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真 题 例 析
真 题 例 析
方 法 总 结
方 法 总 结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2014·乐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寻找父亲
①肖霍洛夫在《静静的顿河》的卷首中,引了一句哥萨
克民歌:“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河流、山
脉、草原等自然风物所代表的故乡,是一个人的生养之地。
正如父亲一样,它不仅是血肉之躯,更是我们精神承继的
主要源泉。
②我的故乡,就是父亲的土地。父亲把我生养在其上,
让我在那广袤的土地上呼吸、游走、生长。就人的本性而
言,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形同草木、露珠、
鸟雀,从内向外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着天空。
真 题 例 析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③我有一个自由散漫的童年,这得益于故乡草地的开阔。
父亲在我蹒跚学步时,就离开了人世。少年时代,我并不觉
得有什么缺憾。多少次,看见邻居小孩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样
子,我反而感到庆幸。
④但渐渐地,我长大了,在心中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追寻—
—寻找父亲。不只是寻找生身之父,更是一种自我认定,一
种精神上的寄托。小时候,不认识我的人问我是谁,要我回
答我是谁的儿子,可我连父亲是什么模样都不知道,我哪里
情愿说出那个极其陌生的名字呢?但我之为我,不能没有父
亲。其实,多少年后,父亲的真实形象已无足轻重,我所寻
找的,恰恰是一个超越了血肉之躯的父亲形象,那应是一种
抽象化了的精神形象。父亲不过是他的“外身”,实质是我
所由来的精神故乡。
⑤劳伦斯曾断言:“每一片土地都有其地域之灵,每一
个人都被某一特定的地域所吸引,这就是故乡。地球上不同
地域放射着不同的生命力,不同的生命振幅,不同的化学气
体,不同的磁力——地域之灵确是一种伟大的真实。”一个人
无论诞生在一个多么贫瘠的地方,也无论走到一个多么富裕
的地方,都会深深怀恋那里。这也许不可思议,但每个人都
有这样的宿命。“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就是地之
灵所放射出的引力。寻找不只是想念家乡亲人,想念故园风
物,更是一种绵延无期的对精神故乡的强烈渴望。我对父亲
的寻找,其意义正在于此。事实上,一个人对“父亲”的寻
找,从他一诞生就开始了。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⑥我常常虚构父亲,直到我在二十岁以后才第一次见到
他的照片:苍白,瘦削。那时他才四十岁,然而已病入膏肓。
从他明亮而有神的眼中,我分明看出了一种坚强有力的人生
意志,而这,绝不仅仅是他身体的信号。这是他扎根大地,
在大地上流浪所赢得的最为宝贵的赐予。父亲当过兵,打过
仗,最后是以复员老兵、木匠、民间艺人的身份流浪于白山
黑水之间。他拉一手好二胡,画一手好画,常常跑到野台戏
班子里凑数。
⑦“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我不能不感谢
那块土地,那块嫩江边上,对我,对它的子民永远放射着光
芒的土地。嫩江和它所流经的土地、田畴、草甸,以及乡言
土语,风俗习惯,无不对我放射着灿烂的生命光华。我的一
切是它赐予,我岂能不感谢?
⑧久久不去的冬天,坚韧活着的树木,在这看似酷寒难耐之
地,人的性格也被陶铸得粗犷而豪放。但不是所有的性格都
如此,父亲身上所具有的艺术气质,还是或多或少地传给了
我,这也算是对粗犷而失之细的一种补救吧。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⑨大自然永远不会单调,精神故乡,无时不在四季的轮
换中找寻那趣味盎然的记忆。当我在人生的苦旅中,感到郁
闷、压抑、徘徊无主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我的精神支柱在故
乡,在大自然,在以我父亲为代表的乡民身上。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⑩写过《天使望故乡》的美国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
把人的故乡情思概括成“为找到一个父亲的努力”。但这个
父亲不仅仅是赐予我生命的父亲,也不仅仅是我幼年失去的
父亲,而是超越了物质需要的一种力量和智慧的形象。我的
生命的信念和坚守,只有和它才能合而为一,这也是我对父
亲不断加以想象和虚构的实质。父亲的早逝,在我心里,已
经把他与故乡、大自然融合,形成了一种比温柔的母爱更富
有启示性的力量。
(文章改编自《父亲·故乡·地之灵》)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1.从全文看,“我”为什么要“寻找父亲”?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一种身份的自我认定;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想念家乡
亲人,想念故园风物;一种对精神故乡的强烈渴望。
解 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带
着问题阅读文章,很容易发现相关语句。如第④段“但渐
渐地,我长大了,在心中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追寻——寻找父
亲。不只是寻找生身之父,更是一种自我认定,一种精神
上的寄托”,其中包含两种原因。再如,第⑤段“寻找不
只是想念家乡亲人,想念故园风物,更是一种绵延无期的
对精神故乡的强烈渴望”,也揭示了寻找的原因。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融化”在这里指人扎根大地,生养在天地之间,化
成了大自然的孩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与大
自然的关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解 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首先要领会
“融化”的意思,进而明确“融化”在语句中的意思。
“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揭示的是“我们”
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结合语句中比喻修辞方法的运
用即可明白“融化”的内在含义。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3.第①段、第⑦段都引用了“你啊,静静的顿河,我
们的父亲”,两处引用的作用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①段引用的作用是点题,并引出下文对父亲、对故乡的
描写;第⑦段的作用主要是引出下文对故乡嫩江的描写。
解 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作用的能力。回答这
类问题,关键看语句与后面内容之间的关系。如第①段引
用之后叙写“寻找父亲”,其作用自然就是引出下文对父
亲的寻找;再如第⑦段之后描绘了嫩江边的土地,其作用
也就不言自明了。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4.第⑥~⑧段中,血肉之躯的父亲给“我”的印象和
影响有哪些?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苍白,瘦削,眼睛明亮有神,有一种坚强有力的人生
意志;父亲的艺术气质补救了“我”粗犷而失之细的性格。
解 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信息的能力。文中写
照片上父亲的特点,也就是父亲给“我”的印象;“父亲
身上所具有的艺术气质,还是或多或少地传给了我”,这
是对“我”的影响,只要找出“艺术气质”的具体表现即
可。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5.第⑤段提到了劳伦斯,第B10段提到了托马斯·沃尔
夫,请探究这两位作家故乡情思的异同。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点:两人都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情思,在精神上都与
故乡紧密相连;不同点:劳伦斯把怀乡情思看成是地域之
灵的吸引,而沃尔夫则认为这是对父亲的寻找。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如何
审题
审题
要点
题目指向第⑤段与第B10段,这是阅读的范围;阅读
的内容是劳伦斯与托马斯沃尔夫两位人物;思考的
问题是两位作家的故乡情思的异同。
分析
思路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与辨析内容的能力。完成这
类试题,可分别找出各自的内涵,然后加以比较,明
确异同。回答时,应分别从“相同点”与“不同点”
两个方面作答。这样答题的条理才比较清晰。
如何
答题
答题
依据
分别阅读第⑤段与第B10段,明确劳伦斯与托马斯
沃尔夫两位作家的故乡情思;然后加以比较,找出他
们之间的异同即可。
正确
答案
相同点:两人都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情思,在精神上都
与故乡紧密相连;不同点:劳伦斯把怀乡情思看成是
地域之灵的吸引,而沃尔夫则认为这是对父亲的寻找。
[思路分析]
方 法 总 结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破译作者的情感密码
把握散文的情感,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解读文题。对文章情感的品味,是离不开具体的语
言载体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中隐含着作
者的情感。分析标题,是把握散文主旨的一种方法。例如,
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标题就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2.分析内容。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散在各处,需要理
清文章结构,归纳出各部分的意思,然后提炼整合。例如,
鲁迅的《风筝》,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两层内容:一是弟弟小
时候爱放风筝,“我”却厌恶风筝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二是到了中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
不应该,于是心中充满忏悔。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小兄弟已
忘却,“我”心情更加沉重。两相对照,揭示出旧的伦理道
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
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1.以偏概全,答案不完整。在中考考场上,由于特定的时
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同学阅读文章时走马观花,导致对文章
感知出现了感而不知的现象,以至于答案不完整。应对策略:
在解答之前,必须花一定的时间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快
速浏览,了解各段大意,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第二遍精
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每段话,感悟一些重要的句子和段落,
领悟文章主旨。
2.忽视内容,对作者的情感主观臆断或盲目“拔高”。应
对策略:在阅读时要找寻文章的关键句,即体现文章内容和作
者观点的句子,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比喻句、议论
句、抒情句等。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1.关注文章的写作目的。通读全文(或全段),对文中表
达的情感态度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再结合词句仔细揣摩,
还可借助一些背景知识进行分析,如作者的时代背景、写作
目的等。把握作者的写作情感倾向,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
面入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倾注了怎样的情感?阅
读这篇文章,我读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感悟或启发?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名师支招
把握情感“三关注”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2.关注文中的提示语。有的文章,作者直抒胸臆,总
是有意无意地运用一些特殊语言(如关键词、关键句),表明
或强调自己的情感态度。阅读时,应善于抓住这些特殊语言,
准确揭示作者的情感态度。
3.关注作者隐含或有意留下的空白。作者总是力图通
过作品来表露自己的情感态度。有的文章,含蓄隐晦,或寓
情于理,或寄情于景,或借助修辞方法等表达情感态度。阅
读时,要注意反复阅读,结合文章的中心,仔细斟酌,读出
字里行间隐含的情感态度。
第19课时┃紧扣文本,揣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