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簸”。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4.学习一组写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大地的赞美,体会借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感情,感受意境。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教学过程】内容一、导入新课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
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二、介绍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政治家、改革家。其诗作,诗中寓理,敢于直面人生,树立思想之风标;其诗风,刚直豪放,短小精干,清新自然,与同期伟大诗人白居易齐名。《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三、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四、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簸”是多音字,在这里读(bǒ)(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1)(2)(3)(4)(5)(7)(8)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方法指导:了解诗中的典故,古诗中运用典故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不知道所用典故,势必影响对古诗的理解把握,所以要加强平时的阅读,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17-29)(9-12)(13)(14)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五、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六、当堂检测七、课后作业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内容一、复习导入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的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3.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二、学习古诗(一)学习《江南春》1.导入: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1)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2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3.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3)(4)(5)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3)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4)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5.反复诵读,体会诗意(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6.后两行——雨景、怀古(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2(6)(7)
)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6)练习背诵古诗。7.合作交流、品味意境。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1)小组交流探讨。(2)汇报交流成果。(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1.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2.初读诗文、感知诗意(8)(9)(10)
(1)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2)小组讨论、交流、继续研究。(3)交流反馈,重点引导:A.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静:干净。畦:读音qí,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B.理解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4)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3.诵读诗句,感悟诗境(1)划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2)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教师出示问题)A.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B.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C.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11)(12-14)(15)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重点引导;A.“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继续引导: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再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B.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边读边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C.“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3)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16)(17-18)
(4)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5)再次齐读,加深印象。三、总结与拓展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四、推荐阅读本课推荐阅读《浪淘沙》《钱塘江春行》。五、当堂检测六、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九曲万里浪淘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气势雄伟 直上银河同到 向往美好生活 千里莺绿红晴朗明丽江南春 水村山郭酒旗 生机勃勃 春景优美 令人神往寺楼台烟雨 朦胧迷离净无苔院内花木成畦洁净清新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追求自然门外 两山排闼 送青来
感谢您下载使用【班海】教学资源,本篇课文配套专业范读音频和配套课件,请微信扫描下方小程序码或搜索微信小程序【班海】免费获取。领取课文朗读和配套课件添加答疑客服老师还可以免费使用【班海】一键布置检查朗读任务,告别群刷屏,后台统计一目了然。除提供小学课内朗读素材以外,【班海】还有课外朗读、古诗词朗读、国学朗读等海量朗读文章和音频,让学生养成朗读好习惯,提高语文素养,读出自信,读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