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 概括、探究、感悟
四川中考命题规律及趋势分析:
近几年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已经全部考过了。就2015年全国
各地中考来看,各省市文言文阅读中“概括、探究、感悟类”题型基
本上以文言文比较阅读为命题方式,2015年四川省各市也是比较阅读
居多。所以要注意课内文言文和课外阅读材料的比较阅读,考生要具
备比较扎实的文言功底才能准确作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其
他地区文言文阅读以考查比较阅读为主的现象,四川2016年考查比较
阅读的可能性非常大,希望引起广大考生的重视。
一、(2015·南充)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
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
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
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
,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
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①资:资费、费用。②审:详细。③稽:探究、考察。④庶
(shù)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⑥勉:勤勉,
努力。
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其中所说的道理,共同之处
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不同之处:甲文强调求师而学,乙
文突出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本题考查对文段的比较能力。明确题干要求,本题是从内容上比较,所
以找准突破口,共同点易找,不同点要注意换角度,既然共同点是勤勉
好学,那么看一下如何勤勉好学的。
文言文概括题主要要求在理解词义、句义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宏观
地理解整个选文。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对文言文进行全
面地理解: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概括文段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文言文探究主要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内容包括:根据文
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中人物的做法、性格、品质进行
认识评价。
文言文阅读感悟题主要要求考生探究古文中的经典语句的现实意义
;根据文章内容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一、文言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1.注意将课外语段的阅读与课本的学习结合。一是阅读课外语段时
要联系课本学习时了解到的有关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主张,二是对
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或用法,要联想、回忆课本所学,要学会迁移
,触类旁通。
2.了解文言文常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如“比兴”“卒章显志”等。
3.重点关注语段中的议论抒情性语句,细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4.解答比较阅读题,可以从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文章的写法特
点、语言特色等方面加以分析。
5.解答评判类题目,首先要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
能模棱两可,有时也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因为古人的主张往往有
他的进步性,也有历史的局限性。同时,要尽可能将理由表述充分,一
定要持之有据,论证有力。有的开放性试题允许考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做
答,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言文内容、写法分析:
在做“考查内容理解”类的题目时,无论是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还
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应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时
必须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
1.概括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如下:
A.信息提取法:①疏通文意;②归纳信息→人、事、景、情、理。
B.题面验证法→利用试题题面→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文言文写作手法的步骤:
第一步:疏通文意,分析文章结构。
第二步:感知内容,分析语言特点。
第三步:揣摩写法,分析表现手法。
实战演练,请在30分钟内完成以下考题!(共30分)
一、(2015·遂宁)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13分)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
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
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
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乙】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
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
,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
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
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
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
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
一月也。
(《归去来兮辞·序》陶渊明)
往、到
把
距离
在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要求平时
要打牢基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每次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挨饿受冻虽然来得急迫,但违背本心做事身心都很痛苦。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要求通顺,流畅,优美。
重要的文言词要翻译出来,同时要注意文言句式的转换,符合“信、达
、雅”的翻译标准。第(1)句注意“会意”“欣然”的翻译;第(2)句着
重解释“违己”,是违背自己的意思。
3.品读上面两段文字,简要说说陶渊明的性格特征。(2分)
陶渊明具有淡泊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重视亲情的性格特征。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能力。要透过具体的语句来
分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表明
了他的淡泊名利的性格。“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又写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回归自然。“曾不
吝情去留”,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性情率真、洒脱的人。“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说明了五柳先
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
位独立于世、高风亮节的人。
4.对于陶渊明辞官归隐,有人说他是坚守自我,有人说他是消极避世
。你怎么看呢?请简要陈述理由。(3分)
示例:他的归隐决不是消极的避世。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人生是闲适、
淡雅的,而官场十分黑暗,所以陶渊明只好远离官场,所谓穷则独善
其身。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一定要表明自
己的观点,不能模棱两可。在表述上一定要顺畅,无语病。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与“花之隐逸者”中的“之”用法和意义不
同,前者主谓间的助词,可不译,后者结构助词,译为“的”。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中的“蔓”和“枝”属于名词
活用为动词。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为“我爱好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
什么人呢?”,其中“莲之爱”为宾语前置句。
D.朗读是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朗读节奏
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言词、句的能力。A、B、D三项正确;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有误,应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故选C。
C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
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
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
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C、D三项理解正确;
B.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自己对莲花的喜爱。故选B。
B
三、(2015·广安)阅读下列甲、乙两选文,完成练习。(11分)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
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
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
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
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
潭,深者缒(zhuì)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
巨人迹④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⑤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
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zhuì):
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⑤掬(jū):捧。⑥
馀甘:即橄榄。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每句只划一处)(2分)
(1)皆若空游 无所依。
(2)与幼子过 游白水佛迹院。
/
/
把……当作
忧伤的样子
向西
热水
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两段选文中柳宗元与苏东坡对水的体验各不相
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
。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让柳宗元感受到了小石潭水清
澈的特点。
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
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
D.“水尤清冽”用潭水的清澈来表明柳宗元不与官场同流合污,清高
自赏的思想感情。
4.【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分别表达了各自怎样的思
想感情?(3分)
《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被贬的失意和孤凄之情;《游白水书付过》表
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