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 题 例 析
真 题 例 析
方 法 总 结
方 法 总 结
[命题规律]
1.考试选材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6篇文言文
为主,其他的课内文言文为辅。
2.题量大致保持在3~5题,分值基本保持在10分左
右,所占比重较大。
3.考点主要集中在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
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虚词,文句翻译,文言断句,
内容的理解、概括、归纳以及感悟启发等。
4.考查方式主要是以填空、选择和简答为主。
[命题趋势]
1.考试选材将继续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6篇
文言文为主,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和精华段落,将会继
续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2.题量和考点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考查方式会
更加新颖多变,特别是文言词语的解释,考查范围将
不仅仅局限于本课,请广大考生在复习备考中注意融
会贯通。
3.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而且难度有所增加;主观
性试题,特别是一些拓展性的题目,如对比探究、联
系现实谈感悟的试题将逐渐增多。
4.此外,久违了的文学常识也在悄悄融入考题,这类
题目看似简单,但是也需要同学们平时多关注、多积累、
多复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5.淮安市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多年来非常重视考
查课内文言文,较少涉及课外文言文。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真 题 例 析
一、 [2014·株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方法总结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便要还家( )
(2)乃不知有汉( )
通“邀”, 邀请
竟然
方法总结
如何
审题
审题
要点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审题时首先要找出题目
要求解释的词语,然后判断其是常见的文言词语,
还是一些特殊的文言词语。
分析
思路
对于课内文言词语的解释,一是要熟悉课下注释,
注重平时的积累和复习巩固;二是在作答时要注意
联系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三是要特别注
意一些文言现象,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和词类活用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如何
答题
答题
依据
本题中“要”是通假字,通“邀”,“邀请”的意
思。“乃” 是文言文常见的虚词之一,是“竟然”
的意思。
正确
答案 (1)通“邀”, 邀请。(2)竟然。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思路分析]
方法总结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方法总结
如何
审题
审题
要点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审题时首先要找出关键
词语,然后判断是否为特殊句式,为答题做好准备。
分析
思路
翻译文言语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关键字
词。在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
人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
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
式,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
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如何
答题
答题
依据
本句中的关键词语有“即”“寻”“向”“志”,其
解释分别为“立即”“寻找”“先前”“标记”,在
翻译时要注意字字落实。
正确
答案
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
记。
[思路分析]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3.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
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
辩护?(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方法总结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如
何
审
题
审题
要点
本题从侧面考查对文言文内容、主题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和
概括。本题的审读稍微有些难度,所以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理
解“有人说”的主要意思,二是要注意站在陶渊明的角度进行回
答。所以本题看似是课外拓展,其实还是不能脱离课文。
分析
思路
解答本题,首先要整体阅读,在准确理解句、段、篇含意的基础
上,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及态度;其次要具体分析,归纳内容要
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文意,筛选、提炼信息。
如
何
答
题
答题
依据
解答本题要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写作背景:桃源外
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桃源内,没有压迫,没
有战乱,自给自足,人民安居乐业。在这样的民不聊生的黑暗社
会中,作者选择隐居,这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但本文也表现
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正确
答案 要点: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思路分析]
方法总结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二、 [2014·鄂州]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
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
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
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
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方法总结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
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
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
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
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方法总结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4.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A.今/齐地/方千里
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B
方法总结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如
何
审
题
审题
要点
本题考查文言句读,呈现形式为选择题,要求选出语义
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所以在审读题目时就要重点从语
句意思上进行考虑。
分析
思路
要正确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这类
题目考查的根本目的。其次,要掌握一些文言句子朗读
时的停顿规律,如:单句的主谓之间、并列内容之间、
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语气词之后,往往要作停顿。
如
何
答
题
答题
依据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按其意义或音
节进行划分。B项中的句子应理解为:我求学时的勤奋
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从其意义入手,应这样划分节奏: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正确
答案 B
[思路分析]
方法总结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解 析 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A项中的两个“而”
理解为“表承接/表转折”;B项中的两个“以”理解为“认
为/把”;D项中的两个“于”理解为“在/从”。C项中的两
个“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方法总结
C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解 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时,一要联系具
体的语境,二要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第(2)题中
加点的“美”在这里表现为意动用法,理解为“认为……
美”;第(3)题中加点的“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理解为
“偏爱”。
长,这里指身高
认为……美
偏爱
间或、偶然
方法总结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解 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时,要遵循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同时注意句中的关键词,如“孰”
理解为“哪一个”。扣住对关键词的理解,正确翻译这句
话。
方法总结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8.这篇短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请结合短文
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
蔽的道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方法总结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如何
审题
审题
要点
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把握。本题没有什么审题障碍,题目
中直接告知短文运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要求联系文章内容
进行作答。
分析
思路
常用的写作方法有: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联想、想象、抑
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等。解题时要明确谏书之类文
言文常用的写作方法有哪些,如设喻说理、小中见大等。从
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来分析。
如何
答题
答题
依据
题目中已经点明其写法为“设喻说理”,联系文章看,这里
的“喻”是指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来喻国家大事。
通过这一“喻”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即“王之蔽甚矣”——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
正确
答案
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
的道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思路分析]
方法总结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 法 总 结
方法总结
一、判断、划分节奏
1.了解题型特点。
古诗文重在朗读,而朗读就要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所
以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出现了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题。
这种题型涉及文字、词义、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它综
合考查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一种常见
形式。考查方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选择题,要求选
择朗读停顿的正确或错误项;一种是直接在原句上进行划
分。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2.常见的几种划分方法。
(1)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故人具鸡黍。按“二一二”
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
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2)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例:故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于是”在古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不得
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句首发语词之后要停顿。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
夫”是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
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4)根据古代文学常识,正确划分节奏。例:虞山王毅叔
远甫刻。“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
是姓名,“叔远”是字,姓名和字之间也要停顿,这句话
的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先
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
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不/
以/臣卑鄙。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6)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字一顿,
应划分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根据文意确定停顿。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
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名
词,乐趣、快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而/不
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1.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
古代的词义,有些是直到今天也没有变化的,例如
“人”“手”“大”“小”“飞”等;有些则起了变化,
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如果依照现代汉
语来理解,那就可能闹出笑话。如:“涕”古代指“眼
泪”;“臭”古代是“气味”的意思,包括好闻的香味;
“江”“河”,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
我们读文言文,不怕陌生的字,而怕熟字。对于陌生的
字,我们可以查字典来解决;至于熟字,我们就容易忽略
过去,似懂非懂,容易弄错。比如古人所谓“去”,指的
是离开某一个地方,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
去”的“去”意思就是“离开”。
二、理解、辨析词义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2.依据语境确定实词意思。
要确定词义,必须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文言文中的实
词大多有几个义项。如“生”,常见义项有:①草木生长,
长出,如“多松,生石罅”(《登泰山记》);②生活、生计,
如“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③对读书人的称呼,
如“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在文言诗文中,
有许多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它们主要出现在成语和书面语
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词语。这里以《桃花源记》为例:
缘(沿着,顺着)溪行——“缘木求鱼”;落英(花)缤纷 ——成语
“落英缤纷”出于此,意为落花繁多。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在确定、解释词义时还要注意实词的活用现象和古字的
通假现象。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
和“远”,本是形容词,但在句中活用为动词,解释时就
应用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亲近”“远离”;又如“斗折蛇
行”(《小石潭记》)中的“斗”和“蛇”本是名词,在句中
显然是表形状的状语,解释时就要表现状语的特点,用
“像北斗星一样”“像蛇爬行一样”的形式来表述。通假
现象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明日徐公来,孰视
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孰”,是“熟”的通假字,
应从“熟”的义项中找到相应的解释“仔细”。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要能够根据语言环境确定义项,其基础是实词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有150个字左右的积累量,而这150
个实词的积累与对课文内容的识记、熟读是密切相关的,
到了一定阶段,还应进行必要的梳理,尤其是可以对初中
课文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词句作一番梳理,把握它们的解
释和用法。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3.了解虚词的含义或作用。
文言虚词的使用十分频繁,但初中课文中涉及的常用虚
词 并 不 多 , 大 致 有
“
而”“其”“虽”“为”“焉”“于”“与”“以”“之”
等,因此初中阶段只要重点了解部分虚词的含义或作用就
可以了。文言虚词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能用相应的现代
汉语来解释的,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
讽齐王纳谏》)中的“于”与“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
王纳谏》)中的“于”,就分别解释为“对”“在”;二是
不必用现代汉语来解释的,如“夫”“而”等,如“夫战,
勇 气 也 ” ( 《 曹 刿 论 战 》 ) 中 的 “ 夫 ” 与 “ 时 时 而 间
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而”就不必作具体解释。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文言虚词含义或作用的了解,不必死记硬背,主要还是
要有一定的文言阅读量,产生一定的语感,在解释句子的
时候,能找到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语,使句子的解释正确、
通顺。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1.突破关键词语。
如果把翻译句子比作百米跨栏短跑竞赛,那么关键词语
好比一个个跨栏。突破一个个“跨栏”,是关键,是基础。
如《公输》中“荆国有余于地”一句,首先要知道“荆国”
是指当时的“楚国”;其次要知道“余”是“多”的意思;
最后,则是思考文言虚词“于”作何解释,联系上下文,
疏通句义,可以解释为“在”。整句的意思可解释为“楚
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虽不单独考
查,但在翻译句子时起很大的作用。词与词、短语与短语、
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句子的语气,常常凭虚词表达出
来,可见,常用文言虚词的一些用法也应大体了解。
三、翻译、疏通句子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2.注意句式特征。
文言语序和现代语序常常不同,用现代汉语翻译时,要
按合乎规范的语言习惯作适当的调整和表述。如“……
者……也”“……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注意这
些标志性词语。《曹刿论战》“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句中,“夫战,勇气也”有一个表示判断语
气的“也”。但句中无动词,翻译时应补上,准确的解释
应该是“作战,靠的是勇气”。还有,“被动句”“倒装
句”“省略句”“常见固定句式”等文言文特殊句式特征,
在多读多看中,要能准确判断和正确理解。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3.掌握翻译步骤。
可以用一个口诀来概括:通读全文,领会大意;斟酌字
义,揣摩语气;补、略通变,合情合理;字词句篇,连成
一气;如无标点,审慎断句;解释完毕,检查仔细。翻译
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其步骤是先释义,然
后串意,最后调整。具体方法有①留:有的不用解释,保
留原样,如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年号、朝代等。②
换:把文言文换成现代汉语,包括把古汉语特有的句式换
成现代汉语句式。③增: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在翻译中要
补充为相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如“惧有伏焉”(《曹刿
论战》)中的“伏(埋伏)”。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另外,将句子中省去的部分补上,数词、名词中间要加量
词。④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
在意义,解释时可删去,如果硬解释,句子反而不通了。
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只是引起议论的作用。
⑤调:解释时,需要对原句的词序作适当的调动,把某些
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解释为“你真是太
不聪明了”。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
首先,一定要有整体阅读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即使碰
到个别词义或句意一时把握不准的情况,也应毫不犹豫地
读下去,一遍不行,就来两遍、三遍。在反复的阅读中,
原先的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其次,在整体把握了文意,
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去思考阅读时产生的一个个具
体的问题,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主旨了。
四、分析、概括主旨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
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一些比较显性的语言材料能够
准确地提取信息。如“在《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具
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
一句的前后,用推断的方法去辨认一下,即可确定是“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次,是理解性筛选。例
如,“上文通过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核舟的______,赞美了
雕刻者技艺精湛”。如果仅仅理解为为了说明核舟的
“小”,那只是浅层的理解。其实,作者意在强调小小核
舟上竟然有那么多的人物、物件、题字等,从而说明核舟
的“精致”程度。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
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借助抒情、议论的句
式直接表达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肯定或否定,
从文章的关键语句中就能找到。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观点
和态度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述(说明、议论)中显现
出来的,其观点和态度比较隐蔽,又分散在各部分之中,
这就需要在领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去综合概括作者的
观点和态度。注意从选文的开头句、中心句、结尾句入手,
把作者对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评价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
找出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13课┃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名师支招
文言文翻译顺口溜
附录九 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1.《论语》十则
☆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
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成语
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常考译句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当老师
了。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
短处就改正。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内容理解
(1)讲学习方法的句子: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
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讲学习态度的句子: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4)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2.鱼我所欲也
☆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
称“四书”。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成语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常考译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
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如果不停止)这就
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内容理解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示例: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
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
“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
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
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
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
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示例:我们在人生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
应以义为重,为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取义”。但人的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在见义勇
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
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常考译句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
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
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
人死亡。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内容理解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
下。
(2)本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
“逆境出人才”。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两个事例,每个事例限
一句话表述。
示例:①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②曹雪芹举家
食粥而著《红楼梦》。
(4)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示例: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
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
出来的;接下来从客观到主观,从个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
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
结构。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5)文中所举舜、傅说等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示例:均来自社会的底层,出身低微并历经磨难,后
来被提拔而有重大作为,干出了大事业。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请从正面的角度阐述一下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示例:一个国家要想长期强盛,必须依靠坚持法度和
擅长辅佐君王的人才,同时要警惕外来的侵略。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4.曹刿论战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内容理解
(1)鲁国能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示例:①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②善于捕捉进军反
攻的时机:彼竭我盈;③追击时机的正确判断:辙乱旗靡。
(2)简要分析本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
示例: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
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
突出了曹刿的“远谋”。本文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
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
与表现主题无关紧要的枝节就尽量省略。
5.邹忌讽齐王纳谏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常考译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从这样的情形来看,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一年之后,即便想要说,也没有可以进谏的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内容理解
(1)邹忌成功地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
往有什么启示?
示例:邹忌的劝说方式是用比喻、暗示的方法委婉劝说,它
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
而乐于接受。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可借鉴这种做法。
(2)读了本文,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示例:①人要有自知之明,特别是领导者、管理者,不要一
味喜欢听奉承的话,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纳谏,不偏听偏
信,才能使政治修明,把国家治理好。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
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使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
③作为普通人,也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④对人对己都要实
事求是。⑤要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和自省的能力。⑥观察
事物要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6.出师表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常考译句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文: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一样。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
(3)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
名。
(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现在将要远离陛下(出师北伐),面对着表文流泪,不知
说了些什么。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内容理解
(1)诸葛亮针对自己对后主的三点担心,建议刘禅怎样做才能
兴复汉室?变式问: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亲贤臣,远小人”?请
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要点:广开言路;严明赏罚;问计贤臣。
(2)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是
什么。
善良,诚实,忠诚,做事公正,有才干、有能力,敢于进谏,
得到先帝的赏识认可。
(3)诸葛亮“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
世之事,由是感激。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4)作者“忠陛下”的“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
出三点即可)
答案要点: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提岀广
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
内政、军事人才。(或: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
定,得以岀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
都作准备。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痛恨”是什
么意思?作者回顾先帝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示例:“痛恨”的意思是痛心遗憾。回顾的意图是借
古鉴今,希望后主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仔细揣摩这
句话,说说诸葛亮的“涕零”包含了他怎样复杂的心理。
示例:“涕零”既有对先帝的怀念之情,对后主的依依
难舍之情;又有对北伐期间后主能否听他谏言、打理好内政
事务的担忧。
(7)诸葛亮在文中回顾了先帝对他的哪些“殊遇”?请
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他是怎么报答先帝的。
示例:三顾茅庐,临终托孤。诸葛亮决定辅佐刘禅,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7.桃花源记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常考译句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了,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
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他们自己说先世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率领妻子
儿女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已经出来,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
到处做上记号。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内容理解
(1)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示例: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的气氛,也为写桃
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2)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示例: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这个地方后,扰乱、破坏
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也暗
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3)为什么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示例: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
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它是一个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
的神秘色彩。
(4)应当怎样评价这篇课文?
示例:桃花源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
宁、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
现实的不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
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8.三 峡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常考译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乘着飞奔的马,也不如它快。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
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内容理解
(1)课文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四个季节为什么先写夏后
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示例:写山的特点为写水作铺垫,山高水低落差大,水
流自然急。因为夏水迅猛凶险,最具魅力,故先写;春冬明
丽多姿,秋天凄清悲凉,所以秋放在最后写;春、冬景致相
近,故放在一起写。
(2)文章结尾引用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示例:一方面,衬托三峡秋景“晴初霜旦”之时“林寒
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暗示三
峡山高、岭连、峡长的特点,与前文照应。(意思对即可)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3)文中描写了三峡哪些方面的特点?
示例: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了山连绵不断、
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通过不同季节的变化来表现,夏——水急;春
冬——水清景秀;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能抓住三峡山水的特点
来谈,意思对即可)
(4)有学者认为,三峡工程改变了原来的生态,目前看似有利的事
物将来未必有利,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我认为利大于弊。三峡工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它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它使长江航道更为畅通;为经济的发
展提供了便利,它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示例二:我认为弊大于利。三峡工程必将带来巨大的环境问题与社
会问题。首先,它淹没广大的土地资源,使许多人不得不搬迁;其次,
它使许多文物永埋水底;再次,它对周边动植物的生存有严重的影响;
最后,水库泥沙淤积,可能造成下游大堤崩岸。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9.马 说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常考译句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吃不饱,力气不充足,千里马的才能就不能表现出来。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不识得千里马啊。
☆内容理解
(1)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示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
(2)怎样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
示例:托物寓意,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
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
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10.陋室铭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常考译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
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交往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平民。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
心。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内容理解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示例:从三个方面——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
陋室之事有趣。表现手法:衬托、类比、托物言志。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示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11.小石潭记
☆文学常识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本文是《永州八记》
中的第四篇。“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
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常考译句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往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
客玩乐。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极了,幽深极了。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互相交错,使人不知道溪
水的源头在哪里。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内容理解
(1)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
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示例: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
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
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
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说说“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了
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又有何作用。
示例:鱼儿游动的欢快,为下文写景色凄清作铺垫。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3)柳宗元在文章最后,用一“过”字来形容环境清冷的
程度,请在文中找出一处原句来证明。并结合该句来分析
“其境过清”的原因。
示例:“伐竹取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均说
明环境过于清冷,荒芜无人迹。贬谪偏远,无人踏足,内心
落寞无依,连欢乐也是短暂的。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4)本文语言精练,却极好地突出了景物的特点,请以
“斗折蛇行”为例作简要分析。
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溪身好比北斗七星那样
曲折,溪水又像蛇爬行那样弯弯曲曲,一动一静,极好地突
出了景物的特点。
(5)柳宗元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写道:“时到幽树好石,
暂得一笑,已复不乐。”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示例:看到游鱼戏水的欢快场面,柳宗元的内心是快乐
的,但是他的“乐”是表面的,是寄情山水之后暂时的缓解。
当他从潭中鱼的欢乐回到现实,贬居生活的孤独悲凉仍然侵
蚀着他。本想寄情山水排遣内心郁闷,却在游玩后更增添了
几分忧伤。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6)文章“潭中鱼可百许头”这一段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写出了小
石潭水什么样的特点?
示例:侧面描写,写鱼是为了写水。特点:潭水清澈。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在写景还是在写情呢?如果是写景,
请说出写的是什么景;如果是写情,也请说出渗透了什么情?
示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既写景又写情。景是幽深、凄清、
寂寥之景;情是神骨凄寒、心情忧伤之情。
(8)从全文看,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示例一:“闻水声”“心乐之”,高兴——(观鱼时)喜悦,悠然自
得——悲凉、凄怆。
示例二: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 观鱼时——“似
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 观鱼后,坐潭上——“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
12.岳阳楼记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常考译句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
享乐。
(4)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内容理解
(1)“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
存在,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议论这种人物呢?
示例:是为了假托古人,自抒怀抱,表明自己的忧国忧
民之心,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示例: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②语言凝
练,朗朗上口,含义深远又易于诵读。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13.醉翁亭记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常考译句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内容理解
(1)课文是怎样将“醉”与“乐”统一在一起的?
示例: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
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
写“乐”。主要写了三方面的“乐”:一是“山水之乐”;
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与民
同乐”的思想。
(2)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中
你读出了什么?
示例:①读出了太守的“醉”是表象,而“乐”才是实
质;②写“醉”正是为了写“乐”;③表达太守与民同乐的
思想。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3)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
你的看法。
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在实际生活中,
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
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
民同乐。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
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句话
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表达了作者虽仕途失意,但能寄情山水,有政绩,
能与民同乐。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5)《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
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联系全文,具
体谈谈在语言方面有哪些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示例:首先,语言简洁凝练,生动传神,含义丰富。
如写山间四时之景时,作者以“香”言春,以“繁”状夏,
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备,精确熨帖。
其次,句式整散结合,参差错落多变,如文中多用对偶句,
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
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
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读来朗朗
上口,听来铿锵悦耳,具有节奏感和回环美。再者,巧用虚
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6)文中景物描写简练而特征鲜明,请从中任选一处,展开
想象,扩展成一幅优美的画面。不少于50字。
示例一:清晨,日上东山,雾气笼罩着的树林,经阳光照射,
雾释露消,更显翠绿欲滴;傍晚时分,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
石穴壑一片昏暗。白天自暗而明,傍晚自明而暗,或明或暗,变
化不一,这便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示例二:春天时芳草萋萋,清香扑鼻;夏令时节林木挺拔,
枝繁叶茂;秋天时风声萧瑟,霜重铺路;冬天时水瘦石枯,草木
凋零。这就是山间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或:春天时山间野花遍
地开放,一股股清香扑面而来;夏天时树木枝叶繁茂,形成片片
清凉的树阴;秋天时天高气爽,万里无云,令人心旷神怡;冬天
时天寒地冻,人迹罕至,山溪中的石头都露出了水面,这就是山
间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7)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与范仲淹《岳
阳楼记》中“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
本区别?
示例: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
之情”均以景物不同而异,他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
欧阳修的“览物之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把老百姓
的乐当做自己的乐,把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
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14.爱莲说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常考译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
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的“牡
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示例: 牡丹——追求功名的人;菊——不趋炎附势
的隐士;莲——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不慕名
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
节操。
(2)课文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
示例: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处世
态度未免有些消极,这是从正面衬托;鄙薄牡丹,追名逐
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这是从反面衬托。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15.记承天寺夜游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常考译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澄透明,竹子
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的藻和荇。
☆内容理解
(1)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二段,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
概括为: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等)。这篇文章主要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2)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示例: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
☆常考译句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
吃的穿的不如人。
☆内容理解
从文题看,这是宋濂写给马生的一篇赠序,文章为
什么开篇花那么多的笔墨写自己少时求学的经历。
示例:写出自己少时求学的艰难,和下文太学生的
优越条件作对比,指出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这一观点,
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和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