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再现
1.(2017·徐州)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
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绲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
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 相传授,将往
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入神清气和,可与进道。
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
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
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
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选自《宋史•徐中行传》)
真题再现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所造诣/人莫测也
C.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 D.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主人日再食: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 ④会福唐刘彝赴阙: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
B.①久而乃和 ②光谓斯人神清气和
C.①乃归葺小室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①所造诣人莫测也 ②夫大国,难测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5)【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古人求学的 ,【乙】文还表现了徐中行做人行事方面
的 。
真题再现
【解析】 (1)应停顿为“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
(2)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①②是课内文言文中的内容,学习时注意识记、积累。③④是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可结合课内文
言文内容完成。比如,“闻”可联系《醉翁亭记》中的“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会”可联系《陈涉世家》中的“会天大雨”和《口技》中的“会宾客大宴”。
(3)A项中的“从”都解释为“跟从”;B项中的“和”可解释为“暖和…‘平和”;C项中的“归”
都解释为“回家”;D项中的“测”都解释为“揣测(预料、推测)”,故选B。
(4)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翻译时,应抓住关键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注意
相关的特殊句式。
真题再现
【答案】(1)D
(2)①两次 ②通“披”,穿 ③听说 ④恰逢,恰巧遇到
(3)B
(4)①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②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
了一年多。
真题再现
2.(2017·济南)(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
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
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
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
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
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
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
选自《岳阳楼记》)
真题再现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去国怀乡 去:到,往
B.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D.吾谁与归 归:归依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渔人甚异之
B.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扶苏以数谏故
D.感极而悲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
D.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
真题再现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去国怀乡”中“去”是“离开”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指代渔人见到的景象;B.连
词,就/连词,如果;C.介词,因为/介词,因为;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
折。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文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思想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
(1)A
(2)C
(3)D
真题再现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景公登射①,晏子修②礼而侍。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
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然而
不敢者,维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吾未之闻也。”
景公曰:“善。”乃饰射④,更席,认为上客,终甚问礼。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登射:指走上射箭的位置。古代有通过射箭选拔人才的制度,射箭时有套礼仪,所
以下文说“选射之礼”。②修:依照。③饰射:整治射礼。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断一处)
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为上客,终日问礼。
(3)景公“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却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 ;从
“景公曰:‘善。’乃饰射”可见景公 的品质。
真题再现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技巧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
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②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③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④一些表示
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⑤
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本题中是并列的两句话,说明的是同一个问
题:有勇力的人多了,会杀害他们的君长,破坏(分封制下的)长幼尊卑秩序。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心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解答时,需要结合人物的事
迹、人物形象、故事主旨和自己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
(3)本题考查提取重要信息。通过阅读文段可知,晏子认为“有勇力的人多了,会杀害他们的君长,
破坏(分封制下的)长幼尊卑秩序。但他们不敢这样做,是因为有礼的约束。礼,是用来驾驭百姓的,
就像辔头是用来驾驭马的。没有礼而能够治理好国家的,还没有听说过”,因此他主张修礼,维护现
有社会秩序。齐景公在听了晏子的话之后,充分认识到“礼”的社会和政治功能,改变了对“礼”的
看法,表现了他闻过能改,善于纳谏的品质。
真题再现
【答案】
(1)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
(2)将晏子奉为上宾,整日向他请教礼仪问题。
(3)修礼 善于纳谏(或“接受正确意见”)
真题再现
3.(2016•杭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
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
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①。
长洲尤翁开钱典②。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
手来取,反出詈③语,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
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④,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
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
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
以预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冯梦龙《智囊•知微》)
【注】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②钱典:当铺。③詈(lì)语:骂人的
话。④事:量词。件,样。
真题再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尝舟行过市桥(乘船) B.因好语遣之(打发)
C.某将衣质钱 (抵押) D.反出詈语(返回)
(2)对文中括号内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
A.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B.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C.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D.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
②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
(4)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真题再现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
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A.舟:乘船,名词用作动词,解释正确;B:遣:打
发,解释正确;C:质:抵押,解释正确;D:反:而且,解释不正确;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
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
后要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
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
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本选句符合第③
条规律,所以断句选择恰当的是:A.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
句重点词语有:“出”,出于;“宁”,怎么。②句重点词语有:“凡”,凡是;“加”,冲
突;“恃”,依仗;“至”,降临、到来。
(4)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
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真题再现
【答案】 (1)D。
(2)A
(3)①这是出于不知道罢了,(如果)知道是我,怎么会冒犯我呢!
②凡是别人同你发生冲突而不合常理,一定有所仗恃.小事不能忍,灾祸立刻
降临.
(4)夏翁没有为难将粪倒向自己的人,还主动撕毁他的债券,他的涵养和大度
值得我们学习。尤翁忍受邻人的无理取闹,并无偿还他衣物;从其异常举动中
预知潜在的危险,从而避免了灾祸.这种容人的度量和非凡的见识值得我们学
习。
真题再现
4. (2015·济宁)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真题再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全,部
D.余人各复延到其家 延:引领
(2)下列句子中,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
者小姑婿也。
(欧阳修《归田录》)
真题再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B、与世隔绝的地方。C、
详细。D、延请。
(2)A、助词,起凑足章节作用,不翻译。B、助词,用在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
可译为“的”。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王攻宋”之间,不翻译。D、和例句
中的“之”一样,代人。
(3)理解全段全句意思后再断句。一般在分句后,主谓间等地方停顿。
【答案】 (1)A
(2)D
(3)①(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
塘,桑树竹林之类。
②(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真题再现
5. (2014•北京)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
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意思。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________________
②援疑质理 质: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选文记述了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关于求学的道理。例如,从“尝趋百
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一句中可以感悟到:在求学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向名师求教,请你从
文中另外找一个记述作者求学经历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句子:___________ 感悟:
真题再现
【解析】 (1)本题考查实词背诵,是课下注释有,需要识记住的。
(2)第一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以”,考查了虚词“以”的两个用法:第一个“以”是“因为”;
第二个“以”是“把”。
(3)本题是谈感悟,主观性试题,我们首先理解文中语句意思,然后找一个记述作者求学经历的
句子,并说出自己从中收到的感悟,只要谈的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游:交往 质:询问
(2) ①因此人们大多都会把书借给我
②所以,虽然我愚钝,(但是)最终都会有所收获
(3)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怠也。
感悟:求学的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坚持不懈。
句子: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感悟:求学的过程中对老师要毕恭毕敬,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考纲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能借助
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
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全国各省市都对
文言文阅读做出了要求,如《2018年哈尔滨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指出:
“能正确理解古诗文中实词的含义”,“能正确的将古诗文中的文言语句翻译
成现代汉语”, “对古诗文的内容能够理解和概括,能把握和作者的感情倾
向,并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指出: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文章中文言词语的含义,能
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情分析
历年试题 知识点 考查形式 综合分析
201
7·徐
州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考查内容包括解释一
词多义、断句、翻译语句,对比理解文中人物
特点。
选择题、翻译
句子、填空题。
201
7·济
南
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内容包括解
释实词,虚词的用法,理解文意,断句、翻译
句子、理解人物形象。
选择题。
2016•
杭州
考查的是课外文言文。内容包括解释实词,虚
词的用法,理解文意,断句、翻译句子、理解
人物形象。
选择题、翻译
句子、问答题。
考情分析
历年试题 知识点 考查形式 综合分析
201
5·济
宁
考查的是课内文言文。内容包括
解释实词、虚词,翻译句子、断
句。
选择题、翻译
句子、断句。
通过近几年中考试题看出,
全国各省市考查文言文阅
读时,既有课内文言文,
也有课外文言文,也有课
内外对比阅读。内容包括
解释实词、虚词,断句、
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综合分析内容等。
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断句题、填空题、问答题。
2014•
北京
考查的是课内文言文。内容包括
解释实词、翻译句子、谈感悟。
解释词语、翻
译句子、问答
题。
知识归纳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点拨汇总
通过近几年中考试题看出,全国各省市考查文言文阅读时,
既有课内文言文,也有课外文言文,也有课内外对比阅读。具体
内容包括解释实词、一词多义、虚词,断句、翻译句子、理解文
章内容、综合分析内容等。课外文言文考查的内容大都来自课内。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有效的复习:
知识归纳
一、立足教材,积累知识,归纳梳理
复习时要立足于教材,以课内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引导学生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关
键词语,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梳理归纳,积累文言知识,形成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
方面:
(一)文言实词
中考文言实词考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一般来自课内文章的课下的注释,因此应引
导学生熟记书下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七~九年级的各类
实词进行归纳和整理,并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
1、一词多义
如:间(1)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知识归纳
2、古今词义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中“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
“妻子”。“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现在指没有出路的困境。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句中“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
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句中“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现在指十分憎恨。
3、通假字
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
“欲信大义于天下”句中“信”(xìn) 通“伸”。
知识归纳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如: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目” 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2)名词作状语
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 “斗”,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用作状语,像蛇蜿蜒那样。
(3)动词作名词
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奔”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宜枉驾顾之”( 《隆中对》) “驾”,动词用作名词,指车、马。
(4)使动用法
如: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必先苦其心志”(《二章》)“苦”使动用法,使……苦恼。
知识归纳
(5)意动用法
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 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 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
(6)形容词作名词
如: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 “良实”动词作名词,善良诚实
的人。
“将军身被坚执锐”(《隆中对》)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铁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7) 形容词作动词
如: “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与朱元思书》) “轩”,形容词用作动词,伸向高处。
“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伸向远处。
知识归纳
(二)文言虚词
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虚词有:之、而、以、于、则、乎、虽、焉、因、其、然、且、为、
者等。我们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虚词的意思。
1、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知识归纳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2、之
(1)作代词,可以指代人,指代事物。根据指示的人或事物进行翻译。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知识归纳
(2)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知识归纳
3、其
(1)用作代词,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翻译: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③其一犬坐于前(《狼》)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
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
①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知识归纳
4、以
(1)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屠惧,投以骨(《狼》)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2)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知识归纳
5、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4)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知识归纳
6、焉
(1)作代词,相当于“之”。如:
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如: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3)语气助词
①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了” ,也可不译。如: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②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如: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知识归纳
7、者
“者”一般作助词,有下列几种用法:
(1)附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
的”“……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的原因”等,或不
译。 如:
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 ……的人。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的东西。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的地方。
(2)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一般不译,其作用或引出判断(谓语部分一般用
“也”字结尾),或引出原因(有时可译为“的原因” ),或引出说明。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引出判断)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引出原因)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引出说明)
知识归纳
8、然
(1)指示代词:如此,这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父利其然也,日板仲永环渴于邑人。(《伤仲永》)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2)对,正确。如: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3)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等。如:
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4)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可泽为“……的样子”如: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山市》)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知识归纳
9、则
(1)连词
①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②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如:
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③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如: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知识归纳
10、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如: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如:
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如: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知识归纳
11、且
(1)副词
①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
近”。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如:
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①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如: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③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如: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知识归纳
12、乃
(1)副词
①可译为“竟然”。如: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可译为“于是”、“才”、“就”。如:
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13、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如:
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如: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知识归纳
14、乎
(1)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如: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②表反问,可译为“吗”。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③表推测,可译为“吧”。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④表感叹,可译为“啊”。如: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如:
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知识归纳
15、所
(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所”和“以”连用。
①“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如: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②“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如:
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如: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16、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如: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知识归纳
17、夫
(1)指示代词,译为“那”。如: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fú,句首发语词。如: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丈夫。如:夫齁声起。(《口技》)
(4)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如:
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18、诸
(1)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如:
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众。如: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各位,众位。如: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知识归纳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则”“即”“乃”“皆”“本”“诚”“亦”等。
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臣本布衣。
(3)用“……者,……也”“ ……,……者也”“ ……
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如: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知识归纳
2、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3、倒装句
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1)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知识归纳
(2)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
两种:
①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如:
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莫”是否定词,此句为否定句。 “莫之许”即“莫许之’,意
思是不同意这种看法。
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
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③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如: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④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如:
投以骨《狼》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知识归纳
4、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如:
为乡里所患《周处》 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3)用“于”表示被动。如: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知识归纳
二、掌握答题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1、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
对于文言虚词的解释主要以识记为主,牢记教材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做
课外文言文试题时,与课内使用虚词的语句进行对比,如果句式相同、使用语境类
似,应该和课内句子中虚词用法相同,最后再结合句子意思进行验证。
对于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除了牢牢识记,结合课内意思进行对比外,我们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字形分析,看形推义
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
象形、会意和形声,均可推断词的基本意义。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归园田居》)
“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
“网罗、束缚”的意思。有“罗(网)、罟(网)、罩、罹”等。
知识归纳
(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
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
(3)联想推断,知识迁移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
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课内学过的文言文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
相关依据。如: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
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讽”的意思,可以推断句子中“讽”意思也是讽谏,
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亡去不义。(《鸿门宴》)
结合成语 “亡命天涯”,词语 “逃亡”等,知道 “亡”是“逃跑”。
知识归纳
(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
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析。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
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以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一条
狗”。其实,这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语的中心词是
“坐”,“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主语。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一只狼象狗一
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
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
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被”按照通假字解释才能通顺。通“披”。
知识归纳
2、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句子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
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在掌握文言
实词、虚词的基础上,文言文翻译可以采取“留”、“换”、“补”、 “删”、“调”等方
法,把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
篇”的原则,准确把握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
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补:补出省略成分。
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
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知识归纳
3、断句(节奏划分)
(1)在理解文意基础上断句。
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在一定语境中,我们结合文章意思看哪几个字可以
组合成一句话,其他的字又可以怎样组合成一句话,这些话之间要停顿。利用总分关
系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利用对称句式。
(2)根据标志性的词断句。
文言文中的对话常用“曰”“云”等字,这些标志性的词后面要停顿。文言句子的句
首语气词“盖”、“夫”“至若”“若夫”等,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后面要
停顿。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
如“故”“是故”等,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停顿。句尾语气词
“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后面也要停顿。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孰”等词构成疑问句时,能与前面的句子区别进行断句。
知识归纳
(3)根据句式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有些固定句式结构,如:“……者……也”、“不亦……乎”、“孰与……
乎”、“为……所……”、“受……于……”、“……见……于”、“其……乎”、
“何……为”、“不……乎”等,根据这些句式结构也可断句。另外,古文讲究整齐
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据此可正确断句。
(4)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断句。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互文句、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些句子的特点断句,一般能收到
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的效果。断句时也可以与前后进行比较,看看能不能与
前后句子形成互文句、对偶句、排比句。
(5)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
一般,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
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
语之间。另外,复杂的句子中,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知识归纳
4、综合分析题。
综合分析题包括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情感、把握观点、感悟评价题等。一般来说,
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描写一个人物,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
所以我们首先理解全文的内容,然后根据问题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
观点、人物形象等,联系类似文章的阅读经验谈谈自己的感悟、评价。
5、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题。
解答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题,除了认真理解文章意思,准确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外,
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巧用课内,解读课外。课外文言文考查的内容都是课内出现过的,所以,我们
要善于将熟悉的课内文言文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中。
(2)分析关系,求同存异。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典故、寓意哲理有许多共性
的,对比阅读时,经常出与课内人物、哲理同类的文章,或者相反的文章。我们要认
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所比较的内容,结合课内的人物形象、寓意哲理,联系课外文章的
作者、写作背景,求同存异,写出自己的答案。
强化训练
1.(2018·宁波市鄞州区九校月考)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
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
“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
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
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
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
“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
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
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
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
项羽。④睨:斜眼看。
强化训练
(1)解释下列划横线字的意思。①吴广素爱人________
②比至陈________
③须臾 , 梁睨籍曰________
④是时恒楚亡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
以激怒其众。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强化训练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
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
如本题中“亡”为“逃亡”,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将”为多
义词,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2)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
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亡”“忿
恚”“令”“ 制”, 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
可直接写出译句。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必须疏通文意,反复阅读
选文,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概括。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
过程。
(4)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首先要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
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
强化训练
【答案】 (1)向来;等到;一会儿,片刻;逃跑,逃亡
(2)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
此)来激怒士卒。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
所制。
(3)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
守之位的兵变过程。
(4)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
确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
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强化训练
2.(2018·湖州四中教育集团模拟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超然台记(有删改)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
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
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
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
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
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
“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
物之外也。
强化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的词。
①去雕墙之美 ________
②处之期年 ________
③适在济南 ________
④且名其台曰“超然” 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雨 雪 之 朝 风 月 之 夕 予 未 尝 不 在 客 未 尝 不 从。
(3)阅读短文,仔细体会苏轼的生活情趣。参考已有批注,给下面句子做批注。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强化训练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
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
准确辨析即可。
(2)句子的停顿要坚持两个原则:A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
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B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
思.还要坚持五个规律即①主谓之间要停顿。②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③修饰
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④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⑤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
故:雨 雪 之 朝 /风 月 之 夕/ 予 未 尝 不 在 /客 未 尝 不 从。
(3)本题考查句子做批注的能力。阅读短文,仔细体会苏轼的生活情趣。参考已
有批注,如: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
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反映了作者知足常乐、超然达
观的人生态度,也隐含了少许内心苦闷、失意之情。
强化训练
【答案】 (1)去除;满一年;恰好;命名
(2)雨 雪 之 朝 /风 月 之 夕/ 予 未 尝 不 在 /客 未 尝 不 从。
(3)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
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反映了作者知足常乐、超然达观
的人生态度,也隐含了少许内心苦闷、失意之情。(或者这篇文章说明超然于物
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
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知足者常乐的人。或者从正面论述
超然于物外的快乐。一切物品都有可以满足人们欲望的作用,从写法特点上看,
是一起便说“超然”,提出“乐”字为主线。)
强化训练
3.(2017•河南中考)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 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 事。
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 州刺史,
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 叙事,动
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特: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遣 遇放逐。
⑤涉履蛮瘴:精力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i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
强化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闻:隔篁竹,闻。水声/不求闻。达于诸侯
B. 出:卷石底以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 游:皆若游。无所依/似与游。着相乐
D. 环:四面竹树环。合/环。滁皆山也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语段(一)是怎样从岑冕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4)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做着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强化训练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
解释词语。A句意: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闻:听到。不企图飞黄腾达,使名声传播到诸侯诸侯之
中,闻:使…听到。B句意: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出:露出。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
外犯的祸害。出:在国外。C句意: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游:游动。好像和游玩的人
互相取乐。游:游玩的。D句意: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环:环绕。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环:环绕。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
换”。重点词有:斗,像北斗七星。蛇,像蛇。句意: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
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
分析。写水的清澈集中在第一段,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只要读懂文章不难回
答。“皆若空游无所依”就属于侧面描写。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原因。本题中学生理解到作者写作文章的背景和在文中
是通过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强化训练
【答案】 (1)D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
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文章写小石潭水“清”的特点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
正面写:水尤清冽,突出水清;又采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从谭中鱼、阳光、影
子这些方面描写了潭水清的特点。
(4)作者心境孤寂,再加上环境清幽,故倍感凄凉。
强化训练
4.(2017•天津) 阅读《桃花源记》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
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强化训练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 咸:都
D.欣然规往 规:计划
(2)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强化训练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
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
些常见的实词。A句意:一排排整齐的房舍.俨然:整齐的样子。B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
交错相通。C句意:都来打听消息.咸:都。D句意: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规:计划。
(2)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句式.常见文言句式有: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文言文句
式,要结合句子意思来解释。A句意: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B句意:(村里的人)看见
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省略了“村里的人”。C句意:(他)到了郡城,去
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省略“他”。D句意:(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
答.省略“桃花源里的人”。故选:A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A.正确;B.正确;C. 有误,“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这句话不对;D.正确;故选:C
【答案】 (1)B
(2)A
(3)C
强化训练
5.(2017•湖北孝感)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
曰:教学相长也。(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
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
焉。”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
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
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
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强化训练
(1)选出下列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
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4)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强化训练
【解析】 (1)B项的两个“学”都是“学习”之意。A项中的“其”字第一个是
表示推测的语气;第二个是代词。C项中的“反”字第一个是“反语”之意,第二
个通“返”;D项中的“而”字第一个表示转折,第二个表并列关系。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
方法是“增、删、调、换”。重点词有:“旨”:甘美。“习”:熟悉,“数”:
技法。
(3)本题是信息筛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根据意思
进行筛选信息。D项不正确:他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不
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
强化训练
【答案】 (1)B
(2)①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②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
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3)D
(4)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
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
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
“学然后之知不足。”
强化训练
6.(2017•深圳)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 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
一日无此君?”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斯是陋室: ②惟吾德馨:
③谈笑有鸿儒: ④无案牍之劳形: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可一日无此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居陋室不觉其陋,王子猷寄居不可无竹,两人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
际,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强化训练
【解析】 (1)本题是解释文言实词,题中的词语释义都在课本的注释中给出,
我们首先理解语句的意思,然后在语境中解释词语。
(2)第一句句子翻译在课本的注释中给出,难度较低,第二句根据文章内容也不
难作出翻译。注意“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要调换词语的顺序进行解释。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对比理解,首先理解两篇文章的意思,然后找出所处
的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结合“竹”在中华文化中有“四君子”
之一的名声,代表高洁的品行,可以看出王子猷对高尚的情操与高洁的志趣的追
求。
强化训练
【答案】 (1)①斯:这 ②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③鸿儒:博学的
人 ④案牍:官府的公文。
(2)①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怎么一天可以没有这位先生!
(3)共同点:所居的屋宇都很简陋,但所居之人志向高远、品性高洁,故而陋室不
陋,空房不空,因所住之人而显得幽静雅致。看法:与广厦华服等外物相比,更重
要的是对高尚的情操与高洁的志趣的追求。
强化训练
7.(2018•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睢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睢对曰:“臣未尝
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睢曰:“大王
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睢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
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
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
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强化训练
(1)解释下列划线词。①秦王怫然怒________
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________
③秦王色挠________
④长跪而谢之________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者,徒以有先生也。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
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
乎?
②臣而将四矣。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睢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
的主要事迹。
强化训练
【解析】 (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重点实虚词)的释义掌握要
具体、精确。
(2)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
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
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3)能结合语境,来理解外交辞令的真正含义,学生表达合理即可。①能答出
“我发怒,后果不堪设想”;②能答出“我更会与你同归于尽”。
(4)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能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
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
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
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
真即可。
强化训练
【答案】 (1)盛怒、愤怒;曾经;屈服;道歉
(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
因为有先生啊。
(3)①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
想。 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4)首先,唐睢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
怒”。其次,唐睢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最后,唐睢“挺剑
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5)①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②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
辱。③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强化训练
8.(2018·模拟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
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①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
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②举谣言③,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
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
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
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
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
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
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
里。
【注释】①公仪: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②掾属:佐治的官吏。汉代自三公至郡县,都有掾属。人
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③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强化训练
(1)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少厉清节 (通“砺”,磨炼)
B.滂怀恨(遗憾)
C.蕃乃谢焉 (道歉)
D.滂后事释(释放)
(2)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B.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C.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D.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②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4)文章刻画了范滂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强化训练
【解析】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D项“释”是“排解、解除”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
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
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
的人,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
紧要的。根据意思的停顿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其中“方”意思是“正……时”,“去”是“离开”
的意思,“犹”是“好像”的意思。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
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
点。仔细阅读文章,疏通文意,找出与范滂有关的情节,围绕“有威信、公正廉洁、不畏权贵”具
体分析作答即可。
强化训练
【答案】 (1)D
(2)C
(3)①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
状文辞官。②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
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
(4)①有威信(受人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弃
官而逃。②不畏权贵(敢做敢当):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
为所屈,表示自己若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③公正清廉(不任人唯亲):没有偏袒自己的外
甥,压力之下仍然没有给外甥一官半职,太守也拿他没办法。
强化训练
9.(2017·辽宁沈阳)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
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
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 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乙】
凡音①,生于 人心者也。乐②者,通于伦理者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是故
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 庶是也。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④声以知音,
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 音。不知音者,不可 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食飨之礼⑤,非致⑥味也。是
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
有删改)
【注释】①音:歌曲。②乐: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事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③声:这里指声
音。④审:仔细观察。⑤食飨(xiang)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祖宗祭祀或招待宾客。⑥致:极。
强化训练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A.知音而不知乐者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唯君子能知乐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C.而治道备矣 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D.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 客之美我者(《邹忌讽秦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②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乐 者 音 之 所 由 生 也 其 本 在 人 心 之 惑 于 物 也
(4)【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
强化训练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首先翻译句子,然后结合句意解释词语。A项“而”的意思分别是
转折连词,并列连词。B项“能”的意思分别是能够,才能,C项“备”的意思分别是具备,备有。D项
“之”的意思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
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是故:因此。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
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
官差此行目的即可。 【甲】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概括
为:爱好音乐。【乙】“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强化训练
【答案】 (1)D
(2)①所以不懂的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
②礼仪和理乐都通晓,叫做有德。
(3)乐 者/ 音 之 所 由 生 也/ 其 本 在 人 心 之 惑 于 物 也。
(4)【甲】爱好音乐【乙】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强化训练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邓哀王曹冲传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① , 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
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
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
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
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
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悬柱乎?”一无所问。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
应罪戳,而为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②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
后意。
建安十三年疾病,年十三,太祖亲为请命。及亡,甚哀。文帝③宽喻太祖,太祖
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则流涕。太和五年,加冲号曰邓哀王。
【注释】①岐嶷(qí yí):形容少年聪慧。②宥(yòu):宽容,饶恕。③文帝:
魏文帝曹丕。
强化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如鼠啮者 ________ ②太祖数对 ________
③是以忧戚 ________ ④ 言则流涕 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为鼠所啮
A.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B.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C.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D.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翻译下列句子。
儿衣在侧,尚啮,况鞍悬柱乎?
(4)《魏略》曰:文帝常言“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文帝这样说的原因是
什么?请结合选文文意作简要分析。
强化训练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
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
些常见的实词。
(2)是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
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题干和B项的“为”都是
“被”的意思。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
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要注意翻译后保持其原有的反问句式。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
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首先是因为曹冲自身的聪明,其次是
因为曹操偏爱和赏识曹冲。如果曹冲活着,曹丕等人肯定是无法与其争夺继承人的位置的。
强化训练
【答案】 (1)咬;多次;因此;眼泪
(2)B
(3)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
(4)首先是因为曹冲本人天资聪慧(少聪察岐嶷),且心地宽厚仁爱,通情
达理(仁爱识达);其次是因为曹操偏爱和赏识曹冲,几次对大臣称赞曹冲,
有想把王位传于他的意思(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最后曹冲的
死让曹操极为难过,曹丕劝慰曹操的时候,曹操流着泪说:“此我之不幸,
而汝曹之幸也。”显然,如果曹冲活着,曹丕等人肯定是无法与其争夺继承
人的位置的。
强化训练
11.(2017·枣庄)
(乙)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
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
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
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
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
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
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
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
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
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记讽齐王纳谏》
强化训练
(丙)
景公①之时,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
“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
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
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陛:殿堂的台阶。 ③涂:通“途”,
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 ⑤兼月:两个月。 兼,
两倍的。
强化训练
(1)选文(乙)出自西汉 编订的史书《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寡人之耳者 孔子闻之曰
B.时时而间进 立有间
C.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但爱鲈鱼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 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婴闻古之贤君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5)(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 ;(丙)
(6)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
强化训练
【解析】 (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多识记和积累文学常识;
乙文选择刘向的《战国策》。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
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前句的“闻”,使…听到。后句的“闻”,
听说。意义和用法不同。B.前句“间”,偶尔,后句“间”是一会儿,意义和用法不同。C.前
句的 “蔽”,受蒙蔽。后句“蔽”,是遮蔽。意义和用法不同。D.前句的“但”,只是,后句
的“但”,只是,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A.前句的“而”,连词,表示顺接。后句的“而”,连词,
表示转折。意义和用法不同。B.前句的“于”,对于,向,后句的“于”,在。意义和用法不
同。C.前句的“者”,…的人,后句的“者”,…的人,意义和用法相同。D.前句的“之”,
主谓之间,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后句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故选:C
强化训练
【解析】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话,注意这是疑问语气,“孰”,疑问代词,谁,哪个。第二句话,注意“知”,知道;
“劳”,劳苦。
(5)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
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中可知,邹忌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
心听取建议,去除蒙蔽;第三问:从“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
人之劳.今君不知也”中可知,晏子希望景公关系天下百姓疾苦。
(6)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等
语句中可知邹忌采取“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认同,然后从家庭小事推入国家大
事,让对方自然接受;从“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
劳”“寡人闻命矣”等语句中可知,晏子则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
使景公顿悟。
强化训练
【答案】 (1)刘向,战国策.
(2)D
(3)C
(4)①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俊美?
②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
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5)对渔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心,也含有对江上人的规劝之意;劝谏
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建议,去除蒙蔽;希望景公关系天下百姓疾
苦.
(6)邹忌采取“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认同,然后从家
庭小事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晏子则从大处入手,巧妙运
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
强化训练
12.(2017•桐乡市实验中学片区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与先主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
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
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
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
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
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
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
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减。)
强化训练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既而辽以问羽 ________
②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 ________
③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________
④羽尝为流矢所中 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浪险句子断句。(限断3处)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3)翻译下面句子。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4)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菩萨、道称天尊。根据选文内容,
概括说明关羽被尊奉神化的原因。
强化训练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
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义”是使动
用法,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
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主谓宾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
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3)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
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
“禽”“礼”“厚”,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4)仔细阅读全文,读懂内容,抓住题中提示的答点“关羽被尊奉神化的原因”
梳理文字,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概括。
强化训练
【答案】 (1)不久;正好,恰逢;认为……仗义;曾经
(2)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3)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他做偏将军,给他的待遇很丰厚。
(4)答案示例:关羽集忠、义、勇于一身。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主周
旋,不避艰险,为其忠;不念荣华,不背旧主,白马解围,知恩图报,见其
义;力斩颜良,探囊取物,刮骨疗毒,言笑自若,知其勇。
强化训练
13. (2017·湖北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时下列各题。
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
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
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 欧阳修传》)
【注释】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②治:处理。③废:放下。④服:听从,信服。这里指遵从。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 父 为 吏 常 夜 烛 治 官 书 屡 废 而 叹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母尝谓曰 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 B.死狱也 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C.我求其生 生亦我所欲( 《鱼我所欲也》) D.其平居教他子弟 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②修闻而服之终身。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我们得启示。
强化训练
【解析】 (1)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
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
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你的父亲做官的时候,经常
在夜里挑灯处理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尝”都是曾经,“狱”都是案件,“生”
的意思分别是使……生存,生命。“其”都是代词。
(3)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
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①重点词有:恨:
遗憾。句意:给犯人找活下来(不死)的理由却找不到,那么死者和我都不会感到
遗憾。②重点词有:服:听从,信服。这里指遵从。句意: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
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4)本题是主观性试题,谈谈自己的启发,首先抓住文章的中心,结合人物形象
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我们可以从家庭教育、父亲、母亲等角度进行谈看法。
强化训练
【答案】 (1)汝 父 为 吏 /常 夜 烛 治 官 书 /屡 废 而 叹
(2)C
(3)①给犯人找活下来(不死)的理由却找不到,那么死者和我都不会感到遗
憾。②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 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4)示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材有着重要作用(“修母”教子有方)。
从“修母”能以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孩子看出。
示 例二:做官要公正严明(孩子成长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从
“修父”做官时办案公正、明察秋毫(“修父”对欧阳修的影响)看出。
示例三: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从欧阳修听从母亲教导,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生效仿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