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议论文阅读完美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议论文阅读完美

ID:778155

大小:348.66 KB

页数:45页

时间:2021-11-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现代文阅读 第二 部分 专题十:议论文阅读 备考·指南 一、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直接 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 •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有的见解 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 三者关系是: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备考·指南 论点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 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 心论点。有的文章把几个分论点综合 归纳起来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几 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备考·指南 如何找论点 论点是明确的判断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必须是统领全文、简洁、鲜明的中心句。 1、分析标题:有的标题直接就是论点,有的标题不是 论点,但也揭示了讨论的范围,是论题,可以顺着标 题去寻找论点。 2、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论点有时出现在文章开头或 结尾,也有时出现在文章论述过程中。 3、分析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 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备考·指南 论据 论据 事实论据:运用典型的人和事 做论据,它既可以是较为概括 的事实,也可以是具体事例, 或一般统计数字。 道理论据:即一些真理、名人 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 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备考·指南 论证 论证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 1、举例论证:列举事例来证明观点 2、道理论证:运用真理、名言等来证明 3、对比论证:用其他事物来进行对比证明 4、比喻论证:用比喻句来证明观点 5、引证:引用他人的话来证明观点 备考·指南 三、议论文的结构及层次 一般结构: 1、提出问题(引论) 2、分析问题(本论) 3、解决问题(结论) 备考·指南 其他结构: 横式结构:总分结构 (包括总分总、总分、分总) 并列结构 纵式结构:递进结构(先提出论 点,而后步步深入,逐层阐发) 三、议论文的结构及层次 备考·指南 四、议论文的论证类型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正面阐 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批驳错误或反动的观点,从 反面树立自己的正确论点。 备考·指南 五、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准确、鲜 明、生动,同时议论文的语言往 往概括性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 彩。 备考·指南 六、议论文阅读的题型 一、议论文要点的回答: 1、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分析; 2、议论文的全文结构和某一段的结构; 3、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二、具体分析的题型: 1、字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2、概括段意; 3、分析论据的作用。 备考·指南 六、议论文阅读的题型 三、开放性试题: 1、针对文章中某一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2、针对文章内容,提出你的建议、解决办 法等; 3、结合文章的观点,也写出一些论据; 4、谈谈自己的感受。 备考·指南 [2016•长沙]议论文阅读(共8分) 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 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大圣人孔子在为我 们勾勒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的同时,也提出了君子最基本的人格标准:做一个 有担当的人。担当精神,是我们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若想在成功的道路上 走得更远,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担当精神呢? 担当是一种责任。玄奘西去印度,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始终牢记取经的职责,行 程五万余里,终于将佛教圣经带到了中国并发扬光大。【甲】由此可见,责任是我们拥 有担当精神的首要条件,在历史的长河里,许多有志之士身处困境时,都是依靠责任感 克服重重困难,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的。 ① 。鸦片祸国之际,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勇气挺 身而出,披肝沥胆,虎门销烟;戊戌变法时,谭嗣同毅然拒绝他人劝他逃跑的建议,以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勇气直面保守派的屠刀,以鲜血捍卫了自己的变法思想。由此可 见, ② 。 担当是一种境界。古往今来,有许多义士仁人,心怀天下苍生,向我们诠释着担当的境 界。虽然遭遇贬谪,范仲淹依然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 【乙】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想 着自己的小家庭,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由此可见,境界能使我们的担 当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当我们从“小我”的世界走出,拥有放眼天下的胸怀时, 我们所做的一切就会被注入时间的防腐剂,流芳千古。 担当是生命水平高下的水银柱,是引领我们书写美好人生的旗帜。一代又一代,一辈又 一辈,先人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做人,必须要有所担当! 真题·剖析 【答案】18、D 解析:由首段“我们若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以及二至五段“我们 应该怎样才能拥有担当精神呢?”可知本文是围绕“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来写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 “我们应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A选项不是完整的句子,排除,B围绕“君子”来谈,与文章不符合。C 谈担当的重要性,过于片面。 19、B 解析:【甲】对应第三段围绕担当是一种责任,身处困境仍依靠责任感克服困难。①句中的“饱受摧残, 但不忘自己的使命,创作出《史记》 ”可知司马迁强烈的责任。 【乙】对应第五段围绕担当是一种境界,心怀天下的境界。③句中杜甫自己遭遇困苦依然心忧天下,符合 心怀天下的境界。 20、(1)担当是一种勇气。 (2)勇气是我们拥有担当的重要条件,我们只有有了勇气,才能更好的保家卫国。 18、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2分) A. 君子的担当。 B. 若想成为君子,就必须有所担当。 C. 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 D.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19、下面四句话中选择最恰当的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的【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饱受摧残,但不忘自己的使命,依然坚持写作,创作出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的巨著《史记》。 ②在痛苦失意中,李白并没有丧失信心,依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虽然茅屋被秋风吹破,境遇困苦的杜甫仍心怀天下,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虽然有高官厚禄的诱惑,庄子还是选择在濮水边悠然垂钓,享受山林中晴岚落日的美好。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②④ 20、根据文意,在文中两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句子。(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剖析 [2016•张家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8分)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李秦卫 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对此,国人感受 到了前沿技术创新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灵魂”……创新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 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 演。看当下转型升级,谋长远富民强国,创新都处于核心位置。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 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宵衣旰食,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 根本上说,正是这种报效祖国、发展国家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 力取决于这种抗打击能力。大量科研创新的事例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 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 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失败虐我千万遍,我待创新如初恋”的精神砥砺 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 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从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失败,需 要管理者摈弃“成王败寇”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之所以创新 成果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时说,在他屡次失败后, 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⑤当然,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 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立了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 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 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⑥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 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车。 (《人民日报》2016年03月18日04版,有删改) 真题·剖析 【答案】 14.②要有不惧困难和挫折的精神和能力(要有抗打击能力);③管理者对创新失 败要有宽容的智慧。 (2分,毎点1分) 15.“仅”强调公司成立时间之短,“就”突出签约项目之多,(1分)用这两个 词更充分显示出该公司改革体制机制所激发出的创新活力之强,更增强了这一例 证的说服力。(2分) 16.略。(写出启示1分,结合生活实际分析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根据题目中的答点“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怎样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梳理内容,先找到所示的两个方面,根据关联性,抓住③、 ④段中心句概括即可。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议论文语言的特点,限制性的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 言的准确性,“仅”强调公司成立时间之短,“就”突出签约项目之多,用这两 个词更充分显示出该公司改革体制所激发出的创新活力之强,更增强了这一例证 的说服力。 16.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论述的事 理,结合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写出启示,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真题·剖析 [2016•娄底] 读点诗词养点气 诗词中不仅传递着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 地气、清气。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 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 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 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 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现其中对古典诗句的引用俯拾即是,既 恰如其分地阐述了思想,又寄意深远。不仅如此,他还创作了《军民情·七律》《念奴 娇·追思焦裕禄》等诗词,为领导干部树立了读诗词写诗词的榜样。作为基层干部,我在工 作之余,利用车上、夜间,坚持读诗词汲取先人的诗学精华,同时坚持写诗词,一旦有感有 悟,即在手机、纸片、笔记本上随时记下。因为工作与时间的关系,诗词短小精巧,既可总 结实践,又能抒发情怀。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也悟得点滴体会,感受到了千百年来诗词的 深刻意蕴和万千气象。 读诗词养点浩气。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浩然正气存乎天地 之间的代表作,感情深沉、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李白有“澹然养浩气,欻起持大钧”的高歌,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坦然,陈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自豪……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 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 真题·剖析 读诗词养点骨气。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 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唐代诗 人李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骨气,就是浩气、正气的延伸,也是做人从 政的精气神所在。 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 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地气充足,滋养丰厚。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 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 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 一不是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 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 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 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读诗词养点清气。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也是为官事政的要求。古代为官者多是 文人出身,既崇尚清廉的操守,也持守清正的襟怀,自然也是我们今天亟待补充的从政营养。 王昌龄坦荡胸襟,“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商隐谆谆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 奢”;于谦剖心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王冕慨然挥毫“只留清气 满乾坤”……宋代诗人龚日升概括得妙:“千首新诗,一轮明月,两字清廉。”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真诚呼吁大家读些诗词,丰富学识,提升境界,装点人生。 真题·剖析 19、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读点诗词养点气”这一中心。 答案:1、读诗词养点浩气。2、读诗词养点骨气。3、读诗词养点地气4、 读诗词养点清气(解析:用多个分论点,从不同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题, 从每段的开头就可以找到。) 20、选文第二段运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引证法(道理论证)。用举例论证,和引证法的方式, 有力地论证了“读诗词养点浩气”的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读点诗 词养点气”。(解析:先明白议论文的四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 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包括引证法),然后对号入座。其作用是:有 力地论证了+本段中的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21、选文2、3、4、5段不能调换?请说说理由。 答案:每段的内容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浩气的延伸就是骨气,骨气、 地气,清气,符合人的思想境界的发展规律,由表及理,层层深入,由个 人到社会。所以不能换。(解析:文章段落的顺序能不能换,要找到文章 各段之间的联系,是否按空间、时间、或者逻辑顺序在组合,本题是按逻 辑顺序组合的,找到它们的逻辑关系就可以了) 真题·剖析 [2015•江西]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9—22题。(13分) 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美好理想的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 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 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应该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完完全全成为拿破仑, 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 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 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 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 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说: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 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 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 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 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 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 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 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 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 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 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 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在历史上,每当世风腐败之时,人们就会盼望救世主出现。其实,救世主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类题·集训 19.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案】19、成为你自己。(2分) 【解析】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20.第3自然段中“由此可见”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概括。(3分)                                                                                         【答案】20.“此”措代的内容是人们不愿意从身体到灵魂都是拿破仑。(答到大意即可)(3分) 【解析】此题文本中找“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完完全全成为 拿破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 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 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可以概括愿意有像 拿破仑那样的经历,但不愿从身体到灵魂都是拿破仑。 21.作者论述的“你自己”具有怎样的特点?怎样才能成为“你自己”?(4分)                                                                                           【答案】21.“你自己”具有的特点:①有自己的独立思考;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2分) 怎样成为“你自己”:①意识到“自我”的宝贵;②活出自己的特色和滋味。(2分) 【解析】文本中找答案“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 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与他不是他自己相反就可以了。 22.文章运用了大量问答句式进行说理,有何作用?(4分)                                                                                           【答案】22.显得亲切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使说理层层递进,条理清晰。(答到其中两点即 给满分)(4分) 【解析】问答式就是一问一答,想想它是什么修辞手法呢,是设问,设问有什么好处呢?这样问题便容易回答了,要不然没见过这种题, 不知如何回答,转化一下便简单了。设问有什么好处呢?我们都学过了。先看看设问常见用法 1.可以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这样做能吸 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2.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在说 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再看设问作用: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 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使用一问一答式,可以使读者有有一个简单的思考,有一个 思考的过程,缓冲的过程吗?易激发读者的兴趣。 故此题不难,就是一个变化过程罢了。 类题·集训 [2016•安徽](17分)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 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 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记 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 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 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 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 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⑤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 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 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 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 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 本身 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 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类题·集训 10.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2分) 11.本文②③段,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 而通读《资本论》《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中心论 点。(5分) 12.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6 分) 【答案】 10.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11.①我年少时偷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后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并获得身心的沉稳 和力量。②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12.①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了上文“阅读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 又酣畅”的观点,为下文“阅读是一种心境的释放,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 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做铺垫。②呼应文章中心论点”阅读是有重 量的“,因为”重量“既包括”重“,也包括”轻“。 13.①回归传统阅读,去感受阅读带给人身心的沉稳和力量,去收获那种沉入心底的甜蜜和酣 畅。②自发性(随心)的阅读,不预设阅读期待,不强迫自己阅读。我们要在阅读中去释 放自己的心境和体会生活的美好。③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生活的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 体现自己人生的精神价值。 类题·集训 [2016•福州]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 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 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 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 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 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 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 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 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 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 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 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 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 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 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 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有删改) 类题·集训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2)阅读④⑤两段,说说读书有哪些好处? (3)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 (1)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人存在着就必须要阅读,阅读对人有益。) (2)读书能够丰富人生经验,充盈人的心灵;读书养就人的高贵气质。 (3)示例:①对比论证,如文章①~③段,通过对比突出论证了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 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一观点。②比喻论证,如第④段中“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 逐渐充盈”,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读书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影响。③举例论证,如第⑤段举了一些 以读书为生的先生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成的。 (论证方法1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分析作用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 能够统摄全文,本文题目是“最美的姿态”,所以论点必然与此相关,然后结合首尾段和文章内容 可以判断,结尾处总结出中心论点“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论证内容的理解和提取,细读④⑤两段,根据“读书渐久,经验 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 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可以提取概括解答。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 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类题·集训 悲加欢不等于零 叶春雷 ①想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我的人生观:悲+欢≠零。 ②人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之后,紧接着就来一件让人不开心的事,者不开心的事就把刚才开心的 事情抵消了,幸福指数变成了零,或者甚至变成了负数,让人沮丧至极。 ④但我想说的是:悲加欢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古语说得好,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换而言之,人生如意的事便仅 一二。如果用数理逻辑来推理,人生的幸福指数,自然只是一个负数,而且还是一个大大的负数。那么,人生就根本没有 幸福指数可言,只有“痛苦指教”这个概念了。 ④但人生毕竟不是一道数学题,人生的逻辑也不是简单的数理逻辑所能概括的。人生的逻辑是什么呢?苏东坡说:“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这样说“美中不足,好事多 魔。”注意,他用的是“魔鬼”的“魔”,不是“磨难”的“磨”。两位绝顶聪明的文学大师,其实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 点:人生是有缺憾的,不能求全责备。对于人来说,我们所能做的,一个是接受,一个是期待,接受现实的残酷,期待未 来的美好,并为这个美好的未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⑤由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数理逻辑的角度,用数量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例如,一天之中,有两件开心的事,却有四件拂 心的事。是否我这一天的幸福指数就是负二呢?非也。换一个角度,拂心的事,往往能助人成长,甚至比开心的事对人的 帮助更大。《菜根谭》中说:“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 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按照洪应明的说法,拂心的事,对人生有正面影响,应该是正数,倒是那些快心的事,容易让 人得意忘形,在人生层面上,倒成了负数。这和我们通常把拂心的事看成负数,把快心的事看成正事,完奎相反。这样, 我举的这个例子,从常人的角度,用数学公式表述,是(-4)+2=-2.从洪应明的角度,则是4+(-2)=2。 ⑥其实,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帮助我们进德修行,对我们的人生是正数;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让我们对人 生充满信心。我们只要谦虚谨慎,不得意忘形,就可以把这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同样看成是正数。那么,我们的幸福 指数用数学心式来表达,就应该是4+2=6。由此可见,悲加欢,绝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人生绝非没有意义,更不会 让人背上沉重的包袱。事实上,人生的幸福指数,永远是一个,那些拂心的事越多,成为正数的可能性就越大。 ⑦什么叫乐观主义?把拂心的事看成正数,把悲多于欢的人生看成是一个正数,这就是乐观主义。你怎么看待生活,生活 就怎么对待你。在这个意义上,丰子恺先生的话相当有道理:“不是生活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生活” ⑧悲加欢不等于零,悲加欢也一定是一个大大的正数。生活是有意义的,值得我们用心去过。这就是我对生活的信念,我 要把这个信念告诉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19期,有删改) 模拟·荟萃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悲+欢≠零”的观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理,结尾重申观点,呼应开头。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B.第⑤段,作者用数学公式把人生的逻辑和数理逻辑联系起来,指出不能仅仅用数量来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襟人浅出,通俗 易懂。 C.作者善于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道理。如引用苏东坡、丰子恺等人的名言,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 富于文采。 D.文章告诉我们,人生难免有缺憾,但是生活是有意义的,要坚定信念,热爱生活,特别强调要努力将生活中拂心的事看成正 数。 13.下列与第⑦段中“乐观主义”含义不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海伦凯勒小时候因病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她感到无助而迷茫,善良的沙利文老师让她学会了微笑,无畏疾 病。 B.身处茫茫沙漠,口干舌燥,这时旅行者发现身上只剩下半瓶水,他平静地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 C.格布雷西拉西耶出身贫寒,每天只能赤着脚跑步上学,他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后来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飞人”。 D.作家史铁生曾说过,哪怕是你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灾难,也应该感到幸福,因为你可以在灾难中学会坚强,看到曙光。 14.结合选文,谈谈如何看待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4分) 【答案】 12.D 13.A 14.(1)人生是有缺憾的,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实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坦然接受;(2分)(2)逆耳的话、拂心的事, 往往能助人成长,我们要乐观地面对,把它看成正数。 【解析】 12.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文章中有关信息,比较判断正误。D错,文中最后说到 “悲加欢也一定是一个大大的正数”。 13.试题分析:阅读所示第七段,了解作者对“乐观主义”的表述,再比较各项表达的内容,比较判断正误。第七段中作者 所说的是“乐观主义”是“把拂心的事看成正数,把悲多于欢的人生看成是一个正数”,指的是自己对待“悲”的态度,而 A项内容是说老师帮助学生战胜困难,不符合这一内容。 14.试题分析:本题为主观题,要概括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即“把佛心的事看成正数,把悲多于欢的人生看成是一个 正数”,从保持乐观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感想。 模拟·荟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9分) 读网,更要读书 ①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 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②与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一心的沉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 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③因此,读网,更要读书。 ④一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十 行,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感悟。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 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费脑子”的事情上。 ⑤拒绝喧嚣的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去年,“网红”埃森娜在YouTube上发布了最后 一条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并彻底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以及275万个订阅者。为什么这么做?埃森娜认为, 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⑥我们生活在这个被屏幕统治的时代,时空被网络割裂,“碎片化”成为生活常态。诚然,从网络获取信息很 重要,彻底逃离网络几乎不可能。但是,面对网络,我们可以做出有益的选择。让我们放弃那些八卦消息和无聊视 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读书吧! 15.选文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的?(3分) 16.从选文内容看,埃森娜为什么要放弃社交媒体?(3分) 17.对选文的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 15.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人们将大量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意思对即得分) 16.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丧失了真实的自我。(或“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 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17.B 模拟·荟萃 阅读下面的经典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和谐明善 ①和谐,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而且认同度也最大的一个词儿。为什么?恐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谐传达的是 善意,表现的是友好,追求的是美好。一句话,和谐是求善、显善、明善。 ②道理是自明的。恶言恶语,难有和谐:刀枪相见,难觅和谐;你死我活,难见和谐。唯有善字当头,善待天下,才 能赢得和谐,享受和谐。 ③和谐明善,关键在为善。为善无大小、无远近、无厚薄、无你我。只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能够善气迎人、 善意待物、善对环境,就会使明善和谐现,春意无限艳。 ④人无贵贱,人格平等④。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善意,关系紧张,和谐就会成为天边云,地边风。讲和谐,首先就要 与人为善:对人要有爱心,要有暖意,要有担当。遇到忧人勿乐,碰到哭人勿笑,面对失意人勿矜。在平时的待 人接物中,一要丰,出任不去任己意;二要厚,处事不去任己见。贵了不娇,富了不奢,谦以对人,虚以接物, 主动拆墙透绿,善于以心换心,生活求和气,工作求和气。 ⑤环境不是小事,它既可影响心态,亦可成就心态。讲和谐,就不能不重视环境,不得不善待环境。如果不把环境当 回事儿,以至见天落土,见水发臭,鸟儿颤抖,哪还有和谐可言!与环境为善,不仅要龙吟芳泽、虎啸山丘,而 且要使“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使天更蓝,树更绿,花更红,草更青。毕竟,环境有生命,不可随意损毁; 环境有感情,不可肆意践踏。有言道:“天意怜幽草”,“草木有本心”。只要善待它们,它们就不仅会与你和 睦相处,而且会给予你更多:养眼、增氧、提神、添寿。 ⑥和谐明善,贵在实践。只有施舍不倦,求善不厌,修身践言,和谐之风就会以“其声和以其柔”的浓浓爱意洒满人 间。 20.第③段与第④、⑤段的关系是 。(2分) 2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怎样才能做到“和谐明善”。(2分) 22.请按照例句的样式仿写一组句子(可从诚信做人、专心为学、文明出游、生活节俭、尊老爱幼等方面思考)。 (2分) 谦以对人,虚以接物,主动拆墙透绿,善于以心换心。 , , , 。 【答案】 20.总分 21.(1)在为善。要与人为善,对人要有爱心,要有暖意,要有担当;要重视环境,善待环境。 (2)在坚持。要施善不倦,求善不厌。 22.(示例)专心为学,一心求知,主动拾级登峰,乐于以智增智。 礼以待长,笑以对幼,主动扶老携稚,甘于助人为乐。 模拟·荟萃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18分) 你要学着自己强大 ①小时候学古诗,杜甫的这几句背得熟。“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问过大人,“挽 强”是什么意思。大人说,强就是指弓很硬,拉这种弓要用大力气,好处是射得远。 ②渐渐年长,才知这个“强”字的根源,和弓箭并没有丝毫相关,那答案真是匪夷所思,它原本的模样是在“弘扬” 的“弘”字右下角嵌进了个“虫”字。它原本是什么意思呢?“虫”指代的是单一的卑微生命。不过若这小虫把 体内的精神弘扬出来,就构成了坚强雄厚的力量。 ③再来说说这个“大”字。“大”是什么意思呢??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就是范围广高度高体积阔吧。其实“大” 的本意和范围高度什么的毫无关系,就是非常单纯地指一个人。 ④汉字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这个“大”字伸胳膊撂腿,就是一个人的体态临摹。西周战国之后大行其道的金文中, “大”也是笔触鲜明四肢俱全的人形。与甲骨文笔道细弱的“大”字相比,金文粗肥猛壮,把人的形象镌刻得更 雄硕伟岸。 ⑤ “强大”是把“强”和“大”组成的一个铿锵有力的词。看到它,不由得会挺起胸膛浑身充满能量。 ⑥但倘若问某人,你觉得自己强大吗?大多数人都会说,我还不够强大,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会强大起来。然而,错了。 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强大的。 ⑦我们孜孜以求的强大,以为远在天边的强大,以为要靠什么人赐予或是襄助才能达到的境界,其实原驻自己身上。 所以,强大并不难,难的是我们不自知自己的强大。这真是天下第一大悲剧。我们四处寻找的东西,我们以为自 己一生也不可能具备的东西,其实从未须臾离开过我们。 ⑧我们要让自己原本就具有的强大,拂去尘埃,闪闪发光,铮铮作响。毛笔就在我们手里,墨汁瓶盖已经打开。只等 我们用自己的心和手,书写人生的美丽篇章。 ⑨我们有很多瑕疵,但只要内心坚定,我们就依然强大。我们可以修补自己的瑕疵,也可以携带着瑕疵前进。这个世 界上没有瑕疵的人根本没有出生。 ⑩我们有很多不完善,但只要宽容待人待己,我们就依然强大。完善可以不懈追求,但不必形成坚硬桎梏。世上的事 情就像吃饭,八分饱即是完美。处处尽善尽美,就是一种无言的慢性自杀。 ⑪我们常常受伤,伤痕累累。要和命运厮杀,哪里能不受伤。受伤不是羞辱,而是勋章。强大也会受伤,但不要怕受 伤,因为,我们修复的能力比较强,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重上战场。 ⑫据说每个人每天都会和自己进行5000次对话,其中极大多数话语都是在否定自己。比如说:我很差,我无力,我不 行,我要等等看,哦,算了…… “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这是贾拉尔•阿德丁•鲁米 的诗,每当读起,我都心生痛楚的觉醒。 ⑬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对自己说的第5001次话是——我已学会了自己强大。 模拟·荟萃 12.第(7)段中“这真是天下第一大悲剧”中的“这”指的是什么?(3分) 13.请说一说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5分) 14.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看到它,不由得会挺起胸膛浑身充满能 量”?(4分) 15.请结合文章第(9)-(12)段内容,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学会自己强大。 (6分) 【答案】: 12.难的是我们不自知自己的强大 13.引出话题 14.以此来表达主题——学着强大。 15.一是要修补自己的瑕疵,也可以携带着瑕疵前进;二是尽管有很多不完 善,但只要宽容待人待己,我们就依然强大;三是我们会常常受伤,但仍 要和命运厮杀;四是不能过多地否定自己,匍匐前进,形如虫蚁。 模拟·荟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4分) 孝乃德之本 谭用发 《论语》记载: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只讲了两个字——色难。意思是 说,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父母对于儿女的很多不是,都不会往心里去,唯独最难接受的,就是儿女给脸色看。有位老太太, 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他的床 上摸索,生硬地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里好好待着,别到处乱串。”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找 张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儿子的脸色很难看,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没 想到当天夜里,这位老母亲选择了轻生。 儿女给父母好脸色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对父母的一些衰老行为,如多愁善感,行动迟缓,说话絮絮叨叨, 做事丢三落四等,要能够始终给予理解、宽容和善待。难就难在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任性、 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要能够不断进行反省、克服和纠正,特别是在外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不 如意的事,都不能把情绪带到家里来。难就难在给父母好脸色,要能够持之以久。一时一事给父母 好脸色不难做到,难的是处处事事都是如此,尤其是当老人久病在床的时候。 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究竟 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山东枣庄“捐肾救母”的田世国说:“母亲生我养我,可我做的连她给我 的万分之一都没有。”常思养育之恩,孝老爱亲才不会为难。 除了感恩之心,恭敬之心对于行孝也极为重要。《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 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给父母好脸色,关键是要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恭敬之心,常 省自身之过,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有了恭敬心,与父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自会温 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自会恭谨周到。有了恭敬心,父母的教诲会认真聆听,父母的责备会虚心 悦纳。 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愿天下儿女,常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去慰藉父母的心灵。当我们树起 尊老爱老、孝老护老的现代风尚,孝心汇聚成流一定可以滋润出社会的和谐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3月25日04 版,有删改) 模拟·荟萃 13.本文所议论的“孝”,具体到行为上,是指 (2分) 14.第2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4分) 15.第3段画线句子提出的问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分析作答的?请简要概括。(3 分) 16.结合本文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子女怎样才能对父母尽孝。(5分) 【答案】: 13.答:给父母好脸色,与父母说话温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恭谨周到;认真聆听 父母的教诲,虚心悦纳父母的责备。 14.答:举例论证。举一位儿子对待母亲的例子,从反面具体确切地论证了“给父 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5.答:(1)对老人的“毛病”理解宽容,(2)对自己的缺点反省纠正,(3) 保持孝心持之以恒。 16.示例:(1)给父母好脸色,多与父母交流沟通;(2)搞好自己的学习;(3) 适当分担家务;(4)多关心父母,学会体贴和照顾他们,尤其是生病或事业不 顺利的时候;(5)认真聆听父母的教诲,虚心悦纳父母的责备。 模拟·荟萃 阅读下面语段。(共15分) 谈热忱 ①明朝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自幼喜爱寻幽探奇。他一生遍访名山大川,其间虽屡历险境,九死一生,却始终对自己钟爱的 事业充满着热忱,最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有着热忱情感的人,更容易取得 成功。 ②热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热爱某项事业或工作的一种执着的感情,它能给一个人强大的力量. ③一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收获更大的成果。众所周知,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投入得越多,那么他在这方面收获成果的可能性就 越大。而对于一个热忱的人来说,他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够有满腔热情,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美国前总统卡特年轻时曾在海军服役。有一次他与海曼·里科弗将军谈话后发现自己在时事、文学、海军战术等方面 存在许多不足。此后,他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竭尽全力将自身蕴藏的潜力和创造力发挥出来,不但成 为了一名优秀的海军军官,而且最终成为美国最高领导人。 ④一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战胜各种困难。热忱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让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获得精神层 面的一些支持,让你能够以苦为乐,用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那些困难,从而克服那些困难,最终获得成功。居里夫 人提取镭时,提取设备极其简陋,每天的工作单调乏味,但对科学研究的热忱使她乐在其中,最终她成功地从几十吨 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____。陈景润在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证明时,每天只能呆在狭小的屋子里,用手中的笔不停 地在草纸上演算,但对数学的满腔热忱,让他感受不到外界环境的恶劣、自身工作的枯燥。常人无法忍受,他却乐此 不疲,终于成功地摘下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成功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只有怀揣满腔热忱,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⑤那么,如何才能对一件事产生热忱呢? ⑥只有充满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出热忱。比如,在解一道很是复杂的数学题时,如果没有兴趣,就不会认认真真地去解 答这道题目了:但是,如果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解答数学题中得到很多乐趣,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失去了兴趣,想把一件事做好是不可想象的。 ⑦只有充满进取的欲望,才能激发出热忱,面对同一件事,如果你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成某事”,那么就会抛弃一切杂 念,全力将这件事办好;但是,如果你对自己说“这件事先试一试吧”,那么就可能对这件事有所保留,从而会减弱 你的热忱程度。 ④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想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就要选择一个能够激发自己热忱的事业,让我们充满热忱地学习、工作 和生活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事业上的成功。 (原文有改动) 模拟·荟萃 27.请在选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28.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9.选文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30.若在选文第④段横线处填写一个事实论据,下 面的两个例子哪一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3分) A.音乐家冼星海在延安时,没有钢琴供他练奏,可对音乐满怀热忱的他,以乐观的心态,用碗、碟、盆、罐等 替代钢琴,经过长期酝酿,终于创作出了史诗般的作品——《黄河人合唱》。 B.周恩来总理从少年时期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抱定了救国救比的信念,以极大的热 忱投入到伟大的革命事业当中,最终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31.请结合实际谈谈选文对你的启示。(2 分) 【答案】: 27. —个有着热忱情感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3分) 28. 列举徐霞客怀着对寻幽探奇的热忱,完成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的事例(简略概括即可,1分),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引山本文的中心论点(1分).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中心论点(1分)。 29.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2分),具体突出地证明了只有充满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出热忱(1分),进而论 证了本文中心论点(1分)。 30. 理由:这句话列举了冼星海的事例和第④段的另外两个事例都能证明本段“―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战胜各种 困难”的观点(1分)。而B不能证明这一观点(1分)。所以应选A。 31. 结合文章得到的启示(1分),必须联系实际(1分)。 示例一:做什么事都要有热忱。我对自己己的学习成绩不是很满意,却一直找不到原闵。 读完选文后,我意识 到是因为我对学习缺乏热忱。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培养对学习的热忱,全身心投入其中,取得令自己满意 的成绩。 模拟·荟萃 阅读下文 留住一个民族的故事 柏拉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我一直在想,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世界上各个民族, 什么才是那个民族的故事?一个民族若有故事,可以解决这三个问号:因何而著名?因何而流传?因何而有用? 我从第一个问号讲起。前几天我去了德国的莱比锡。莱比锡有博览会,还有保时捷的生产基地。但是到了那里没 有人向我们提这些,他们首先提的是巴赫。巴赫在那里生活了20多年,瓦格纳在那里出生,门德尔松在那里出任乐团 指挥,并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每个人都对这如数家珍。莱比锡的街道上有许多用金属做成的音符,那是地面的 路标,指引你通往一个又一个故居。见到莱比锡市长的时候,他极其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座城市因为巴赫而著名。 我们问市长:“莱比锡将来要打造成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吗?”市长回答:“一个拥有巴赫的城市,怎么能只满足于 成为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呢?我们要成为国际著名的城市。”他们的底气源于巴赫在那里生活过。 第二个问号:因何而流传。我去浙江南浔古镇时,当地人领我们去了藏书楼。讲解员开始是这样介绍的:“中国 人常说富不过三代,你们看,这家第三代就出了个读书人。”我一听特郁闷,以为第三代这个读书人要开始败家了。 后来才知道是这个读书人爱书成痴,把前两代积累的巨大财富全买成了书,一共有17万册孤本、善本,建成了这个藏 书楼。现在这座藏书楼是南浔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浙江图书馆的分馆。即将离开藏书楼时,我们说,幸好第三代 是个“败家子”,把祖辈积攒的金钱都“败”成了书,让这个家族因此流芳百世。 第三个问号:因何而有用?大家都知道《富春山居图》。几百年前,在富阳郊区的深山老林里,一位七十多岁的 老人开始画《富春山居图》。我相信那个朝代的“城里人”也在忙着做些“有用”的事,赚名赚利,歌舞升平。而这 位老人,独自在山林中守着孤寂作画。几年之后,作品完成了,他着急大概也觉得“无用”,便将它送给一位名叫 “无用”的僧人,该画因此得名“无用师卷”。几百年过去了,那些功名富贵都已烟消云散,一幅“无用”的画,却 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这些就是“无用之有用”。 我们这一两代中国人,是没有“故乡”和“故居”的,一直都在迁徙。也许有时能看到父亲领着儿子指着某个广 场上的地砖说:“你爸当年就住这儿。”1994年,冯骥才老师为了保护天津要拆的街巷,组织100多位摄影师去拍照。 最后房子拆了,艺术家们把它们留在了无声的作品里。 在这个没有故乡也少了故居的时代里,如果再没有了故事,失去了记忆,未来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在好好重视文 化,我们将来拿什么回忆,拿什么找到家?也许将来都会像二十年前,北岛流浪时所说:“我对着镜子说中文。”隔 了一会儿,北岛又说:“祖国是一种乡音。” (作者 白岩松 节选自《白说》 略有删改) 模拟·荟萃 20.文章第2自然段阐明,真正能够让莱比锡闻名于世的原因是什么? 21.根据文章第4自然段内容,解释什么是“无用之有用”。 22.作者为什么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全文的三个问题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3.联系全文,应怎样理解“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这句话? 24.怎样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故事”?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20.(1)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那曾在莱比锡留下印迹。(2)从官员到普通民众。 莱比锡对自己的城市文化非常珍视并引以为荣。 21.文化(艺术)不一定能马上为人们换米物质收益.但经过时间的沉淀后,却可 以为我们带来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 22.(1)”能激发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2分)(2)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1分) 23.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并且使之保留并传承下去,这个民族才能在世界立 足,并从中收获长远的利益。 24.示例:中华民砍有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如今经济腾飞,高速发展的 年代。不免会有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所以我们更要努力保护艺术品、古籍、古建 筑。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学生能举出实例来谈,只要符合题 愈.可的情给分。) 模拟·荟萃 敢做先锋 不当看客 ①先锋是社会的先导、国家的栋梁。争做先锋,是青年的朝气所在,也是社会的希望所在。歌德曾说: “创造 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的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让青春年华焕发出绚丽光彩,是每一位青年人的责任所系。青年人有梦想、不苟且、做先锋,才能铸就“更好的 自己”,也才能成就“青春之中国”。 ②我们的社会向来不缺少披坚执锐、勇于担当的青年才俊。然而,也有极少数青年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击、浮躁风 气的裹挟、功利心态的侵蚀,选择做无所事事的过客或麻木不仁的看客,甘愿当空心人。当别人乐善好施时,他 嘲笑人家;当别人坚守原则时,他轻视人家;当别人奋力打拼时,他鄙夷人家。当青春被负能量充塞,又何来那 么一股子冲劲与闯劲? ③人的生命何其短暂,韶华何其难留,谁也没有资格去挥霍自己的青春。鲁迅先生说过,对青年不能一概而论, “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有很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不同的精 神状态决定不同的生命质量。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尽管道路充满泥泞,但“前进的”青年多了起来,就会 带领和团结更多的人在坚守和平凡中创造非凡。 ④陈毅同志曾经说:“青年是时代的先锋,先锋责任的完成,只有从斗争锻炼中可以得到。”心中有梦,何惧远 方。你曾经摔跤的地方,也许就是通往成功之途的出发地;你曾经努力的方向,也许就是你赢得人生精彩的前奏 曲。青春的世界,在诗人看来,“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黄金”“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这是 青年改天换地的精神,这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 ⑤在这个筑梦圆梦的时代,青年一代更当敢做先锋,勤于追梦。如果青年一代在最该奋斗的年龄失去远航的动力、 搏击的能量,历史就不会进步,事业就不会发展。对于青年人来说,经历了酣畅淋漓的奋斗,哪怕没有成为某一 领域的“先锋”,依然可以领略到走出小天地后的大格局,依然可以自豪地说“我不曾辜负自己的青春”。 (文/辛士红 有删改) 模拟·荟萃 14.本文的题目有何特点? (2分) 15.请指出第②段的分论点,并补充一个正面论据。 (2分) 16.第③段中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2分) 17.把第④段划线句中的两个“也许”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2分) 18.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怎样才能做到“我不曾辜负自己的青春”。 (2分) 【答案】 14. (2分)以对偶的句式呈现;表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5. (2分)分论点:我们的社会向来不缺少披坚执锐、勇于担当的青年才俊。论据:略 16. (2分)对本段的分论点进行论证。不同的精神状态决定不同的生命质量;“前进的”青年多了起来,就会带 领和团结更多的人在坚守和平凡中创造非凡。 17. (2分)不行。删去后句子的含义就会绝对化。 18. (2分)敢做先锋,不当看客;披坚执锐,勇于担当;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敢做先锋,勤于追梦。 【解析】 14.试题分析:从内容和表达形式来分析标题的特点。本文是议论文,阅读全文不难看来标题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而标题的语句是使用对偶的方法。 15.试题分析:分论点即是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而引出的分支论点,也是作者表达的观点。阅读所示文段,不难看出 文段开头一句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即是分论点。根据此句的观点内容,从当代成功人士中举一“披坚执锐、 勇于担当的青年才俊”为论据即可。 16.试题分析:议论文中的引用名言即是作为论据使用的。阅读所示文段,根据文段中作者表达的观点说明所引用 名言的作用和含义。 17.试题分析:议论文要求说明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本题即从这个方面来考虑“也许”一词的作用,说明此词有怎 样的表达作用。 18.试题分析:根据本文的中心论点“敢做先锋 不当看客”,谈谈自己将来走上社会如何努力发挥才干,做社会 的“选锋”,为社会做贡献。 模拟·荟萃 阅读下文,完成第19—22题。(13分) 感伤是一种情怀 田德政 秋天就是这样蛮横,用湖南话叫‘霸蛮“,你不想让她来,她来是突兀地到来。甚至不给你一点先兆,先是 夏天的炎热,马上就变成秋天的凉爽了。 按说,秋天是个比较惬意的季节,气候宜人,也象征着收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天有一种莫名其妙 的恐慌。一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就好像提前感觉到一年终结似的,感觉到一段生命将无法重来,所发生的一切都 将成为过往。就有一种无尽的感伤袭上心头,免不了一番感慨。 小时候读柳宗元的《江雪》,读不出什么名堂。现在才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你看啊,千山鸟飞绝, 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只剩下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钓……那是怎样的 一种孤独啊!又是怎么的一种感伤啊!如果我们遇到这种环境,只能用感伤得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来形容了。柳 宗元就是高明,把这种感伤的情怀,用那么形象的四句表达出来了。 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我们 许多先人,都是擅长用自己的感伤来传染别人的。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自己遇到感伤 的事,如果你对人就叫苦不迭地说:“我的茅草又被秋风吹破了。估计别人最多安慰你几句。当你看到风吹破了 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不仅 仅是自己的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天啊,谁能有这样的胸襟呢?小肚鸡肠 的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哪里还操得了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没有房主的人千千万万,只有杜甫让普 天下的人记住了。 模拟·荟萃 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愁”、“离别” “空恨”“断肠”“那堪”“憔悴”这些字眼。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 流不断,无穷无尽。女词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那又是多少人内心的写照呢?恐怕无 以计数。这些作品中,正是这种淡淡的感伤,让你心酸,让 你惆怅,让你欲哭无泪,欲说无言。 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西方画家梵高,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在请困潦倒中, 向自然和太阳挑战,却不被理解。最终饮弹自尽……每当看到他的画作,我们仿佛能听到他笔下那个垂着干枯 乳房的弃妇的抽泣。我曾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阅读了川端康成的一些小说。川端在他的代表作《雪国》中, 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通过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来探讨人生的感伤。日本文学本身就有一种描写感伤之美 的传统,川端康成就是以描写感伤之美成就文坛辉煌的。高明的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悲悯感伤的情 怀倾注在 作品中,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上学的时候,我把“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当做傻瓜。现在看来,这人真是忧得有品位,有档次、中国人时 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那意思就是天塌了也不用忧,你也不忧,我也不优,或许真 的有一天,天塌了,大家都完蛋了。这个杞人,能忧别人所不能忧,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这种感伤,好像 是所有“先天下之忧”的人所共有的素质。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感伤的情怀,人人 都悲天悯人,社会造就和谐起来了,大同之道早就实现了。 于是,我发现自己是缺乏感伤情愫的。因为像我这样的凡人只能悲伤着自己的悲伤,幸福着自己的幸福。 多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绪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悯大苦闷;多的是凄婉惆 怅、顾影自怜,少的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当我看到秋天的来临,感慨的只有自己命运的无奈,除此 之外,再没有更多的余韵。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 怀,是伟大的人类的情感。 模拟·荟萃 19、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4分) 20、作者怎样看待杜甫的感伤?对“杞人”的“忧”作者有什么独特的理解?(4分) 21、文章在论及感伤的文化艺术汇总的作用时,列举了词、绘画、小说等作品,这些作品汇 总的感伤是如何感染读者的?请简要概括。(3分) 22、根据文章结尾段填空。(2分) 真正的感伤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9.中心论点: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作者由自己面对 秋天的感伤和柳宗元《江雪》中表现出的感伤进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0.杜甫的感伤是一种拥有博大胸襟,心怀天下寒士的感伤。杞人的“忧”有品位,有档次, 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 21.这些作品将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其中,使人心酸、惆怅。从而达到了感染读者的目的。 22.真正的感伤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是大悲悯大苦闷;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 模拟·荟萃 再见!

资料: 4439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