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再现
1.(2017·宁波)阅读
蜕变
蔡澔淇
她用胖嘟嘟的小手紧握着婴儿床的栏杆坐着,舌尖不住地舔着刚长出的两颗门牙,灵澈的眼珠子骨碌地转
动,四处张望。初夏晌午的阳光穿过葡萄棚,在她身上洒满了点点金圈。一片葡萄叶摇曳着飘下,落在她的脚
跟前。
她挪动一下圆滚滚的胖腿,好奇地望着那片落叶。一个黑点在树叶边缘晃动,过了一会成了一条肥厚的黑
线,滑过树叶表面,不声不息地直朝她游动。带毛的黑线爬上了她白嫩的脚踝,小腿肚,膝盖……她觉得一阵
刺痒,那肥厚的黑线直往上爬,越来越近,毛茸茸的身躯越来越大。转眼间一团黑毛已附在她肩上,黑团中有
两粒小眼直盯着她。“达达——,达——达——”她惊慌地尖叫,小手死命地挥舞,重心一个不稳,躺卧下来。
那黑团又开始移动,逐渐逼近,逐渐庞大……
“你还好吧?”交往快两年,未曾牵过手的他紧紧搂住她的双肩,焦急的望着她。
她虚弱地点点头,深吸了口气:“我从小就对毛虫敏感,见了毛虫不是作呕就是昏倒。刚才昏过去多久
了?”
“大概一两分钟,把我吓坏了,”他将她扶正,轻声补上,“奇怪,这么晚了,怎么会有毛虫出现?”
她紧依着他,相偎坐着。见到毛虫引起的疙瘩已消尽了,代之的是满脸燥热。她瞥了他揽着她肩膀的手一眼,
偷偷抱怨:这么晚出现,再半小时宿舍就要 关门了。
真题再现
“妈咪﹣﹣妈咪﹣﹣”最断人肠的呼喊将她手中的蚂蚁上树炒出锅外。她慌忙跑过去,小女儿蜷缩在婴儿
床的一角,满脸诧异的哭叫着。一条毛虫肆无忌惮地在婴儿床的栏杆上爬行,她一阵昏花,用了四十年的心脏
几欲罢工。小女儿挣扎着想爬起来,令人心碎的哭泣成了啜搐。她咬咬牙,解下围裙往栏杆用力一挥,毛茸肥
圆的毛虫滚落于地。她抬起脚,闭起眼重重一踏,觉得脚下一阵瘫软。
“不要怕,”她强抑住胸腹的翻腾,轻抚着女儿泪水纵横的苍白面颊,“不要怕,毛虫并不可怕。”
她坐在摇椅内小憩,枯皱的手握着身旁婴儿床的栏杆。初夏晌午的阳光穿过葡萄棚,在她身上洒满点点金
圈。
“奶奶,”是小孙女清稚的童音,“那是什么?”
她朝小孙女圆胖小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一条肥厚的黑线正由阳光下往阴影处滑动。日光下鲜明的黑线掀开了她
人生的相簿,一组组幻灯片在眼前跳动。她深吸口气,咧开干瘪的嘴,露出仅剩两颗门牙朝小孙女笑笑。
“那是蝴蝶的幼虫。”她说。
【注释】①蚂蚁上树:四川名菜
(选自《台湾极短篇小说集》)
真题再现
• 故事•场景的组合
(1)阅读小说先关注故事。请根据故事内容,各用一个词填空。
小小的毛毛虫、伴随着“她”走过童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
小小的婴儿床,承载了“她”、“ ”、“ ”的童年。
故事以毛毛虫为线索,始于初遇时的 ,历经再见时的恐惧,终于凝望时的 。
• 语言•意义的蕴含
(2)画线句中,“她”两次说“不要怕”,仅仅是在安慰女儿吗?清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称呼•人物的标识
(3)小说中没有出现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用“她”来代替。请说说作者的意图。
• 标题•主旨的暗示
(4)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小说标题“蜕变”的理解。
真题再现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这篇小说以“毛毛虫”为线索,写了她人生的四个阶段,但
文中出现的她又不仅仅指她一人,文章写她成长的四个阶段中,那小小的婴儿床边哭叫的有
“她”,有她的“女儿”,还有她的“孙女”。她的情感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文章对她表情神态语
言的描写看出来。
(2)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语句含义。这里写“她”两次说“不要怕”,是“她”的中年阶段,此时
的“她”已为人母,看见自己的孩子受到惊吓,自然会去安慰.但结合前文对“她”的描述,可
以知道“她”天生怕毛毛虫,特别是青年时,她见到毛毛虫“不是作呕就是昏倒”,所以这里的
“不要怕”还应是对“她”自己的安慰,安慰自己不要怕,要保护好女儿。
(3)本题考查写作人称在文中的作用分析,答此题要读懂小说内容,结合小说的主旨分析作者的
意图。仔细分析,发现“她”在文中分别指代她、她的女儿和孙女,作者是想让情节看似连贯却
又错乱,引起读者的深思,最终恍然大悟。这样更能突出全文的主旨,耐人寻味。
(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内容与主旨分析标题的表义与深层含义。
从文中反复出现的黑色毛毛虫来年地,“蜕变”指黑色的毛毛虫蜕变成美丽的蝴蝶;从文中“她”
的成长过程,又可以看出,暗指她经历岁月的风霜,由幼弱、胆小的少女变为沉稳、大胆的具有
母性的女人。
真题再现
【答案】(1)女儿 孙女 惊慌 平静
(2)不仅仅是在安慰女儿,也是在安慰自己。前文写了她在童年与青年时对毛毛虫的畏惧,特
别是青年时,她见到毛毛虫“不是作呕就是昏倒”,现在为人母了,看见女儿受到惊吓,出于
母性,是安慰女儿不要怕,出于自己的本性,也是在安慰自己不要怕。
(3)她在文中分别指代她、她的女儿和孙女,作者用同一人称代词指代不同的人,意在让情节
看似连贯却又错乱,引起读者的深思,最终恍然大悟。这样更能突出全文的主旨,耐人寻味。
(4)“蜕变”表义指黑色的毛毛虫蜕变成美丽的蝴蝶,暗指她经历岁月的风霜,由幼弱、胆小
的少女变为沉稳、大胆的具有母性的女人。
真题再现
2.(2017·徐州)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香山野桃悄然开
黄亚洲
北京香山,今日风野。
沿着曲曲弯弯的碎石山径一路蜿蜒上山,耳边都是好风,如兽吼。满山的树杈与枝丫,互相打得啪啪响,更不消
说未知何时一路绑于树干的那几十根指路红布条了,痉挛成癫狂状。我们几个上年岁的,各自在营地周围寻找避风
地儿。要这么站在风口的话,人的骨头怕也会哗哗响了。
我顺坡往南,一直走,直至下到一个山坳,顿感风声已柔,便投着一块大石头坐下,歇口气。
才刚举头,便见着那飘飘抖抖的几株野山桃了。那是树还是舞蹈啊,我’晾呆了。一树一树粉白色的花,落在眼
里,真妖娆得不行。
花不大,远望有点像樱花,密密层层的。背景虽是瓦蓝的天,但一树看过去皆是粉白,很难见到星星点点的蓝。
(A)山坡北面风吼起来的那一刻,滑下南坡的一股小小的风,也会吹得这几株野山桃腰肢大颤,那密密层层的花
也就互相厮磨在了一起,那种无声的舞蹈真是热烈;(B)若是北面风声小了,那些秀丽的花顿时就在安静的阳光
下庄敬自强,少女般腼腆,纹丝不乱。
我站起来,慢慢向她们走过去,于是就见着好几只蜜蜂在花间忙来忙去——飞翔得连声音都没有,像是要把全部
的气力都花在吸吮上。
这一隅无声的春景,叫我望得久久出神。幸亏香山今日风大,鬼使神差地让我下到一个不知名的山坳里,有了这
场小小的叫人惊喜的艳遇。
真题再现
感谢兽性发作的风,你啊,你把人性催出花来了。
我不知道世上有多少人相遇过这几株灌木形状的野山桃,相遇过三月的这些婀娜无比的粉色山桃花,还有花间的
这一群闷吞独食的小蜜蜂。
显然,这几株俏丽的野山桃也根本不在乎有多少人看见她们,她们知足,就在这不知名的山坳里,她们守着一小
块蓝天和一方干燥而忠厚的土地,每年三月,准时来一次热烈的舞蹈,或者少女般腼腆地静立着,然后在蜜蜂的帮
助下孕育夏日的小小的山桃,再然后,在寒流里剃发闭眼苦守,等待来年春天的抚摸,再准备一场少女的粉色舞蹈。
甚至,多少年后,她们也会安安静静地倒下,让蜜蜂和蜜蜂的后代从此再也找不见她们。
当然,她们也有后代。她们的后代可能就成长在离她们不远的地方,而一场悄悄的舞蹈也按照美丽的遗传密码,
开始排练。
我今天要是没看见这些,一切也都在进行中。我今天偶然瞥见了她们,一切也都没有被打乱。偶遇就是这么普通,
也是这么惊心。
大家开始下山。一路上我还惦记着那一小群婀娜的野山桃。我想,其实,平凡并不是寂寞。平凡里也有舞蹈、蜜
蜂与爱情,也有令人心满意足的生生不息,不需要多少人在意,也不祈求多少人抬举。有阳光,有风,有蜜蜂,也
就一切都有了。
养在深闺人未识,或许就是生活本来的面目。好吗?挺好。
今天,我就是一只蜜蜂,被风牵着,邂逅了一场少女的舞蹈,意外地被温暖了一番。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5日,略有改动)
真题再现
(1)请按照顺序用原文中的词语写出作者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
惊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在上文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3)文中画线句是用怎样的描写方式写风的?这里写风有什么作用?
(4)“我就是一只蜜蜂,被风牵着,邂逅了一场少女的舞蹈,意外地被温暖了一番”
中的“温暖”有怎样丰富的内涵?
真题再现
【解析】 (1)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而作者的情感也是此文的一条线索。完成时,只要仔
细阅读,不难找出答案。
(2)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赏析。根据题意,从修辞角度人手,可用“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这一句式作答。
(3)此题考查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把握。表现手法有象征、欲扬先抑、托物寓意、化
静为动、对比、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小见大等。
(4)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和字词的理解与把握。完成时,应尽量多角度考虑,既要结合情节本
身,又要结合文章的主旨。
真题再现
【答案】
(1)出神;惊心;惦记
(2)示例(A):“腰肢大颤”“互相厮磨”“舞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野山桃以人
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山桃在风中摇摆的情形,侧面表现了作者对野山桃的仔细观察,从而
抒发了作者对野山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B):“庄重自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野山桃以人的情感,同时又把野山桃比作少
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山桃在风小后,阳光照射下的情态,侧面表现了作者对野山桃的仔细观察,
从而抒发了作者对野山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描写树权、枝丫以及指路红布条的状态,表现碎石山径上春风之
大。这样写的目的,一方面也突出野山桃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的不容易,从而为下文“我”惊呆的
情感埋下伏笔。
(4)①刚经历了冬天,虽然风野,但是无意中看到了在山间顽强生长的野山桃,被它们那种顽强的
精神所温暖。②人生中,我们也会不经意间,在身边发现一些所不熟知的人或者事物并为之感动。
真题再现
3.(2016•广东)阅读答题。
平衡
陈国凡
①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兴冲冲地往家赶。今天星期天,休息。老婆带孩子回了她乡下的
娘家,我难得落个轻闲自在。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
②咦,怪了?怎么钥匙不见了?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了头:“回
来了?找不到钥匙了吧?嘿嘿……”
③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拿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早上出门,见这
串钥匙插在门上,我想许是你走得匆忙,忘了,就先给你放着了。现在该完璧归赵了!要是被陌生人拿去,可就麻
烦大了。”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了屋。
④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
班都不清楚。
⑤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见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
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
⑥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这还得了!说不定我们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我们要不在,他
们可以随便进出啊。你呀你,我一不在,你就到外面自个快活!这下出事了吧!”老婆又数落起我来了。可我连跟
她计较的心思都没了。谁叫自己这么粗心呢?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问老婆。
“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
真题再现
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
⑦“有什么不好的,难道要等到他们把我们家的东西搬空才好啊?真是的。你要不想换,我来换。”老婆的破
嗓门喊得很响。我真担心被人听到。这时,门响了。我开了门,是小王。
⑧“有事吗?”我问。刚说完,我就只想掴自己下,废话,没事,敲你家门干嘛?记忆中,小王没事来敲门,
一次也没有过。小王显得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就是我……我老婆,她……她要我来跟你们说个事。”见
我老婆也在,小王说:嫂子也在啊,那最好了。
⑨老婆只好说:要不,你进来说话?不了不了。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我说完就走。我老婆
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
⑩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我和老婆面面相觑。“我老婆说,换了好,省得你们怀疑我们什么
的。”话音未落,小王已转身,疾步进了屋子,身后传来“嘭”的一声,是关门声。
⑪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可是晚上睡觉时,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两家的锁都
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
⑫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手拿一把新锁。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问小王:“你家也要换锁?
那锁不好好的吗?”
⑬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⑭我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⑮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曾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现。”
⑯呵!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11期,有删改)
真题再现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2)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3)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我”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老婆的“不平衡”产
生的原因是什么?
①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②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为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
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情节发展 丢钥匙 还钥匙 小王要“我”家
换锁
两家换了锁
“我”的心情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真题再现
【解析】 本文通过小王夫妻两个捡拾到我的钥匙,而引发我的信任危机,从而和小王一起换锁的事情,
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信任危机的关注。
(1)此题考察了关键词语的选择。需要填写的词语都是表示心理的,最好是从原文寻找,找不到的要
自己总结。丢钥匙的情节中我的心理关键词语为:窝火;还钥匙的情节中我的心理关键词语为:紧张;
小王要“我”家换锁的情节中我的心理关键词语为:惊讶;两家换了锁的情节中我的心理关键词语为:
平衡。
(2)此题考察了中间文段的作用。中间某段的作用,在内容上一般要联系文章的内容来回答,在结构
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某一情节做铺垫。
(3)此题考察了词语的含义分析。第一句中的不平衡为:对小王一家的猜疑和不放心;对白白花钱换
锁不甘心。第二句中的不平衡为:心思被小王猜透点明而恼火;对小王直言的行为感到不快。
(4)此题考察了题目的作用。回答此题时,这两个题目都可以作为文章的标题,要结合该词语的作用
来回答。答题格式为:认同“xx”为标题。因为XX。
真题再现
【答案】 (1)窝火;紧张(怀疑、不安);惊讶(高兴、惊喜);平衡
(2)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漠;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
写换锁的情节做铺垫。
(3)①对小王一家的猜疑和不放心;对白白花钱换锁不甘心。
②心思被小王猜透点明而恼火;对小王直言的行为感到不快。
(4)示例一:认同“平衡”为标题。
①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
②以小见大,表面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琐事,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
主题。
实例二:认同“锁”为标题。
①锁是小说的线索,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围绕着锁展开;
②含义深刻。锁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信任,含蓄的表现了主题。
真题再现
4.(2015•河南)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
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
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
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
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真题再现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
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
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
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真题再现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
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
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
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
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作者:唐敏。有删改)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2)“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分析。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真题再现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述。概述故事情节时,要按题目要求——“按事情发
生的先后顺序”来概述,尽管文中对“我”帮“他”的情节是插叙的,但事情先发生,应先概
述;“他”帮“我”的情节应后概述。两人帮对方的主要情节要概述出来。
(2)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作用的分析。题目要求“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在“情
节”上,可重点根据她的语言及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的行动来分析;在“主题”
上,可从她对“我”这一陌生人的帮助的角度分析。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结合如下两方面的情节来分析“我”的形象:一是“我”
先前对“他”的帮助;二是“他”现在提到“我”当初帮助“他”时,“我”为维护“他”的
尊严而不说穿。
(4)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段落作用的分析。根据结尾处“他”的对话——“我的车是不到马山
的”可知,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然后从突出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两个方面分析,还可以
从读者的角度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
真题再现
【答案】 (1)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我”在步行返
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
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
(2)①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②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
(3)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
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4)①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②突出受
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
具艺术表现力。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真题再现
5. (2014•丽水)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爬树的男孩
尼古拉斯•保罗(英国)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光。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声熟悉的口哨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看到了什么?”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拉瓦不想回答,但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
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围,看看远方,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
三年了,两人还算默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猴面包树
而充满希望。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摸,要不是因为拉瓦是黑人,连安德烈自己都会觉得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
自己的儿子。当然,拉瓦是不会明白安德烈的心情的,更不会想到,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
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白天的时候,很多纳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
得拉瓦牙痒痒。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觉得那棵树属于自己。
可惜,连安德烈也没想到,梦想会突然破碎。那天晚上,他吹了好几次口哨,可拉瓦就是不肯下来,直到听
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奔来,他知道,出事了。
真题再现
拉瓦毕竟是个孩子,熬不住接二连三的酷刑,便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来。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
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因为安德烈提供的精确信息,纳
粹分子瞬间溃败,整座集中营安全解放。
安德烈伤得很重,但令随军医护人员奇怪的是,哭得最伤心的竟然是一个黑人男孩。毫无疑问,这个男孩就
是拉瓦。在安德烈昏迷的日子里,他一刻都没有离开他的“搭档”。尽管医生开玩笑地跟他解释:“只要挂上水
(打吊针),一定能起死回生,你就放心吧。”可是,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
寸步的意思。
当远处的炮声逐渐平息,安德烈终于睁开了眼睛。可是,拉瓦却不见了,几个医生都非常好奇地询问安德烈,
那个黑人男孩到底是什么人,此刻又突然消失,他到底去哪了。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在安德烈的带领下,一行医生再次来到集中营。顺着安德烈的手指,他们看到,那棵猴面包树的半个树冠已
经不见了,树叶也是稀稀拉拉。显然,它遭炮击了,在烈日下显得奄奄一息。
但这跟拉瓦有什么关系?随行医生面面相觑,却听安德烈一声口哨,树干后便露出了一个脑袋。他手里正拿
着一个医院的吊瓶,准备往上爬。安德烈这次也不再躲在一旁放风了,而是拖着腿往前奔去,也不知是为了那
棵树,还是树后的男孩。
(选自2012年第4期《微型小说选刊》谢素军译)
真题再现
(1)根据你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在下列横线上写出与人物有关的内容。
①拉瓦利用________。
②安德烈利用________。
(2)品读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①【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甲、乙两句中划线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
果?)
②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终于”一词与前文哪些内容相呼应?)
(3)文中写道:“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
请结合语境,揣摩拉瓦此时的心理活动。
(4)猴面包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发现。
真题再现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发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时,结合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围绕“拉瓦和安
德列利用什么做了什么事情”这个结构进行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和对文章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归纳即可。①
安德烈是盟军的间谍,因此必须坚守军队的秘密,所以他受了很大的苦难仍然没有吐出一个字表现了他的宁死不
屈;“才吐出”中一个“才”字表明安德烈猜到拉瓦的去处后内心经过了很多波澜,感慨很多,心情复杂。
②“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说明盟军在得到情报的情况下发动了反攻,并且取得了胜利,救出了
安德烈。这些可以与上文“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
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安德烈)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形
成对应,使得文章更加通顺合理。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根据上下文揣摩拉瓦的心理活动即可。题干要求“揣摩
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应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呈现拉瓦的心理活动,可以结合“惊愕”“没有离开寸步的
意思”这两个关键词进行展开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猴面包树在小说
中的具体作用。从结构来看,猴面包树存在于安德烈和拉瓦的合作、被捕、受刑、得救等各个环节,因此有情节
线索的作用;从内容来看,安德烈和拉瓦的友情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猴面包树展开的,因此猴面包树也有见证两人
生死相依的友谊的作用;而且最后两段曾经见证友谊的大树在战争中被摧毁了,拉瓦拿着吊瓶去拯救被摧毁的大
树的感人画面中也包含着对生命、人性和战争的思考。
真题再现
【答案】 (1)夜色作掩护,偷偷爬上猴面包树,看新鲜事; 拉瓦搜集情报
(2)①【甲】句“也没吐出”表现了安德烈宁死不屈。
【乙】句“才吐出”写出了安德烈此时感慨很多,心情复杂。
②“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
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安德烈)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
机犹在。
(3)安德烈伤得这么重,他会死吗?打吊针真的能救活他吗?他被打成这样,都是我害的。
我要一刻不离地守着他,陪着他。
(4)猴面包树是小说的情节线索,安德烈和拉瓦的合作、被捕、受刑、得救,都围绕着这棵
树展开,它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猴面包树是小说人物生死相依的见证,他们在集中营的生活
与树已融为一体:拉瓦在树上瞭望,安德烈在一旁放风;在残酷的环境中,这棵树让他们满怀
希望,共同坚守;人遭受酷刑,树也经受了战火,一个在死亡边缘徘徊,一个不离不弃陪伴。
猴面包树更是自由、希望与生命的象征,醒来的安德烈,受伤的树,拿着吊瓶救树的男孩,构
成一幅感人的画面,引发人们对生命、人性与战争的严肃思考。
考纲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
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
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
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全国各省市都对这部分知识做出具体说明,如《2018年河北省中考
语文考试说明》中指出:“能阅读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
中心思想。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
作用。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
态度、观点和情感。筛选并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就某一方面提
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2017—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指出:“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
读能力”“在阅读中,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特色作出评价”。
考情分析
历年试题 知识点 考查形式 综合分析
201
7·宁波
文章是小说,考查内容有概括主要内容,理解
句子含义,分析写作手法,理解标题的含义。
填空题、问
答题。
2017•徐
州
文章是散文,考查内容有情感变化,赏析语句,
理解语句的作用,理解词语的含义。
填空题、问
答题。
2016•广
东
文章是小说,考查内容有概括情感变化,理解
某段内容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理解重点语
句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
填空题、问
答题。
考情分析
历年试题 知识点 考查形式 综合分析
201
5·河
南
文章是小说,考查内容有概括故
事情节,理解内容在全文的作用,
理解人物形象,理解结尾的作用。
问答题。 通过近几年中考试题看出,
全国各省市考查记叙文时,一般
选择散文和小说,考查知识点主
要是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理解人
物情感变化,品味重点词语和语
句,理解文段内容的作用,分析
文章的写作特点,理解主旨等。
考查形式主要是填空题、问答题。
2014•
丽水
文章是小说,考查内容有概括故
事情节,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线索
的作用。
填空题、
问答题。
知识归纳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解题技巧点拨汇总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并有适当抒情、议论),以
写人、记事、状物、绘景、咏怀为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有三种类型:
1. 新闻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它是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常
用的形式。2. 传记类,包括人物传记与回忆录两类。3. 文学类,包括散
文与小说两类。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性的记叙文,
可记事写人,状物绘景,咏事抒怀。
通过分析近几年中考试题看出,全国各省市考查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时,主要考查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情感变化,品味重点词语和语
句,理解文段内容的作用,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理解主旨等。我们可以
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有效的复习:
知识归纳
一、掌握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法
1、 把握“六要素”
“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抓住它们,有助于
把握文章的结构,弄清中心事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但是,“六要素”并非所
有的记叙文都必须具有,有些文章里,某些要素不交代也不影响内容的表现;有些
文章不直接交代,需要根据上下文去推断。
2、明确人称,理清顺序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以第二人称“你”直接与所写人物面对面讲话的甚少,以
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记叙的一目了然,很容易分清。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作品,如
小说,即便是作者为作品人物的原型,所写内容取材于作者经历,“我”也只能视
为艺术形象,如《社戏》中的“我”。有的“我”是作品中主要人物之一,性格鲜
明,形象突出,需重点分析,有的仅仅起串联情节作用,为线索人物。
知识归纳
记叙的顺序,一般而言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是按照事情发生的自然顺序叙述,内容理解掌握较简单,但容易平铺直叙,行
文呆滞。为避免这个不足,本身情节欠曲折生动的记叙性文章,多采用倒叙、插叙等
方式。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提到前面先写,这种结局或后发生的
事往往是最突出、印象最强烈的场景和片断。使用倒叙为了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
插叙是暂时中断叙述,插入有关内容后,再接续原来线索叙述的一种方式。
3、抓住线索,掌握布局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它是作者展开文章内容、安排
情节的思路,是布局的重要手段。一篇记叙文的线索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定,可
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可以是情,可以是活动,可以是时空的变化,还可以
是某种行为、问题、认识,甚至是一句话。文章的线索,是有标志可寻的,在阅读过
程中要十分注意。只有理清线索,才能对全文布局做到心中有数,分清层次,把握文
章结构特点,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知识归纳
4、从表现手法看重点和主旨
记叙文主要是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等,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
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记叙,是作者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待和说明,是记叙文中最基本的
表达方式。描写,是作者用形象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
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环
境描写、行为描写等。从另一个角度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等。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
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好的记叙文尤其是散文,往往有不少抒
情议论成分。运用抒情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与作品内容产生共鸣,
从而起到更好显示中心思想的作用。议论在记叙文中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叙
之事的内涵,起画龙点睛之作用,议论句往往是一篇记叙文中需要抓紧不放的关键
句子,揭示段旨与主旨的句子,所以阅读时要留意关注。
知识归纳
5、留意过渡与照应
一篇文章,根据内容的推进,可以分出许多层次,大的层次加以依照自然段规
定出来,但在分辨层次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一些语言形式上的标志。从形式上看,
大的成分之间往往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只要找到了它,就不愁分不清大的部分。
有些过渡是通过一个句子或一个表示并列、递进、选择、总分等关系的词句完成的。
对于这些词句,遇到了要用心揣摩,弄清作用。
照应的特点是“前伏后应”,它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前后照应,包含内容对
文体的照应,结尾对开头的照应;一种是反复照应,这种照应在形式上也属前后照
应,不过它与前后照应作用不同,它是在一篇文章中,对重要问题和内容采用多次
相互照应的手法,这种照应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能起到加强作用。
此外,恰当安排详略、细节描写、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也对表达文章的
思想内容起着重要作用,阅读过程中也应高度重视,才能达到阅读记叙文的最佳效
果。
知识归纳
二、把握中考考查内容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课程目标中对阅读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
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
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
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
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近年中考试题,
我们可以梳理出中考记叙文考查内容主要有:
1、把握记叙的线索和顺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正确归纳文中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掌握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
式,并能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
5、对文章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
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解决疑难问题。
知识归纳
三、记叙文阅读的具体答题技巧
一篇文章的内容总是顺着一定思路来安排的,总有点规律可循,如中心句后往往有
支撑句对其进行解说,对中心句的理解就可定向在其后的支撑句上。散文中抒情、
议论性文字往往表达主旨,抓住它就抓住文章的核心。就一些知识点来说,其作用
也有规律的,如记叙这一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作用不同。在记叙文中通过事例
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或人物的感情等;在说明文中往往是举例子,说明事物特
征;在议论文中是举例论证,阐述事理。我们掌握具体的答题技巧就可以事半功倍。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方法:(1)写人或事的记叙文或段落: 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做
什么事+什么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2)写景的记叙文或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3)抒情的文章或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知识归纳
2、分析文章思路
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表达思想的路径、 脉络。考查时,
有时让分析局部的思路,有时让分析全文的思路;有时用填空题的形式,补充文章
的思路;有时用问答题的形式概述文章思路。
分析思路时,首先按以下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理清文章脉络: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词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词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按人物的情感变化。(找表示情感的词句)
(5)总分总(掐头去尾)。
然后,用清楚明白的语言将文章思路概述出来。
知识归纳
3、记叙线索及作用
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它
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
线索类型:(1)人物(2)事物 (3)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变化(7)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把握线索常用的方法有:
(1)标题入手法。标题是每篇文章的眼睛,从标题中可以大致看出文章所要描述的内容,反映的文章主
旨。
(2)抓关键物法。在记叙文中,一些小物件一旦被有机地组织进作品就常常产生异乎寻常的艺术功用作
品,在文中反复出现,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3)抓住重点语句法。重点语句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段落或文章中的中
心句、过渡句,记叙性的文章中作为点睛之笔的抒情、议论的语句等。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
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它们就可能找到线索。
(4)抓关键位置法
线索在文中的体现, 多半在标题、 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这些位置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
词语可能是线索。
知识归纳
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主要情节、事件、人物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例:( 2017山东省烟台)第④段在记叙顺序上属于 ,其作用是 。
答:插叙;补充交代了卞明师兄三人的手艺与不同的命运,为下文擂台赛上师兄弟分
别上台开锁的情节作铺垫。
知识归纳
5、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感情
文章的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考试题型一般为:
作者的感悟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或
者作者对什么持什么观点态度,概括主要观点。
概括文章主旨的方法:
①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阅读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
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②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
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③从分析文章中一些关键语句入手。有的文章在开头或结尾,会有一些暗示或点明文章中心的
关键语句,这些语句常是议论句或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④从概括内容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
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⑤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有的文章在分析文章的中心时,还需要了解、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
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这样
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
知识归纳
理解作者感情的方法:
①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
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②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
度,有时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
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③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
言外之情。
知识归纳
6、梳理故事情节
首先,明确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有序幕
和尾声。
其次,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情节之间的联系。
最后,按一定的顺序概括故事情节: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做什
么事+什么结果。
例:(2017年重庆市)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①→ → →②→ →
答:①→教“我”磨面作饼→给“我”压岁钱→②→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
佩的去向
知识归纳
7、赏析文章语句
赏析文章语句时,有的指明具体语句,有的是自由选择语句。自由选取句子时,可以
选择这几种句子: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
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或表现
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的句子)
。
有的题目指明赏析角度,有的没有指明赏析角度。没有指明赏析角度的,可以尝试从
下面角度进行赏析:
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用词技巧,抒发的情感,思想内涵等。
知识归纳
(1)从修辞角度赏析
从这个角度进行赏析要说出两个作用:①该修辞本身的作用。②该修辞在句子语境下的作用。
常见答题形式: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表现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
想感情/思想内涵。
①比喻、拟人: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
②排比 答题格式:非常有气势,强调了+对象+特征。
③设问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④对比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⑤反复: 答题格式:强调了------,加强了语气。
例如:(2017天津中考)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
作用。
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
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
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冬日雪夜,风停夜静,山野村 庄一片恬静安谧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温馨故园的喜爱之情。
知识归纳
(2)从句式特点方面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
答题格式:这是个……句,有……的表达效果/作用 。
长短句结合,使语句有参差美,句子对仗工整,使句子有整齐美。
常见的几种句式表达效果为;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反问句,加强语气。
感叹句,抒情强烈。
双重否定句,突出强调。
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
知识归纳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主要包含下面几种:
①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
效果。
②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③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 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⑤对比手法
作用:将……和……对比,突出事物(人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知识归纳
⑥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
思想、感情等。
⑦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
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⑧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
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⑩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知识归纳
(4)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
人物描写手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描写,正
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静态描写、动态描写,还有
从不同的感觉器官的角度进行描写。
答题方法:这句话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 细腻/ 强调/ 突出 +具体化(写
出了……内容、心理)+表达效果(感情/ 性格/ 主题等)
例:(2017年浙江省台州市)阅读第③~⑱段,指出这部分文字运用的描写手法,
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语言描写,具体展示了米勒斯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表现出米勒斯先生的善良,
对小男孩的热情与真诚。
知识归纳
(5)从用词技巧的角度赏析
从用词技巧的角度赏析,一般品味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等,一般从准确性、
生动性的角度进行品析。常见答题形式:
“_________”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准确)地写出了___________的特点或内容,/
表现了________(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例如:(2017重庆中考)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一个“流”字,生动形象写出了山茶遍野,茶叶呈现红色,写出了叶嫩,充满生机的情
态。
知识归纳
(6)从抒发的情感角度赏析
理解句子抒发的情感时,要结合文章主旨、写作背景和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常见
答题形式:
这个句子运用……的方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人物……的情感。
(7)从思想内涵的角度赏析
理解句子的思想内涵时,也要结合文章主旨、写作背景和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常
见答题形式:
这个句子意蕴深厚,包含深刻的哲理,表现了……的思想/哲理。
知识归纳
8、记叙文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句子或段落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有:
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点明中心(揭示主
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有:
(1)记叙文开头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④设置悬
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③为下文××埋下伏笔
④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⑤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知识归纳
记叙文结尾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①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④点明××中心,升
华主题;⑤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⑥前后照应
例:(2017·眉山市中考)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交代了“我”很久没看“快手刘”表演的原因,或对他过去表演的怀念,
为下文写快手刘的苍老、表演失误作一定的铺垫。
知识归纳
9、人物描写的作用
(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描写了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姿态,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
性格等情况。
(2)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
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
××品质。
例:(2017·贵港市中考)第八段划线句子最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心理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张郎当时内心的兴奋,引出下文带着玉石艰难的向
前行进的情节。
知识归纳
10、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作用:①交代背景,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环境气
氛③烘托人物的××情感 ④预示人物的××命运 ⑤突出人物性格 ⑥推动故事
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
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②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③交代人物的
社会关系。④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 ⑤揭示文章主题。
知识归纳
11、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方法:一般是望前找,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
否适合。
例如:(2017·威海市中考)第⑦段中加点词语“这些”指代什么?
答案:持有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葆有一颗平常心和
永不褪色的童心。
知识归纳
12、理解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表达技巧
(1)鉴赏人物形象方法:
首先,要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通
过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再次,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
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把握人物形象;最后,要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
者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
(2)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
互文、反复等。
②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
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知识归纳
③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拟人手法、夸张手法、象征手法、、对比手法、、衬托手法、
讽刺手法、欲扬先抑、前后照应(首尾呼应)、设置悬念、卒章显志、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等。
④选材方面的特点
散文一般是形散而神不散。常见题型:文章写的是——,为什么还要写——?
解题思路:
a、可进行相关、相似联想:被问对象如在写作重点之前,则是为了形象地引出写作
重点,更利于人们接受。被问对象如在写作重点之后,则是为了丰富文章写作内容,
深化文章主旨。
b、也可进行相对联想,从“对比(反衬)勒------”或“突出了(强化了)-------”角度回
答。
知识归纳
例如:(2017·宁夏区中考)文章的题目是“乡宴”,开篇却从做乡宴的“大师傅”写
起,这离题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
答:不离题。开篇大量的内容写做乡宴的“大师傅”,为下文写大爷做乡宴做铺垫;
使 文章内容更充实,突出主题。
例:(2017·益阳市中考)第④段写麦子成熟季节时,还写到了楝子花开和石榴花
开,有何作用?
答:写“楝子花开”衬托小麦“灌浆时节”的艰苦。写“石榴花开”衬托小麦成熟后
丰收的喜悦。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升华了文章情感。
例:(2017•衢州中考)文章安排老人与青年下棋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下棋的情节一方面表现两人相处的和谐愉快;另一方面也为故事的发展做了铺
垫,暗示两人将会经受真实战争的考验;棋盘上的战争与真实的战争形成对比:一
个温馨和谐,一个冰冷残酷。
知识归纳
13、文章题目的作用
主要有以下作用: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作为文章展开情节的线索;
③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④具有象征意义;
⑤语带双关;
⑥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兴趣。
例:(2017·六盘水市中考)文章以“我的妈妈是老虎”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文章的写作对象。
知识归纳
14、评价感悟题
解答评价感悟类试题,首先要读懂读透文本。只有读懂读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
倾向、对人物的态度,才能找到评价的落脚点,评价感悟才不会空洞。其次,观点
要明确,感悟积极向上。这类题涉及我们的价值取向,赞成、反对、歌颂、抨击都
要旗帜鲜明;感悟忌空泛论事,在联系实际、结合原文基础上体现积极向上的态度。
第三,力求体现个性。评价感悟型的题目开放性较大,多不设答案,有创意、角度
新、有文采,评出个性,悟出独特感受让人耳目一新才能有所超越。
答题思路: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
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
自己的亲身经历。
强化训练
1、(2018•湖北省孝感市)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守桥
茑俊康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
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
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迄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
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的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
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弃。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看抖
动了一下。这时,一颗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
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溧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
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卢,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让着大桃树。大祧树卡在那里,死死地,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
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卞着。树上的溧浮物越聚越多。
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控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
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刹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 快回家
去拿锯子。”
强化训练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老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
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 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
枝、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老葛把绳子一头栓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稞大树上。老葛拿着锯子。
亳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妻于用手拉着缆子。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爬上大树,老葛扶了一
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妻子站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慢点,慢点,
不要慌! 千万不要让洪水把你冲下去了。”老葛没回答,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夫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
的最粗的树枝。
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
学生们乖乖站在那里,看着老葛。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村长也来了。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村
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村长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
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溧浮物随着洪水,轰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⑧水位下去了。桥面完全露了出来。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
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
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拿到奖金
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
底地加固了一下。
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长都来到了现场。衬长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老葛
强化训练
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村长说:“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
就是。”老莴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我想给孩子们再上堂课。”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
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服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
(1)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阅读文章第②-⑧段,概括补充“守桥”的情节。
开端:老葛看见洪水涌来,一颗大桃树堵在了桥洞口。
发展:________ 高潮:________
结尾:村长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的大桃树。
(3)第四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答出两点即可)
(4)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 , 大叫一声:“坏了。”(划线词“轰的一声大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划线词“紧
紧”“慢慢”“湿润”反映孑校长怎样的心理变化?)
(5)爱,往往能铸就伟大的人格,例如文中主人公正是基于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才有了义务守桥,舍身护
桥的壮举;爱,也往往能铸就伟大的事业,例如,爱迪生,居里夫人正是基于对科学的热爱,才为人类科学事业
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作为学生,我们的血液里也应该多流淌“爱”的因子,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爱”对
你的成长产生的有益影响。
强化训练
【答案】 (1)①“守桥”是主人公老葛退休后义务承担起来的“工作”,也是小说在洪水中奋
力守桥这一主要情节。②既是指主人公老葛守护学校门前河上的小桥,也起指主人公守护了内心
“教书育人”的“桥”。表现出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无限热爱。
(2)老葛拉不动卡在桥洞口的桃树。石桥危在旦夕;老葛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锯子锯树。
(3)①交待了供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渲染紧张气频;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措写大桃树敏洪
水冲下卡在桥洞口做铺垫;③推动情节发展;④表现出主人公老葛英勇、善良.责任心强.甘于
奉献的优秀品质。
(4)①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葛看到桃树卡在洞口时内心的震惊与担心,表现出形
势的危急,以及老葛准确的预见性和强烈的责任心。②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捕写,写出校长在听
到老葛的委求竟然是再给孩子们上一堂课时,由不解到理解再到心生敬佩的心理变化过程。
(5)在我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无数双关爱的手。正是这些手的搀扶,孕育了我们的自信和坚
强、正直和善良。我们应用心记住那些关爱过我们的人,并因此常怀感恩之心,把爱心播撒在我
们。
强化训练
【解析】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
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守桥”字面意义是主人公老葛退休后义务承担起
来的“工作”,也是小说在洪水中奋力守桥这一主要情节。深层意思是指主人公守护了内心“教书育人”的
“桥”。表现出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无限热爱。
(2)考查故事情节。情节概括题,通篇阅读,全盘把握,分出层次,根据要求找出要点内容,找到关键词,
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本文故事的发展是老葛拉不动卡在桥洞口的桃树,石桥危在旦夕。而故事的高潮
是老葛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锯子锯树。要以哪发生了什么事情或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
(3)考查情节的作用。“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
如雷的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弃”这几句是对洪水肆虐的描写。内容
上交待了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渲染紧张气氛,表现出主人公老葛英勇、善良、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
优秀品质。结构上引出下文。为下文措写大桃树敏洪水冲下卡在桥洞口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要从内容和
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答作用时要考虑的人物的形象。
(4)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一句,“心里轰的一声大响”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葛看到
桃树卡在洞口时内心的震惊与担心,表现出形势的危急,以及老葛准确的预见性和强烈的责任心。二句“愣
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捕
写,写出校长在听到老葛的委求竟然是再给孩子们上一堂课时,由不解到理解再到心生敬佩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作用时要结合人物的形象和心理变化。
(5)题干“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爱’对你的成长产生的有益影响”。根据对所给材料的分析,这里“爱”
的含义是感兴趣,热爱的意思。所以要结合实际谈兴趣,对某种知识的热爱使自己受益。
强化训练
2.(2018·湖州四中教育集团模拟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爸爸最值钱
[美]布赫瓦尔德
一天,我从儿子房间门口经过,听见他正在打字。
“想写点什么呢?”我问他。“正在写回忆录,描述做你儿子的感受。”听了他的话,我的心里甜丝丝的,“写
吧,但愿在书中我的形象还不坏。“放心吧,错不了!”他说,“嗨,爸,商量件事。你把我关进牛棚,用你的皮
带抽我,像这样的事,我应该在书中写几次啊?”这使我愕然。“我从未把你关进牛棚,也没有用皮带抽你啊!再说,
我们家压根儿也没有牛棚。”
“我的编辑说,要想使书有销路,我应该描述诸如此类的事:当我做错事的时候,你狠狠地揍我,继而又把我关进
厕所。”
“可我从来没有把你关起来啊!”“那是事实。但编辑指望我的故事能使读者大开眼界,就像加里·克罗斯比和
克里斯蒂娜·克劳索德写的关于他们父母的故事那样。他认为读者想了解你的私生活一一你的庐山真面目。现在儿
辈们都在写这方面的书,而且都是畅销货。假如我也把你描述成一个堕落的父亲,你不会反对吧?”
“你一定要这样做吗?”
“是的,必须如此。我已经预支了一万美元,他们的条件是我必须揭露你的隐私。你可以读一读我写的第二章。
内容嘛,是你在一次演讲台上闹出了大笑话,会后你酩酊大醉地回到家中,把我们所有的人都从床上轰了起来,逼
着我们刷地板。”
“你知道得很清楚,我从来没有这么干过。”
强化训练
“哎呀,我的爸爸!这只不过是一本书。我的编辑喜欢这样的书,第三章他最中意了。那一章中,你对母亲拳
打脚踢,大耍威风。”
“什么?我揍了你母亲?”
“我并不是说你真的伤害了母亲。不过,我还写了我们几个小孩惯于藏在毛毯底下,这样我们就听不到母亲挨
打时那种声嘶力竭的叫声了。”
“天啊,我从未打过你的母亲啊!”
“可我不能这么照搬事实。编辑说过,成年人是不会花十五六美元去买《桑尼布鲁克农场的丽贝卡》的。”
“好吧,就算我用皮带抽了你,揍了你母亲。除此我还做了些什么?”
“对了,我正在第四章中写你拈花惹草的事呢。假如我写你常在凌晨三点钟把那些歌舞女郎领进家门,你说人
们会不会相信?”
“我敢肯定,人们会相信的。但即使这是一本畅销书,难道你不认为这太离谱了吗?”。
“这是编辑的主意。平时,你没有粗暴待人的恶名声,这样一写,读者才会真正感到惊奇、刺激。对我不会有
什么损害的。”
“对你是没什么损害,但对我可如同下地狱了!”我再也按捺不住,冲他吼叫起来,“那我究竟做了点好事没
有?”
“有。其中有一章我特别写到你为我买了第一辆自行车,但编辑让我删去了。因为我也写了圣诞节的事。那次,
我跟你顶嘴,气得你把一碗土豆泥统统扣在我的脑门上。编辑说这样的两码事写在一起是会把读者搞糊涂的。”
强化训练
“那你为什么不写仅仅因为你数学考试得了‘良好’,我就用冷水把你从头淋到脚?”
“你说得好。那我就这样写,一次我得肺炎住院,你这位当爸爸的甚至连看都不看我。”
“看来你是想把你的父亲以一万美元出卖了?”
“不仅是为了钱。编辑说如果我把一切都捅出去,那就连巴巴拉·瓦尔德斯都会在他主持的电视节目里采访
我,那时我就再也不用依靠你来生活了。”
“好吧,如果这本书真会带给你那么多的好处,你就干下去吧。要我帮忙吗?”
“太好了,就一件事。你能不能给我买一台文字加工机?如果我能提高打字的速度,这本书就能在圣诞节前完
稿。一旦我的代理人把这本书的版权交给电影制片商,我就立即把钱还给你。”
(选自《课外阅读》2008年第1期)
(1)根据提示,概述文中
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2)儿子为什么要歪曲父亲的形象?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中儿子的话语中多次出现谁的身影?这个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以“爸爸最值钱”为题的意图。
故事情节 父亲的心理变化
听到儿子在写回忆录 父亲感到心里甜丝丝的
儿子歪曲父亲的形象,还要同父亲商量应该写几次 父亲感到________
当父亲听到儿子荒唐的解释时 父亲感到________
意识到事情已经不可挽回 父亲________
强化训练
【答案】 (1)惊愕(愕然);愤怒(气愤);无奈(无可奈何)
(2)这三个句子都运用了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儿子深受唯利是图思想影响而利欲熏心的形
象,揭示了儿子歪曲父亲形象的原因不仅是为了钱,还为了能在电视节目里接受采访而出名,从
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3)多次出现编辑。编辑的所有建议都是为了迎合读者肤浅庸俗的阅读趣味,从而获得书本的
畅销来挣更多的钱,此人物从一个小的侧面反映了社会唯利是图的现状以及人们无聊猎奇的阴暗
心理,有以小见大的效果。
(4)①标题将“爸爸”与“值钱”巧妙地搭配,具有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②
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儿子为了一万美元把父亲的形象加以歪曲的故事,“爸爸最值钱”精练地概括
了这一内容。③小说反映的是在唯利是图的社会中金钱对人性的扭曲,“爸爸最值钱”揭示了这
一主题。
强化训练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概述文中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①情
节:儿子歪曲父亲的形象,还要同父亲商量应该写几次。父亲感到惊愕(愕然)②情节:当父亲
听到儿子荒唐的解释时,父亲感到愤怒(气愤)。③情节:意识到事情已经不可挽回,父亲无奈
(无可奈何)。
(2)此题考查对划线句子的分析能力。可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三个句子都运用了语言描写,生
动地刻画出儿子深受唯利是图思想影响而利欲熏心的形象,揭示了儿子歪曲父亲形象的原因不仅
是为了钱,还为了能在电视节目里接受采访而出名,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3)此题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联系文章内容可知,文中儿子的话语中多次出现编辑。编
辑的所有建议都是为了迎合读者肤浅庸俗的阅读趣味,从而获得书本的畅销来挣更多的钱,此人
物从一个小的侧面反映了社会唯利是图的现状以及人们无聊猎奇的阴暗心理,有以小见大的效果。
(4)此题考查学生对标题的分析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可知,①标题将“爸爸”与“值钱”巧妙
地搭配,具有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②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儿子为了一万美元把父
亲的形象加以歪曲的故事,“爸爸最值钱”精练地概括了这一内容。③小说反映的是在唯利是图
的社会中金钱对人性的扭曲,“爸爸最值钱”揭示了这一主题。
强化训练
3.(2018•宁海中学风华书院月考)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天道立秋
1990年立秋日,是个神秘的日子。
年复一年地,北京人渐浙开始从春末就恐怖地等着入伏。一天天地熬,直到今年是一刻刻地熬。长长无尽的北京
苦夏,在这一回简直到了极致。
一点一点地挨着时间;无法读书,无法伏案。不仅是在白昼,夜也是潮闷难言,漆黑中的灼烤实在是太可怕了。
我有时独自坐在这种黑热里,像一块熄了不多时的炉膛里的烧烬。心尖有一块红红的煤火,永无停止地折磨着自
己。似乎又全靠着它,人才能与这巨大的黑热抗衡。久久坐着,像是对峙。
天亮以后几个时辰,大地便又堕入凶狠的爆烤。有谁能尽知我们的苦夏呢?
街上老外,满脸汗水。
度夏的滋味、中国人是说不出的。
后来愈热愈烈,我几乎绝望。再这样热下去,连我也怀疑没有天理了。
可是,那一天是立秋。上午我麻木地走进太阳的爆烤。我已经不信任节气,不相信北京今年夏天还能立秋,我已
经决心和这个毒日头熬到底了。那一天,家家户户的月份牌和挂历上都印着——1990年8月8日,立秋。可是我没
有半点预感。我没有任何对于它的期待,没有想象那种享受。在久久的煎熬中,预感与灵性,以及想象,都真的
萎蔫了。
火一样的上午,过去了。
中午时我还是没有预感。只是挤命做着自己最爱做的一件事。这是一种唯一的度命方式;沉沉地抓紧, 竭力地证
强化训练
明在恐怖的酷热中,一切都呈着残酷感,但又呈着难言的美。
走进下午的阳光时,我看见人的影子在蠕动。我觉得胜利的感觉浮在自己颊上。生命又战胜了,我默想,这样
活着如同战士。
下午的阳光开始显得五彩摈纷,美丽得让人忘却了残酷,异想天开地看见一丝温柔。如同一个在四面戈壁沙漠
中的扳道工,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低低的、女性的唤声一样。即使如此﹣﹣在那个瞬间里我也并没有意识到它。
突然觉出“凉爽”的一刹那,我怔了一怔。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地浸漫而来 , 一瞬之间,不可思议,永远汗流浃
背的身体干了。我吃惊地回顾,发现行人们——北京人们都在彼此顾盼。接着,满树叶子在高空抖动了,并没有
风,只是树杈间传来一个讯号。我差一点喊出来,一切是这样猝不及防,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
天地人间。
我几乎想落泪。久久的苦熬居然真能结束,立秋是真实的。只这样怔了一刹那,天空中那凉爽开始疾疾运行。
如同有一只无形的巨手,按动了一个无形的天道的开关,把怜悯和公正一同随着凉爽送进了这个苦难世界。蓝天
顿失了那种眩目的光亮,此刻蓝色纯正。风升得更高,连梢尖上的叶片也在凝思——但是涌涌的凉爽漫天盖地而
来,在这一个时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
我感动地站在大街正中。
我在沉默着呐喊。我是证人,我证明天理的真实。凉爽溶化着抚摸着我。它是证人,它证明我坚持到了今天。
立秋……中国简练的总结呵。那个时刻里我突然懂得了古典的意味。古人的遭遇,古人的忍耐,古人的感受与判
断,以及古人的划分与总结。立秋二字,区别凉热,指示规律,它年复一年地告诉我们这些愚钝的后人——天道
有序,一切都在更大的掌握之中。
从那一刻立秋之后,我和北京人便享受着凉爽的快感。人人都心平气和了,等着下一个更痛快的节气。同南方
强化训练
北方的人们交流,大都感受略同。立秋律,执法全部中国。听说,有个老外在立秋那天激动地说:你们中国人的
节气真棒!
回想以前许多年都没有留心。年年立秋,我都没有感性。也许是从未经历过这样一个残酷的苦夏吧,也许是因为
从小缺少关于天道的教育。
沐浴着广袤无际、阴柔轻漫的凉爽,我久久感动着。从那立秋的时刻至今,我每一天每一瞬都意识着这秋之伟力。
我不再迟钝,不错分毫,我用肉躯和心,一点一点地品味着、记录着。我想证明——天道的存在;但我已经预感
到证明的艰难。
因为,中国早就证明完毕,而且语言简练至极,仅仅用了两个字。 (选自《荒芜英雄路》,有删改)
(1)从苦夏到立秋,“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阅读全文,加以概述。
(2)下面是文中关于“凉爽”到来那一刻的一组描述。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地浸漫而来
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人间。
但是涌涌的凉爽漫天盖地而来,在这一个时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
结合划线词,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这样描述的作用。
(3)阅读散文可以沿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脉络,读出文章的意蕴,获得自己的感悟。阅读下面句子,结合文章内容,
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陈述你的理解和思考。
“我”:我是证人,我证明天理的真实。
“我”:立秋……中国简练的总结呵。那个时刻里我突然懂得了古典的意味。
“我”:我不再迟钝,不错分毫,我用肉躯和心,一点一点地品味着、记录着。
强化训练
【答案】 (1)“我”的心理从苦夏时的“恐怖”“绝望”,到立秋时变得“吃惊”“感动”“心平气和”。
(2)从“浸漫”到“充斥”再到“漫天盖地”,“凉爽”的程度逐层递进。这组描述生动写出了凉爽在
“分秒之间”猝不及防地到来,铺满天地,消除全部往昔的苦热,语言准确,极具张力。这种凉爽
与上文“我”在苦夏中的久久煎熬形成强烈反差,为下文“我”在立秋到来时的“久久感动”和顿悟作
铺墊。
(3)在无尽的苦夏中,“我”与酷热相抗衡,已经不信任节气,但当凉爽到来的一刹那,“我”瞬间
感受到立秋的真实存在。“我”的经历古人早就体验过,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二十四节气,
来区分大地上的寒热变化、生命流转。立秋让“我”顿悟天道有序,万物皆有规律。在生活中,我
也感受到节气的神奇,惊蟄一到,春雷始鸣。“节气”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意,给人以肩示,提醒后
人心平气和地接纳、速守天道法则。
强化训练
【解析】 (1)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梳理能力。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写
作思路,从文中找出有关“我”心理情感描写的句子,提取出关键词或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即可。
描写“苦夏”时,第8段写道:“后来愈热愈烈,我几乎绝望。再这样热下去,连我也怀疑没有天
理了。”表现“我”当时的内心的“绝望”;立秋时,结合文章第14到16段的描写,可以看出我
当时的“吃惊”“感动”“心平气和”。
(2)本题考查句子中关键词的赏析,体会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以结合语境来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然后将三个句子相互联系,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作用。从
“浸漫”到“充斥”再到“漫天盖地”,可以看出范围逐渐扩大,在文中主要通过这三个句子,
表达出“凉爽”的程度逐层加深。从内容上看,这组句子表现了“凉爽”到来的突然;从结构上,
引出下文“我”的一系列反思,为表达对古人对天道的正确解读的敬佩与崇敬作铺垫。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谈感悟的试题,认真研读
文章,深刻理解“立秋”内涵,联系阅读积累或生活经验进行阐述即可,同时注意表述语句的连
贯、简洁。
强化训练
4.(2018•四川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 题。
想象鸟鸣的幸福
①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缘于它们质朴的乡土味。鸟们是乡村 的天使,是乡村用雨水
和谷粒喂养出来的。它们总会在某个淅淅沥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在 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话。我知道好多人不知道应该把自己归到城市一 族还是乡村一族,既渴望乡村的自然,也期盼城市的奢华,
就是这样矛盾的统一体。在接近 最乡村的人物或者物什时,我们会习惯地用城市的口吻说:那些乡村老大。
②春天来了,仿佛空气在燃烧。这是一部电影里的对白,这句话让我感动。我想到的不 是春天,而是与乡村春
天有关联的事物:鸟鸣。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 路口,从一家的房顶抵达另一家的房顶,
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 庄。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禁
地飞起来。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
清清纯纯地传过来。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象那么好听的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 记得看过这样一
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多好。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这样想 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
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③依然回到乡村的视角上来。鸟声,这是个有着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 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
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 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对于村庄,我
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荫丛中,水墨画 般的村庄在熹微的白光中显现出模糊的轮廓,四周雾霭萦绕,
看不出一切具体的具象。一个
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 跳跃啁啾,细碎的
强化训练
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
④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典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 鸟。勤劳的燕子一身黛
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而体形更纤小、毛色 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麻雀,则极
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 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
“贫民”。我深以为然,平常日 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叽叽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
地歌唱,单一 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及至同存共荣的 一种
飞翔动物。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地一声弹响。 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
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我相信其中的 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⑤这些可爱的小鸟,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曾被人为地列为“四个坏蛋”之一,几乎被 人们赶尽杀绝。这让我
想起《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 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
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 最亲密的联盟。”
⑥兔子也好,鹧鸪也罢,它们是自然的亲近 者。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
《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
听唉乃声,方不虚此生耳。”此种情境,今天的 我们已只可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又哪里还有心静听?因此,
对于我来说,对于我生活的城 市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
强化训练
(1)阅读前三段,请概括鸟声的特点。
(2) 作者认可“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3)第⑤段插叙上世界五十年代鸟遭受迫害一事和引用《瓦尔登湖》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4)分析下列句子隐含的思想感情。
①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
②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
(5)文章最后一句说“对于我来说,对于我生活的城市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你是如
何理解的?请根据文意概括解答。
强化训练
【答案】 (1)质朴(乡土味)、清纯、古典(诗意)、暖意(温暖)。
(2)其貌不扬(平凡);出入场所都在瓦楞、林间、或是搭在墙洞里的草窝中;鸣声单一如 马
路歌手的歌唱;和鸡狗一样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前一句运用对比,把历史上人们捕杀与鸟鸣的美好形成对比,后一句引用《瓦尔登湖》 中
的话,表明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声,突出文章的中心。
(4)①运用“情不自禁”“飞”等词,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倾听清纯的鸟鸣声时的幸福。②运用
反问,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不能像动物一样成为自然的亲近者的遗憾。
(5)本文通过想象,描写了一系列美好祥和的画面,表现了鸟鸣声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作者对 美
好事物的渴望,也写出了现代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 的灾
难,从而表现作者对美好东西缺失的遗憾与伤感之情。
强化训练
【解析】 (1)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
概括出“质朴、清纯、古典”等特征即可。
(2)学生应了解插叙情节的内容,明确插叙情节在文章中对情节叙述和人物刻画的表达作用,结合语
境做具体分析和回答。此处前一句运用对比,把历史上人们捕杀与鸟鸣的美好形成对比,后一句引用
《瓦尔登湖》中的话,表明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声,突出文章的中心。
(3)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反问:增强语气,
强烈抒情。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
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5)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
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此处点明题意,深化主
题。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来谈合理即可。
强化训练
5.(2018•杭州市月考1) 读下文,回答问题。
棕榈
老屋后面是缓斜的土坡,坡顶上矗立着一片棕榈林,称之为林,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六七棵棕榈而已。也许是地
域、水土和气候的缘故,几棵棕榈生得矮小而萎缩。天性爱爬树的孩子也不和棕榈亲昵,对外表丑陋的它们缺乏
好感。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棕榈身上找不到我们认为弥足珍贵的东西。
小时候,整天吃不饱似的,每天挖蕨根,刨伏苓,酸梨树自然而然成了我们的挚爱。到春末夏初的时候,在我
们太急切的期盼中,这些瘦瘦的但洁白无瑕的花朵,终于摇身一变,变成指头大小的酸梨,缀在簇簇绿叶中间。
在我们的誓死捍卫和邻家孩子的肆意掠夺中,酸梨没来得及成熟便一一落入口腹之中,那又涩又酸的味道至今记
忆犹新。
相隔咫尺的棕榈偶尔也会走进视野,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中秋临近的时候,棕榈结出累累果实,那青灰色长
圆形的棕籽虽不能吃,却是游戏时最佳的武器。夜晚,在月光笼罩的旷地里,通常能见到一大群孩子在虚拟的硝
烟中追逐,恣意地欢叫。
农闲时节,父亲用薄而弯曲的刀片,将紧裹着棕榈的红褐色棕衣一张一张地剥下来。父亲剥棕衣的时候一副特
别小心翼翼的样子,生怕稍有闪失,而且每回剥下三四张便住手。我疑惑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不继续剥下去呢?
“棕衣就是棕榈的衣服,剥光了它们怎么过冬呢?”父亲一边回答我,一边注视着刚剥过的那棵棕榈。在渐起的
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伫立一旁,父亲久久注视的目光是那样深长耐读,其中,
蕴含有隐隐的内疚与不安,有请求原谅的意味,有源自肺腑的感激。
也许父亲一生都在企求棕榈原谅,是他剥夺了棕榈赖以御寒的衣物;父亲一生对棕榈满怀感激,在他挑着生活
强化训练
的重担踽踽独行的时候,是棕榈给了力所能及的支撑。给孩子们带来短暂口福的酸梨树怎能和棕榈相比呢?它能
换来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酱醋油盐吗?能换来煤油把漫漫长夜点燃点亮吗?
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
搓棕绳。我们在一旁看着,倦意漫上来,不知不觉便酣睡了。早晨醒来,我们惊讶地发现,那小山似的满地棕衣
变成了数十根棕绳,在早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古铜色眩目的光泽。断断续续有人上门求购棕绳,家里开始荡漾
起小小的欢乐的涟漪。
一天早晨,早起的父亲像往常一样爬上后坡,来到棕榈林里。父亲的一声惊呼把母亲和我们吓了一跳。我们赶
紧上去,发现父亲一脸痛苦和惊惶的表情。原来,不知什么时候一棵棕榈死掉了。死掉的棕榈蔫蔫的,披针一样
的叶子失去了往昔的葱绿与锋芒。父亲拿来一把锄头,招呼大家一起动手把棕榈连根挖起并运走。父亲告诉我们
其中“奥秘”:一棵棕榈死了,其它的棕榈因为伤心会跟着相继死去的。把这棵棕榈挖起并运走,是不让其它的
棕榈为之悲恸欲绝。父亲的话让我浑身颤栗,我从未想过这些草木会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像我们一样相互之间有
着太深太沉的牵挂与关怀。我感到无限内疚起来,为自己曾经对棕榈的漠视与伤害。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注视这些棕榈的时候,一种敬意从心中油然升起,目光里的东西渐渐多起来,最后变
得和父亲注视的目光一模一样。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脑海中常常产生这样的联想——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和后坡
上的棕榈连在一起,浑然一体,在风雨中相濡以沫。
(本文有删改)
强化训练
(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于棕榈树的态度有何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①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
②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
点如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
(3)文章主要写了棕榈树,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酸梨树,这样写有何作用?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这
句话?
强化训练
【答案】 (1)不亲昵,缺乏好感:棕榈外表丑陋,在它身上找不到我们认为弥足珍贵的东西偶
尔关注:可以用棕榈结的果子当做游戏时的武器。内疚、感激和敬意:对它曾经的漠视和伤害而
内疚,棕皮的收入支撑了整个家,棕榈的坚韧赢得了我的敬意。
(2)①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棕榈树因寒冷而颤抖,体现了作者对其的同情。②动作描写,写出
了父亲剥棕皮和搓棕绳的场景,体现了父亲的一丝不苟和辛劳。
(3)通过棕榈和酸梨树的对比,衬托出棕榈的矮小和丑陋;突出了棕榈树给家庭带来了 经济收
益,对家庭贡献巨大,体现了作者对它的内疚、感激和敬意。
(4)父母和我们几兄妹与棕榈树有很多相似处:①默默无闻,生存于世间;②做力所能及的事,
贡献自己的力量;③彼此间有牵挂和关怀。
强化训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情感态度变化过程的梳理。要仔细阅读文章,理清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情感的变化,可以用文中词语概括,如果不明显,可以自己概括。仔细阅读
文章,理清文章的层次,一开始,因为“棕榈外表丑陋,在它身上找不到我们认为弥足珍贵的东西”
所以对它“不亲昵,缺乏好感”,后来因为棕榈的果实可以做游戏时的武器,对它“偶尔关注”,当
最后明白棕皮的收入支撑了整个家时。对它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一级愧疚之情。
(2)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
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
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句(1)中“不胜寒、战栗”将棕榈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棕榈树的情
态,表达“我”对它的同情;句(2)“剥、夹、翻、晒、撕、搓”等一系列动词,传神地写出了父
亲剥棕皮和搓棕绳的情景,体现了父亲的辛劳。
强化训练
(3)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手法的理解能力。对比手法的作用是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
表现文章的主题。仔细阅读文段,找出描写酸梨树的句子仔细分析,结合“给孩子们带来 短暂口福
的酸梨树怎能和棕榈相比呢?它能换来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酱醋油盐吗?能换来煤 油把漫漫长夜点
燃点亮吗?”一段话可以看出,通过对比,突出了棕榈树给家庭带来了经济收益和贡献巨大,也表达
了作者对它的内疚、感激和深深地敬意。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
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
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仔细阅读全文,了解棕榈树的生存特点和对我们这个家庭
的贡献,可以看出最后一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分析父母和我们几兄妹与棕榈树的相似处来作答即可。
强化训练
6.(2018•邹城峄山中学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哼”匠老梁
尚书华
认识老梁是四十多年前的事。那时他在林业局文工团当美工,人长得其貌不扬,个矮、罗圈腿,走起路来左摇右
晃。当年他不过四十多岁,但说六十岁有人信。我到文工团报到的第一天,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见面时一怔,
心想:文工团不都是俊男靓女待的地方吗?怎么长这模样的也能进来?随之又一想,莫非这人有大本事?
后面的想法,很快得到了证实,此人的确不可小觑。有人告诉我,老梁是“特招”进文工团的。起初,他只是山
里林场一个普通木匠,属后勤服务,干些杂活。加之形象不佳,很被人瞧不起,常遭到别人的不屑。一次,同寝
的一个年轻人,趁他不在,把他的工具箱扔到了外面,斧头、刨子、锯散丢一地,供大家取乐。老梁回来了,呆
愣愣瞅半天,默默地把东西拾回了屋。谁也不知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大家能看见的,就是他不愿说话,不愿接触
人,没事总愿一个人憋在木匠房里鼓捣。但是,活倒是越干越好。渐渐的,戏耍他的人少了,有人还当面夸他两
句。他听了都不以为然,顶多用鼻子“哼”一声,宠辱不惊。
那年,文工团排了一台大型话剧,布景难度很大,当时的美工完成不了,急得局工会主席在全局职工中广泛纳贤。
有人推荐老梁去试试,老梁去了。工会主席见了面,打量他半天,问:你行吗?老梁听了,二话没说,扭头就走。
工会主席求贤若渴,连忙一把拽住说:试试,试试。老梁“哼”一声,勉强留了下来。
老梁到了文工团,原来那个美工成了他的助手,给他打下手,一百个不服气。于是,工作上极不配合,时不时还
故意制造点麻烦。老梁似乎早有精神准备,对这些麻烦根本不在意。他吩咐助手干的活,助手完成后他看不上,
但他什么也不说,闷不声咣咣几斧子,砸了,自己动手重来,那意思谁都明白,是打个样给你看看。几次下来,
强化训练
助手服了,夹着尾巴乖乖地当起了徒弟。就这样,老梁有条不紊地利用十几天时间把全场布景赶了出来。全团员
工都感到神速,导演更是满意,直夸老梁。
最让我佩服的是老梁先后给文工团做了两把贝司大提琴。这实在让我感到惊讶,直到今天都觉得神奇!当时是计
划经济年代,全国也没有几家乐器厂。林业局文工团属企业业余文艺团体,根本不在计划之中,有钱买不着货。
乐队低音部力量薄弱,团长做梦都想有把贝司大提琴。这事不知啥时装进了老梁心里。他把自己反锁进俱乐部三
楼的布景制作室,一天天不出来,连下班吃饭时间也很少看见他。大家都知道他脾气倔,谁也不敢问他在干什么。
直到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老梁将一把崭新的贝司大提琴交到团长、指导员面前时,两个人顿时蒙了,以为是老梁
有路子,托人买回了这个家什。团长问:多少钱?老梁“哼”了一声,扔出俩字:做的。做的?谁做的?团长、
指导员更懵了。老梁没再回答,转身走了。团长、指导员瞅着他晃晃走远的背影,猛然醒过来。好你个老梁啊,
可真有你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大搞技术比武。省林业厅也下达文件,要在全省林业企业中举办一次“新
兴林场沙盘模型设计”比赛。地点在省城,要求所属林业局各派一名能工巧匠参赛。老梁自然被选中。临行前,
局工会主席把他请到办公室,就这次比赛的意义、名次、影响等,好一番叮嘱。老梁听到最后,习惯地用鼻子
“哼”一声,连句话也没有。没曾想,刚一报到就惹得老梁不高兴。别人签上名就领了钥匙进房间休息了,他却
被负责报到的人问来查去好长时间,跟审特务一样。老梁一气之下,真想打道回府。可一想到工会主席那番话,
只好强压怒火留了下来。
比赛共十天时间,前七天筹备,后三天安装,展厅就设在厅招待所会议室。前来参赛的人都想得个好名次,所以
强化训练
前七天大家都各自憋着劲闷在房间里鼓捣。待到后三天,才按组委会分好的选手区段,在展厅里忙活起来。只有
老梁这边,剩下最后一天了,还仍是一片空白。于是,闲话出来了:这几天除了在食堂能见到他,再就不着面,
没准是来混饭吃的……
然而,就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老梁开始从房间往展厅一趟趟折腾东西,随之忙活起来。他干活有个习惯,不愿
让别人看,似乎是怕别人偷着学去。老梁一直忙到天亮,整个晚上眼都没眨。比赛正式开始了。在老梁的展区,
一夜之间魔幻般地呈现出一座漂亮的林场模型。厅长参观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说想不到咱林区还真有能人,瞧
瞧,除了小点,跟真的一样,以后的林场就按这个样子建。老梁在一旁听了,依旧习惯性地用鼻子“哼”一声。
如今,老梁已故去十几年了,但有关他的故事仍在林区流传,且愈传愈神奇、版本愈多。
(选自 2017年03月20日《 人民日报 》,有删改)
(1)简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团长问:多少钱?老梁“哼”了一声,扔出俩字:做的。做的?谁做的?团长、指导员更懵了。老梁没再回答,
转身走了。
②老梁一气之下,真想打道回府。可一想到工会主席那番话,只好强压怒火留了下来。
(3)文中的老梁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老梁的“哼”声贯穿始终,通观全文,那“哼”声里蕴涵着怎样的内容呢?本文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呢?请结合文章及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
强化训练
【答案】 (1)交代本文的写作对象老梁;写老梁形象不佳及作者的印象,为下文写对老梁的敬佩做铺垫;
文段最后连用几个问句,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意思对即可)
(2)①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梁面对团长的质疑、惊讶而宠辱不惊,体现了老梁谦逊、
不张扬的性格特点。(意思对即可)
②该句写老梁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而最终留下来继续参赛,体现了老王倔强的性格和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
(3)①别人看他身份地位低、形象不佳戏耍他,他却毫不在意,可以看出他性格和善、处事宽容。
②面对工会主席的质疑、不信任老梁毫不分辨,可看出老梁的倔强、谦逊、不张扬。
③面对助手的不配合、故意制造麻烦老梁根本不在意,自己动手干,可看出老梁善于团结同志、勤奋能干。
④老梁做了两把贝司大提琴不邀功,可看出他不看重名利。
⑤老梁在全省林业企业比赛中获奖,面对荣誉和赞美之声依旧“哼”一声,可见老梁的宠辱不惊,心态平
和。
(4)“哼”是老梁表达喜怒哀乐时最突出的习惯,也是他孤傲性格的一种外化。那“哼”声里蕴涵着酸甜
苦辣、喜怒哀乐、人间况味等内容。老梁靠过人的本事,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表达了
作者对老梁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强化训练
【解析】 (1)此题考查记叙文开头的作用。记叙文开头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主旨。为下文作铺垫。设置
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有的开头就是设置悬念的单一作用,有的和上述结合在一块。
第一段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老梁;写老梁形象不佳“人长得其貌不扬,个矮、罗圈腿,走起路来左摇右晃”
及作者的印象,为下文写对老梁的敬佩做铺垫;文段最后连用几个问句,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语言的品味可以从修辞手法、词语的运用、内容及表达方式、表现方法、句式
特点等角度分析,分析该词或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写出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征抒发了作者或作品中人物
怎样的情感。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3)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要仔细研读人物的活动事件,结合具体内容作概括性回答,
切不可泛泛而谈。从别人看他身份地位低、形象不佳戏耍他,他却毫不在意,可以看出他性格和善、处事宽
容;从面对工会主席的质疑、不信任老梁毫不分辨,可看出老梁的倔强、谦逊、不张扬;从老梁做了两把贝
司大提琴不邀功,可看出他不看重名利;从老梁在全省林业企业比赛中获奖,面对荣誉和赞美之声依旧“哼”
一声,可见老梁的宠辱不惊,心态平和的性格特点。
(4)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把握,属于感悟表达题型。解答此类题可运用“抓关键句法”。文中的议论抒情
句常常揭示文章主题。同时要结合自身的真实体验来回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哼”是老梁孤傲性
格的一种外化。那“哼”声里蕴涵着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人间况味等内容。表达了作者对老梁的敬佩和怀
念之情。
强化训练
7.(2017·台州市椒江二中模拟)
柏丽姑妈的花园
[美国]卡罗尔·麦卡杜·雷米
当听到隔壁的门打开的时候,麦格透过窗户望了一下。她看到柏丽正朝她那芬芳四溢、绚烂夺目的花圃走去。
“柏丽姑妈”,每一个新搬来的邻居都这么称呼她——尤其是那些孩子们,他们非常敬重她。
提起孩子,麦格不由得叹了口气。因为她必须为孩子的调皮向柏丽姑妈道歉。“第一次向邻居自我介绍就要道
歉,真是太尴尬了。”麦格心想。她走出屋子,心中祈祷着道歉能够被人家接受。“你家的花圃每年都这么丰饶
吗?”麦格上前搭话,同时皱着眉头看着小路上零零落落的花瓣。
“是的。”柏丽姑妈一边回答,一边清理花圃中的野草,“它们是我的骄傲和快乐。”
“能看出来在它们身上你花费了很多时间,这些漂亮的花就是证明,我的孩子也这么认为。”麦格补充道,
“但非常对不起,我的女儿摘了你新栽种的牵牛花,我保证下一次不会再发生了。”
“亲爱的,不要着急,没关系的。孩子永远比花更重要,牵牛花还会再来的。”柏丽姑妈转了一下头上的那顶
旧草帽说。但这的确让麦格很着急。
几个星期过去了,她的孩子很快认识了附近的小朋友,一群孩子在麦格屋子和院子周围肆无忌惮地追逐玩耍。
无论麦格如何嘱咐、警告甚至是威胁,他们还是闯进了隔壁柏丽姑妈的花圃。麦格再一次去拜访柏丽姑妈。
“我家的篮球砸到了你珍爱的牡丹,真是对不起。”
看上去柏丽姑妈并没有生气,“孩子们永远比花更重要。”她还是那句话,“牡丹还会再来的。”
强化训练
几个星期过去了,柏丽姑妈的院子成了孩子们常来的地方。实际上,她也很喜欢这些孩子们,她常常因孩子们滑
稽的举止而乐得前仰后合,还送给他们自己培育的鲜花,招待他们吃自己做的美食。
一个月接着一个月过去了,麦格的道歉越来越长:“对不起,柏丽姑妈。我看到在你的紫罗兰花丛中,纵横交
织着自行车的印记。我想这真是我的过错,我会提醒孩子们自行车要到人行道上骑。”
“你真是一个圣人,怎么能容忍这些孩子在你的院子里嬉戏耍闹。他们的小狗在院子里打滚儿,还刨出你的万
寿菊,漂亮的花圃被他们破坏了。”
无论怎样,柏丽姑妈总是现出天使般的微笑说:“没关系,孩子们永远比花更重要,这些花还会再来的。”
夏天过去了,接着许多个夏天也过去了。似乎一切没有改变,柏丽姑妈从容地照护着屡屡受伤的花丛。麦格一
次又一次地请求柏丽姑妈原谅更多的“过失”。不同的是孩子们长大了。
今天,当走进四季庄园第33号寓所时,麦格咧着嘴笑了起来。那里坐着一个老朋友——轮椅上柏丽姑妈正摆弄
着一排排鲜花。她的院子里有很多瓶瓶罐罐,里面装满了玫瑰、牡丹、万寿菊、紫罗兰等。头发斑白的柏丽姑妈
正用瘦弱的手给一盆耷拉脑袋的紫罗兰添加肥沃、湿润的新土。
“它们是不是很可爱?”柏丽姑妈高兴地说。“最近老邻居家的孩子们经常来看我,他们都长这么大啦,每个
都带来我最喜欢的花。”说着她的眼睛就湿润了,“真是太让人感到欣喜和意外了。”
麦格的手轻轻地滑到柏丽姑妈消瘦的肩膀上。“柏丽姑妈,你为什么会感到惊讶?你不记得你总是说他们还会
回来的,他们果然回来了。”
(选自《外国最好的小小说》)
强化训练
(1)请以麦格女儿的口吻概述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2)下列句子中的加下划线词有不同意味,请联系上下文作赏析。
你不记得你总是说他们还会回来的,他们果然回来了。
(3)人物对话在这篇小说中占了很大篇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面对麦格的道歉,柏丽姑妈为什么总是说“孩子们永远比花更重要”?
强化训练
【答案】 (1)我和小伙伴经常到柏丽姑妈的花圃玩耍,并弄伤花丛,柏丽姑妈却从不生气,我
们长大后,都带着她最喜欢的花去看她。
(2)“还会回来”是指花儿经过培育会再开的;“果然回来”是指长大后的孩子们带着柏丽姑
妈最喜欢的花回来了,花儿真的回来了,备受柏丽姑妈呵护的孩子们也回来了。
(3)小说以人物对话来展开情节,并通过语言描写凸显人物形象。
(4)柏丽姑妈是个善良、宽容、慈祥的人,她爱花,但更爱孩子。柏丽姑妈的这句话向麦格传
达了要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开心成长的思想。成年人要以宽容之心对待
孩子的“过失”,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事。
强化训练
【解析】 (1)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关键在于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把握好文章的主旨。本文以
麦格女儿的口吻概述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我和小伙伴经常到柏丽姑妈的花圃玩耍,并弄伤花
丛,柏丽姑妈却从不生气,我们长大后,都带着她最喜欢的花去看她。
(2)本题考查对划线词语的赏析,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分析词语本身的特点,找到
突破口。“还会回来”是指花儿经过培育会再开的;“果然回来”是指长大后的孩子们带着柏丽
姑妈最喜欢的花回来了,花儿真的回来了,备受柏丽姑妈呵护的孩子们也回来了。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对话在小说中的作用。小说以人物对话来展开情节,并通过语言描写凸
显人物形象。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能力。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并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强化训练
8. (2017•江苏泰州模拟)阅读车前子的《水墨梅花》,完成下题。
①楼下的平房,像一捆又一捆扎得瓷实的旧报纸,房顶上,紫的扁豆花,黄的南瓜。南瓜黄得不一般,我想尽
可以称“南瓜黄”吧。扁豆的紫自然也就是“扁豆紫”了。一个人有一个人样,一种紫有一种紫相。扁豆紫稀稀
落落的时候,正是“南瓜黄”黄得得天独厚之际。我回忆着扁豆花,我想把它画出来。扁豆紫﹣﹣这种紫色像位
小个子,但一点也不委琐,相反还很自负,还很高贵,不由人想起言三爷言菊朋了。尤其此刻又听着他的磁带。
②言菊朋的唱腔,像一只陶瓶,里面插着枝梅花。这枝梅花是墨梅。水墨的梅花,在一干二净的宣纸上渗出故
国山河的泪痕。他是自负的,但这自负中透着股凄清。真是天凉好个秋呵。
③言菊朋早年是学老谭派的,不但唱腔上学,行为上也学。谭鑫培卸装后穿便服,人老了,系扣子的时候,手
就哆哆嗦嗦。言菊朋系扣子,手也学着哆嗦。据说余叔岩曾给他取过一个绰号,叫“言五子”﹣﹣即小胡子(髯
口稀薄),小袖子(水袖窄短),小鞭子(马鞭细小),洗鼻子(谭鑫培喜欢闻鼻烟,鼻孔两边抹得黄黄的,上
台前就要洗洗干净。言菊朋不闻鼻烟,但他在扮戏之前,也要像谭鑫培一样洗洗鼻子),还有一个就是,装孙子。
言菊朋听余叔岩说他装孙子,起先很恼火,但随即哈哈大笑 , 对在一旁的奚啸伯说:
④“余叔岩真怕我。”
⑤奚啸伯不解,言菊朋解释道:
⑥“余叔岩这样骂过谁?谁都不在他眼里。他这样骂我,是觉得不及我,就只能骂了。”
⑦言菊朋的自负从中也可略窥一斑了。言菊朋与余叔岩的恩恩怨怨,对我们而言,则是赏心乐事﹣﹣酒足饭饱
之后谈谈,很提神。老生常谈。老生中我最喜欢的是言菊朋、余叔岩、奚啸伯。早先还有周信芳,后来还有杨宝
森。
强化训练
⑧言菊朋早先是个票友,他的下海,与梅兰芳有瓜葛。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梅兰芳去上海演出,正缺个老生,
就把言菊朋邀上了。言菊朋那时在蒙藏院正要被提升为科长,他前程也不要了,跟着梅兰芳去了上海。一炮打响。
有戏迷给言菊朋送对:
⑨上海即下海
⑩无君更有君
⑪据说过去票友上台,要在姓后加个“君”字。下海了,去掉姓后君,君之大名更能在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
地。
⑫梅兰芳对言菊朋说:“你红了。”
⑬言菊朋很纳闷:“这就红了吗?”
⑭命呵!下海后的言菊朋嗓子坏了。运呵!嗓子坏了的言菊朋化短为长,自创新腔。只是在当时保守的北京城
里,言菊朋就被视为洪水猛兽了。其实还不仅仅是保守。或者说文化枯竭了,就变得保守。
⑮从此,言菊朋走在一条深秋的凄清的路上。他的两边,白杨树萧萧。
⑯秋深了。邻居家的秋深了。
⑰白杨树上的叶子,已落得差不多了。我的这篇文章,也该结束了。因为我想实实足足地写一篇有关言菊朋的
文章﹣﹣他的唱腔,他的生平,像是追忆,在追忆一个时代,美,年华的成长,流传,衰败,消失,最后是消失
﹣﹣我才开了个头。
(选自《散文》2016)
强化训练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楼下平房顶上的南瓜黄、扁豆紫,交代了时令,引出了言菊朋,与结尾“邻居家的秋深了”相照应。
B.戏迷送给言菊朋的对联,表现了戏迷对言菊朋的喜爱,赞美言菊朋由票友一唱走红,成了名角。
C.文章反复渲染秋意,烘托了凄清的氛围,“他的两边,白杨树萧萧。”“白杨树上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
了。”两处都是实写。
D.车前子的这篇散文语言灵动飘逸,极具画面感,风格闲散随性,感情内敛,实则潜隐着作家的反思意识。
(2)根据要求回答下面两小题。
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言菊朋的唱腔,像一只陶瓶,里面插着枝梅花。这枝梅花是墨梅。水墨的梅花,在一干二净的宣纸上渗出故国山
河的泪痕。
②品味第③段画线句子,发挥想象,试将言菊朋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菊朋的人物形象。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 然这真不过象“蜘蛛网落
花”,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而已。且到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我的画在世间已
无可印证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本文结尾和链接材料各蕴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强化训练
【答案】
(1)C
(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言菊朋的唱腔比作陶瓶,把他比作水墨梅花,形象地表现了他
唱腔的质朴、充满古韵,表现言菊朋的高洁自负、高贵而又凄清的命运。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同
情之情。
②什么?嘲笑我个子小也就罢了,居然说我装孙子,这不是对我人格的侮辱么?得找他算账去。
从不骂人的余叔岩干嘛这么骂我?肯定是羡慕嫉妒恨吧,受到高手的羡慕嫉妒恨也是我的骄傲呀。
哈哈!
(3)①言菊朋学艺认真,不但认真学习谭鑫培的唱腔,还学习他的行为。②言菊朋热爱京剧艺
术,甘为艺术舍弃前程,嗓子坏了也不肯放弃京剧艺术。③言菊朋自负而又心胸豁达,面对余叔
岩的嘲讽,一笑置之,认为余叔岩是怕他才骂他。④言菊朋勇于创新,坚守自己的艺术道路,开
创新腔。⑤言菊朋命运坎坷,凄清。
(4)本文结尾抒发了对言菊朋的怀念之情,喜爱他的唱腔,感叹他由红而衰的坎坷的命运,是
对京剧艺术由繁华走向衰败的感叹。链接材料:表达了对孩子们真率品质的赞美与向往,对想为
孩子们挽留这率真的品质而不可得的无奈、童心,对容不得“真率”的世俗的强烈愤恨之情。
强化训练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经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对照四个选项,C选项是错误
的答案。理由:第一处“他的两边,白杨树萧萧”是虚写,第二处“白杨树上的叶子,已落得差不多了”是实
写。第一处,根据对前面的语句分析,句中的“路”是指言菊朋的演艺之路,不是实指,因此后面的语句“他
的两边,白杨树萧萧”自然就是虚写了。
(2)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①题,因为题干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先判断此句运用了何种修辞,并据
此分析其作用。经分析,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把言菊朋的唱腔比作陶瓶,把他比作水墨梅花。作用分
析:形象地表现了他唱腔的质朴、充满古韵,表现言菊朋的高洁自负、高贵而又凄清的命运,表达了对他的赞
美和同情之情。②题,分析理解人物的心理。解答此题,应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理解分析。“起先很恼火”
因为被骂,他的心里是“什么?嘲笑我个子小也就罢了,居然说我装孙子,这不是对我人格的侮辱么?得找他
算账去”。根据文章第⑥自然段的内容分析,他“随即哈哈大笑”则表明了他想开了、自负豁达的心理。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中对言菊朋的言行及其事迹理解分析。具体如
下:从第③自然段分析出,言菊朋具有学艺认真的特点;从第14自然段分析,言菊朋具有热爱京剧艺术的特点
及勇于创新的特点;从第15自然段分析出,他的人生命运坎坷的特点。据此,概括总结即可。
(4)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文章结尾语句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文章人物的遭遇和主旨分析。
本文结尾抒发了对言菊朋的怀念之情,喜爱他的唱腔,感叹他由红而衰的坎坷的命运,是对京剧艺术由繁华走
向衰败的感叹;分析所给材料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结合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的课文内容及主旨分析。表
达了对孩子们真率品质的赞美与向往,对想为孩子们挽留这率真的品质而不可得的无奈、童心,对容不得“真
率”的世俗的强烈愤恨之情。
强化训练
9.(2017•苏州模拟)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逼来的春天 冯骥才
那时,大地依然一派毫无松动的严冬景象,土地坚硬,树枝全抽搐着,害病似的打着冷战;雀儿们晒太阳时,羽
毛炸开好像绒球。紧挤一起,彼此借着体温。你呢,面颊和耳朵边儿像要冻裂那样的疼痛……然而,你那冻得通红
的鼻尖,迎着冷冽的风,却忽然闻到了春天的气味!
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可是,当你用力再去吸吮这空气时,这气味竞又没了!你准会怀疑它不过是瞬间的错觉罢了。春天还被远远隔绝在
地平线之外吧。
但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总是被雄踞大地的严冬所拒绝、所稀释、所泯灭。正因为这样,每逢这春之将至的日子,
人们总会格外的兴奋、敏感和好奇。
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多好!天天来到这小湖边,你就能亲眼看到冬天究竟怎样退去,春天究竟怎样到来,大自然究
竟怎样完成这一年一度起死回生的最奇妙和最伟大的过渡。
但开始时,每瞧它一眼,都会换来绝望。这小湖干脆就是整整一块巨大无比的冰,牢牢实实,坚不可摧;它一直
冻到湖底了吧?鱼儿全死了吧?灰白色的冰面在阳光反射里光芒刺目;小鸟从不敢在这寒气逼人的冰面上站一站。
然而,一天,一大片冰面竞像沉船那样陷落下去,刚刚从裂开的冰洞里露出的湖水,漆黑又明亮,使你想起一双
因为爱你而无限深邃又默默的眼睛。
这坍塌的冰洞是个奇迹,尽管寒潮来临,水面重新结冰,但在白日阳光的照耀下又很快地融化和洞开。冬的伤口再
也难以愈合。
冬天与春天的界限是冰的瓦解。
强化训练
冰的坍塌不是冬的风景,而是隐形的春所创造的第一幅壮丽的图画。
随后湖面中间闪现一条长长的裂痕,不等你确认它的原因和走向,居然又发现几条粗壮的裂痕从斜刺里交叉
过来。跟着,另一处湖面,冰层又坍塌下去。一个、两个、三个……某一天,你来到湖边,会止不住出声地惊叫
起来,巨冰已经裂开!黑黑的湖水像打开两扇沉重的大门,把一分为二的巨冰推向两旁,终于袒露出自己阔大、
光滑而迷人的胸膛……
那些在冰层下憋闷了长长一冬的大鱼,它们时而激情难耐,猛地蹦出水面,在阳光下银光闪烁打个“挺儿”。
“哗啦”落入水中。你会深深感到,春天不是由远方来到眼前,不是由天外来到人间。它原是深藏在万物的生命
之中的,它是从生命深处爆发出来的,它是生的欲望、生的能源与生的激情。它永远是死亡的背面。唯此,春天
才是不可遏制的。它把酷烈的严冬作为自己的序曲,不管这序曲多么漫长。
追逐着凛冽的朔风的尾巴,总是明媚的春光。那封闭大地的白雪下边是什么?你挥动扫帚,扫去白雪,一准
是连天的醉人的绿意……
最后,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块肥皂大小的冰片了,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没它,而是把它托举在浪波之上,摇摇晃
晃,一起一伏,展示着严冬最终的悲哀、无助和无可奈何……终于,它消失了。冬,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这时
你会发现,湖水并不黝黑,而是湛蓝湛蓝。它和天空有着一样的颜色。
天空是永远宁静的湖水,湖水是永难平静的天空。
春天一旦跨到地平线这边来,大地便换了一番风景。它日日夜夜散发着一种气息,就像青年人身体散发出的
气息。清新的、充沛的、诱惑而撩人的,这是生命本身的气息。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冬的生命,要重新开始新的
一轮竞争了。而它们,这些碧绿的针尖一般的苇芽,不仅叫你看到了崭新的生命,还叫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锐
气、坚韧、迫切,还有生命和春的必然。(有删改)
强化训练
(1)围绕湖面的解冻,作者写了怎样的过程?
(2)第一段对雀儿的描写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春天具有的特征。
(4)【甲】【乙】两个片段都写了树,请分别说一说树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用意。
【甲】那时,大地依然一派毫无松动的严冬景象,土地坚硬,树枝全抽搐着,害病似的打着冷战。
(冯骥才《逼来的春天》)
【乙】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茅盾《白杨礼赞》)
(5)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6)文章结尾处写大地散发着一种“青年人身体散发出的气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强化训练
【答案】 (1)一开始是一整块冰;一大片冰面沦陷了;湖面闪现裂痕;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小块
冰片;冰片最终完全消融。
(2)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羽毛炸开的雀儿比作一个个小绒球。“借着温暖”则运用拟人的
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气的寒冷。
(3)乍暖还寒,清新的、充沛的、诱惑而撩人,具有生命的锐气、坚韧、迫切。
(4)特点:【甲】抽搐着,无精打采;【乙】片片向上,朝气蓬勃。作用:【甲】以树的无精
打采来衬托出冬天的严寒.【乙】描写白杨树叶片片向上的状态,体现出白杨的顽强与活力。
(5)湖水如同天空一样有着湛蓝的颜色,说明了湖水清澈纯净,体现了春天的清新。
(6)作者将春天的大地的气息比作是青年人身体的气息,说明了春天具有青年一样的活力,赞
颂了春的清新、充沛、诱惑与撩人。
强化训练
【解析】
(1)湖面解冻的过程,找到答题区域最为重要,应从第11自然段开始往下阅读,然后根据文意概括。答案:
一开始是一整块冰;一大片冰面沦陷了;湖面闪现裂痕;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小块冰片;冰片最终完全消融。
(2)“雀儿们晒太阳时,羽毛炸开好像绒球”,是典型的比喻手法。“借着温暖”是拟人修辞。所以答案
应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羽毛炸开的雀儿比作一个个小绒球。“借着温暖”则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
形象地写出天气的寒冷。
(3)要简要分析好春天具有的特征,那首先找好答题区域,描写春天季节有代表性的语句,然后归纳特点。
答案:乍暖还寒,清新的、充沛的、诱惑而撩人,具有生命的锐气、坚韧、迫切。
(4)请分别说一说两个片树的不同特点,以及这样写的用意。可分别找到对这两片树描写的词语,进行归
纳,如“树枝全抽搐着,害病似的打着冷战” “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
垂了”,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答案为甲:抽搐着,无精打采;乙:片片向上,朝气蓬勃。作用:甲:以树
的无精打采来衬托出冬天的严寒。乙:描写白杨树叶片片向上的状态,体现出白杨的顽强与活力。
(5)对“这时你会发现,湖水并不黝黑,而是湛蓝湛蓝。它和天空有着一样的颜色”语句的理解。要抓住
里面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如“湛蓝湛蓝”“天空有着一样的颜色”。答案:湖水如同天空一样有着湛蓝的颜
色,说明了湖水清澈纯净,体现了春天的清新。
(6)“青年人身体散发出的气息”与“ 春天的大地的气息”有共同点,都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所以作者
将春天的大地的气息比作是青年人身体的气息,说明了春天具有青年一样的活力,赞颂了春的清新、充沛、
诱惑与撩人。
强化训练
10. (2017·江苏押题卷)
红心番薯
林清玄
①幼年时,一次我和大陆的小孩子吵架,他们骂:“番薯呀!番薯!”我们就回骂:“老芋呀!老芋!”对这
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说:“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
番薯,你们是这番薯的子弟呀!”我指着大陆说:“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芋头了,所以大陆人是芋头的
子弟?”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憨囝仔,我们也是大陆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②然后他用笔从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所居的台湾南部。我第一次认识到,芋头与番薯原
来是极其相似的植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判然有别的;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
红心的番薯!
③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那些番薯长得很细小,却总像记录着什么心底的珍藏。
有时我向老人买一个番薯,散步回来时吃,那蜜一样的滋味进了腹中,却有一点酸苦,因为老人的脸总使我想起
在烽烟中奔走过的风霜。
④老人是离乱中幸存的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地方。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
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瓤地瓜,他的理由是:“台湾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乡的甜?俺家乡的地瓜真
是甜得像蜜的!”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站在地瓜田里。看着他的神情,我才真正知道,番薯
虽然卑微,它却连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
强化训练
⑤父亲种的番薯收成后送了一大袋给我,放了许久,我突然想起巷口卖糖番薯的老人,便提去巷口送他,没想
到老人因少有人吃地瓜而改行卖牛肉面了。我无奈地提番薯回家,把袋子丢在地上,一个番薯从袋口跳出来,破
了,露出其中的鲜红血肉。这些无知的番薯,为何经过三十年,心还是红的!不肯改一点颜色?
⑥老人和父亲生长在不同背景的同一个年代,他们在颠沛流离的大时代里,只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可能只
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那颜色如清晨的番薯花,曾经以卑微的累累球根互相拥抱、互
相温暖,他们之所以能卑微地活过人世的烽火,是因为在心底的深处有着故乡的骄傲。
⑦我十岁时,父亲首次带我到都市来,行经一片工地,父亲在堆置的砖块缝中,一眼就辨认出几片番薯叶子。
我们循着叶子的茎络,终于找到一株几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亲说:“你看看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
长出来。”如今我细想起来,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是有着逃难的身世,由于它的脚在泥土上,苦难也
无法掩埋它。比起我种在高楼阳台的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运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们远离了百年的战
乱,住在看起来隐密而安全的大楼里,却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
⑧星空夜静,我站在阳台上仔细端凝盆中的红心番薯,发现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细瘦的叶片上,片片冒出了水
珠,每一片叶都沉默地小心地呼吸着。那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泥土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
那小小的花盆中,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
强化训练
(1)联系全文内容,分别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说说题目“红心番薯”好在哪里。
(2)品味第④段的画线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这句话的妙处。
(3)文中的“父亲”和“老人”有哪些共同点?
(4)本文第①—⑥段,已经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了,为什么第⑦⑧段还要写工地上的番
薯和阳台花盆中的番薯呢?
强化训练
【答案】 (1)从结构上看,“红心番薯”是叙事和抒情的线索,串起了文章的素材 ;从内容
上看,“红心番薯”象征着华夏儿女永不褪色的的乡土情结。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新芽”喻老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了老人对故土
的思念之情历久弥新。
(3)“父亲”和“老人”都是卑微的,他们都经历了那个颠沛流离的大时代,他们内心深处都
有着故乡的骄傲。
(4)工地上的番薯,虽然命运坎坷,但依然扎根在泥土中,它们有着内心的幸福,这正是父辈
的象 征;阳台上的番薯,看似隐秘和安全,但有失去泥土依托的悲哀,这是现代人的悲哀。作
者以 此形成对比,表达了自己的深层思考:现代人的乡土情结无处安放,正逐渐消失。
强化训练
【解析】 (1)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结构上,“红心番薯”是叙事和抒情的线索;从内容
上看,它象征着华夏儿女永不褪色的乡土情结。
(2)画线句子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以“新芽”喻老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了老
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历久弥新。
(3)阅读文本,分析老人和父亲的形象,进行概括总结,“父亲”和“老人”都是卑微的(渺
小的、微不足道的),他们都经历了那个颠沛流离的大时代,他们内心深处都有着故乡的骄傲
(浓厚的乡土情结)。
(4)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从表现主题、表现人物形象等角度分析这样选材的原因。
强化训练
11、(2018•深圳宝安区二次调研)
收集牙签的人(黄咏梅)
①像很多老派的家庭妇女一样,母亲总是不舍得扔掉旧物,即使明知道它们的确已经派不上用场了。因此,
在我们家的杂物房里,总是能找到一些让我目瞪口呆的东西,不是陌生得让我无从指认它的来历,就是熟悉得让
我难以置信它经年之后仍旧存在。
②我曾经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讲现代人应该学会“断舍离”,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我顺手将这篇文章转发给刚开始热衷玩微信的母亲看。过了很久,母亲
回复我一个微笑的表情,我觉得那是不置可否的微笑。你如何能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执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执
念,我只要接受就好了。
③前一阵回家住了几天,没事钻进母亲的杂物房,东翻西看。从一个角落里取出一只小铁盒子,接口已经
有锈,我费了点技巧才得以打开。一打开我就哑然失笑了。那里边堆满的不是什么宝贝,竟然是饭店专用的那些
独立包装牙签。湘满楼、金华安酒店、成记海鲜店、广州酒家、稻花香。……各种颜色的小纸袋,一面写着饭店
的名字,另一面大都写着“欢迎光临”。这是母亲多年来下馆子收藏的饭店牙签。我记得母亲有这个习惯的。每
次她在饭馆吃饭,临走的时候,都会向服务员多要一袋牙签带走。刚开始,以为她是为了放在包里备用,久了才
知道,收集每家吃过的饭馆的牙签是母亲的一个爱好,就像别人收藏邮票、烟盒甚至古董那样,只不过她收藏的
东西,既没有价格也没有价值。
④我抱着那盒牙签跑去问母亲,为什么喜欢收集这些东西。母亲饶有趣味地将那些牙签一袋袋摆出来看,一
边看一边告诉我:这是那年你在广州搬新家,我们在金华安摆了一桌,你老爸一个人吃掉了一盘红枣芋泥;这是你
强化训练
哥哥请我们到郊区那个农庄吃河鲜,二叔公饭店,我们吃饱之后还摘了一大堆艾草回家;这是你姐姐那年生日正
好碰上中秋节,我们在漓江春吃了一顿团圆饭……我听得一愣一愣的。仅凭一根牙签,一个饭馆的名字,母亲竟
然能记住若干年前的某一次下馆子!仿佛她一根一根摆弄着的,不是牙签,而是一张一张旧照片。
⑤一整个下午,我都在听母亲回忆,母亲从岁月的缝隙里剔出一个个故事,听得我五味杂陈。
⑥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形象就是那个挂着围裙整天在灶台间转的女人。母亲做的菜不仅好吃,而且还有
创造性,尤其在物资遗乏的年代,母亲可以将一些康价的东西做成美味的菜,我至今还记得西瓜皮炒咸菜的那种
爽脆,豉汁抽子皮绵软多汁的口感,酿南瓜花的鲜甜,芦荟汤的私稠清香……在吃这个问题上,母亲一直是权威,
指挥官般安排着一家人的饮食。直到我们几个孩子长大,一个个成家搬出去住,母亲就管不了我们的吃了。
⑦下饭馆这类事情,现在都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可是母亲每次跟我们下饭馆,总是穿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显得比任何一个人都隆重的样子。散席之前,还不忘将饭店的牙签带回家。现在想来,母亲收藏这些毫无价值的
牙签,是为了给那一次次聚餐留念。
⑧我问过母亲,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癖好”的?母亲说,就是那一次,她带外婆到广州我家过年,我们
在广州酒家吃年夜饭。八十四岁的外婆第一次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外婆去世前的那几年间,总是洋洋得意地对村
里的老人们说:“我是这个村里跑得最远的老人了,都是托了儿孙的福。”母亲想起这句话都会难过,她便咽地
说,那年在广州吃的年夜饭,是外婆这辈子吃得最好的一顿了。她手上拿着那根牙签,白色的包装纸已经微微泛
黄。看着这袋牙签,我想起了那顿饭,已经没剩几颗牙的外婆,拿着桌上这只小袋研究,不知道里边装的是什么
东西。我们笑得前俯后仰,问外婆,要牙签剔哪一颗牙齿?往事历历,如果不是这根牙签,我那塞满杂事如同母
亲堆得满满的杂物房一般的脑子里,怎么会猛然想起这个令人鼻子发酸的珍贵的细节?
强化训练
⑨我猜,过往的回忆就像母亲的杂物房一样,经过一辈子的堆塞,恩的怨的、美的丑的、温暖的
悲伤的……这些已经无法理清,更无法“断舍离”。人生在世,谁又能轻装上阵?人的一生总是要背
负很多东西,欲望、情感、回忆、畅想……这些东西构成了人的丰富,而那些承载着人的记忆,甚至
纯粹为了表达情感的“无用”的杂物,执着地、不起眼地证明着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意义。(节选自
《人民日报》2016年9月24日)
(1)请你说说第②段划线句子“我觉得那是不置可否的微笑”中的“不置可否”一词的具体含义。
(2)请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一整个下午,我都在听母亲回忆,母亲从岁月的缝隙里别出一个个故
事,听得我五味杂陈。”
(3)第⑦段划线句子耐人寻味,你怎样理解“母亲每次跟我们下饭馆,总是穿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显得比任何一个人都隆重的样子。”?
(4)请分析“我”对“母亲收集牙签”一事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5)“收集每家吃过的饭馆的牙签是母亲的一个爱好,就像别人收藏邮票、烟盒甚至古董那样,只
不过她收藏的东西,既没有价格也没有价值。”母亲收藏的东西真的没有价值吗?母亲觉得这些“无
用”杂物的用处是什么?
强化训练
【答案】 (1)“不置可否”原意是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文章中指的是母亲不
同意“我”的观点,但又不想直接反对“我”的想法,于是就微笑而过。
(2)这个句子中的“剔”字、“五味杂陈”都用得极妙,用词极其契合语境。“剔”本指从缝
隙或孔洞里往外挑拨东西,文中的母亲通过摆弄一袋袋的牙签回忆着美好的过往,这美好的记忆
似母亲用收藏的牙签一点点从脑海中挑拨出来,此句既突出了这过往回忆对于母亲的重要性,也
让我们体会到了母亲对于亲情回忆的珍惜之情。
(3)每次下饭馆,母亲总穿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说明母亲重视家庭聚餐。母亲的这份隆重更
说明了:在孩子成家后,她珍惜并留念每一次亲情交流的机会。
(4)不解但接受母亲的执念——询问收藏的原因——领会旧物的价值
(5)①母亲收藏的东西是有价值的。②这些“无用”的杂物承载着美好的记忆,表达了纯粹的
情感,证明了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意义。(意对即可)
强化训练
【解析】 (1)先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从词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入手,结合具体语境和人物情感,
分析词句的含义。不置可否意思是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母亲对“断舍离”的态度
是反对的。
(2)“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全文内容,从表层含义
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理解。“剔”本指从缝隙或孔洞里往外挑拨东西,文中的母亲通过摆弄一袋袋的牙签回
忆着美好的过往,这美好的记忆似母亲用收藏的牙签一点点从脑海中挑拨出来,此句既突出了这过往回忆对
于母亲的重要性,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母亲对于亲情回忆的珍惜之情。
(3)结合“仅凭一根牙签,一个饭馆的名字,母亲竟然能记住若干年前的某一次下馆子!仿佛她一根一根摆
弄着的,不是牙签,而是一张一张旧照片”理解分析,“一根”“一个”“某一次”这些数量词生动表现了
每一次聚餐母亲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根一根”写出了母亲摆弄时认真、庄重,体现了对这些牙签的珍
视,对每一次聚会时的家庭温馨、温暖的珍爱。“隆重”一词表明:在孩子成家后,她珍惜并留念每一次亲
情交流的机会。
(4)道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概括回答,如“你如何能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执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执念,我只
要接受就好了。”“我问过母亲,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癖好的”“执着地、不起眼地证明着我们活在这个
世界的意义”。
(5)结合文中最后的主旨句分析回答即可。文章不仅写了母亲收集牙签,还写了外婆收集的一袋“牙签”,
人的一生总是要背负很多东西,欲望、情感、回忆、畅想……这些东西构成了人的丰富,而那些承载着人的
记忆,甚至纯粹为了表达情感的“无用”的杂物,执着地、不起眼地证明着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意义。
强化训练
12、(2018•柘城县实验中学质量检测)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的眼泪我的成人礼
(1)开学三天后,我如愿当上了班长。我在高中时一直做班长,有经验,所以充满自信。
(2)我希望一个班级能有好的团队精神和面貌。当天下午,我走上讲台对大家说:“打扰各位同学
几分钟,为了方便大家联系,我决定在班里开通飞信。”
(3)“什么是飞信啊?”前排,一个短头发的女生问。
(4)“就是综合通信服务啊,可以实现互联网和手机间的无缝通信服务……通俗点说吧,就是可以
群体使用的短信息,免费的,就像QQ群,我们班先建立起自己的飞信群。”
(5)短头发的女生吐吐舌头,有点不好意思,然后半开玩笑地说:“我从小县城来的,消息不灵
通。”好多同学笑起来。我也笑了笑说:“如果大家都明白了的话,把手机号报给我……”
(6)我的话还没说完,听到有个男生问:“必须要用手机吗?”
(7)“当然,不用手机怎么发短信?”我不解地向后看去,问话的,是个皮肤微黑的男生,瘦瘦的,
但是眼睛很亮,唇角微微上扬,有点倔强的表情。但是我没想到那个男生忽然站起来说:“我没有手
机。”
(8)“去买一个啊。”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强化训练
(9)“我是从农村来的,家里穷,家里还有奶奶和妹妹,母亲身体不好,一家人的生活都靠父亲在
城里做建筑工。我上大学的学费是父亲借来的,在大学里怎么生活下去,还要靠我自己,所以对不
起,虽然我热爱我们的班级,但是班里的飞信群,我不能参加。”说完,那个男生朝外走去。
(10)我愣住了,而此刻,全班同学,也都鸦雀无声。那个高高瘦瘦的男生,穿着普通的蓝色运动
装,白球鞋,街边小摊的廉价物品,做工粗糙……而裹在这样劣质运动装里的背影,却依然挺拔。
(11)许久,我站在那里,感觉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惭愧、自责,甚至有一种失效。
(12)第二天,我在教室里挂了一块黑板,我说:“以后有什么消息,我会写在黑板上通知大家,
请大家留意!”然后,走到教室后面,走到那个拒绝了我并敢于承认贫穷的男生面前,什么都没有
说,只是弯下身,深深地鞠了一躬。
(13)教室的某个角落,发出了孤单的掌声,很快,掌声多了起来,连成了片。
(14)我抬起头的时候,那个高高的倔强的男生清亮的眼睛里,盈满了泪水。
(15)这一天,是我18岁生日,虽然我收到了许多贵重的礼物,但是我知道,这眼泪,才是生活送
给我的真正的成人礼。
强化训练
(1)通读全文,理清“我”的心理变化动脉,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自责,失败感→真诚,成熟
(2)第十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3)你怎样理解“这眼泪,才是生活送给我的真正的成人礼”这句话?
(4)如果小说第十一段改成“许久,我站在这里,感觉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不屑、
耻辱,甚至有一种愤恨。”请你为小说改写一个结尾(简述即可)。
(5)对不参加飞信的那个男生,你是怎么看的?为什么?
强化训练
【答案】 (1) 自信 优越感或骄傲
(2)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表现了男生虽家境贫困,但性格倔
强、自尊、不卑不亢。
(3)点明主题,男生感动的眼泪,让“我”明白了尊重别人,就会获得别人的
尊重。\男生感动的泪水,让“我”学会了成熟、理智地处理事情,突然觉得自
己长大了。
(4)示例一:“我”坚持使用了飞信,只有那个农村男生没有参加,我们渐渐
地也疏远了他。示例二:开学的第一件事就草草收场,同学们不欣赏“我”的傲
慢,“我”的威信也大打折扣。
(5)言之有理即可。(但应注意品质问题)
强化训练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把握。解答时,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中具体句子分
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我在高中时一直做班长,有经验,所以充满自信”说明“我”比较自信;
“我不解地向后看去”,“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说明“我”比较有优越感。
(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定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外貌描写,即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
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那个高高瘦瘦的男生,穿着普通的蓝色运动装,白球鞋,
街边小摊的廉价物品,做工粗糙……而裹在这样劣质运动装里的背影,却依然挺拔”属于肖像描写,从而衬
托出人物形象。“蓝色运动装,白球鞋,街边小摊的廉价物品,做工粗糙”可以看出男生家境贫困;从“而
裹在这样劣质运动装里的背影,却依然挺拔”可以看出男生性格倔强、自尊、不卑不亢。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即可。小说主要记叙了
“我”当上班长后想建立飞信群,因一名家庭贫困的学生没有手机而放弃建群的事。作者通过“我”的班长
经历,让“我”学会了成熟、理智地处理事情,感觉到自己的成长。“这眼泪,才是生活送给我的真正的成
人礼”是文章的主旨句,男生的眼泪照应了题目,也点明了主题,让“我”懂得了怎样理智、成熟的处理问
题,以及怎样去尊重别人,怎样获得别人的尊重。
(4)本题考查学生改写文章结尾的能力。解答时,学生应该在读懂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
合理展开想象。结尾设计合情合理即可,但一定要抓住作者当时“愤恨”“耻辱”等心理特征,然后结合语
境进行改写即可。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
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此题首先应该对
男生的处境表示理解,然后客观评价其做法的不妥之处。
强化训练
13、(2017•山东济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胡 记 面 馆
马苏玥
(1)胡记面馆,是小城东头最有名的面馆,胡家世代经营着小城老街偏东头的面馆子,靠着祖上流传下来的古
法做面发家,子孙代代相传。用古法精心配制出来的面细润筋道、清新爽口,吃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2)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老胡也笑:
“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饿饿吧,明天再来。”
(3)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年里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到细
腻。面是在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纯度,不能太杂。面要醒到苦里发
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扭。这一步步说着简
单,做起来复杂麻烦,可胡家人从来不嫌麻烦,因为,少或改了步骤,面就不如之前鲜嫩了。
(4)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即会,老胡很早就让儿子学手艺。
(5)胡良学着老爹磨面、和面、拉面。揪起一拳头大的面,搓成匀粗的长条,再压
平扁,用快力划上几条长口,一手抓起一头面,用大臂的匀力扯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
抖,再拉。统共拉八次。完后用手托着面条,快速削去面头,左右一甩,把身子一仰,手里的面顺着就到了灶上
的沸水里。然后伸双长筷,搅几下捞到一边盛高汤的瓷碗里。做好的面乍一瞧,就像是条条羊脂玉浸在汤里。胡
良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强一分。
(6)胡家面做起来又费时又费力,祖上说,烹小鲜如治大国,一日卖两顿,一顿36碗上等面,就保得胡记不衰。
强化训练
胡家祖宗规定的数量不光是为了讨个吉利,也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不急不忙,一天顶好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来。
胡记面全在磨、和、拉三字里,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
(7)祖宗的规矩,老胡从没坏过。一天72碗上等面,不多不少。
(8)这天晚上,胡良正和面,皱眉跟老胡说:“爸,咱家一天多做几碗,用厂里出的面粉,雇个人和面,改改老法
子,就快了。我试过,那面模样一点儿不差,味道也不差太多。”
(9)“什么混话,那样的面还叫胡记吗?”老胡一听,气得拍了下桌子,“胡记面贵在每根都包含着厨子的心血,
是花过心思的,这些可全藏在一步步流程规矩中,老祖宗的法子不能改啊!”
(10)“什么年代了,有胡氏这块招牌,老法子稍变有什么嘛!”胡良不服气。
(11)“这哪是变法子,这是砸牌子,招牌砸了,往后拿什么做生意?”
(12)胡良没听,在城中央偏东的地方开了家分店。
(13)往后老街人从城里回来,看着老胡:“小胡开了家分店哩,生意红红火火,一天卖几百碗,儿子赶上老子喽。”
(14)老胡不再笑了,只是愤愤抚手,频频叹气。
(15)有个城里谋生计的老街人有回点了碗胡记分店面,才吃了一口,就搁筷了,咂咂嘴:“不比老街的胡记呦,少
了点儿筋道味儿。”周围正大快朵颐的食客皆惊奇。
(16)有好面的食客闻讯赶往老街。
(17)老街这边,胡良一走,店就留了老胡一人,老胡依然按规矩,一天72碗上等精面,不多不少。食客大呼:“极
妙!”陶然于老街胡记。渐渐消息传开,胡良的生意淡了。大凡吃了城中胡记的,都来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却再
没回到城中胡记。胡良开始入不敷出了。
强化训练
(18)胡良回了老街。
(19)老胡看见儿子,也不说话,只管做面。胡良吃了口老胡的面,想了想城中面馆的面,矮了头。
(20)胡良又开始做面了,一天72碗,跟他爹一样。胡记名声越传越远,一碗面是别家三四倍价钱,但小面馆生意
仍然红火,有本地、外地,甚至还有别国的人。老街东头,胡记门外经常排长龙队。
(21)那年老胡病了,胡良在跟前,老胡说:“别说爸迂腐,不懂变通,爸咋不知道赚钱?爸守的不是老规矩,不
是这胡记招牌,而是这面的品质味道。做生意不用好货,待时间久了,谁买你的账?要想做好生意,就得本本分分,
不搞噱头。做面和做人、做事一样,得守好底线,脚踏实地,才能摘到星星揽到月亮。”胡良泪汪汪地听。
(22)“再去给老子做碗面吧!”
(23)胡良端着面回来,老胡捧在手里,对着光瞧了瞧,面条细若发丝,色泽细亮,挑起一筷子,吸上一口,面质
轻柔,鲜香可口。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随即倒在了一边,手中那碗却端端正正,滴汤不洒。
(选自《齐鲁晚报》2017-03-02.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
(2)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4)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
强化训练
【答案】 (1)承接上文表现胡记面馆口碑好,引出下文对胡记面馆工艺精细的描写;突出了老
胡坚守规矩的形象特点;为后文写老胡反对破坏规矩做铺垫。
(2)示例:①运用一系列动词,详写拉面过程,表现了胡良手艺高超,做面工艺精细。
②多用短句,简洁明快,表现了胡良动作干净利落,手艺精湛。
(3)示例:①胡良开分店前期生意红火,后来入不敷出,回归传统后生意仍然红火,前后对比,
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也凸显了主题。②胡良破坏规矩经营失败,老胡坚守优良传统生意兴隆,
两个人物形成对比,暗示了主题。
(4)老胡对儿子的手艺感到欣慰;希望儿子守好底线做人,脚踏实地做事。
强化训练
【解析】 (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
这段表现了胡记面馆的数量有限,老胡对祖宗的规矩的遵守;从结构上看,引出下文胡良不遵守
祖辈规矩的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可以从人物动作描写来分析。句子主要描写了胡记面制作
的过程,从一连串的动作可以看出,面的制作复杂,也正因此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对比手法: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
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文中的
对比有:老胡对祖训的遵守与胡良对祖训的弃之不顾;食客对老胡与胡良面的夸赞;胡良在开分
店前后的态度等,表现出做生意要厚道,要以真实的手艺来博得顾客的赞誉。
(4)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题目所给的句子正是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从老胡对祖训的坚
守,胡良生意的失败,可以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做生意就得守本分,要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