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总复十六词句的理解与品析优质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语文专题总复十六词句的理解与品析优质

ID:778094

大小:445.91 KB

页数:39页

时间:2021-11-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十六讲 词句的理解与品析 四川中考命题规律及趋势分析: 近几年中考对词语的品析趋向于:①感受、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体 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②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深层 含义;③判断词语能否去掉、调换。对语句的品析更侧重于:①分析语 句在文中的作用(指内容上和结构上);②识别常用的修辞手法,分析其 在语境中的表达作用;③把握文中关键的语句,结合具体语境和写作手 法,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④通过具体语句,品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一、(2015·攀枝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小题。 那些乡间的事物 贾维秀 ①离乡人身后的乡村,美得像夹在经典著作里的一页页篇章,寂静、 朴素、暗藏哲理。 ②风景的帷幕是从黎明前的第一声鸡啼拉开的。 ③星星的倦眼还眨在天空,乡村和四野依然沉睡,夜色中,蹲在鸡架 上的鸡便开始在黑暗中“叽叽咕咕”酝酿,选择在一个怎样的时刻、以 怎样的姿态去完成一天中最为风光的使命——让天惊让地动。 ④夜露滴落。晨风忽起。曙色微透。 ⑤“喔——喔——喔”雄鸡很抒情地开始了原声态的歌唱,那声音擦 过暗夜,擦出金属般的质感,滑翔在村里村外,天空中就有了清而脆的 高亢弧线。 ⑥村庄醒了。 ⑦谁家的门“吱呀”开了,院子里晃动着皮影般影影绰绰的身影。一 扇扇门陆陆续续打开,街巷里有了脚步声,村外有了脚步声,田埂上有 了脚步声,声音的涟漪一圈圈渐次荡开,叫醒了田野。 ⑧露珠爬在草叶上,自顾做着晶莹的梦,等待着在彩霞飘起的时候, 走完色彩斑斓的一生,裤脚擦上去,梦就被带到了别处,至于留在了哪 里,露珠自己知道。 ⑨大块的田地在村庄的远处,与邻村的土地相连。浩瀚的背景之上, 人在其中不像是主宰,倒像是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物…… ⑩远离村庄的土地,不便溺爱,大多会种植一些皮实的大庄稼。它们 在苍天的护佑下像一个个被放养的孩子,遇光即壮,见风就长。青青的 玉米,怀揣籽粒,像孕身乍现的婷婷少妇,青涩中透着成熟,向外散发 出裹不住的咄咄逼人的生命气息;红红的高粱,如同个子高挑的北方汉 子,挺胸昂首,以最为流行的健康肤色,张扬着农家子弟的朴实;那些 收敛很紧的棉桃,心怀锦绣却静静地挤在低处的枝头,悄然养心;那些 收敛紧实的棉桃,往往禁不住阳光的诱惑,骤然打开了满腹白花花的心 事。大地上的植物还有很多,有沉思的谷穗、埋头酣睡的红薯、土豆, 一心向上的芝麻…… ⑪一些无所事事的豆荚也挤进了庄稼地里:黄荚里是黄豆,白荚里是 红豆、豇豆,那些状如乌鸡爪的黑荚里藏满了密密实实的绿豆。 ⑫穿行在庄稼地里的除了人,还有一些活物,停停歇歇日夜鸣唱的是 蛐蛐儿,不声不响跳来跳去的是蚂蚱,蚯蚓在土下潜行,蝴蝶在花香里 振翅,一些鸟儿不属于土地,它们如过客飞来逗留,又迅速离去,不知 想了些什么。 ⑬园子散布在村庄四周,各家都有,多种些时令蔬菜。由于离家近 ,抬腿即到,闲不住的庄稼人就把一些细碎的心思绣花一样用到了这 里。几畦绿菜,用栅栏一围,竟有了观赏的味道。村子里消失的水井 ,在这里还能看到。辘轳架在井上,老人摇着辘轳。一桶桶井水顺着 垄沟流进了菜地。小孩儿兴奋地划拉着沟里的清水,偶尔与老人一问 一答。这场景最接近田园的味道,也最容易走进离乡人的梦境。 ⑭如今的离乡人越来越多,他们纷纷去寻找理想中的天堂,外面的 天堂不知是否能找到,可他们忘记了,他们离去的地方就是天堂。在 他们离去的地方,花自然地开,果自然地熟,老老少少自然地生活, 一切都遵循着亘古的秩序。 ⑮暮色中,老牛甩着尾巴隔着野地里的酸枣棵、野葡萄、奶秧子、 野蒿子、蒲公英、狗尾巴草,回望着一株欢实的搭在高处的粉红色的 牵牛花……然后,悄悄地装进每个离乡人的行囊。 1.作者为什么说“浩瀚的背景之上,人在其中不像是主宰,倒像是 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物”(第9段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的写作特色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人不像主宰:与浩瀚的大地相比,人是渺小的;人随着 大地的节律安睡、苏醒、劳作,处于被动地位。②像是可以自由行走的 一株株植物:人和植物一样,依靠土地,吸收土地的营养生长繁衍。  2.写作特色:一是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二是从色彩、姿态方面 写出了事物的不同情状;作用:一是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二是透露 出对庄稼和土地的喜爱之情。 语文阅读有一个经典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一 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词句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第二,词句的品析必须以对文本内容与主旨的理解为基础。第1题作者 为什么说人不像主宰、倒像是植物,通过对全文的理解,我们可以很轻 松地明白与浩瀚的大地相比,人是渺小的,人是随着大地的节律而生活 着,处于被动地位,人又和植物一样,依靠土地繁衍生息。第2题考查 的是句子的写作特色及作用,做这道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句子使用了哪 些修辞手法,通过读句子,我们会发现该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 法,作用就可以依照固定模式答出,使描写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同时 也透露了作者对庄稼和土地的喜爱之情。 词语的品析主要考查:①把握词语的语境义;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 表达作用;③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④判断 词语能否去掉、调换;⑤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 句子的品析主要考查:①句子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②分析句子在 上下文中的作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③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④句 子的句式特点;⑤环境描写句的作用;⑥通过具体语句品析文章的 语言风格。 一、词语含义的品析: 1.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 2.分析语言环境。在分析语言环境时,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 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 从修辞义、隐含义、临时义、情感义、网络义等多方面去分析。 (1)指代类题: 遇到代词,从上查找。代词的再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 后,因此代词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必须从上文由近及 远地去找。 (2)理解类题: 对词语的理解主要是理解词语的含义。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 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 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含义。 (3)判断类题: ①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回答“能”或是“不能”(一般情况下答“不 能”,特别是原文时)。 ②结合句子分析词语的作用或比较两个词的差别。 3.最后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 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 面的作用。 “词语表达效果”答题模板: 1.“××”在文中的意思是……,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 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格、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在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贬词褒用/化动(静)为 静(动),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 格、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3.不可以(一般都是不可以)。加点词语是……的意思,用在文中表现 出……特点/表达了……情感,“××”是……意思,用“××”表现不出 ……特点/表达不出……情感。 二、句子含义的理解与品析: 1.分析关键句子: 关键句子包括:记叙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及位置特殊的句子。 总体思路:可按“结构+内容+效果”的思路考虑分析,效果较好。 第一步,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 A.开头的句子: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埋下 伏笔、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 B.中间的句子: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C.结尾的句子: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 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的作用。 第二步,分析内容方面的作用。要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 第三步,要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深层含 义及表达效果。 “句子的作用”答题模板: 1.这句话(段文字)起到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 笔/设置悬念/承上启下/呼应前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的作用 。 2.不能。×段与×段前后照应,若删去(调换)就破坏了这种照应关系。 /本文是按逻辑顺序(递进、转折、因果、由现象到本质)来写的,若删去( 调换),就不符合逻辑顺序了。 2.赏析优美句子: 应从形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内容(思想内涵、感情、哲理等) 、效果等三个方面赏析。 (1)运用修辞手法句子的赏析 答题三步:A.判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B.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 作用;C.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某种感情/突出了 什么/强调了什么) ①比喻: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作________,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 ②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活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 ③对比: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________进行对比,突出了________。 ④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________。 ⑤排比: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抒发________强烈的感情(或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更鲜明)。 ⑥对偶: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 口,节奏感强,有音乐美,写出了________。 ⑦引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写出了 ________,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感染力,突出人物________的形象,使 之更有说服力。 ⑧反复: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________,突出表 达了________的感情。 ⑨反问: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________的语气, 意思是说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的感情。 (2)句式工整句的赏析:这个句子句式很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 了________。 (3)叠词句的赏析:这个句子中的词是叠词,读起来有韵律美,写出了 ________。 (4)环境描写句子的赏析 ①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从________(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写出了景物________的 特点,渲染________气氛,烘托人物的________情感(预示人物的 ________命运,表现人物__________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 示文章主题)。 ②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________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 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________环境气氛,衬 托人物________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三、文章语言的品味: 品味文章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词语的锤炼: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 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修辞的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 问、顶真、互文、反语。 3.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 、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 符合人物身份。 上述三个角度在切入具体题目时,一般先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考虑,其次是表达方式等。 实战演练,请在15分钟内完成以下考题!(共30分) 一、(2015·宜宾)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5分) 美哉,嵇康之死 王 明 ①翻开《晋书》,跌入一个玄乎晕乎的时代。那时的太阳,日落比 日出更美;那时的生命,死比生更亮。 ②公元二百六十二年一个夏日的傍晚,落日的余晖将洛阳东市刑场 染成橙色。风儿轻轻,琴声悠扬,围观的人群屏气慑息,旁听着神秘 的旋律生命的绝响。抚琴人是被司马昭画了红圈的魏晋名士嵇康。 ③《魏氏春秋》记载“康临刑自若,援琴而鼓”,《晋书》说他“ 顾视日影,索琴弹之”。两个记载差不多,《晋书》又多了一个细节 ,嵇康回过头从容地看了看快要落山的太阳。就在这一刻,嵇康忽然 想起一件事,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曾得《广陵散》 于一个隐者,并允诺不再他传,后来袁孝尼等人想学都被回绝。嵇康 活得坦荡,走得潇洒,他没有过多的牵挂,只是想到《广陵散》将要 失传感到有点遗憾。嵇康这极富诗意极具美感的临终一叹,将生命的 旗帜插上了人类美学的高山之巅。 ④嵇康生得很美。嵇康无论是身材仪表还是气质风度都美妙绝伦, 是一个不用打扮就能倾倒天下的美男子。嵇康的美不只在外表,更在 于他的人格魅力:挺如松,劲如竹,坚如石,傲如山,洁如玉,清如 水。 ⑤嵇康活得很美。他的诗文书法琴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是位多 才多艺的全能式学者。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他崇尚自然,怡悦 山林,追求恬静闲适超然自在。嵇康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大师,他的诗气 峻辞清,立意高远;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深刻犀利。嵇康精通音律,是 当时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和演奏家,他写的《琴赋》,特别是洋洋七千言 的《声无哀乐论》,鼓吹自然和谐,呼唤心灵回归,在当时音乐与自然 、音乐与情感关系的大论辩中独树一帜。 ⑥嵇康“志趣非常”,一身雅好,最怪的是他喜欢俗活儿打铁。《晋 书》说“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嵇康在锻铁 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的纯青的灵魂铮铮的铁骨!炉火通红,力智交辉 ,锤声铿锵,汗香四溢,嵇康打铁美得如画如诗。就在嵇康打铁打得兴 高采烈的时候,司马昭的宠臣钟会突然来访。嵇康懒得理他,连头都没 抬,钟会尴尬了一会儿动身要走,嵇康问话了,很幽默:“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钟会答得也很机巧:“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件事让钟会耿耿于怀了一辈子。鲁迅说“这也是嵇康杀身的一条祸根 ”,祸就祸在嵇康得罪的不是一个君子而是一个小人。 ⑦嵇康死得很美,他的死因美得让人羡慕让鬼嫉妒。 ⑧嵇康因思想而死。嵇康玄学思想的核心是“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 武而薄周孔”。这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他的芒刺直指以周公自居的司马 昭和被统治者当做幌子的虚伪礼教。嵇康的社会理想是“不以天下私亲 ,宁济四海蒸民”。他向往唐虞社会及其之前的公天下,这就把唐虞之 后“宰割天下以奉其私”的罪恶统治都否定了,从而使自己处在了社会 批判者的立场上,嵇康的仙山琼阁因有百姓安乐而美丽动人,他的乌托 邦理想因超越历史而虚无缥缈。浪漫在于此,悲剧也在于此。 ⑨嵇康因拒绝做官而死。…… ⑩嵇康因替朋友鸣不平讲真话而死。…… ⑪嵇康死得很美,从大牢到刑场直到死后百余年间,在历史的时空留 下了迷人的魅力。 ⑫嵇康入狱后,人们奔走呼号竞相营救。《世说新语》说“豪俊皆随 康入狱”。司马昭有点犯傻,他想不通,已是死囚的嵇康怎么还有心思 在狱中写诗,更想不通还有那么多人无意于他的官场却很乐意陪嵇康蹲 牢房。司马昭有点心慌有点犹豫,还有点酸溜溜的嫉妒。就在这时钟会 开口了:“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昔齐 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康、安宜除之,以 淳风俗。”钟会对司马昭的心思摸得很透,短短几句话就结果了曾怠慢 过他的打铁佬——嵇康。 ⑬据《晋书》记载:“康将临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三 千学子聚集刑场为嵇康请愿,在中国杀戮史上还是破天荒。 ⑭司马昭双手沾满了鲜血,最令人切齿的莫过于杀害嵇康。《晋书》 说“海内之士,莫不痛之”,从朝野之士到闺阁中人都在怀念嵇康。其 中,说得最深刻的是袁宏的妻子李氏《吊嵇中散文》中的一句话:“理 极滞其必宣!”写得最美的是向秀的《思旧赋》,就连还在司马昭身边 做官,嵇康与之绝了交的山涛也写文章盛赞嵇康。人们对嵇康的怀念心 祭成为两晋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⑮据考,神秘的《广陵散》并未失传,悠扬的琴声依然在天地间回荡 。绝响永恒为不朽,死亡升华为美丽:这是对人生的叩问、对生命的超 越! (本文有删改) 1.结合全文概括嵇康的美。(4分) ①死时很美(美在从容面对死亡或美在“康临刑自若,援琴而鼓”);② 生得很美(美在外表和人格魅力);③活得很美(美在多才多艺);④志趣 非常(美在喜欢打铁);⑤死因很美(美在玄学思想和社会理想,美在不与 统治者同流,美在敢为朋友讲真话);⑥死得很美(美在死前人们竞相营 救、三千学子“请以为师”);⑦死后很美(美在人们的怀念心祭)。 ①兴高采烈的意思是兴致高、情绪热烈,这里是写嵇康打铁打得专心 致志、兴致高昂、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②前文重在描“形”,此处 重在绘“神”,这样绘声绘色的描写,嵇康便形神兼备鲜活起来;③ 嵇康打铁的兴高采烈与下文懒得理钟会形成对比;④表现了嵇康的生 活之美、志趣之美。 3.面对三千太学生的请愿以及“从朝野之士到闺阁中人”对嵇康的怀念 ,司马昭会有怎样的内心活动呢?请结合相关内容作简要描摹。(4分) (答案略)关键信息提示:恼怒:本想在光天化日之下处死嵇康吓唬不听 话的读书人,却引得太学生请愿、人们怀念,司马昭非常恼怒。__坚决 :为了维护统治、礼教、尊严,司马昭杀意坚定,不为所动。__尴尬: 面对太学生的请愿,司马昭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不接受民意则逆民心 ,如果接受无疑是自打耳光。__后悔(悔恨):后悔明目张胆杀嵇康,后 悔杀了嵇康落得个坏名声,后悔“以周公自居”却杀害了嵇康这个大名 士。 4.请分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4分) 含义:《广陵散》当然已经失传了,“并未失传”“依然在天地间回荡 ”的是嵇康的精神气质。因为他崇尚自然的那份超然自在,他不与统治 者同流的名士风度,他“公天下”的社会理想,这些精神气质和人格魅 力被传承了下来并深深影响着后人。__作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 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形象生动地表 现了嵇康的精神之美,表达了对嵇康的高度评价和赞美之情,给人留下 无穷的回味。 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 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 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 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 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⑤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 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 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 ,寻出席人地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 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⑥那山海拔一万三千英尺,名叫“玉山”。 ⑦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 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 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 整个的天空。 ⑧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 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 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 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 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 。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 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地惊叹 ,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⑨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淋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 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 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 。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 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 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 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 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 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⑩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 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选自《美文阅读》有删改) 1.理解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3分) 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倾诉:风穿过树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声籁:山林中种种互相唱和的声 浪。呼唤:希望“我”一次又一次继续攀登的声音。(意思相近即可) 2.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 这个句子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树立心中理 想并为之不懈追求和奋斗。 3.请赏析第⑨段中画线句子。(3分) 句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听觉的角度写出山中的种种声浪,突出 了“山的呼唤”。 4.文章起于“那山的呼唤”又止于“那山的呼唤”“那山在呼唤”。 请联系全文,从手法、结构、表意上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 ①手法上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将梦中的山和现实中让作者惊叹和沉 迷的山相互映衬。②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③表意 上突出作者对神奇大自然的惊叹和沉迷。

资料: 4439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