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专题十五议论文阅读复习优质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十五议论文阅读复习优质

ID:778169

大小:269.83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1-11-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十五 议论文阅读 考试目标锁定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一、概括论点,梳理思路 【方法归纳】 1.准确概括论点。 首先,要能辨析论点和论题。 (1)定义不同。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有待于证 明的命题,它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 (2)要求不同。论点的提出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论题的确立却不涉及 作者的观点和主张,可以是某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或现象。 (3)形式不同。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论题的出现常是一个短 语。 (4)位置不同。论点的位置灵活,可在标题、文首、文中、结尾;论题的位置一般 在标题或文首。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其次,掌握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 (1)从内容上看,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是正面的观 点)。 (2)从句式上看,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 (3)从位置上看,可以研究标题、文章的开头、中间的过渡句或段、文章的结尾。 有的在文章中没有直接的句子点题,作者的观点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要通过阅 读,归纳整理,才能概括出中心论点。 应避免以下错误:①误把论题作论点;②误把分论点作中心论点;③误把结论作论 点。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2.梳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1)分析文章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 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2)分析论证思路。应明确论点是怎样提出的,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事 实和道理,是否有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和说理),联系全文的结构,从整体进行把握。 答题格式:首先,直接提出……的论点(或论题)或通过引用……的事例(趣事、典 故、传说、消息、寓言、名言),引出……的论点(或论题);接着,解释论点(强调意 义),然后用……的事例(趣事、典故、传说、消息、寓言、名言)从正面(或反面) 论证论点(或分论点),或从……几个方面论证论点;最后,总结全文(全段),得出…… 的结论(或归纳出……的结论,或发出……的号召,或提出……的希望)。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例1】 (2014内蒙古通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 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 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 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 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 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 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 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 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某档电视 节目,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 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 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 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 能再继续写他挚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 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 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又一次为世人 刮目相看。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 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 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 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 不信,你试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精析】 该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概括。选文标题“让人,乃众妙之门”点明了论点,但“乃 众妙之门”属于比喻,不准确。再品读第①段,结尾句“可见”是引出中心论点的标志词,“让人, 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判断句,且全文是围绕这一观点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 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创新拓展 简述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精析】 简述段落的论证思路,须在阅读该段的基础上把该段的句子“合并同 类项”——划分层次,然后分层表述即可。 【参考答案】 该段由沈从文的墓碑文说起,引出议论“从文让人”的作用和意 义,最后得出“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的中心论点。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二、辨析论据,补充论据 【方法归纳】 1.辨析论据类型。 (1)事实论据。充当事实论据的事例必须是典型、确凿的事实,也就是既有共性 特征又有个性特征的、有代表性的、真实的事例。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 可以是概括的。 (2)道理论据。支撑论点的马列主义经典论述、名言警句、公理格言等都是道 理论据。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①有些直接用作论点的道理,同时也可充当具有 自证作用的论据。此时,这个论点同时又具有了论据的作用。②并不是所有的引 言都是道理论据。虽然引用名人名言能够构成道理论据,但是只有那些对论点具 有理论支撑作用的引言才是道理论据。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2.概括事实论据。 首先,要考虑到该论据证明的论点是什么,也就是说,概括出来的论据要紧紧围绕 中心论点;其次,注意概括的方法,注意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件;最后,用语力求简洁。 另外,还要符合题目要求,比如字数的限定。 3.补写论据。 应遵循四原则:(1)论据要真实可信,不能胡编乱造;(2)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是人 所共知的;(3)论据要有说服力,要能很好地证明论点;(4)表述力求简洁流畅,不可超 过规定的字数。 补写道理论据时,人物与名言要对应,切忌引用不准确,人物张冠李戴。 补写事实论据,语言表达格式为:①人物+行为+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具体结 果;②人物+行为+行为结果+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③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人物+ 行为+行为结果。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例2】 (2014内蒙古通辽)原文见例1。 第②段以“将相和”为例论证了论点,请你再找一个事实论据并且能证明“让人,并 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这一观点。 【精析】 该题属于补写事实论据,解答此题要围绕“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 种涵养,一种胆识”来举例, 举例时要点明时间、人物、事件。 【参考答案】 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魏玛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人行道上,迎面 遇见一位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的、带有挖苦性批评的批评家。两人面对面地停 住,那位批评家蛮横地喊道:“我从来也不给蠢货让路。”歌德则说:“而我正相反!” 说着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创新拓展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④段沈从文的事例。 【精析】 该题属于概括事实论据。解答此题要围绕“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 重要途径”这一中心论点,提炼出“人物+事件”即可。 【参考答案】 沈从文不能再写他的小说散文,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 进行忍让,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文章开头引用沈从文的碑文有什么作用? 【精析】 该题考查开头句的作用及事实论据的辨析。沈从文先生的墓碑文是 客观存在的,故为事实论据。 【参考答案】 ①引出中心论点;②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三、辨析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方法归纳】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例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追逐梦想,需要涵养“时间文明” 赵振宇 ①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追逐梦想需要涵养“时间文明”。如何做到识时、惜时、守时,在 时间悄悄从指尖溜走的时候走对路,显得尤为重要。 ②时间不可逆转地向前演进,激发着无数哲人的沉思。孔子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感慨人生短暂也好,徒叹 时光荏苒也罢,都是认识到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本质特性。 ③一个人只有懂得珍惜时间,才能激发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奋斗热情;一个社会只有涵 养“时间文明”,才能形成运转有序、配合默契的治理格局。因此,实现出彩人生,离不开对 时间的稳健把握;助力中国梦想,又何尝不需要文明地看待和运用时间?从这个意义上,涵养 “时间文明”,同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④现实中,忽视“时间文明”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窗口服务单位,任由办事群众 排起长队,工作人员依旧寥寥数人“应对”,拖延别人时间毫无愧疚;一些机关工作人 员,上班时间热衷于闲聊、玩游戏,甚至离岗逛街,浪费工作时间毫不可惜;一些地 方,只顾一时发展,不管长久利益,透支未来在所不惜……马克思说,任何节约归根 结底是对时间的节约。反过来说,任何浪费归根结底是对时间的浪费。蹉跎岁月、 虚掷光阴的恶果暂时难以察觉,但长此以往,量变必会导致质变。 ⑤涵养“时间文明”,意味着惜时如金,提高效率。今日事今日毕,不能敷衍塞责、 盲目拖延。古人警言“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同样意味着恪守时间、保持信用。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差之分秒就会铸成大错;在突发的危机事件中,稍有懈怠事情就 会急转直下。一言以蔽之,守时是计划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⑥涵养“时间文明”还需要具备“时间意识”。当机遇来敲门,是否能够及时抓住 它?当暗流涌动、暗礁密布,是否能够产生时间上的紧迫感?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 升级的关键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出路与问题同在,尤其需要只争朝夕的“时间意识”。 ⑦今天,我们的路越走越宽。只有涵养“时间文明”,追逐梦想的脚步才会越来越 坚实。 (选自2014年5月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第④段从反面进行论证,请你谈谈反面论证在文中有什么好处。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精析】 本题是对论证方法作用的考查,具体来说旨在考查对比论证中反面 论证的作用。短文旨在论述“追逐梦想,需要涵养‘时间文明’”的观点,第④段却从 反面列举种种忽视“时间文明”的现象,与前后的正面论证构成对比。所以应紧扣 “对比论证”的作用来分析考虑。 【参考答案】 第④段从反面列举忽视“时间文明”的种种现象进行议论,可与 前后的正面论证形成对比,从而凸显遵守“时间文明”的重大意义,从而使论证更具 说服力。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创新拓展 (1)选文除了反面论证外,还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精析】 本题是对论证方法的辨析。第②段引用孔子和赫拉克利特的名言属于 道理论证;第④段列举忽视“时间文明”的种种现象,属于举例论证。 【参考答案】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2)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析第②段的表达效果。 【精析】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由第②段引用孔子和赫拉克利特的名言,可以 判断出运用了道理论证,然后紧扣“道理论证”的作用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 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孔子、赫拉克利特的名言进行论证,深刻有力地 论述了“时间不可逆转地向前演进,激发着无数哲人的沉思”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四、品析语言 【方法归纳】 1.议论文的“准确性”指说话要合乎实际,“严密性”针对修饰语、限制语的运用, 指说话没有疏漏,避免片面化、绝对化;另外,还包括逻辑性强,不前后矛盾。 答题模式:因为加点词在句中是……意思,删去后就变成……意思,与原意不相符, 使论证语言不准确、不严密。 2.赏析语言的生动性。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运用比喻论证, 引用、化用名言警句、诗词名句、谚语俗语,都可以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 答题角度:(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语言特点+举 例+表达效果。 (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如描写)+语言特点+举例+表达效果。 (3)论证方法:比喻论证+表达效果。 (4)引用化用:引用(或化用)……名言警句(诗词名句、谚语俗语),使语言变得生 动有趣。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例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时代需要大担当 刘国贤 ①《后汉书·虞诩传》记载,东汉名将虞诩将赴任的朝歌一地,当时正发生叛乱, 朋友闻讯后都为他的安危担心,纷纷劝他别去。虞诩却坦然笑答:“志不求易,事不 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危难时 刻显身手,虞诩这种“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担当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②担当需要勇气。20世纪60年代石油大会战,铁人王进喜率领的钻井队,“有条 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终于打 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这种时代担当,首先靠的就是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③担当需要正气。当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身边跟差提 醒说,鸦片由来已久,且官商勾结,不可深查,与其得罪权贵和洋人,不如明哲保身,给 自己留条退路。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现实生活中,有人 遇到棘手问题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躲,遇事不敢担风险,守摊度日不作为。怕承担 责任,怕影响个人名节,怕丢乌纱帽。表面上一个“怕”字,实际上是“私”字作怪,缺少 勇于担当的正气。 ④担当需要能力。《水浒传》里的洪教头,连喊几个“来!来!来!”,结果被人家轻 松打倒;《三国演义》中的马谡,敢立军令状守街亭,却因纸上谈兵、刚愎自用失了 街亭,丢了性命。没有能力的担当,样子做得再足,终究只是花架子。 ⑤大时代需要大担当,大担当方有大作为。今天,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赋予我们 更多的责任和担当。但是,敢于担当绝不是停留在嘴边,而是要落到踏踏实实的行 动上。只有这样,个人的担当才会真正推动集体事业的进步,个人的梦想才能融入 更多人的梦想! (选自《解放军报》2014年4月8日)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选文第⑤段加点词语“只有这样”中的“只有”能否删去?为什么? 【精析】 该题考查议论文的语言,联系整个句子,可以看出应紧扣“语言的严密 性”来作答。 【参考答案】 不能删。“只有”突出强调了敢于担当要落到踏踏实实的行动上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出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特点。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创新拓展 品析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指出其语言特点。 【精析】 品析画横线的句子,可以发现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比喻等修辞 手法,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活泼有趣。 【参考答案】 画横线的句子具有语言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特点。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第一步,划分逻辑段落; 第二步,逐段分析分论点的论据是如何证明分论点的; 第三步,分析作为分论点的论据,又是如何证明中心论点的。 这样做,既能认识论据对论点的论证作用,也便于理清文章的内在联系,做到 融会贯通。 3.准确分析判断论证方法,并能简析其作用,是阅读议论文的基本功之一。 结合语境,科学分析,力争做到准确判断;还要把握驳论文的驳论方法。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习惯于失去 周国平 ①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是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 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 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 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 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 惯。 ②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 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 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 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 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③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 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④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 不执着于财物,进而不执着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 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 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 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不以为然。佛教 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 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 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剂。我们 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的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 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⑤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 最后注定要无可救药地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 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它们来做实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⑥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 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不 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⑦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 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1.作者认为“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这种对人生的觉悟指的 是什么? 错误解答:习惯于失去。 错因诊断:解答脱离了文章内容,简单地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语句的含义 和作用,必须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此句前“由此可见”说明了这句话是由上文得 出的结论,所以应从前面的分析中找出答案。 正确答案: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 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2.文章最后说“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对 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错误解答:告诉我们不要计较小损失。 错因诊断:题目考查的是对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 上,从文章的主旨方面考虑。错误解答是在没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作出 的。 正确答案:有接受力的心灵,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因遭受重大失去而一蹶不振,不 会计较小损失;有接受力的心灵,能在内心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从而从容地品尝人 生的各种滋味。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3.假如你要和周国平先生对话,针对“习惯于失去”这一观点进行辩论,你会提出 什么问题?并请写出你对所提问题的看法。 (1)问题:  (2)你的看法:   错误解答:(1)我们真的要对所有的“失去”“习惯”吗?(2)当然不是,比如友谊、诚 信、健康、爱情、自由等。 错因诊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做出回答,要求提问要明确,回答要准确。错误解 答提出的问题语言表达不够严密;回答中的举例论证不能很好地证明观点。失去 “健康”“爱情”不也是一种人生滋味吗?为什么不可以“习惯”于这些“失去”呢? 正确答案:(1)我们是不是对所有的“失去”都要“习惯”呢?(2)当然不是,比如理想、 信仰、诚信、尊严、操守等。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富有进取心的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后一 蹶不振。 B.文章第①段,从“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是习惯于失去的”入手,提出问题, 下文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要习惯于失去”这一中 心论点。 C.作者反复强调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人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自己,文字中 流露出宿命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 D.文章启示我们要正确地面对失去,习惯失去,使自己避免遭受失去的打击,这样, 我们就能在不断的得而复失中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滋味。 错误解答:A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错因诊断:本题综合考查多方面的知识。A项,考查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原 文是“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A项删去了“表面上似乎”,表达不严密。B项,考查 论点、论点的提出及论证方法。此文没有比喻论证。C项,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 力,文字中流露出的并不是宿命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D项,正是作者写此文的主 要宗旨,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D

资料: 4439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