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时 古诗词鉴赏
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
第15课时 课外文言文阅读
第12课时 古诗词鉴赏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中考真题体验
一、2012·南充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赠从弟(其二)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1.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在表达上有什么不
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
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诗歌的情感,一可结合写作背景;二可借助诗
眼分析;三可解读意象,挖掘诗歌情感;四可根据用典,探寻
作者情感。本题题干暗示我们从意象入手,寻觅作者情感。抒
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是直接对有关人物或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间接抒情
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
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二、2011·泰州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不 见①
杜 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②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 ①这首诗写于诗人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
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②世人:指统
治集团中的人。③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
部。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答案] 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
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
坚强不屈的人。(意近即可)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3.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
“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4.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1)忧国伤时,如揭
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
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2)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
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
愁苦心情。(3)思乡怀人,如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4)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
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答案] 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
哀怜和同情;③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三、2011·连云港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5.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
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
是一首边塞诗。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6.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
们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
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
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命题规律
1.赏析材料以写景抒情诗为主,即事感怀、托物言志为
辅。
2.命题方式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3.命题角度通常涉及四个角度,即形象类赏析、情感类
赏析、技巧类赏析、语言类赏析。其中形象类、情感类赏析题
是命题的重点,也是命题的热点。
4.常考题型有:情感把握题、形象分析题、诗句赏析题、
画面描绘题、阅读评价题。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命题趋势
1.唐诗宋词唱主角。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
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送别诗、咏物咏史诗。
2.名家名篇是主打。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
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和词家的作品。
3.“点”的考查是主流。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
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
析。
4.题型由客观题转向主观题,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
个性的开放题。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四、2012·衢州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宫苑,这里代指长安。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7.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春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出
了几颗嫩黄的叶芽。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8.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
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情趣。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五、2012·河南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10.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
浮沉雨打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
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
的悲哀。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山河破碎”对“身
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
的韵律美。(意思对即可)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六、2011·广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1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
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
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
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
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D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必备知识
考点聚焦整合
一、古代诗歌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如陶渊明的《饮酒》。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
种。律诗规定为八句,如杜甫的《春望》就是五言律诗;绝句
规定为四句,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
叫后阕、下阕、下片。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解析] 这类题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主要有内容的归纳概括、哲理的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等,
考查题型或填空或选择或简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表现
手法和主题内容的理解。对诗文的内容理解要做到知人论世,
即理解诗词时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境遇,联系作品产
生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境遇常常在
作品中透露出来,并且往往渗透到同期的许多作品中,带有延
续性;时代风云也总会折射到文学作品中来,许多同一时代背
景下的作品往往具有共同的思想感情。此诗写于作者初涉官场、
任满返乡、年少气盛、抱负不凡之时,不难看出诗人借“登峰”
寄托壮怀。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了他高瞻远瞩,对前途充
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
野的意思。因此,D项理解不准确。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
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如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
歌。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其风
格清新自然。如陶渊明的《饮酒》、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
品格等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
品质或理想。如曹操的《龟虽寿》等。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3)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边疆风光为题
材的诗。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辛弃疾的《破阵
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4)即事感怀诗,因某一事由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
思乡、念友等。如杜甫的《春望》、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
(5)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
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如杜牧的《赤壁》。
二、不可不记的几个概念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
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
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情景相生、情由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
语皆情语等。
2.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互
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
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
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
(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
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4.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
铺垫;伏笔等(这通常是分析整首诗,中考题中除比较阅读外
较少出现)。
三、古诗词中常考的景物意象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景物 意象
浮云 游子
莲花 高洁或爱情
红豆、燕子 爱情或相思
月亮、鸿雁 思乡或相思
杨花、青草、杨柳 离情、离恨
梧桐、杜鹃、乌鸦 凄凉悲伤
菊花、梅花、竹子、青松 傲然不屈
西风、猿啼、丁香 愁绪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一 诗歌的体裁分类与风格流派
考向1 了解诗词体裁分类与风格流派
例1 参见中考真题体验第三题第5题。
[变式考例] 2012·德州 晏殊《采桑子》这首词从字数上
看,属于________;从创作风格上看,属于________派。
[答案] 小令 婉约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思维轨迹] 这个考向的题型有三种:一是填空题,二是
选择题,三是简答题。关于诗歌的分类,上文“必备知识”里
已经讲过。诗词曲的创作流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婉约派,另
一种是豪放派。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在于:婉约派作品语言
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
别绪,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
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答题模式] 简答题的答题模式是:体裁+理由(原因或为
什么)。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感受诗词形象,融入诗词意境
考向1 正确理解诗词的人物形象
例1 参见中考真题体验第二题第3题。
[变式考例] 2012·连云港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
特点。(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答案] 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芙蓉向脸两边开”看
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思维轨迹] 古典诗词中常见人物形象有:(1)英雄,既可
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
美人,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的形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
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3)羁人,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思
乡之情。(4)宫女,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5)思妇,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男子一是为博取功
名而远游,一是为征战而远征等。(6)隐士,多描绘隐居田园
的人物形象,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7)征人,这类形象多
在边塞诗中出现,或慷慨激昂,或怨恨不平、反战思归。(8)
悲士,多是写功业难成,报国无门的感慨。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分析人物的方法有:(1)关注背景,知人论世。(2)分析描
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
人物形象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作直接描写,也可以间
接描写,从侧面去烘托。(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联想和想象。
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
彼。
[答题模式] 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人物形象特征。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正确理解诗词的景物形象
例2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
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答案] 高大巍峨。
[变式考例] 2012·昭通画线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 写出泰山雄伟高峻(高大巍峨)的特点。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思维轨迹] 描摹图景形象,一般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
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二是景色画面的
色彩,三是动景,四是静景。
[答题模式] 描绘图景形象+概括图景特点+剖析作者感
情。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正确理解诗词的事物形象
例3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两句诗描
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答案] 凄清。(回答“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
[变式考例] 请简要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一句在整
首词中的作用。
[答案] ①时间上是上阕“长烟落日”的延续。②借景抒
情。写出戍边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
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思维轨迹] 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1)分析物象的外在
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
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
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
物言志)。概括景物作用类需考虑五个方面:一是交代时令季
节特征 ,二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三是对全诗气氛的渲染,
四是景和情的关系(正衬或反衬),五是景和人物的关系。
[答题模式] 指出形象(物象)+物象的基本特征。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4 描写诗词句子蕴含的画面
例4 参见中考真题体验第四题第7题。
[变式考例] 2012·丽水诗中有画。发挥想象,完成《过
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
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
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思维轨迹] 首先要正确理解诗词大意,找全景物,添加
修饰语,写明句意;其次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
以及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描绘不是解释说明,
需要添加适当的细节描写;再次可以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
修辞,使语言更形象、生动,增强语言的描写性。此外,有时
还得考虑字数限制,不得超过字限。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5 分析诗词的意境
例5 2012·长沙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
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
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
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变式考例] 这首诗(王维《使至塞上》)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同上题。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思维轨迹] 了解“意”(情)与“境”(景)的主要特点和
关系,所有的诗词都涉及“情”和“景”的内容,“景”是基
础,“情”“意”才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情中
景”。诗歌意境构成的基本模式有:(1)触景生情,情随境生;
(2)移情入景,景中生情。
[答题模式] 描述诗歌的意境+概括意境的特点+理解意
境中作者寄托的感情。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三 把握诗词内容主旨
考向1 把握诗词主题内容
例1 2011·佛山请概括本首诗(《古离别》)的主要内容
和情感。
[答案] 作者通过描述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设宴置酒与友
人分别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惜别之情。
[变式考例] 2012·泰州全诗(《塞下曲》)的主题是什么?
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
[答案] 主题:①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②边塞生活的
艰苦;③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手法:化用典故,虚实结合,
衬托。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思维轨迹] 主题,即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注意的
是:这属于“整体把握”类题,答题时一定要着眼于全诗,看
清楚全诗的内容,进而体会诗人的感情,切忌断章取义。解题
方法:(1)借助诗题,理解主旨;(2)关注序、注,体会主旨,
一般序在诗前,注在诗后,有时会巧妙地安排在题干中,它们
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3)借助“题眼”,把握诗歌的
感情基调;(4)瞄准“诗眼”,揭示主旨;(5)“知人论世”,
把握作品主旨。
[答题模式] 作者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心情。
或:作者通过对……的描写,流露了(对)……情趣(不满)。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融入诗词意境,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情趣
例2 参见中考真题体验第四题第8题。
[变式考例] 2012·遵义本诗(《行路难》)抒发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答案] 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
信的人生态度。(或“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
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思维轨迹] (1)结合背景,窥测诗歌的情感。这里的“背
景”,一方面指诗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是诗歌产生的土
壤;另一方面,“背景”也指诗人多变的人生经历,诗人常常
把自己的身世遭遇、个人荣辱融入自己的诗作之中,如李煜、
李清照的词作,写尽了词人人生的悲欢离合。(2)分析诗眼,
透视诗歌的情感。阅读古代诗歌,如果能抓住“诗眼”,也就
能很容易地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诗中的“断肠”二字领起全篇,根据这个“诗眼”,作者思念
家乡的悲苦情感便不言自明了。(3)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情
感。解读诗歌意象,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比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
诗人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
云”可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明白这个意象,你便能体会
出诗人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答题模式] 诗歌内容+意境+作者情感。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四 赏析诗词语言
考向1 品评诗词中炼字的妙处
例3 参见中考真题体验第三题第6题。
[变式考例] 2012·随州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
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答案] 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
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思维轨迹] (1)抓住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活用词等分
析,理解该词在句中的含义。(词不离句)(2)展开联想把该字
放入原句中具体描述景象。(3)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 含义+句子描述+表达作用。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从语言运用角度欣赏诗词名句
例4 参见中考真题体验第三题第6题。
[变式考例] 2012·荆州 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答案] 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
“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思维轨迹] 赏析诗歌名句,注意从手法技巧、语言运用、
内容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从手法技巧上赏析诗歌名句,可以参照前面所介绍的方法。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诗歌名句,除掌握“评析炼字”中
所介绍的方法外,还应注意如何抓准名句中精妙传神的字词,
方法有两个:一是看词性,这些字词往往是名句中的动词、形
容词、数量词或副词;二是看位置,这些字词在诗句中的位置
往往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而言,五言诗为第三个字,七言诗为
第五个字。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从内容上赏析诗歌名句,注意从“情、景、理”三个方面
去评说。情,即思想感情。抒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体察诗人
的思想感情,是赏析名句的第一要义。景,即景物或景象。诗
人的感情问题要寄寓在一定的景物中,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
融。无景之情,情就缺失了依凭;无情之景,景就失去了活力。
赏析名句要注意领会其中的景物及景中之情。理,即道理或哲
理。通过诗歌来述说一个哲理,好懂,易记,脍炙人口,引人
深思。诗歌中的名言名句很多都是智慧的浓缩、思想的结晶,
因此赏析名句不能忽视对哲理的品味。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五 评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考向1 指出表现手法,把握作者情感
例1 2012·岳阳 这首诗(《咸阳值雨》)运用了怎样的表
现手法?
[答案] 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
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全诗用
“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
起,描绘出了空濛缥缈的雨景。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
现手法。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
空濛缥缈的雨景。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变式考例] 参见中考真题体验第一题第2题。
[思维轨迹]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它包括:(1)表达
方式(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
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分为直接
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
情语等);(2)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
先分后总、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作铺垫、埋伏笔等);(3)
修辞手法;(4)写作技巧(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5)艺
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沉郁、悲慨、婉约等)。
[答题模式] 表现手法+描写内容概括+作者感情。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2 2012·安顺 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蒹葭》)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案]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
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 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变式考例] 2012·昭通《破阵子》一词中,作者运用虚
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
伤”,请结合这首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词中,开头一句为实境,“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醉酒之时,词人还在灯下
抽出剑来仔细端详。表明词人虽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虑国
事,不忘杀敌立功的感情。中间四句为虚境,写梦境中,军队
召唤战士出征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战士们壮行、点兵、出征、
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意气风发、收复失地的雄
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为实境,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之中。
呼应首句,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以沉痛的感慨有力地抒
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思维轨迹]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要准
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用典、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正侧面描写等,再把一些表
现手法落实到具体句子上,然后结合诗文内容分析其作用以及
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答题模式] 表现手法+内容分析+表达效果(作者感情+
升华主题+感染力)。
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
读
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中考真题体验
一、2012·福州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列题目。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
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
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
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
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停顿的能力。准确朗读,就要
把握两个原则:①结构原则。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意
义原则。如:其一/犬坐于前。
[答案] (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
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
点。文言实词的考查一般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
词类活用等几个方面。
[答案] (1)通“遍”,遍及,普遍。(2)为人所信服。(3)击
鼓进军。(4)第二次。
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要正确翻译文言语
句,一要把握准文言语句的结构,尤其是特殊的文言句式。二
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文言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多义词、古今
异义词、词类活用等),翻译到位、不遗漏。并且能够连词成
句,保证翻译后语言表达的通顺。该题中的实词“靡”“逐”,
虚词“其”“故”“之”要理解到位,它们是采分点。三是要
考虑古今句式变化的特点。四是翻译的具体方法:对、留、删、
补、换、调。
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
[答案] 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
令追击他们。
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
4.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写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
谋”。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课文谋篇布局的理解能力。从材料
详略上入手,比较浅显,但是命题者给的是填空题形式,考生
要注意对内容进行准确而简洁的概括。
[答案] 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
后的表现) 双方交战的过程
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
5.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
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个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
以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
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
[答案] 示例一:“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示例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
民(或:勤政爱民)。示例三:“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
士。示例四:“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示例五:鲁
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示
例六: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
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任选一处分析,意
思对或言之有理即可)
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二、2012·宁波文言文阅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
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
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
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
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
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
若此。
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
[解析] 本题由两个元素组成:一是古今异义,一是通假字。
内容比较简单,形式比较简洁。解释时稍加留神,就不会出错。
[答案](1)热水。(2)通“披”,穿。
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
[思路分析] 这是一道四选一的选择题,首先要明确例句中
加点词的用法,然后在四个选项中逐一检验同否。例句中加点
词的用法是名词用作动词,不符合该项条件的便是答案。
C
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
[解析] A、B、D三项加点词与例句用法相同,都是名词用
作动词,C项加点词是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
美)。
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宋濂的
求学经历中谈自己的启示。审题要到位,不能游离所给的文本
内容和题干要求。
[答案] 示例:①学习要勤奋刻苦;②学习要以读书为乐。
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
4.文中宋濂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 析 ] 在 把 句 子 翻 译 通 顺 的 基 础 上 , 重 点 把
“以”“奉”“若”理解到位,即可。
[答案]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
如别人了。
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
命题规律
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句读,主要考查学生读
的能力。
2.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重点考查通假字、多义词、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3.翻译句子。重点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
4.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5.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第13讲┃ 中考真题体验
命题趋势
中考文言文命题新的趋势有: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逐步和高考接轨。
2.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来考查的越来越多。
3.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试题越来越多,难度加
大了。
4.此外,久违的文学文化常识也悄悄地进入试题中,不
少地方还将词类活用等难点内容列为考点进行考查,我们在今
后的复习中应该引起重视。
第13讲┃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聚焦整合
一、通假字
初中课本中文言通假字有40多个,它们可以分为:(1)音
同形似通假,如“辨”通“辩”、“材”通“才”、“火”同
“伙”等。(2)音同形异通假,如“熙”通“嬉”、“衡”通
“横”、“以”通“已”等。(3)音近形似通假,如“见”通
“现”、“属”通“嘱”等。(4)音近形异通假,如“亡”通
“无”、“阙”通“缺”、“要”通“邀”等。(5)音异形似
通假,如“说”通“悦”、“被”通“披”等。通假字是中考
解词题永久性考点,因此常用通假字要尽量多记。2012年浙江
第13讲┃ 考点聚焦整合
省宁波市就考“同舍生皆被绮绣”的“被”(通“披”,
穿),四川省眉山市考了“为天下唱(通“倡”,倡导)”“便
要(通“邀”,邀请)还家”等。
二、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很多种含义,这就要求我们重
点掌握一些典型的、常见的多义词,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
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推求某个词语的具体含义。2009年以来,
中考常考文言多义词有:安、病、策、从、负、服、顾、怪、
过、横、恒、患、会、居、距、劳、令、谴、前、请、善、适、
师、食、使、市、是、实、素、岁、涕、图、往、延、宜、彰
等。2012年四川省成都市在《包拯传》中考了“寻、遗、造、
陈”等。
第13讲┃ 考点聚焦整合
三、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有一大批基本词汇古今意义相同,但也有些词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复习时,我们要特
别注意,不能以今释古。古今词义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有些词的意义,以前包含的范围较小,后
来扩大了。如:“江”“河”在古代是专指长江、黄河,今指
所有的江流河水。
2.词义缩小。有些词的意义,起初包含的范围较大,后
来范围缩小了。如:“国”在古代指“国家或京城”,今义只
指“国家”。
第13讲┃ 考点聚焦整合
3.词义转移。古代一些词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由
原来的意思转变为新的意思了,这就是词义的转移。如:“牺
牲”原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
也”中的“牺牲”即是此意。现在的“牺牲”指为了某种目的
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词义发生了转移。
4.感情色彩的变化。指汉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些词
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如:“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
在古代汉语中是指“不当面批评”,属中性词,今义是指“诽
谤”,有“中伤”的意思,是贬义词。
第13讲┃ 考点聚焦整合
5.区别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
极少,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中“卑鄙”是两个单音词,“卑”是出身低微,“鄙”是见识
浅陋。而现代汉语中“卑鄙”是一个词,意为(语言、行为)恶
劣,不道德。像“地方”“气象”“明年”“于是”“东
西”“等死”“中间”“痛恨”“颜色”“无论”等貌似现代
双音词的古今异义是中考试卷里常考的内容。2012年江西省在
文言文课外阅读《戴胄犯颜执法》中考了“狱”,江苏省连云
港市考了“私”,浙江省台州市考了“亡”等,就不一一而举
了。
第13讲┃ 考点聚焦整合
四、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
作另一类词使用,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
义。初中生应该了解并学会推断词类活用词的含义。2011年山
东省青岛市中考试题中出现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样的试题。
具体而言,它包括:
1.名词用作动词。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
2.形容词用作动词。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尽:吃尽,吃
完。
第13讲┃ 考点聚焦整合
3.形容词用作名词。如: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
表》) 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4.动词用作名词。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伏:伏兵。
5.名词作状语。如: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斗:像北斗星那样。
蛇:像蛇爬行那样。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怎么样”的意思。
如: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悦、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悦,使……空。
第13讲┃ 考点聚焦整合
7.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认为……怎么样”或
“把……当做什么”的意思。如: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第一个“乐”: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8.为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怎么样”。
如:
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第二个“死”:为……
而死。
在通常的中考试卷里,词类活用的概念是不会出现的,但
是解释这一语法现象是常考不衰的,2012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
试题便是,因此我们平时要多加积累。
第13讲┃ 考点聚焦整合
五、常用文言虚词
各地考纲中,把“之、其、而、以、为、于、也、乎、矣、
焉、哉”等虚词列为考点,要求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这些虚词的
含义和用法。2012年四川省南充市、浙江省台州市考了“之”,
山东省烟台市考了“而”,山东省临沂市考了“以”,四川省
成都市、贵州省铜仁市等把“以”“之”“而”“于”“其”
等综合起来出了一道四选一型的选择题,更具代表性。
第13讲┃ 方法技巧精粹
能力提升
方法技巧精萃
推断文言词语含义六法
1.以今推古法,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来推断古汉语
中词语的含义。其形式同现在组词法一样,即AX或XA。如:
今为(wèi,为了)宫室之美;项为(因为)之强。
2.字形推断法,如“广”,表示房屋。吾庐(小而陋的屋)
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大屋)千万间。2012年岳阳考题就
是一例:《汉字演变五百例》中“隹”的解释为“短尾鸟的总
称”。请你根据这一解释,探究“集”的本义。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常
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
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
者与动物有关;从“讠(言)、辶(走)、忄(心)、彳(行)”者与
人的行为有关;其他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
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 →鸟雀、冖→笼
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
体……
第13讲┃ 方法技巧精粹
3.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白,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
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
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中的
“及”字,已知学过的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陶渊明《桃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
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申为“接触”,由此再引申
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如“人履其板,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梵天寺木塔》)中的“履”字,已知学过
的有“鞋子”的意思。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
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
的本义。上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为“走过”“经
过”的意思。
第13讲┃ 方法技巧精粹
4.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
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
就 可 以 推 断 出 另 一 个 词 的 含 义 。 如 “ 彼 竭 我 盈 , 故 克
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
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
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
“盈”是“充盈”。再如“求全责备”“化险为夷”两个成语
中,“责”与“求”相对,“全”与“备”相对,而且可以判
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
“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之意。又如“斟酌
损益”,由“益(增加)”反向推导而得出“损”的意义。
第13讲┃ 方法技巧精粹
5.逻辑分析法。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
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
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
“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
“同样”。
第13讲┃ 方法技巧精粹
6.成语助解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
定短语,是中华文化高度浓缩的产物。成语从古汉语而来,承
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其中必然保留了许多古汉
语词语的用法。我们可以利用成语中某些语素的意义来推断文
言实词的含义。同学们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注意积累、整理,
既可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也可以积累古汉语知识,达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如“不毛(生长草木)之地→深入不毛”。
第13讲┃ 方法技巧精粹
掌握虚词 分类归纳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起指代作用,
如“之”“其”“何”;一类起组合作用,如
“以”“于”“为”;一类起连接作用,如
“而”“则”“乃”;一类起语气助词作用,如
“也”“乎”“哉”“焉”等。
第13讲┃ 方法技巧精粹
做题时注意以下几点:(1)分析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要根据它在句中所起的作用来确
定它的意义。(2)分析虚词的作用,可与现代汉语作比较,看
哪些作用沿用了下来,哪些意义和用法产生了变化。在解释时,
应会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来替代。(3)虚词与句子
语气有着密切联系,有时可以通过朗读来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
第13讲┃ 方法技巧精粹
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
第14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中考真题体验
一、2012·安徽阅读下面两个文段,按照要求完成题目。
[甲] 《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望其旗靡,故逐
之。”)
[乙] 《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
战胜于朝廷。”)
第14讲┃ 中考真题体验
驱车追赶
第二次
倒下
指责
即使
第14讲┃ 中考真题体验
2.翻译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
第14讲┃ 中考真题体验
3.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文第一段,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的经过;乙文第
一段,邹忌分析了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齐鲁长勺之战
齐王受蒙蔽
第14讲┃ 中考真题体验
4.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 1 ) 曹 刿 指 挥 作 战 的 结 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2 ) 邹 忌 委 婉 劝 谏 的 结 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
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
第14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二、2012·连云港阅读甲、乙两个文段,按照要求完成题目。
[甲] 余忆童稚时……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沈复
《童趣》)
[乙] 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
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
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一盆,
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壁。
值余幕游于外,芸能亲为灌溉,花叶颇茂,不二年,一旦忽
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初不可解,以为无福
消受,浩叹而已。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从
此誓不植兰。(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第14讲┃ 中考真题体验
B
[解析] A项,扩张;B项,私下/偏爱;C项,白色,本色;
D项,生命终结,死。
第14讲┃ 中考真题体验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花 以 兰 为 最 取 其 幽 香 韵 致 也 而 瓣 品 之 稍
堪 入 谱 者 不 可 多 得。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
得。
第14讲┃ 中考真题体验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真就像鹤在云端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事后才知道(因为)有人想要兰花而没被允许,所以用开水
浇灌烫死了它
第14讲┃ 中考真题体验
4.从甲、乙文段中,你看出沈复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
请结合乙文兰花的遭遇,谈谈怎样对待美的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沈复满怀童真童趣,善于观察生活,有浓烈的好奇心和
想象力,爱花成癖,对美好事物珍爱有加。对于美好的事物,
拥有时应珍惜爱护,不能拥有时则应心怀美好之念,共同呵
护,万不可辣手毁之。
第14讲┃ 中考真题体验
[参考译文]
等到长大后,爱花成癖,喜爱剪盆景。认识张兰坡后,才
开始精通剪枝、养花的方法,接着领悟了嫁接花木堆石的方法。
花中属兰花最特别,因为它的幽香韵致,但带花瓣的花之中稍
微可以记入书的不多了。兰坡临死的时候,赠给我荷瓣素心春
兰一盆,都是肩平心阔,根茎花瓣洁净,是可以记入书的,我
珍惜异常。
在我外出的时候,芸能够亲自为它浇水,叶比较茂盛,不
到两年,一天突然枯萎死去,拔起根查看,白得像玉,且兰芽
生机勃勃,开始不能理解,以为是自己无福享受,深深叹息。
事后才知道(因为)有人想要兰花而没被允许,所以用开水浇灌
烫死了它。从此以后,(我)发誓不再种兰花。
第14讲┃ 中考真题体验
命题规律
文言文比较阅读从选文内容看,以写人叙事类为主,侧重于忧国忧民、
选贤举能、展示个性、为人处世、伤时感怀、抒写志趣、哲学思辨等。显
而易见,在考查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关注着人文精神的濡染渗透。山水游记
不多,且以课内为主。从选文篇幅看,以短小精悍的经典故事、名家名篇
选段为主。从选文数量看,以两个居多,偶有三个。从选文与教材的关系
看,有三种组合情形:一是课内与课内型;二是课内与课外型;三是课外
与课外型。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
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
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
二是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
第14讲┃ 中考真题体验
命题趋势
从2012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来看, 文言文比较阅读在
中考阅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目前,比较阅读出现了两种新的走势:
1.文言文与诗词曲比较阅读。
2.文白比较阅读,如山东枣庄、湖北宜昌等地中考题就
是这样。
第14讲┃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聚焦整合
六、句式
1.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
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
马迁《陈涉世家》)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
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第14讲┃ 考点聚焦整合
(3)用判断词“是”表判断,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
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4)“本”“诚”“则”“乃”“亦”等副词表示肯定判
断,如:臣本布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
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当立者乃
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2.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
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
分也都省略了。
(1)省略主语,[曹刿]问:“[君]何以战?” (《曹刿论
战》)[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第14讲┃ 考点聚焦整合
(2)省略谓语,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
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
善者而改之。(《论语》)
(3)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
闻。(《桃花源记》)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4)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
3.倒装句:我们把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
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第14讲┃ 考点聚焦整合
(1)宾语前置:以“是”“之”为标志,如:何陋之有?
(《陋室铭》)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状语后置: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祭以尉首。(《陈
涉世家》)
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4.被动句: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要
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1)用“为”“为……所”表示被动关系,如: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14讲┃ 考点聚焦整合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
为用者。(《陈涉世家》)
(3)用“于”表被动,如: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4)意念被动句,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固定格式
(1)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若……何、奈……
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
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
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第14讲┃ 考点聚焦整合
( 2 ) 表 示 比 较 的 习 惯 说 法 : … … 孰 与 … … 、 … … 何
如……、……孰若……、……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
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3)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①“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
吗”。
②“何(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
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③“何……之有”可译为“有……呢”。
(4)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第14讲┃ 考点聚焦整合
“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
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
么……”。
(5)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①“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②“得无……乎”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
吧”。
(6)几个特殊说法
①“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原因”,二是
“用来……的办法”。
②“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
第14讲┃ 考点聚焦整合
③“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④“者……也……”,一表判断,二表强化解释原因。
⑤“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二是与现代汉
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⑥“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
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于是”。
第14讲┃ 考点聚焦整合
七、断句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
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
个重要标志。断句是中考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也是学习文
言文的基本功。目前,断句被列入许多地方中考语文《考试说
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12年福建省福州、四川省南充、
山东滨州等地考查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赋1~2分。
第14讲┃ 考点聚焦整合
八、文句翻译
文句翻译是中考必考题,一般两道小题,4~6分。文言文句
子翻译题选材的一般原则是:从句式上,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
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
句的理解。考查的句子一般为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倒装句、
被动句等,句子以短小易于批改为常见。从内容上看:①考中心
句(主题句);②考哲理性语句;③考运用修辞手法的描写性句子;
④考古诗文中成语来源的句子等。从考点上看,考查考点密集、
有采分点的句子,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常见虚词等。如“人皆伏其精练”一句就有三个考点和采分点:
通假字(伏)、常见虚词(其)、古今异义词(精练)。
第14讲┃ 考点聚焦整合
课内常考重点句子有:
(一)孔子语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鱼我所欲也 《孟子》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第14讲┃ 考点聚焦整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曹刿论战 《左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六)出师表 诸葛亮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第14讲┃ 考点聚焦整合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七)桃花源记 陶渊明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八)三峡 郦道元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第14讲┃ 考点聚焦整合
(九)马说 韩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十)陋室铭 刘禹锡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十一)小石潭记 柳宗元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第14讲┃ 考点聚焦整合
(十二)岳阳楼记 范仲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微斯人,吾谁与归?
(十三)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十四)爱莲说 周敦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14讲┃ 考点聚焦整合
(十五)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
耳,岂他人之过哉?
第14讲┃ 方法技巧精粹
能力提升
方法技巧精萃
断句六大绝招
准确朗读,就要把握“两个原则六大绝招”。 两个原则
是:(1)结构原则;(2)意义原则。六大绝招如下: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
分。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
2.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所属内容间应停顿。如:①故/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故/君子有不战。③若夫/淫雨/霏霏。
3.在转折连词前应停顿,状语提前的有关停顿:①先帝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②中/轩敞者/为舱。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词的,
分开读。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谓语
动词“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
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如:①其一/犬坐
于前。②山行/六七里。
第14讲┃ 方法技巧精粹
“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
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狗一样”;“山”修饰中心
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文言文译句六法四步
六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
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如:“学而时习
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 “习”可对
译为“温习”。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
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第14讲┃ 方法技巧精粹
2.“换”,即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
“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但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应互换,这样就要找一个确切的
双音词来翻译。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另一种情况就是
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中的“衡”通“横”,“横”
是本字,意思是阻塞。
第14讲┃ 方法技巧精粹
3.“留”,即保留。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古今词
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
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
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有些文言文中的虚词,在句中
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如“夫战,
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
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
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
第14讲┃ 方法技巧精粹
5.“补”,即补充。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
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如:“齐人三鼓”(《曹刿论战》)应译为“齐人击了三次鼓”。
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翻译时要补充
完整。
(1)省主语。如:“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在“便要还家”之前省
略了“村人”,翻译时要增补进去。
(2)省略介词或介词的宾语。如“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曹刿论战》),句中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
可译为“此”“这”,指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第14讲┃ 方法技巧精粹
(3)省略动词的宾语。如: “便要还家”一句,动词“要”
通“邀”,其后省略了宾语“渔人”。总之,这些省略成分在
翻译时一定要补充完整。
6.“调”,即调整。文言文有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词序
不同的,翻译时要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
语法习惯。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调整:
(1)定语后置句。如:“马之千里者”(《马说》),应译
为“日行千里的马”。
(2)状语后置句。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
表》),应译为“我本是平民,亲自在南阳种田”。
第14讲┃ 方法技巧精粹
(3)谓语前置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
山》),应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
(4)宾语前置句。最典型的是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
语,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如:“何陋之有? ”(《陋室铭》)
中的“之”无实在意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应删去,
句子调整为“有何陋”,译成“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步:审、切、连、誊。
1.审,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子中的关
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中考阅卷时候的采分
点,必须仔细思考,确保准确。
第14讲┃ 方法技巧精粹
2.切,将文言文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
上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3.连,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成
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
4.誊,就是把翻译好的句子誊写到答题卡上。要注意字
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第14讲┃ 方法技巧精粹
第15课时 课外文言文阅读
第15讲┃ 中考真题体验
中考真题体验
一、2012·江西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
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
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
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
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
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
下无冤狱。
第15讲┃ 中考真题体验
[注] 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
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
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
示。
第15讲┃ 中考真题体验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A.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B.上以/兵部郎中
戴胄忠清公直
C.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D.上以兵部郎中戴
胄/忠清公直
A
第15讲┃ 中考真题体验
发怒、生气
案件
第15讲┃ 中考真题体验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
何不同?戴胄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是想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坚持要
兑现,坚守信用。戴胄认为应该处以流放,其理由是真正的守
信是应该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
第15讲┃ 中考真题体验
5.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
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
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
人。
第15讲┃ 中考真题体验
[参考译文]
唐太宗因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耿直、秉公守法,提升他为大理
少卿。唐太宗大力选拔人才,一些人趁机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
唐太宗下令他们自首,否则,以后查出来要判处死刑。不久,一个
人伪造做官资历的事被发现了,唐太宗想把他杀掉。戴胄上奏说:
“根据法律应判处他流放。”唐太宗非常愤怒,说道:“你是想遵
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陛下当时只是凭喜
怒发出的命令,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陛下一时
发怒,想要杀死他,臣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应按照法律来处理,这
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唐太宗(终于醒悟了)说道:
“你能够执法严格,我还有什么担忧的呀!”戴胄经常犯颜执法,
不断地推翻李世民一时气恼作出的决定,经过他处理的案子,从来
没有冤案。
第15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二、2012·温州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
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
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
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
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
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 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
名望。③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
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第15讲┃ 中考真题体验
[解析] 本题要考查学生对常用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是由
课内延伸到课外,题目设置为非选择题。理解难度不大,考查
的四个词在课本中都有注解。
[答案] (1)一向,平素。(2)握,持。(3)答复,回答。(4)感
到奇怪。
第15讲┃ 中考真题体验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用文言虚词意义的能力。D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以”作副词,解释为“把”,与
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
第15讲┃ 中考真题体验
命题规律
课外文言短文阅读所选用的文本都很浅显,相当于七、八
年级所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内容与课内学过的知识内容有一定
的联系。其命题规律从主题内容上看主要有惜时好学、聪颖才
智、传统美德、为人处世、山水游记、勤政为民、反腐倡廉、
事理探究等。
命题遵循的原则是从课内走向课外,做到课内外知识的有
机勾连,课外命题,课内答案。
题量在4~5题左右,考点、题型与课内基本一致。分值在
10~15分之间。
第15讲┃ 中考真题体验
命题趋势
从2012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来看,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
命题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一是对文言文词语音、义及句义的考查,是永久性内容。
二是理解性阅读仍为重头戏。
三是开放拓展题逐渐介入。
第15讲┃ 中考真题体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句采分点:对“闻”“妻子”“乃”“赈赡”的
解释。
[答案] 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
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第15讲┃ 中考真题体验
4.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
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第15讲┃ 中考真题体验
[参考译文]
早前,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
过(朱)晖,很看重他,把他当朋友对待,握着(朱)晖的胳膊说:
“准备把妻子托付给朱先生”。(朱)晖因为(张)堪已经是名人,
所以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之后(二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张)
堪死后,(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
视,送去丰厚的钱款扶持。(朱)晖的小儿子感到奇怪,问到:
“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平生也没什么往来,我们实在觉得
奇怪啊。”(朱)晖说:“(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铭
记在心。”
第15讲┃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聚焦整合
九、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重中之重。
考点有:
(1)筛选文中信息,如:[2012·南平] 文中(《桃花源
记》)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纳内容要点,如:2012·北京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
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3)概括中心意思。
第15讲┃ 考点聚焦整合
十、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理解分析文本内容,主要考点有:
( 1 ) 理 解 重 点 词 语 或 句 子 在 文 中 的 深 层 含 义 , 如 :
2012·桂林“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
“此”指哪两件事?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3)理解具体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4)体会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如:2012·江西对弄
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何不同?戴胄
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第15讲┃ 考点聚焦整合
十一、文本特色鉴赏
文本特色鉴赏侧重于鉴赏文本的人物形象、语言和技巧。
最重要的考点有:
(1)把握文本人物形象,如:2012·江西结合文意简要分
析戴胄的品质。2012·温州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
怎样的人。
(2)品味文本语言特色。
(3)欣赏文本表达技巧。
第15讲┃ 方法技巧精粹
能力提升
方法技巧精萃
信息提取三步骤
筛选提取文本的信息,要求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
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事、理、情、时、地等信息,并对有关
信息进行辨析、判断、提炼和表述。筛选提取文中信息的解题
思路可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参透题干,明确目标;第二
步,细读原文,分析归类;第三步,依据标准,甄别判断。概
括起来说,筛选文中信息总的解题思路是:明确题干要求,整
体把握文意,分清材料类属,甄别提取信息。
怎样进行比较阅读
进行比较阅读,首先要把握文意,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作
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这是对选文进行比较、对照、鉴别
的基础。由于用来比较阅读的选文之间存在着联系,把握文意
时要注意发挥迁移思维能力,根据对一篇选文的理解来加深对
另一篇选文的理解,相互启发,使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进行
比较阅读,还要注意“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同中求
异”是对选文之间的不同点能够辨析,“异中求同”是对选文
的共同点能够概括,这正是比较阅读题的突出特点。答题时要
看清题目要求,明确比较的角度,看看是文章内容的比较,还
是写作特色的比较,是要求“求同”还是要求“求异”。只有
找准思考方向,才能够避免答题的失误。
第15讲┃ 方法技巧精粹
分析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
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
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分析时,通过一事、
一言、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
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作者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
式:
一是直接表达。如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
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
第15讲┃ 方法技巧精粹
二是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的褒贬词等
来表现,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等。
我们应注意辨析作者表述观点、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
语句,深入地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那么,
我们要特别重视哪些语句呢?一是直接点明作者观点或文章主
旨的语句,二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三是含义深刻的语
句。
第15讲┃ 方法技巧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