。
[答案] (1)纸巢蜂能够认识同伴的脸孔;厚结猛蚁在成员
较少的群体中能互相识别;蜜蜂经过训练后能分辨方向。(2)
大号鱼缸中少了很多的热带鱼是被黄獠蚁吃掉了。
[答题技巧] 一般指词语前面的那句话或几句话,有时可
能是某句话的一部分。
第24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围绕此举例。
例3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此题,要分
析词语的修饰限制作用。A项中的加点词不具有修饰限制作用,
所以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 A
[答题技巧] 可找表程度的修饰词、代词(“这些条
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数字等。
[答题模式] 该词在句中表示……,说明了事物……的特
征,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24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拓展开放创新
考向1 提出解决被说明问题的办法。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2题。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命题人让考生围绕说明的
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建议。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文中去找答案,
当然也可以调动自己的积累,不过所提的建议一定要具体合理。
[答案] 示例一: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示例二:合理有效地使用交通工具,科学利用能源。(合理即
可)
第24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如何提出解决被说明问题的办法
1.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
的具体措施。
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说明文中,一般都会
对所说明的对象或事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问题产生的
原因去提建议,会更为准确、快捷。
3.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常识回答,要注意科学性。
第24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链接一则材料或几则材料,探究结果。
例2 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
科学家是如何解决早期防弹衣存在的问题的。(2012年北京市
中考第19题,选文见附文一)
【材料】 防弹衣是在作战环境中用来保护生命安全的。
早期防弹衣只是在结实的衣服内搭接两块钢板,其重量一般有
十几公斤,又重又硬,穿上以后活动不便,影响作战。而且这
种防弹衣只能防护手榴弹碎片和普通手枪的射击,防护性能较
弱。科学家根据蛛丝的特性研制出人工合成的纤维织物,成功
制造出了性能较好的防弹衣。
第24讲┃ 考点聚焦整合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链接材料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此
题,首先要读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准材料和文章的结合点(都
讲到了蛛丝特性),从中找到答案。
[答案] 示例:科学家利用蛛丝有韧性、弹性好、重量轻
的特性,解决了钢板制作的早期防弹衣“又重又硬”、穿上后
“活动不便”的问题;利用蛛丝承受力强、强度高的特性,解
决了防弹衣“防护性能弱”的问题。
第24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答题步骤为:(1)读清题。把握题干中的关键
词或短语,理解题意。(2)析材料。明确材料和文章的关系,
把握材料的个性和共性。抓筛选点、提炼点。(3)看原文。把
握文章内容主旨。(4)精表述。结合原文和材料的内容、中心,
写出探究结果。语言表述要准确、简洁、明了。
第24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就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拟写警示标语、广告语、
建议等。
例3 结合选文内容或现实生活,请你就稀土的开发利用
问题,给有关部门提两条保护性的建议。(2012年云南省昆明
市中考题第16题,选文见附文二)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就说明内容向有关部门提建议的能
力。解答时,先要找出稀土开发存在哪些问题,如文章最后两
段分别讲到了中国稀土出口量大,但元器件、零部件的生产相
对薄弱,开采稀土对环境污染很大等问题。提建议时,就要针
对这些问题。
第24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案] 示例:①限制出口。②加强元器件、零部件的开
发应用。③注意平衡利用。④降低开发时的环境污染程度。
[答题技巧] (1)把握警示标语、广告语等的特征,注意语
言的生动性、简明性和感染力。(2)在内容上,要能把握住说
明对象的特征,迎合时代特点。
板块四 议论文阅读
板块四 议论文阅读
命题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中提出:“阅读简单的议论
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
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这一
思想的指导下,中考语文试题中议论文的命题受到重视,近几
年来全国各地考查课外议论文阅读比例达65%。主要考点有:
(1)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2)论据类型的认识、分
析、补写;(3)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4)论证结构的理解;
(5)议论文语言风格的体会。
根据近两年议论文阅读试题的特点和新课标、新教材对议
论文阅读与考查的要求,我们对2013年中考议论文阅读考查的
走向作以下预测与分析:
1.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仍将是议论文阅读考查
的主要内容。仍会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对文
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提炼能力。
2.论证方法的考查将比以前更灵活,不会单独只问运用
了哪种论证方法,会重点考查论证的特点及作用。
命题趋势
板块四 散文阅读
3.考查文中某一段落或词语在结构和表达上的作用,让
学生体会认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4.开放性试题的增加将是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如:考
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给选文补充道理或事实论据。或根
据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补写相关内容。
板块四 散文阅读
第25课时 归纳论点,分析论据,
理清思路
第25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中考真题体验
一、2012·南京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知识的责任
罗家伦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所谓
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它的前提是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怎样才算
负责任呢?它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
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
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
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
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
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对思想负责任。
第25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思想一旦建
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在发表以前,当然
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做出发表的决定之后,
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也没有为别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
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有力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
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
行星都在它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后来布鲁诺
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
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
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但科学思想因他
们的负责而熠熠生辉。
第25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为社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做“社会的良心”。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
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
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知识分子
被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
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
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分
子。他的“胸中十万兵”,也是由此而来的。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
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节选自《历史的先见——罗家伦艺术随笔》,有删改)
第25讲┃ 中考真题体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5讲┃ 中考真题体验
第25讲┃ 中考真题体验
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第③段举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三个人的例子,顺序
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5讲┃ 中考真题体验
4.罗家伦先生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
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下列材料不
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面对黑暗的官场,陶渊明拂袖而去,在田园“著文章
自娱”,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B.面对国势倾颓,文天祥苦苦支撑,领兵报国,舍生取
义,一片丹心,光耀青史。
C.面对麻木的国民,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在茫茫的黑夜
中呐喊,激励爱国者不断前行。
D.面对独裁统治,闻一多拍案而起,大声地“说了个痛
快”,来唤醒民众追求民主。
第25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二、2012·襄阳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让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时代发扬光大
瞿方业
①学雷锋,树新风。这是多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每年的三月,社会都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宣传雷锋精神。但
是,年轻一代对于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还是缺乏深刻的认识
和体会。许多人的理解停留于“学雷锋做好事”这一层次。的
确,雷锋生前做好事无数,无私奉献做好事也是其精神的内核
之一,但这并非雷锋精神的全部。只有搞清楚雷锋精神的内涵,
才能更好地追随这位先行者的脚步,与他的崇高精神无限地接
近。
第25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②雷锋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无私奉献精神、“钉子
精神”、“螺丝钉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无私奉
献,就是愿意尽可能地服务他人,方便他人。常说的“学雷锋
做好事”,正是其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诠释;“钉子精神”,
就是要像钉子一样刻苦学习和钻研业务,尽量挤出时间学习,
补己之不足;“螺丝钉精神”就是愿意在平凡岗位上踏实工作,
刻苦钻研,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干一行爱一行。
第25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③完善的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求人们通过市场为自身的聪明才
智寻找出路,获取财富,实现自我,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道德情操,
克服市场制度本身的天然性不足,让财富和才智运用到更加高尚的
目的,这样的市场制度才更加完善,更加有益于人的生存,更利于
社会的发展。在当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仍然具有非常深
刻的内涵,对于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意义,完全应当成为人
们道德情操的组成部分。
④雷锋精神并没有走远,他和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有着很大的贴
近性和接近性,雷锋式的人物在当下的时代仍然需要,而且无论过
去还是现在,在我们的身边都并不少见。雷锋身上体现的无私奉献
精神,在这些人身上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只是需要更加努力地发
扬光大。今天学习雷锋精神,就是结合时代的特点,让他身上的一
些美好品质争相为大众所效仿。
第25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⑤无私奉献,就是要求每一个人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内心要有
他人,要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这正是现代慈善的真义所在,
那些援建希望小学的人,帮助贫困学生的人,那些看到他人受难就
伸出援助之手的人,都是在为人民服务,都是在无私奉献。因此,
雷锋精神在当下的时代,完全就是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
见义勇为、善待他人的代名词。
⑥还有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勤奋好学的钉子精神,对
每个人来讲也同样适用。干一行,爱一行,就不会做对不起他人的
事,就不会做问题食品、三聚氰胺牛奶,就会用良知来做事,诚实
守信,就会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来爱护行业的发展,让自己所从
事的行业得到良性发展。干一行爱一行,就会恪尽职守,执法者公
正执法,监督者勇于监督,守法者遵法守法,让社会上的邪恶之事
没有容身之所。
第25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⑦这些事情,平凡而具体,就在你我的身边和手边,每一
个人都能够做到,也应当做到,只要像雷锋那样敬业,那样有
一种认真劲儿,具有对他人的爱心,许多事情都可以做到尽善
尽美,社会就会在这种精神的照耀下,更加美好。让雷锋精神
在这个时代发扬光大!
(选文略有改动)
第25讲┃ 中考真题体验
1.选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5讲┃ 中考真题体验
2.从论证思路上看,选文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5讲┃ 中考真题体验
3.请为第⑤段补写一则事实论据,使论证更加充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必备知识
考点聚焦整合
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
灵魂。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
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形式。
3.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它是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逻辑联系纽带。论证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二、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议论文的思路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
论)——解决问题(结论)”。在这个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又可
以分为两大类:
1.“横式”。在论证中,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
关系是并列展开的。“横式”结构有三种基本类型:①“总
论——分论——总论”式;②“总论——分论”式;③“分
论——总论”式。
2.“纵式”。在论述中,文章的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
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次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
动。“纵式”结构有两种类型:①“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
点,而后步步深入,逐层阐发;②“起承转合”式。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一 寻找归纳论点
考向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议论文的论点。文章的标题是一个短语,
是本文论述的话题。而开头段中“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
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一句,则明确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答案] 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知识的责任。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议论文的论点。注意观察文章的标题,
它是一个有鲜明情感倾向的句子,应当就是论点。
[答案] 让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时代发扬光大。
[答题技巧]
归纳论点的几个技巧
1.关注文章标题。
议论文的标题有三种:(1)论点式标题;(2)论题式标题;
(3)缘由式标题。这三种标题与文章的
论点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我们可以从议论文的标题中得
到启示。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2.关注议论文的开篇和结尾段。
比较规范的议论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的,提出论点
后就进行论证。因此,论点大多出现在文章的首尾部分。
3.关注论点的标志性词语。
论点出现前,大多有诸如“启示我们”“告诉我们”“我
明白了”“我懂得了”“由此可见”“总之”“综上所
述”“所以”“因此”等词语,这些就是论点的标志性词语,
这些词语后面的句子,往往就是文章的论点。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4.关注论据。
议论文中,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论据和论点的关系,
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从论据可以推断文章的论点。阅读议
论文时,应该重视对论据的阅读,看论据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
中心来证明的,如果两个论据是对立着的,那就找对立中的相
同点,这样也能准确地把论点找到。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例3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
的?(2012年江西省中考题第19题,选文见附文一)
[答案] 论点: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
了品位。作者由自己面对秋天的感伤和柳宗元《江雪》中表现
出的感伤进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掌握常见的几种提出论点的方式:
(1)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2)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
点;(3)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
归结出中心论点;(4)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
(5)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
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分析补充论据
考向1 指出文中列举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例1 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属于什么论据?其具体作用是
什么?(2012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题第20题,选文见附文二)
[解析] 此题考查论据的判别以及作用。判别论据,首先
要理解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的内涵。分析其作用,可以联系第
②段论述的中心解答。
[答案] 道理论据。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
论点。(意近即可)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1)明确其论据类型;(2)联系论点具体分析
其作用;(3)掌握答题模式: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
明……(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
论点)的作用。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为文中某个论点选择或补写论据。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3题。
[解析] 此题考查论据的补写。补写事实论据一定要紧扣
“雷锋精神”,并且用语要简明,包含事件、人物等要素即可。
[答案] 示例一:草原医生王万青40多年风雨行医写下敬
业的诗篇。示例二:退休干部杨善洲22年染绿荒丘印证信念的
厚度。示例三:大山深处邮递员王顺友用孤独的长征丈量责任
的距离。(列举的事例必须典型,能充分体现“螺丝钉精神”
或“钉子精神”)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补写论据要一“看”两“注意”
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补写的是
名言还是事例。
2.注意格式。事实论据的表述格式一般为:什么人+什
么事+结果怎么样。加上分析:正因为……,所以……,正体
现了……。如有字数限制,务必遵照要求。
3.注意准确性。补写名言、格言、警句等道理论据,要
注意其准确性。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判断论据能不能证明论点。
例3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4题。
[解析] 此题考查论据的选择。A项列举陶渊明独善其身的
事例,与“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
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这一观点无关。
[答案] A
[答题技巧] 解答此类题目的唯一标准是,看所给论据能
不能支持论点。具体分析时,要抓住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词。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三 理清议论文的思路
考向1 把握文章的结构,概括层次大意。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解答此题,可以去
找文中几类特殊句子,如总领句、过渡句、总括句等。如“所
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一句是全文的
总领句,据此可以完成第(1)空。仔细梳理文章的脉络,我们
发现文章②③段是递进关系,分别讲的是“担负学术责任,它
的前提是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担负学术责任,还要能对这
种思想去负责”,据此,可以完成第(2)空。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案] (1)学术责任 (2)对这种思想去负责
[答题技巧]
1.把握议论文思路的整体特征。
2.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过渡
词等关键性的文字,据此给文章划分层次。
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层意。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前后段落或句子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3题。
[解析] 此题考查议论文的行文思路。解答此题,可锁定
第③段,从中找出叙述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的句子。抓住
“最先”“后来”“继起”等词可知,这三个事例有层进关系,
并且与“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相对应。
[答案] 不能。三个例子有层进关系,与上文“去发表,
去推进,去扩充”一一对应。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1.看所给段落或句子与前后文之间有没有照应关系。
2.再看所给段落或句子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
上、逻辑上等。
[答题模式] (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句是一
一对应关系。(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
的先后关系。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指出议论文开头段落和结尾段落的作用。
例3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段落
所在的位置入手,如开头部分的段落常常统领下文,中间部分
的段落往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 第②段详细阐述雷锋精神的内涵,使读者对雷锋
精神的实质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同时明确本文论述的核心和
重点内容,也对后文起了很好的统领作用。同时为后文论述
“如何发扬雷锋精神”作铺垫。
第25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
1.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有:(1)直接提出中心论点;(2)
以某种事例或名言引出中心论点。回答开头段的作用时,要具
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
出论题的方式。
2.议论文结尾的作用有:(1)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结论;
(2)发出号召或劝勉人们;(3)补充论证,使论证严密。
3.议论文中间段的作用:(1)承上启下;(2)为下文作铺
垫;(3)与上文照应。
第26课时 辨析论证(方法),揣摩
语言,阐发观点
第26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中考真题体验
一、2012·扬州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于 丹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
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
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
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
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
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
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第26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③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
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
刨花里,让众多徒弟去找,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
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最终找到
那块手表。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
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
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
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
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
什么也看不见。
第26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
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
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
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
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
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选自《趣品人生》,有删改)
1.阅读②④两段,注意画波浪线的两个论据,完成表格
内容。
第26讲┃ 中考真题体验
论据 证明观点 论证方法 论据特点 论证作
用
《菜根谭》
名言
心平气和
能发现生
命的质量
A:______ 具有
权威性 C:
______木匠儿子
找手表 B:______ 举例论证 事实胜
于雄辩
第26讲┃ 中考真题体验
2.第⑥段,把加点的词“太多”删去,行不行?把画线的
反问句“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改成陈述句,好不好?请说明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6讲┃ 中考真题体验
3.你身边也有一些人不够“宁静”,请举例说明,并为
他们提出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6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二、2012·宿迁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何为书
张 炜
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
而有人却不能——不知从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能力。后一种人
觉得前一种人很奇怪,甚至还有些令人费解;而前一种人却认
为自己拥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保有一种充实的幸福。
②现在到处都是书,可是那些书的作者却不尽是前一种人。
书是什么?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
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
第26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③然而许多书并没有感情,或者说没有真切朴实的感情。这样
的书也能算得上书吗?如果仅仅是印上满纸的花言巧语、卖弄、粗
鄙的发泄,装订得再好,在我看来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我们应该
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
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是的,在极为有限的
生命历程之中,假如没有这样的回顾和思念,没有情感之水循环往
复的浸洗,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
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
④关于童年,田野,小院,那一束不能忘记的小花;还有敬仰
和欣悦之情,与别人相似的叹息,以及悄藏起来的温暖……这些既
是永恒的东西,又是作者自己的东西。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
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第26讲┃ 中考真题体验
⑤当然,如果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虚假赝品,我们是不会
与之交换的。
⑥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只
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苍茫人世,邈邈光阴,我们还是
需要这样的一份感觉——只要是给人这种感觉的,无论多么稚嫩
的文字我们都欣然接受;而另一类文字,无论多么高深我们都将
本能地拒斥。
⑦在拜金时代和数字时代,理应有一些别样的心灵和声音,
并以此去寻找、召唤更多的心灵和声音。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
己的时代被作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分割禁锢。我们
必须向往“诗意地栖居”。
(摘选自《读者》2012年第5期,有改动)
第26讲┃ 中考真题体验
1.请说出选文第①段句子中加点词语“这些”所指的内
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6讲┃ 中考真题体验
2.请指出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
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6讲┃ 中考真题体验
3.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
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6讲┃ 考点聚焦整合
必备知识
考点聚焦整合
四种论证方法及作用
常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如下:
1.举例论证:列举名人事例或自己经历的事例证明观点,
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2.道理论证: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等具
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有很强的论证力度。
3.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鲜明的
对比,是非曲直分明,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可以把道理
讲得深入浅出,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第26讲┃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一 辨析论证(方法)
考向 指出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的分析。判断论
证方法,首先要了解道理论证、事实论证等概念的内涵。分析
其作用,就是找到这种论证方法所支撑的论点,然后结合各自
的特点进行解说。
[答案] A:引用论证;B:一个人平心静气能获得一种智
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C:论证宁静是一种生产
力。
第26讲┃ 考点聚焦整合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画线部分介绍了两
类文字:一类是稚嫩的文字,另一类是高深的文字,二者存在
对比关系。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可结合该段的论点(世上所
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分析。
[答案]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了我们欣然接受
真正的文字的态度。或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世上所有的文字,
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
第26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辨析论证,抓住要点
1.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特点。见“必备知识”。
2.明确常见论证方法的作用。如举例论证,使论证更为
具体,增强说服力;道理(引用)论证,使说理更深刻、透彻,
增加论据的权威性;比喻论证,则使论证生动形象,易被人接
受;对比论证,形成了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增强了
说理的透彻性。
[答题模式]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
虑。常用的模式为:这一段(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
了……(论点),使得说理……(好处)。
第26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揣摩议论文的语言
考向1 句中加点词语可不可以删掉(或加点词有什么作
用)?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2题。
[解析] 此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解答第一问,先
要指出“太多”在句中的修饰效果,然后回答删除后句意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回答第二问,可从语气的强弱方面着手。
[答案] 不行;“太多”是说欲望过多,起限制的作用,
如果删去,就会成了一个人心里有欲望,这个人就不能静下来,
不符合实际。无法体现语言的严密。反问句不能改成陈述句,
如果改为陈述句就少了一种强调和提醒注意的语气。
第26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1)表明态度:能或不能;(2)指出这个词在
句中的意思;(3)指出删除后句子的意思;(4)总结:删除后,
表达不严谨,语言不严密,使论证缺少说服力。
第26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加点词指代了什么?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1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的指代意义。仔细阅读“这些”前
面的文字,从中筛选答案。
[答案] 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或“思想、怀念、
激动和幻想的能力”,如果答“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也
可)
[答题技巧] 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
加以概括;二是从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
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
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第26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联系选文内容造句,或仿照文中的句式续写或仿
写句子。
例3 请把第④段画线部分改成与“目标恒定”结构类型
一致的四字短语,并说明这样改的好处。(2012年山东省潍坊
市中考第24题,选文见附文)
画线句:而坚定的信念能将你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一个方向,
能让你目标恒定,坚定自己的步伐,不到最后,决不言败。
(1)改写:____________
(2)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6讲┃ 考点聚焦整合
[解析] 此题考查句式调整。注意题目的要求是:把画线
部分改成与“目标恒定”结构类型一致的四字短语。因为“目
标恒定”是主谓短语,所以,改写后的短语也必须是主谓短语。
[答案] (1)改写:步伐坚定 (2)好处:句式整齐,表现
力强。
[答题技巧] (1)把握住题目要求;(2)通过删减字词及调
整语序的方法,使改后的短语与前后句
结构一致;(3)分析其好处,可扣住“句式整齐”“增强
语言气势”等字眼回答。
第26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三 阐发自己的观点
考向1 联系选文,谈阅读后的感受。
例1 见中考真题体验二第3题。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结合选文阐发自己观点的能力。选
文第③段、第④段、第⑥段都谈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书”,答
题时,可从中摘取相关语句回答。
[答案] ①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
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过滤
流逝的时光。②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
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③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
亲切。
第26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1.要紧扣文章的论点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认真审题,吃透题干的要求,按题作答。
3.严格按照答题步骤,先亮出观点——结合文章内容阐
述观点的由来——联系实际可以是身边的事例,最好是名人名
事,或以名人名言做论据阐述,发出号召。
4.观点必须符合主流思想意识,把文章中心换个角度阐
述一下即可。
第26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例2 见中考真题体验一第3题。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题,考查考生提建议的能力。考生
可以针对身边部分同学学习浮躁的毛病,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案] 示例:给考试复习时心浮气躁者的建议:只有沉
下心来,脚踏实地复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才能考出好成
绩。
第26讲┃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技巧]
联系实际三步走
步骤为:
第一步:反复阅读选文,抓住文中关键性语句,吃透选文
的内涵。
第二步:摆出生活实例。所摆生活实例要与选文内容有关。
一般要求实例能支撑或佐证文中的某个观点。
第三步:应用选文中的观点,来分析指导生活现象。
[答题模式] 先摆观点+生活实际+紧扣论点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