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总复十一文言实词与虚词优质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语文专题总复十一文言实词与虚词优质

ID:778092

大小:521.1 KB

页数:42页

时间:2021-11-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十一讲 文言实词与虚词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 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评析其思想内容。了解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 、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建议是:“评价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 的掌握程度。” 四川中考考情追踪及趋势分析: 近几年中考,对实词的考查以解释为主,也有少数地区采用选择题考 查学生对词义的掌握。对虚词的考查,全是选择题题型。在四川中考 语文试卷中,这一讲的内容是多年不变的考查重点,题型和分值都比 较稳定,各省市出题分值一般均在5至8分之间。对实词的考查预计重 点集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几个知识点上。对 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之、而、为、以、其、于、也”等虚词上。 一、(2015·宜宾)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 皆仰之。”(《子张》)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 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答案】1.B 2.D 二、(2015·南充)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2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 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 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 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 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 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①资:资费、费用。②审:详细。③稽:探究、考察。④庶 (shù)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⑥勉:勤勉, 努力。 【答案】1.(1)有时 (2)地方、区域等 (3)等待 (4)见闻少,知识浅薄  2.B 一、1.A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B“然”在古文中有 :这、这样、如此、……的样子等意,属于一词多义现象;C切问:恳 切地提问;D亡:通“无”,没有,属于通假字现象。平时要注意文言 词语知识的梳理、归纳和识记。 2.考查的文言虚词,语境不同,其含 义也随之改变。A前表承接,后表转折;B前为代词,后为语气词;C前 为介词“对”,后为动词“参与”。 二、1.“或”“域”“俟”在古文中分别都可表示多种意思,属于一词 多义现象;“陋”古义和今义不同,属于古今异义现象。平时要注意文 言词语知识的梳理、归纳和识记。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在不同语 境中的用法。A中“既”在第一句中是副词,意为“已经”,第二句是 “又”的意思;B中“之”都是“助词,的”的意思;C中“以”在第一 句是“来”的意思,第二句中是“凭”的意思;D中“益”第一句中意 为“更加”,第二句意为“增加”,故选B。 2016中考,四川中考文言实词解释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等现象为考查重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将是考 查的主要内容。预计四川各市州在考查实词理解时,多数地区会采 用解释填空的题型,少数地区会采用选择题题型。估计分值在4分左 右。在考查虚词理解时,多数地区会采用选择题题型,少数地区会 采用解释填空的题型。估计分值在2分左右。 (内容与题型) 文言词语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中考以考查实词为主,虚词次之。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 。虚词考查一般集中在几个常见的虚词上。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 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之、其、而、以、于。 正确解释文言词语的前提是弄清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 一、实词的用法: 1.古今异义词 (1)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 要有两类: ①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 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 ②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 仅仅指臭味。 (2)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 的扩大。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 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 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 ②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执 ,性格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③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浅陋” ,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 贬义词。 (4)词义转换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 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换。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②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 相对)。 ③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 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 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2.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 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 ,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 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 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 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现举两例: (1)亡 ①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③灭亡。 国恒亡。 ④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 (2)安 ①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②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风雨不动安如山。 ③疑问代词,怎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④动词,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 ,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 原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 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 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 东西”讲。 (3)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 ;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 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 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这里转化为动词“打洞”。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 《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作动词用,意为“(对秦 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困苦”。 (5)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 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 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 犬”,本是名词“狗”,在这里作状语,意为“像狗一样”。 (6)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 (7)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 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8)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 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 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 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 寒”,成为使动用法。又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 ”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 为使动。 (9)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如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 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又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 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4.通假字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是 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 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 二、虚词的用法: 常见的文言虚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2.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3.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 4.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焉”。 三、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 1.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 多义字和常用文言虚词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2.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 节词变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如:迁客骚人,多会于 此。“会”可组词为“会合”“聚会”。 3.推断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 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推测其意义,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 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如:上使外将兵。根据句意,“将”是动词,只 能解释为“带领”“率领”。 实战演练,请在15分钟内完成以下考题!(共30分) 一、(2015·资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推 敲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 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 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权京兆尹,岛不觉行至第 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 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岛为布衣之交。 很 参加科举考试 在 连词,表修饰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 手作推敲之势。 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 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 ”、“敲”的姿势。 3.这则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3分) 示例:①对待写作必须具有严谨的精神②文章不厌百回改③需要向他人 学习借鉴(意对即可) 二、(2015·达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 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 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 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 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 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乙】 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 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 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丰乐亭记》) 【注释】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采取。③上:皇上。④刺史: 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C 【解析】“意”应是“意趣”的意思。 B 【解析】A.前者表转折关系,后者表顺承关系。B.都是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C.前者意思是“因为”;后者意思是“用”。D.前者可 译为“在”,后者可译为“对”。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由近及远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引人入 胜的山水画面。 B.滁人生太平之世,享山川风俗之美,安丰年之乐,这是“丰乐亭” 得名的缘由。 C.甲乙两篇游记散文,均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D.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体现了作者“与民共乐”的高尚情怀。 【解析】甲乙两篇游记散文志趣相同,均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的表 达方式,都体现了作者“与民共乐”的高尚情怀,C、D两项是正确的 ;B项对“丰乐亭”得名缘由的解释也是正确的;A项中,说甲文“由 近及远”错,应为“由远及近”。 A 三、(2015·广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 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 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 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曰奉壹。 D 【解析】佁:愣住。 B 【解析】A.“为”前一个是“是”的意思,后一个是“制造”的意思; B.都是“因为”的意思;C.“之”前一个是代词“它”,指流水,后一 个是“的”的意思;D.“乃”前一个是“于是”的意思,后一个是“竟 然”的意思。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写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因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 B.“伐竹取道”,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 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C.文章中“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的描写,说明小石潭起名 的缘由。 D.“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感觉描写,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同时也表明自己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 【解析】“皆若空游无所依”表明作者心里一切杂念都被潭水洗涤掉 ,而不是一种苦闷的表现。 D 四、(2015·绵阳)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8分)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 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二) 周彬不治财产,服膺儒学,其妻让之曰:“汝家兄弟能力稼穑,囊箱 丰盈,汝之不调,无思悔,毕向何如?”答曰:“卿尝与吾市油数金, 是亦力穑营已。”及闻先主镇金陵,囊文以往谒,赐赉颇厚,以所赐金 帛陈列于庭,谓妇曰:“吾与诸伯叔何如优胜?”妻答曰:“男子之事 ,非女子所能知”。 (节选自《古今合璧事类备要》)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词语解释正误的辨析能力。B项“相委而 去”的“委”意思是“丢下、舍弃”。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乃”“则”“之”“以”四个虚词意义和 用法的辨析能力 。A项“去后乃至”中的“乃”意思是“才”,“乃 不知有汉”中的“乃”意思是“竟然”;B项“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中的“则”是连词表示承接,可译为“就”,“至则无可用,放之 山下”中的“则”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C项两个“之”都 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以所赠金帛陈列于庭 ”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把”,“亦以此见轻”中的“以”是 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因,因为”。 3.翻译下列语句。(2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 也没回。 (2)囊文以往谒,赐赉颇厚。 (周彬)用口袋装着文章前往拜见。(先主给他的)赏赐非常丰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遵循“ 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把文言句子 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 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第(1)句直译即可,注意“引”“入门 ”“顾”要翻译准确;第(2)句是省略句,注意要补充出省略部分,“ 囊文”“谒”等词要翻译准确。 4.上面文言文,陈元方和周彬的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 概括,每点不超过10字。(2分) ①人要守信明礼__②读书有用(读书不一定不如种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感悟选文道理的能力。做这类题目一定要细读 选文,从选文人物的行为及事情的结果等方面分别去总结、概括其所 说明的道理。这类题目答案不唯一,只要道理出自选文即可,注意题 目中的字数要求。

资料: 4439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