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专题十三记叙文阅读复习优质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十三记叙文阅读复习优质

ID:778164

大小:601.45 KB

页数:52页

时间:2021-11-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 考试目标锁定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一、记叙文的要素、顺序、人称、线索 【方法归纳】 1.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层次井然,文气贯通。 (2)倒叙: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插入情节,补充交代。 3.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强亲切感和真实感。但在小说中,“我”不一定是作 者。 (2)第二人称:便于直接与读者交流。较少见的叙述方式。 (3)第三人称:不受限制,写起来自由开阔。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4.记叙的线索 (1)以时间变化为线索。 (2)以空间转移为线索。 (3)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例1】 (2014青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母亲的心 1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2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 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很好。我像被拣回的珍贵的珠宝一般被她 小心地守护着。 3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 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4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 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 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5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 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6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 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7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用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 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 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8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像想起什么似 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 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吧!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 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9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摸着我的额头细细 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 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 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10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 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 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 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11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 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12那是多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 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吧! (选文略有改动)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把记叙的六要素补充完整。 时间:春天 地点:溪边 人物:“我”、母亲 起因:“我”想吃螃蟹 经过:  结果:  【解析】 该题考查概括记叙文六要素中的事件的经过、结果。所谓“经过”, 即故事的来龙去脉,做了什么,怎样做的,它出现在文章的主体部分,需概括得出。 所谓“结果”,即故事的结局,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倒叙的话在开头)。 【参考答案】 母亲找螃蟹 母亲放螃蟹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创新拓展 (1)选文采用了哪种记叙的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 选文按“我”从大病中醒来,想吃螃蟹,母亲找螃蟹、捉螃蟹、放螃蟹 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参考答案】 顺叙。这样按时间顺序从头到尾地记叙,显得次序井然,文气自 然贯通,条理清楚。 (2)作者用第一人称“我”叙事,有什么作用? 【解析】 该题考查记叙的人称。本文中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拉近与读者 的心理距离,显得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参考答案】 本文中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拉 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增强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3)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解析】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 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线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的转 换、人物的感情变化等。本文先写“我”的母亲疼爱儿子之心,后写那只母蟹的护 子之心,全文用“母亲的心”贯串起来。 【参考答案】 母亲的心。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二、把握人物形象、归纳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方法归纳】 (一)把握人物形象 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必须掌握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 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能分析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此外,还必须了解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二)归纳文章内容 1.归纳文意的方法: (1)分析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2)分析文章的结尾: 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3)分析文章 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4)在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 归纳中心思想。(5)抓住段落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加以综合归纳。 2.概括记叙性作品的内容的常用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 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 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三)体会思想感情 对文中作者情感的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 要内容;(2)找准表明作者观点和态度的中心句;(3)抓住文章关键的议论句、抒情 句;(4)体会文中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例2】 (2014内蒙古通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 ②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只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 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 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③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 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 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 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 多年以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 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 不是一个人。”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④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 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 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 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 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 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⑤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 老人一毛钱。算完后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 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⑥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霸道的同学甚至为 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 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 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 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⑦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 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 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析】 该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此题应紧扣“人物”“事件”加以概括。通读 全文,可发现答题区间为第②至⑦段,把这几段的段意概括出来,然后提取其关键词 串联起来即可。 【参考答案】 作者回忆了母亲不责怪将热水瓶打碎的“我”、母亲阻止“我”报 复曾给予她伤害的看守麦田的人、母亲给乞讨的老人半碗饺子、母亲责怪“我” 多算老人一毛钱、母亲教育“我”坦然面对自己丑陋的相貌、母亲尊敬识字人支 持“我”读书等事情。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2)第②③④⑤段的几件事作者记忆深刻,根据事件内容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 (不少于三点) 【解析】 该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由题目可知,答题区间为②③④⑤段,即通 过分析这四个段落中母亲的言行,提炼出母亲的性格特点。第②段中“我”打碎了 家里唯一的热水壶,“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说明母亲的仁慈。第③段写母亲 阻止“我”报复曾给予她伤害的看守麦田的人,表现出了她的宽厚、豁达。第④段 写母亲给乞讨的老人半碗饺子,说明她富有同情心。第⑤段写母亲责怪“我”多算 老人一毛钱,说明她不占别人的小便宜以及对“我”品德上的严格要求。 【参考答案】 仁慈又严厉、宽厚豁达、有同情心、不占小便宜等。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创新拓展 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 选文没有议论、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渗透在自己对母亲的叙述 之中。故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对母亲优秀品质的提炼概括来审视作者 对母亲爱的情思。 【参考答案】 寓情于事,寓情于叙,在平淡的语言中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 热爱与赞美。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三、品味语言 【方法归纳】 1.结合特定语境去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明确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3.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指示代词的含义。 4.理解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 句、议论句)。 5.注意有些句子的言外之意。 6.有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应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去分析其语言表达的特 点。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7.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应从语言特色、表现内容、表达情感三个方面去考虑。 【例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 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 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 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 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 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 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 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③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 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 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 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 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 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 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 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 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 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 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 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 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 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 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 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 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 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 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掉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 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 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 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 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 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 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 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 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 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 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 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 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 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 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4月21日24版)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 法) (2)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 浪,蓝色几欲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 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解析】 该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而且明确指出了赏析的角度。第(1)句运用了 比喻、排比的修辞,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是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如本句喻体“雪的天堂”;排比的作用是为了强 调,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如本句 三个“那么”。第(2)句明显是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答题时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 或思想,体会这些词写出了物怎样的特点,或写出了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示例: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 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芦花的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 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生动具体地表现出黄河水的野 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创新拓展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 刮跑了。 【解析】 加点部分“被风刮跑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故应从夸张的角度 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妙用夸张,突出了风之凶猛,生动地描绘出船上人的胆战心惊。 (2)简析“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 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一句中“盯”字的妙处。 【解析】 该题考查动词“盯”的妙处,应紧扣动词刻画人物时的“生动性”“形象 性”的特点来作答。 【参考答案】 “盯”是集中目光看,用在此句中,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这位朋友想 从“我”的脸色中寻找出一种遗憾时的目不转睛的神情。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四、表达技巧 【方法归纳】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例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果园快乐的时光 白兰华 ①外婆家有个菜园,而他更愿意称之为果园。园内有一株高大的漳州柑子树,绿 荫如盖,斜斜地遮住了土屋后门的一小块空地。放学回家,他就在树荫下做作业,温 习功课。几只麻雀停在屋檐边,啄着盖房用的麦草,寻找残存的几颗麦粒。玩腻了, 又蹦跳着飞落地面,叽叽喳喳叫几声,觉得没趣,又陆陆续续飞上树梢,在枝叶间嬉 戏。他静静地观望着麻雀的表演,时光仿佛凝固了一般,几丝夕阳的光线投下来,他 的心里生长起一片海,无边无际,一叶小舟就在波平浪静的水面轻轻摇曳。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②果园里还有三棵橘树,一棵李子树,一棵柿树,它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日 复一日地成长,经历开花结果的繁衍,默默奉献着一切。经常变化的是地面种的蔬 菜。外婆很会持家,忙里忙外的,空闲时间就伺候自己的菜园子。茄子、辣椒成行, 豇豆、冬瓜、丝瓜、南瓜等藤蔓植物爬满架子。他常帮外婆打杂,最惬意的事情 就是捉虫子。手里拿双筷子,将茎叶间的毛毛虫一条一条地夹进玻璃瓶,拿去喂鸡 仔。外婆说吃了活食的母鸡生蛋勤,蛋的个头大。他就在下午放学做完作业后在 菜园里转悠捉虫子。他发现藤藤菜叶上常有一种胖乎乎的、颜色与菜叶颜色接 近的虫子,握在手心里肉唧唧的,爬在肌肤上痒痒的,想笑。外婆说是猪儿虫,吃菜 叶挺厉害的,看见菜叶缺边少角的,没准就是它干的坏事儿。将猪儿虫扔到母鸡脚 下,母鸡“咯咯咯”地惊叫着躲开,雄健威武的公鸡要在母鸡面前显摆显摆,扑过来用 尖尖的喙啄一下虫子滚圆的身体,还是不敢下口。虫子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他的心 像被鸡啄了一下,有些生疼。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③秋天外婆遍种青菜,一垄一垄的,茎叶繁茂,油绿肥实。收割后,把青菜搬到水 井边,用一桶桶清水洗涤。洗菜的活儿很细,得将菜叶褶皱里的尘土粪渣淘洗干净。 外婆的手在凉水里泡久了就泛白。他搬来小凳依偎在外婆身边,将菜叶一片片掰 下,浸没水中。青翠的颜色弥散,绿意晕染,一片波光。他和外婆把洗净的青菜挂在 竹竿上晾晒,一竹竿一竹竿的在房前屋后散发清香。青菜一部分入泡菜坛子做酸 菜,一部分腌制成盐菜。腌制后的菜叶变成柔顺的一缕,颜色转为深绿,暴晒几个太 阳就变得油亮亮的。他常取几根盐菜到学校和伙伴分享,菜茎柔韧,伙伴们咬得龇 牙咧嘴。勤劳的外婆把盐菜切细,储藏在坛子里,要吃就抓把出来拌上熟油辣子葱 花儿,很下饭,他很爱吃。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④令时光无比芬芳的还是要数春末夏初,果园里繁花盛开,芳香馥郁,整个院落溢 满温馨。李子树、橘树枝头一片雪白,蜂蝶绕枝,一派繁忙。一场春雨落下,地面铺 上一层寂寞的花瓣,水珠在上面滴溜溜滚动。花期最长、香味最浓的是漳州柑子 花儿,一朵朵晶莹洁白,缀成一簇一簇的,在青枝绿叶间闪烁。每个晨昏,那香味儿 飘得很远,将空气沉醉。 ⑤转眼间,收获的忙碌随之而来。田野里,秋阳下,打谷机轰隆隆,拌桶声铿锵有 力,膀大腰圆的汉子吆喝着把一担担金黄的稻谷挑往晒坝,堆起一座座小山。外婆 家的果园里充满了果味的甘甜。橘子绿中带黄,沉甸甸的,压弯了枝头。漳州柑子 圆溜溜的似孩子胖胖的脸蛋,笑盈盈地张望着。外婆给他和小姨留了几个柑子,把 其余的部分背到集市上去卖,能换回好几个月的油盐钱。 ⑥外婆家的果园一年四季都充满希望,充满生活的甜蜜,留给他解馋的几个柑子, 要温暖他过完整个冬天! (摘自《优美散文》)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 【解析】 结尾段的作用主要有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卒 章显志等作用。在分析时,要仔细阅读文章,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进行分析,从 而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内容上:点明了外婆的爱使他感到温暖、果园给予了他快乐的 主旨,抒发了他对果园的喜爱之情。结构上:总结全文。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创新拓展 读第②段,指出“三棵橘树,一棵李子树,一棵柿树”的象征意义。 【解析】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 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法。第②段表面写这些大树“默默奉 献着一切”,实则用这些大树来赞美侍弄这果园的外婆的默默奉献精神。 【参考答案】 象征着外婆默默奉献的精神。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五、联系生活体验,拓展感悟探究 【方法归纳】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例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转场的哈萨克 刘斌立 十月,乌尔达拉克决定辞职了。 父亲三天前的电话,告诉他要转场到冬季牧场去。上百只牲畜,是他们家的全部 财产,需要一起完成迁徙,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父亲已经年迈,需要人去帮 他。乌尔达拉克是长子,下面只有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妹妹,他必须回去。哈萨克族 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马背民族。他们为了牲畜的生长,要在春夏秋冬辗转于四个 牧场。这些年牧场退化,他们已经越来越少转场了,只能夏季一个牧场,冬天迁到一 个暖和一点的过冬处。 乌尔达拉克今年七月从乌鲁木齐的大学毕业,好不容易在一家医疗器材公司找 到了工作。这已经让很多不得已又回到家乡的同学艳羡了。大学时每到转场,乌 尔达拉克都请假回家,帮家里打理异常辛苦的转场。可现在刚刚找到工作,马上请 那么长时间的假,领导很难理解,更难同意。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乌尔达拉克和父亲在电话中发生了争吵,他觉得现在转场可以租用汽车,不用像 以前那样骑马赶着羊群和骆驼。他说很多同学的家里已经用汽车运输物资和牲 畜转场了。可是当父亲听到这些时变得异常生气。老人觉得,一个哈萨克人必须 尊重传统,乌尔达拉克作为长子必须继承这些。 回到家已经是三天以后的夜晚,乌尔达拉克只跟母亲和妹妹打了招呼,并没有跟 父亲说话。父亲那晚分派着第二天的工作,要求乌尔达拉克独自完成拆卸毡房、 查看病畜的事。乌尔达拉克回答:“以前都是跟着你做,我自己不会干。”父亲大 怒:“哪个哈萨克男人不会做这些就是废物!”乌尔达拉克也不示弱:“我不需要靠做 这些来生活。”话音刚落,父亲的马鞭就扫过来。乌尔达拉克流着泪,拿起强光手 电,走出了毡房。 第二天清晨,父亲宰了生病的羊煮了肉。乌尔达拉克在母亲的协助下拆卸了毡 房。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迁徙开始了,女人负责孩子和家当,男人要驱赶并追回跑丢的牲畜。当有大卡车 拉着其他转场的人家从他们的身边开过时,父亲就用很嘲讽的口气问候车上的族 人。乌尔达拉克不多言语,只是在父亲的指挥下扬鞭策马。 五天的迁徙终于完成了。父亲搭建毡房,母亲煮奶茶准备吃食。乌尔达拉克准 备宰杀体弱不能过冬的牲畜,用于狂欢聚会。转场完成,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喝酒庆 祝。 狂欢那晚,乌尔达拉克独自走出了毡房。刚才他听到父亲跟族人讲,他不想让女 儿高中毕业就回家出嫁,他希望女儿也考上大学到城市里去。乌尔达拉克嘴角嘲 讽地抽了一下,心想: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用,找到工作不是还得回来转场吗? 秋夜,乌尔达拉克感觉到孤独、无助。工作已经辞了,父亲难道是真要让他回家 放羊吗?“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取名乌尔达拉克吗?”父亲突然出现在他的身后,扔 给他一件羊皮背心。“乌尔达拉克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就是孤独的人,哈萨克在草 原上已经越来越孤独,牧场快养不活我们了。”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父亲坐在一块石头上,示意乌尔达拉克也坐下。“这是我们家最后一次转场,明 年春天,我和你母亲就要去定居点了。政府在县城旁边修了很多房子,免费给我们 住。你明天就回城做个城里人吧,你妹妹要是考上大学,让她也去。”父亲说着话, 点了根烟。寒冷的空气中,白烟缭绕着特别显眼。 他并没有看到乌尔达拉克脸上的意外,继续说道:“我只是想你回来跟我学会如 何转场,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我老了,草场一年不如一年,在马背上的日子要结 束了。我只想我唯一的儿子,虽然进了城,但还是哈萨克,他应该知道怎么在马背上 过日子。” 那晚,乌尔达拉克喝了很多酒,第二天独自回城了。回城的路上,他看到了很多定 居点的房子坐落在城市的边缘。他想,那里真的是哈萨克的归宿吗? 你认为乌尔达拉克有必要学会在马背上过日子吗?为什么?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解析】 本题属于结合选文谈看法类试题。解答此类题应亮明自己的观点看 法,然后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摆事实、讲道理,注意结合选文和社会现实、自身 体验来谈。本题如“认为有必要”,应从继承传扬民族文化来谈;如“认为没必要”,则 从顺应历史潮流来谈。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答案示例】 (1)我认为有必要。因为在马背上过日子是哈萨克族的传统,作 为哈萨克人必须继承哈萨克族的传统和精神。 (2)我认为没必要。既然“马背上过日子”的生活模式即将消失,成为历史,就应该 遵循时代的潮流,摒弃已经落伍的文化传统,大步向前。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创新拓展 (1)放飞想象,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补写“那晚,乌尔达拉克喝了很多酒”时的所思所 想。 【解析】 本题属于想象补写类试题。应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结合上下文 揣摩主人公乌尔达拉克在听取了父亲的肺腑之言后对父亲的理解与敬佩。 【答案示例】 直到现在,我才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是为了让哈萨克的“转 场”传统得以传承啊!我应遵从他的教诲,做一个懂得“在马背上过日子”的城里人。 (2)结合选文,就如何传承民族文化,请提出两条建议。 【解析】 该题属于提建议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实 生活中民族文化流失的现象,从国家、当地政府、公民、社会团体等角度提出合 理化的建议。 【答案示例】 ①政府要出台政策,保护民族节日、民族风俗;②公民应积极学 习本民族语言和本地方言;③成立民族文化学校,编写用于学习民族文化的课本、 教材等。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碗馄饨 佚 名 ①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馄饨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 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馄饨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 是不是要吃馄饨?”“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 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 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 泪,对老婆婆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 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能这样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 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就不感 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呢?”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眼就看到疲惫不 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 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又掉了下来! 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 而不见”。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的内容。 错误解答:记叙了一位女孩与母亲产生矛盾并最终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故事。 错因诊断:解答不全面,不完整。对记事类的文章,概括内容应抓住:“什么人(或事 物)”“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正确答案:记叙了女孩与母亲争吵后,在一位老婆婆的开导下,真正体会到了母爱 的伟大的故事。 2.文中加点的两个“又”字的作用是什么? 错误解答:“又”是“再一次”的意思。第一个“又”说明女孩经常和母亲吵架,第二 个“又”说明一吵架女孩就流泪。 错因诊断:品味语言,要弄清发问点的语言环境,注意上下文,切不可不看具体的 语言环境而只围绕提问断章取义。 正确答案:第一个“又”字,表明女孩与母亲的争吵不止一次,从而反映出女孩对母 亲的误解之深。第二个“又”字是“第二次流泪”的意思,表现出女孩对母亲的理解 和感激。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3.文中第⑦段中用“疲惫不堪”“露出了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这种变化表露了 母亲怎样的情感? 错误解答:写出了母亲等待女孩回家的疲劳和终于见到女儿的兴奋。 错因诊断:解答中对词语的理解基本正确,但只回答了词语在句中的作用,没有上 升到文章主题的高度。 正确答案: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担忧和见女儿回来后的欣喜,突出了母亲爱女情 深。 4.第⑥段为什么要独立成段? 错误解答: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错因诊断:解答过于简单,表达不完整。应从内容、结构两方面理解。“女孩愣 住了”是听了老婆婆的话以后的表现,“愣住”表现出了女孩内心的震动,而单独成 段,就有了突出和强调这种震动的作用。 正确答案:突出了女孩内心产生的强烈震撼,起强调作用。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5.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对选文第⑨段的理解。 错误解答:确实如此,我们总会惦记同学对自己的友好,却容易忽略父母对自己的 爱。 错因诊断:解答只是停留在对文段的理解上,而缺少自身的体验。 正确答案:我们在生活中受到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却并不注重体会这种恩情, 也不加以珍惜,反倒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收到别人的一份小礼物而感动不已。我 们应该认识到在感激别人的时候也要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资料: 4439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