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考试目标锁定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一、解释或辨析文言实词
【方法归纳】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有选择辨析和直接释义两种。考查的实词往
往是课内学过的(绝大部分是课下注释标注出来的)。因为一个文言实词往往包含
几个义项,故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辨析它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
【例1】(2014青海)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或以为亡 亡:
(2)辍耕之垄上之:
【解析】 “亡”“之”均属于多义词,“亡”有“逃亡”“死亡”“出门在外”“丢失”等义
项,“之”有“去、往”“的”“它”等义项。解释这两个词,应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辨析。
联系“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即可判断出“亡”在此句中的含义。“之”用在“垄上”这个
名词前,与其组成动宾短语,故此处应为动词。
【答案】 (1)逃亡 (2)去、往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二、解释或辨析文言虚词
【方法归纳】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聚焦在
“之”“于”“与”“为”“以”“者”“乃”“而”“则”“虽”“竟”“故”等常见虚词上。直接解释要
联系具体的语境,即该词与前后词语的搭配;虚词辨析一要看该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二要联系该词的具体语境。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例2】(2014内蒙古呼伦贝尔)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 所欲有甚于生者
B.亮以新遭大丧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C.故五月渡泸 公问其故
D.效忠贞之节 水陆草木之花
【解析】 A项,介词,在/介词,比;B项,介词,因为/介词,用;C项,连词,所以/名词,缘故;D项,
均为助词,的。
【答案】 D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三、文言句子的翻译
【方法归纳】 第一,逐字解释,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二,关键词语
要翻译正确;第三,调整润色,尤其是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要尽可能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步骤:解词、串联、顺意。具体方
法:“增”(增补省略部分)、“删”(无实在意义的虚词不译或重复的意思删去)、
“留”(人名、地名等保留)、“变”(古今词义要加以区别或难以直译的要变通)、
“调”(与现代汉语规范不同的语序要调整)。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例3】(2015黑龙江哈尔滨)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解析】翻译时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注意将关键词“于”“易”“以……为”“错意”
等的意思落实到位。
【参考答案】 (1)(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2)(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四、文意把握和情感体味
【方法归纳】 包括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
概括等。这些题一般不能自由发挥,尽量将重点篇目加以整理,掌握每课的中心、
段落大意。解题时要审清题目,全面考虑。主旨表达要准确、完整。要点不能漏,
表述要完整连贯。关于作者的情感态度,有的文章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的却表现
得含蓄而隐晦,有时需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特点来进行总结。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例4】《桃花源记》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概括。概括文章主题思想的方法:①分析文章
标题。有的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思想。②分析文章开头、结尾。有的开篇点题,点明或暗示中心,有的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③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的文章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④分析人物
事件。有些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⑤分析
背景。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了解写作的意图。分析《桃花源记》的主旨可用分析人物
事件法。桃花源内人们的宁静纯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生活是处于战乱中的外界人心
目中的理想生活,渔人走出桃源再寻而不得象征了世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将以上两
点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甲)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
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
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选自曾巩《墨池记》)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乙)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①,唯勤读书而多为
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
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 ②曰:“旧
说梅圣俞 ③日课④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⑤ 耳。”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苕溪渔隐丛话·卷第二十九》)
注:①术:方法。②苕溪渔隐:胡仔,宋代作家。③梅圣俞:梅尧臣,宋代著名诗人。④
课:这里指按照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⑤效:应验。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尝极东方 极:
(2)寒暑未尝易也 易:
错误解答:(1)到达 (2)交换
错因诊断:错在实词积累不足上。“南极潇湘”的“极”是“到达”,“此乐何极”的“极”
是“穷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易”是“交换”,“贼易之”中的“易”是“轻视”,而
“移风易俗”中的“易”是“改变”。积累不足,判断难免失误。
正确答案:(1)穷尽 (2)改变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岂其学不如彼邪?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错误解答:(1)难道他们的学习比不上王羲之吗?
(2)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写作,自然会精巧的。
错因诊断:翻译句子应当字字落实,坚持以直译为主,注意特殊句式,还要考虑现
代汉语的习惯。翻译第(1)句,在直译方面看起来没有问题,但译句“难道……吗?”
表达的意思却恰恰与原句相反;第(2)句“唯”也不能解释为“只有”,“只有”和“只要”
的意思相去甚远。
正确答案:(1)恐怕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
(2)只要多读书多写作,自然会精湛的。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3.(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怎样的观点?要想学有所成,除此之外,你认
为还需要哪些条件?
(1)(甲)(乙)两文的观点:
(2)还需要的条件(答出两点即可):
错误解答:(1)(甲)文勤学苦练。(乙)文用心专一。
(2)明确的学习目标,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错因诊断:题目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错误解答的第(1)
小题没有抓住两篇文章的主旨回答,而且出现了审题错误,误解了“从不同的角度”,
答成两文有不同的观点。第(2)小题没有答错。
正确答案:(1)勤学苦练才能学有所成。(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