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招聘考试最全复习资料完美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教师编制招聘考试最全复习资料完美版

ID:783672

大小:1.21 MB

页数:1636页

时间:2022-01-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师编制招聘考试最全复习资料目录第一部分:教师专用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方法说明)第二部分: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必备辅导教材(史上最全最完整)第三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总结归纳第四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第五部分:20xx年教师编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精品梳理第六部分:教师编制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针对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针对性练习以及答案)最全复习资料第六、七部分: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第八部分:教师招聘考试《公共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精选试题第九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十套 教师编制招聘考试最全复习资料目录第一部分:教师专用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方法说明)第二部分: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必备辅导教材(史上最全最完整)第三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总结归纳第四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第五部分:20xx年教师编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精品梳理第六部分:教师编制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针对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针对性练习以及答案)最全复习资料第六、七部分: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第八部分:教师招聘考试《公共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精选试题第九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十套 教师编制招聘考试最全复习资料目录第一部分:教师专用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方法说明)第二部分: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必备辅导教材(史上最全最完整)第三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总结归纳第四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第五部分:20xx年教师编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精品梳理第六部分:教师编制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针对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针对性练习以及答案)最全复习资料第六、七部分: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第八部分:教师招聘考试《公共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精选试题第九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十套 教师编制招聘考试最全复习资料目录第一部分:教师专用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方法说明)第二部分: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必备辅导教材(史上最全最完整)第三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总结归纳第四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第五部分:20xx年教师编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精品梳理第六部分:教师编制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针对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针对性练习以及答案)最全复习资料第六、七部分: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第八部分:教师招聘考试《公共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精选试题第九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十套 教师编制招聘考试最全复习资料目录第一部分:教师专用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方法说明)第二部分: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必备辅导教材(史上最全最完整)第三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总结归纳第四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第五部分:20xx年教师编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精品梳理第六部分:教师编制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针对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针对性练习以及答案)最全复习资料第六、七部分: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第八部分:教师招聘考试《公共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精选试题第九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十套 教师编制招聘考试最全复习资料目录第一部分:教师专用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复习方法说明)第二部分: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必备辅导教材(史上最全最完整)第三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总结归纳第四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第五部分:20xx年教师编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精品梳理第六部分:教师编制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针对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针对性练习以及答案)最全复习资料第六、七部分: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第八部分:教师招聘考试《公共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精选试题第九部分: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十套 第一部分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及复习方法说明本资料是针对考试的内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新课改师德等等)整理收集的。一、考试认识竞争激烈的考试,并没有具体的考试范围和考试大纲,没有具体的指定教材。命题人员喜欢怎么出,就怎么出题,但是其中主要的内容虽然各地区考试的形式不同,但重点一般是相似或相近的!对于以后和教学相关、学生关系、学生学习心理、学习交往等于教育学心理学结合的知识,应该都是考试的重点。各位需要好好的参考!二、复习方法:教师招聘考试,可以说是“三无”考试,无指定教材、无考试范围、无考试提纲。那么复习方法,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都是困难、盲目、迷茫的。针对这样的情况,经过我们已经考过人员的总结,相对有效而可行的复习方式为:对内容简单了解后,对试题的攻克,进行多方面的试题训练,也就是说先多做试题,然后在试题中,碰到未知、不明确的通过资料进行补充、强化。原因在于:单一的看书,效率很低,也记不住。往往是看一遍忘一次。通过试题的强化训练,在试题中你会发现,主要的内容,重要的,都会在试题中反复出现。这样对于提高效率是比较重要的! 按照时间关系,我们对整理的资料进行选择性的安排,仅供参考!时间比较紧复习先后为:1)对教育学心理学的题库进行第一遍的阅读查看-“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2)然后对教育学心理学模拟真题10套+3套教育理论进行试题的训练,这份内容比较多,需要好好查看。-“教育学心理学全真模拟题10套外加3套教育理论试题”3)对于教育法规的,建议先看“中小学教师竞聘教育理论教育法规复习材料”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议直接做做试题吧,理论看起来很费劲,用题目强化5)新课改,这部分有理论内容,也有试题,主要考虑到新课改比较流行,出题的教师会注重这方面的内容,希望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改联系的内容,多看看。能多做点练习。一般来说教育学心理学的内容比较多,教育法规,新课改,师德等次之。需要侧重! 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先浏览其他资料,然后按以上的顺序进行扩展!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背诵版)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曾为师”,“以吏为师”。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59、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文化、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佥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10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 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18、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11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2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121、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122、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12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1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12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12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12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30、《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13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1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13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134、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1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136、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137、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13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14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14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14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43、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144、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14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147、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148、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14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15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15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15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15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57、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15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159、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类。16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161、综合课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162、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两种。163、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164、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彩(记分和评语)两种形式。16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166、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167、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16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169、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170、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17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172、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173、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17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17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17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17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17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 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难问题)。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20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05、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2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213、在19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 一、选择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A]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C]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D]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D]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D]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 [C]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C]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A]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C]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A]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A]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A]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D]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A]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D]21.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A]2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A]23.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A]24.   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D]25.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C]26.   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A]27.   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 D.当天复习[A]28.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29.   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威廉?冯特[B] 30.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7.1)A.操作技能B.技巧C.操作能力D.能力 [A]31.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A.智力技能B.知识迁移C.智力D.思维程序[A]32.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8.1)   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A]33.   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B]34.   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C]35.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D]36.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B] 37.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9.1)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38.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D]39.   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C]40.   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10.1)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D]41.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A.比较不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D]42.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D]43.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D]44.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A]45.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B]46.   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份[A]47.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B]48.   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11.1)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A]49.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A]50.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B]51.   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D]52.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53.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 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也属于心理障碍 [C]54.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12.1)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C]55.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B]56.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C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D]57.   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A.各种智力活动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D.教学阶段 [B]58.   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D]59.   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B.师生互动策略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D.合作学习策略 [A]60.   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B]61.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A.教师的主导教学B.独立完成作业C.家庭作业D.个别课堂练习[A]62.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C]63.   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A]64.   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65.   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A]66.   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13.1)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67.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68.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69.   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70.   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D]71.   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B.小集团意义C.依赖兴趣的作用D.没有政治意义[A]72.   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B.不大的影响C.积极的影响D.消极的影响[A]73.   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B]74.   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A.是权威意见 B.将有助于他 C.旁观者的意见 D.是客观的意见 [A]75.   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A]76.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和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A]77.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A.方向和范围 B.方向 C.范围 D.纪律约束[A]78.   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D.相互理解与扶持[B]79.   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A.行动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 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A]80.   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A.主要因素B.辅助因素C.外部互动因素D.环境因素 [A]81.   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A.教学风格B.组织教学方法C.气氛区D.教学氛围 [C]82.   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A.暗示影响系统B.非语言符号系统C.文字符号系统D.情感感染 [B]83.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A.感情关系B.心理距离C.友谊关系D.互助关系[B]84.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A.修养和处世方法B.身份和地位C.交往方式与方法D.需要满足的程度[D]85.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A.人际关系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过程D.人与人的矛盾[A]86.   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A.必要条件B.辅助条件C.重要表现D.主要过程 [A]87.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B.养成竞争意识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D.促进团结协作[A]88.   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A.积极价值B.创造性功能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D.真正目的[C]89.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A.监控与管理B.准则与控制C.限制性影响D.限制与规范 [B]90.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A.课堂情境B.课堂结构C.课堂形势D.课堂教学[B]91.   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A.课堂约定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D.课堂行为[B]92.   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B.学生听课效果C.后进生的感受D.人际关系的影响[D]93.   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A.教室的布置B.教师的行为表现C.学生的学习方式D.学生座位的分配[D]94.   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A.教学过程的规划B.教学内容设计C.教学方法的实施D.教学方法的选择[A]95.   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A.也是不行的B.也是违法的C.也是不必要的D.是必要的[D]96.   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A.随机安排B.分类安排C.集中安排D.交错安排[D]97.   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A.兴趣形成B.自发复习C.过度学习D.疲劳和厌烦[D]98.    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A.心理异常B.不适应表现C.不良表现D.问题行为[D]99.   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B.没有问题行为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D.也有问题行为[D]100.   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A.冲动型问题行为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C.多动型问题行为D.自律障碍行为[B]101.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14.1)A.作出分析B.作出判断C.进行评估D.作出决策[D]102.   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A.一种量值B.一种题型C.某种题型D.多种题型[A]103.   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A.基本过程B.全部过程C.主要过程D.系统程序[D]104.    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A.严格规则B.系统规则C.标准规则D.系统程序[D]105.   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A.教师随堂评价B.教师自编测验C.随常考试D.课堂提问测验[B]106.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A.成就水平的测验B.能力形成的测验C.结构的测验D.智力发展的测验 [A]107.   一般人们认为标准化考试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A.比较密切B.缺乏学业效度C.很不协调D.基本协调[C]108.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A.教育目的服务的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D.当前工作服务的[C]二、填空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2、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1)4、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5、   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6、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7、   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8、   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9、   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10、   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11、   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三类。(3.1)12、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13、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14、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5、   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16、   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17、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 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18、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9、   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0、   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6.1)。21、   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22、   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痕迹衰退说 、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23、   所谓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     以便突出本质特征。24、   短时记忆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        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25、   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 的负加速趋势。26、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1)27、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28、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8.1)29、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30、   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31、   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32、   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33、   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无结构问题。34、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35、   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 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36、   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37、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10.1)38、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39、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40、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41、   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42、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43、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11.1)44、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45、   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46、   焦虑症是一种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47、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48、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 方式所构成。49、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50、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51、   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52、   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53、   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54、   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55、   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56、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57、   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58、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59、   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标准。60、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61、   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62、   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63、   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64、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65、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66、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67、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 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68、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人际关系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3,1)69、   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70、   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71、   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72、   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_学习环境_,激励学生潜能的 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73、   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74、   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_。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75、   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活动_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76、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77、   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78、    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79、   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80、   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81、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82、   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83、   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  笼罩。84、   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期望_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  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85、   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_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  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86、   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习权利_等手段。87、   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 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88、   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  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89、   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90、   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91、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和对抗的三种类型。92、   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93、   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反应迟钝为特征。94、   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95、   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96、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97、    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98、   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_、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99、   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价值判断_的过程。(14.1)100、   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资料、形成价值  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101、   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确  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02、   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人们心理特征。103、   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  谈话等。104、   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题。105、   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106、   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两种。107、    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108、   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109、   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三、简答1、   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     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2、   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      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 题情境进行再创造。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 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 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3、   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4、   学习动机的种类(4.1)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5、   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     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6、   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       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7、   学习迁移的种类(5.1)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8、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9、   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10、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12、   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13、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14、   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15、   学习策略的特征(8.1)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16、   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17、   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18、   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19、   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20、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教学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21、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22、   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23、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     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   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   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   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   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24、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25、   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   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26、   心理健康的标准(11.1)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有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27、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28、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29、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 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  励物或活动。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   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30、   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31、   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32、   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33、   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34、   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35、   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      功者,没有失败者。     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     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36、   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37、   群体凝聚力的培养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       感。38、   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39、   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              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   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   气氛的出现。40、   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41、   教学测量的分类(14.1)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42、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43、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44、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      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   ⑴行为检查单填写。   ⑵轶事记录。   ⑶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45、   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46、   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四、论述1.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1)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   ⑴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⑵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2.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 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3.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4.1)1、学习动机的培养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   学习策略的分类(8.1)学习策略的分类┍复述策略┍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计划策略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时间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5.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⑴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6.   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思维。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⑴发散思维训练。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法训练。7.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的注意事项(12.1)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     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 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  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8.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3.1)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9.   群体动力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  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10.   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15.1)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11.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的常规程序。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考试试题一与答案一、不定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号前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70分)  (  A)1、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和智力与教学效果表现为 的关系。 A、低相关   B、高相关   C、中等程度相关D、没有相关   E、反比例   (  C)2、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是注意的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范围    E、分心( C )3、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E、对比性( CE )4、“一题多解”属于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敛思维   E、求异思维 ( E )5、能力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是 A、同步发展   B、能力发展快   C、能力发展慢D、能力与知识技能无关 E、以上都错( ABC )6、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隐性知识   E、显性知识  ( A )7、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E、经济和教育没有必然的关系 ( ABC )8、我国的课程一般通过体现。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E、直观教具  ( CD)9、新课改强调A、“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B、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C、师生共成长   D、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E、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CDE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E、实习作业法( BCD )11、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 A、接受学习 B、自主学习   C、合作学习   D、探究学习   E、机械学习(  ABCDE)12、教学组织形式有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现场教学  E、课堂教学( ABCDE )13、教学评价一般应遵循原则A、客观性  B、全面性   C、指导性    D、科学性   E、激励性( ABCD)14、课外作业的形式主要有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B、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C、各种书面作业   D、各种实际作业   E、各种体育活动(ABCDE  )1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说明学生A、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B、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C、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D、学生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E、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ABCDE  )16、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坚持A、爱与严格要求结合 B、爱与尊重、信任结合  C、全面关怀学生    D、关爱全体学生    E、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 ABC)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A、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D、因材施教E、教师的“教育机智”( ABC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向”是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C、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D、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E、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A)19、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六艺”是指A、礼、乐、射、御、书、数B、诗、书、礼、乐、易、春秋 C、语、数、外、生、地、史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师说》、《论衡》  E、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  ACE)2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是指A、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B、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D、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E、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CD  )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理论即A、强化理论   B、刺激一一反应理论   C、潜意识   D、人格三分法 E、社会学习理论(  AD)22、注意具有等特性。A、指向性   B、稳定性.C、紧张性 D、集中性   E、持久性(  ABCD)23、衡量记忆力好坏的标准有: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E、深刻性(ABCD )24、思维过程可概括为等过程。A、分析与综合   B、比较与分类 C、具体化与系统化 D、抽象与概括   E、判断与推理   (BDE  )25、下列对气质的看法,正确的是A、多血质最好   B、气质无好坏  C、气质影响人的工作成就   D、气质主要是遗传的结果E、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  CDE)26、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应从   三个维度去考虑。A、言语   B、技能   C、操作   D、内容 E、产物( ABC )27、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差异。A、类型   B、发展水平  C、表现早晚  D、操作技能   E、创新能力 ( D )28、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叫做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晕轮效应   E、成见效应(  E )29、长时记忆主要以编码为主。A、物理特征   B、形象特征   C、听觉   D、视觉   E、意义(  ABCD)30、心理学研究认为,遗忘的原因可能是A、记忆痕迹的消退   B、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 C、受到压抑   D、提取的线索不明显  E、“先快后慢”(  ADE)31、心理学认为,无论何种问题都具有三个特点,即A、问题的初始状态   B、问题的提出 C、问题的假设   D、问题的目标状态E、从原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转换的一系列认知和操作( E )22、知识与智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高       B、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低C、知识与智力无相关     D、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前提       E、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BCDE)33、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等范畴A、各科内容学   B、研究性学习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信息技术教育( C )3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已经发展的原有能力     E、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 C )35、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知识(广义的)和技能的关系是:  A、知识与技能是同质的概念  B、技能是能力的表现,而知识不是  C、技能可以用知识来解释   D、知识可以用技能来解释    E、知识和技能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简答题(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本题10分)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请你描述一下教师的新角色。答案要点:教师的角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只要言之有理,表述的方式或用语可以不同)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4.教师是研究者5.教师是专业工作者三、分析题(注意:①请你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理论对所列的现象进行分析;②请根据自己的类别选做相应的题目。本题20分)   ●小学老师必答题    “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像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了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极现实的回答。可是,老师也断然认为不对。   请你分析:①为什么会经常出现类似上述的情况?②老师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小学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传统教学中老师只能考虑标准答案,缺乏自主性。这是传统考试制度的不良影响;传统课程只重科学,远离生活;只重知识、技能,轻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评价只重视理性知识的价值,忽视儿童自身的经验:   ②新课程评价应该是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应该是“泵”,而不是“筛子”; 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评价要带有激励性,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初中老师必答题 这是某中学初二年级的上课情景:在教室的前面,有一台录像机,正播放着发生在一个晚上的酒后驾车事件。每个学生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小册子。小册子里有关于这次事件的报告和一个写了他们姓名的“检查员”卡片。张老帅称同学们为市律帅办公室调查员,要求他们负责调查这起酒后驾车事件。学生们有5天的时间去复查已有的证据,并作进一步调查,然后他们必须给市律师办公室提出一份起诉书,并把他们的结论通知给新闻界。请问:①这是一种什么学习方式?②这种学习方式有什么好处?③应怎样组织学生进行这种学习?●初中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这是“探究学习”。  ②探究学习的好处主要表现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注意首先,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意愿,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其次,探究学习可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阶段,面对问题:确定探究的主题,提出假设;第二阶段,询问与调查:搜集信息,进行论证;第三阶段,建立解决方案:通过多种形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第四阶段,总结汇报:回顾、讨论、总结、扩展、激励等。●高中老师必答题下面是C博士与Y老师在一次评课时对话的片断:“总的来说,Y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堂好课,假如黑板上的5个粉笔字不写的话,这堂课更好……”还没等我的话说完,Y老师就接着说:“C博士,你的意思是说我的粉笔字太差了!?我自己知道,所以后来我就用胶片投影了。”我说:“那你为什么还要写这5个字呢?”她说:“你们评课标准不是有一条‘板书’吗?”我一听愕然了,…     请问:①C博士为什么愕然? ②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应怎样充分发挥自主价值?   ●高中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Y老师按评课标准上课,而不是根据教学目标考虑教学策略。 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而不是学生为老师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等。 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无法真正体现自己的专业智慧,怎能不让人愕然、困惑? C博士的愕然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不满,是对传统评价制度的困惑,也是对教学现状的担忧……②首先,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才能发挥自主价值。其次,教师要注重反思与探究。第三,教师要善于掌握自身的专业发展命运。注重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使教师职业成为不是可以随便替代的职业。 教育基础模拟试题二和答案(教师竞岗必备)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B.公共关系C.行政工作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活      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9.()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A.泰勒B.夸美纽斯C.裴斯塔洛齐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定性评价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E.对集体的看法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A.互访      B.民主评议C.家长会D.家长委员会E.校外指导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公共性和生产性B.公益性和免费性C.科学性D.国际性E.终身性和未来性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A.作出判断评价B.信息传递C.控制D.激励E.情感交流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   )A.招聘B.续聘C.解聘D.不聘E.辞聘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导向功能B.强制功能C.调控功能D.示范功能E.评价功能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A.可行性参观B.准备性参观C.现实性参观D.并行性参观E.总结性参观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A.委员会制B.直线式C.参谋制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   )A.改变现实、追踪效果    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学校2.儿童个体发展3.教育目的4.德育5.讲授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4.简述美育的任务。5.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教育学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D 2.B  3.B 4.A 5.C6.C 7.B  8.B 9.C10.D11.C12.A13.A14.C15.D16.D17.A18.B19.A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ABCDE2.ACD3.ACDE4.BCDE5.ABC6.ABCE7.ACE8.BDE9.BDE10.BCDE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2.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4.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5.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4.(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5.(1)教育法(2)部门教育法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     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教育机智(3)职业道德素养①忠诚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基本问题(关系):(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知识与能力(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教师教育基础全真模拟试题三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活动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E.对集体的看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     )A.招聘      B.续聘      C.解聘D.不聘      E.辞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D.职能式E.直线职能式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 A.改变现实、追踪效果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学校2.儿童个体发展3.教育目的4.德育5.讲授法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4.简述美育的任务。5.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D       2.B3.B       4.A       5.C 6.C       7.B8.B       9.C      10.D11.C      12.A      13.A      14.C      15.D16.D      17.A      18.B      19.A      20.C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ABCDE    2.ACD    3.ACDE    4.BCDE    5.ABC6.ABCE    7.ACE    8.BDE    9.BDE    10.BCDE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5.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2.(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4.(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5.(1)教育法     (2)部门教育法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     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教育机智(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基本问题(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  (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教师考试教育基础模拟试题四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反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主要体现的是()A.前制度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非制度化教育D.正规教育2.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A.终身教育B.普通教育C.职业教育D.义务教育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A.启发式教学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C.因材施教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4.西方教育史上,首倡“从做中学”的是()A.布鲁纳B.康德C.杜威D.卢梭5.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6.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文化D.政治经济制度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素质教育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C.应试教育D.著名学者的学说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A.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B.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C.重视高尚品德的培养D.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9.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学生的()A.人身自由权B.人格尊严权C.身心健康权D.陷私权10.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A.多样化B.专业化C.单一化D.崇高化11.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12.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思想政治教育C.课外活动D.教学13.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趔,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趔。”这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因村施教原则14.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A.了解学生B.融洽的师生关系C.先进的教学设备D.备课15.受测验长度影响的测验质量指标是()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1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一致性与连性原则D.因析施教原则18.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A.认知模式B.体谅模式C.社会模仿模式D.说理教育模式19.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作()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20.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A.年龄影响力B.性别影响力C.个性影响力D.学术影响力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1个小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的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2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22.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的_______为标志。 23.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体。2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_____________和总的_____________,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25.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26.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______________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________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_________关系。27.教学大纲一般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28.讲授法可分为讲述、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种方式。2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__________。30.我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辅导、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2.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33.当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4.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35.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36.简述我国德育过程的规律。四、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满分10分)37.林老师今年接了一个新班,他应该如何带领同学们组建这个班的班集体?参考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1.C2.A3.B4.C5.B6.D7.B8.B9.C10.A11.D12.D13.B14.D15.A16.D17.D18.B19.C20.C二、填空题21.学校系统2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23.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24.质量标准 规格要求25.人身权 受教育权  26.授受 民主平等 相互促进27.说明部分本文部分28.讲解讲演29.京师同文馆30.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31.生活辅导 择业指导三、简答题32.【要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33.【要点】(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34.【要点】(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强调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35.【要点】(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组织严密;(5)课堂气氛热烈。36.【要点】(1)学生的知、情、意、形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四、论述题 37.【要点】(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特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和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已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经常性工作之一。(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至正确的方向。教师考试教育学模拟试题五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A.孟子B.荀子C.墨子D.孔子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A.道德品质B.健壮体魄C.实践能力D.创造能力3.《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练习复习D.考试5.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实验法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A.研究能力B.学习能力C.管理能力D.交往能力 7.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A.程序性课程  B.练习性课程C.地方性课程 D.实践性课程8.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 A.专政型B.指导型C.民主型D.溺爱型9.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几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A.一B.二C.三D.四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A.社会文化B.精神文化C.人文文化D.地方文化11.学业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点或价值作出() A.判断B.诊断C.评定D.评分12.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A.人生观教育B.价值观教育C.素质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 1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A.有差异性的认识B.有个性的认识C.有领导的认识D.有基本的认识1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A.个性化B.教育技术的现代化C.个别化D.教育权利的平等化15.教育目的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A.评价作用B.选拔作用C.决定作用D.主导作用16.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 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A.保证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B.保证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B.教好与管好学生C.估好个别教育工作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9.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A.名誉权B.人身自由权C.受教育权D.人格尊严权20.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阶段性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错填、未填均不得分。2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_____。22.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队 生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不断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之为______________。23.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___________。24.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_______________。 25.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和_____________。26.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以____________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27.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28.在德育的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叫作______________。29.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_____________、平等管理___________、和目标管理。30.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31.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_____________阶段。32.古希腊提出问答法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33.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组组织的领导者,又是班组人际关系的___________。34.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_______________和真谛。35.教学过程中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__________教材和_____________教材。36.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______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______的关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7.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功能?38.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39.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40.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41.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42.联系实例谈谈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参考答案(二) 一、选择题1.D2.C3.C4..B5..B6.A7.D8.C9.C10.B11.A12.D13.C14..B15.A16..B17.C18..A19.B20.D二、填空题21.政治经济制度   22..个体身心发展23.教师人格特征24.基础25.行26.马克思主义27.个别教学权、班级授课权28.道德两难29.常规管理、民主管理30.孔子31.初中32..苏格拉伦33..艺术家34.本质35..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36..民主平等、相互促进三、简答题37.【要点】(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8.【要点】(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39.【要点】(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40.【要点】(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41.【要点】(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四、论述题42.【要点】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定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确良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试题集一1.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迁移有()。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正迁移D负迁移2.用饿猫逃出笼箱的著名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现象的心理学家是()。A.苛勒B.巴甫洛夫C.斯金纳D.桑代克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学习的心理规律B.教学的心理规律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D.学与教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4.加涅将教学目标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和()A.动作技能B.分析技能C.态度D.综合技能5.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方面。A.认知B.情感 C.人格D.社会性答案:1.CD2.D3.C4..AC5.ABD判断正误并改正错误(在正确的叙述后面打√,在错误的叙述后面打╳,每小题3分,共15分)。1.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动机。()2.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有两种:促进和阻碍。()3.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4.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操作性学习。()5.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手段-目的分析法。()解答:1.(╳)。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动机。改为:道德认识2.(√)。3.(╳)。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改为:桑代克。4.(╳)。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操作性学习。改为:观察学习5.(╳)。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手段-目的分析法。改为:逆推法。一、选择(20分,每小题2分)1.小学儿童逐步养成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阶段是()。A低年级B中年级C高年级5 .在实施品德教育时,应考虑年龄特点选择教育的起端,年幼学生可选择(),年长学生可选择()。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动机D道德行为训练或激发道德情感8.据国内的研究资料表明,出现品德不良行为的高峰年龄在(),青少年犯罪的高峰年龄在()。A10~13岁B13~15岁C15~18岁D18~22岁12.形成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要原因,除了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外,还有()。A意志薄弱自制力差B思维迟钝C不良的行为习惯D情绪易变13.班级人际关系包括(B)。A师生关系B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C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14.提出需要层次论的心理学家是(B)A弗洛伊德B马斯洛C韦克思勒D吉尔福特1.技能体现一种经验,是个人在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行为方式。A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习惯化了的熟练的B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后突然出现的熟练的C经过知识积累而形成的D自然形成的2.智力的核心是()能力。A想象B记忆C观察D思维推理6.能力水平高于常态的超常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A13%B3%C0.3%D1%10.勇敢、勤劳和朴素特征,主要属于()。 A理智B气质C性格D情绪1.年龄特征的最本质特征是()。A稳定性B可变性C稳定性与可变性2.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来自()。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因素14.小学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即同伴关系发展的高级形式是A同伴B同伴团体C集体D友谊22.某学生,易冲动,待人热情,精力旺盛,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对学习内容理解快,但常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他的神经系统类型属于A兴奋型B活泼型C安静型D弱型1.规定学科的内容范围、逻辑顺序、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的是:__。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课程计划6.在学校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____。A.少先队活动   B.教学活动   C.课外活动  D.后勤工作7.目前在世界上采用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A.分层教学  B.小组合作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个别教学9.目前我国小学教学中用得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___。A.谈话法  B.讨论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 12.“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教学。”“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这是______教学原则对教师的教学要求。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8.第一个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培根D昆体良10.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特点。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三、判断题(判断下列问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ˇ”,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判断4.强化只是用来塑造某种新行为而不可以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F)2.小学儿童择友标准中最显著的标准是身体强壮否。(F)1.小学生的需要发展是单一的,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F)2.认识需要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因此,小学儿童的活动需要相比之下并不强烈。(F)5.小学儿童入学的头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Y)7.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政治志向上。(F)3.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智力也好,但其中也有靠刻苦用功的,智力是平常的。(Y)6.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各有积极的消极的方面。(Y)2.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需要要是最积极的因素。(Y)3.遗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F) 4.年龄是心理发展的时间指标,这是心理发展的原因。(F)5.在社会生活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条件,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Y)26.小学儿童行为规范训练还应适合其年龄特征,高年级应侧重社会公德,意志品格和爱国意识的教育。(Y)31.对自我评价过高,有着盲目优越感的儿童,才用个别说教的方法常常容易奏效。(F)6.小班教学的增加会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Y )8.小学阶段的学习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都运用到实践中去,才符合这一原则的要求。( F )10.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和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教学中采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 F  )4.在小学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要尽可能运用直观教具进行直观教学,越多越好。(F)5.就目前我国的各方面情况而言,我们只能改进班级上课制,而不能废弃它。(Y)4.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就要允许儿童自由地发展。(F)5.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早教育就早发展、早成熟。(F)二、选择(20分,每小题2分) 1.C5.D、A8.B、C12.AC3.B1.B1.A2.D6.B10.C1.A2.A14.D22.A1.B6.B7.B9.A12.C8.B10.C三、判断题(判断下列问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ˇ”,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4.错2.错1.错2.错5.对7.错3.对6.对2.对3.错4.错5.对26.对31.错6.对8.错10.错4.错5.对4.错5.错一、选择题1..在学校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__B___。A.少先队活动   B.教学活动   C.课外活动  D.后勤工作2..目前在世界上采用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B___。A.分层教学  B.小组合作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个别教学3.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中,属于智力核心的是__C___。A.学习能力 B.人际关系能力  C.思维能力  D.创造能力4.发现学习模式是___B___提出的。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C.杜威  D.瓦根舍因5.“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教学。”“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这是______C_教学原则对教师的教学要求。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_B___年颁的? A.1980 B.1986  C.1995  D.1998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___C_年颁的?A.1980 B.1986  C.1995  D.19988.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第一层次的是:___B__。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9.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____B___提出申诉。A.法院  B.教育行政部门  C.公安机关 D.学校10.行动研究的目的在于A___。A.应用  B.发展理论  C.在应用的基础上发展理论11.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___B___三种教学计划。A.课时计划、单元计划、学期计划B.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C.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学期计划D.学期计划、课时计划、单元计划1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叫做__B___。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参观法  D.练习法13.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称为__C___。A.讲解  B.讲读  C.讲述  D.讲演 14.李小林私拿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经同学揭举,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李小林,你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李小林低着头回答:“第五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就是有时忍不住。”教师应从___B_入手帮助李小林改正毛病?A.侧重调整情感的方法    B.侧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C.侧重改变认知的方法     D.前三种方法相结合 15.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__C_原则。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直观性  D.巩固性16.《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相互切磋。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__B___的方法。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参观法  D.练习法17 .有位低年级教师,在教《谜语》这一课时,首先复习了一组过去学过的词:“跃进”、“斗志昂”等,原因是新课文中有“笑迎”这一新词。而“跃进”的“跃”字的右面一半就是“笑”字的下半部,“斗志昂”的“昂”字下半部加上“辶”就组成了“迎”。复习了这些词后,学生再学习新词“笑迎”,就很容易掌握了。这位教师运用了教学的___B_________原则。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量力性18.在多种的教学组织形式中,__D__的形式自夸美纽斯确立后,几个世纪来一直为各国采用。A.小组教学  B.道尔顿制 C.个别教学 D.课堂教学19.____D____原则是一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原则,它要求教师应认真了解和研究一个一个的具体学生。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20.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教“笔”这个生字时,她拿起笔问学生笔杆是什么做的,学生说是竹子做的。(斯霞老师在黑板上写个“竹”字)又问笔头是什么做的,学生说是毛做的(她又写了个“毛”字)。然后告诉学生说:“竹头下面加个毛字,合起来就是‘笔'字。但是‘竹'字作为竹字头,笔划有了变化,因为要让出地方来写下面的‘毛'字,所以‘笔'字是这样写的。接着教师又问,除了毛笔,你们还见过什么笔?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铅笔、蜡笔、钢笔、圆珠笔……教师又举起手中的粉笔,学生又说还有粉笔。请指出斯霞老师在教“笔”这个生字时主要贯彻了_A__教学原则?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21.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教“笔”这个生字时,她拿起笔问学生笔杆是什么做的,学生说是竹子做的。(斯霞老师在黑板上写个“竹”字)又问笔头是什么做的,学生说是毛做的(她又写了个“毛”字)。然后告诉学生说:“竹头下面加个毛字,合起来就是‘笔'字。但是‘竹'字作为竹字头,笔划有了变化,因为要让出地方来写下面的‘毛'字,所以‘笔'字是这样写的。接着教师又问,除了毛笔,你们还见过什么笔?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铅笔、蜡笔、钢笔、圆珠笔……教师又举起手中的粉笔,学生又说还有粉笔。请指出斯霞老师在教“笔”这个生字时主要运用了_B__教学方法。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22.有位教师在教《小小的船》这一课时,一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不要在课堂随便打岔,你呀,经常如此,这是不礼貌的,今后不能这样。”这位学生听后心理鼓着气坐下了。请分析这位教师在处理这一事件违背了_D_教学原则。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23.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学习化社会对每个成员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现实要求,__B____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A.课堂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活动  D.游戏活动24.相对而言,既能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轻松地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的课外活动内容是__B___。A.文体活动  B.游戏活动  C.社会活动  D.科技活动25.与学生一起__A___是班主任创建班集体的首要工作。A.制定班级目标    B.建立班委会  C.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D.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 26.减少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发生的可能性的治本之策是__D__。A.缺陷矫正 B.早期干预 C.问题预防  D.发展指导 27.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都属于__D___测验。A.诊断性测验    B.安置性测验 C.掌柜参照性测验  D.标准参照性测验 28.如果学生全部都通过一份试卷,这份试卷的难度则为_B__。A.0  B.1  C.100  D.6029.对一份试卷评价说“太偏了”或“太易了”等。这主要是针对试卷_B__说的。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二、选择题1.A  2.C  3.C  4.B  5.C  6.B  7.C  8.B  9.B 10.A11.B  12.B  13.C  14.B  15.C 16.B  17.B 18.D  19.D20.A  21.B  22.D  23.B  24.B   25.A  26.D  27.D    28.B  29.B 试题二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B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C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C   )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活动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B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9.(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D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C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D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D  )。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B   )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C )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ABCDE     )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AC   D  )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CDE    )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公立学校)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BCDE       )  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ABC    )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      AB CE  )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CE    )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BDE      ) 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BDE       ) 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E.直线职能式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  BCDE       )  A.改变现实、追踪效果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D       2.B3.B       4.A       5.C   6.C       7.B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D   16.D      17.A      18.B      19.A      20.C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BCDE    2.ACD    3.ACDE    4.BCDE    5.ABC   6.ABCE    7.ACE    8.BDE    9.BDE    10.BCDE  一、选择题(在下列单选和多选题所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填入横线上,只写标号。本题共15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诞生了夸美纽斯的《    B      》。   A.教育论   B.大教育论   C.普通教育学D.师说   E.理想国   2.“拔苗助长”违背了        C E 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E.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原则   3.目前中小学教学中运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主要有   ABDE       。   A.投影     B.录像   C.模型     D.计算机   E.录音   4.教师劳动的特点是     ABCD   A.创造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重复性E.主动性   5.课程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影响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BCD。   A.传统道德因素       B.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C.科学文化因素       D.社会因素   E.领导因素   6.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对学生的       D   负责。   A.思想品德发展       B.身心发展   C.智力发展 D.全面发展E.能力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选对了答案得分,选错一个答案此题无分,共15分)1.B   2.CE   3.ABDE   4.ABCD   5.BCD   6.D1、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 共10分)1、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B)。A.一般迁移    B.顺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逆向迁移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C)阶段。A.感知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3.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B)。A.苛勒    B.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C.贾德    D.桑代克 4、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 A)。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间记忆5、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D)。A.每天跑步 B.视力下降  C.装修房屋  D.不怕见生人了1、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 共10分)B C B A D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仅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学校教育始于____B______。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A________。1.学生与所学知识,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B.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C.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3.学校课程改革中主要是改革____D______。A.课程设计B.课程制订 C.教材编制    D.课程设置4.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是__________。A.各门文化课B.思想品德课C.课外活动  D.少先队工作5.体育是进行其它各育的___B____。A.必要条件B.物质基础C.重要保证 D.重要手段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大狼带小狼捕食是动物界的教育现象。(     F)2.因材施教的依据之一是遗传素质的差异。(  Y)3.布置作业的主要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Y       )4.思想品德教育要讲练结合,既要重讲理,又要落在实处。(   Y )5.职业技术教育属于专业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则属于基础教育。(    Y)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B2.A3.D4.A5.B     四、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2.√3.4.√5.√   1、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2、 每小题1分,3、 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4、 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A.涂尔干B.卢梭C.赞科夫D.福禄倍5、 尔2.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B)A.演示法B.讲授法C.谈话法D.陶冶法3.从时间上看,6、 相对其他教育形式来说,7、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B)A.开始最早持续最短院B.开始最早持续最长C.开始较晚持续最长D.开始较晚持续较短4.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8、 (D)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5.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C)A.后勤工作B.管理工作C.教学工作D.科研工作6.美育的直接功能是(C)A.育德B.促智C.育美D.健体 7.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C)A.文化传统B.受教育者的需求C.生产力水平D.教育的规模8.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A)A.社会生产力B.文化传统C.社会制度D.科技水平9.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B)A.商周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10.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9、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C)A.赫尔巴特B.裴斯塔洛齐C.杜威D.夸美纽斯11.人的身心发展是指10、 (A)A.身体和心理的发展B.个性的品德的形成C.体重和身高的增加D.技能和技巧的提高12.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C)A.系统性B.制度性C.无阶级性D.等级性13.我国现代学校产生于(C)A.17世纪末B.18世纪末C.19世纪末D.20世纪末14.在教育起源问题上,11、 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A)A.生物起源说B.神话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15.智育的根本任务是(A)A.发展学生的智力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C.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D.形成学生的品行16.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12、 学校体育更具有(D) A.随意性B.娱乐性C.自觉性D.系统性17.人的世界观基本形成于(D)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18.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3、 在教育过程中起(C)A.强制作用B.辅助作用C.主导作用D.中介作用19.法国著名14、 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C)A.《教育漫话》B.《大教学论》C.《爱弥尔》D.《普通教育学》20.英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A)A.双轨制B.单轨制C.分支制D.中间型学制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A2.B3.B4.D5.C6.C7.C8.A9.B10.C11.A12.C13.C14.A15.A16.D17.D18.C19.C20.A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列因素中,哪种因素引起的行为的持久变化属于学习。(  D   ) A.有机体的成熟B.适应与创伤 C.疲劳D.个体的经验2.由桑代克和吴伟士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B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化理论 D.关系理论3.心理练习对动作技能的影响是(  B   ) A.对技能的改进没有帮助 B.取决于任务的性质 C.有显著作用 D.不明确4.由某些具体的道德情境引起的初级的态度体验叫(  A   ) A.道德情绪      B.道德情感      C.道德情操       D.道德意志5.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B  ) A.学习动机   B.认知内驱力(内部动机) C.自我提高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6.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结合叫(  A   ) A.才能B.一般能力C.天才       D.特殊能力7.教师期望效应是由( C    )研究发现的。 A.皮格马里翁   B.勒温 C.罗森塔尔     D.夸美纽斯8.非正式群体是(  C   )形成的。 A.按一定的程序B.上级组织规定 C.在个人友好的基础上   D.在公务关系上9.宽大的前额是学生聪明的标志,这是一种(   D  ) A.成见效应   B.新近效应 C.首次印象效应D.定型效应 10.我国目前举行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属于(  C   )范围。  A.个体内差评价B.相对评价  C.绝对评价 D.参照常模测验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1.教育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Y   )2.行为主义学习论强调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忽视个体头脑中的内部过程。(   Y  )3.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y)4.技能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  y   )5.由奖励所引起的学习动机是内部动机。(   f  )6.情绪生活和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   y  )7.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就不会下降或丧失。(   f  )8.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学校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 y    )9.学校教育活动是以师生交往为前提的。(   y)10.良好的测验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较高的信度。(  f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D      2.B3.B       4.A       5.B    6.A       7.C       8.C       9.D       10.C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       4.√       5.╳   6.√       7.╳8.√       9.√      10.╳64.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D  )A.遗传 B.环境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50.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的心理学家是(C)A.皮亚杰       B.格塞尔C.赞科夫D.维果茨基51..认为“智力的本质也是一种适应”的心理学家是(A   )A.皮亚杰       B.格塞尔C.赞科夫D.维果茨基37.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思想家是(B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104.下列活动中,不属于课外活动的形式的是(C  )A.群众性活动B.小组活动C.研究活动D.个人活动 2.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选A)A.《教育实用心理学》B.《教育心理学》C.《教育心理大纲》D.《教育心理统计》10.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哪一类为住?(A)A综合课程B分科C综合实践活动D选修课程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A1856年B1860年C1862年 D1866年(C)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B)体谅模式: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A柯尔伯格B皮亚杰C麦克费尔D班杜拉(D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①婴儿期(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②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③ 学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④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⑤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⑥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⑦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⑧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 答案与解析:选A7.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 )。 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 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 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 答案与解析:选B。  认识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因个体之间的不同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存在个别差异。因此,答案选B。 16.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答案与解析:选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因此,答案选B。 2.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___有意义___的接受学习20xx年教师考试教育学考前应试辅导资料1.为什么说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对象相当稳定(3)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4)形成习了的文化传播活动;(5)由以上因素结合人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智育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 (1)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增加新的学科内容(2)改变经院主义的学风,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3)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将美育善结合起来3.简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1)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到学生,但不要牵者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失去自信;向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2)强调教学要循序渐进。4.筒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2)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5.简述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特点。.(1)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3)系统论述了教学原则与教学。6.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较,出现了哪些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以法治教7.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2)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 的天然合理性;(3)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5)从理论上论证了“学年制”及“班级授课制”。8.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与国际交流。9.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及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2)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3)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4)过于强调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10.为什么说赫尔巴持对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1806年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主张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论理学基础上,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11、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教育的民主化。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12.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2)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1)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2)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3)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论述题未联系实际者酌情扣分)13.简述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2)学制改革教育学资料自测绪论一、填空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其研究对象就是教育。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最早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首创班级授课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3、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而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他的“三中心”教育模式,即:教师、书本和课堂,对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4、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派,发表了《学校与社会》等著作,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模式。5、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但当某一教育理论形成以后,就成为影响以后教育思想发展的“流”,成为现成的思想体系,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发展。6、教育学产生于教育经验,所以教育经验是教育学的“源”7、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应算中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进行科学分类时,首次把教育学列为”独立”学科8、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9、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成为后世传统教育的根基。10、20世纪,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传统相对的教育理论,成为新教育理论的代表。11、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指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12、我国自清末从日本引起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传统教育”的范畴。13、马列主义教育原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14、我国第一个用马列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理论原理的人是杨贤江,著作是《新教育大纲》,被称为无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15、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影响。16、教育发展过程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17、学习教育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注意教育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的原则。二、选择题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C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学记》2、首创班级授课制是A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昆体良3、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是B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B、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4、教育学发展过程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源”是指A,“流”是指B。A、教育实践B、教育理论5、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总趋势是CA、现代教育B、传统教育C、多样化6、建国后对我国教育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的《教育学》作者是BA、克鲁普斯卡娅B、凯洛夫C、加里林D、杨贤江7、主张教育应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派”的主要代表是CA、赞可夫B、皮亚杰C、杜威D、赫尔巴特三、判断题1、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赫尔巴特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方法论,形成了“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3、夸美纽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对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4、教育学是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5、“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论争,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6、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是与师范学校的设立同时进行的。√7、教育学是研究人的各种属性极其规律的科学×8、研究怎样上课,怎样培养优秀人才的科学叫教育学×9、教育学未成为独立学科前常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10、夸美纽斯在对科学的分类时,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1、德国的哲学家康德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成为一门课程首次开设√。12、我国教育学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是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之一,它的开设是与师范学校的设立同时进行的√13、教育学不是记问之学,而是使人聪明的之学√14、科学和艺术是教育这枚硬币的两面,缺谁都构不成教育:因此,教育是艺术的科学。√四、问答1、什么是教育学?师范生为什么要学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之一。学了教育学能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能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能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2、学习教育学必须注意哪几个方面?学习教育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是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四是注意教育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3、有人认为不学教育学照样能教好学生,你认为对吗?请你谈谈理由。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今在教师和学生中仍然有某些影响。因为,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和掌握教育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师和师范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曾然,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师德是灵魂;但要具备全面的完整的师德修养,掌握较渊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教育理论的学习来说,不仅可以提高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而且能增强识别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是非的鉴别力。特别在今天,各种教育思想纷至沓来,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就可能坠入云里雾中,不知所从。为此,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好教育学这们课程。第一章    教育一、名词解释 1、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2、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二、填空1、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三种不同的主张。2、社会发展从古至今经历里五种生产关系,因而也就有五种不同的教育,它们分别是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除此而外,还可以用生产力标准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相应的,也可以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两个发展阶段。3、教育的功能有社会发展功能和人的发展功能两个大方面,前者主要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后者主要是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其中,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创新性;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应该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地位,以“三个面向”为重点,抓住推进素质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开拓思想、实践能力和崇高理想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奋斗。5、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决定于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教育,二是决定于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启蒙作用 ;小学教育具有一般教育的特点外,还有它自身独具的基本特征,它是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6、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一是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二是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三是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三、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 ⑴ )⑴生产劳动   ⑵模仿    ⑶语言      ⑷动物本能2、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的观点,是(  ⑵  )的基本主张。⑴心理起源说  ⑵劳动起源说     ⑶生物起源说3、(  ⑶  )已经出现学校和教师⑴封建社会   ⑵资本主义社会  ⑶奴隶社会4、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两个阶段,其划分依据是以(  ⑵   )为标准的。⑴生产关系      ⑵生产力5、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指的是( ⑴  )⑴生产性  ⑵科学性 ⑶全民性6、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于(  ⑶  )颁布的。⑴1986年    ⑵1999年   ⑶20xx年 7、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指的是(   ⑵    )⑴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创新性    ⑵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四、判断1、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孟禄。(  ×  )2、奴隶社会已经出现了学校和教师。(  √  )3、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这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  ×  )4、现代教育是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水平下的教育。(  √  )5、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指的是广义的教育,是就学校教育而言的。(  ×   )6、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属于普通基础教育。(  √  )7、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它是强制的和免费的。(  √  )8、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由于它是依据国家法律而实施的基础教育,因而它具有强制性。(√)五、问答1、历史上有哪几种教育起源观?谈谈你的看法。 历史上有三种教育起源观。⑴生物起源观。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认为教育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即已存在,教育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此种观点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⑵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曾然,模仿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不单是模仿,人类的模仿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还在于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⑶劳动起源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教育为人类社会特有,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等。2、教育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怎样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特点是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亦即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即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3、试阐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是资本主义革命时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之后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和形式。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如下:⑴生产性。主要体现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①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使现代科技与现代生产相结合,以促进生产与科技双向发展。②从个体发展来说,使劳动者把学习现代科技理论与从事现代化生产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从社会发展来说,就是使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生产加速发展,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⑵民主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及平等性上。①教育走向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享受和利用。②教育逐渐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③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教育管理。⑶科学性。从内容到手段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①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②拥有现代科技手段,教育信息网络化。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互相结合。⑷创新性。①为了使教育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现代教育改革特别探索新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在世界各国掀起高潮。②教育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教育不断逼近理想目标。③对现代人的素质结构设计,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5)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6)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4、略述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小学教育属于普通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总之,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为儿童发展奠定基础。小学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转化: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这些转化可以使儿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认识范围,从而对于促进全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式起步。因此,小学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重要的启蒙作用。5、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梅森在《自然科学史》中提到一份古埃及手稿草纸书,其中写道:“要用心学习书写,这会使你摆脱一切艰苦劳动,成为一位有名望的官员。”(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学在官府)。 (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中国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西欧教会学校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作为主要内容,而在世俗封建主的学校中以“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作为主要内容。(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六、实例分析一小学生到了五年级,学习成绩仍很差,望子成龙的家长得知升学无望后,便动员孩子退学做生意,孩子十分乐意。孩子的老师得知此事后,心想:孩子极其家长都不愿学了,何必留他呢?留下反倒影响升学率。于是,同意孩子退学,请问他们的做法对吗?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带有法律规定性和强制性,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无权自愿放弃;家长、老师有责任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而不能采取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尤其是教师,怕孩子影响升学率而同意其退学,更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是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强制性,故应从“应试教育”向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转轨。 第二章   学校一、概念解释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      学校文化:是指有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二、填空1、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般简称学制。现代学制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3、中国教育史上第一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我国第一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奏定学堂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 ”。1922年,中华民国借鉴西方国家学制基础上制定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是“壬戌学制”,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现在仍被广泛采用。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在于设置目的不同,调节手段不同,与政府关系不同,产出不同。5、学校文化从其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类,前者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其次是指人或人际关系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后者是指学校物质环境学校中的一种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6、学校管理中有两种沟通形式: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7、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有:思想品德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三、选择1、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   ⑵   )①中国       ②欧洲2、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称为(   ⑶  )①壬子癸丑学制     ②壬寅学制     ③癸卯学制3、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  ⑴  )① 学校制度文化  ②学校精神文化    ③学校物质文化4、同级机构间的交流、协商属于(   ⑴   )①正式沟通     ②非正式沟通 5、聘任教师职务应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为(   ⑶   )①一年      ②半年③三年四、判断1、现代小学的发展比大学和中学要晚得多。(  √  )2、我国现代学校极其制度是从西方引进的。(  √  )3、癸卯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现在仍被广泛采用。(  ×   )4、学校仪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  )5、学校领导必须以主要精力和时间抓好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   )五、问答1、一所学校应具备怎样的基本条件?怎样理解学校的公益性?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学校公益性具体表现为: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②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③还涉及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2、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该学校特色的鲜明表现。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3、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哪些方面?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①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②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③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④教师人事管理制度。4、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①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②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③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④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5、为什么说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如何互相配合?可从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来说明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 。①如果儿童的社会交往是在不健康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则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儿童身心各方面都尚未成熟,同什么人来往,参加何种群体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时这种交往由于彼此年龄相仿,又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感情纽带较牢固,一般不易摆脱,对其成长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小学生的社会交往,既不应一概否定,又不能任其自由存在和发展,而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儿童正确择友和发展朋友交往。②由于社会环境本身的复杂性,一个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会受到先进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可能受到没落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侵蚀。因此,为了保护儿童的健康发展,就应当在大力宣传先进道德的同时优化社会环境,消除一切没落道德的残余,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③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能改变、净化、和鼓舞人的灵魂,也能损害、压抑和毒化人的灵魂,对成长中的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在发挥社会文化的教育作用的同时,社会应当干预儿童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综上所述,为了是教育保持一致性,整个社会都要负起教育的责任,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如何互相配合呢?①学校与家长应当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配合的紧密联系,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协调好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对家庭的指导并不单纯是提要求、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应注意与成绩不良学生家长的联系。②学校应主动了解、研究社会,把与社会教育的互相配合和支持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应定期开会讨论、研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问题,并有专人与校外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保持联系。学校可邀请校外教育组织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学校研究教育工作的重要会议。校外的社会教育组织也应有专人与学校保持联系,主动了解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向学校汇报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第三章   学生一、名词解释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个体的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与社会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二、填空题1、在遗传决定论这一思想中,有代表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3、与皮亚杰的心理学比起来,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4、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和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5、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6、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7、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要遵循如下几项基本原则:尊重儿童的选择、尊重儿童的感受和鼓励学生的创造。8、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三、选择题1、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来会打洞。体现的是(  ⑵   )观点。①教育万能论②遗传决定论       ③中国古代儿童发展观2、“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体现的是( ⑶ )观点。①二因素论  ②遗传决定论       ③环境决定论 3、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主体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 ⑶ )的结论。①洛克       ②华生③皮亚杰      ④杜威4、“教育即增长”、“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是( ⑷ )的理论。①柏拉图    ②华生    ③皮亚杰    ④杜威5、(  ⑷  )是儿童发展的源泉。①儿童的集体活动  ②主题班会活动   ③主题队会活动   ④儿童主体的活动6、(  ① )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①皮亚杰     ②杜威四、判断1、遗传素质为儿童的发展只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  )2、儿童的主体活动,是儿童依据自我调节的能力水平,对与自己有关系、也有意义的内外刺激进行反应的过程。(   √  )3、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及儿童如何反映这个环境决定着儿童个体发展的现实性。(  √   )4、顺序性是指在儿童的发展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 ) 5、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   )6、教育与儿童的发展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也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  )7、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只是接受教育的对象。(  ×  )8、学生接受教育只是以学生客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    )9、根据儿童发展不平衡特点可采用“勤能补拙”的方法。(  ×  )10、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只有真正尊重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性时才能真正实现。(×)11、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师的教育艺术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   ×  )12、支持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证。( √)13、创造是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也是个人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根本途径。(    √    )五、简答题1、历史上有哪几种不同的儿童发展观?谈谈你的看法。⑴遗传决定论。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⑵环境决定论。包括“教育万能”和外界刺激的性质对于儿童行为影响的重要意义所提出的环境决定儿童发展的观点。⑶辐合论。认为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决定因素两种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2、儿童发展的内涵是什么?综合考察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⑴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为基础的;⑵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⑶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⑷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几个问题:儿童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的就可以概括得了的;儿童的发展是其心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3、试述儿童发展的特点? 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⑴顺序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⑵不平衡性。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⑶阶段性。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⑷个体差异性。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点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⑸分化和互补的协调性。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4、怎样正确理解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为儿童发展服务的;他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表现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置、方法和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性认识为基础,因为它考虑并顺应了儿童发展规律,所以,与同样能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一般性的社会人文地理条件等相比较,教育的影响力更强大,更具有决定性。所以说,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5、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由于在不同情况下,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要求不同,具体方法上会有很大的变化,为此,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⑴要尊重儿童的选择;⑵要尊重儿童的感受。⑶要鼓励学生的创造。六、实例分析 1、某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对某课题深钻教材,引经据典,上课滔滔不绝讲解课文,偶尔只喊个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使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事与愿违。请问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有哪几种?试用儿童主体活动理论分析。该四年纪语文老师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⑴尽管该老师深钻教材,可能没有科学地处理教材。⑵尽管该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讲课;可能没有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的知识水平讲课;⑶尽管该老师偶尔也喊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更说明该老师不注重学生实际,只喊的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主体性出发。归纳起来,充分说明该教师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接受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育目标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而该老师钻教材、讲课、抽问基本上是以教者出发,没有考虑备课与讲课的知识能否被学生主体选择,当然就不成为学生主体反应的对象。故此,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却事与愿违。2、甲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乙小学四年级某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学生一步步严格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也算错。请问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试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 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支持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然而,乙校四年级某数学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仅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第四章  教师一、解释概念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以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二、填空 1、教育是与人类共始共终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师的社会作用是:①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②通过教育者传播文化知识以培养人③通过传播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3、学校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交接和传承的场所,教师则是进行人类文化的是代际交接和传承的执行者。4、培养人与传授文化知识比较是教师职业的更为本质的社会职能。5、所说的培养人,是指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6、人的素质包括国民基础素质、各种专业、职业。7、国民的基础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身心和心理素质、劳动与生活技能素质等。8、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创新将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将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9、教师劳动的特点是:①复杂性②创造性③示范性④长期性。10、教师素质包括:①政治思想素质②文化素质③教育素质、④职业道德素质。11、掌握小学语文、数学两门主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12、教育素质包括①教育理论知识②教育实践能力③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④教育科研能力。 13、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包括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14、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的“教师中心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要把儿童当做太阳”的“儿童中心论”。这两种学说长期争论,对西方师生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影响。15、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是:①民主平等②爱生尊师③心理相容④教学相长。16、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关心热爱,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17、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教师是教育者,他在建立尊师爱生新型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18、要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学校良好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③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三、判断1、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发明和应用文化的活动,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是人类知识的物化和客观化。(√)2、教师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都经历了一个主体化的过程。(  √   ) 3、掌握小学思想品德这门主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  )4、小学教师不应是仅仅通晓一门专业的“专才”,而应是具备多方面才能的“通才”。(  ×  )5、教师的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而大量的是书面语言。(  ×  )6、观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 √  )7、我国学校中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应该是我国社会民主平等、团结互助新型人际关系的反映(  √  )8、学生自觉性、自律性发挥得如何,则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标准。(   ×   )9、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  √  )10、就职后的不断学习、研究、进修,与大学期间的培养同样重要。(  √  )四、选择1、教育实践能力主要包括(⑴⑵⑶)。①语言表达能力     ②教学实践能力       ③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  ④具有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2、教育工作的(⑴⑶)需要教师爱岗敬业。①性质     ②重要性   ③特点 3、对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类型的分析研究表明:教育效果好的要数。(③)①对立型      ②依赖型     ③民主平等型④自由放任型4、师生交往的过程就是互相的过程。(⑷)①各抒己见       ②以心换心   ③坦诚交谈       ④满足需要5、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⑶)①保障   ②条件     ③基础6、我国小学教师资格分为(⑴⑵⑶⑷)①高级教师     ②一级教师 ③二级教师      ④三级教师      ⑤ 四级教师五、简答1、怎样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①具有复杂性,它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和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②具有创造性,为使知识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对知识的加工、方法和手段的采用、更新知识的融进和对教育对象经常变化的适应,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需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③具有示范性;它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极其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也是由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特点和青少年心理特征决定的;④具有长期性,教师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特别是劳动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检验体现的。2、试简述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从宏观上讲包括文化素质、教育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从微观上讲,文化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它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素质包括: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及教育科研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学校良好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③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六、实例分析 一位小学自然课老师给学生讲“磁铁”之前演示了一个“魔术”,一盆水中浮着一只“鸭子”(标本)。老师手中拿着一块馒头嬉逗“鸭子”。而标本鸭子果然盯着馒头转。学生很惊奇。老师问:“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很高兴地回答:“想”。于是教师从“鸭子”的嘴里取出一块磁铁,又从馒头内拿出一根铁钉,开始讲“磁铁”。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听讲、思考、探索,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对此,试用教育学有关理论分析。答:这一实例体现了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论,也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尽力体现教师的创造性特点,对讲授的知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加工,演示有趣的“魔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教师主导作用与创造性劳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五章     教育目的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2、人的全面发展: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二、填空 1、20xx年新修订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4、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性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5、教育目的可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两类,他们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体。6、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提升的教育活动。7、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的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方面。8、小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是其它各科教学。9、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法、情感熏陶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奖励与惩罚。 10、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思想品德课、提升智慧水平、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11、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12、小学智育的实施应当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诸环节的统一。13、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做到审美化。1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论认为,应当根据人的本性和个人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15、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社会生产力极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1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三、选择题1、(  C  )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A、教育制度B、教育规律C、教育目的D、教育系统2、(  C  )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3、从内容上看,德育主要指(  A  )A、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   B、政治教育、法制教育  C、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4、在德育的社会功能中,(   D  )是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的中介。A、思想功能    B、道德功能   C、个体功能  D文化功能5、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C  )A、个体生存功能  B、个体发展功能  C、个体享用功能6、智力是人的(  D)A、自然能力   B、习得的认知能力   C、自然能力   D、自然能力和习得的认知能力7、(  C  )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教育目标8、教育无目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家(   B  )的观点。A、涂尔干   B、杜威  C、卢梭 D、布鲁纳9、(  A  )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A、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毛泽东教育思想   C、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  D、邓小平的“中特理论”四、判断题1、马克思学说中“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核是“个性自由”,而“应试教育”最主要的弊端之一是对学生个性的抹煞。(  √  )2、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平面的发展,( √ )3、初中是素质教育,高中是“应试教育”。(  ×  )4、教育目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就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   ×  )5、20世纪末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五、简答题1、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为什么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⑴区别:五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他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各有自己的任务,不可互相代替。⑵联系:五育都是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互相渗透是指每一育当中都渗透其它各育的因素;互相影响是指每一育任务的完成都影响着其它各育任务的完成。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正因为五育具有上述关系,所以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3、新时期应特别注意培养人才的哪些素质? ⑴创新精神;⑵实践能力;⑶开放思维;⑷崇高理想。第六章    教学一、名词解释: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2、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3、教学方法:是指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二、填空题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统一体;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3、在教育活动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决定性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4、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5、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班、课、时;其中,“班”即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制固定的班级。在“课”的类型上,可以分为两类:单一课和综合课。其中,单一课可以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等;综合课的一般结构,按照顺序依次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6、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7、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等。其中,讲授法是最古老的,也是目前用的最广泛的一种,它又可以分为讲授、讲解、讲读三种方式。8、一般说来,教学工作的实施,由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环节组成。其中,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它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三项工作。教师在备课时要制定三种计划,它包括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教案又叫_课时教学计划,教案的主要部分是教学进程。上课是教学工作的_中心环节。作业布置与批改是上课的延续。课外辅导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学过程的最后步骤,是课堂教学结果的反馈。9、钻研教材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科书参考资料。 三、选择题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起(  B  )      A、主导作用 B、主体作用 C、辅助作用 D、决定作用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体现了(  C  )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直观性  C、因材施教  D、巩固性3、最早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专著是(  B )A、洛克《教育漫话》 B、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C、《学记》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4、教学是学校教育的(  B )途径       A、本质   B、基本  C、一般  D、中心5、“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  C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C、启发性原则D量力性原则6、“不凌节而施”体现了( D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7、目前,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B   )  A、分层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小班教学 8、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A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参观法9、教师指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做各种练习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是(   C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参观法10、一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  B )A、教学方法多样  B、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C、时间分配合理  D教学过程设计好11、教师教案的详略主要是(  D  )的详略    A、教学目的 B、教学方法  C、教学原则 D、教学进程12、备课工作最深入、落实的工作是(   C  )   A、设计教法 B、了解学生 C、钻研教材 D、写好教案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教学活动的本质是特殊认识活动?⑴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⑵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⑶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⑷教学认识是教育性认识。2、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主要有:目标原则,教育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掌握知识结构、少儿精原则,实践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哪些形式?分层教学(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班教学。4、教师运用讲授法应注意什么?⑴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⑵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⑶讲究语言艺术;⑷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5、课时教学计划(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日期和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6、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第七章  课程一、填空:1、课程的基本范畴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等各个方面内容。2、研究课程目标可以从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入手。3、从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上看,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当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4、课程的内容包括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目的、课程的评价以及课程的实施_等。5、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活动课、综合课。 6、课程的基本结构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7、活动课程的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三部分。8、课程设计的理论,经常会全面地涉及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各个范畴。9、根据可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可以将课程设计大致分为宏观课程设计、中观课程设计、微观课程设计三个层次。10、一般认为,课程设计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五种11、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12、历史上三种不同的课程观分别是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其中课程是经验更加符合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13、课程论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和编制两个方面,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_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14、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设计是关于内容的组织安排,课程目的是决定内容的依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15、课程的基本结构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科书三个部分。16、课程设计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即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17、杜威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以极大的魄力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付诸于实践的教育家。二、名词解释: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地组织安排的。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也称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三、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以具体课程领域的目标为中介作用于课程的。( √ )2、在不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传统中,课程基本结构经常表现出相同的存在方式( × )3、完整的课程论应当能够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4、课程目标必须与教育目标一致( √ )5、在实践中,教学与课程是两回事( × ) 6、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同课程的具体结构赖以建立的依据( √ )7、目前小学开设的活动课是与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 √ )8宏观的课程设计应当解决课程的基本理念问题(√)9、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地方和学校将会在课程设计中担任主要角色( × )10、课程总是以特定的教学为基础( × )11、教学是指教什么的问题( × )12、小学课程中,语文、数学是主科,其余是副科,学习过程中应该区别对待( × )13、课程论中关于课程的设计,是人们对课程的最根本的认识( × )14实质教育学派强调课程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 √ )15、一定的能力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 )四、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的番号填在括号里)1、从目前而言,( B )的观点更符合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A、课程的知识B、课程的经验C、课程是活动2、我国课程的现代化是从引进西方课程开始的,(  C  )以知识为主导的思想理论对我国的课程实践影响最大。A、形式教育派   B、科学主义学派   C、实质教育派 3、从培养兴趣出发论证分科课程的合理性的代表人是(   A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泰勒4、将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极其体验纳入课程内容之中,并且作为课程的必要条件是(B)观点。A、知识本位   B、经验本位和经验法   C、结构本位5、(  B )是人们进行课程设计最常用的模式。A、实验法     B、主观法和经验法   C、活动分析法6、在众多的课程模式中,(  C  )是最为著名的模式。A、发现模式 B、杜威模式 C、泰勒模式  D、接受模式7、我国的教学大纲最根本的任务是(   D  )A、教学时间、顺序的安排 B、规划课程的不同内容、教学方法C、明确教学的目标、方向 D、说明课程所包括的知识体系8、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  C )。A、课程的内容B、教师教的方法    C、学生学的学习方式     D、教学目标9、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以( A )课程为主。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以上都不是10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 A  )正式成立   A、1986    B、1987  C、1989    D、1990 11、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  C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12、关于课程内容的不同主张,最集中地决定于对(  C  )的认识。A、课程目标 B、课程计划 C、课程本质  D、课程结构13、适用于一定阶段具体课程的目标属于(B)目标。A、第一层次   B、第二层次   C、第三层次14、影响相当深远,最为传统的课程观是(  A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五、多项选择题(把序号填在括号里)1、人文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有( ABD  )A、崇尚个性  B、提倡广泛的课程   C、重视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地位  D、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2、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当包括( ABC )。A、认知领域B、情感领域C、动作技能领域D、意志领域3、我国小学阶段课程的主要类型包括( BCD )A、经验课程 B、学科课程 C、活动课程  D、综合课程4、课程的结构包括(   BCD  )。 A、课程内容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D、教科书    5、下列哪些国家的课程结构是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CD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法国六、简答题1、历史上有哪几种重要的课程观?历史上有三种重要的课程观;①课程是知识;②课程是经验;③课程是活动。2、课程计划的重要作用是什么?①课程计划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②它在课程结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纵向结构中最宏观的安排,又是展现课程的横向结构。3、试述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决定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关系: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②知识与能力的关系;③分科与综合的关系;④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4、从人文与科学这一基本关系上谈谈我国课程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①课程改革应有自己的特点,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要提倡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②当前课程改革应进行两个方面的“基本建设”,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方面的任务,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于教育和课程提出的要求,是课程必须完成的使命。5、课程实施应注意哪几个问题?①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②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③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科学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七、问答题1、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什么弊端?如何改革?2、联系教育实际,谈谈怎样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①知识和能力之间始终存在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没有任何知识能够完全凭借“灌输”而为学生所掌握,知识都是个体通过一定能力的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因此,一定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之,也不存在完全不依赖与任何知识的能力,无知就无从谈起能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②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二者在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③教学中应处理好这一关系,使课程能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为达到此任务,必须建立不同的学习方式,课程应给予学生各种积极开放的机会,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八、实例分析()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教材的发行和选用搞地方保护主义,用行政干预甚至不正当的手段强行推销,不进行严格的编、审分开,自编自审现象严重。①请联系实际谈谈这些做法的危害性?②解决这些问题你觉得应采取哪些方法?⑴危害性:①只顾经济利益,必定会严重降低教材的质量。②把教材等同于一般商品,有利就干,无利就不干,编写、审查、出版、发行抱成一团,会偏离国家中小学教材编定的初衷,离开了统一性的基础。③国家教育经费极为紧缺,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和发展急需财力支持,真正进行教材编写的机构在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下就会没有收益。⑵措施:①加强统一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多样化。②对教材编写者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与认定。③对中小学教材实行专卖,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和教育部门与教材研究、编写、审查部门与出版、印刷、发行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利益分割。④加强教材改革的机制、队伍建设,沿法制化轨道前进。教育理论模拟试题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洛克 C.卢梭 D.利托尔诺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 )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  A.学校教育制度 B.高等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 D.国民教育制度  6.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7.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8.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 )   A.知识素养之一 B.能力素养之一 C.思想品德素养之一 D.基本任务之一  9.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 )  A.课外教育 B.校外教育 C.业余教育 D.课外校外教育  10.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成绩评定  11.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 )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12,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 )  A.观察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色调感  13.狼孩的心理障碍主要原因是( )  A.缺乏营养 B.遗传因素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14.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兴趣  15.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16.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 )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17.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 )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18.“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20.听觉中枢位于( )  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8个小题,每空1分,共3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2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______科学。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______。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______。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的两种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______教育。  2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______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______学制。  24.我国普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行各业的______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______。  25.学生既是教育的______,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______。  2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____。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______作用。  2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特殊形式是______。   2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______与受教育者已有______的矛盾。  2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______活动、______活动、个人活动。  30.“望梅止渴”属于______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谈虎色变”属于______的条件反射。  31.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______、______。  32.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广度______、______注意转移等。  33.感觉阈限可分为______与______两种。  34.神经系统的活泼型与______,安静型与______气质类型相对应。  35.智力的核心成分是______,智力的高级表现是______。  36.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水平______,最有利于激发______。  37.智力技能的特点有:动作对象的______,动作进行的______,动作结构的______。  38.1948年(WHO)宣言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______和______等几方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39.为什么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0.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41.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4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基本点是什么?  43.意志行动形成有哪些特点?  44.操作技能有哪几个阶段?  45.什么是联想?联想有哪些主要规律?  46.性格结构是由哪些特征组成的?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7.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的规律。  48.根据感知规律怎样提高直观的效果?教育理论模拟试题1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2.D 3.A 4.A 5.D 6.C 7.D  8.C 9.D 10.B 11.B 12.A 13.D 14.B  15.D 16.C 17.D 18.A 19.C 20.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21.规律 《大教学论》     22.生产劳动 雅典    23.壬寅 癸卯    24.劳动后备力量 合格新生   25.对象 主体      26.教书育人 主导  27.班级授课制 个别      28.德育要求 品德基础  29.群众性 小组  30.第一 第二信号系统     31.判断 推理      32.注意的稳定 注意的分配   33.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 34.多血质 粘液质    35.抽象概括能力 创造能力  36.中等(或适中) 学习动机  37.观念性 内隐性 简缩性 38.心理 社会适应  三、简答题:39~46每小题6分,共48分。  39.答案要点:  (1)学校教育是以文化影响为主体的环境,它影响着学生的主要环境形式是教材,这特别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1.5分)  (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的影响过程,又是有计划的、全面的、系统的影响过程,它特别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任何自发的、偶然的、零碎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所不及的。(1.5分)  (3)学校教育由经过专门培养训练的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施教。(1.5分)   (4)学校教育采取集中时间和集中学习的形式,使青少年儿童集中精力受教育,适合青少年儿童身心特点,适合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完成社会赋予他们的任务。(1.5分)  40.答案要点: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1.5分)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1.5分)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1.5分)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1.5分)  41.答案要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5分)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5分)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5分)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5分)  42.答案要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分)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2分)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2分)  43.答案要点:  (1)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1分);(2)意识的调节支配作用(1分);(3)克服内部与外部困难(1分);(4)以随意运动为基础(1分)。有简要说明可得满分,无说明扣2分。  44.答案要点:   操作技能形成有:  (1)操作定向(1分);(2)操作模仿(1分);(3)操作整合(1分);(4)操作熟练(1分)等四个阶段。有简要说明可得满分,无说明扣2分。  45.答案要点:  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2分)联想的主要规律有:(1)接近律(2)相似律(3)对比律(4)因果律(4分)。规律部分无说明扣2分。  46.答案要点:  性格结构的特征主要有:(1)性格的态度特征(1分);(2)性格的情绪特征(1分);(3)性格的意志特征(1分);(4)性格的理智特征(1分)有简要说明可得满分,无说明扣2分。  四、论述题:本题2个小题,每题13分,共26分。  47.答案要点:  (1)知指品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识及其对人们思想行为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  情指品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体验;  意指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指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作出的反应,是实现内在品德认识和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外部表现。(4分)  (2)一般说来,人的品德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习惯。知、情、意、行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影响、渗透、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全面和谐发展。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德育经验,把德育工作的一般进行步骤总结概括为晓之心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3分)  (3)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由于学生品德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3分)  (4)联系实际。(3分)  48.答案要点:  (1)直观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  (2)注意客观刺激的适当强度;   (3)注意刺激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4)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  (5)直观目的明确呈现时机得当、距离得当,保持整体性;  (6)变式方法的采用。  (1)~(5)每个要点2分;(6)要点3分。无分析说明扣4~5分。教育理论模拟试题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论演说的教育》,其作者是 ( )  A.柏拉图 B.昆体良 C.夸美纽斯 D.苏格拉底  2,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 )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3.“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洛克 B.杜威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 )  A.课堂教学 B.个别教学 C.小组教学 D.现场教学   5.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戌癸丑学制  6.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 )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7.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制度 D.民族文化传统  8.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一定有教育,这说明教育具有 ( )  A.历史性 B.阶级性 C.永恒性 D.继承性  9.德育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 ( )  A.基本规律 B.基本方法 C.基本途径 D.基本要求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  A.备课 B.上课 C.个别辅导 D.布置作业  11.“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对应 (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2.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哪个环节? ( )  A.开端 B.中间 C.终端 D.外部  13.识记过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是 ( )  A.暂时遗忘 B.永久遗忘 C.干扰遗忘 D.逆向遗忘   14.“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是 ( )  A.知觉 B.嗅觉 C.嗅觉适应 D.嗅觉感受性  15.下列哪个选项是影响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 ( )  A.线条透视 B.空气透视 C.运动视差 D.视轴辐合  16.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 ( )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紧张性与集中性 D.紧张性与选择性  17.“一题多解,演绎推理”是 ( )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D.发散思维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下列哪种情感? ( )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热爱感  19.个人同时面临两种有意义的活动目标,二选一的冲突是 (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20.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去是 ( )  A.无条件反射 B.本能的行为 C.第一信号的条件反射 D.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8个小题,每空1分,共3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2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______。苏联的一些政治家和教育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问题的当属______。  22.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______、教好学生。狭义教育一般是指______。  2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是教育与______相结合。体育是以______活动为基础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  24.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又是______和______的主体。  2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______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______制度。  26.备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钻研教材、______和______。  27.德育过程是由______、______、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这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  28.课外校外教育具有______、______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29.班主任工作的总结一般分为______总结和______总结。  30.道德感是受______制约的,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______的特点。  31.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______、______和恒常性。  3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有______有______的特点。  33.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______说,认为每一个智力因素都包括内容、______、产品三个维度的立方体。   34.气质类型通常被分成多血质、______、______和抑郁质四种典型类型,但混合类型的人居多。  35.心理过程包括认识、______和______。  36.青少年学习动机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不很自觉和______的学习动机,向______的学习动机转化。  37.智力活动与操作活动的结构主要指构成要素______和______。  38.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技术主要强调三条:即真诚、______和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8个个题,39~46每小题6分,共48分。  39.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思想品德修养?  40.我国学校德育应遵循哪些原则?  41.谈谈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是什么?  43.简述个性的—般特点。  44.人的注意可分为哪些种类?  45.简述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  46.什么是需要?需要分为哪些种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个小题13,共26分。   47.论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  48.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分几个阶段?试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教育理论模拟试题2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B 2.C 3.B 4.A 5.B 6.B 7.C  8.C 9.D 10.B 11.C 12.B 13.B 14.C  15.D 16.B 17.D 18.A 19.A 20.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  21.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亚 22.带好班级 学校教育 23.生产劳动 身体  24.自我教育 发展    25.国民教育 学校教育 26.了解学生 设计教法  27.教育者 受教育者   28.自觉性 灵活性   29.全面 专题  30.社会 阶级      31.整体性 理解性   32.不均衡 先快后慢  33.三维结构 操作    34.胆汁质 粘液质   35.情绪情感 意志   36.不稳定 自觉和稳定  37.执行顺序 执行要求 38.同感 尊重  三、简答题:39~46每小题6分,共48分。  39.答案要点: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1分)  (2)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1分)  (3)热爱学生;(1分)  (4)集体协作的精神;(1分)  (5)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2分)  40.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正确回答出6个原则,给满分;少于6个原则,每少正确回答1个原则,扣1分。  41.答案要点: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来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正确回答出两大点,给2分;每大点正确回答出具体内容,各给2分:  42.答案要点:  (1)要有明确的目的;(2分)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2分)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2分)  43.答案要点:  (1)个性的整体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共同性与个别差异性:  (5)他律(外控)与自律(内按)性。  每个要点1分,无说明扣l~2分。  44.答案要点:   人的注意可分为:(1)不随意注意(或无意注意)是一种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分);  (2)随意注意(或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注意(2分);  (3)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便不经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2分)。  45.答案要点:  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有:(1)建立关系(1分);(2)了解问题(1分);(3)分析诊断(1分);(4)帮助指导(1分);(5)结束咨询(1分)。  有简要说明可得满分,无说明扣2分。  46.答案要点:  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发展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在主观上以一种缺乏感或丰富感被人体验。(2分)  需要的种类根据起源可以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与后天获得的社会需要(2分);根据指向对象不同可分为物质性需要与精神性需要(2分)。  需要种类部分无说明扣2分。  四、论述题:本题2个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7.答案要点:   (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传、习间接经验来实现的;其次,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但要把现成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还必须以学生一定的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作基础,因此教学要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4分)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互相联系的阶段: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知识的巩固与保持;运用知识。(4分)  (3)联系实际。(5分)  48.答案要点: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包括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等四个阶段。(4分)  影响因素:(1)问题情境与问题表述方式;(2)动机和情绪状态对解决问题的影响;(3)联想与原型启示;(4)正负迁移与特殊、非特殊迁移;(5)定势(心向)的作用;(6)个性因素。  (1)~(6)每个要点各1.5分,无分析说明扣4分。教育理论模拟试题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 )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 )  A.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社会学 D.教育经济学  3.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 ( )  A.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4.我国当前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 ( )  A.美育 B.劳动教育 C.爱国主义教育 D.美育、劳动教育  5.决定教育永恒性的是教育的 ( )  A.目的 B.内容 C.方法 D.功能  6.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7.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 )  A.演示法 B.练习法 C.实验法 D.实习作业法  8.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 )  A.桥梁作用 B.关键作用 C.主导作用 D.决定作用   9.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应做到 (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  10.“学而时习之”的主张说明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 ( )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11.“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的 ( )  A.广阔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逻辑性  12.看书时,用红色笔划出重点,便于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3.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起伏变化的现象是 (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实践活动影响  14.脑神经属于下列哪一类神经? ( )  A.交感神经 B.副交感神经 C.中枢神经 D.周围神经  15.有预定目的,用专门方法的识记是 ( )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意义识记 D.机械识记  16.长系列的材料,中间部分记忆的效果差,两端效果好,这是由于中间部分要受哪种抑制干  扰? ( )  A.前摄 B.倒摄 C.单一 D.双重   17.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 ( )  A.动力系统 B.自然前提 C.心理基础 D.核心成分  18.年龄智商的公式是 ( )  A.IQ=MA/CA×100% B.IQ=CA/MA×100%  C.IQ=MA/CA×100 D.IQ=CA/MA×100  19.人的认识的倾向性是 ( )  A.兴趣 B.需要 C.动机 D.理想  20。情绪情感是下列哪种选项关系的反映? ( )  A.现实与人 B.人与人 C.现实与人的需要 D.生理与心理需要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8个小题,每空1分,共3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21.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是______与______相结合。  22.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大体分为官学和______两种。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思想是______教育和骑士教育。  23.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是______和______。  24.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__。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或课堂教学)。  25.课的类型大致分为______课和______课两大类。  26.教学是______和______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7.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的主要表现是自觉性、______、______。  28.三结合教育一般是指学校、______和______的三结合教育。  29.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______。班主任有效地进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______。  30.人最原始(或基本)的情绪有快乐、______、______和恐惧。  31.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知、______、______和想象。  32.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______和______。  3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主要有生理、安全、社交、______、______等五个层次。  34.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一般包括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  35.直接兴趣与引起______注意有密切关系;间接兴趣与引起______注意有密切关系。  36.成败归因的两个维度是______,四个方面因素是能力、______、运气和______。  37.自由联想与______是______治疗的基本方法。  38.原型内化的教学要求之一是活动在言语水平上先______,以后再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39~46每小题6分,共48分。  39.说明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40.教师如何备好课?   41.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有哪些知识素养?  42.德育的任务有哪些?  43.人的思维分哪些种类?  44.学生良好兴趣品质应具备哪些特点?  45.韦氏智力测验的言语分量表、操作分量表包括哪些项目成分?  46.知觉有哪些基本特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题13分,共26分。  47.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48.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教育理论模拟试题2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D 2.A 3.A 4.D 5.D 6.A 7.C  8.C 9.B 10.C 11.C 12.A 13.A 14.D  15.A 16.D 17.B 18.C 19.A 20.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  21.教育 生产劳动      22.私学 教会 23.启发式 注入式  24.学科课程标准 班级授课制 25.单一 综合 26.教师教 学生学  27.独立性 创造性      28.家庭社会  29.教好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  30.悲哀 愤怒        31.记忆 思维 32.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  33.尊重 自我实现      34.采取决定(制定计划) 采取行动(执行决定)  35.无意有意         36.稳定性与控制性(内外向) 努力 任务难度  37.疏导宣泄 精神分析    38.展开 压缩(或简缩)  三、简答题:39~46每小题6分,共48分。  39.答案要点: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正确回答出两大点,给2分;每大点正确回答出具体内容,各给2分。  40.答案要点:  教师备好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1分)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作出准确的预见。(1分)  (3)设计教法。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把教材传授给学生,其中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教法等问题。(1分)  在做好上述三项工作基础上,要编制出三个计划是:(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1分)(2)课题(单元)计划。(1分)(3)课时计划(教案)。(1分)  41,答案要点: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1.5分)  (2)精深的专业知识。(1.5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1.5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1.5分)  42.答案要点: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1.5分)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1.5分)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1.5分)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健康的品德心理品质。(1.分)  43.答案要点:  (1)根据凭借物或形态不同可分动作(或行动)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分);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律可分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2分);  (3)根据思维过程指向性与答题目标不同分集中(求同)思维与发散(求异)思维(2分)。  44.答案要点:  良好兴趣品质应具备如下特点:  (1)兴趣的指向性(或倾向性)(1.5分)  (2)兴趣的广博性与中心性(1.5分)  (3)兴趣的稳定性与持久性(1.5分)  (4)兴趣的效能性(1.5分)  无说明扣2分。  45.答案要点:   韦氏智力测验量表中的言语分量表包括的项目有:词语、常识、理解、回忆、发现相似性和数学推理等(3分)操作分量表包括的项目有:完成图片、排列图片、实物组合、拼凑译码等(3分)。  46.答案要点: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1)选择性(1.5分)(2)整体性(1.5分)(3)理解性(1.5分)(4)恒常性(1.5分)无说明扣2分。  四、论述题:本题2个小题,共26分。  47.答案要点:  (1)智力通常看做是人的综合认识方面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观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1分)  (2)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问题,在近代教育史上,形式教育论者和实质教育论者曾有过长期争论。形式教育论者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学校的课程设置应当偏重古代语(拉丁文、希腊文)、数学、逻辑学等,认为这些学科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最有价值。实质教育论者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须特别训练,学校的课程设置应当偏重自然学科、现代语言等,认为这些知识对学生参与实际生活最有用处。这两派理论割裂了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的辩证统一性质,因而其主张都是片面的(4分)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因为知识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工具,他们只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认识世界,接受尚未掌握的知识,解决面临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但是,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他们智力的高低。知识转化为智力是有条件的。教学中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智力的目标,并有计划地去加以实现;传授和学习的必须是系统的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必须引导学生在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认识活动,真正理解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4分)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条件和基础,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统一的,教师必须同时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1分)  (4)联系实际。(2分)  48.答案要点: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2)在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性格;  (3)家长与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4)建立优良学生集体,形成良好班风与校风,提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5)注意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性格培养。  要点(1)、(2)、(3)、(4)各为2.5分,(5)为3分,无分析说明扣5分。 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参考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  1986年7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  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年限?  九年制义务教育。 4、义务教育法规定的由哪级政府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6、义务教育法在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7、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上是如何规定的?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8、义务教育法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校是如何规定的?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9、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共几个阶段?都是什么?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10、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学制是由谁确定?  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2、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  13、义务教育法规定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审订教科书的根据?  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14、义务教育法规定由哪一级政府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5、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6、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社会力量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采取什么政策?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举办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各类学校。  17、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对义务教育是怎么保护的?  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必须包括相应的义务教育设施。   18、义务教育法对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收费是怎么规定的?  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  19、义务教育法规定,谁承担“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  适龄少年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20、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予入学的,由谁申请?由谁批准?  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21义务教育法对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是如何规定的?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  22、义务教育法对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是如何规定的?  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  23、义务教育法对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是如何规定的?   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24、义务教育法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有何特殊规定?  国家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予以补助。  25、义务教育法对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是如何规定的?  国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  26、义务教育法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有何特殊规定?  国家在师资、财政等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27、义务教育法对从事义务教育的教师有何要求?  (1)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加速培养、培训师资,有计划地实现小学教师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水平,初级中等学校的教师具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以上水平。  (2)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师范院校毕业生必须按照规定从事教育工作。  (3)国家鼓励教师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责。  28、义务教育法对教师的权利是如何保护的?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    29、义务教育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是如何要求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30、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采用什么处罚措施?  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  31、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采用什么处罚措施?  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32、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经费财产是如何保护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经费。对违反规定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3、义务教育法对保障义务教育教学秩序是如何规定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对违反规定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4、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财产是如何保护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35、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在宗教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  36、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由谁制定的?什么时间实施的?  原国家教委制定的,于1992年3月14日实施的。   37、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以及因缓学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延长的在校年龄,由哪级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由省级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38、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盲、聋哑、弱智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是如何确定?  盲、聋哑、弱智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可适当放宽。  39、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是如何具体确定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   4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承担实施义务教育任务的机构有那些?  地方人民政府设置或者批准设置的全日制小学,全日制普通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种形式的简易小学或者教学点(班或者组),盲童学校,聋哑学校,弱智儿童辅读学校(班),工读学校等。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等单位,应当保证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上述单位自行实施义务教育教学工作,需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41、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要求,实施义务教育,应当具备那些基本条件?       (1)与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具有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和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要求的师资来源; (3)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按照规定标准逐步配置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其他办学单位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实施义务教育的条件。  42、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要求,直接实施初等义务教育有困难、需要分两步实施的,应如何办理?   直接实施初等义务教育有困难、需要分两步实施的,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提出报告,报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或者依照地方性法规规定办理。  43、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哪个部门最迟在新学年开始前十五天,将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的入学通知发给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由当地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 44、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谁必须按照通知要求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45、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在适龄儿童、少年需免学、缓学的办理程序上是如何规定的?   (1)、适龄儿童、少年需免学、缓学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  (2)因身体原因申请免学、缓学的,应当附具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的证明。  (3)缓学期满仍不能就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缓学申请。  46、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送其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的,以及其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辍学的如何处理?   在城市由市或者市辖区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在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使其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  47、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如何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  经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申请借读。借读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以其户籍所在地的规定为准。  48、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的对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的标志是什么?  对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由学校发给完成义务教育的证书。受完当地规定年限义务教育获得的毕业证书或者结业证书,可视为完成义务教育的证书。 49、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学业成绩优异而提前达到与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相应的初等教育或者初级中等教育毕业程度的,可否视为完成义务教育?  可以视为完成义务教育。  50、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什么费用?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  51、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费用标准和具体办法,谁提出方案?谁批准?其他单位是否有权自行制定收费的项目及标准和向学生乱收费用?   收取杂费的标准和具体办法,由省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提出方案,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他行政机关和学校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自行制定收费的项目及标准;不得向学生乱收费用。  52、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不应当酌情减免杂费?  应当酌情减免杂费。  53、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享受助学金的贫困学生是指那些学生?  初级中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困难地区、边远地区的小学及其他寄宿小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54、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行助学金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哪级人民政府规定?  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55、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是什么?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必须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56、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使用教科书是如何规定的?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选用经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审定或者其授权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审定的教科书。非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使用。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57、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学生人身权和人格权的是如何保护的?    (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3)对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 58、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应当使用语言是如何规定的?   使用普通话。 59、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民族自治地方义务教育法的特殊规定是什么?  (1)民族自治地方应当按照义务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组织实施本地区的义务教育。  (2)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有关法律决定。  (3)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的学校,应当在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开设汉语文课程,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前开设。   60、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有什么要求?        (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2)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寄宿制小学设置可适当集中。  (3)普通初级中学和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设置,应当根据人口分布状况和地理条件相对集中。  (4)盲童学校(班)的设置,由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聋哑学校(班)和弱智儿童辅读学校(班)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  61、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的省级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权利义务是什么?  (1)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订实施义务教育各类学校的经费开支定额,并制订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的公用经费开支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和校舍建设、图书资料、仪器设备配置等标准。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订实施规划,使学校分期分批达到前款所列的办学条件标准,并进行检查验收。  6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在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实施义务教育费用方面的规定?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   (2)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3)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办学单位或者经国家批准的私人办学者负责筹措。  (4)中央和地方财政视具体情况,对经济困难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给予适当补助。  (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  6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对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节如何处理?(1)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2)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3)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4、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学校的勤工俭学收入如何使用?  学校的勤工俭学收入,部分应当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65、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实施义务教育各类学校的新建、改建、扩建是如何规定的?   实施义务教育各类学校的新建、改建、扩建,应当列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并与居住人口和义务教育实施规划相协调。   66、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对省级人民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师资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1)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并组织其他高等学校为实施义务教育培养师资。  (2)盲、聋哑、弱智儿童学校的师资,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培养。  67、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方面的要求如何?  (1)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使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达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要求。  (2)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  (3)校长和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68、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实施什么样的考核制度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实施义务教育的目标责任制,把实施义务教育的情况作为对有关负责人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69、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什么样的制度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进行管理?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检查的制度。 70、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在实施义务教育工作上,应当接受哪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在实施义务教育工作上,接受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71、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都有哪些情形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1)因工作失职未能如期实现义务教育实施规划目标的;  (2)无特殊原因,未能如期达到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要求的;  (3)对学生辍学未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解决的;  (4)无正当理由拒绝接收应当在该地区或者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的;  (5)将学校校舍、场地出租、出让或者移作他用,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  (6)使用未经依法审定的教科书,造成不良影响的;  (7)其他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   72、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都有哪些情形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款项的;  (2)玩忽职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师生伤亡事故的。 73、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按规定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如何处理?  (1)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按规定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城市由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机构,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进行批评教育;  (2)经教育仍拒不送其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的,可视具体情况处以罚款,并采取其他措施使其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  74、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都有哪些情形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扰乱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秩序的;  (2)侮辱、殴打教师、学生的;  (3)体罚学生情节严重的;  (4)侵占或者破坏学校校舍、场地和设备的。   7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有那些救济途径?  (1)、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复议。  (2)、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76、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在规定的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应如何处理?  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77、《省义务教育条例》实施的时间?  1987年2月20日。  78、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的义务教育含义是什么?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9、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我省的义务教育包括那些?  (1)义务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2)初级中等教育包括普通初中教育和初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3)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的基本学制,按国家规定执行。  80、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我省普及义务教育是谁的责任?   普及义务教育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  81、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我省普及义务教育谁是主管部门?  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是普及义务教育的主管部门。  82、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的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83、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县(区)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什么制度,对义务教育的实施进行视察、督促和指导,并协同当地人民政府处理有关实施义务教育的各类问题?  基础教育督学(视导)制度。  84、省义务教育条例对义务教育起始入学年龄是怎样规定的? (1)义务教育起始入学年龄为六周岁。 (2)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仍可实行七周岁入学。 (3)盲、聋、哑和弱智儿童的入学年龄,一般不得超过九周岁。  85、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确因疾病或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免予入学的该怎样办理程序?   确因疾病或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免予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应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批准,方可延缓入学或免予入学。 86、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地方,小学毕业生升入初级中等学校的原则?  就地就近。  87、省义务教育条例对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是如何规定的?  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交学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及有条件的地区,可同时减免杂费,具体办法由当地人民政府制定。  88、省义务教育条例对单位和个人招用应受义务教育和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是如何规定的?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招用应受义务教育和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做工、经商、务农或从事其他工作。  89、省义务教育条例对义务教育段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教师必须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忠于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教师应爱护学生,严禁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90、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社会对教师的权利是怎样保护的?  (1)全社会应当尊重中小学教师;  (2)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   (3)禁止侮辱、殴打教师。  91、省义务教育条例要求那个机构对教师进行管理、调配?  中小学教师的管理、调配,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92、省义务教育条例要求教师的学历标准?  (1)小学教师必须具有中等师范以上文化程度或取得所任学科的专业合格证书;  (2)初级中等学校教师必须具有高等师范专科以上文化程度或取得所任学科的专业合格证书。  93、省义务教育条例对调入中小学任教的人员要求标准?  凡要调入中小学任教的人员,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考核。  94、省义务教育条例对于不适合做教学工作的人员如何处理?  对于不适合做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调离教学岗位,教育行政部门安排有困难的,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  95、按省义务教育条例要求,应如何加强义务教育段教师的培养?  (1)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和优先发展师范教育,办好师范院校和教育(进修)院校,保证培养、培训义务教育需要的合格师资。  (2)有条件的非师范类高、中等院校应承担培养、培训义务教育师资的任务。  (3)散居的少数民族中学和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   96、省义务教育条例是如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设置学校保证义务教育的?  (1)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义务教育的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设置中小学校,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积极为盲、聋、哑和弱智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  97、省义务教育条例是如何规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的开办、停办、裁并办理程序的?  小学、初级中等学校的开办、停办、裁并均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98、省义务教育条例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对学校是如何规定的?  (1)、学校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2)、学校不得拒收应在本学区内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不得让尚未受完义务教育的学生停学或退学。  99、省义务教育条例对学生杂费的标准和收缴办法是如何规定的?  (1)学生杂费的标准和收缴办法,由省人民政府统一制定;  (2)任何学校不得自定标准,乱收费用。  100、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和乡镇(包括工矿区、开发新区或改造住宅小区)建设方面如何保护义务教育的?  (1)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将义务教育设施列入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并征得教育行政部门同意。  (2)城市和乡镇(包括工矿区、开发新区或改造住宅小区)建设,要根据义务教育的实际需要,由规划、建设部门同时建设相应规模的小学和初级中等学校。  (3)有关部门要在征地、动迁、资金、材料和施工等方面优先安排。 101、省义务教育条例和省校园、校舍保护管理条例对学校校舍、财产及设施是如何保护的?  各级各类学校,不论所有制性质和隶属关系如何,其校园校舍、运动场、校办工厂、农场等及其它一切设备和财产均受法律保护,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侵占或变相侵占。  102、省义务教育条例在财产方面对学校、师生是如何保护的?  (1)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控制社会各方面向学校征收费用,禁止向学校乱摊派。  (2)禁止任何学校或教职工,向学生及家长摊派或索取财物。  103、省义务教育条例在学校用书方面是如何保护的?   (1)出版、发行等有关部门要保证义务教育用书。  (2)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编写、出版、销售各种中小学生学习参考资料。  104、省义务教育条例对在学生中传播淫秽书刊物品以及进行其它毒害学生思想的活动和利用封建迷信、宗教活动妨碍义务教育方面是如何规定的的?  (1)禁止在学生中传播淫秽书刊物品以及进行其它毒害学生思想的活动。  (2)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封建迷信、宗教活动妨碍义务教育的实施。  105、省义务教育条例对义务教育经费问题的基本规定?  (1)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按财政管理体制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  (2)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应以上一年的财政拨款核定的预算数为基数,以高于当地本年度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速度逐年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年有所增长。  (3)各级地方机动财力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义务教育专项补助费,并对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给予特殊照顾。  106、省义务教育条例对各级教育、财政、审计部门,对实施义务教育经费的拨款、投向、效益的责任是如何规定?   各级教育、财政、审计部门,对实施义务教育经费的拨款、投向、效益要加强监督、检查和审计。  107、省义务教育条例对免收杂费的地区,其免收的部分是如何规定的?  (1)对免收杂费的地区,其免收的金额由当地人民政府拨款,由教育行政部门分配给学校使用。  (2)各部门不得克扣、挪用。  (3)非教育部门举办的中小学校免收杂费的金额,由举办单位负责解决。  108、省义务教育条例对单独或联合办学的单位举办的学校是如何要求的?  凡已单独或联合办学的单位,应坚持办好,不得任意撤销,停办或缩小规模。如确因需要,必须经当地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109、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对有哪些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或授予荣誉称号?  (1)、认真执行本条例,实施义务教育成绩显著的;  (2)、积极捐资助学,发展基础教育事业贡献突出的;  (3)、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忠于职责,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取得优异成绩的。   110、根据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有义务保障适龄的子女或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如何处罚?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有义务保障适龄的子女或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处一百元以下罚款,并强制其履行义务;  111、根据省义务教育条例的规定,对招用应受义务教育和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做工、经商、务农或从事其他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如何处罚?  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对直接责任者或单位,给予警告、处二百元以下罚款,没收非法所得、责令其停止营业或吊销营业执照,并强令学生返回学校就读。  112、根据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对教师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及侮辱、殴打教师如何处罚?  分别由教育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对直接责任者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并责令赔偿受害者损失。  113、根据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对小学、初级中等学校的开办、停办、裁并未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或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如何处罚?  按审批权限由当地人民政府追究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并限期恢复。   114、根据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凡已单独或联合办学的单位,没坚持办好,任意撤销,停办或缩小规模,或未经当地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停办或缩小规模的,如何处罚?  按审批权限由当地人民政府追究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并限期恢复;  115、根据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学校拒收应在本学区内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或让尚未受完义务教育的学生停学或退学的,如何处罚?  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者给予批评教育,并予以纠正。  116、根据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学校或教职工向学生及家长摊派或索取财物的,如何处罚?  由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者给予批评教育,并予以纠正;  117、根据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向学校征收费用,向学校乱摊派的,如何处罚?  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省有关规定,对直接责任者和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从严处理。  118、根据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编写、出版、销售各种中小学生学习参考资料的,如何处罚?  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工商、出版、文化部门对主要责任者及单位领导,给予警告、处二百元以下罚款,并追缴其非法所得;   119、根据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在学生中传播淫秽书刊物品以及进行其它毒害学生思想的活动或利用封建迷信、宗教活动妨碍义务教育的实施的,如何处罚?  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处罚;   120、根据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教师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及侮辱、殴打教师,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如何处罚?  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1、根据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什么款项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公款核销?  个人受罚款项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公款核销。  122、根据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法律救济途径是?  (1)可在接到处罚决定次日起十五日内,向处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一次;  (2)对上级机关的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  123、根据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处罚如何履行?  对处罚拒不执行的,处罚机关可申请当地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24、根据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工作的考核与监督,由哪级人民政府负责?   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125、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合发展决定讲教育工作中的"两基"的含义?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26、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决定确定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  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  127、2002年起,国家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一种收费方式简称是什么?  "一费制"。  128、20xx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段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的"两免一补"的内容?  免收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129、我国现行的《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几部宪法?哪年颁布的?第四部,1982年颁布。   13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由什么图案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131、公民最基本的人身权是什么? 生命健康权。   132、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可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1)平等权利;(2)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3)宗教信仰自由权利;(4)人身自由权利;(5)社会经济权利;(6)文化教育权利;(7)国家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利。  133、我国公民有那些基本义务?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13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多少周岁的公民?未满18周岁的公民。   135、警匪报警电话是什么?火警电话是什么?医疗急救电话是什么?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什么? 它们依次是:110,119,120,122。  136、我国监护人的设立有哪三种方式?  法定监护、指定监护和委托监护。  137、监护人的职责是什么?   (1)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2)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的民事活动,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人发生争执时,代理其进行诉讼;(3)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对被监护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13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年满多少岁可以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8周岁。   139、哪些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哪些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140、在道路上骑自行车,有年龄限制吗?  有。未满12岁,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  141、自行车转弯须注意什么?  减速慢行,向后瞭望,伸手示意,不准突然猛拐。  142、2004年5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的交通信号包括哪几种?  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和交通警察的指挥。 143、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处以拘留,拘留最长是几天?15天  144、证据都有哪些?请至少说出四种。  (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  145、诉讼可分为几种?  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种。   146、《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哪些人禁止进入网吧?禁止在中小学校周围什么范围内开设网吧?对网吧营业时间有何规定?  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禁止在学校周围200米范围内开设网吧。网吧营业时间是8点到24点。  147、学生应该履行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48、冬冬今年15岁,其父母经常外出经商,让冬冬一个人在家单独居住,冬冬父母这样做可以吗?为什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父母不得让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149、杨某的父母平时白天经商,晚上打牌,对杨某缺少管教,致使杨某染有不良行为,初二期终考试成绩列年级最后一名,其父母认为杨某没出息,更加不管,不让杨某回家,杨某父母的做法合法吗?为什么?  不合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父母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不得迫使其离家出走,放弃监护职责。   150、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取得小学、初中教师资格分别应当具备哪些相应的学历?(1)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2)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15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及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如何主张权利?(1)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2)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  15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哪些职责?(1)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2)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3)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4)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15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采用什么方法处罚?(1)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2)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5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享有哪些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55、初二学生陈某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陈某在刑罚执行期间还可以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吗?  可以。  156、初中学生李某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限徒刑1年缓刑3年,李某可以回校继续读书吗?  可以  157、刚上初一年级的小明就被父母留在家庭工厂里做帮手,不让他继续上学,其父母有权这样做吗?  无权。根据《未保法》规定父母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158.某乡初中学生王某在他初二时,父母就给他订了亲,其父母这种行为可以吗?  不可以,是非法行为,《未保法》规定,父母不得迫使未成年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  159、某初级中学为追求升学率,将年级成绩最差的三名学生除名,可以吗?  不可以。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的学生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16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161、某班主任经常开拆学生的信件,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有不良行为,及掌握学生思想现状,班主任的做法合法吗?  不合法,除法律规定的部门外,任何人不得开拆他人的信件。   162、一名13岁的小学生未经父母同意,将一只价值500元的手表送给同学做生日礼物,其家长可以要求受赠的学生返还手表吗?  可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应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未征得监护人同意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16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享有哪些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164、金某(15周岁)在课间因小事与同学沈某发生争执,金某一拳击中沈某头部,致使沈某倒地,送医院不治死亡,问金某应当负刑事责任吗?  应负刑事责任。  165、某中学因为学生李某未能按时缴纳相关费用,将他开除,可以吗?  不可以。学校不能随意开除学生。  16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采用什么方法处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6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是什么?汉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168、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分哪几个阶段?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16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1)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2)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170、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17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哪些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17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履行哪些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17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哪些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17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哪些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175、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对在校园内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采用什么方法处罚?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案例分析176、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可是三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  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任,应进行相应赔偿。177、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3名十四至十六周岁少年抢劫一案前,将开庭时间、地点、被告人姓名等进行公告并允许公民旁听。这种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不符合。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78、小学生张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任课老师罚站一节课,老师这样做可以吗?  不可以,学校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179、两名中学生星期天在居民区空地上踢足球,在争球时,不慎将球踢到邻居阳台上,不仅造成阳台玻璃破碎,而且使阳台一名儿童被玻璃划伤。问:邻居财产损失及人身被伤害的民事责任应由谁承担?  由两名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有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180、某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这样报道:"今天上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案,2名犯罪嫌疑人是我市南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李××、赵××并将2人接受警察讯问的正面图像一同播放。电视新闻这样报道可以吗?  不可以。根据《预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罪犯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181、某中学高一年级2名学生因盗窃一辆摩托车而被刑事拘留,学校因此立即作出取消这2名学生学籍的处分决定,学校的处分决定正确吗? 不正确,对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182、小明(13岁)在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其父对小明仍有教育义务吗?为什么?  有,父母不得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183、初二学生郭某偷了同学的饭菜票被发现,在以后的学校、班级活动中,郭某虽有心参加,都被班主任拒之门外,郭某数学成绩是班级最好的,省是数学竞赛,郭某报名参加,且取得全校选拔赛第一名,但学校以郭某有过偷窃的不良行为,不让郭某代表学校参加竞赛。请问学校的做法合法吗?为什么?  不合法。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不得歧视。   184、小芳的家住在农村,在村里的小学上五年级。一天,爸爸突然对她说:"明天你不要去上学了,到小卖部给你妈帮忙吧,你妈一个人忙不过来。"小芳听了后,伤心地哭了。她想念书,她舍不得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但是,她又不能不听爸爸的话,只好不去学校读书了。老师了解到小芳的情况后,找到了小芳的爸爸,劝他让小芳继续上学。小芳爸爸说:"女孩子比不得男孩子,读书多了也没什么用,还不如让她在家里干点活呢。再说了小芳是我的女儿,让不让她上学得由我说了算。"请问:小芳爸爸的说法对吗?小芳的爸爸都违反了哪些规定?  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5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是法律规定的父母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且法律规定,女孩和男孩享有平等的权利,不能歧视女孩。小芳的爸爸让小芳中途辍学的行为是违法的。听了老师的话应当让小芳赶快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如果不改正的话,当地政府应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他送小芳返回学校上学。另外,为保护儿童受教育权利,国家还禁止工厂、商店、个体户等雇用不满16周岁的儿童。  185、王力是一个15岁的初中生,她总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就想到一家餐馆去打工赚钱,可是,她又听别人说,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是不允许被雇用的。请问,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   后一观点是正确的。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3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禁止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所以,王力还暂时不能去打工。如果她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那么她就应该继续她的学校生活;如果她已经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并且不想继续升学,那么,她可以参加一些国家和社会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年满16周岁以后的就业做准备。  186、涛涛爱淘气,经常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有时还不完成作业。一天,他又在课上说话、做鬼脸,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老师非常生气,对涛涛说:"你的课不要上了,回家把家长找来,什么时候你爸爸来了,你再来上课。"涛涛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面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了原因后,把涛涛送回教室。事后,校长把涛涛的班主任老师找去,提出了批评。请回答:你认为校长批评的对吗?班主任和涛涛同学应该怎样做呢?  对。学校是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地方,为了保护中小学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法律还专门规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随便开除学生。教育和帮助有缺点的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老师应当对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这位班主任应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经过的教育,涛涛也应当认识到自己仅违反了学校纪律,而且在课堂上随便说话,也影响了别的同学听,实际上侵犯了其他同学受教育的权利。   187、波波很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一天,波波又没做作业,班主任张老师很生气,放学后把他单独留在教室里补作业。这时,张老师突然想起家里有事要办。看见波波还没有补完作业,张老师说:"补完作业才能回家,我一会儿回来检查"。为防止波波自己偷偷跑了,临走时张老师把教室的门上了锁。由于家里的事很多,后来张老师就把波波的事忘了。天越来越晚,波波一个人在教室里越来越害怕。他想出去,但是门被锁上了,窗户上有铁栏杆。他拼命地大喊,但学校里的人都走了,没人听得见。波波急得大哭了起来,天很晚了,波波的爸爸才找到学校,当他和张老师一起打开教室门的时候,波波的嗓子已经哭哑了,请问张老师的做法对吗?  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少年儿童的人身自由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其他任何组织、个人都没有权利剥夺、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张老师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非法拘禁,只是因为情节比较轻微,也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可以通过道歉的方式弥补,否则的话,非法拘禁他人要负刑事责任的。  188、王洋是某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成绩一直不好。在数学课上他不认真听讲,所以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用教鞭抽打他。因此,王洋一想到数学课,就感到害怕。请问: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位数学老师?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由此可见,教师也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如果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而体罚王洋,无疑会对他的身心健康构成很大的伤害,影响他健全人格的形成,因而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对于老师违法行为,王洋可以通过他的监护人或者学校领导,要求教师纠正其体罚学生的错误做法。如果老师坚持不改的话,也可以要求对其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学生自己的合法权益。  189、强强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因智力发育得较晚,尽管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却总是很差。一次考试,他又考了全班的最后一名。班主任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强强说:"你怎么那么笨,多简单的题呀还答不对,你是不是长了猪脑子啊!"同学们哄堂大笑。下课了。好几个同学围着强强叫"猪脑子"。强强羞愧极了,回家大哭了一场,说什么也不愿意再上学了。强强的父母问明原因,找到学校。校长在弄清楚情况后,严肃地批评了强强的班主任,要求他在班上给强强道歉,并教育全班同学要互相尊重,不能取笑强强。请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侵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荣誉。  未成年人的心理发育还不健全,因此,要更加尊重他们的人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在这件事中,强强班主任的行为已经对强强的人格构成了侵害,是一种违法行为。因为情节比较轻微,可以用赔礼道歉的方式弥补。如果情节恶劣,严重侮辱强强人格,还要负刑事责任或者民事责任  190、小学三年级有个小姑娘叫扬扬。两年前扬扬的爸爸妈妈离了婚,扬扬与妈妈生活在一起,两年来扬扬的爸爸从不来看望扬扬,也不给扬扬抚养费。前不久,扬扬的妈妈下岗了,一个月只有300元生活费,家里生活很困难,扬扬的妈妈想让扬扬辍学,你认为扬扬该怎么办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36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1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按照这些法律规定,尽管扬扬的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但扬扬和她爸爸之间的父女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扬扬的爸爸仍然有抚养扬扬的义务,必须负担扬扬义务教育的费用,并把扬扬抚养成人。扬扬的爸爸如果不给抚养费,扬扬可以请妈妈代她去法院告爸爸,法律会帮助扬扬的。  191、李某有一女李霞14岁,系农村某镇初中二年级学生.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早下来赚钱。遂于2003年暑假,将李霞送到邻镇一个体户处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李某拒不说明其去向,有时还恶语相报:"孩子读不读书是咱们自家的事,你们不要狗咬耗子-多管闲事。"请问:该案例中是否有违法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违法主体是谁?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参考答案:(1)有违法行为。(2)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第三款规定"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对义务教育分别家庭和社会方面做了法律保障。《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九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3)李某及个体户。 (4)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执照。192、“春蕾计划”是哪年开始实施的?其主要目的是什以?为维护女童的受教育权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1994年,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积金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它意在救助贫困地区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完成学业。193、我市实施“春蕾计划”的基本情况如何?我市是以1995年开始实施“春蕾计划”的。到目前,共收到爱心捐款240多万元,使4200多名面临失、辍学的女童返校园继续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复习资料(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  教师刻苦学习,钻研业务就是唯书、唯上,多读少思。A:   正确B:   错误B2.   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3. 一个教师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同样可以说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就像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工人同样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一样。V 4. 所谓师表美就是教师的外在形象之美。A:   正确B:   错误   请选择答案:B5. 依法治教的主体就是各级行政机关。A:   正确      B:   错误请选择答案:B6.  由于职业的规定性,教师的道德人格与一般道德人格有显著的不同。A正确B错误答案:A  7.教师可以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A正确B错误A8. 伦理学与心理学对人格的解释是一样的。A:   正确B:   错误请选择答案:B9.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早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V10. 一个教师的举止既体现了他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又表现出他与别人交往是否有诚意。V11.  当前的在校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主体,由于家庭生活空间与心理空间的狭小,在很大程序上促成他们的"自我专注",教育他们学会团结协作基本不可能。X12. 团结协作与相互激励公平竞争是矛盾的。X13.  现代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是在人们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的。V1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养成人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独特的教学艺术。V 15.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处于“知识爆炸”时代,所以多读书毫无用处。X16. 家长们有的"望子成龙",有的"望女成凤",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思想。X17. 教师热爱学生,一定要做到对学生公平公正,不分优劣,不分好坏,不分美丑,一视同仁。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所以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矛盾的。V18.  教育是一种感化人心、塑造灵魂的工作,而"感人者莫先于情"。V19.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V20. 教师尊重家长,有利于教书育人工作顺利的开展。V1.人格的形成一方面是特定文化对个体的直接影响,使特定的人接受一定的伦理文化,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道德主体自身不断从客观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追求价值与人格的理想,从而实现其人格的改造和提升的过程。A: 正确 2. 仁慈就是具有高度理智性和超越性的爱心和宽恕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A: 正确    3. 由于教师劳动的个人性质和自由性,在某种意义上,教师的劳动就表现为“良心活”的特点。正确4.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就失去了职业自由。    B: 错误     5. 教师的良心修养仅仅是教育理想单方面的修养。B: 错误    6.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这是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B: 错误    7. 人们在践行道德义务时必须有物质上的回报。   B: 错误    8.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促进生产力发展来实现。a:正确b:错误9.对教师来说,能否做到对人仁慈,尤其是对学生做到仁慈施教,不是一个关系到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性伦理课题。B: 错误10. 依法执教是教师的责任,与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毫无关系。B: 错误11. 无论是从伦理体系完善的逻辑需要还是从人类生活幸福的基本需要出发,仁慈与公正一样,都是我们应当坚持的伦理原则。 A: 正确    12.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a:正确 二、单项选择 1、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的、民主的家庭气氛和父母子女关系还在形成,但随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教诲听不进或当作"耳边风",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教师应该 答案:CA:   放弃对家长配合自己工作的期望B:   督促家长,让家长成为自己的"助教"     C:   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从而一起做好教育工作D:   在孩子面前嘲笑这些家长     2、教育法律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是  请选择答案:CA:   教育部门和下属学校B:  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C:教师和学生D:教育领导和教师3、孔夫子所说的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a: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b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c自己做好了,不要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d:教师自己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请选择答案:d4、从教师个体职业良心形成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良心首先会受到  请选择答案:aa:社会生活和群体的影响b:教育对象的影响c:教育法规的影响d:教育原则的影响5、师表美的精神内涵或内在方面应该是a:表美b:道美c:风格美d:形体美 答案:b 6、某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调查,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都回答“是”。而当转而对他们所教的学生问“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时,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仅占10%!这说明a:教师还没有掌握高超的沟通与表达技巧b:教师尚不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c:教师缺乏信心d:教师缺乏爱心请选择答案:a7、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制化。这就是a:依法执教b:爱岗敬业c:热爱学生d:严谨治学请选择答案:a8、既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根本大法,也是教育类法律的根本大法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选择答案:d9、教师要成功进行自己的人格修养,最好采取哪种策略a:“取法乎下”b:“取法乎中”c:“取法乎上”d:“无法即法”请选择答案:c10、一个人作为权利和义务(尤其是政治权利与义务)主体的资格,这是  d a: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格b:论理学意义上的人格c: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d:法律意义上的人格1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a:家庭教育b:社区教育c:道德教育d:学校教育:d12、良心中最一般、最基础和最普遍的内容就是a:特殊良心b:个人良心c:职业良心d:一般良心请选择答案:d13、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义务形成的最后和物质的基础是  请选择答案:ca:主观意识b:集体世界观c: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14、按照英国现代伦理学家罗斯的分法,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普遍的常识性的(理所当然的)义务,例如忠诚、赔偿、感恩等属于a:显见义务b:实际义务c:一般道德义务d:教育道德义务请选择答案:a15、人们面对利害道德主体应该作到的事情就是a:权利b:权力c:利益d:义务   d16、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a:依法执教b:教书育人c:爱岗敬业d:团结协作   请选择答案:b 17、中国人有句俗语说,“师生如父子”,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   请选择答案:da:师生关系就是父子关系b:师生关系基本等同于父子关系c: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又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d: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却没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18、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是a:孟子的观点b:朱熹的观点c:王阳明的观点d:程颐的观点  请选择答案:a19、良心可以以直觉、顿悟、预感等瞬间完成的方式起作用,这是良心的a:瞬时作用b:长期作用c:直觉作用d:理智作用请选择答案:c20、据说美国杜鲁门总统的成功与当学生的时候赢得英文教师布朗小姐的爱吻有关,这说明教师的仁慈对学生学习具有   a:榜样作用b:心理健康功能c:成功作用d:激发努力学习动机作用 d:21、主体对人对事要一视同仁,适用同一个规则或标准,这就是  答案对等 22、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a:发展b:创新c:教育d:人才 b23、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意味着教师要     答案 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24、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这一涵义是由    答案  教师的工作对象决定的25、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受人落后",在团队合作中,最好首先做到 答案  谦虚为怀、戒骄戒躁26、人们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任务而联合起来,相互支持,紧密合作。这就是(团结协作)27、提出了教育事业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的是  答案  邓小平28、严谨治学,最重要的是    答案 实事求是29、教师在求知和传授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严谨治学)30、教师公正的核心是      答案对学生的公正31、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是要真正  答案尊重和信赖学生 32、在《论语》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关于仁的解释,孔子“仁”的中心是  A: 爱人    B: 人心    C: 诚信    D: 谦让    请选择答案:A33、教师、学生合法权益集中体现是a:学校合法权益b:教育行政部门合法权益   c:学校领导的合法权益d:社区的合法权益  请选择答案:a34、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a:教师b:学生c:学校d:学习a35、"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是a:并列的b:递进的c: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d:互补的  请选择答案:c36、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a:爱工作b:爱学生c:爱学校d:爱教育事业   请选择答案:b 三、多项选择1、下面有关教育的论述,正确的是请选择答案:acda: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b:教育就是学校教育c: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d: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教师仁慈的意义大体上可以概括为a:职业自由感b:动机作用c:榜样效应d:心理健康功能   请选择答案:abcd3、教师仁慈的特点包括a:教师仁慈无处不在b:教师仁慈的教育性c:教师仁慈的理性色彩d:教师仁慈的方法特性     请选择答案:bcd4、下列哪些是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义务a:按时获得薪水和报酬b: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c: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d: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请选择答案:bcd5、决定义务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a:先验理性b:道德认知c:客观世界d:客观存在请选择答案:ab6、从心理结构上说,良心有三种主要的构成成份,即a:激励b:认知c:情感d:意向  请选择答案:bcd 7、良心的三大主要特质是a:内隐性b:神圣性c:基本性d:上层社会性 abc8、道德义务与非道德义务相比,具有一些明显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abca:道德义务的精神性b:道德义务的自觉性c:道德义务的意志特征d:道德义务的阶级性9、教师要培养良好的道德义务感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  请选择答案:acda: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义务认知水平b: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c: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事业意识水平d:实现教育义务意识向教育良心的转化10、教师的道德人格与一般道德人格两个显著区别是a:水平较低b:范围较窄   c:人格与师格的统一d:较高的格位水平请选择答案:cd11、请选择答案:bcd师表美的几个构成方面应该包括a:身材美b:表美c:道美d:风格美12、下面有关教师为人师表的特征正确的是a:为人师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b:为人师表具有突出的严谨性c:为人师表具有较弱的激励性d:为人师表缺乏可操作性  请选择答案:ab 13、廉洁从教的内容包括a:坚持高尚情操b:发挥奉献精神c: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d:不利用职权之便谋取私利请选择答案:abcd14、教师的职业生活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需要用哪两项原则去处理  答案公正、仁慈15、公正的内涵丰富,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从公正的性质上看,公正可以分为答案41报偿性公正\惩罚性公正16、要作到教育公正,教师在实践教育公正目标上应当注意 答案46自觉进行人生修养\提高教育素养\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作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17、教师幸福的实现需要两个方面前提条件,即: 答案狭义幸福能力的培养\广义幸福能力的培养18、教育形式可以包括  A: 学校教育    B: 通过各种知识媒介,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的活动    C: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培养人的活动    D: 自我教育    请选择答案:ABCD19、从德育(道德教育)的角度看,师表之美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即  A: 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德育潜能    B: 充分促成学生的榜样学习     C: 改善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效能    D: 使学生的品质得到质的飞跃    答案:ABC20、教师对学生仁慈的内涵首先表现在对学生心态的正反两个方面,即:  A: 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爱心    B: 教师对学生有条件的爱心    C: 教师对学生的高度宽容    D: 教师对学生的有限的宽容    请选择答案:A C21、公正必须具备的特性有三条,即:答案:A CD  A: 对等性    B: 永恒性    C: 可互换性    D: 最终价值判定的依赖性    22、为什么需要仁慈原则  A: 仁慈是人的本性    B: 仁慈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 仁慈是伦理的基本原则    D: 仁慈是公正的延伸与补充    请选择答案:CD23、教师公正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十分重要。这一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  A: 对学生心理    B: 对学生生理    C: 对学生个体   D: 对学生集体    CD 四、简答题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答:①从教师的社会责任来看,师德具有全局性;②从教师的社会地位来看,师德具有超前性;③从教师职业及个人素质来看,师德具有导向性;④从教师的人格评价来看,师德具有超一般职业的示范性。2.简述教师与家长合作沟通的态度和技巧。答:①谦虚和蔼;②尊重理解;③一视同仁;④角色置换。3.简述教师的职业纪律。答: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②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③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④从一点一滴做起;⑤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4.如何建立双赢的人际关系。答:①理解别人;②注意小节;③信守诺言;④阐明期望;⑤诚恳正直;⑥勇于道歉。5.简述教师在公正对待学生方面的“偏爱”、“偏见”的危害性。答:教师在公正对待学生方面往往出现的误区是对优生的偏爱和对差生的偏见。①教师对优生的偏爱很容易使那些自觉性、自主性不高的学生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从而产生一种自卑感,进而放弃某门功课的学习。 ②教师对差生的偏见,就是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歧视,就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而造成学生逃学、辍学等,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6.简述国外教师道德教育的共性特点。答:①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②注意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以便于实施操作;③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④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7.教师道德教育的现代要求是什么?答:①教育观念现代化,就是要确立以更新观念为先,以高尚师德为本的观念;②才学知识现代化,就是要努力学习,丰富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③教育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在教学、育人、管理、创新上具备过硬教育学生的能力;④心理素质现代化,就是要优化情感、性格、意志、心理调适,心理保健、心理体验等方面的心理品质。8.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现实意义。答:①可以为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良好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②可以改变以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即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当教师的传统旧观念;③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④可以吸引更多的素质较高的、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教师职业。9.简述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纪律的辩证关系。 答:教师职业纪律与教师职业道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二者的统一性。职业纪律与职业道德是密切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是教师对职业活动的共同要求。一个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人,也必然是一个严格遵守职业纪律的人,②二者的差异性。职业道德是用榜样的力量来倡导某种行为,而职业纪律以强制手段去禁止和惩处某种行为。纪律的执行和检查往往有专门机构来保证,而职业道德是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的手段来实现的,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情操。10.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答:①明确区分教育活动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向教师阐明基本道德准则的基础上,以系统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为教师提供全面、科学认识教育活动的工具;③可以帮助教师凭借道德预测,预见教育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以及某种教育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为此做好道德选择的准备;④帮助教师运用一定的师德观念、师德规范和准则去分析、评价自身与他人的教育行为。11.什么是教师职业良心?其具体的要求有哪些?答: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具体要求是: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12.师德建设的核心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关系”是什么? 答:①要处理好与教师职业的关系,即教师要有敬业精神;②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③要处理好与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为人师表,人格高尚,克制私心。13.与人交往握手要注意哪些顺序?答:①在上下级之间,应先上级伸出手后,下级才能接握;②在长幼之间,应长辈先伸手后,晚辈才能接握;③在男女之间,应女方先伸手后,男方才能接握。14.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的分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答:①教育观念上的分歧: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人才观和儿童观上。②教育出发点的分歧:教师把教育看作是自己的社会职责,从社会要求出发对全体学生实施科学系统的教育;而家长则把教育看作是自己的义务,从个人意愿出发对自己的子女实施自然的综合的教育。③教育方法的分歧:教师教育行为一般来说是科学的、系统的、有目的性的,而家长则是经验的、零散的、自发性的。④教育价值观方面的分歧:职业、交往、文化、时距等具体因素直接形成了教师与家长教育价值观的矛盾。15.实现“双赢”协作原则应当遵循哪些要领?答:①培养双赢的品格;②建立双赢的人际关系;③签订双赢的协议;④建立双赢的制度。16.教师为人师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为人师表的表率性;为人师表的律己性;为人师表的内外统一性;为人师表的真实性和自然性;为人师表的平凡性和精神的高尚性。17.教师在实践中体现爱与严的结合应把握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要善于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要适度把握对学生的严和爱。18.廉政从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保持廉洁自律,监守高尚情操;抵制不良风气,保持教育公正;自觉接受外在监督,增强廉洁从教意识。19.在实践中体现严谨治学主要应把握哪那些方面?好学不倦,努力精通业务;把握规律,科学施教;严以律己,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勇于创新。20.教师与学生家长应保持的基本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社会地位的平等性,联系交往的互尊性,教育过程的配合性;平等性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互尊性不仅是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关系决定的,也不仅仅是搞好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道德的必然要求;配合性是因为对学生的教育需要个方面影响的一致性,特别是学校与家庭影响的一致性。五、辨析题1.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答:①这种说法正确。②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在认识能力、行为方式、情绪状态、性格特征等方面表现出积极良好的姿态,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反之教师心理不健全、不健康会对工作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不仅影响其传道、授业、解惑作用的发挥,而且也会对教师职业道德形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并给学生身心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③所以,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2.师德行为的选择仅仅受外部条件的制约。答:①这种说法错误。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不仅要爱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制约,主要包括社会历史条件、具体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道德观念与教师道德规范体系等;而且还要受到教师个人的主观内部条件的制约,诸如教师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个体的道德素质,教师个体能力素质等。尤其是教师的主观内部条件对于自身选择合乎道德的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③因此,“师德行为的选择仅仅受外部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片面的。3.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答:①这种说法正确。②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过程是由行为前的行为动机的确定,行为选择,行为本身以及行为之后的反省和评价的过程来完成。这一过程,既是精神活动的过程,也是实践活动的过程。道德是实践的精神,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总是把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变为以道德原则和规范为标准的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教师职业道德不是被动地反映教育现象过程,而是从教师特定的职业道德价值要求出发能动地反映教育现象的过程。③所以,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4.教师职业良心同教师权利相联系,并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答:①这种说法错误。②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履行义务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教育事业整体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责任感;教师在教育教学劳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③因此,教师良心同教师义务密切联系,并从教师教育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5.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答:①这种说法正确。②惩罚绝不等于休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孩子犯了错,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③所以,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6.教师对优生的偏爱是自然的,无可非议的。答:①这种说法是错误的。② 教师对学生的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只有热爱每一个学生,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师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必须走出的误区是对优生的偏爱和对差生的歧视。对优生的偏爱不但会造成其他学生感到受冷落进而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不利于优生的健康成长。对差生的歧视是完全没有理由的。③事实证明,在某阶段学习上有困难或其他方面有缺点的学生同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他们的歧视会造成其身心的伤害。六、论述题1.结合社会实际,谈谈新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答:(1)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2)“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其构建应符合三大原则:服务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张力性原则。(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4)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教师宪章》关于师德规范要求的认识。 答:《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教师宪章》,提出了教师应遵循的师德规范,包括:(1)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并鼓励他们发展独特的判断力;(2)教师要致力于培养作为未来成人及公民的道德意识,并以民主、和平与民族精神教育儿童;(3)教师不能因性别、种族,肤色及个人信仰和见解的不同,将个人信仰及见解强加于儿童;(4)教师要在符合学生自尊心的范围内实施仁慈的纪律,不得采用强制和暴力。3.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1)对事业无私奉献;(2)对学生,真诚热爱;(3)对同志,团结协作;(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4.请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到模范遵守教师职业纪律?答: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第二,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第三,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第四,从一点一滴做起。第五,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教师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必须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分配,听从指挥。教师不得借职业之便谋取个人私利,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必须禁止打骂,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5.论述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共性及其启示答:共性:(1)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国外都极为重视编制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保证教师在职业道德习惯养成上和社会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评价上有规可依,有章可循。(2)注意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以便于实施操作。西方国家注重区分师德规范的不同层次。以对教师整体与个体提出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要求。(3)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强调师生关系旨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4)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西方国家不以师德为名专门设置课堂进行简单的灌输或空洞的说教,而是将其渗透在学校及社会的日常道德教育之中。 启示:(1)应重新建构以民主法制和公民义务为基础的师德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依据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而作出的对教师的人格期待。在西方各种行为规则都必须定位在法律的框架之内。(2)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从“理想”回归“现实”,从“高尚”走向“朴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应该现实一些,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高尚”走向“朴素”,更加符合人性,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3)师德教育应从“灌输”走向“养成”。注重教师职业及师德内化与行为养成,使从教者和教师被选者真正从内心、从价值趋向上认同教师专业,使从教者变成一种内心的自由选择。(4)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我国已正式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学习国外严把教师职业入门关的做法。我们要认真研究国外的经验,吸取合理内核,促进我国教师职业到的建设。6.论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答:(一)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其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他人、集体、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功能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功能集中表现在三大方面,即教育功能、调节功能和社会促进功能。1、教育功能。从伦理学上看,教师特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总和即构成了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在学校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首先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其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催化和激励作用。再次,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此外,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2、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它不仅指向教育过程,而且也指向教师本身。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过程具有调节作用、对教师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3、促进作用。在实践领域,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还表现在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风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促进作用。其一,通过培养学生,对社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其二,通过教师自身来影响社会,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变。教师职业道德简答题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 答:首先,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其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催化和激励作用。再次,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此外,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2、教师形象的塑造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从仪表、举止、语言、礼仪四方面入手。3、列举中小学教师必须养成的职业道德习惯。 答:一是热情主动;二是端庄大方;三是规范得体;四是宽容公正;五是沟通合作;六是双赢思维;七是关注细节;八是不断更新。4、教师在与家长交往中如何保持正确的合作态度? 答:谦虚和蔼;尊重理解;一视同仁;角色置换。5、什么是教学姿态?它有哪些要求? 答:教态就是教学姿态,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表情、手势和身势。  要求有四条:站态要有安定感和力度,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情绪,振作精神,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要求教师适当变化站姿;要有优美的手势正确地表达感情,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面部表情要丰富,但不做作,要善于运用喜、怒、哀、乐、恨、怨、叹等表情;要用普通话教学,力求发音准确、语调流畅、抑扬顿挫。6、教师理解学生表现在哪些方面?(写六条即可) 答: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⑵给学生机会,给教师提意见;⑶选择班干部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公开唱票;⑷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⑸给学生机会,给教师提意见;⑹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7)重视来自学生写反馈信息,多与学生沟通。(8)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的心态。7、教师以情感人,乐于帮助学生的细节要求有哪些? 答:⑴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生动,有幽默感;⑵在讲课的过程中,真诚流露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⑶会多介绍一些课本中没有的事情或问题,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自我;⑷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⑸学生有疑惑时,主动询问,热情解答。 8、什么是教师德性?它有哪些表现? 答:教师德性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征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  主要表现在:⑴教师德行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其教师角色的品质,即实现教师之特殊性目的的品质,是教师能充分实现其教育前能的品质;⑵还表现为,教师的道德意志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力量;⑶在教师对为师之道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准则。9、列举富有积极心态的细节行为表现(写出六条即可)。 答:⑴昂首走路;⑵恰到好处地有力握手;⑶姿态要不失身份;⑷坐在前排;⑸比别人早到单位;⑹表现出豪迈的一面。(7)把积极的思想存入你的大脑;(8)将你的步伐加快四分之一;(9)坦然的目光回增加你的信心。 10、简述教师道德教育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答:教师道德教育一方面对教育劳动的对象及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也有重要作用。 教师道德教育能使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深刻理解教师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念;能促进教师改善劳动态度,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教风;能提高教师的行为选择能力和心理素质;能促进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业务素质。 11、简述教师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体系。 答:从横向看,教师道德教育包括: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风气;教师职业人格等八个维度。  从纵向看,教师道德教育包括三个基本体系:由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 12、什么是教师职业作风?人民教师应该树立哪些优良职业作风? 答:所谓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人民教师应该树立以下优良职业作风: 第一,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第二,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第三,忠诚坦白,平等待人;第四,发扬民主,团结互助。 13、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⑴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⑵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⑶对工作的事业心与上进心;⑷获取成就的动机与欲望;⑸求知的欲望与兴趣;⑹对教育教学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能力。14、与人交往握手要注意哪些顺序?答:(1)在上下级之间,应先上级伸出手后,下级才能接握;(2)在长幼之间,应长辈先伸手后,晚辈才能接握;(3)在男女之间,应女方先伸手后,男方才能接握。 15、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存在哪些误区? 答:⑴利用家长;⑵排斥家长;⑶教师一言谈;⑷向家长推卸责任。(5)动辄向家长告状。  16、简述教师自我更新的主要内容。 答:⑴身体:适当运动和营养保持健康;⑵精神:荡涤心灵尘埃;⑶心智:不要停止自我教育;⑷社会情感:历练待人处事之道。17、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答:对因材施教有正确恰当的理解;公正的前提是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18、优秀教师有哪些主要特征?(写六个即可) 答:主要特征:表现出热情;了解并跟上你专业领域的变化;搞好组织工作;积极地讲授;展现一种好的态度;建立一种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指定好教学步骤;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明确传达信息的能力;有效的提问能力。 二、辨析题 1、师德规范体系是由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三部分组成的。答:①错误。②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三个领域。师德规范体系是由四种基本关系和三个基本层次组成。四种基本关系是: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 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其他教师及教师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三个基本层次是: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③所以,这个错误混淆了师德规范体系与社会道德体系的区别。2、教师道德评价的依据就是看教师的道德行为的动机。答:①错误。②教师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的结果,动机的内容决定了行为的性质。只有怀着平等爱生之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善良动机,才能产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行为。但是,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动机,还要考虑行为的效果,而且要更加检验教师教育实践及其取得的效果。只有考虑道德行为的实际效果,教师道德行为的评价才有现实意义。教师道德评价,必须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③所以,光看动机或光看效果,都是片面的。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先进的教学机器,机器将要代替教师,学校要逐渐消亡。这种看法是否不正确?阐述您的理由。Ú答:①错误。Ú②先进的教学机器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机器代替教师成为可能,说明教学手段的先进。 Ú但是,机器教学永远代替不了教师,不仅因为教学机器的设计和内容程序的编制需要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灵是不能用机器加工的,只有用教师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智慧去感染和熏陶。Ú③所以,这种“学校消亡论”是错误的。 4、教师是“打火机”而不是“火柴”。Ú答:(1)正确。Ú(2)这是因为火柴在点燃的同时自己也变成灰烬,作出了牺牲,而打火机在点燃后还可以充气。教师要在教学中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智慧的火把,自己就需要在平时不断地充气。Ú学生头脑中的“干柴”多的是,关键是“点燃”。换个词语就是激发、唤醒、启发、引导、促进。这个任务完成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自然而然会迎刃而解。Ú(3)因而,教师应该做“打火机”而不是“火柴”5、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Ú答:(1)此言有一定的道理。(2)教育不仅仅是改造人,是更注重唤醒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就应该受到一定的惩罚。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为自己的过失负起责任。 Ú但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Ú(3)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6、“作为一名教师就应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如对节假日补课不主动积极,那是师德低下的表现。”Ú答:(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Ú(2)师德规范是每位教师必须遵守的准则,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是一位优秀教师必备的情操。同时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拥有带薪休假的权利,但对于管理者所要求的以侵权为前提的“奉献”,教师完全可以说“不”!知法、守法、用法,更应是广大教师所应有的良好品质。Ú(3)这种以“奉献、敬业”为借口侵占教师休息权的做法是违法行为,教师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7、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学生家长给教师送礼完全是正常的人之常情。Ú答:(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Ú(2)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迎来送往,礼尚往来,实属人之常情.Ú作为教师,其师德状况、人格水平是他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师的天职和应尽的义务,教好学生更是教师的责任。教师没有理由收受学生的礼。Ú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者,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而,这些在社会上看来很自然、很正常的人之常情,但在学校里就不合适,这也是学校这个精神特区的特殊之处。Ú(3)因而把教师接收学生家长的礼物当作人之常情是错误的。8、成功的事业,需要积极的心态。Ú答:(1)正确。Ú(2)积极的情绪是我们教师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内驱力,它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能让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有品位,能赋予我们教学激情,能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教育教学走向成功的基石。Ú 消极不良的情绪则会令我们精神疲惫,导致进取心丧失,使我们的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下降,严重时会瓦解正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教育教学判断和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生活中,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3)正所谓,成功的事业,需要成功的心态。一、论述题1、结合社会实际,谈谈新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Ú答:①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Ú②“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Ú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Ú④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Ú(结合社会实际,则酌情加分)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请用师德教育的“双赢”协作原则,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答:①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需要互惠的思考框架和心意。目的是为了获得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和资源,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式的竟争。双赢思维是教师之间协作的首要原则。②任何一个教师团队,其工作目标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同志关系。因此,全体教师必须本着双赢的思维,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任务。③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教辅人员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矛盾。但这是教育过程中的内部矛盾。教职工之间应当提倡同心同德、团结协作、精神,任何轻视、贬低别人的言行或不择手段地抬高自己是不道德的。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双赢思维原则,教师之间无论是在思想上、业务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自尊心,尊重对方的劳动,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3、学校教学过程中有哪些道德规范?为什么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答:⑴学校教学过程的道德规范有:①热爱学生,诲人不倦;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③钻研业务,认真施教。Ú⑵“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Ú 其一教书育人是由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教师担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教书和育人两者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教书内含着育人,是育人的手段,而育人则是教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Ú其二教师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各个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教育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4、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试述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教育的要求和目标。答:⑴教师道德教育的一般要求和目标: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Ú平等: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Ú公正:在与学生交往时,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以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由偏袒或歧视某些学生。Ú民主: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或做出决定时,要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意愿和建议。Ú⑵教师道德教育的较高要求和目标:热爱学生,诲人不倦。Ú热爱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甘心情愿为学生操劳服务,细心爱护学生,从爱出发,以爱为归宿,这是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崇高境界。Ú诲人不倦:对学生、对事业有恒心,有持久不变的教育意志。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为教师个人,如何缓解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Ú答:第一,培养豁达的人生观,高尚的价值观;Ú第二,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圈;Ú第三,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Ú第四,调整饮食起居,预防早衰;Ú第五,劳逸结合;Ú第六,调适婚姻生活,获得家庭幸福。Ú(根据联系实际情况,酌情给分)6、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下列的问题。 去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约有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据课题组负责人王加绵教授介绍,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左右,相比之下这次辽宁受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令人堪忧。对于心理存在障碍的原因,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工作太累”,其中37%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校长们则反映,如今上级的检查太多太滥。 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更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1)这些材料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信息? (2)我们又该如何应对?Ú答:(1)上述材料告诉我们,压力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同时,教师心理障碍的产生又是导致教师教育教学事故频繁发生的重要内因。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Ú此外,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和教师实际生存状况的反差是教师心理压力增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多数教师仍然待遇偏低、工作繁重、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等。Ú这些也都是造成教师心理问题多的主要原因。(2)上述材料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时候了!Ú首先,国家教育部门通过对教师法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有关条款的修改完善,明确把心理健康作为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Ú第二,教师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反映,因此,要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地为老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Ú第三,教育的管理者要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Ú第四,教师自身也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Ú在目前教师体制改革中,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保持一种健康愉悦的心态。7、阐述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共性及其值得我们借鉴的启示。答: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存在着这样的一些共性:Ú1.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Ú2.注意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以便于实施操作;Ú3.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Ú4.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Ú西方发达国家师德教育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有:Ú1.应重新建构以民主法制和公民义务为基础的师德规范;Ú2.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从“理想”回归“现实”,从“高尚”走向“朴素”;Ú3.师德教育应从“灌输”转向“养成”;Ú4.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四、案例分析题 1、一位学生在班里丢了10元钱,班主任气不打一处来,让全班32名学生投票选“贼”,结果有2名学生入选。当2名学生要求拿出证据来,老师举起手中的选票:“这就是证据!” ⑴班主任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Ú答:⑴班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Ú⑵分析:Ú该班主任对于“班级里学生丢10元钱”事件,采取了学生“投票”选“贼”的办法,并以此作为证据来处理,这是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不仅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违反了教育法律法规,不仅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伤害,也有悖于教师的职业形象。Ú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做到:Ú①教师要模范遵守宪法及其他各项法律、法规,坚持德法并重,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符合法制的要求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Ú②教师要学法、知法、懂法,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全面履行教师的义务和正确行使教师的权利,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校、学生和自己的合法权利。1、2、 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同学们在上早读,书声朗朗。我刚到校,来到班上,手插在裤兜里,脸对着全班同学。这时,一个学生走进教室。我大声说:“××,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这事儿使我陷入深思。平时,一些看起来很细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没有重视,结果给了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课上,有的学生被叫到前边板演,写完后随手粉笔往台上一扔,没有轻轻地放回粉笔盒;小干部用教鞭敲击讲台面要同学安静下来……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我感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数十双眼睛好像数十面明澈澈的镜子,照得教师毫发毕现,不容你有丝毫的懈怠。 ⑴案例中,教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为什么? ⑵案情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答:⑴教师扮演了“学生楷模”的角色。Ú⑵分析:Ú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影响力和特殊的信任感,使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向师性”,他们会把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教师视为效法的模范,教师的言谈举止都是学生耳濡目染的对象,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⑶启示:Ú其一,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细节中,要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Ú其二,教师是学生行为规范的代表,是学生效仿的楷模;教师要担当“学生的楷模”的角色;Ú其三,教师的榜样作用,构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力”。1、 3、2002年2月,美国一所中学28名学生在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时,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的材料,被任课女教师发现,判28名学生生物课得零分。他们还将面临留级的危险。在一些学生家长的抱怨和反对下,学校要求女教师提高学生的分数,女教师愤然辞职,学校有近一半的老师表示,如果学校要求老师改分数,他们也将辞职。教师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生物课的考试更为重要。社会上一些公司也要求学校公布这28名学生的名单,以确保公司永远不录用这些不诚实的学生。 ⑴案情说明了什么道理? ⑵那位女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答:⑴案情说明了“诚实守信”的道理。Ú⑵分析:Ú案例中,学生抄袭作业是不诚实的表现,应当予以教育。面对一些学生家长和学校要求提高分数的压力,那位女教师愤然辞职,并得到了近一半老师的支持。这位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而且自己首先做到诚实守信,坚持原则。这位教师不仅能自觉按教师道德要求行事,认真履行道德义务,而且还能敢于与违背教师道德的人和事作斗争,以强烈的道德责任感维护道德的严肃性和正义性,以自身正直的道德人格力量引导和感召学生和教师。⑶这位女教师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Ú①诚实是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的起码品格。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是对学生灵魂的塑造。 Ú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必须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作示范,教育学生本分做人。Ú③“教育学生成为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课的考试更为重要”。要让诚实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风气,必须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1、4、在课间时,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不慎在厕所里弄得将裤子、鞋子上都是粪便。张老师给她脱掉满是粪便的裤子和鞋子,一遍遍给她清洗身体,并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当这位学生接过衣服的时候,两眼含着感激的泪水说:“张老师,您比妈妈还好。”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不知有多少次,她给呕吐的学生打扫脏物,给学生系裤子,擦鼻涕;又不知有多少次,她给学生买早餐,从家里端来开水,给学生服药,一连两个月给患眼病的学生上眼药,背着烫伤脚的学生上厕所,送回家。有多少家长拉着张老师的手说:“孩子交给您,我们心里踏实。” ⑴请分析说明张老师担当的角色? ⑵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角色的认识。答:⑴张老师担当了学生的“家长代理人”的角色。Ú⑵分析:Ú案例中的张老师给学生清洗身体,洗净衣服,打扫脏物,而且经常给学生买菜送饭,送水送药,上学放学来回接送,真正做到了对学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爱戴。Ú⑶认识: Ú①教师与其他职业人员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教师要经常扮演家长代理人的角色。Ú②从学生角度来说,中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很象对自己父母的态度,视教师为长辈,充满尊敬、依恋之情。从家长角度来说,他们已将管理、教育孩子的责任部分地移交教师,希望教师成为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指导者和释难者;同时也会要求子女听从教师的教诲。Ú③教师对学生充满热情、希望和信心,不仅反映在学习上悉心指导,在生活和情感上无微不至关怀,而且还要反映在安全上给予保障。1、5、初中数学课上,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了规定的内容,老师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全班学生大声说:“听懂了。”老师又问:“谁还有没有听懂的地方,请说出来,老师再详细讲解一下。”张同学站起来怯生生地讲了不懂的问题,老师认真做了解答。最后,老师说:“记住,今后要专心听讲啊。”P141 请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发表评价。答:(1)按照新课程理念,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师的讲授,有听不懂的地方完全是正常的。教师认为学生有疑问就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显然是武断的结论。(2)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今后要专心听讲”,实际上是向全班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那就是学生有不懂的地方肯定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3)、学生有没有听懂的地方,本身就很难为情,是鼓足了勇气才向教师请教的。老师的这句话,极有可能扼杀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勇气和自信,很可能导致学生再也不敢承认有“不懂”的地方了,这对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1、2、某班主任将一位调皮学生送到学校政教处,结果他的双手被手铐拷在了办公室窗户的铁棂上。答:(1)政教处的做法明显是错误的,而且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2)政教处是学校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部门,按照正常的情况,应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并积极与班主任取得协调,这是它的职责,也是职业“底线”。但是,政教处却用对待罪犯的方式对待学生,明目张胆地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3)这种典型的以权冲“线”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学校职能部门把职责当成了权力,膨化了“管”的手段,恃强凌弱,再加上歧视后进生的情绪化因素,便一时性起,无所顾忌,致使校规、校纪在他那里完全丧失了约束力。3、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一个基督徒问牧师天堂与地狱之间有什么差别,牧师把基督徒带到地狱,看到地狱里有一口巨大的盛满丰富食物的铁锅,地狱里的每个人都拿着一个长长的勺子去舀食物吃,但是勺子把太长,他们无法把食物送进自己嘴里,结果只能空着肚子饱受饥饿的煎熬,望锅兴叹。牧师又把基督徒带到地天堂,看到天堂里仍然是一口巨大的盛满食物的大锅,人们手上也拿着一个长长的勺子,但天堂的人们却没有饿着肚子,而是在享受着丰美的食物,其乐融融。为什么天堂的人这样快乐?原来天堂里的人用长勺彼此喂对方去吃!这就是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差别。 (1)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哲理? (2)请您谈谈对这个故事的理解。答:(1)这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社会哲理:助人者自助!人人互助,这世界就是天堂!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需求互惠的思考框架和心意。目的是为了获得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和资源,而非你死我活的的敌对式竞争。(2)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而深入,合作、互利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孤家寡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因而,一个人要想自己的事业中取得成功,一定要广结善缘,乐于助人,在帮助别人获得成功的同时,自己也获得成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这就是告诉我们教师,任何一所学校,全体教师必须本着双赢的思维,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1、教师职业道德考试题   [判断题]a正确b错误1:人格的形成一方面是特定文化对个体的直接影响,使特定的人接受一定的伦理文化,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道德主体自身不断从客观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追求价值与人格的理想,从而实现其人格的改造和提升的过程。a2:教师公正实际上就是要在以师生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处理上实现某种中度。a3:仁慈就是具有高度理智性和超越性的爱心和宽恕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A4: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提高教师素养的希望在师德的养成。a   5:广义的师德范畴就是指可以纳入教师道德规范体系并需要专门研究的基本概念。b6:幸福和幸福感是同一概念。b7:幸福范畴与快乐范畴是一致的。b8:教师劳动关系的丰富性和这一关系调整所具有的自由度决定着必须有教师的职业道德存在。a9:教师的幸福具有效果上的无限性,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a10:幸福就是物质欲望得到满足的自然性、即时性的快感。b11:公正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公平与正义的伦理原则。a12:教师公正,教育必然公正,所以二者是一回事。b13:公正本身是一个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范畴,但公正能解决教育中的全部问题。b 14:无论是从伦理体系完善的逻辑需要还是从人类生活幸福的基本需要出发,仁慈与公正一样,都是我们应当坚持的伦理原则。a15:对教师来说,能否做到对人仁慈,尤其是对学生做到仁慈施教,不是一个关系到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性伦理课题。b16:教师的仁慈在一般人际关系中运用时也要讲究方法。但是涉及到教育对象时,由于学生的年龄与发展的实际,由于教育规律的制约,这一方法特征就会表现得更为明显。b17:人们在践行道德义务时必须有物质上的回报。b18: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这是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a19: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就失去了职业自由。b20:由于教师劳动的个人性质和自由性,在某种意义上,教师的劳动就表现为“良心活”的特点。a21: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早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a22:一个教师的举止既体现了他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又表现出他与别人交往是否有诚意。a23:一个教师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同样可以说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就像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工人同样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一样。b24:现代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是在人们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的。a 25:团结协作与相互激励公平竞争是矛盾的。b2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养成人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独特的教学艺术。a27: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处于“知识爆炸”时代,所以多读书毫无用处。b28:教师热爱学生,一定要做到对学生公平公正,不分优劣,不分好坏,不分美丑,一视同仁。a29: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所以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矛盾的。b330:教育是一种感化人心、塑造灵魂的工作,而"感人者莫先于情"。a31:当前的在校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主体,由于家庭生活空间与心理空间的狭小,在很大程序上促成他们的"自我专注",教育他们学会团结协作基本不可能。b32: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a33: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促进生产力发展来实现。b34: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a35:依法执教是教师的责任,与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毫无关系b。36:教师可以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a 37:家长们有的"望子成龙",有的"望女成凤",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思想。b38:依法治教的主体就是各级行政机关。b39:所谓师表美就是教师的外在形象之美。b40: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就失去了职业自由。b教师职业道德考试题   [单项选择题]1:依法治教的重点是:[c]A:教育法学教育和研究    B:教育法律的遵守    C:各个教育部门按照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要求来治理教育,依法指挥、组织、管理、实施、监督、参与教育活动    D:教育立法    2:教育法律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是[c]A:教育部门和下属学校  B: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    C:教师和学生 D:教育领导和教师    3:伦、理二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出现,古人之伦主要是指:[d]A:音乐的节奏或旋律的适当安排    B:“伦者,轮也”    C:亲戚关系  D:人际关系    4:“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句话出自:[b] A:孔子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5:在《论语》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关于仁的解释,孔子“仁”的中心是:[a]A:爱人B:人心C:诚信D:谦让    6:某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调查,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都回答“是”。而当转而对他们所教的学生问“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时,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仅占10%!这说明:[a]A:教师还没有掌握高超的沟通与表达技巧    B:教师尚不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C:教师缺乏信心    D:教师缺乏爱心    7: 从教师个体职业良心形成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良心首先会受到:[a]A:社会生活和群体的影响B:教育对象的影响    C:教育法规的影响     D:教育原则的影响    8:良心可以以直觉、顿悟、预感等瞬间完成的方式起作用,这是良心的:[c]A:瞬时作用    B:长期作用    C:直觉作用    D:理智作用     9:良心中最一般、最基础和最普遍的内容就是:[d]A:特殊良心    B:个人良心    C:职业良心    D:一般良心    10: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是:[a]A:孟子的观点   B:朱熹的观点  C:王阳明的观点 D:程颐的观点    11:一个人作为权利和义务(尤其是政治权利与义务)主体的资格,这:[d]是A: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格 B:论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C: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D:法律意义上的人格  12: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b]A:依法执教    B:教书育人    C:爱岗敬业    D:团结协作    13:教师要成功进行自己的人格修养,最好采取哪种策略:[c] A:“取法乎下” B:“取法乎中” C:“取法乎上” D:“无法即法”    14: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制化。这就是:[a]  A:依法执教   B:爱岗敬业    C:热爱学生    D:严谨治学    15:按照英国现代伦理学家罗斯的分法,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普遍的常识性的(理所当然的)义务,例如忠诚、赔偿、感恩等属于:[a]A:显见义务    B:实际义务    C:一般道德义务 D:教育道德义务    16:既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根本大法,也是教育类法律的根本大法的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7: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义务形成的最后和物质的基础是:[c]A:主观意识    B:集体世界观   C: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    18:狭义的教育,主要指:[d]  A:家庭教育    B:社区教育    C:道德教育    D:学校教育    19:人们面对利害道德主体应该作到的事情就是:[d]A:权利B:权力C:利益D:义务     20: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a]A:教师B:学生C:学校D:学习    21: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的、民主的家庭气氛和父母子女关系还在形成,但随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教诲听不进或当作"耳边风",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教师应该:[c]A:放弃对家长配合自己工作的期望    B:督促家长,让家长成为自己的"助教"    C: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从而一起做好教育工作    D:在孩子面前嘲笑这些家长    22: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a]A:为人师表    B:清正廉洁    C:敬业爱业    D:团结协作    23:师表美的精神内涵或内在方面应该是:[b]A:表美B:道美C:风格美      D:形体美    24:教师、学生合法权益集中体现是:[a]A:学校合法权益B:教育行政部门合法权益    C:学校领导的合法权益 D:社区的合法权益    25:孔夫子所说的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d]A: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    B: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    C:自己做好了,不要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     D:教师自己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26:从教师个体职业良心形成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良心首先会受到:[a] A:社会生活和群体的影响B:教育对象的影响    C:教育法规的影响     D:教育原则的影响    27: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意味着教师要:[d]A:关心学生、了解学生 B: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C: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D: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    28: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b]A:发展B:创新C:教育      D:人才    29:"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是:[c] A:并列的   B:递进的    C: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D:互补的    30: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a] A:教师B:学生C:学校      D:学习    31:教师的工作对象是:[a] A:学生B:教学C:社会公众   D:学校所有成员    3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d] A:家庭教育    B:社区教育    C:道德教育    D:学校教育    33:既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根本大法,也是教育类法律的根本大法的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4: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b] A:爱工作      B:爱学生     C:爱学校     D:爱教育事业    35: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制化。这就是:[a] A:依法执教    B:爱岗敬业    C:热爱学生    D:严谨治学    36:教师要成功进行自己的人格修养,最好采取哪种策略:[c]A:“取法乎下” B:“取法乎中” C:“取法乎上”D:“无法即法” 37:教师在求知和传授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a]  A:严谨治学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理论联系实际    38:一个人作为权利和义务(尤其是政治权利与义务)主体的资格,这是:[d]A: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格  B:论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C: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D:法律意义上的人格    39:良心中最一般、最基础和最普遍的内容就是:[d] A:特殊良心    B:个人良心    C:职业良心    D:一般良心    40:严谨治学,最重要的是:[b]A:死扣书本    B:实事求是    C:一视同仁    D:虚怀若谷 教师职业道德考试题  [多项选择题]1:下面有关教育的论述,正确的是:[acd] A: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B:教育就是学校教育    C: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D: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形式可以包括:[abcd]A:学校教育    B: 通过各种知识媒介,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的活动    C: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培养人的活动    D:自我教育    3:教师仁慈的特点包括[bcd] A:教师仁慈无处不在    B:教师仁慈的教育性    C:教师仁慈的理性色彩    D:教师仁慈的方法特性    4:教师对学生仁慈的内涵首先表现在对学生心态的正反两个方面,即:[ac]A: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爱心    B:教师对学生有条件的爱心    C:教师对学生的高度宽容      D:教师对学生的有限的宽容    5: 从心理结构上说,良心有三种主要的构成成份,即:[bcd]A:激励      B:认知      C:情感     D:意向    6:良心的三大主要特质是:[abc] A:内隐性    B:神圣性    C:基本性    D:上层社会性    7:下列哪些是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义务:[bcd] A:按时获得薪水和报酬    B: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C: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D: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8:教师良心与其他职业良心相比,两个主要特点是:[ab]A:层次性高   B:教育性强  C:层次性不高 D:教育性不强    9:教师的职业良心可以包括:[abcd] A:克尽职守   B:自觉工作  C:爱护学生   D:团结执教    10:决定义务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ab] A:先验理性   B:道德认知  C:客观世界    D:客观存在   11:教师热爱学生的内容包括:[abcd]A:要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    B:关心学生、了解学生    C: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D: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12:教育形式可以包括:[abcd] A:学校教育    B:通过各种知识媒介,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的活动    C: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培养人的活动    D:自我教育     13:下列哪些属于违法、犯法的行为:[bc] A:教师适当惩罚学生B:教师采用各种方式体罚学生    C:教师私拆私扣学生的信件  D:教师批评犯错误的学生    14:师表美的几个构成方面应该包括:[bcd] A:身材美    B:表美     C:道美    D:风格美    15:教书育人的正确方法包括:[abd] A: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育人的模式    B: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C:严格照搬教材    D:把教书育人渗透到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    16:依法执教的重要意义包括:[abc] A: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B: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    C:依法执教是人民教师之必需    D:依法执教才能保证人权    17:教师要成功进行自己的人格修养,必须在两个层面上采取“取法乎上”的策略,即:[ab]A:在人生层面努力确立自己的终极价值体系和生活与人格的理想    B: 充分认识教育事业的神圣价值,努力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    C:精神高于一切    D:教师职业神圣尊严    18:教师热爱学生的正确方法有:[ab] A:爱而不溺,严而有格    B:尊重信任,循循善诱    C:给好学生更多的机会    D:让差生早日走向社会,不浪费时间和金钱    19:教师的道德人格与一般道德人格两个显著区别是:[cd] A:水平较低    B:范围较窄    C:人格与师格的统一  D:较高的格位水平    20:教师的职业良心可以包括:[abcd]A:克尽职守    B:自觉工作    C:爱护学生    D:团结执教    21:从德育(道德教育)的角度看,师表之美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即:[abc]A: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德育潜能   B:充分促成学生的榜样学习    C:改善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效能     D:使学生的品质得到质的飞跃    22:公正必须具备的特性有三条,即:[acd]A:对等性    B:永恒性    C:可互换性   D:最终价值判定的依赖性     23:公正的内涵丰富,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从公正的性质上看,公正可以分为:[cd] A:“我—我”公正B:“我—你”公正    C:报偿性公正D:惩罚性公正    24:要作到教育公正,教师在实践教育公正目标上应当注意:[abcd]A:自觉进行人生修养   B:提高教育素养    C: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  D:作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    25:教师幸福的实现需要两个方面前提条件,即:[ab]A:狭义幸福能力的培养  B:广义幸福能力的培养    C:自我幸福能力的培养 D:给予他人幸福能力的培养    26:教师公正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十分重要。这一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cd]A:对学生心理   B:对学生生理C:对学生个体   D:对学生集体    27:为什么需要仁慈原则:[cd]A:仁慈是人的本性    B:仁慈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仁慈是伦理的基本原则D:仁慈是公正的延伸与补充    28:道德义务与非道德义务相比,具有一些明显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abc]A:道德义务的精神性   B:道德义务的自觉性    C:道德义务的意志特征D:道德义务的阶级性       29:决定义务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ab]A:先验理性    B:道德认知   C:客观世界    D:客观存简答题21.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2、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 3、对工作的事业心与上进心。4、获取成就的动机和欲望。5、求知的欲望和兴趣 6、良好的性格特质  7、对教育教学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能2.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的分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1)教育观念上的分歧: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人才观和儿童观上。(2)教育出发点的分歧:教师把教育看作是自己的社会职责,从社会要求出发对全体学生实施科学系统的教育;而家长则把教育看作是自己的义务,从个人意愿出发对自己的子女实施自然的综合的教育。(3)教育方法的分歧:教师教育行为一般来说是科学的、系统的、有目的性的,而家长则是经验的、零散的、自发性的。(4)教育价值观方面的分歧:职业、交往、文化、时距等具体因素直接形成了教师与家长教育价值观的矛盾。     3.教师形象的塑造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1)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表形态;(2)举止: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3)语言: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情绪合理等,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4)礼仪:包括称谓、交谈、聆听、服饰、介绍等,是人际关系的杠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     4.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答:( 1)对因材施教有正确恰当的理解 ( 2)公正的前提是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 3)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量缩小有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  (4)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 ( 5)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和原因进行处理。5.教师与同事相处要注意哪些细节?答:⑴自我欣赏要有限度;⑵孤独的人,不能满足于管好自己的“三分三”;⑶真实的对待别人;⑷让体态和眼神说出你的秘密;⑸要有包容和宽容的心态。    6.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体现在哪里? 答:⑴不要用高高在上的眼光看待学生;⑵和小学生交流,交谈时要蹲下来保持平等;⑶要求学生作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作到,不凌驾于学生之上;⑷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掩饰自己,不带假面具;⑸理解教学相长的含义,具有向学生学习的意识和行为表现。7.教师以情感人,乐于帮助学生的细节要求有哪些? 答:1、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生动,有幽默感。 2、在讲课的过程中,真诚流露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 3、会多介绍一些课本中没有的事情或问题,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自我。4、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5、学生有疑惑时,主动询问,热情解答。     8.简述教师与家长合作沟通的态度和技巧。P122-123     答:(1)谦虚和蔼,。(2)尊重理解。(3)一视同仁。(4)角色置换。(5)称呼得体 (6)语气委婉(7)正确运用非语言技巧     9.列举中小学教师必须养成的职业道德习惯。答: 1、热情主动 2、宽容公正  3、沟通合作  4、双赢思维  5、关注细节  6、不断更新  7、端庄大方  8、规范得体10.简述教师道德教育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答:1、 教师道德教育能使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深刻理解教师所担负的社会职责和使命,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念。2、教师道德教育能促进教师改善劳动态度,敬业爱生,形成良好的教风。3、教师道德教育能提高教师的行为选择能力和心理素质。4、教师道德教育能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业务素质。      11.教师理解学生表现在哪些方面?(写六条即可)     答:1、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的心态。2、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决定班级的活动。3、选择班干部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公开唱票。4、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5、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6、给学生机会,给教师提意见。     12.简述教师自我更新的主要内容。     答::不断的更新是指在四个基本的生活方面(身体、精神、心智、社会情感)中如何不断的进行自我更新。(1)身体:适当运动和营养,保持健康(2)精神:荡涤心灵尘埃;(3)心智:不要停止自我教育;(4)社会情感:历练待人处事之道。      二、辨析题     1.校长说:“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      答:错误。    这句话已成了不少校长逢会必宣的口头禅。有的学校甚至作出了教师必须无条件服从上早读、晚自修、节假日辅导课的规定,否则作待岗处理,并将补课节数编入课表,与工资挂钩考核。此类现象严重侵犯教师的休息权。     质量不应成为侵犯教师休息权的借口。的确,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线、生命线,不抓教学质量的校长也决不是好校长,可提高教学质量与保障教师的休息权并不冲突。那种以牺牲教师休息来抓教学质量的做法是错误的。2.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答:此言有一定的道理。(P69) 教育不仅仅是改造人,是更注重唤醒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就应该受到一定的惩罚。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为自己的过失负起责任。 但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3.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答:此说法正确。     (1)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在认识能力、情绪状态、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都会表现出积极良好的状态,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表现为缺乏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能力、不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及缺乏与他人交往、友好相处的能力等;这样的教师在与学生的长期接触交往中,容易导致学生认识的偏面性、不良情绪(如紧张、恐惧、焦虑和压抑等)的产生以及在师生交往中表现出对立、对抗等紧张的师生关系,从而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2)所以说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4.师德规范体系是由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三部分组成的。答:此说法不正确。(1)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三个领域。     师德规范体系是由四种基本关系和三个基本层次组成。四种基本关系是: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其他教师及教师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三个基本层次是: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2)所以,这个错误混淆了师德规范体系与社会道德体系的区别。 5.教师道德评价的依据就是看教师的道德行为的动机。答:此说法不正确。(1)  教师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的结果,动机的内容决定了行为的性质。只有怀着平等爱生之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善良动机,才能产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行为。但是,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动机,还要考虑行为的效果,而且要更加检验教师教育实践及其取得的效果。只有考虑道德行为的实际效果,教师道德行为的评价才有现实意义。教师道德评价,必须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1)所以,光看动机或光看效果,都是片面的。 6.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学生家长给教师送礼完全是正常的人之常情。(P134)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迎来送往,礼尚往来,实属人之常情.    作为教师,其师德状况、人格水平是他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师的天职和应尽的义务,教好学生更是教师的责任。教师没有理由收受学生的礼。    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者,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而,这些在社会上看来很自然、很正常的人之常情,但在学校里就不合适,这也是学校这个精神特区的特殊之处。因而把教师接收学生家长的礼物当作人之常情是错误的。三、论述题1.根据个人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谈谈如何进行不断更新,促进自我终身发展。答:(1)作为个体的教师,要更好地服务社会,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磨练自己,即从身体、精神、心智及社会情感等方面进行不断地修炼,以增进个人产能,累积修养的本钱。(2)教师应注意身体方面适当运动和营养,保持健康;精神上时时荡涤心灵尘埃,心智上不停止自我教育,社会情感上历练待人处事之道。(P132-140结合个人情况) 2.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试述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教育的要求和目标答:两个层次:对待学生的道德教育的一般要求有目标: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平等原则是指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关系时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公正原则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得偏袒、歧视学生;民主原则是指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关系、做决定时,要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意愿要求。对待学生的道德教育的一般要求有目标: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崇高境界。3.联系实际,谈谈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答:(1)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2)“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4)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结合社会实际)4.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下列的问题。 20xx年底,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同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教育部党组作出了《关于向孟二冬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国教育系统的师生员工向孟二冬同志学习,一个向孟二冬同志学习的热潮已经在全国教育系统广泛开展起来。新时期,作为教师应该向孟二冬同志学习哪些精神品质?答:学习孟二冬教授,就是要学习他的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精神;学习他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学习他扎扎实实,严谨治学的工作精神;"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我们教师的为师之道,做人之本,更应该是我们的一生奋斗目标.我们是不是要对自己的思想、人生和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和反省呢?是不是应该追问自己:你爱你的学生吗?你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吗?你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了吗?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品德行为的指导者,不仅是知识的导师,更是做人的榜样.这不仅是教师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党和人民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必须从塑造教师自身做起,这是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可以清贫,但师德不可泯灭.5.学校教学过程中有哪些道德规范?为什么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答:(1)依法执教,以德育人。(2)爱岗敬业,尽心竭力。 (3)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4)严谨治学,精业勤业。(5)团结协作,携手共进。(6)尊重家长,共同育人。(7)廉洁从教,以身作则。(8)为人师表,明德惟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处理职业劳动和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灵魂老塑造灵魂,以人格来培养人格的劳动,教育过程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为人师表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影响学生,以自身的表率精神去实现教书育人,培养“四有”新人的神圣使命,真正做到明德惟馨。(可举例说明)6.请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到模范遵守教师职业纪律?答: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有教师意识就是时时刻刻想到自己是一名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给学生做榜样。(2)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这是模范执行纪律的前提。(3)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实践是检验教师纪律观念强弱的唯一标准。(4)从一点一滴做起。由于教师处于为人师表的地位,所以,对教师来说任何一条纪律都是重要的,必须严格遵守。(5)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 改正错误。(6)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如早上准时到校上第一节课,要有意志和恒心)。四、案例分析题1.下面是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女儿的回信: 我是含着热泪读完你这封来信的。你对爸爸无尽的思念,你记述他在最后的日子里仍惦记着他的 学生、眷恋着他未竟的事业,所有这些,都使我深受感动。你爸爸是一位平凡的学者,但他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攀登学术高峰,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你爸爸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但他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却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你爸爸不愧是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不愧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你 爸爸的去世,对你们家人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对北大、对国家教育事业也是一个重大损失。孟二冬教授一生挚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他不仅 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在三尺讲台上讲授和传承中华文化,而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诠释和躬行中华文化的精髓。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 效祖国和人民。在他身上,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值得各行各业的人们认真学习。你在来信中表示,决心继承爸爸的遗志,选定教师这个职业,继续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这令我十分欣慰。相信你一定会继承和弘扬你爸爸的崇高精神,刻苦学习知识,加强品德修养,努力成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才,不辜负你爸爸对你的殷切期望和嘱托。(据新华社9月6日电)读完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答:世界上有一种力量,看不见,听不着,却可以打动人心,感化世界。学习孟二冬教授的事迹,感动一直在我的心头流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对孟教授一生最好的概括。作为一位学者,孟二冬教授是一位“沉得下来”“钻得进去”的学者。他博学而笃志,作为一名教师,孟二冬教授身上浸透着师者的博大、尊严与热情。他以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默默无闻地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价值标准。他主动承担支援边远地区教育事业的任务,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也难以放下自己那份责任,仍然以坚韧的毅力支撑着上好每一堂课。孟二冬教授是一位斗志昂扬的勇士。在他的生命遭遇到残酷的病魔时,人性的可贵与辉煌愈加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生命之河,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急流险滩,永远保持着一份让人心仪的恢宏和恬淡的气度。他清正而刚毅,乐观且豁达,坦然面对病魔的咆哮,向死而生。一生淡泊名利,一心教书育人。正如总书记评价的那样,“在他身上,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值得各行各业的人们认真学习。” 他的的确确是个普普通通的教师,但他的的确确又是个不普通的教师。他真实而温暖,内心充满了爱——对教师这门职业的爱,对文化学术的爱,对学生弟子的爱,对家人亲人的爱,对周围人的爱。而每一份爱,都可以说出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或感人的,或平实的,这就是一个充满着人性的当代大学教师的形象。 阅读孟二冬教授用生命点滴写就的人生故事,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平凡教育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孟二冬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的精神,又是一种平凡的精神,体现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和回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上,在普通教学和科研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著追求。正如北大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教授所说:“孟二冬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他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他悄悄地改写着英雄的概念。”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更要用心感受、用心学习孟二冬的精神,学业上不断进步,修养上不断完善,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2.2002年2月,美国一所中学28名学生在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时,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的材料,被任课女教师发现,判28名学生生物课得零分。他们还将面临留级的危险。在一些学生家长的抱怨和反对下,学校要求女教师提高学生的分数,女教师愤然辞职,学校有近一半的老师表示,如果学校要求老师改分数,他们也将辞职。教师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生物课的考试更为重要。社会上一些公司也要求学校公布这28名学生的名单,以确保公司永远不录用这些不诚实的学生。⑴案例说明了什么道理?⑵那位女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⑴案情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案情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⑵那位女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那位女教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诚信是为人之本、治家之本、立企业之本,也是社会之本、国家之本。每个人的生存都依赖于别人的诚信。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一旦丧失或弱化了诚信意识,各种不道德和腐败现象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一个信用缺失,道德沦丧的国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发展的经济。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政治秩序,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而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理应承担起对学生品行教育的重要责任。作为教师理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和表率作用。3.高中历史课上,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神话的两段描述, 然后,提问:“从这两段描述中,可以发现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神话有什么不同?” 学生甲回答:“希腊神话有比较完整的系统,而中国神话比较零散。” 教师点评道:“这位同学的回答很不完整,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 这时,甲同学羞得满脸通红,而班里则是一片宁静。(1)教室里为什么会出现“一片宁静”?(2)请对老师的“点评”进行点评。(1)教室里为什么会出现“一片宁静”?答:教室里出现“一片宁静”的原因是因为教师对甲学生的回答虽然没有批评、指责,但没有准确点评,反而用“很不完整”予以了否定,使答题的学生缺乏自信心,同时教师的态度情感也直接影响了答题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也感染了其他同学产生了不良的消极情绪。(2)请对老师的“点评”进行点评。答:课堂点评,应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省并作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人格健康发展。良好的课堂点评在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拓展,引导课堂讨论走向深入,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该老师的“点评”问题在于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无情的否定,这会直接影响答题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要用富有感情、精炼的语言去点评,这样势必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涟漪,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为此,老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倾听意味着平等与尊重。当然,新课程也不拒绝指正性、否定性的点评。对于处在成长期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多激励,少批评,但教师过度的激励、赏识会造成学生自我感觉太好,对学习、工作的困难性产生低估,同时使激励性评价贬值。但是,指正性、否定性评价要以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其自尊心为前提。 同时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有时不应只局限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学生答题时出现偏颇在所难免,此时教师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简单以答案的对错来下结论,而应全面看待学生的回答。可以对他们的思路、语言、体态等做出具体分析,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学生以某一方面、某种程度的肯定4.某学校一位实习老师,教数学。他上课很有趣,但对学生很严格,如果有学生上黑板演示题目,就会骂人。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个学习不好的男同学被教了好几次还做不对,他一怒之下就把人家的头往黑板上撞,用非常粗俗的话骂他。那个男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最后厌学,不肯再读书了,连高中都没上。⑴这位数学实习教师的做法错在哪里?为什么?⑵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答:(1)这位数学实习教师辱骂、体罚学生是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分析: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从理想层面上看,教师要热爱学生;从原则层面上看,教师要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从规则层面上看,教师不准以任何借口歧视、侮辱、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案例中的数学实习教师,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对学生的严格并不错,但必须严而有度,严而有方。可是这位教师,对演示不出数学题目就要骂人,甚至对教了几遍还不会的学生,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甚至体罚学生。这种做法是错误的。(2)严重结果:造成了这位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其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师德形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5.一位学生在班里丢了10元钱,班主任气不打一处来,让全班32名学生投票选“贼”,结果有2名学生入选。当2名学生要求拿出证据来,老师举起手中的选票:“这就是证据!” (P64)⑴班主任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⑵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样做?答:不对。班主任既没有了解情况,又没有采取恰当的手段和方法来正确处理班级的失窃现象,而采取武断的不科学的方式来选“贼”,如果这两名同学真是拿了10元钱,这种选举方式既对他们没有说服力,不能以理服人,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指认错误,有可能会害了被误解的学生的一生,同时还侵犯了这两名学生的人格尊严。     ⑵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样做? 答: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采取下列方法:第一:表明态度:我很生气; 指出后果:用事例来说话,老师为你担忧;让他懂得:一个人不止值这一点钱;注意事项:1、言语要动情,用情来打动学生的心;2、若知道是谁,则个别交流,为其保密,给他改正的机会;3、丢掉的钱,老师负责补上,以行动来打动学生;    4、别在意查得出查不出,千万别自以为是。万一搞错,有可能会害了被误解的学生的一生,与其这样,还不如查不出来。当然,对学生说:不是老师查不出,而是老师不想查。你们都是有志气的孩子,万一查到那个同学,老师会很伤心的。老师不敢接受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会偷东西。这样,偷了东西的孩子即使不还,心里总会产生内疚感,教育效果也就有了。千万别兴师动众的查,否则即使查出来,孩子也有可能破罐子破摔,这就糟了。5、会有反复,别着急,多说几次就会好的。再说,小孩子偷东西不算偷,只是家里随便拿惯了而已。坏习惯要改过来是很难的,需要反复的过程。第二:利用好主题班会的时间把“失窃事件”告诉全班同学,让每一个同学都来体会失窃者的焦虑和处境,同时也引导大家对行窃者的一时糊涂表示谅解,而后让每位同学按移情的方式写两篇文章:一篇题目是“假如我的财产失窃了”,内容要求涉及四个方面。1、失窃给我的生活带来的影响;2、给我的学习带来的影响;3、我目前的感受;4、假如别人归还了我的钱物,我能原谅他吗?说出理由。另一篇题目是“假如我是行窃者”,也要求写出四点。1、拿别人钱物的动机;2、拿别人钱物的过程;3、现在的感受,猜想别人会怎么看“我”;4、打算怎么办?老师在布置这些任务时,没有使用“小偷”这个字眼。同学们写完后,老师有针对性的和部分同学谈话,交流感受,着重设计了谈话过程。     总之,研究孩子偷窃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因势利导,采取最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予以纠正,同时对孩子要进行适当的处罚,帮孩子解决问题,记住不要抓住问题不放。6.某市第二十中学有一批复习资料投放阅览室让学生查阅,可是第一天就少了6本。有的人主张严肃查处,可是校长却不然,他写了几句话贴出去:“作为校长的首要责任是,要使全校师生明白,二十中人的人格是无价的,然而朋友,你信吗?投放的书少了6本。”第二天有人送回了一本,校长又公开写道:“你送回的不仅是一本书,你送回了人格,送回了二十中良好的校风。”第三天,其他5本也都送回了。⑴根据案情说明这位校长的做法?⑵谈谈你的认识。答:⑴这位校长的做法是情感育人。⑵分析: 案例中的校长,面对“学生拿走了图书阅览室里的几本书”的事件,不是严肃查处,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写了几句话贴出去。这几句话语重心长,道出了“二十中人的人格”、“二十中良好的校风”,感化这位学生,激起了学生积极情感的反映,于是这位学生就放回了书籍。在这里,校长既严,又爱,既有集体荣誉性的教育,又有人格尊严的启发。校长的情感很有感染力、渗透力,表现出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爱护。⑶认识:①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不能没有感情。教师的职业劳动需要丰富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同样是其劳动的工具。②当学生有了缺点、有了错误时,教师要善于以情感去感化人、教育人、激励人。③教师情感育人需要有智慧。教育没有情感,就像磨坊没有水。教师职业道德模拟试题试题1  一、简答题(每小题7分,本题共35分)  1、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有那些?  2、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教育过程的协作性与教师施教方式个体性的关系?  3、教师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的联系与区别是怎样的?  4、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道德性调节应把握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5、1997年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是什么?  二、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题共24分,每题12分)  1、在“教书育人”这句话中,育人就是特指对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   2、“教师打骂学生的行为其实也没什么,他们都是恨铁不成钢,也是对学生负责。”  三、案例分析(本题共24分,每题12分)  1、许多进行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尊重关爱学生。请你谈谈这其中都有哪些道理?    2、“老师,还记得小飞吗?我至今不明白他在什么地方得罪了你?难道只因为他家杀了猪,没有送您一些肉吗?那次,小飞感冒了,吃了药之后上课犯困,你就借题发挥,在寒风凛冽的冬日,让小飞去外面罚站;而自己却若无其事关上门,在温暖的教室里继续面色平静地讲课。你知道你的做法让我们多伤心吗?后来,小飞重感冒住院一个星期,你却没有一点愧疚之意,竟然说,这样不守纪律的学生就该给他点教训。小飞的父亲来校了,给你带来了几支人参,你终于笑逐颜开,不在难为小飞了。可是老师,你知道那人参是怎么来的吗?那是小飞的父亲在工地上干了两个月之后,用赚来的工钱给小飞卧病在床的母亲买来补身体的。评三好学生了,评上的人能保送上重点高中。你频繁地家访,在经过吃吃喝喝的比较之后,决定推荐小勇。尽管他是班里后几名的学生,并且常违反校规校纪,是纪检专栏上的“常驻代表”。老师,请你不要再滥用你的权利了!还我们一方净土吧!”请分析此例中教师的主要问题及危害?对于学生“犯困”和班级评“三好”这样的事,作为教师,你认为应怎样对待?为什么?     四、论述题(本题17分)  请联系实际论述当代教师应有的师表风范。教师职业道德模拟试题试题(参考)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简答题(本题共35分,每小题7分)  1、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  对教师工作的动力功能;    1分  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调节功能;1分  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1分  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功能;    1分  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1分  对教师自身修养的引导功能。1分  2、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教育过程的协作性和施教方式个体性的关系  (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教育过程的协作性与教师施教方式的个体性是教师职业劳动的基本特征,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2分  (对这一问题关系的认识)在教育过程中,个体性和协作性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良好的教育质量只有在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协作性相统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3分   (在实践中应把握的原则)教师个体的施教应尽职尽责,同时不可忽视相互间的协作性2分  3、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一般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一般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特殊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一般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价值来源和基础;3分  (区别)社会一般道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最一般最普遍的善恶标准和观念,反映对社会所有人的要求,而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生活中特有的善恶标准和观念,反映对教师特有的要求;产生的时间和发展有所不同,适用的范围有所不同。4分  4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道德调节应把握的问题  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谋求共同一致的教育立场;[2分];  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2分];  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不训斥,不指责;[2分];  教育学生尊重家长。[1分]  5、1997年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共有八个方面,;具体包括:依法执教;[1分];爱岗敬业;热爱学生;[1分];严谨治学;[1分];团结协作;[1分]  尊重家长;[1分];廉洁从教;[1分];为人师表[1分]。    二、辨析题(本题共24分,每小题12分)   1、(对此说的看法)这种说法虽然指出了思想品德培养是教书育人题中应有之意,但却是不完全的。3分  (理由)思想品德培养只是教书所育之人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它的全部,教书所育之人,实质应是能在多方面适应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完整的人,即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之人,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如果其他方面被忽略或不能得到很好发展,也不会有能够很好生存和发展的能力6分  如果把教书育人仅仅理解为只是培养思想品德,就会在实践上窄化教学的多方面的功能,也会导致教学功能的片面性3分  2、(对此说法的看法)这一说法表面看来有一定好心在内其实是一种伦理观念上的误区;3分  (理由)因为在这样的伦理观念中,并没有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是个有人的尊严的人,  并没有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是个与别人在地位上平等的人3分  这种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常常表现是一种无视学生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的爱;3分  教师对学生的那种“打是疼骂是爱”的做法,在实际上往往不知不觉地会造成对学生人格尊严的伤害和对学生合法权益的剥夺,对身心健康的摧残。3分    三、案例分析题(本题共24分,每小题12分)   1、这是教师从教为教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品质;[2分]。  这样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有效进行教育铺设良好的通道和奠定良好的基础;[3分]。  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陶冶感化学生的重要因素;[3分]。  是激励学生有效进行各种学习的动力;[2分]。  有利于创造积极愉快的人际氛围和学习气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2分]。  2、(主要问题)为师不廉,执教不公,导致对学生的严酷相待;[3分]。  (主要危害)从学生方面看,损害了学生的身心;从教师方面看,扭曲了师生关系,损害了教育行风,有可能导致对学生心灵的污染。[3分]。  (怎样对待)对“犯困”一事给予关切的询问和了解,查明原因后予以关心,对其带病学习给予赞赏或肯定;对班级评“三好”一事,应做到公正公开,按照民主程序[3分]  (理由)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重要职责;公正公平是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维护学生切身利益所必需。[3分]  四、联系实际论述(本题17分)  内在思想情操的高尚性;[3分]。  外在言行举止的文明性;[3分]。  个性品质的健康性;[3分]。   工作上的纯熟性和进取性。[3分]。(1、联系实际方面共有[3分]。)倡导良好师表风范的意义。[2分]。  (能联系实际或不能联系实际的,可分别得3分或去3分;联系实际不对的或不明显的,可酌情去1——2分。2、这四个方面应分别在“为什么”或“必要性”上有所阐述,没有阐述的各去2分;3、对把师表风范与教师素质混同或以教师素质代替对师表风范的阐述的,全题的分数不得超过9分,因为,师表风范是教师素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之所以给点分,是从两者在教师修养中的联系上考虑的)教师职业道德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56分)  1.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  2.简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3.如何理解教师职业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4.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有哪些?  5.简述教师职业道德关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  6.简述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意义与条件。  7.教师的职业良心如何调节教师的行为?二、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44分)   8.论述社会主义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基本内容。  9.怎样理解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意志自由?  10.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试述如何平等地对待和尊重学生。  1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双重效应?答案:一、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56分)  1.(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3分(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3分(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2分  2.(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崇高职责和历史使命的需要;3分(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3分(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2分  3.(1)社会经济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客观物质的基础;3分(2)社会经济关系对教育目的和人才模式的影响,必然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道德素质;3分(3)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引起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变化;2分   4.(1)在道德意识上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的要求;3分(2)在道德行为上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强烈的示范性;3分(3)在道德影响上比其他职业道德更广泛、更深远;2分  5.(1)热爱教育,勇于奉献;2分第一,热爱教育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第二,乐于奉献是人民教师的本色。(2)教书育人,尽职尽责;2分第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道德责任。第二,兢兢业业,练就扎实基本功。(3)严谨治学,提高教学水平;2分第一,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第二,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4)以身立教,德识统一;2分  6.教师职业内化的意义:(1)教师职业道德由他律转化的需要;2分(2)教师人格完善的重要环节;1分(3)实现教师现代化的需要;1分教师职业内化的条件:(1)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中的社会道德教育;2分(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中的个人道德修养;1分(3)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的道德评价;1分  7.(1)在教师做出某种职业行为之前,职业良心要依据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对教师行为的动机进行检查,对符合教师职业的道德动机给予肯定,对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动机给予否定,从而使教师作出正确的动机决定;3分 (2)在教师职业行为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职业的良心能够起到自我控制和监督的作用;3分(3)在教师职业行为后,教师职业良心能够对教师行为的后果和影响作出评价;2分二.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44分)  8.形成:(1)社会主义崭新的道德关系为社会主义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基础;2分(2)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为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教育条件;1分(3)社会主义教师个体道德品质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1分(4)社会主义教师个体品质是在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的指导下,扬弃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1分基本内容:(1)献身教育事业;1分(2)正直诚实;1分(3)自尊自强;1分(4)艰苦朴素;1分(5)开拓创新;1分  9.(1)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意志自由不是抽象的自由,而是具体现实的自由;4分(2)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意志自由也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4分(3)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意志自由还是从客观进入客观,又从必然进入应然的过程;3分  10.(1)尊重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没有平等也就没有尊重和理解;2分(2)在平等的基础上要尊重学生;2分(3)平等地对待和尊重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第二,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第三,尊重学生的合法权利;4分(4)举例说明3分   11.(1)市场经济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的特点,对教师人生价值观的影响;3分积极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商品产生者不能牺牲使用价值去追求价值,不能把价值作为唯一追求目标。这一特点辐射到学校,有利于培养人们(包括教师)独立自主地选择人生价值的自觉性,摆正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消极影响:市场经济对价值的追求,又潜伏着为价值而牺牲使用价值的可能。教师不可能游离于市场经济潮流之外,有的人染上弄虚作假、追逐个人名利的坏思想、坏作风,出现了人格的扭曲。(2)商品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商品价值的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3分积极影响: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效率、效益观念,促进人们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消极影响:若把等价交换原则不适当地运用到人际、工作之中,往往助长了权钱交易腐败之风的蔓延。(3)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特殊利益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的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3分积极影响:市场经济这一特点辐射到学校,有利于教师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激励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巧。消极影响: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的特点,又可以诱使一些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重利轻义”乃至“见利忘义”,置国家人民利益于不顾。(4)市场经济的竞争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2分积极影响: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广大教师的自主、自强、自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有了一定的增强,使学校教学工作充满了生机。 消极影响: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有的人不适当地把市场竞争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扭曲市场竞争原则的作用。在教育领域,在教师队伍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新课程理念选择题(附参考答案)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B)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兴趣  D、共鸣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B)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C)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  D)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8、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  D)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  C)A、健康权B、名誉权C、受教育权D、隐私权10、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D)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1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1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  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 D.赫尔巴特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A)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D.加涅1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 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1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1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 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2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B)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2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2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2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A.学生  B.学校C.教师D.校长2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2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6、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C)的整体提高。A、语文知识  B、语文能力C、语文素养27、(A)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A、学生B、教师C、学生和教师28、阅读是学生的(A)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A、个性化B、整体化C、综合化29、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B)、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A、学习态度B、学习方式C、学习目的30、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①) (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31、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①)(1)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32、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③)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1)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33、(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34、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②)        (1)建构主义理论;(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3)多元智能理论;35、所谓“自我反思”是指(③)(1)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2)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3)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36、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①)(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2)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3)案例、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37、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①)等教学方法。(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2)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38、(①)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39、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②)(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 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A  )①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41、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C.选择性42、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A\B\C)A.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B.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C.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3、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B)A.国家统一管理课程B.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C.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44、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A\B\C)A.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B.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C.信息化课程资源4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A\B)A.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C.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46、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A\B\C)A.    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B.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C.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47、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A\B\C)A.    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B.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C.    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48.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A\B\C)考试、选拔方式。A.    学生自由选择B.    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C.    综合评价的 49..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A\B\C)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50、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A必然B必要C必需51、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A改革B创新C变革52、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A发挥B发展C发扬 53、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A变革B改变C变化5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A重要B基本C必要55、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A重要B必要C首要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A、先进的教学观念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5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58、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5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6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A、师生对话B、师生交往C、共同讨论D、课堂活动61、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A、教科书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C、人的全面发展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62、课程不是教学的(A)。A、权威  B、方向C、目标D、计划63、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A、嘴B、耳C、心D、眼64、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A、服从B、尊重C、赞赏D、引导65、教师是学习的(D)。A、组织者B、引导者C、合作者D、以上都是6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A、1/3  B、2/3C、1/2D、1/467、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6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B)A、自主、合作、探究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69、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A)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7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A)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7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C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7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C)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7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74、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    (D)A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C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D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C)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76、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B)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77、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A  )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78、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B)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79、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D)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80、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B)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8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A)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82、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A)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83、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  (A  )①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②研究教材。③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④研究学生特点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84、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B)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85、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D)A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86、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C)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87、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D)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88、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C)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89、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    (C)①知识与技能目标②德育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④能力目标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90、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D)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②教师观的转变③学生观的转变④教学观的转变⑤评价观的转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91、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      (C)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②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③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④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92、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A)①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②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③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④“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93、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D)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②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③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④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⑤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94.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D) 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④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⑤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⑥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A.③④⑤⑥    B.①②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95、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A)①均衡性②综合性③选择性④系统性⑤实用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96、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97.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98.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A)几部分。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9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即(D)。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100.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A)。A、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B、辩论        C、合作性讨论      D、异步讨论(如BBS、电子邮件讨论等)101、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A)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10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C)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C、榜样示范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103、古汉语形容“多”或“少”时常用“三”字表示,表示“少”的意义的成语是(C)A、三心二意  B、三令五申    C、三言两语D、三番五次104、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 A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C、以分科课程为主    D、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105、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B)A、均衡性 发展性 互补性  B、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C、针对性 发展性 综合性  D、针对性 整合性 自主性 106.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 D)A 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0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A改革开放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和平与发展108.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C)  A小康社会  B信息化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10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 B )A、课程性质     B、基本素养  C、教学原则     D、评价建议1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B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111、“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B)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112、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D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13、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 C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②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③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④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B、进行双基教学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15、(A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A、国家课程标准B、地方教材C、校本教材D、教学大纲116、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C)。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117、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D)次。A、7        B、4     C、5D、8118、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    放在中心位置。(C)A.学生B.教材C.教师D.教师和学生119、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意义更大。(A)A.班主任B.科任教师C.校长D.教研组长120、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C)A.教学目标B.情感态度价值观C.教学要求D.教学过程121、    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B)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B.关注每一位学生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D.信任学生122、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    的圣殿。(D)A.情感体验B.师生交流C.学生成才D.人性养育 123、  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A)A.民主平等B.关心学生C.以人为本D.鼓励学生124、“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A)的发展观。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125、(B)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126、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B)。A、单一性B、多元性C、动态性 127、“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系(B)的特点。A、科学性B、灵活性C、有创意128、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A)。A、促进发展B、甄别与选拔C、展示激励129、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C)。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C、自评与他评130.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131.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13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      (ABCD)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133、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134、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A.民主的 B.平等的C.对话的 D.互动的135.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AC) A.学习者B.定向者C.促进者D.定论者136.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13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138.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B.全局性C.基础性D.先导性139.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      (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40.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41.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BCD)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42.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BCD)A..可操作性B.验证性C.教育性D.探索性143.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44.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以下为补充资料教育心理学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资料: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一、教育与学校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促使个体心理发展入手。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景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响: 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㈠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指个体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㈡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现代教育的两条基本发展趋势:①终身教育;②自我教育三、教学与课:㈠什么是教学:指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㈡什么是课: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育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㈢有效教学的指标:①清楚而明确的组织教材;②清晰的阐述学习目标;③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④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⑤师生均有方向感;⑥有令人愉快的气氛;⑦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⑧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⑨个别学生得到照顾。第二节学生和教师 一、学生群体心理特征:㈠学生及学生群体:1.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学生班集体具有①育人的目的性;②组织的指令性;③成员发展的相近性;④活动的整体性和独立性相结合;⑤伙伴关系的平等性;⑥教师的影响性。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过程:组建、形核、形成、发展。2.非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既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批准,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①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因素、类似性因素、需要的互补性、仪表;②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类型: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破坏型;③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感的依赖性、有较突出的领袖人。㈡怎样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莫雷若的社会测量法:①填写调查表(问卷);②根据调查结果制出矩阵表;③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㈢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承认,了解,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后果。 ①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素质;②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特别是领袖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积极作用;③对破坏性团伙,坚决拆散。二、教师心理:㈠教师角色:角色是社会生活中所经常进行的那些典型行为的概括。教师角色:①教员;②学生模仿的榜样;③课堂管理者;④办事员;⑤团队活动领导者;⑥公共关系人员;⑦学习与学习者;⑧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⑨父母;⑩权威人物。㈡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作用:美国,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进步。㈢教师管教学生的误区:①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②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③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④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㈣课堂上的”讲台效应”: 课堂上,台上台下师生虽处同样的客观情景,但其心理感受却各不相同,如台上老师扫视学生,自己并不觉得在刻意盯着听讲者,但每位听讲者可能感到老师在专门看自己。㈤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①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②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③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④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⑤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㈥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①课堂教学能力;②组织班集体能力;③了解或研究学生及进行家长工作能力。2.表现在情感、意志及其他方面的能力:①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②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③要有耐心和信心;④乐观、活泼的信格;⑤公正不自私。㈦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技能:①优良的课堂教学行为;②理解学生。(虚心、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③与学生的有效交际;④理解自己。㈧学生心目中的教师:理想的;最不欢迎的:㈨教师教学中的不良习惯:㈩课堂师生交往的心理学策略与技巧:1.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和特点:①是一种正式交往;②是一种代际交往;③是一对多式交往;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 ①不要把教师的需要理解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②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③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3.课堂师生正常交往的教师条件。4.课堂的促进师生交流的技巧。5.课堂交往障碍:①课堂语言障碍;②课堂交往中的心理障碍;③角色地位障碍;④交往技能障碍;⑤课堂结构障碍; 教育心理学资料: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第一节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①承认与社会相结合的人权;②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③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④关心他人;⑤团结互助精神;⑥事业心;⑦创造性;⑧尊重男女平等;⑨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学习的四个层面:①自尊;②生活技能培训;③学会怎样学习;④具备特殊的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学习的三重目的:①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②培养综合概念技能;③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支柱:①学会认知;②学会做事;③学会生存。二、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①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②发展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③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独自运用各种题材;④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⑤发展理智上的忠诚。第二节教师发展的方向一、教师的责任: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1.对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2.对教师的能力和作风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时代色彩的要求。(要有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想像力)。二、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1.教师更多的是作一名向导和顾问;2.并非全部教育都在学校中进行。三、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 专业化:①不但要胜任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具有相关学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能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即专业能力)。②教师应遵循符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在思想和行为上作学生典范(即职业道德)。人性化:立足全面育人的需求,形成更具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爱护、关心、体贴)。第三节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一、有关概念和背景:教学过程:指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使学习者的行为朝着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产生持久的变化的过程。教育目标群体系: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作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也称行为目标)。泰勒,当今学习(或行为)目标之父。二、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㈠启动功能;㈡导向功能;㈢激励功能:激励作用=效价×期望;㈣聚合功能三、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①价值性标准:指目标对于需要满足的意义;②可能性标准;③低耗性标准;④丰富性标准;⑤就高性标准。四、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马杰,1962年,《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提出学习目标三要素: ㈠说明具体的行为;(做什么)。㈡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怎么做)。㈢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做得如何)。改进的学习目标描述:(A,B,C,D模式学习目标)。①明确教学对象;(Audience)。②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Behaviour)。③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Conditions)。④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Degree)五、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㈠对象与行为描述:行为的描述应具有可观察特点;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动宾结构短语。㈡条件的表述:条件是指学习者表现为当时所处的环境等因素。包括:①环境;②人;③设备;④时间;⑤信息;⑥问题的明确性。㈢标准的表述:标准是指作为学习结果的行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标准要具有可测性)。六、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一般将教学目标分类为:认知的情感的、心因动作的㈠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1.知识(了解、对信息的回忆); 2.理解(用自己语言解释信息);3.应用(将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4.分析(分解知识,找出之间的联系)5.统合(将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整体);6.评审(根据一定标准判断)。㈡情感的教学目标:柯拉斯沃的分类法:情感的教学目标五个程序1.接受;2.反应;3.评价;4.组织;5.价值的性格化。㈢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1.整个身体的运动;2.协调细致的动作;3.非语言交流;4.言语行为。 教育心理学资料: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一、发展的概念:发展是指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发展是不可逆的)。成熟主要是指由于受遗传制约的强烈内部过程的变化而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成熟是指生理上的)。二、发展的方向与顺序: 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方向一致的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步发展,叫头尾梯度。从身体的中心部向末梢部发展,叫近末梢梯度。三、发展的一般趋势:㈠综合的分化: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分化与整合的过程。㈡平衡化: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化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㈢概念化:儿童的动作逐渐不受个别的具体状况支配,能概括地、抽象地运算课题情境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间的功能关系。(有动作表象、映象表象、象征表象)㈣社会化:㈤个性化:四、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㈠遗传与环境:对一切的机能发展可以直接观察测量到的,都是由遗传素质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产生的反应。环境是作为实现遗传因素的阈限值而起作用一种因素。㈡成熟与学习:在发展中,成熟是第一位的决定因素,成熟条件不具备的学习是无效的。“印刻”说明经验和学习对于发展过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洛伦茨)。㈢社会环境因素: ㈣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要作用,表现在:①能充分利用儿童作用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②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③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㈤主观能动性因素: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学龄前期(3-6,7岁)④学龄初期(6,7-11,12岁)⑤学龄中期(11,12-14,15岁)⑥学龄晚期(14,15-17,18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①稳定性(并不经常发生根本变化);②可变性(并非固定不变和完全相同)。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则:人从他过去的生物方面继承了两种的行为倾向①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的倾向;②适应:调节环境的倾向。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 同化:儿童供以使新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图式一体化过程。同化不是导致一个人的图式的变化,而是给原图式增添新的内容。顺化:当遇见的刺激不能与儿童原有的图式配合时,儿童就会求助于顺化,即改选原来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这个图式。顺化可导致人的图式的发展产生变化。同化说明成长,是量的变化,顺化说明发展,是质的变化。二、认知发展的分期:(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认知活动的建立于感官的立即经验上,主要心智活动为感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二)思维准备阶段(2~7岁):开始以语言或符号代表其将经验的事物,其认知活动为身体的运动与知觉经验。(三)思维阶段(7~11岁):能从具体的经验或从具体事物所获得的印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使用的操作法为综合、追溯、组成)。(四)抽象思维阶段:①思考为假设与演绎的;②思考为命题的思维;③思考为组合性分析。三、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①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可据此编制新的智力测验;②课程专家应据此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③教师可据此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第三节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教育意义一、艾里克森论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核心理论是新生论原理。二、心理社会性的各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2.自主对羞怯,怀疑(2~3岁);3.主动对内疚(4~5岁);4.勤奋对自卑(6~11岁);5.同一性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7.创造性对停滞(成年中期);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三、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的应用:与其对不良人格防微杜渐,不如积极培养健全的人格:从婴儿开始,依次培养信赖的人格,发展自动的人格;发展主动的人格;激励勤奋的人格;发展安全的同一性;发展亲切近人的人格;提供享受完整人生的环境。第四节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论一、道德发展的由来: 柯尔柏格指出道德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道德经验重于道德环境。二、道德发展的分期:认为道德发展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去关心他人的福利进行的。(一)水平A:前习俗阶段:第一期:惩罚与服从的定向;第二期:操作与关系的倾向。(二)水平B:习俗阶段:第三期:人际关系与认同的定向;第四期:权威与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三)水平C:后习俗阶段:第五期:社会契约合法定向;第六期: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三、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应用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2.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需欲的满足,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3.不要”亡羊补牢”,而应”趁热打铁”。第五章学习基本的理论第一节概述学习理论是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一、什么是学习(潘菽):广义: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 狭义:特指人类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地,主动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学习特点:1.学习要有变化的发生。(内隐的:认知心理派,外显的:行为主义派)。2.学习导致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导致的变化本身并不是由成熟或先天的反应倾向所致。4.学习导致的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学习并不等于进步。5.学习是行为变化的过程,而非仅指学习后表现上的结果。学习可能等于表现,也可能小于或大于表现。 教育心理学资料: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第一节学习的迁移一、什么是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二、学习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2.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3.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4.逆向迁移: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5.垂直迁移: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又分由下至上和由上至下两种)。6.水平迁移: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三、学习迁移的简单测量:四、学习迁移现象的理论解释:1.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其基础是官能心理学)。2.共同要素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学习迁移的产生与共同要素关系密切,且大致成比例。(桑代克)。3.概括化理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则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贾德)。4.关系理论:认为顿悟情景中的一切关系是获得一般训练的根本东西。(苛勒)。五、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原学习熟练和理解程度;5.年龄特征; 6.智力水平(即概括水平和分析能力);六、学习迁移的促进:1.合理的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3.课内课外练习结合,提供应用机会;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如防止功能固着现象,指导使用比较方法等);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如要有良好的心态,克服定势思维)。第二节学习的保持和遗忘学习从侧面看分为:学习(即识记)、保持和再现(即回忆和再认)三个阶段。一、传统的遗忘和保持理论:(一)遗忘的主要规律:1.遗忘和保持曲线:德国,艾宾浩斯,用无意义材料进行保持进程的研究表明,保持率最初急剧下降但渐趋稳定。在学习1小时后,仅保持40%左右,一天时,降到2/3,6天后,趋于25%左右。2.保持内容的质变和歪曲:刚学到的事物,在记忆上是一个整体,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分解为片段,回忆时需重组片段,但会用旧经验中类似的记忆片段填补间隙。(如画蛇添足,美女传成猪八戒)。3.记忆恢复:即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还高的现象;(二)遗忘产生的原因: 1.生理原因;2.记忆痕迹衰退(即消退理论);学习会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除非定期地使用复述信息,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渐衰退,直到消失;3.干扰:随着日益增多的新信息输入和归类,提取线索就越困难,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干扰包括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以前学的内容干扰以后学的内容,倒摄抑制指以后学内容的干扰以前学的内容。(三)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即要有健康的身心)。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即要自信、主动)。3.理解记忆,合理记忆。4.复习。5.过度学习:即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后,或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后,对某一课题继续学习。6.记忆术:即通过表象化、结构化和组块化来提高记忆能力。(有环境联结法,连锁法,数文变换法)。二、动机遗忘理论(弗洛伊德,也称压抑理论):即认为对自己很重要的信息易被记住,而对自己可能引起痛苦或不快的信息就不大可能记住。三、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理论:(一)三种记忆转化模式: 阿特金森-希弗林模式: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由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结构成分组成:编码:指把短时记忆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组块:指在记忆过程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检索:经过编码组织过的信息,可按一定规律进行提取。(二)加工水平模式:克雷克-洛克特模式: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仅仅是不同加工水平上的差异,记忆随着加工的深度而增长,记忆是一个加工的连续体,而非一系列不同的阶段。四、有意义保持与遗忘理论:(一)同化论关于有意义保持和遗忘的基本假定:1.新观念a同原有观念A相互作用的产物是A'a';2.学习的早期保持阶段:A'a→A***a'(即A'和a'可以分离),在后期保持阶段a'的分离强度逐渐下降,达到某个阈限值后,不能利用,即不能回忆和再认,遗忘便产生。即a'还原为A'了。3.认知的组织原则:认知的简化。(二)两种有意义遗忘(还原)的过程:1.下位学习中的遗忘(还原)过程:2.上位学习中的保持和遗忘过程:(三)有意义遗忘的利弊:1.对下位学习的利弊:2.对上位学习的利弊: (四)影响有意义遗忘的主要因素:1.学习阶段的因素:①原有的认知;②学习的态度;③学习者的个性;④学习的速度和方法。2.保持阶段的影响因素:①学习的稳定和清晰性;②新旧知识联系非人为性;③新旧知识的联结方式。3.再现阶段的影响因素:①情境(是再认还是回忆);②学习者再现时的态度。(五)有意义遗忘理论的应用(即意义):1.解释认知按层次组织的趋势:有意义遗忘理论揭示出两条原则:①新的观念向旧的稳定的观念还原;②较具体的观念向概括程度的观念还原。由下到上的知识组织形式叫逐渐分化,各种观念之间的联结叫综合贯通。2.解释和证明有意义保持的优越性;3.解释记忆恢复现象;5.解释呈现材料与回忆材料的差异。第三节认知结构与迁移和保持一、什么是认知结构:一般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的是指某一学习者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是指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内容和组织。二、认知结构变量: 个人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它决定每个人的认知结构特点。(奥苏贝尔)影响迁移和保持的三个认知结构变量:1.可利用性;2.原有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3.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三、操纵认知结构主要变量的策略-利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技巧:1.什么是先行组织者: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材料。 教育心理学资料:第七章不同类型的学习第七章不同类型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掌握教师、学生与知识是传递系统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掌握:即占有传授的知识。分理解、巩固、应用阶段。一、什么是知识:1.知识的心理实质:知识:是事物的属性或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间接传递:指知识传递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物(媒体)进行。 传递知识的唯一途径是间接传递。词与语言是传递知识的主要媒体。2.知识的心理存在形式:知识是以某种观念而存在的。感性知识: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与外部联系的知识。理性知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内部联系的知识。3.知识的本源和作用:获取知识方式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方式。直接经验:在生活实践中亲身的心理活动获得知识。间接经验:不通过亲身实践,而通过书本获得知识。知识是人的活动定向的工具。二、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能力:是个人完成活动的能量。广义的能力:指生理能力(即先天能力)和心理能力(即后天能力)。狭义的能力:指心理能力,包括智力能力和认识能力。能力是包容了知识、技能的更高一级概念,知识和技能是构成能力的要素。三、知识掌握的过程:(一)知识的理解:1.什么是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是巩固、应用知识的基础。 2.理解的种类:①言语理解;②事物意义理解;③事物类属理解;④因果关系理解;⑤逻辑关系理解;⑥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3.理解水平:①字面理解;②解释的理解;③批判性理解;④创造性理解。4.促进理解的方法:①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感性材料。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②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③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变式就是变换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的主观形式,以便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④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⑤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⑥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⑦指导学生自学。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区别进行指导。(二)知识的巩固:1.什么是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巩固是指对所学知识的持久保持。①学习是积累知识的前提;②知识巩固是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准备;③知识巩固是知识运用前提。2.知识巩固的途径: 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②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③合理使用记忆方法;④合理地组织复习。(三)知识的应用:1.什么是知识的应用:指把知识用于解决作业和实际生活中的课题。2.知识应用的主要形式:①用所学知识解答口头或书面作业题;②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操作的课题。3.学生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①审题:分析课题,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象;②通过联想,再现有关知识;③使当前课题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课题类化;④作出解题判断并向实践转化。4.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巩固程度;②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③课题的性质;④动机与情绪。第二节技能的形成一、什么是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种类:1.动作技能:是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2.智力技能: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三、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1.起点行为:指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即准备状况。2.学习技能的动机。3.技能的性质。4.教师示范和说明状况。5.与实践结合的程度6.强化的状况。四、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认知和定向阶段;2.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3.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二)动作技能的培养:1.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2.依据技能的种类、难易,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3.有效地利用观察和表象;4.充分利用练习反馈的强化作用。五、智力技能的形成和培养:(一)智力活动的阶段(苏联:加里培宁): 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活动化阶段;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语言阶段。(二)智力技能形成的标志:1.智力活动的各个环节逐渐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思维活动表现出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3.内部言语的进行需要意志的努力较少。(三)智力技能的培养: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教学)。2.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3.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六、练习过程的规律:练习曲线:练习的进展往往有起伏,很少笔直前进,可以用一条曲线形象地表示出来。(一)练习曲线的一般趋势:1.练习成绩(速度、准确性)的逐步提高;2.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滞现象。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①知识和方法的障碍;②思维障碍;③情绪和身体障碍。 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进步时而快时而慢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②学生主观状态发生变化。(二)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第三节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核心是学习者思维活动的发展。(一)解决问题的历程: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二)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能否正确地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规则;3.言语指导;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个别差异。(三)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2.问题的难易应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3.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4.提供较充裕的时间和适当的自由;5.鼓励学生验证答案,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教育心理学资料:第八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第八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第一节学习动机一、什么是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一切活动都产生于需要。学习动机强弱的主要标志是活动水平和指向性。需要的结构层次:生理和组织的需要(生存、安全)→关系和社会的需要(归属、尊重)→成就的需要(知识、理解)→审美的需要。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二、学习动机与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可以通过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意志状态进行考察。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核心内容,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主导因素。一般来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致的,动机好效果则好,动机差效果也差。学习效果也会对学习动机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四、学习动机的分类和体系: 1.从动机的来源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2.从动机的内容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3.从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分为:间接的、长远的动机和直接的、短近的动机;4.其他分类:远景性的与近景性,主导性的和辅导性的。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产生因素:学习兴趣、成就和交往动机。学习兴趣:即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成就动机的强弱与志向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影响志向水平的主要因素:①家庭的期望和要求;②过去的成绩;③能力与自信心;④与人对比效应。交往动机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积极性。五、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二)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注意五点:①知识的准备是学习兴趣产生的基础;②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③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兴趣;④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 ⑤在教学中要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结合。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①做可能获得成功的事;②激励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期望心理;③使学生产生愉快感;④进行难度适中的教学;⑤教学要保持新鲜感。(五)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反馈:指某一系统将信息输出后,将其作用的结果返回原系统,用以控制调节它所输出的信息。(六)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七)与学生签订协议:(八)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1.当学生具备学习动机而未被激发时,激发学习动机需要它在学生的整个学习动机结构中居重要地位;2.学习必须胜任学习任务;3.学生应有学习成功的期望。第二节学习的注意和感知状态一、学习注意状态:注意状态是指学生心理活动对学习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状态。注意分无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学生注意的组织和培养:1.重视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原因和条件:①对学习的目的任务有明确的理解;②能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③根据目的任务有计划地组织活动;根据以上规律,教师应注意:①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2.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原因和条件是: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②学生本身的状态;③学生的精神状态。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述规律,做到:①教学内容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当;②教学方法要直观形象、灵活多样;③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情境;④严格遵守作息制度,防止过度疲劳3,交替使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二、学生对教材的感知: 对教材的感知,就是通过各种感觉和知觉观察有关事物、听取言语说明、阅读文字符号等,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过程。如何提高感知教材的效果:1.正确应用直观教学:直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直观教学类型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三个规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学生感知教材的的效果和观察力有密切的联系。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①观察力的品质:A.目的性;B.条理性;C.敏锐性;D.精确性;E.细微性。②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A.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的目的、任务;B.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并订出周密的计划;C.有计划、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D.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E.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F.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第三节学习中的疲劳和焦虑一、什么是疲劳: 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生理疲劳是疲劳在生理上的反应,心理疲劳是疲劳在心理上的反应。二、疲劳与学习效率:疲劳与学习效率成反向关系,即人越疲劳,学习效率越低。可用间接法或直接法测定疲劳。三、预防学习疲劳的一些措施: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2.建立与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作息制度;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四、焦虑与学习:(一)什么是焦虑: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焦虑可分为:正常焦虑、低度焦虑和高度焦虑。(二)常态与压抑下的理智活动:常态下学生能够用理智反应解决的问题,在压抑下却表现出理智不能发挥作用。(三)焦虑对学习影响:1.对于机械的学习或不怎么困难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焦虑是有促进作用的。五、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与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应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的防范;2.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教育心理学资料:第九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第九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第一节性别差异与教育一、学习中常见的性别差异现象(一)小学阶段男女生间无显著差异1、一般智力无差异。2、学业成就上有差异。(二)中学以上男女间差异显著第二节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一)禀赋优异儿童:1.什么是禀赋优异童:指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以上或在特殊性向测验中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能力测验得分超群者。2.禀赋优异儿童的心理特点:(二)禀赋优异儿童的教学策略:1.加速制教学策略:指在学习内容上相同,只是加速加速教学进度,缩短其修业年限。2.充实制教学策略:指提供较多或较难的教材。 ①水平充实:指增加内容而不增加难度;②垂直充实:即增加难度;3.特殊班级制教学策略:①固定特殊班级制:指大部分时间接受特殊教材与教学活动,小部分时间参与一般性质教学活动;②弹性特殊班级制:大部分时间参与一般性质教学活动,小部分时间接受必要的特殊教材与教学活动。二、智能不足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一)智能不足儿童的类型及其特点:智能不足:指心理发展期间所显著表现的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与缺陷性的适应行为。智能不足儿童的分类:①可教育者:智商在50~75之间;②可训练者:智商在25~49之间;③保护对象:智商在25以下。(二)智能不足儿童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三、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教育:学习困难:指在理解或使用语文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的失常。其特征:①不能就席端坐;②端坐不动;③显示其他症侯。学习困难儿童的教学措施:行为修正法。四、情绪困扰儿童的特点与教育: (一)情绪困扰儿童是指经常为莫名其妙的紧张与焦虑所困扰。二)情绪困扰儿童的教育:1.特设教室计划;2.生活空间会谈法。五、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和策略(见第八章)。第三节认知风格和认知类型的差异与学习认知风格:指学生加工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认知风格的三个特征:①是学生的理智特征;②是描述的是那些在时间上相对稳定的过程(即一致性);③是学生在完成类似任务始终表现出这种稳定性(即持久性)。几种认知风格:一、场依存与场独立: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为场依存。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者影响称为场独立。场独立者对数学和自然学科感兴趣。可用隐图测验法区分场依存与场独立。二、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该种认知风格分类表明: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适合于学生自己偏好的学习风格来学习的机会。三、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类别的广度”是衡量求异与求同思维的个别差异的一个尺度。 四、冲动型思维与反思型思维:五、内倾与外倾。 教育心理学资料:第十章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第十章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第一节课堂管理的心理学原理及策略一、课堂管理的错误理解:1、学生愈安静则学习效率愈高;2.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学生对其命令的绝对服从;3.学生的行为代表其品德。二、教师管理的弊端(见第二章第二节):1.对学生的言行要求不当;2.让学生娱乐或忙碌以取代学习;3.对惩罚的功效评价过高;4.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三、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一)课堂心理气氛的定义:心理气氛指群体在共同活动表现出来的群体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指课堂中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二)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根据课堂上的注意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定势状态与思维状态,可将课堂心理气氛分成积极的、消积的与对抗的三种类型。(三)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1.教师的教学;2.课堂的领导方式;(权威式、放纵式、民主式);3.校风与班风;4.师生人际关系;5.班级的规模。四、课堂教学的管理技巧:(一)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的原因:1.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寻求其他剌激;2.学生学习过于紧张、困难、害怕失败,从而产生挫折与焦虑,进而寻求发泄;3.希望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或为了获得在群体中的地位。(二)问题行为的处理与课堂管理技巧:1.使用信号制止不良行为;2.邻近控制;3.提高学习兴趣;4.使用幽默;5.安排余暇;6.劝离课堂; 7.移除诱因;8.提出要求(三)利用强化技术管理课堂:(正强化)五、良好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1.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管理为辅;2.培养良好行为在先,奖惩管理在后;3.师生共同制定可能达成的行为标准;4.采用民主式领导,培养学生群居共处的合作态度;5.改善处理问题行为的知能与技巧,以他律为始,以自律为终。6.减少造成不良行为、校内及校处剌激因素。第二节有效教学的设计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程序。二、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1.分析教学对象;2.制定教学目标;3.选用教学方法;4.开展教学评价。三、教学设计过程及其组成部分:1.学习目标的分析;2.教学内容分析;3.教学对象分析;4.学习目标的编写;5.教学策略的设计;6.教学媒体的选择; 7.教学评价。四、教学设计工作的特点:教学设计工作具有系统性、具体性、灵活性等特点。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办法,加以实施并由此进行修改,直到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的过程。五、教学设计的应用:教学设计的应用可分为宏观和微观的层次。六、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设计研究应在以下四处范畴内进行:1.设计结果范畴;2.背景范畴;3.经验范畴;4.组织化知识范畴。七、怎样完成具体的教学设计:首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其次应根据学习目标的性质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最持,教学设计应灵活,突出重点。八、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1.集体授课:老师通过自己讲授把学习内容传递给一个班的学生。2.师生相互作用:可分讨论,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拟等。3.个别化教学:学习者独立学习,自定进度,接受教师个别指导。个别教学系统(PSI),又称凯勒计划。第三节教学策略的制定和灵活使用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它包括四个具体方面:课的划分,教学顺序的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二、课的划分:课指教学的时间单位,或教材的段落。课的划分是把一个教学单元的任务进一步分解成一定数量的可教、可学的单位。划分课的依据:1.教学对象的特点;2.学习目标之间的联系;3.两课之间的间隔;4.学习目标的平衡。三、课堂教学顺序:指教学内容各部分的排列次序,它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一)智力技能的教学顺序:1.提供先行组织者;2.先掌握从属技能;3.再学习复杂的技能。(二)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1.提供先行组织者;2.用逻辑的顺序或根据有意义的上下文组织言语信息。(三)态度的教学顺序:1.让学习者了解并相信榜样人物;2.由榜样人物示范或显示符合学习目标的个人行为。3.显示或介绍榜样人物受到奖励的后果。(四)运动技能教学顺序:1、认知;2.分解;3.定位。四、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1.引起注意;2.告诉学习者目标;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4.显示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诱引行为;7.提供反馈;8.评定行为;9.增强记忆与迁移保持。教育心理学资料:第十一章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第十一章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学习测量与评定测量:是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测验: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程序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量。评定: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二、学习测量与评定的功能:(一)诊断功能;(二)反馈与鞭策功能:1.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功能;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管理功能:1.班级分组及升留级的依据;2.职业指导的作用;3.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四)教育心理功能。三、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测量与评定的知识和能力:1.理解与清楚地表述教学和管理目标;2.理解有效的测验与评定的条件;3.能自行编制日常教学使用的测验;4.能编制选择与使用非测验式的测验工具;5.能综合解释测验的分数和非测验式测量的结果作出评定;6.能根据评定的结果改进自己的教学管管理工作。四、学习评定的分类:1.配置性评定:教学前的评定,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2.形成性评定:又称诊断-进步评定。教学中进行,了解教学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教学工作;3.总结性评定:教学完成时的评定,了解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五、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1.效度:测量效度是指测量的真实性、准确性,即该测验与所测量的目标特征相符合的程度。2.信度: 信度是反映测验分数稳定性的可靠性标准,是指测量的前后一致性程度。信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再测法、复本法、分半法。3.难度:准度指试题的难易程度:(通过该题的人数/学生总数)×100%(客观性试题用)(该题的平均分/该题总分数)×100%(论文式试题用)4.区分度:是测量题目对学生水平鉴别的能力。5.可用性。第二节常用的测验方法一、论文式测验: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重点,择其较重者出题,让学生用论文的方式,自由地以书面形式解答。论文式测验的利弊:利:1.命题省时容易;2.有利于测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3.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4.减少学生的情境压力;弊:1.评分的主观性;2.试题缺少代表性;3.问题含义太广泛;4.易受其它因素干扰。 论文测验的改进:1.问题要明确;2.采用分小题作答;3.事先拟好评分规则、标准;4.不要因错别字或语法错误而扣分;5.先阅看几份考卷以得到考试情况的一般观念;6.密封、分题、分人或合评。二、客观测验:用非常简单或机械式反应回答的测验称客观测验。(一)客观测验项目的形式及其编制:1.编制客观测验的一般原则:①测试学科中的重要内容;②降低测验项目的阅读难度,除目的在于测量阅读力的;③一个项目不要为另一个项目的答案提供线索;④必须避免引人上当的问题;⑤测验项目的措词要适当。2.客观测验项目的形式:①填充;②选择;③正误;④配对。客观测验的利弊:利:①试题涉及教学内容的全部;②试题简明扼要,易于回答;③评分较为客观、正确、迅速。 弊:①命题费时且困难;②偏于零星知识记忆;③不能确知学生的学习程度。三、标准测验:可以比较同校不同班级或不同学校学生的成绩水平。四、心理测验。(一)智力测验:1.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间的关系: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2.韦克斯勒智力测验。3.综合学生性向测验。(二)人格测验:1.自陈人格测验;2.兴趣测验: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3.态度测验:态度是人对人、事、物的喜好与厌恶倾向。4.价值测验:价值是人对人、事、物所作出好坏判断。5.行为观察。6.投射人格测验第三节常见的几种学习评定量表一、图示量化: 将答案的定序尺度用线标出,回答者在标线上相应点作标记以表示自己的评定。二、形容词量表:用一组序列化的形容词或修饰短语供作答者选择。三、数值量表:在形容词量表中对每一个等级标上相应的分数。四、行为量表:五、几种量表形式的变体:1.加涅的”现实-满意等级量表”2.多伊尔的”评价-重要性量表”六、强迫选择量表:友好的,激励人的,博学的,善于表达的。七、综合评定量表。第四节影响学习测量和评定的心理因素一、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怯场:是一种情绪过于激动或兴奋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控制和无法支配自己的状态。防止怯场的基本原则:一是端正学习动机;二是控制能增强兴奋度的各种刺激。防止怯场的基本做法:1.做好学习评定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工作;2.做好经常性的学习评定工作; 3.锻炼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二、教师心理因素的影响:1.宽大误差;2.光环效应;3.集中趋势:即教师自觉地避免对学生的极端评定,从而使评分有接近中点的倾向。4.逻辑误差:即评定时由于受学生某些特征之间的相似性而给予同样的评分的倾向。5.对比误差:指对与自己倾向相反的学生给予较低的评价。6.邻近误差:即相对邻近的几张试卷给予较一致评分的倾向。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教一学过程的五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三种过程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是主体因素,有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1903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廖世承在1924年编写的。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5.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主要的变量。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6.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199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①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②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③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④ 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这些研究为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注人了新鲜血液。7.请简述教一学过程的四种变量。(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所传递信息的主要部分,是教学中的客体,它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2)学生特点。学生除了有年龄、性别等差别以外,还有个别差异。年龄的差异意味着思维发展的不同水平,而个别差异则意味着思维发展的水平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智力的差别、原有知识结构的差别、性格的差别——外向或内向、场依存性或场独立性等等、以及家庭的文化背景、种族等差异,所有这些都会对教育进程产生影响。(3)教师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都起着主导作用。(4)教学环境。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等心理特性的发展。8.请分析教一学过程中存在的三种过程。 (1)学习过程,它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2)教学教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的选择、题材的安排以及环境的设置等),组织教学活动(如讲演、讨论、练习以及实验等),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如信息的的呈现、课堂提问与答疑等),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3)评价/反思过程,它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尤其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特别注意评价学习的结果,对学生和教师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9.联系实际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原因。例如,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应用智力测验、阅读测验或者与此有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测查手段来找出困难的症结。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例如,在小学语文课上,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指定学生起来朗诵课文,是随机点名还是按顺序占名?对这个看上去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其答案并非像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应综合考虑不同的年级、不同点名方式的利弊等,选取恰当的点名方式。(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例如,根据学习动机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老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教育心理学并非给教师提供解决一切特定的问题的具体模式,相反它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第一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学 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3)不平衡性。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4)差异性。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2.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青年初期。3.前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4.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人格的发展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勤奋感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5.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的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6.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以下趋势:①从表面到内部;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问题;③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④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⑤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7.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因个体之间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存在个别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8.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智商等于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IQ超过140叫智力超常儿童,不到总人中的1%,低于70叫弱智儿童。9.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两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性格有不同类型。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和独立顺从说。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10.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表现在:(1)由无意识记占优势到有意识记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识记占优势。到中年级,有意识记逐渐赶上和超过无意识记而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2)由机械识记占优势到意义识记逐渐占有重要地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识记材料时,多采用机械重复的方法,表现出较强的机械识记的能力。到中高年级,小学生逐渐学会从材料的意义、逻辑关系方面识记学习材料,意义识记逐渐占有重要地位。(3)具体形象记忆仍占有主导地位,而词的抽象记忆迅速发展。学生记忆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具体词的记忆,而具体词的记忆效果又高于记忆抽象的词,具体形象记忆仍占有主导地位。11.简述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不断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优缺点进行评价。(3)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抽象性评价和内心世界的评价仍然不多。(4)整个小学时期,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其抽象概括性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在迅速发展。(5)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此外,小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12.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以及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人的心理发展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的研究,其主要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1)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的一生就是生理、认知和社会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2)人的心理发展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有顺序的,遵循着发展的一般规律。(3)每个个体的心理发展既表现出与他人一致的共同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4)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其各自发展到成熟所需的时间以及发展的高峰期所出现的年龄阶段也不尽相同。此外,人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5)人的心理发展又是分阶段的,不同的阶段具有各自质的规定性和相对一致的年龄区间。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或各个阶段的特征是由个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6)根据不同个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等方面表现出的较为一致的特点,可以把人出生以后的发展分为以下的发展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和幼儿期(3~6岁);学龄初期(7~11岁)又称童年期;学龄中期(1l一15岁)又称少年期;学龄晚期(15~25岁),又称为青年初期;成年期(25~65岁),包括青年期和壮年期;老年期(65岁到死亡)。1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分析人发展的各个阶段。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体现在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而且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客体永久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而且认为其他的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表现为不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 象的运算思维;本阶段儿童的思维还具有只能前推,不能后退的不可逆性;本阶段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相联系,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此外,本阶段儿童已经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人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或违抗师长。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作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进。1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特殊儿童的教育教育必须注意内容、技能和环境的变革。特殊教育的内容必须满足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并通过特殊教育手段,使学生掌握一些特殊技能。可以采用以下  几种形式进行特殊教育:(1)随班就读。让需要进行特殊教育的缺陷儿童进入普通学校的课堂中进行全日制或半日制的教育活动。(2)普通班加巡回辅导。将特殊儿童置于普通班中,由巡回辅导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向特殊儿童提供部分时间的教学,或对普通班教师进行咨询,商讨特殊儿童的辅导策略。(3)普通班加资源教室。资源教室是为中小学特殊儿童设立的、与普通教室分开的补救教学场所,配有特殊的材料、设备和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其有两种用途:一是对学生作个别辅导或小组教学;二是由受过特殊训练的教师对那些普通教师难以处理的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4)设置特殊班。将教育需求相近的特殊儿童集中在一个班级内接受教育。这种特殊班通常附设在普通中小学里,对象为轻度和中度的残疾儿童。第一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对学习的定义作出的理解:一、说明学习是否一人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变量;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三、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上述分析可知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选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习内容可分为: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学习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依次分成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3)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3.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是联结理论的主要代表;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经典条件作用论可以解释应答行为的产生,而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可以解释操作行为的产生。经典性条件作用由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经过实验研究而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 4.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说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的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完形—顿悟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的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3)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说,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意义学习的实质: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范围之内的;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早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第四章学习动机1.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向某一目标;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2.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3.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自我提高和附属的内驱力都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4.学习动机的种类。(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将动机划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2)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将其划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3)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可将其划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在某一时期起主要作用和处于主导地位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动机是在某一时期处于次要地位和作用较小的学习动机。(4)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其划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5.学习动机的理论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6.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7.成就动机理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阿特金森是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既存在成功可能性又有足够挑战性的中等难度的任务;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8.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归因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维纳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 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这种看法与我国传统的看法一致。(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因此,维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维度。9.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他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所谓“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囚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2)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其中的关键因素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3)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4)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10.学习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11.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倒U形曲线,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并且归因方式可以训练和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5)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6)注意个别差异。12.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①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前提。②了解学生。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 知识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③问题情景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13.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1)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2)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准备去影响认知的。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也不利。(3)在难度不同的任务中,动机的强度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动机对学生的目标行为有所加强。动机决定了在不同行为中的时间分配。他在动机研究中得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某种行为的动机强度与花在该行为上的时间具有线性的正相关。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有正迁移与负迁移;(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的划分有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划分有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划分有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迁移的作用: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早期的迁移理论有: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现代的迁移理论有两种观点:一是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另一观点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3.迁移与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它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4.论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由于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可以说影响学习的所有因素都会直接、间接地对迁移产生影响。(1)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就是学生本身的一些能影响迁移的特质或状态,主要包括:①智力。智力对迁移的质和量都有重要的作用,智力较高的人能较容易地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及其关系,易于总结学习内容的原理原则,能较好地将以前习得的习策略和方法运用到后来的学习中。②年龄。年龄不同的个体由于处于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学习间迁移产生的条件和机制有所不同。③认知结构。认知结构一般是指个人在以前学习和感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它影响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影响迁移的发生。④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一方面,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态度和心向影响他们把知识;应用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教师及其他学生的态度影响其学习和学习的迁移。⑤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消极迁移的心理背景。(2)客观因素:①学习材料的特性。那些包含了正确的原理、原则,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的知识以及能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的积极迁移。②教师的指导。教师有意识的指导有利于积极迁移的发生。教师在教学时有意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启发学生去概括总结,指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或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迁移产生良好的影响。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简单地说,学习的情境如学习时的场所、环境的布置、教学或 测验的人员等越相似,学生就越能利用有关的线索,提高学习或问题解决中迁移的出现。④迁移的媒体。有时,两个学习情境并不能直接发生联系或产生迁移,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体才能使两种学习间产生迁移。此时,能否选择能引起正迁移的媒体会对迁移的发生和迁移的性质产生影响。5.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为促进迁移而教学?(1)精选教材。要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必须精选。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即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以有助于迁移的产生。(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在宏观上,应将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注意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总之,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体现迁移规律。(4)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要使学习产生迁移且因迁移而产生积极的结果,还需要克服思维品质中的消极因素,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结合实际学科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掌握,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第五章知识的学习 1.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的类型:(1)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2)由于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可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1)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①从功能上来看,前者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是用于发出行为的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或转换,做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②从测量的方式来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③从心理表征来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④从激活和提取的速度来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⑤从学习与遗忘速度来看,前者习得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尤其是运动技能,一旦达到熟练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2)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联系:① 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②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知识学习的类型。(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②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③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②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③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4.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5.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知识直观的类型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6.联系实际,谈谈三种直观教学形式的优缺点。(1) 实物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实物直观的优点是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其缺点是由于实物直观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联系在一切,并且由于受时空与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的特征与联系难以在实物直观中直接被觉察。因此它不是唯一的直观方式,还必须有其他种类的直观。(2)模象直观。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等。其优点是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并且可以根据观察需要,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直观范围,不受实物直观的局限,提高直观效果,扩大直观范围。因此它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模象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因此要使通过模象直观获得的知识能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发挥更好的定向作用,一方面应注意将模象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较,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模象直观与实物直观结合进行。 (3)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同时也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像。但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①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用。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象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象直观一般比实物直观教学效果好,但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是必要的。因此最好先进行模象直观,在获得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②词与形象的配合。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给出确切的观察指导,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①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③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④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清晰地感知。(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实践,改变“老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8.怎么培养学生观察力?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②作好观察的充分准备,制定观察计划,这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③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养成做观察记录或报告的习惯。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9.知识的概括有两种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加工改造,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10.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知识学习的各个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知识理解得越深,知识巩固得越牢固,则知识的应用就越迅速和正确。(2)课题的性质。知识应用的难易与所解决课题的性质有关。一般说来,以抽象形式提出的课题比带有具体情境的课题容易;单一的计算题比综合应用题容易;单纯的文字题比需要实际操作的课题容易。(3)智力活动方式。学生解题时的智力活动方式对知识的应用有重要影响。例如,有的学生解题时缺乏目的性,盲目尝试,有的却能有目的、按步骤进行;有的缺乏思维灵活性,时常套用老方法,有的却能随机应变、灵活应用等。(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学生在应用知识解题时,如果缺乏动机或动机过于强烈,情绪过分紧张或满不在乎,注意不集中等,都会妨碍知识的应用。11.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好同时呈现若干正例,若有可能应把正反两种例证同时加以说明,以便促使学生概括出共同的规律或特征,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的认知。(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变式的作用在于分化概念。(3)科学地进行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区分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异同点的过程。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同类比较即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异类比较,不仅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清楚,而且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讨论的时候,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12.遗忘规律。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者错误地再认或回忆。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著名的遗忘规律一一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先快后慢)。13.遗忘的理论解释。(1)痕迹衰退说。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最古老的解释。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2)干扰说。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3)动机说。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14.如何促进知识的保持?(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学生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只有那些他们认为重要的或感兴趣的内容才会主动去记忆。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知识巩固的自觉性,让学生认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地去记忆所学的知识,明确记忆的具体要求,增强记忆的信心。(2)深度加工材料。指通过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3)教会学生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4)教会学生进行组块化编码。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就若干较小单位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5)引导学生进行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一般掌握150%的原则。(6)组织学生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及时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分散复习。分散复习是相对于集中复习而言的。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15.合理进行复习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及时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2)分散复习。复习有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两种。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原因主要在于前者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获得很多反馈信息,从而在重复学习时,便于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薄弱点的学习。第五章技能的形成 1.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的基本特点有: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技能的种类有:操作技能;心智技能。2.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特点有:物质性(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心智技能的特点有: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3.操作技能的分类。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运动强度不同,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分为闭合型操作技能与开放型操作技能;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等。4.技能的作用。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随意动作或无规则的动作,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它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它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从而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经验获得的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动作实现的。 5.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操作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1)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映象过程。映象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2)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模仿需要以认知为基础。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有: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3)操作的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点有:动作品质(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动作结构(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动作控制(动觉起主导作用);动作效能(心理能量的不必要消耗减少)。(4)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6.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曲线的共同点有:开始进步快;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后期进步较慢;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心智技能的形成。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根据加里培林的理论把心智技能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它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第八章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的特征有: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2.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划线。(2)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视觉想像、语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3)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3.元认知策略。它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知识包括: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1)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问题、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2)监视策略(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3)调节策略(测验时跳过难题先做简单题目、阅读困难的材料时放慢速度)。4.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社会资源利用管理。5.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原则。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目的是教成绩差的学生学会阅读,采取策略:总结、提问、析疑、预测);合作学习模式。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包含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问题分为有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 2.问题解决是指点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世界观等也影响问题解决。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5.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两种创造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6.目前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2)智力,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3)个性,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独立性。8.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态度的理解: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都是内部倾向;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理解: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3.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品德形成具有后天性,品德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4. 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1)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2)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3)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4)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5)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自我中心阶段(2~5);权威阶段(6~8);可逆性阶段(8~10);公正阶段(10~12)。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5.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三水平六个阶段理论。(1)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①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还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要避免它,因而服从规范。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②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这一阶段行为的好坏按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来定,得赏者为是,受罚者为非,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或是对自己有利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2)习俗水平。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①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②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服从团体规范,  “尽本分”,尊重法律权威,这时判断是非已有了法制观念。(3)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这一时期也可分为: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订的,不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正。②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对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总之,柯尔伯格通过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①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在10岁前大都处于第一种水平;13岁前后半数以上处于第二种水平,只有极少数进人第三种水平;16岁以上30%进入第三种水平。②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③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6.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总体看来,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关键年龄在三年级(9岁左右)。7.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依从阶段的特征表现为;行为、观点是受外界影响而被迫发生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认同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榜样的特点、榜样行为的性质、示范的方式等都影响着认同。(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8.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也是影响因素。9.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同时教师还要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3)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10.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说服?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进行说服。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一般认为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使学生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教师所言,改变态度。(2)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11.利用群体约定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基本操作程序: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具体程序操作如下: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如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12.品德不良行为与过错行为的关系?过错行为与道德不良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行为的开端和基础,是品德不良的前奏,而品德不良行为是过错行为的继续和发展。区别:(1)过错行为的目的性、有意性差;而品德不良行为受不良道德认识和错误思想支配,动机是有意的,目的是明确的。(2)过错行为具有情绪和不经常的特点,而品德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高,次数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过错行为的后果具有扰乱性,它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和集体活动,而品德不良行为的后果直接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有较严重的扰乱性和破坏性。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其次,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即心理健康有高低层次。再次,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最后,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2.学生的心理障碍:儿童多动综合征;学习困难综合征;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儿童厌学症;儿童强迫行为。3.儿童多动症的主要表现及其治疗方法:(1)儿童多动综合征又叫轻微脑机能障碍,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好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障碍。(2)其症状大体可概括为七个主要方面:①活动过多;②注意力障碍;③冲动行为;④感知觉及认识障碍;⑤学习障碍;⑥轻微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核心症状是活动过多和注意障碍。(3)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有:① 教育方法。儿童多动症治疗应以教育为主,药物为辅;②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个别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对父母的心理治疗;③药物治疗。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儿可配合药物治疗。④饮食治疗。在饮食中控制食品中的调味剂和人工色素。4.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教师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儿童所经历的心理冲突、矛盾和困扰,是比较特殊的。儿童迫切希望教师在尊重他们日益增长的独立性的前提下,给予他们人生之旅以真诚的指导和帮助。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地发展。(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5.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一项高度个别化的教育工作。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制定正确的辅导与咨询方案,首先必须正确找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其所处的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把握其认识世界的独特的观念。(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的工具,也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从学_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症状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来判断。6.评估方法:(1)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2)评估性会谈。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所用到的技术有:倾听;鼓励;询问;反映。(3)观察法,记录方式有: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4)自述法。7.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8.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做好心理辅导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在进行心理辅导时,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以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为前提。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具有辅导与治疗功能的人际关系。其主要特点是:积极关注、尊重、真诚与同感。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 就会再一次发生。(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3)行为塑造法。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而设计的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主要是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4)示范法。示范法是通过求诊者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1967年由班杜拉等人建立。其基本原理是:人的各种行为,无论是适应性行为还是不良行为,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因此,同样的方式也可以改变不良行为,或重新学习适应性行为。(5)处罚法。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10.举例说明用代币治疗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代币疗法的实施步骤:第一,确定所要矫治的目标行为;第二,确定实质性强化措施 的性质,如代币的用途等;第三,让求诊者相信代币的作用;第四,规定完成各项特定行为时给予代币的量、实际强化物的价值以及如发生不良行为是否要扣回代币等。11.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12.举例说明用系统脱敏法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此法为美国心理学家沃尔帕首创,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如对减轻学生考试表现的恐惧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同时,也适用于其他以焦虑为主导症状的行为障碍,如口吃、强迫症等等。具体做法是治疗者与求诊者共同设计出一个能引起恐惧感的由轻到重的恐惧事物分级表,然后要求求诊者在放松的状态下逐级训练,想像恐惧事物同时放松,等恐惧感接近消失时,再升级想像更恐惧的内容。按恐惧事物分级表想像完成后,再过渡到真实事物的逐级训练。在系统脱敏治疗中,注意求诊者对放松训练的反应很重要。因为有些求诊者要他放松时反而更紧张。因此,要建立求诊者对治疗的信心,治疗时,求诊者应坐在舒适的扶手椅上,治疗地点要隔音,治疗者要用温和而单调的语声促进放松。采用系统脱敏法治疗时须掌握的要点有:①帮助求诊者建立对治疗的信心,要求求诊者积极配合,坚持治疗;②在引起焦虑的刺激参照时,要求求诊者不发生任何回避行为或意向。因为回避能强化恐惧的心理生理反应;③每一次治疗后,要与求诊者进行讨论,对其成功加以赞扬,以强化求诊者的适应性行为。例子:怕猫,先看猫照片来谈论猫;再远远观看笼中的猫,靠近猫;最后摸猫、抱猫进而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第十二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具有如下功能:(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教学目标不同,学习的方式和教学方式也不同。(3)指引学生学习。在学习之前,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对课中重要信息的集中注意,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2.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1)认知目标,它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3)动作技能目标,它分为: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3.行为目标具备的要素: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表述一般包括以下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即学习者。教学目标表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2)行为动词。即用以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3)行为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也就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4)行为标准。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也就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定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4.教学事项。(1) 引起学生注意。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项。引导学生注意有三种方式:①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变化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③配合学生经验,转到所教主题上。(2)提示教学目标。通过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做好心理上准备。在向学生陈述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确保学生理解目标和结果,形成心理定向。(3)唤起先前经验。任何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原有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因此,教师要激活学生大脑中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技能,如果发现学生缺乏必需的基础知识技能,就要给予及时辅导。(4)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材料的性质、学生学习特点与预期学习结果等有关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5)提供学习指导。呈现完教学内容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包括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方法。(6)展现学习行为。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学生学到新行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上的三种线索来判定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①眼神和表情。②随时指定学生代表将所学知识或问题答案说出来。③ 根据学生的课堂作业来检查全班学生的理解状况。(7)适时给予反馈。当学生表现出一次正确行为时,未必就表示他确实已学到了该种行为。因为靠短时记忆学到的东西如果不加复习,就难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8)评定学习结果。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或者课堂小测验、课堂问答,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予一定辅导。(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当确知学生获得了所教知识技能之后,就要教学生如何记住知识,并给以复习的机会,以便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要提供一些问题和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习迁移。5.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在教学中,设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课堂行为以及教学评价都具有一定的作用。(1)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教师向学生表述教学目标,似乎能提高学生的成绩,但这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要视学习过程的结构性而定,教学目标能促进一些组织结构松散的学习活动;第二,视学习活动的特点而定,如果从学习材料和活动本身看不出所学信息的重要性,教学目标就可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成绩;第三,视学习任务的性质而定,在阅读课文段落之前,表述教学目标似乎能帮助学生记住段落中的一些具体信息。(2)促进课堂行为和交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交往中,教师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大多是模模糊糊的。如果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就可预测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从而会选择和创造那些能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目标的活动,使自己的行为和交流朝这一方向去努力,这不仅使预期的变化更容易达到,而且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3) 有利于评价和测验。几乎在每一节课里,教师都要评价学生成绩。事实上,所有的评价都包含着学习目标。即使一个教师从来没有确定过教学目标,学生们也能从他对测验和作业的评级中逐渐意识得到。例如,如果一个教师部是给那些记事实记得最好的学生以高分,学生们就会想到这个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记忆事实。如果教师事先提供了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知道了学习标准,其学习将变得更容易、效率更高;对于教师,准备测验就显得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工作了,并能很容易地根据这种测验的结果,评价学生的成绩和教学的有效性。6.教师常常用到的基本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游戏。7.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①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②呈现新材料;③提供有指导的练习;④提供反馈和纠正;⑤提供独立的练习;⑥每周或每月的复习。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教学的因素,例如,反馈、复习、补救只要有必要就要进行,并且要与学生的能力倾向相匹配。这些活动可以被看作是教授结构良好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框架,与我国传统讲授教学相一致。8.发现教学经过的四个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及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再次,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最后,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 ①向学生解释清楚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②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个一个的发现过程。教师要仔细设计要问的问题,排列好例子,确保参考材料和设备充足,以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发现。③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④材料难度要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9.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五个特征:①分工合作。是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②密切配合。是指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以便发挥分工合作的效能。③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转而同心协力追求学业成就,因为合作学习的成就评价是以团体为单位的。④社会互动。合作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即大家在态度上相互尊重,在认知上能集思广益,在情感上彼此支持。⑤团体历程。是指由团体活动来达成预定目标的历程。这些团体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10.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的环节:①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②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③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④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1.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2)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其次,班级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凝聚力。(4)对教师的期望。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释教师的行为,这就是定型的期望。一般说来,它的形成是教师长期交往方式和一般行为的结果。3.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二是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三是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4.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5.群体动力的表现。影响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等。(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群体凝聚力对课堂管理功能的实现有重要影响,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2)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即从众。(3)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课堂气氛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所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4) 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课堂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凭借一定的符号系统(语言和非语言)在课堂里实现的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它的形成与变化,主要取决于交往双方满足需要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6.群体凝聚力的培养。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问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群体凝聚力对课堂管理功能的实现有重要影响,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群体凝聚力。①要全面、及时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②要帮助课堂里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③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自豪,形成归属感。④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7.课堂气氛的类型。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气氛失控,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课堂气氛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问发生连锁性的感染。积极的课堂气氛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所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8.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9.课堂纪律的类型。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这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促成的纪律是不可缺少的。(2)集体促成的纪律。这是指由群体压力而形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他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10.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民课堂教学结构。(1)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2)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11.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教师的教育失策。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的教育失策直接相关,有些甚至就是教师直接造成的。教师的教育失策主要表现为:指导思想错误,管理失误,教学偏差等。(2)学生的身心因素。课堂中大量的问题行为与学生的身心状况直接相关,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问题行为也因其身心条件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3)环境因素。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还与环境影响有关。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12.如何处置和矫正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应遵循以下的原则或策略:(1)运用先人为主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先人为主策略是指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措施优先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先人为主策略主要关注确立行为的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促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2)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一般说来,课堂行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而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不可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3)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采用行为矫正以及心理辅导来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1.教学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教学评价的分类: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是按教学评价实施的时机来划分的。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来进行。总结性评价,或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这是按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来划分的。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这是按教学评价的功能来划分的。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以便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诊断性评价,是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这是按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来划分的。正式评价是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价,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非正式评价则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评价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非正式评价可以作为正式评价的补充。2.教学评价的功能:(1)导向功能。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直接影响着教学评价的观念,而教学评价又制约着办学方向。科学的评价要通过全面合理地制定评价标准、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把学校教育的重心移到素质教育上来,创造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推动教育事业发展。(2)鉴定选拔功能。教学评价的鉴定选拔功能,伴随着评价活动的产生而同时出现, 时至今日仍然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功能。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于配置和决策;二是进行认可鉴定;三是资格鉴定;四是用于选拔评优。(3)激励改进功能。教学评价的改进功能是伴随着教学评价的发展,在观念上的重要突破。现代教育评价通过合理的评价,促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评价也包括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3.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这种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由于测验条件的标准化,测验的结果比较客观一致,适用的范围和时限也较宽广。标准性成就测验的优越性: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境下,它是一种比教师自编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的时间和经费,因此它比大部分的课堂测验更有计划性。(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4.教师自编测验。(1)测验前计划:确定测验的目的;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2)测验的类型: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主观题(论文题、问题解决题)。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它既包括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度的测验,即使具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它是根据学生对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参照标准之间的关系来估计的。6.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在实际教育中,尤其是情感领域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使用非测验的评价技术。情感教学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其效果可能产生在任何一种认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1)案卷分析。案卷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其内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2)观察。观察是指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观察搜集关于学生学业成就的信息。这种观察不只限于智能的发展,还包括学生生理、社会和情绪的发展。收集信息的方式有: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3)情感评价。可以借助已有的量表,也可以鼓励教师自己编制评价量表。7.合理评分的过程:在评分过程中,常常存在计分主观性问题。因此,评分标准一定要与测验的编制计划和实际的编制工作保持连续性,确保整个评价活动是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的,以保证评价结果是教师所预期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信度,能够对教学活动发挥积极作用。合理的评分过程应包括如下步骤:①搜集有关学生的信息,信息可以来源于不同类型、性质的测验甚至观察的评价方式。②系统记录评价的结果,并随时保持最新的结果。③尽量将搜集的资料量化。用数据来表示学生的学习情况。④为了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最终的学习成就,教师需要加大最后测验得分的权重。⑤评价应该以成就为依据,不要把其他特征的评价和成就评价混杂起来。 8.教师应如何正确评价和对待学生的考试分数?(1)用考试分数评定学生的学业成就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首先,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量化评定方式。但在很多时候其客观性和准确性不一定优于其它评定方式。其次,考试分数可以大致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于教师评估教学效果、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学校和家长过分强调用分数来评判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动机,形成低水平的自我评价。(2)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考试分数。首先,教师对各科分数的统计处理不应使用原始分数,应结合标准分数以求对学生成绩的相对位置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其次,要兼顾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运用,不能单纯以学生的名次作为评定学业成就的唯一指标。第三,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报告要有充分的信息来源,不能仅仅以考试分数为依据。第四,教师在报告学生的学习结果时,必须使学生和家长认识到考试分数通常不具有绝对价值,只具有相对意义。第十五章教师心理1.教师正确学生观的内容: 正确的学生观是指对学生有一个科学而客观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正确认识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既要珍惜学生的向师性,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建立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2)正确认识学生的能动性和可塑性。既不能忽略学生内心的感受和积极探索的欲望,也不能忽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是激励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教师留给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教师正确的学生观的核心内容。(3)正确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潜力。要侧重于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待个别差异,从提高基本素质的角度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是教师树立正确学生观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2.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知识是教师生存的基石。没有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就无法胜任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基础是提高教师素质所必需的。(1)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在本学科方面具有精深的专业造诣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与本专业相邻的学科知识,以便适应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2)广博的知识领域。具备渊博的知识,对于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3)必备的教育科学理论。教师只有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切实按照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所揭示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4)丰富的个体实践知识。个体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的对学生学习风格、兴趣、需要、潜力、困难的洞察力和全套教学技术和课堂管理技能。这种知识是教师在对本体性知识深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时间与经验而形成的。3.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能力? 教师较高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敏锐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师敏锐的观察力需要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后与学生的交往刻意锻炼才能形成。(2)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是教师优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言语表达,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极大地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3)灵活的组织教学能力。教师会教,学生才能会学。教学无定法,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进度灵活掌握。教师应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过程的重要位置,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把握时机进行教育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因而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便成为衡量教师教育素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5)一定的知识创新的能力。知识创新是指运用新思想、新材料、新方法,对知识进行重新加工、组合、更新和提高的过程。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教师应站在知识经济的高度,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创新气氛,并用自己的创新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4.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课时计划差异的表现: 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只突出课的主要步骤和数学内容,相反,新教师却把大量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修改与演练所需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正式计划之外,而新教师要在临上课之前针对课时计划做演练。在两个平行班教同样的课时,新教师往往利用课间来修改课时计划。一般来说,专家教师认为,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所决定的,而新教师的课时计划往往依赖于课程的目标,不能够把课堂教学计划与课堂情境中的学生行为联系起来。另外,专家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课时计划具有灵活性;而新教师仅仅按照课时计划去做,不会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来修正他们的计划。同时,在备课时,专家教师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而新教师则认为自己不能预测计划执行时的情况。5.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表现: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同时,专家教师知道许多课堂规则是可以通过练习与反馈习得的,而新教师却不会这样去做,在阐述规则的时候,新教师往往是含糊其辞的。(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专家教师关心的是学生是否学到了刚才教的知识,而不是纪律问题;而新教师则往往把练习时的纪律看作是课堂中最重要的事情。(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时间短,效率高,而新教师缺乏必要的程序,花费的时间长,效率低。(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应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在提问策略与反馈策略上,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提的问题更多,并且在学生错误回答后,更易针对同一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或者是给出指导性反馈。在对学生发出的非言语线索上,专家教师常利用这种线索来判断和调整教学。而新教师往往只注意课堂中的细节,也难以解释他们看到的事物间的联系。6.教师成长的历程: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或想方设法控制学生。重视人际关系和他人的评价与态度,重视课堂管理。(2)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7.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 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提高教师素质的心理学途径主要包括:(1)大力培育优良的校风。学校风气是每个学校的领导者和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富有自己特色的、稳定的集体意识倾向和行为特点的集中表现。校风的好坏对教师心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素质的提高。良好的校风具有感染、行为导向和内聚功能,大力培育良好的校风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重要的心理学途径。(2)注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教学目标事先进行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调控或校正。(3)将自我教育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自我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内在动力,因而应当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加以对待。教师的自我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正确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教师在进行自我认识时,既要防止自我否定,也要防止自我夸大;只有采取实事求是的自我认可态度,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②自我筹划与自我设计。自我筹划是指围绕教育的要求确定个人自我完善的总体目标;自我设计是指根据个人确定的自我完善的总体目标进行自我教育的具体设计。③自我监督与自我反省。自我监督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督促的过程,自我反省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检讨的过程,自我激励是一种自动加压、自我鼓动的方式。(4)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能够明显地提高自身素质。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认识教育规律;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教师形成新的教育观念;第三,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趋向,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第四,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充分满足教师的求知欲、成就欲,激发教师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8.教师为什么要参加教育科研?(1)可以更好地认识教育规律,了解教育发展的内在原因与相互联系,提高按教育规律办事的自觉性;(2)可以更新或改变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的教育观念:(3)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趋向、新动态,学习有助于改进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可以充分满足教师的求知欲、成就欲,激发教师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内在动力。9.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1)正确的教育观念:主要包括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2)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对教育事业浓厚的兴趣、先进的价值观、良好的性格。(3)高尚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和同事之间的友好协作。(4)深厚的知识基础:包括高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结构、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知识。(5)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灵活的组织教学的能力、把握教育时机进行教育的能力、一定的知识创新能力。(6)具有适宜的教育行为:包括民主的管理风格、合理地运用规则与奖惩、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来源:考试大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来源:考试大网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见83)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来源:考试大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9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9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0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10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10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10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10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1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1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考试大(www.Examda。com)11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11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11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11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1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来源:考试大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12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12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12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1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12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13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13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13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13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3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13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13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14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14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14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14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149、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150、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一)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二)关键期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1、代表人物:皮亚杰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㈡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于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意义: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 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2、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见书P20-21)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3、发展阶段: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1、定义: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2、认知差异表现: ①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②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③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二)智力差异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3、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4、差异表现:(见书P27)个体差异,群体差异(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差异表现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说明: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变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①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②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二、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3、我国: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P34-43)一、理论要点: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起重要作用;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二、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②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③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不准备实现而实际联结实现时也会感到烦恼(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P37)基本规律:(理解)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P39)基本规律:(理解)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定义理解)2、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定义理解)3、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P40)(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P41)1、理论要点 2、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控制结构:期望事项(学习动机),执行控制(认知策略)3、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一、理论要点: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2、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3、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二、代表学说: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P43-44)㈠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㈡对完形派学习理论的评价:1、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2、完形派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认知—发现说)(P45-47)1、布鲁纳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理解)3、教师应如何做(P47)(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学习分类: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P48-49)(1)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的联系即指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内在联系而非任意的联想或联系。(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和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①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 ②主观条件:a、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b、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c、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3)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P49-50)(1)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2)接受学习的心理过程: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从而清晰的区别新旧概念,并在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3)影响因素: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关于“先行组织者”技术①定义: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②目的: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③评价: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组织者”技术对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很有价值,教师应灵活地运用这一技术。(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51-53) 1、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2、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P54-58)一、动机及其功能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功能:激活、指向、强化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1、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P55-56)(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2)学习期待与诱因:3、种类:①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②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③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 三、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强化理论1、提出者: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2、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3、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二、需要层次理论1、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2、观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两方面含义: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3、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三、成就动机理论1、提出者:阿特金森2、观点:(P61)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两类:力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3、教育意义:四、成败归因理论1、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2、观点:(P61-62)(1)三维度: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②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③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2)六因素:①能力高低;②努力程度;③任务难易;④运气(机遇)好坏;⑤身心状态;⑥外界环境3、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五、自我效能理论1、提出者:班杜拉2、观点:(P62-63)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强化: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P63-65)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概述 1、定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种类(P72-74)①正迁移与负迁移;②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③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④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3、作用(P74)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关键环节;③迁移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一、早期的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3、经验类化说(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二、现代的迁移理论1、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安德森:认为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动作配对构成。 加特纳、吉克: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关键。2、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3、迁移的实质(P79)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整合是新旧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整合可以通过同化、顺应与重组来实现。第三节迁移与教学(P78-83)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二、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P84-88)一、知识:1、定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2、类型: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2、知识学习类型: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②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3、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获得 → 知识保持 → 知识提取4、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三点P88)①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③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1、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条件是:①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2、知识直观(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P91-93)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③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3、知识概括:(1)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2)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P94-97):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②正确运用变式③科学地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⑤ 第三节知识的保持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贮存时间容量信息来源信息处理瞬时记忆0.25-2秒大刺激注意-短记;未注意-消失短时记忆5秒-2分钟7+2组块感觉记忆(直接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复述-长记;不复述-消失解决问题长时记忆1分钟一终生无限度短时记忆;瞬时记忆充分、深度加工,提取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1、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99)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2、遗忘理论(P100-101)——遗忘原因①痕迹衰退说(最古老亚里士多德、桑代克):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消退随时间推移自动发生。②干扰说(占统治地位):前摄抑制、后摄抑制是由于在学习和加快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③同化说(奥苏伯尔):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④动机说(弗洛伊德):遗忘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压抑理论)3、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P101-104)①深度加工材料②有效运用记忆术③进行组块化编码④适当过度学习⑤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1、定义: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特点(三点P105-106):①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不同于本能行为。②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③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3、种类:(P106-107)①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②心智技能:能力技能、认知技能 4、作用(P108):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P108-113)一、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操作定向:含义,定向映象2、操作模仿:含义,动作特点(四点)3、操作整合:含义,动作特点(四点)4、操作熟练:含义,动作特点(四点)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P113-121)一、理论1、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加理培林 前苏联)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2、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安德森):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3、我国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P117-119)①原型定向:4注意点②原型操作:4注意点③原型内化:4注意点 二、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第八章学习策略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1、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2、特征:①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②是有效学习所需的③是有关学习过程的④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有规则和技能构成3、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一、认知策略(一)复述策略1、定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常用的几种方法: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二)精细加工策略1、定义: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2、常用策略:①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决、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三)组织策略1、定义:使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2、常用策略:①列提纲;②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③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二、元认知策略(一)概念:1、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①元认知知识(知道做什么):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包括对人人作为学习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②元认知控制(何时、如何做什么):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2、常用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监视策略、③调节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2、学习环境的设置:注意调节自然条件,设计好学习的空间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自我激励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一、原则:①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③特定性原则④生成性原则、⑤有效的监控、⑥个人自我效能感二、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一、问题解决的含义1、问题:①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②分类:有结构问题、无结构问题2、问题解决:①定义: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②问题解决的特点:目的性; 认知性; 序列性;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2、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算法式、启发式)4、检验假设——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直接检验、间接检验)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P141-142)1、问题的表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4、个体的个性心理特性。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P142-144)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的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的基本特征:①流畅性、②变通性、③独创性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2、智力: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3、个性。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⑥具有独立性三、创造性的培养(P148-151)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1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的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3态度的结构①认知成分、②情感成分、③行为成分(二)品德1、定义: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2、实质:①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②具有相对稳定性;③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3、心理结构:①道德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②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③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相同点:实质相同、结构一致2、区别:①范围不同:态度大;品德小。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56-161)(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 瑞士)①10岁以前,他律道德②10岁以后,自律道德 2、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 美国三水平六阶段:①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②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P162-165)(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P165-171)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P172-179) 一、概念: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二、心理健康标准(六条):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①焦虑症、②抑郁症、③强迫症、④恐怖症、⑤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⑥性偏差、⑦进食障碍、⑧睡眠障碍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第二节心理评估(P179-182)一、定义: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资料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二、参考架构:健康模式、疾病模式三、心理评估的意义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四、常用方法:1、心理测验2、评估性会谈(技术:①倾听、②鼓励、③询问、④反映、⑤澄清、⑥面质)3、其他方法:观察法、自述法三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2、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3、心理辅导目标:①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基本目标②寻求发展——高级目标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理性情绪辅导(艾里斯提出)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P188-194)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1、概念: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2、意义:①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②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③指引学生学习二、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1、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3、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三、教学目标的表述(P193)1、行为目标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四、任务分析:是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第二节组织教学过程基本要素: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一、教学事项: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加涅)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1、定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2、基本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三、教学媒体使教学遵循: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经验的符号表征四、课堂教学环境:课堂物理环境课堂社会环境第三节选择教学策略一、定义: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师生相互作用设计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一)发现教学1、定义: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2、教学设计四原则(布鲁纳):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②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 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④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二)情境教学含义: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三)合作学习1、定义:指学生们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2、设计实施五特征:①分工合作、②密切配合、③各自尽力、④社会互动、⑤团体历程四、个别化教学:1、基本环节:①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②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③引入有序的和结构货摊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④容许学生以自己速度向前学2、经典模式①程序教学(创始:普莱西,贡献最大:斯金纳)、②计算机辅助教学、③掌握学习(布卢姆)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定义: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三)影响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4、对教师的期望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理(一)群体: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1、正式群体:是有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二)群体动力(勒温最早研究)1、群体凝聚力2、群体规范3、课堂气氛:①概念: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综合状态②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③影响途径:接受、反馈、输入、输出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①吸引与排斥;②合作与竞争第三节课堂纪律的管理(P212-216)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1、概念: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2、类型:①教师促成的纪律②集体促成的纪律③任务促成的纪律④自我促成的纪律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1、定义: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课堂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2、两部分:①课堂情境结构:②课堂教学结构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一)问题行为的性质(二)问题行为的类型(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第一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一)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二)教育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 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是以客观描述为基础;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才有实际价值。(三)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P218-219)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四)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四点P219)第二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一)教学评价1、内容包括:①认知;②技能;③情感2、常用手段:认知和技能领域: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情感与道德表现: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案卷分析、观察、谈话等)(二)标准化成就测验1、定义: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2、特点:由专门机构或专家学者编制;施测条件、计分手段、分数的解释完全相同 3、优越性: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4、问题: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很不协调;测验结果的不当使用,对个体造成不良影响。(三)教师自编测验1、定义: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2、测验的计划(略)3、自编测验的类型(客观题主观题)4、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①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②效度——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③区分度——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5、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四)非测验的评价技术1、案卷分析2、观察3、情感评价(五)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1、评分2、合格与不合格3、其他报告方式:个人鉴定、定期的综合评价等第十五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心理特征和职业成就的关系一、教师的特征和职业成就的关系 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二、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第二节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1、课时计划的差异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①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②吸引学生注意力;③教材的呈现④课堂练习;⑤家庭作业的检查;⑥教学策略的运用3、课后评价的差异第三节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教师成长的历程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4点)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13、掌握学习——布卢姆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15、发现教学——布鲁纳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量杯”实验——陆钦斯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37、同化说——奥苏伯尔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皮亚杰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柯尔伯格43、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44、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法——布卢姆45、教师领导方式分类——勒温46、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47、教师成长三阶段论——福勒、布朗48、教师成长公式——波斯纳小练习:1、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B、苛勒C、奥苏倍尔D、贾德2、有人说学生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是教师或家长期望的结果,能够解释这句话的原理是(  ) A、晕轮效应B、罗森塔尔效应C、同化理论D、关系转换理论3、目前教育领域最常用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是(  )A、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B、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C、加涅的层次累计观点D、奥苏伯尔的知识分类系统4、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5、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 B、可以跳跃的 C、因人而异的 D、可人为改变的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A、卡列杰夫 B、廖世承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7、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在(  )年。A、1903 B、1908 C、1913 D、19248、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9、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10、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11、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是(  )A、奥苏倍尔B、桑代克C、布鲁纳D、斯金纳12、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始人是(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班杜拉D、柯尔伯格1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 C、关系转换说 D、学习定势说14、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斯陶布 C、章志光 D、柯尔伯格15、布鲁纳强调学习(  )的重要性。A、学科基本结构 B、行为习惯 C、榜样行为 D、动机16、在学习理论领域,(  )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17、加里培林提出了(  )的理论。A、掌握学习 B、观察学习 C、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 D、学习结果的分类18、提出发现教学的是(  ) A、布卢姆 B、布鲁纳 C、斯金纳 D、加涅19、(多选题)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为哪几个阶段(  )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自我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20、(多选题)早期的迁移理论有(  )A、相同元素说B、形式训练说 C、概括化理论 D、格式塔关系理论参考答案:1-5:DBBCA 6-10:DDABA 11-15:ADADA 16-18:DCB19:ACD 20:ABCD《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见83)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9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9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0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10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10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0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10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1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1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1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11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11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11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1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12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12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1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12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13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13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13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13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3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13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13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14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14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 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14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14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149、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150、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教育心理学》问答题汇总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考试大纲》P1)答: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1)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P5)答:(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7)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P9)答: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6、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P13)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7、简述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P14)答: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8、简述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P15)答: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9、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P15)答:(1)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2)关于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16)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形式运算(11-15岁)等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11、简述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P18)答:(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12、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P19)答: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13、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P20)答: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主要培养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要培养自主性;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主要培养主动性;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主要培养勤奋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主要培养自我同一性;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时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14、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P22)答:(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15、简述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发展过程。(P23)答: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16、简述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P24)答: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17、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P27)答:(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18、简述学生的性格差异 。(P28)答: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19、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P29)答: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20、简述学习的概念(或学习的心理实质)。(P30)答: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21、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P31)答:(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22、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P32)答: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23、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P32)答: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加涅后来在八类学习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五种学习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24、简述联结学习的有关理论。(P35)答:(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25、简述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P35)答: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26、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答: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27、简述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P38)答: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28、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P41) 答: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贮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可持续二三十秒钟。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一般认为,长时记忆是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直接通向反应发生器,从而产生反应。除信息流程之外,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的上部,还包含着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这两项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9、简述认知学习的有关理论。(P43)答:(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30、简述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P44)答:(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31、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和教学观。(P45)答:(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2、简述意义学习的条件。(P49)答:(1)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2)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33、试述建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51)答: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34、简述动机及其功能。(P54) 答: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35、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内驱力。(P55)答: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是学习的内部动机。(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36、简述学习动机的种类。(P56)答:(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37、简述学习动机的有关理论。(P59)答:(1)强化理论。(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4)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5)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38、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59)答: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39、简述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构成。(P61)答: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成两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40、简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P61)答: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41、简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对实际教学的作用。(P62)答: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42、简述如何培养学习动机 。(P63)答:(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但是,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因此,指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的先决条件。(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利用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43、简述如何激发学习动机。(P66)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4、简述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P66)答: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45、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P67)答: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46、简述叶克斯-多德森定律。(P67)答: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47、简述迁移的种类。(P72)答:(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48、简述迁移的作用。(P74)答:(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9、简述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P75)答:(1)早期的迁移理论有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等。(2)现代迁移理论主要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50、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P78)答:(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51、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P79)答:(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52、简述如何进行促进迁移的教学。(P81)答:(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5)提高迁移意识性。53、简述知识的类型。(P84)答:(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2)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54、简述知识学习的类型。(P85)答:(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55、简述知识学习的过程 。(P87)答: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在获得阶段,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在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中,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在提取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在学习的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同化、保持和应用。56、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P88)答:(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57、简述知识直观的类型。(P89)答:(1)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2)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3)言语直观:即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58、简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P91)答:(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习充分参与直观过程。59、简述知识直观的感知规律。(P92)答: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60、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P94)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61、简述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P97)答: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62、简述遗忘的理论解释。(P100)答:(1)痕迹衰退说(桑代克)。(2)干扰说。(3)同化说(奥苏伯尔)。(4)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63、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答:(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64、简述如何进行合理的复习。答:(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65、简述技能及其特点。(P105)答: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66、简述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区别 。(P106)答:(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其特点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生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其特点有: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67、简述技能的作用。(P108)答:(1)技能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从而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2)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68、简述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P109)答:(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2)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对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个阶段。69、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P111)答:(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70、简述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P113)答:(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他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他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对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个阶段。 71、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P120)答:(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72、简述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P122)答:(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划和技能构成。73、简述学习策略的分类。(P122)答: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等。74、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P133)答: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75、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P133)答: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76、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基本特征。(P137)答: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77、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P139)答: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78、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P141)答:(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较困难。(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发现,优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差生。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3)定势与功能固着。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79、简述如何进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P142)答:(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80、简述创造性及其基本特征。(P145)答: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81、试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P146)答:(1)环境;(2)智力;(3)个性。82、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P147)答:(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83、简述创造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P147)答: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84、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P148)答:(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85、简述态度的实质及其结构。(P152)答:态度是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86、简述品德的实质及其结构。(P153)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它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的自觉行为,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成分。87、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P155)答: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构成。区别:(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大。(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88、简述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P156)答:(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自律道德。(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89、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60)答:(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90、试述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61)答: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91、试述高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61)答: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92、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P162)答:(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2)认同。(3)内化。 9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P163)答;(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模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94、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P165)答:(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95、简述心理健康的概念(内涵)。(P172)答: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96、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P173)答:(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与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97、简述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P174)答: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98、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P178)答:(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99、简述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P183)答:(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100、简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P183)答: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101、简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P183)答:(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包括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包括全身松弛训练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如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辅导方法。102、简述教学目标及其意义。(P188)答: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103、简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P189)答:布卢姆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有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104、简述加涅的九大教学事项 。(P194)答:(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105、简述教学策略的类型。(P200)答:(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3)个别化教学。有: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导教学、掌握学习。106、简述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P201)答:(1)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107、简述合作学习及其特征。(P202)答: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其特征:(1)分工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团体经历。108、简述个别化教学及其环节。(P203)答: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其环节:(1)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2)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3)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4)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109、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P206)答:(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110、简述群体动力的表现。(P208)答: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111、简述如何提高课堂里的群体凝聚力。(P209)答:(1)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2)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3)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4)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112、简述群体规范形成的阶段。(P209)答:第一阶段是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第二阶段是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第三阶段是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113、简述课堂气氛及其影响因素。(P210)答:课堂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114、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P212)答: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115、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 。(P218)答: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分: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分: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116、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P219)答:(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117、简述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P230)答(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相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与同情心;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像并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的行为更富有建设性。(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118、简述教师成长的历程。(P236)答:(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119、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P237)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资料一、新的教学观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①要认识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②要相信学生确有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③明确判断教学活动中谁是主体的标准。看学生是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要取决于他是否确定或参与确定有关活动的目的,是否决定或参与有关活动的过程。如果是,则为主体;如果不是,则为客体④要帮助学生完善主体结构。学生的主体结构包括操作系统和动力系统两部分。操作系统主要由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对客体(教学内容)的感知、概括、记忆、运用等任务;动力系统主要由非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激发和维护主体认识活动的任务。(4)差异观——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人,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二、创新教育与教师1、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创新”、“创新教育”首先是作为一种观念提出的。任何一种新观念的提出,都是时代时展的必然结果。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创新教育是走教育创新的必经之路。同时,新观念都具有超前性。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活动。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情是基础,理是目的。创新教育要注重人的情感投入,创设怀境、培养情感,使课堂充满人情味。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现行教材中蕴藏着大量创新的好题材,如:“通过……,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还有别的解法吗?”等等。但教材具有通用性、共同性,同时又有简约性的特点,加上时代的变化,观念、知识的更新,往往显露出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实际,进行及时的充实和变通。(四)创新教育与学生。1、强调主体的参与。2、强调知识的应用。(1)课本知识生活化,培养应用意识。 (2)重视实践,培养应用能力。教师要精心创设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提高应用能力。三、素质教育(一)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教育。1、结合教材,自然渗透。教科书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并有意识地去揭示它们,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到感觉,从而自然地受到教育。2、见缝插针,适时渗透。除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外,其他学科都有它自身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见缝插针,抓住每一个教育时机,适时向学生渗透。3、持之以恒、不断渗透。一种正确的思想、科学观点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和树立的,它需要长期的实践,反复不断地认识,逐步形成或树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持之以恒、进行不断地渗透。(二)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优化课堂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教师虽代表不了学生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全部,但却象一面聚光镜一般,把外部环境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集中起来发挥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现代教学研究认为:“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学生就当然是主体。”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发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目的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现代教学论把教与学的关系看作:“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这就明确指出了,教与学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教学活动中辩证统一的两个侧面的关系。只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并把它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教师要在认真学习《纲要》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结合认知、技能、情感等要素,分别制定学期、单元和课时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要在不断调控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较为理想的认识、思维条件,有目的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全体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讲效率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这一认识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复习铺垫、引入新课、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总结评价等环节构成。优化教学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教学过程中,应具有这样的意识:能让全体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就不让少数或个别人代替。3、优化教师的“教法”,教给学生“学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老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的方式。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操作法、练习法、讨论法、游戏法、阅读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舍弃一节课只用一种教学方法的做法,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综合运用。(三)突出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不是他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起点。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认识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认识的发展主要指一个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主要表现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程度,概括和抽象水平,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意向的发展,也有称为个性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认识的发展与意向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铺相成的关系。1、创造良好的气氛效应,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力求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并善于运用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这种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认真的、合作的、追求科学的一种学习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注意、期望、鼓励、关怀和爱护。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做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证明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情感是促使学生积极上进的物质力量。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品尝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2、组织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意志,发展能力。人的意志是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在学习活动中的锻炼。四、注重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注重参与的广度,让全体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参与“量”的飞跃。1、采取多种形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打好基础。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采取“合作研讨”、“分层教学”等多种形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2、展示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完成知识的“发现”和“获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准备性参与、尝试性参与、理解性参与和巩固性参与,从而达到全程参与的目的。 3、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读书、计算、操作、推理、判断等任何一项学习都不可能由眼、耳、口、手、脑某一感官独立完成。必须密切合,才能使学习卓有成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听觉通道的学习,效率只有30%,视觉通道的学习,效率为50%,而复合通道的学习效率可达70—80%。为确保学生的全方位参与,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二)注重参与的深度,增强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参与“质”的飞跃。1、培养自主意识,增强独立性。“独立性”指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学好,能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策略能作出适当的评价,并进行调控。2、调动积极因素,增强主动性。“主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特征的总和。表现为对学习有兴趣,能主动确定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主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热情。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的教。(1)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兴趣,使学生“想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2)教给学习方法,具有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 “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3、注重思维发展,增强创造性。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对学生创造性品格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创造人格的培养等。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品质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方面。(1)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2)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五、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呆板单一,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时,也习惯于机械呆板地照本宣科,严格遵循教材,紧扣教材、忠实于教材,不敢越教材半步。在现代的教学中,强调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生活化、趣味性等特点,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要打破传统的教材处理方法,既要尊重教材,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二)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多年来,教师一直处于知识传授的权威者的地位。老师对学生总有许多不放心,总怕学生的能力有限,总放不下师长尊严的架子,在教学中总喜欢采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说你做的讲授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一定的定势。实现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系统的知识。(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大课堂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过分强调了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受到限制,教学与现实生活、学生的学习实际脱节,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要接受讲授式的教学内容,进行千篇一律的问题训练,思维过程主要是对课本例题的模仿。在现代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实效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式学习、讨论式学习等学习活动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四)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死记硬背,喜欢套用公式、例题机械模仿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限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欠佳。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索学习的机会,要找准让学生探索学习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在探索中学会验证,在探索中学会推理,在探索中学会归纳、整理,在探索中学会求新求异。同时,我们要把探索性学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探索性学习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五)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传统的教学活动,在评价时更多地偏重于知识技能领域里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感受、探索性学习的过程重视不够。现代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明显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重视教学活动中的知识技能目标,更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方面的体会,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等。六、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原则 1、全体参与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创新学习的根本方向。2、主体主动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学习的前提。3、启发探索原则。在创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探索。——启发探索创新学习的基本方式。4、求异求优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尽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求“优”。——创新学习的灵魂。5、民主愉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创新学习的重要保证。6、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创新学习的客观要求。7、实践操作原则。引导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创新学习的重要途径。 8、评价激励原则。对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实现成功,体验成功,主动地不断地争取新的成功。——创新学习的动力因素。七、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学习能力(一)指导“做”,培养操作能力1、操作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与目的本末倒置。2、要指导操作过程,明确程序,不能把操作活动看作是一般的随意的活动,动手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操作过程要有序、明确,学生完成的是一个从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3、操作要同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构建良好的认识结构。(二)启导“思”,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从传播和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在教育中要从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四点要求着手;要不拘泥于教材,采用“开放式”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拓宽思路、施展才华,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三)诱导“说”,培养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教学有效调控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留足让学生口述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以体现自主学习精神。(四)引导“联”,培养迁移能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知都是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迁移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认识活动之中。八、学会参与 走向未来1、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喜欢学习,有较高品质的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因此,除了认知技能领域外,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取向、能力、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 “学会参与”强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并使学习成果得到恰当的评价,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将基础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更好地统一起来,注重人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学习者的亲身参与中进行才会有效。没有学习者的参与,学会学习将是一句空话。2、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活动。3、在做人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做人。在“学会参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动与静的关系;个体活力与规范约束的关系;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关系;学生的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九、学生心理引导技巧1、步难以上青天——层递效应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层递效应,俗称“进门槛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96年),心理学家查尔尼(1975年))2、榜样太高不可攀——差错效应能力比自己强,总体上各方面优于自己,然而和自己一样不时会出现一些可以原谅的小差错的人更能吸引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差错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3、术家写评语——巴奴姆效应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泰勒巴奴姆)4、疯狗唾液救人命——接种效应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态度变化与过去对某个问题体验的关系时证实:处于态度改变情境的个体,若受到某种反向态度的轻微攻击后,就好像是在“接种疫苗”,大大刺激其对这种攻击作出抵抗反应,并不断地增强了抵抗力,以后再受到同一反向态度强大攻击时,不但不会改变其原有态度,反而使个体更加执着于自己的态度,并“抵抗”任何不同意见。这就是“接种效应”。(巴斯德)5、响鼓要用重锤敲——强刺激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受性与刺激的阈限有关。如果作用于人的刺激阈限始终维持在中等水平,那么感受性会因此而麻木。刺激阈限大大超过中等水平,感受性十分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谓之“强刺激效应”。刺激阈限大大低于中等水平,十分微弱,如一条小虫在皮肤上爬行,其感受性也会因此而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弱刺激效应”。6、难以自禁激扬情——组场效应众人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如同物理学中磁场一样的心理场。当个体进入这个心理场后,在感人场景的渲染下,人的情感、行为就会被磁化而变得情不自禁、身不由己,升华为与场景一致的情感与行为。这种能磁化人心理的强大、特殊场景称之为大众心理场,它所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组场效应”。7、滴蜜赢得他人心——认同效应引导者表达与对象之间在观点或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引导者实际上向对象出示了一张“自己人”的心理名片,这使被引导对象产生一种“同体观”,视引导者为“自己人”,从而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或弱化对方的“反引导定势”和防范心理,取得倾向于对方的观点,接受对方引导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认同效应”。8、先抑后扬见奇效——增减效应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他们的喜欢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显得喜欢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人们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人们的人更令人喜欢。心理学家阿伦森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增减效应”。9、适得其反在禁令——潘多拉效应(禁果逆反)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反而常常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心理学上移用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效应”。10、好戏连演令人厌——超限逆反同样的刺激物,由于刺激强度过大、过强,刺激时间过长,或者机械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作用于个体,引起个体产生的一种逆向态度。11、烽火连天戏诸侯——信度逆反指由于以往经验积累、人格特征等因素,产生对信息源、引导者的不信任,导致消极、反常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12、好意此时被曲解——情境逆反 指在特定的时机、场合,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热点,处于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引导者不顾个体当时所处的情境,会诱发情感障碍,使个体紧闭心扉,对引导逆向、排斥态度。13、小人之心度君子——自比作用心理实验证明:如果有一个陌生人,要猜测他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等,最大的可能性是把对方估计得和自己一样,当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年龄、籍贯相仿是尤其如此。心理学上把这种假设他人与自己相同,怀有一样的心情、想法、好恶、品质等心理现象称为“自比作用”。14、奖励结果事愿违——德西效应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其效果反而会降低,外加报酬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这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故称之为“德西效应”。15、心灵绿洲待开垦——罗森塔尔效应由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在学生身上产生符合期望的心理现象,罗森塔尔把它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16、情境变换难注意——斯特鲁效应 所谓“斯特鲁效应”,就是当着人们对某一特定刺激作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顺利地对这些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这一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斯特鲁首先发现的,故以他的名字命名。17、大失所望星期一——月曜效应所谓“月曜效应”,是指点星期一与其他工作日相比,人们的学习意志下降、注意力分散,精神不振,从而大大影响工作和学习效果的心理现象。18、新官上任放把火——首因效应心理学上把人际交往中,由初次见面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其产生的心理影响被称为首因效应。19、妩媚一笑遮百丑——晕轮效应心理学上借用“月晕”这一自然现象,把一个人某种突出品质或特点的清晰、深刻印象,由此作出整体印象的评价,从而掩盖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点的印象,称之为“晕轮效应”(光环效应)。20、前功一朝化烟云——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新形成的印象淡化,甚至抹去以往已形成的印象,给人们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印象,并以此指导人们的行为。21、药铺抽屉密密排——刻板效应所谓“刻板效应”,是指由社会刻板印象所形成的人际知觉定势。社会刻板印象是社会对一类对象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笼统的看法,而不管这一类对象间的实际差异。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2、锦上何须再添花——马太效应人们把“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类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如“锦上添花,好上加好”。23、险把巨星当鞋匠——黑票作用所谓“黑票作用”,是指不管一个人具备其他任何品质,只要有一种极端消极的坏印象,就把对方的其他好品质都一票否决掉。24、失之东隅收桑榆——补偿 所谓“补偿”,是指个体在某方面的需要或目标受到挫折后,便用可能成功的活动或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来弥补,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以获得他人的承认,获得心理的寄托和成功的快慰,满足新的需要与实现新的目标。25、小题大做起作用——升华所谓“升华”,是指引导对象的“动机替代”,即用高尚动机代替低级动机,用社会性动机代替自然性动机,从而使引导对象地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自身动机的社会责任、社会价值,从狭隘的低水平认知和情感中“跳”出来,正确看待个人的得失,产生新的意向,去追求新的目标。26、文过饰非自解嘲——合理化作用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饰作用,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它。以“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最为典型。个体在追求某地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甜柠檬”机制。27、有了陪衬始宽慰——觅类求同 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为了减轻其所受到的心理压力,于是寻找一些与他同样遭受挫折的伙伴,以此聊作自慰,并减轻受挫折感,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觅类求同”心理。28、色若无事实内荏——反向形成所谓“反向形成”,是指个体的需要和目标受到阻碍后,为防止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欲望表现出来,而在外在行为上采取一种与此相反的行动来表现的现象。29、混为一谈减重压——融合效应所谓“融合效应”,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不愿意承担由挫折带来的巨大压力,于是把自己在挫折中应有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或者与同样受到挫折的他人相提并论,证明自己与他人等值,以此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30、责难他人为平衡——投射效应所谓“投射效应”,是指当个体遭遇挫折后,不进行自我检讨,而把挫折引起的内心不安,自己不愿意承认的某些行为、欲念、态度等排除于自身之外,转移或推向他人和周围事物,以此逃避自己心理上的不安的心理现象,也叫“推诿作用”。31、羡慕名人自炫耀——自居作用 所谓“自居作用”,是指为了迎合能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人们,于是就在思想、行为上模仿他们,或按照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去做;或者把他人具有的令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强加到自己身上,以此求得安慰和满足。32、往事浮现月明中——回归效应一个人如果喜欢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之中,认为过去的一切比现在美好,因此迷恋过去,甚至幻想回到过去美好的岁月中去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回归效应”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1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二、学校教育制度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b。制度化教育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名词解释: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社会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2.文艺复兴3.近代教育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4.20世纪以后的教育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群民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多元化e。教育的现代化(简答)2教育学的发展考点: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填空)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论语中。(选择,填空)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足邋等”,即循序渐进。(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一)教育学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 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米尔》(1762),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考点:规范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好似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考点: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3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三)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用;第三次是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标志。 $4教育与文化(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考点: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二)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界说考点: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2.学校文化的特征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的传统为己任d。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的物质化有二中表达方式:一,学校环境文化二,设施文化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规章制度,三,角色规范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的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一、认知成分;二、情感成分;三、价值成分;四、理想成分考点: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三)学生文化学生文化的特征:1.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2.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3.多样性4.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像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威尔逊、格塞尔2.外铄论(考点)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荀子、洛克、华生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1.个体身心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的个别差异性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2.遗传素质的意义: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c。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2.环境对个体的影响a.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c.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学校对个体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遗存的社会条件,去发挥它的作用,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2.意义和作用考点: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考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础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3我国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意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考点)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第五章学生与老师$1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事教育的课题。(辨析)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育权。$2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三、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六章课程$1课程概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课程概念又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4.课程理论$2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二、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3课程设计一、什么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课程设计)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我国义务教育的教育计划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一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教学大纲的构成:说明部分、文本部分。$4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二、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5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该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a。背景评价b。输入评价c。过程评价 d。成果评价第七章教学(上)$1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的任务(简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能力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2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简介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简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1.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三、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范围。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案例分析二、教学方法1.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c。学生特点d。教学时间、设备、条件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2.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谈话法 第八章教学(下)$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备课:包括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b。课题计划c。课时计划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二、上课1.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单一课综合课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2)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考点) 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三、作业检查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学业的检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了结果。$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未为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程固定的班级,根据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班级授课制是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而出现的。××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梅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背景设立的京师同文馆。直到现在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a。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b。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d。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因材施教。3.分纲教学制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3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1.对教学策略的理解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a。综合性b。可操作性c。灵活性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可按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区分a。内容型b。形式型c。方法型d。综合型第九章德育 $1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二、德育的意义(简答)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四、德育内容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心理健康教育4.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a。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b。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c。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2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组成的。2.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a。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b。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填空)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a。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简答)b。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c。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d。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3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概念: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e。因材施教原则二、德育的途径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三、德育的方法概念: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总和。2.德育的基本方法:(简答、填空、选择)a。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使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使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e。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考试第十章班级管理$1班级管理的意义班级概念: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二、班级管理 概念: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管理资源是指: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2.班级管理的功能:(简答)a。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b。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c。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2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1.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平行管理马卡连柯是指班主任级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德鲁克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3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性。2.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4班集体的形成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a。明确的共同目标b。一定的组织结构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融的氛围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a。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c。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怎么协调:a。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b。协调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c。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培养和组织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中心环节中学纲要整理版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P7 (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 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P13—14●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卢梭代表作《爱弥尔》。●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P17●创始人: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文化背景、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和文化功能)。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近年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P24(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2)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P26—29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2、人力资本理论(1)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2)创建时间:1960年(3)核心概念:人力资本(4)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1、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31—3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2、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P33—34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3、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P35(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3)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P38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2、学校文化的特性P38 (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P39●校园文化的构成:(1)学校物质文化(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3)学校精神文化(4)学校各种亚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4、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P40—41(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5、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它给我们的启示:P43—44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重视学校教育中促进人的社会化这一重要任务,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意义,重视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发挥是决定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能动性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1)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1)顺序性→循序渐进(2)阶段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4)互补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P52—53(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1、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P54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P55教育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及尊严.教育教给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怀疑知识技能.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3、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4、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P57总体上: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具体讲:(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第四章教育目的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P592、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P61(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三者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P62—65(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5、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P67(1)、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6、对素质教育的理解P67—70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7、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P70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8、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P70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及大量具体知识,但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9、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学生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73●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学生的社会地位如何?●传统认识:整个社会没有把青少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儿童或学生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于教师要绝对服从,社会上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习俗。●现代教育思想: 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在某些权益方面受到特殊保护,如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以及在教育过程享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要做到:(1)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2)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2、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哪些?76(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明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教育意义: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这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不是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特殊素质及个人的独立意志。教师只有在尊重并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权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权威,将阻碍学生的发展。第二节教师1、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P78(1)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2、教师职业的本质(或说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3、教师职业的特点是什么?P79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6种:79—80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5、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中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语言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富有感情,有感染力;有个性。要掌握对话艺术,善于独白。在对话过程中,善于对学生的谈话作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6、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师生关系包括哪些方面:(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促成学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学习、判断、选择。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可能终身不变,在学校就必须认可并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选择、发挥。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88(1)根据课程任务划分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P91—921234(1)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第二节课程目标第三节课程设计1、从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P92(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2)培养目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3)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4)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1)教学计划(也叫课程计划)(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3)教科书3、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96(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4、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 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一般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6、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5点(1)按照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注重适用性;(4)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年级个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同学科各年纪教材间的衔接。第四节课程实施第五节课程评价1、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1)安排课程表(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2、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哪些?(1)目标评价模式(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基础上形成的,以课程目标为中心展开);(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3)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4、课程评价过程中要经历那些步骤(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P107第一步,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第二步,搜集信息;第三步,组织材料;第四步,分析资料;第五步,报告结果。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包含哪些方面?P108—1093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或说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或说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作用)是什么?(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P109(1)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个体的认识范围,加快了认识的速度;(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4、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的一般任务(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110—112(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6、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创造才能是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111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学习与生活。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7、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112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不仅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第二节教学过程1、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P113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114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引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 4、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115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象,参与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且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5、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P116(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6、赫尔巴特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观点,主张把知识涵养与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7、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18(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P119—120(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领会知识,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怎样理解直观性原则?P121—122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4、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均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5、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P123—12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如何组织学生复习?P124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6、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记》提出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均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7、试述因材施教原则P125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8、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125—12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9、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第八章教学(下)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应如何备课?130—131(1)钻研教材(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阅读有关参考书)(2)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原由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等。将这些研究、分析结果,纳入课时计划。)(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师怎样写好课时计划(教案)?131—132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完整的课时计划,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3、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课的类型划分依据是教学任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课的类型可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课的一般结构(主要指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如何上好一堂课(一堂好课的标准)P134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4、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道尔顿制3、班级授课制(也叫集体教学或课堂教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它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P139—140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第三节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4、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具体讲,有两条途径:(1)结构化策略(2)问题化策略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1、德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2、德育的意义P147(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4、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P150—151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第二节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154—156●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5、试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或者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符合哪条德育规律,为什么?)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它伴随品德认识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它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最后就是要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6、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或说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P157—158(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3、举例说明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有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4、举例说明疏导原则157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5、试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作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6、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6、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7、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法。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属于锻炼法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第四节德育模式1、认知模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1)了解学生当前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2、德育认知模式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意义P164 首先,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其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第三,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选择能力;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第十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种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班级具有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矫正学生行为等功能.3.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班级管理的功能:P174(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P174—176。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2、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平行管理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3、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班级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问题:(1)由于受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为解决当前问题,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1、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而班集体还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2、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1)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包括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2)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3、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当前班级管理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教多:“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和“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4、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5、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内容:(1)了解学生个人;(2)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方法:(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教育政策与法规第一节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一、教育政策1.教育政策的概念   什么是教育政策?目前,人们对这一概念理解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或政府为教育事业的运行与发展所制定的规划、方针和原则。”这种观点强调教育政策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共同性、联系性,把教育政策看作是整个政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正如美国学者彼得森(P.E..Peterson)所认为:“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其他政策相比并没有更多的自由。……并没有令人折服的理由根据说明教育政策有如此显著的特征和区别,以至于对它们的研究需要特殊的分析,特殊的概念,或者特殊的方法”。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政策是“负有教育法律或行政责任的组织及团体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这种观点强调教育政策是一种行动准则,是对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立下的规定。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这一定义强调教育政策的动态过程以及复合主体等,是比较周全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虽然对教育政策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学术界一般都承认,教育政策是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依据、纲领和准则,由此我们可以给教育政策一个较全面的界定:教育政策是指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  教育政策涵盖面极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政策进行分类,如从层次上可将其分为教育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从其发挥的作用可分为鼓励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从其对实施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性政策和间接性政策;从其内容分又可分为各项部门的政策,等等。2.教育政策的特点  教育政策有着与其他政策相似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   第一,指向明确。教育政策不同于教育规律,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因而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人们制定教育政策,总是为了解决某类问题,没有目的的教育政策是不存在的。教育政策的条文、原则,也总是以具体的行为准则、规则出现的,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第二,相对稳定。教育政策一经确定,一般总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不会随意变动,否则就会影响人们对其信任程度和执行时的坚定性。有关教育的基本政策常常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里都起作用。当然,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现行政策已不能适应需要,对教育的发展已经起到一种阻碍作用,这时,就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制定出新的政策。教育政策就是在这种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中走向完善的。  第三,影响广泛。教育活动联系千家万户,因此教育政策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1999年夏有关高校扩招的政策一出台,就立即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一些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教育政策,甚至会引起社会全员参与讨论;有的公众甚至期望以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期望来影响国家教育决策。  第四,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尽管各党派、各社会团体都可以制定教育政策,但据主导地位的教育政策总是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在任何制度的国家都是毫无例外的。  第五,不具强制性。教育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人们的表率作用、组织约束、舆论引导等途径来实现,一般不具有直接的强制性。当然,它也不是一纸空文,通过一定的宣传途径和行政措施,它同样也能发挥巨大的影响力。说不具强制性,并不是说教育政策不要执行,而只是是说在实施过程中和对违反者的惩戒过程中,它主要依靠宣传教育的手段,而不依赖于国家的强制力。 二、教育法规1.教育的法律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法律的存在,法律的触角伸展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人类一项重要活动之一的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大家当一致同意,少年的教育为立法家最应关心的事业”,他主张国家应订立有关教育的规程,统一管理教育,以培养未来的年轻公民。但是由于时代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设想很难在当时付诸实施。  教育的法律化是伴随着教育的国家化进程而逐步深入的,其主要表现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数量不断增加,这从后面将要讲到的我国教育法体系可以得到证明;二是法院系统越来越多地参与审理教育方面的案子,从而使大量的教育问题通过司法途径得到解决,如国外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的“布朗案”,20世纪80年代日本“教科书诉讼案”等。在我国,教育的法律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关于法院审理教育案例的报导也时有所闻,如1993年浙江省嵊泗县法院对违反《义务教育法》、拒不送子女入学的22户学生家长实施强制执行的例子,1996年陕西省宁陕县法院判决县文教局对某小学四名教师处理不当的例子等。这一事实说明,法律在处理教育问题时已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育的法律化已成为世界上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 2.教育法的体系教育法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各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总和。各国有各国的教育法体系,这一体系通常是由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所组成的。在我国,教育法的体系大致由以下部分所组成: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含部门教育规章和政府教育规章)。所有这些教育法律、法规及教育规章,由于制定机关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法律效力。  (1)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所有立法的依据。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中都有专门关于教育的条款。在我国的宪法中,第十九条、四十六条、四十七条、八十九条、一百零七条、一百一十九条等涉及到了教育的内容,这些条款对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目的、公民受教育的权利,父母在教育方面的义务,各级政府管理教育工作的权限等作了根本的规定,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法都不得同宪法的这些内容相抵触。   (2)教育法律。从狭义上说,在我国,教育法律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它又可以分为教育的基本法律和教育的单行法律两类。前者是对一个国家的教育的基本方针、任务、制度的总体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后者是针对教育的某一领域或某一部分而作出的法律规定,由人大常委会制定并通过。到现在为止,我国由全国人大通过的教育法律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由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教育法律有《学位条例》、《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  (3)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法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而制定的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从性质上说,教育行政法规主要针对某一类教育管理事务,因而其内容比较具体和带可操作性。目前对我国教育管理工作有较大影响的教育行政法规包括《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师资格条例》、《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幼儿园管理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等。  (4)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主要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地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和颁布的地方性教育规范文件,这类教育法规只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目前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制定了一定数量的地方性教育法规,随着教育管理权限的不断下放,这类教育法规会越来越多。  (5)教育规章。教育规章有两类,一为部门教育规章,一为政府教育规章。前者由国务院各部委(主要是教育部)发布,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后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只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法律效力。教育规章的调整范围极其广泛,数量也很大。据1991年统计,仅原国家教委制定的部门教育规章就有二百多项,这些法规在管理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育政策是制订教育法的依据,教育法是教育政策得到实施的保证,成熟的教育政策可以转化为教育法律、法规,但并不等于说这两者是一回事,其实,他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1.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共性教育政策于教育法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两者有共同之处,就我国而言。  (1)它们都属于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  (2)它们的经济基础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它们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  (4)它们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5)它们都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个性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毕竟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还是有其严格的区别:  (1)制定的机关不同。国家的教育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而教育政策也可以由政党制定。  (2)约束力不同。教育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对全社会成员都有约束力,而教育政策不具有国家强制性,只对某部分人有约束力。  (3)执行的机关不同。教育法律的执行机关只能是国家机关,而教育政策除了国家机关,还有其他有关组织。   (4)发挥的作用不同。教育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国家的强制性作用,而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指导性作用。  (5)表现的形式不同。教育法律的表现形式有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行政规章等;而教育政策主要有决定、指示、决议、纲要、通知、意见等形式出现,内容比较广泛、原则和概括。  (6)执行的方式不同。教育法律的执行方式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要求社会成员必须遵照执行;而教育政策则主要靠组织与宣传,启发人们自觉遵循。  (7)稳定的程度不同。教育法律的稳定程度更高,而教育政策的灵活性更高。  (8)公布的范围不同。教育法律必须向全社会公布,而教育政策只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总体而言,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教育政策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教育法律,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值得注意的。第二节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一、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 教育政策制定是判定教育政策问题和对政策方案进行选择的过程,其程序大致分为认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拟订政策方案、选择方案等几个环节。1.认定教育政策问题认定教育政策问题又称教育政策问题诊断,它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政策评价资料,对教育政策问题的存在形式、范围和性质进行系统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的过程。认定教育政策问题首先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一般可通过这么几个途径来发现教育政策问题:  (1)通过社会调查发现教育政策问题。如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教育家晏阳初先生通过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发现当时的中国农民中普遍存在着“贫、愚、弱、私”的弊病,因而提出“生计教育以救贫,文艺教育以救愚,卫生教育以救弱,公民教育以救私”的对策,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乡村教育”运动。  (2)通过研究信息提出教育政策问题。如我国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教育体制改革,就是在深刻分析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通过预测分析提出教育政策问题。如预测入学高峰过去后,适龄儿童将减少,导致学校布局调整。发现问题后还要对问题进行界定。并不是所有发现的问题都能作为政策问题的,能够作为政策问题的,往往是有普遍意义、并迫切需要解决,现实条件又有可能解决的那些问题。  这样,就需要政策制定者认真分析问题,探明问题的性质,以确定是一般的问题还是政策性的问题。2.确定教育政策目标 教育政策目标是对教育政策活动的方向和水平的具体规定,是整个教育政策活动的立足点。确定教育政策目标一般要考虑四个因素,一是方向正确,符合国家总的方针政策;二是抓住要害,选准突破口和时机;三是适度,即不是高不可攀,而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四是具体,即有一定可操作性。3.拟定教育政策方案教育政策目标确定之后,接着就要考虑拟定教育政策方案。拟定教育政策方案时要注意:方案应是可行的;方案应估计到全部的正、负效果,并对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应尽可能数量化;应提出两个以上的政策方案供选择。制定政策方案时,还应该有专家参与,以保证方案的科学和合理性。4.选择教育政策方案 一位学者这样评价选择政策方案的意义:“选择一项政策意味着你既有规范性的标准又有经验性的判断。因为当你选择一项政策时,你就是试图走进一个你认为是可取的目标,因而你就不得不对达到那一目标的各种可能的方式作出判断,并判断某种方式的难易程度。一项好的政策是你认为以值得付出代价达到的最佳境界的途径。”的确,选择教育政策方案,需要制定者对教育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又对教育的条件有充分的认识。在通常的情况下,决策者总希望追求最佳的决策,如最好是实施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最好高等教育完全大众化,最好教育经费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多少百分点,但在实际情况下,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作出的选择大都只是一种满意选择,而非最佳选择,在这种时候,政策实施的条件是否成熟,就成为政策选择时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二、政策制定的模式  上述政策制定的过程尚是一般意义上的程序,而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区以及再不同的情况下还会形成不同的、相对稳定的、具体的制定程序与步骤,于是就出现了教育政策的制定模式。1.政策制定模式的涵义  政策制定的模式是指政策制定的机构和人员本着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去应对或解决面临的政策问题。政策制定模式的研究在于促进决策的合理性和目标的达成。现实问题是复杂多样的,针对不同问题制定政策,显然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政策制定的模式也不是唯一的。有学者根据国外戴伊(P.R.Dye)、艾兹厄尼(A.Etzioni)与德罗尔(Y.Dror)的分类和观点,将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模式分为八类,即理性模式、渐进模式、综合模式、组织模式、团体模式、精英模式、竞争模式、系统模式。下面将就其中的三种模式进行介绍。2.教育政策制定的三种模式(1)理性模式(RationalModel)   理性模式指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近似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崇尚该模式的人认为,政策制定应该有一套程序,借此程序,决策者就能制定出一个有最大净价值成效的合理政策,即用最小的投入(包括时间、人力及其它资源)来获取最大的收获。效率是理性模式的最终目的。具体来说,理性模式的决策过程可分为这么几个步骤:①确认可操作的政策目标;②准备完整的政策方案;③建立各种价值标准及社会资源;④预测每一政策方案的成本与效益;⑤估计每个方案的净效益情况;⑥比较每个方案的优劣次序;⑦制定出理性和优化的政策方案。  虽然按照理性模式能够制定出最优化的政策,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满足下列条件:知道所有的社会价值及其相对的重要性;知道所有可能的政策方案;知道每一政策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能估计政策方案所能得到的与失去的社会价值的比值;能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政策方案。满足了这些条件,理性模式无疑是政策制定的最理想模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理性模式受到人们的广泛批评,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①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存在绝对中立的价值,即不存在整个社会共同认定、追求的价值目标。例如在制定教育发展政策时无法衡量追求公平与追求效益的价值比值。②政策目标难以操作化和量化,因为环境不断变化,不可预测。③资料难以收集齐全。为收集及分析资料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代价及其高昂,而且决策者用于决策上的时间及分析资料的能力都非常有限。(2)渐进模式(Incrementalmodel)   渐进模式是指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这一模式认为:一种和以往政策越不同的方案,就越难预测其后果,也越难获得大众的支持,其政治可行性也越低。所以,决策者不必每年都对现行政策进行全面审查,只要根据以往经验,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发展、小范围调整就可以了。  总的来说,渐进模式有优点,也有其局限性。优点在于,政策制定较为稳妥可靠,决策者不必花很多时间去调查和寻找所有的政策方案,决策时目标也比较单一,只要注重纠正、减少现行政策的缺陷就行了,不必做整体上的调整,执行起来阻力也比较小。局限性在于,它主要用于变动不大的环境,用于对总体上尚好的现行政策的补充和修改。但当环境发生巨变,需对政策加以彻底修改时,它就束手无策了,有时甚至会成为前进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渐进模式是比较保守的模式。(3)团体模式(GroupModel)  团体模式又叫政治协商模式,是指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按照团体模式的理解,政策就是团体之间在目标与利益的冲突中达到的一种平衡。团体模式可以用下面的模型来表示:   上图中,A、B团体同时对政策产生影响。当A团体影响较大时,政府采取O点的政策使均衡实现。当A、B的影响发生变化,B团体的影响增大后,原有的均衡被打破,政策也会随之变化,又在O'点上采取新的政策方案,从而达到新的均衡。政治协商模式中的均衡点取决于各个团体的相对影响力,各个团体的相对影响力则由成员的多寡、财富的多少、组织力量的强弱、团体内部的团结性、领导者能力的高低,团体与决策者的亲疏等因素决定。  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团体模式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因为教育涉及到社会千家万户的利益,因此其政策大都是代表不同利益的团体斗争、协调、妥协的结果。如教育财政政策,作为教育系统内部的教师团体希望教育投资越多越好,对家长而言希望自己出的钱越少越好,有些社会团体则认为应先发展经济,再解决教育发展问题。作为政府,总是在多方听取意见、反复权衡利弊、尽可能照顾到各阶层利益的基础上,最后作出国家的教育财政政策的。采用何种制定模式,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有一定之规,有时可以同时使用几种模式,有时可以以一种模式为主,关键是何种方式更为有效。第三节教育法与教育管理 一、教育法与教育行政教育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到学校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引导,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本节我们首先介绍国家对教育行政事业的管理所涉及的法律问题。1.国家教育权与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是同教育的国家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现代国家行政职能扩大化的产物。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教育主要表现为个人之间的事情,与国家的关系并不明显。教育虽然有时也纳入政府的管理范围,但当时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在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远不及现代。以西方国家教育行政的演变为例,直到文艺复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教会势力依然是控制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尚未确立国家办学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直到18、19世纪才出现变化。为了顺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各国政府逐步地意识到民众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通过立法将教育事业的领导权逐渐收归国家,以行政手段来统一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在法国,自拿破仑时代起开始贯彻帝国教育法令,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在英国,早在19世纪初,有关的“工厂法”中就有关于童工接受一定时间义务教育的条款;到了19世纪下半叶,鉴于教育对国家经济生活的重要意义,政府在1870年正式颁布了《初等教育法》,从而确立了英国的国民教育制度。在德国,政府也于18世纪末颁布有关法令,规定各公立学校和教育机关俱应接受国家的监督,从而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权。在美国,虽然宪法并未授权联邦政府管理教育事业,但各州政府却通过其地方教育法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牢牢地控制着教育的领导权。发展到今天,虽然国家教育权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领导和管理着本国的教育事业。  我国与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领导体制相适应,很早就已经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教育行政领导机构,隋唐时代设立的国子寺(后改称国子监)及国子寺(国子监)祭酒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官员”,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均沿袭此制,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到了清末,中国教育的形式已大大不同于以往,《癸卯学制》实施后,各级各类学校更是得到了大发展,为了加强对新式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清政府于1905年始设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行政机关,并将原来的国子监并入。这以后,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现代意义上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逐渐建立,国家教育权对教育行政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体制虽几经改革,但国家教育权的基本内容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它们包括“确定并保证贯彻国家教育的性质、方向、方针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确定教育结构、学校制度、教学计划和大纲,审定教材;规定教育机构的设置和标准,教育人员的标准和选任,教育经费的征集和分配;教育法规的制定以及教育事业的督导检查等等。”这些内容几乎渗透到教育行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2.教育行政机关   教育行政机关,是指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专门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的国家机关。它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关现为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中,省一级为各地教育厅(局或教育委员会),地县两级为教育局(教育委员会)。无论哪一级教育行政机关,都必须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事,充分、及时地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管理其权限范围内的教育事业。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都负有实施、监督和管理本辖区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法定职责,不履行职责显然与其法定身份不符。3.教育行政行为  所谓教育行政行为,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对教育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由教育行政机关作出。教育行政行为只能由教育行政机关作出,至于是由教育行政机关直接作出还是依法委托其他社会组织作出,都不影响教育行政行为的性质。但是,如果教育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在无教育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下所作出的行为,就不能认定是教育行政行为。  其次,它是教育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履行其行政职责的行为。教育行政机关工作的重心不是民事活动或者有关其他事务的行政活动,而是对教育事务进行领导、组织和管理,以促进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背离了这一点,教育行政机关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最后,它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教育行政行为具有行政法律意义,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它能规范教育领域的各项活动,同时对学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要求产生直接的影响。4.教育行政行为的形式  教育行政行为作为行政行为的一个分支,承继了后者的一般特征,同时也表现出多种的形式,以下着重从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角度分析一下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  (1)教育行政立法。教育行政立法是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有关教育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它主要是针对一些具有全局性的具体教育管理问题而制定的,如国务院制定的《教师资格条例》等。教育行政立法既有行政的性质,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又具有立法的性质,是一种立法行为。教育行政立法的特点是: 第一,实施教育行政立法的主体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如中央的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委,地方的省一级政府或较大的市的政府;  第二,教育行政立法是依照严格的程序制定的,一般要经过规划、起草、征求意见、审查、通过和发布、备案等几个环节。  第三,教育行政立法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规章是教育法的一种形式,具有教育法的效力,但是它又不同于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行为,而有着很强的从属性。   (2)教育行政监督检查。所谓教育行政监督检查,是指具有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行政机关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者、受教育者或公民是否遵守教育法规、执行教育行政机关的决定等的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教育行政监督检查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行政管理方式,《教育法》规定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义务“依法接受监督”,藉此,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有效地了解学校等教育机构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贯彻国家教育教学要求、完成教育教学等方面任务的情况。教育行政监督检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对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学校卫生工作或体育工作监督检查等。  (3)教育行政许可。教育行政许可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应教育行政管理相对方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等形式,依法赋予教育行政管理相对方从事某种教育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教育行政许可必须以教育行政管理相对方提出的申请为前提,如果没有相对方的申请,教育行政机关不能主动地予以许可,如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乡级人民政府对需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缓学、免学的许可,需首先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缓学或免学的申请。教育行政许可在程序上主要由受理申请、审查、颁发许可证明三个环节所组成。   (4)教育行政处罚。教育行政处罚是指教育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违反教育法律规范的尚未构成犯罪的教育行政管理相对方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与教育行政许可不同的是,教育行政处罚是教育行政机关依职权主动进行的一种教育行政执法活动。在处罚过程中,应遵循处罚法定、一事不再罚、公正、公开、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等原则,既要对违法行为施以必要的制裁,又要切实保护被处罚者的应有权利。处罚的形式主要有申诫罚、能力罚、财产罚、救济罚等类型。  (5)教育行政强制执行。教育行政强制执行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对拒不履行教育法规定的义务的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教育行政执法行为。如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强制监护人履行送被监护人入学的义务。教育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是教育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目的在于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教育关系主体权利的实现。5.教育行政法律责任  在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行政违法现象。违反了法律,自然要承担法律责任。教育行政法律责任是指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了有关教育的行政法律规范或不履行相应的行政法律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二、教育法与学校管理教育法对学校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它规范着学校管理的行为,督促学校在法令许可的范围内行事,推动着依法治校精神的落实,并对提高学校教育人员的法律意识起到极大的作用。1.学校的设置   自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以后,学校的设置就被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根据《教育法》第三十一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为使学校真正具有权利主体能力,能够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现有法律对学校设立的条件也作了若干规定:  (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2)有合格的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在我国境内办学校,凡不符合这些条件的,都可视为非法,有关方面有权采取处罚措施,或关闭,或下令整改。除了设置的条件外,学校的设置还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根据具体教育机构性质的不同,学校设置的程序可分为审批制度以及登记注册制度两种,前者适用于各级各类正规学校,主要审核学校的设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基本条件,是否符合本地区的教育发展规划等;后者是主管部门对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报告进行审核通过后,予以登记注册,它不如前者那么严格。幼儿园的设立实行的即是登记注册制度。2.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走向教育法制化的进程中,学校正日益成为教育法调整的重要对象。为使学校能充分地行使自己的办学自主权,并且切实地履行自身在教育和管理方面的职责义务,现有的法律对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学校的权利包括: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9条,学校的义务包括: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学校在进行教育教学以及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法律问题,有的时候是学校的权利受到了侵犯,有的时候是学校在行使自己权利的过程中,其管理举措或处理决定侵犯了教职工或学生的权利。   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法赋予学校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利,但学校在行使其权利的时候,也必须合理合法,特别是不能影响到学生正当而合法的权益。学校所订的规章制度,必须在现有的法律规范范围内,否则就会导致滥用权利。在另一方面,学校该履行的义务也必须努力去做到,放弃义务就构成了一种失职。无论学校是滥用权利还是放弃义务,都是与以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要求格格不入的。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在法律上,教师有两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普通的公民,享有普通公民所应享有的权利,履行普通公民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有其特定的法律权利和义务。明确教师作为教育行业从业人员的特定权利和义务,对于教师管理活动的意义尤其重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实际上充当着两方面的角色,对于学生来说,他是管理者;而对于学校和教育行政机关来说,教师则成为被管理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其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和最低要求。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就是要创造条件,使教师充分享有权利,同时监督教师全面履行义务。4.教师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   教师管理除了要遵循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工作特点、正确看待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之外,国家为了加强教师管理的科学和规范,还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基本法律制度,如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任用制度、教教师奖惩制度等,我国1993年《教师法》对有关教师的法律制度作了规定。这里我们介绍其中的部分制度:(1)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证制度。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它是公民成为教师的前提条件。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意在藉此促进教师职业专门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教师队伍。《教师法》和1995年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中,对教师资格作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首先是教师资格的条件:  ①必须是中国公民;  ②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③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进行教育教学所必要的身体条件;  ④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其次是教师资格的认定。达到了上述教师资格条件,并不意味着自然取得教师资格,还必须经过法定机构的认定,才能取得教师资格。关于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第一,认定教师资格,应当由本人提出申请;  第二,不同的教师资格分别有不同的认定机关,如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机关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经县级政府教育行政机关审查后,还要报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认定。   第三,认定机构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教育行政机关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在接到公民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的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对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将认定结论通知本人。(2)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是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的需要而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的教育专业技术工作岗位。根据《教师法》,教师职务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教师职务系列,一般分成四级系列;  ②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每一种职务都有其相应的任职条件,如教师的工作量、相应的学科专长、相应的教学研究能力和相应的工作任务等。  ③教师职务的评审。  一般而言,各级教师职务的评审都是由相应的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来进行,评审依据为申报者申报的职务相应的任职条件。(3)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机关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而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执行这项制度必须注意:(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第一,学校聘任教师是一种法律行为,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聘任双方完全平等自愿;  第三,聘任有一定期限,聘任期满后,双方自主决定是否续聘。  目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形式大致有招聘、续聘、解聘、辞聘(即教师本人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等。5.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学生的管理是学校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从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角度讲,学生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首先,受教育权利是一项基本权利。现代法制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受教育的权利在大多数国家都是作为公民基本人权的一部分而提出,并得到政府部门的有效保护的。我国宪法和教育法也都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国家对受教育者的一个郑重承诺,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维护受教育者的这一基本权利为前提。  其次,受教育者的法律权利和义务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明确学生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以避免在实际工作中,侵犯学生的有关权利。根据《教育法》,在我国,受教育者的权利包括: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受教育者的义务包括: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三,中小学生多为未成年人,对中小学生的管理要注意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征,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对学生的权利不够重视的现象,比如体罚学生、私自拆阅学生信件、随意没收学生的财物、随意对学生实施罚款行为等。6.教育的非营利性与学校收费管理   教育事业体现着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学校则是公益性的社会组织,这决定了学校教育活动的非营利属性。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其基本含义是,“不得把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作为举办者牟利的手段,无论在办学活动中还是办学停止后,都不能象设立企业一样,通过促进资产增值,获得投资回报和进行盈余分配。”学校通过依法举办校办产业、开展社会服务、收费等方式可以获得部分正当合法的收入,但是这些收入都只能用于学校机构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学费、杂费、住宿费等费用,在现有教育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是学校经费的有益补充。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收费管理,也是现在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问题都有相应的规定,如1996年12月,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普通高级中学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中等职业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等四项规定,对这些规定必须严格执行。7.学校事故及其预防  近几年来,有关在校学生人身伤亡事故的案例逐年上升,因其影响面广,处理难度大,常常引起法律纠纷,加上新闻媒体的渲染,故这一问题已引起教育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学生伤亡事故虽然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但究其类型及原因却不大容易,因为诱发这类事故的因素往往防不胜防。研究者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对学校事故做了如下不同的划分:   从诱发学校事故的主体或其成因方面讲,学校事故一般可归结为如下几种类型:①与学校的设施设备有关的学校事故,这主要是由于设施、设备不全或陈旧老化以及建筑物塌落、火灾等原因造成;②与教职员有关的学校事故,这是教职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故意或过失所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③与学生本身有关的学校事故,主要表现为课外活动或休息时间学生之间的嬉戏或打架斗殴造成的人身伤害。  从学校事故发生的时间或场合来分析,学校事故又表现为如下几种常见的类型:①运动伤害,主要是体育课或课外活动过程中,由于器材、教师指导等方面原因而引起的人身伤害;  ②课余伤害,是指课余时间学生在操场、走廊和楼梯旁嬉戏玩耍时,由于自己不小心,或是他人推搡打闹而引起的伤害;③课内事故,指上课期间由于教师疏于管理或其他因素而引发的学生意外伤亡事故;④校外活动事故,这指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所发生的事故。  在校学生人身伤亡事故常常表现出几种特征:  ①后果的严重性。学校事故中的受害者大都是未成年学生,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身体上的伤害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容易对他们的心灵造成损伤;并且,现在的独生子女是多个家庭关注的焦点所在,一旦发生伤害事故,极易造成大的社会影响,对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也造成冲击。  ②原因的复杂性。未成年的学生处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之下,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教育,虽然提倡因材施教,但是并无任何具体、有效的特定方法可以遵循,而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刻,又可能会对同一种方法作出各各不同的反应。学校事故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③处理的特殊性。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机构,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学校教育的成败,其意义影响深远。处理学校事故,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把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摆在第一位,认清学校在学校事故中所应承担的责任,而不能够动辄就将学校拖入纠缠不清的事故处理的泥沼中。  学校事故的预防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第十六条)从这一条出发,显然,学校有义务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在学校的安全管理方面,学校管理者应当尽可能做到:  ⑴学校必须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  ⑵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⑶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应当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应适合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和体质健康状况,以防止人身伤害事故发生;  ⑷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或者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要进行安全教育,并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⑸学校应建立卫生制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条件,并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课,建立学生健康资料卡片或者健康档案;   ⑹对于残疾、体弱学生给予特殊照顾,注意女学生的生理特点,对体力或室外活动宜作适当安排;  ⑺学校应配备必要的处理伤病事故的医疗用品,等等。  学校事故虽大都发生在在校学生身上,但往往或多或少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有关。目前这方面还没有适当的可参照的法律法规,随着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备,相信这方面的法律规范也会逐渐建立起来,从而把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也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本章参考书目  1、郑新立主编:《现代政策研究全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2、[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编著,林明、龚裕等译:《政策研究百科全书》,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3、成有信等著:《教育政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孙绵涛主编:《教育政策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组织编写:《学校教育法制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劳凯声著:《教育法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教育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1986年7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九年制义务教育。)4、义务教育法规定的由哪级政府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6、义务教育法在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如何规定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7、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上是如何规定的?(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8、义务教育法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校是如何规定的?(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9、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共几个阶段?都是什么?(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10、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学制是由谁确定?(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12、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13、义务教育法规定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审订教科书的根据?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14、义务教育法规定由哪一级政府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5、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16、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社会力量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采取什么政策?(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举办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各类学校。)17、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对义务教育是怎么保护的?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必须包括相应的义务教育设施。18、义务教育法对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收费是怎么规定的?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19、义务教育法规定,谁承担“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适龄少年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20、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予入学的,由谁申请?由谁批准?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21义务教育法对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是如何规定的?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22、义务教育法对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是如何规定的?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23、义务教育法对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是如何规定的?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24、义务教育法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有何特殊规定?国家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予以补助。25、义务教育法对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是如何规定的?国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26、义务教育法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有何特殊规定?国家在师资、财政等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27、义务教育法对从事义务教育的教师有何要求? (1)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加速培养、培训师资,有计划地实现小学教师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水平,初级中等学校的教师具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以上水平。(2)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师范院校毕业生必须按照规定从事教育工作。(3)国家鼓励教师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责。28、义务教育法对教师的权利是如何保护的?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29、义务教育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是如何要求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30、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采用什么处罚措施?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 31、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采用什么处罚措施?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32、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经费财产是如何保护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经费。对违反规定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3、义务教育法对保障义务教育教学秩序是如何规定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对违反规定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4、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财产是如何保护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35、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在宗教方面是如何规定的?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36、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由谁制定的?什么时间实施的?原国家教委制定的,于1992年3月14日实施的。37、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以及因缓学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延长的在校年龄,由哪级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由省级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38、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盲、聋哑、弱智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是如何确定?盲、聋哑、弱智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可适当放宽。39、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是如何具体确定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4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承担实施义务教育任务的机构有那些?地方人民政府设置或者批准设置的全日制小学,全日制普通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种形式的简易小学或者教学点(班或者组),盲童学校,聋哑学校,弱智儿童辅读学校(班),工读学校等。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等单位,应当保证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上述单位自行实施义务教育教学工作,需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批准。41、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要求,实施义务教育,应当具备那些基本条件?(1)与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2)具有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和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要求的师资来源; (3)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按照规定标准逐步配置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其他办学单位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实施义务教育的条件。42、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要求,直接实施初等义务教育有困难、需要分两步实施的,应如何办理?直接实施初等义务教育有困难、需要分两步实施的,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提出报告,报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或者依照地方性法规规定办理。43、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哪个部门最迟在新学年开始前十五天,将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的入学通知发给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由当地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44、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谁必须按照通知要求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45、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在适龄儿童、少年需免学、缓学的办理程序上是如何规定的?(1)、适龄儿童、少年需免学、缓学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2)因身体原因申请免学、缓学的,应当附具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的证明。 (3)缓学期满仍不能就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缓学申请。46、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送其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的,以及其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辍学的如何处理?在城市由市或者市辖区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在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使其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47、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如何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经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申请借读。借读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以其户籍所在地的规定为准。48、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的对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的标志是什么?对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由学校发给完成义务教育的证书。受完当地规定年限义务教育获得的毕业证书或者结业证书,可视为完成义务教育的证书。49、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学业成绩优异而提前达到与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相应的初等教育或者初级中等教育毕业程度的,可否视为完成义务教育?可以视为完成义务教育。50、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什么费用?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51、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费用标准和具体办法,谁提出方案?谁批准?其他单位是否有权自行制定收费的项目及标准和向学生乱收费用?收取杂费的标准和具体办法,由省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提出方案,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他行政机关和学校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自行制定收费的项目及标准;不得向学生乱收费用。52、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不应当酌情减免杂费?应当酌情减免杂费。53、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享受助学金的贫困学生是指那些学生?初级中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困难地区、边远地区的小学及其他寄宿小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54、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行助学金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哪级人民政府规定?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55、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是什么?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必须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教师竞聘教育理论教育法规复习材料目录  一、《教育学知识》复习题…………………………………………(l)  二、《人心理学知识》复习题………………………………………(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复习题……………………………(10)  四、《义务教育法》复习题…………………………………………(14)  五、《教师法》复习题………………………………………………(17)  六、《未成年人保护法》复习题……………………………………(20)  一、教育学知识复习题  l、什么是教育?  答: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教育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l)教育活动的目的性;(2)教育活动的实践性;(3)教育活动的双边性;(4)教育活动的三要素;(5)教育活动的多功能。  3、什么是教育学?  答: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4.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答:因为:(1)学习教育学是为了担负起新时期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这是产生学习必要性认识的前提。  (2)为了探索学生的奥秘,掌握教育的科学和艺术。  (3)学习教育学具有特殊功能(理解热爱教师职业、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果,进行教育改革,都有重要作用)  5、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是什么?  答: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是教育与教育对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6.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概而言者,是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7.怎样理解义务教育的含义?  答:义务教育是指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8.怎样理解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   答: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关系。一方面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另一方教育的作用又受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制约。  9.怎样理解教书和育人的关系?  答:(1)教书是教师工作的形式  (2)教书是教师活动的外部表现。  (3)育人才是教师活动的本质。  (4)通过教书,既传授知识技能,又进行思想教育,还发展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10.怎样理解教师劳动的性质?  答:教师劳动的性质是复杂而又繁重的培养人的脑力劳动。  11、教师的素质结构和修养包括哪些方面?  答:(l)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质及其修养;  (2)文化素质及其修养;  (3)教育能力及其修养;  (4)小学教师的教学艺术——教育机智。  12.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内容是什么?  答:(l)民主平等;  (2)爱生尊师;  (3)心理相容;  (4)教学相长。  13、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4.什么是课程?  答: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它包括教学科目(简称学科)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课外活动。  15、为什么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起主导作用?.  答:教师能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师受党和国家的委托教育学生,对党和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能够把握教学的正确方面;第二:教师在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方面,总是比学生知之在先,知之较深,能够引导学生认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第三:教师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懂得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能够采用较好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6、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哪些阶段?  答: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发展阶段。  17、教学中怎样运用启发性原则?  答:(l)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承认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2)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3)贯彻启发性原则,要在弓!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规律的关键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解疑的机会,都有解疑的思考过程;  (4)贯彻启发性原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有解疑的能力。  18、教师上课前为什么要备课?  答:备课对于教师具三点重要意义:(l)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2)备课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过程;(3)备课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  19、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怎样上好一堂课)  答:(l)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可测;  (2)教学效果好;  (3)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正确,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4)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5)教学过程设计得好;  (6)教学方法多样,有实效;  (7)时间分配合理,课堂效率高。  20.教师怎样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答。处理课堂上发生冲突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冷处理”。尽量缓和矛盾,把问题暂时放在一边,推迟到课下再去解决。尽量安定全班学生的情绪,把大家的注意力巧妙地转移到教学认识活动上来。   21、什么是思想品德教育?  答:思想品德教育又称德育。它的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几个方面。  22.怎样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答:根据国家有关学校德育任务规定的精神,依照德育的内涵来划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总任务,可以划分以下四个方面:  (l)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面奠定基础;  (2)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23、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怎样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  答:1、从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来看,各因素之间是有机联系和活动顺序的,一般是从提高认识开始,沿着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顺序发展,但在实际形成过程电也不尽然。  2.根据不同的客观条件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德育过程有时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有时也从培养道德情感开始,有时也从锻炼意志开始,更有的先从训练行为开始。  24、课外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答:(1)课外活动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2)课外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特殊重要作用。   25.班主任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答:(l)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2)班主任是学校进行教导工作的助手和骨干力量;  (3)班主任是班级的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者。  26、班主任怎样组织培养良好班集体?  答:(l)提出集体奋斗目标;  (2)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3)创造班内良好的人际交往的环境;  (4)形成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开展经常性的班级教育活动;  (6)组织主题班会。  27.班主任如何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答:(l)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  (2)充分发挥班委会组织的作用;  (3)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28、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形式?  答:(l)学校通过班主任,教师进行家访;  (2)接待家长来校,定期举行家长会、报告会、座谈会;  (3)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  29.学校管理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答:学校管理的基本环节有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30、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l)教育观察法;  (2)教育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  (4)教育经验总结法;  (5)个案法。    二、心理学知识复习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答: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什么是心理现象,它可以分为哪两类?  答: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3、人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什么,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又是什么?  答:人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条件反射。  4、请谈谈你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答: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对此可作如下认识:  (l)心理具有物质基础——人脑   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2)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象,产生心理。  (3)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这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4)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在人的一生中,心理是在不断发展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上升的。  5.研究学生心理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6.什么是注意,我们应当怎样判断学生是否集中注意?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判断学生是否集中注意,教师可以从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来考察。因为人在集中注意于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有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最显著的有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和呼吸运动的变化。但要真正了解学生注意的实情,还需审慎,全面地根据学生的一贯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7.我们应当怎样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参考答案:(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①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②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2)正确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①提高学生活动的目的性。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③训练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8.有些教师在教形近字的时候,相同的部分用白色粉笔写,而对于不同部分用红色粉笔写,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符合什么规律?  答:这样做的好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这样做符合两个规律:①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②符合感觉的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率。  9.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因此在我们的生活和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这种说法对吗?  答:这种说法不对。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但在我们的生活和教学实践中有时有着消极意义,而有时也有着积极意义。当错觉存在消极意义的时候,我们需要加以避免,当错觉存在积极意义的时候,又可以被我们加以利用。同时,有些错觉是很难避免的。因此说,一定要避免错觉现象的发生,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10.什么是观察,发展观察力有何意义?  答、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以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发展观察力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  (2)观察力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  (3)观察力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1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题要点:(l)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要使学生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3)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①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②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③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④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12.什么是记忆,它是一瞬间的活动吗?  答: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不是一瞬间的活动,它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回忆。   13、记忆可以分为哪些种类?  答:有两种分类标准:  (l)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把记忆分为四种: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词一逻辑记忆。  (2)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为三种:瞬时记忆,短时间记忆,长时记忆。  14.什么是遗忘;它有什么规律,此规律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答: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回忆。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遗忘规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学过的东西要及时复习巩固。  15、有人说:“学生年龄越小,越善于机械识记”,这句话对吗?  答:此话不对。  年龄较小的学生在进行识记时主要依靠的是机械识记,其原因是他们年龄小,知识经验比较贫乏,对很多东西不能真正理解。实际上不管是机械识记,还是意义识记,都是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其效果越好。  16、教学生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答: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儿童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于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以保证记忆效果。简言之,老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17、应如何合理地组织复习?  答题要点:(1)复习要及时;  (2)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3)复习份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提倡“过度学习”  (4)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18.什么是想象,想象有什么作用?  答;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2)教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想象;  (3)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想象。  19.什么是思维,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哪几种?  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以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三种: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0、学生解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答:主要包括四个环节:  (1)审题;  (2)题日归类;  (3)重现有关知识:  (4)找出问题的答案。  21、什么叫情感,它是以什么为中介的?  答: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作中介的。  22.什么是意志,它有哪些特征?  答: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的意志有三个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  (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3、请谈谈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答:(l)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人的意志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同时认识过程也离不开意志   的作用,积极的意志品质会促进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而消极的意志品质则会阻碍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  (2)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一方面,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另一方面意志也使人的情感服从于人的理智的认识。  24、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  答题要点:(1)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学生行动的自觉性;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3)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4)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  25、品德,主要由哪些心理成分构成?  答: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简称知、情、意、行。  26、如何理解和运用惩罚?  答题要点:(l)应坚决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  (2)惩罚应少用慎用;  (3)在一定条件下可适当运用惩罚,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惩罚要顾及儿童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  ②惩罚要公正治理;  ③惩罚要结合说理教育。  27、什么是人际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有:空间距离、交往频率、仪表风度、心理品质、特点相似、特点互补等。  28.班级人际关系有哪些特点?  答:(1)教师的主导性:在班级人际关系中,教师具有主导调节的作用;  (2)学生的全员性:每个学生都在班级中占有一定地位和起着一定的作用;  (3)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来说,班级人际关系的侧重面,会随着他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程度而有所变化。  29.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有哪几种情况?  答:有三种情况:受欢迎学生。不受欢迎学生,中间型学生,而以中间型学生为主。  30.什么是个性,它有哪些特性?  答: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  统。  个性是个性的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其中普遍性包括稳定性,整体性和社会性。  3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分为五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是逐级实现的。   32、什么是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答;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意义引起的兴趣。  33、什么叫兴趣迁移,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迁移需哪些条件?  答:兴趣迁移指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对它也发生兴趣。兴趣迁移的条件有:一、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是什么。二、要善于寻找新的事物或活动与原有的兴趣之间的相通点。三、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诱,促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  34.你认为是自我评价过高的学生,还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对其今后的发展成长更为不利,为什么?  答:学生长期地自我评价过低对其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更为不利。因为这会降低学生的自尊生和自信心,阻碍其个性的形成。  35、请谈谈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答题要点:(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  (2)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  (3)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6、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分布情况怎样?理解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分布的情况,对我们有何意义?   答: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分布情况符合统计学上所谓的正态分布,即中等水平的人数居多,处在极高或极低两个极端水平上的人数较少。  理解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分布的情况对我们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提醒我们要注意  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属于中间能力水平的大多数人上,适应于他们的特点并施加教育影  响。二是要有效地分辨出能力的高。中、低分布,因材施教。  37.学生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表现在三个方面: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38.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  答题要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照群体。  (2)注意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3)创设良好的群体气氛。  (4)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  39、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答:(1)要巧妙地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  (2)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不足之处。  (3)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  40、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答:(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当心理的发展由量受到质变时便表现出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其发展的阶段不可跳跃,不可逆转。  (3)发展的不平衡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心理过程其发展速度也不同。  (4)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每一个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和发展的最终水平上,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成为个体间的差异。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复习题  l、.《教育法》是什么时候制定、实施的?  制定:1995年3月18日实施:1995牛9月1日  2.《教育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本法适用于中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  3、《教育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4、《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有哪些?  (l)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现化代建设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4)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5)我国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  (6)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7)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6.教育的管理部门是如何分工的?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管理。  7.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是什么?   (1)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7)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8、设立学校应具备的条件和程序是什么?  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2)有合格的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程序: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核、批准。注册或备案手续。  9.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享有的权利有哪些?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2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或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0.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应履行的义务有哪些?  (l)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11、学校的管理制度是什么?  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学校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学校兴办的校办产业独立承但民事责任。  12.受教育者享有平等权体现在哪些方面?  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女子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13、《教育法》对特殊情况学生的教育是如何规定的?   (l)国家、社会对贫困生提供各种形式资助;  (2)国家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提供便利;  (3)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14.受教育者享有哪些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开评价,完成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5、受教育者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6、《教育法》关于单位对工作人员接受教育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单位有义务为本单位职工学习和培训提供便利,社会各部门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  条件。  17.教育投入有哪些渠道?  (1)国家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2)国家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个人依法举办学校;  (3)税务部门征收教育费附加,用于义务教育事业;  (4)国家鼓励学校勤工俭学;  (5)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应逐年增加;  (6)县政府批准,乡、镇可集资办学;  (7)国家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  18.依据《教育法》,宗教人士可以在学校宣传宗教吗?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  活动。  19.《教育法》规定,社会应当怎样支持教育事业?  (1)社会各部门及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国家鼓励社会各部门及组织同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3)社会各组织应当为学校组织的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便利;   (4)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末成年子女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5)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  (6)国家、社会建立和发展对未成年人进行校外教育的设施。  20、《教育法》对违反教育经费有关规定的法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1)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由同级人民政府限期核拔→情节严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2)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1、《教育法》对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1)明知校舍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的→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2)违法向受教育者收费→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3)招生中河私舞弊→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2.《教育法》对侵犯学校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1)扰乱教学秩序,破坏校舍及其他财产→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2)侵占学校财产→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3、依据《教育法》违反办学规定,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l)违法办学→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没收所得→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2)违法招收学员→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退还所收费用→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24.依据《教育法》违反考试、发证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1)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教育行政部门宣布无效→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2)非法举办考试→教育行政部门宣布无效,没收非法所得→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3)违法颁布证书→教育行政部门宣布无效,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颁证资格。  25、依据《教育法》什么语言文字作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语言文字?  答:汉语言文字  26、依据《教育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应当坚持哪些原则?  答: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27.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任职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答: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必须由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其他任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28、国家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而采取的法律措施有哪些?  答: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四、《义务教育法》复习题  l、《义务教育法》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  答:八六年前后,中国劳动者素质极低,我国政府认识到,要振兴民族经济,必须重视教育。同时,借鉴日本经济腾飞的经验,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基础教育,我国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2.《义务教育法》是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答:实施时间为1986·7·l  3、什么是义务教育?  答: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  4、义务教育分哪两个阶段?   答:义务教育可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5、我国实行几年制义务教育?  答:九年  6.《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答:(1)发展基础教育;(2)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7.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答: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四有”人才奠定基础。  8、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步骤是什么?  答:采取“分阶段,有步骤”的基本方针,我省在2000年基本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9.国家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是如何收费的?  答: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只收杂费。  10.《义务教育法》对儿童入学年龄是如何规定的?  答:入学年龄:六周岁,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推迟到七周岁。  11、简述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概况?  答:(1)学制:有“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其中“五四”学制比较适合我国国情;  (2)入学年龄:六周岁,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推迟到七周岁;   (3)培养目标: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四有”人才奠定基础;  (4)收费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只收杂费;(对公立学校而言)  (5)步骤:采取“分阶段、有步骤”的方针,我省在2000年基本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2.政府如何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  答:(1)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2)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学、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13、社会如何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  答: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依法举办各类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并承担所需的各项经费,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款、捐资、助学,以不断提高办学条件。  14、学校如何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  答;(1)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教委及有关规定、保质、保量,按时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不得体罚学生;  (2)学校要尊重和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15、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司法保障体现在哪些方面?  (1)禁止任何组织、个人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经费;  (2)禁止侮辱、欧打教师,禁止体罚学生;  (3)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  (4)明知校舍有危险而使用,造成重大事故,学校主要负责人要负刑事责任。  16、社会上的企业、个体户等组织和个人有权利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吗?  答:没有。《义务教育法》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  17、依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家庭保护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依适龄的子女或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予人学的,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18、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都应当使用普通话吗?  答:不一定,如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生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19.国家对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是如何筹措的?   答:①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②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使按在校学生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在城乡征收教育事业的附加强,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④国家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予以补助;③国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⑤国家在师资、财政等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20、为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义务教育法》对国家在培养师资力量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答: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加速培养、培训师资,有计划地实现小学教师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水平,初级中等学校的教师具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以上水平。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师范院校毕业生必须按照规定从事教育工作,国家鼓励教师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责。  21、《义务教育法》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是如何处罚的?  答: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22、对于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政府是如何保证的?  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  23、如何理解《义务教育法》第四条所称适龄儿童、少年?  《义务教育法》第四条所称适龄儿童少年是指依法应当人学至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  24、实施义务教育,应当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答:(l)与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具有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和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要求的师资来源;  (3)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按照规定标准逐步配置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25、如何理解《义务教育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享受助学金的贫困学生;  答:依照义务教育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享受助学金的贫困学生是指:初级中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困难地区、边远地区的小学及其他寄宿小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26.在义务教育方面,违反哪些规定,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l)因工作失职末能如期实现义务教育实施规划目标的;  (2)无特殊原因,未能如期达到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要求的;  (3)对学生辍学未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解决的;  (4)无正当理由拒绝接收应当在该地区或者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的;  (5)将学校校舍、场地出租、出让或者移作他用,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  (6)使用本经依法审定的教科书,造成不良影响的;  (7)其他防碍义务教育实施的。    五、《教师法》复习题  1、《教师法》制定和实施的时间分别是什么?  答:制定时间:1993年10月1日实施时间:1994年1月1日  2.《教师法》的适用对象是什么?  答: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3、《教师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答: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4、依据《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哪些权利?   答:(1)进行规定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  5、依据《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答:(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6.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有哪些?  答: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7、申请教师资格需要哪些程序?  答(l)本人提出申请;(2)提交证明材料:A、学历证明或教师资格考格合格证明;B、身份证明;C、指定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证明;D、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政府或工作单位、学校出具的本人思想品德,有无犯罪记录等方面的情况的鉴定证明材料;(3)教师资格认定部门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不符合条件的,通知本人。  8.依据《教师法》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用有试用期吗?  答: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有试用期,试用期为一年。  9、依据《教帅法》规定各级帅范学校毕业生必须从事教育工作吗?   答:《教师法》第十五条规定:各级师范学校毕业生,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另外,我省规定师范专业毕业生任教服务期自毕业参加工作之日起不少于5年,任教服务期未满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任何单位不得聘用,任教服务期满后,要求调离教师岗位的,须经行署、省辖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主管部门批准。  10.依据《教师法》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吗?  答:《教师法》第十七条: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  11、在什么情况下,公民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答:《教师法》第十四条: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12、在什么情况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  答:有下列情形之一下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  (1)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  (2)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3。丧失教师资格的教师能否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答:依照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丧失教师资格的,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14.教师被撤销教师资格后有何影响?  答: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   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15、教师考核的内容是什么?  答: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  16、教师考核的原则有哪些?  答:原则:客观、公正、准确。  17、教师考核通过哪些途径?  答:途径:听取教师本人、学生、其他教师的意见。  18、教师考核的后结果有哪些?  答:考核的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19、依据《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哪些待遇?  答:(1)教师工资水平: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年提高;  (2)教师享受的津贴: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  (3)教师住房问题的解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  (4)教师的医疗保障: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  (5)教师退休所享受的待遇,教师退休或退职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或者退职待遇。   20、教师违反哪些规定,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答: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B、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C、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21、《教师法》对教师的身体和使命是如何规定的?  答: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算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2.依据《教师法》,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什么,  答:(1)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发其以上学历;  (2)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3)取得初级中学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其他大学专科及其以上学历;  (4)取得高级中学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5)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6)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有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23、依据《教师法》,教师享有哪些津贴?  答: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  24、依据《教师法》,教师退休后享受的待遇有哪些?  答:教师退休后或退职后,享受国家现定的退休或者退职待遇。省规定,教龄男满30年,女满25年的教师,退休时按原工资的100%计发退休金;  25。依据《教师法》,城市教师在住房方面有哪些优惠?  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  26.《教师法》对于拖欠教师工资行为,规定怎样处罚?  答:拖欠教师工资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27.《教师法》对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的人员,规定如何处罚?  答:对于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的经费,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未成年人保护法》复习题  1、《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什么时候制定,什么时候实施的?   答:制定时间:1991年9月4日;实施时间:1992年1月1日。  2.《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适用对象?  答:适用对象: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3、《末成年人保护法》的立法目是的什么?  答: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4.《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进行品德教育的原则是如何规定的?  答: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  5、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1)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尊重未成年的人格尊严;  (3)适应求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6.对未成年人进行家庭保护的内容有哪些?   答:(1)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2)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3)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  (4)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或迫使未成年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  7.对未成年人进行学校保护的内容有哪些?  答:(1)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  (2)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3)学校幼儿园的教师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4)学校不得使末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8.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保护的内容有哪些?   答:(l)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  (2)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3)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秽淫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4)儿童食品、玩具、用具和游乐设施,不得有害于儿童的安全与健康;  (5)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  (6)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把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7)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8)卫生部门和学校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条件,做好预防疾病工作;  (9)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莱普权不受侵犯。  9.对未成年人进行司法保护的内容有哪些?  答:(l)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2)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批露该未成年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本成年人的资料;  (3)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可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办理;  (4)司法机关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与被关押、劳教的成年人分别关押、看管;  (5)教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依法从重处罚;  (6)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  10、队对未成年人进行司法保护的实行方针及原则最什么?  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11、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父母可以抛弃其未成年子女吗?  答:不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不得遗弃未成年人。  12.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父母可以把他们刚出生的婴儿溺死吗?  答:不能。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条之规定,父母不得溺死婴儿。  13、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可以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吗?   答: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14.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可以体罚或变相体罚未成年学生吗?  答:不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未成年学生。  15、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在危险校舍活动可以听之任之吗?  答: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如果学校及其教育机构的直接责任人员明知校舍有倒塌的危险而不采取措施,致使校舍倒塌,造成伤亡的,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16、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享有智力成果和荣誉权吗?  答: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17、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营业性舞厅的经营者可以让未成年人进人吗?  珍:营业性舞厅的经营者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违反此规定,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  18.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可以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吗?   答:教师不得在中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  19.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可以公开审理吗?  答: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和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人的资料。  20、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司法机关可以把犯罪的未成年人和犯罪的成年人一起关押吗?  答:对经人民法院判决服刑的未成年人,应当与服刑的成年人分别关押、管理。  21、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任何组织和个人可以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淫秽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吗?  答: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成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22.依据《成年人保护法》,学校有义务做好未成年人预防疾病工作吗?  答:卫生部门和学校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条件,做好预防疾病工作。   23、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受过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学校或单位对于他们复学、升学、就业时给予不同待遇吗?  答:人民检察院不起诉,人民法院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末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24、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未成年人的信件,教师、父母等个人或组织可以开拆吗?  答: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来拆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开拆。  25.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受到行政处罚的当事人不服的,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答:当事人对依照本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七、《省禁止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条例》和  《省教育委员会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  担的八项规定》复习题  l、制定《省禁止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条例》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了治理义务教育阶段的乱收费,减轻学校和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  2.《省禁止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条例》所称的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含义是什么?  答:本条例所称的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是指违反本条例规定,对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和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收费。  3、依据《省禁止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条例》,学校或教师不得有哪些行为?  答:学校或教师不得有下列行为:  (l)跨学期收费;  (2)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家长捐资助学;  (3)向符合转学条件的学生收取额外费用;  (4)利用课外活动、节假日、双休日组织学生有偿补课、收费上课;  (5)对学生进行经济处罚;  (6)向学生推销学习用具、报刊、书籍、资料和其他商品;  (7)向学生收钱、收物充当勤工俭学收入;  (8)为学生代办各类保险;   (9)其他擅立项目或者超标准收费。  4.《省禁止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条例》在什么时间实施?  答:2000年8月15日。  5、关于禁止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问题,政府及其部门的职责是什么?  答:(l)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制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向学校乱收费,制止学校向学生乱收费;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物价监察、财政、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相互配合,依法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的治理工作;  (3)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对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计、并及时将检查、审计的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报告;  (4)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聘请义务监督员,委托其对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情况进行监督;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物价、监察、财政、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设立义务教育阶段收费监督举报电话和举报箱。举报电话号码应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6)对监督、检查、审计中发现的和群众举报的问题,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查处;  (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每学期开学的5日前,将本学期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在当地的新闻媒体上公布。   6.依据《省禁止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条例》,学校或教师除了收费代学生购买课本和必需的作业本外还可以收费代学生购买个人学习、生活、娱乐用品吗?  答:依据本条例,学校或教师不得收费代学生购买个人学习、生活、娱乐用品,若违反此规定,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  7、依据《省禁止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条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如何进行收费?  答:(1)学校可以向学生收取杂费、借读生的借读费、住宿生的住宿费;  (2)学校收费时,应当向学生或者其家公布本学期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学校统一收取学生所交费用,并如实开具由省财政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  (3)学校的事业性收费收入应当纳入同级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部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财政部门应及时足额拔付,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挪用,克扣;  (4)学校或教师不得收费代学生购买个人学习、生活、娱乐用品,但课本以及必需的作业本除外;  (5)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课外活动,确需收费的,其项目、收费标准必须符合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   (6)本条许可的收费,收费时应当遵循学生家长自愿原则,费用由学校统一收取,统一管理、实收实支移退少补、不得盈利、及时结算并张榜公布。  8、依据《省禁止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条例》,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哪些行为?  答: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要求学校代其向学生收取行政性、事业性、公益性费用,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推销报刊、书籍、音像制品,学习资料、练习册和其他商品,不得通过开展评比或者竞赛活动及其他形式向学校和学生收取活动费、报名费,或者其他各种名目的费用,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和垄断地位强行向学校提供经营性服务和擅立项目收费。  9.学校违反财政票据管理规定收费的,学校及有关人员承担什么法津责任?  答:学校违反财政票据管理规定收费的,由财政部门依法予以处罚,并由教育行政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不出具任何票据的,给予开除处分。  10.学校不抵制、不举报向其乱收费、乱摊派、乱搭售的行为时,有关责任人如何承担法律责任?  答:对向学校乱收费、乱摊派、乱搭售的行为,学校不抵制,不举报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   11、有关负责人不及时拨付学校事业性收费收入时,他们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答:不及时拨付学校事业性收费收人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拨付,逾期不拨付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处分;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大过或者降级处分。  12.有关人员挪用、克扣学校事业性收费收入时,法律规定怎样处罚他们?  答:挪用、克扣学校事业性收费收入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的经费,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13、义务教育阶段乱费情况严重整治不力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答: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情况严重且整治不力的,由上级监察机关或者人民政府对当地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4.依据《省禁止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条例》,侵犯学校或学生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答:(l)违反规定向学校或者通过学校向学生收取行政性、事业性、公益性费用,或者通过评比、竞赛等活动形式向学校和学生收取费用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   (2)违反规定向学校或者学生推销报刊、书籍、音像制品、学习资料,练习册和其他商品或者提供经营性服务的,由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退还所收费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额  1至5倍的罚款。  15、学校利用课外活动、节假日、双休日组织学生有偿补课、收费上课时,有关责任人受到哪些处罚?  答:学校利用课外活动,节假日、双休日组织学生有偿补课、收费上课时,由教育和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记大过或降级处分。  16.中小学应根据什么规定选用教学用书?  答:中小学应按省教委规定选用教学用书,不得集体订购和使用本经省教委审查推荐的教材、教铺等教学用书。  17、对于中小学举行考试,《省教育委员会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八项规定》是怎样规定的?  答:严格控制考试科目与考试次数,小学阶段除语文、数学、外语可组织学期或学年考试外,其它课程一律不组织书面考试。初中阶段除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外,禁止任何形式的跨校、跨地区统考、统测。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编班、排名次、排座位。  18、《省教育委员会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八项规定》在中小学老师布置作业量方面是怎样规定的?   答:控制作业量,小学低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3-6级书面家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l小时,初中l-2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1.5小时;初三及高中学生书面家  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19.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自主活动时间方面,《省教育委员会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八项规定》是如何规定的?  答:保证学生有充分的休息和自主活动时间,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得超过6小  时,初中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得超过7小时,并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中小学走读生不得安排早自习,不得在课外活动及晚自习统一安排教学活动;除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年级可以在星期六上午上半天课外,中小学其他年级均不得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学生上课,更不得收费上课,有偿上课。  20、中小学校在举办竞赛活动、读书活动时应注意什么规定?  答:加强对竞赛活动、读书活动的管理,不得组织中学生参加未经省教委批准的竞赛活动,读书话动;经批准举办的各类竞赛活动、读书活动不得收取任何名目的费用,不得以竞赛活动。读书活动为由,推销或变相推销相关资料、图书或其它物品。《教师职业道德论》复习题总结第一章导论1.道德的概念和本质 答:道德的概念是: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道德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伦理是人际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而道德是“应当”的法则,所以伦理包含着道德而又大于道德。(2)道德对人们这种“应该”如何的人际行为还有着特殊的限定:首先,道德行为必须是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不具有社会效用的应该如何的行为不具有道德性。其次,道德行为还包括人们利害人己的行为。最后,道德行为是人们应该而非必须的行为,而法律行为,政治行为等则是应该而必须的。道德行为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等非强制力量执行。 道德的本质是指道德作为道德而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包括道德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1)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受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另外,对道德一般本质的理解又是辨证的,我们在承认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产物的同时,也要承认道德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自身存在规则和发展规律。道德的这种独立性突出表现为它既可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阻滞或促退作用。(2)道德的特殊本质是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主要表现为:a.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道德是非制度化的规范,一种非权力规范,一种内化的规范。b.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3)道德本性是一种必要的恶。道德不过是人类为达到利己目的(保障社会的存在发展)而创造的害己(限制某些欲望和自由)手段。因而是一种必要的恶。是净余额为善的恶。1.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答: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不同的职业其对应的职业道德不同,但基本原则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的职业行为要与行业和岗位的社会地位,职能,权利和义务相一致,从而保证行业的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的整体效益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职业道德规范是在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的,调整人们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在同一社会形态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种职业道德有着许多共同的规范。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1)爱岗敬业,勤于职守。(2)尽职尽责,服务社会。(3)遵纪守法,诚实守信。(4)文明竞争,友好协作。(5)勤奋学习,熟练业务。第二章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 1.教育劳动的特点答:教育劳动是一种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的培养人,塑造人的高级劳动。教育劳动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教育劳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特殊性:教育劳动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为直接生产某种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另外,教育劳动产品具有社会性,教育劳动产品是具备了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觉悟的人,他们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会对社会的各方面产生直接作用和深远影响。(二)教育劳动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劳动的对象是年龄特征不同,个性特点各异的一代青少年。它具有复杂性。另外,劳动对象还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另外,劳动对象还具有主客体双重性:广大青少年既是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即客体)而出现,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三)教育劳动手段和工具的特殊性:(1)教育劳动工具具有特殊性:教育劳动工具除了教材,教学设备等辅助工具之外,主要是教师的个性,即教师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2)教育劳动方式具有创造性,其创造性根本在于他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3)教育劳动过程具有复杂性,教育劳动的过程是一个综合使用,消化,传递,发现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复杂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过程。(4)教育劳动效果具有特殊性,生产教育劳动的产品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而且教师劳动效果以一种潜在形式表现出来。(四)教育劳动人际关系具有特殊性,他关系众多,组成复杂。网络教育还产生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1.社会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是否合理。答:社会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是合理的。原因如下:1、教育劳动同其他的生产劳动相比,具有很多的特殊性,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教师是特殊的生产者。教师加工出来的“劳动产品”是具备了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思想觉悟的人。他们具有其他劳动产品无法比拟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他们对社会的各方面能够产生直接作用和深远影响,其作用面之广,影响度之深是社会上其他任何一种劳动产品无法相提并论的。2、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教育对象的这种向师性,要求教师必须从育人高度注意自身劳动的示范性。3、教师的职能是传授知识,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任何社会的优秀人才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这种特殊责任要求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必须具有比其他职业更高尚的道德水准。因为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修养不仅体现为个人,而且影响着社会的下一代,影响着社会的未来。所以,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阶级,对教师道德要求总是处在当时社会道德较高的水准之上。综上所述,社会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是合理的。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答: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1、教书育人的原则: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是遵循教育规律的要求,在我国,教书育人也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的要求。贯彻教书育人的原则就要做到(1)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2)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3)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2、为人师表的原则:为人师表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贯彻为人师表的原则就是要做到(1)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2)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3)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4)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3、教育公正原则:坚持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总体原则的要求,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贯彻教育公正就要做到(1)坚持真理(2)办事公道(3)一视同仁。4、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教育人道主义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关系着教育善恶好坏的重要领域,其基本内容一是现代教育应体现尊重人权的精神。二是应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贯彻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就要做到:(1)尊重学生(2)关心学生(3)同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第四章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1.师生道德调节的四个方面 答:师生关系是高等学校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师生关系道德调节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确定学生主体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缺少任何一方,教育活动无法进行。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2)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3)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主导的作用。2、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对学生的尊重,不仅表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而且还表现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尊重学生的另一重要方面。3、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对教育对象予以充分的关注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客观需要。4、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严格教育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如果教师不对学生严格教育,只能贻害学生。严格教育学生应当全面地科学地要求学生,要遵循以下原则: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第五章高校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1.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如何开展有益竞争 答:从根本目的指向和最终意义上而言,教师集体中各成员之间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但是着并不等于各个教师在利益的获取上没有时间的先后之分,也灭有量的多寡之分。教师之间是存在旨在利益实现的相互竞争。在教师集体中开展竞争是很有必要的,它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也是促使教师个体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教师应以道德的手段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1)竞争的手段必须符合道德。虽然从最终意义而言,教师集体竞争的结果是各个成员的共同提高,教师集体整体价值的提升,但就个人而言,他所追求的目标是在最终结果上强于他人。这一点在道德价值上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如何去达到强于他人的这一结果,其所采用的手段必须是符合道德的。因此在显示中,我们不能为了使自己在教学上强于别人而无原则地迁就学生,诋毁其他任课教师。不能为了使自己在科研上强于别人,而去剽窃,项目申报中无中生有地中伤其他申报任。总之,通过不道德的手段来达到使自己最终强于别人的目的,应该受到唾弃和彻底否定。(2)应妥善处理好教师集体中竞争和协作的关系。教师集体的活力,发展的动力以及总体价值的实现固然首先在于竞争机制激励下各个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离不开教师集体良好的协作氛围。良好的协作氛围是开展良好竞争的必要条件。在高校,对学生素质的塑造,科研工作都是一定数量老师形成群体进行集体攻关的。因此,在实际中我们不能以自我为核心,事事考虑个人得失。不能为了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对同事搞资料封锁;不能在处于竞争劣势时,讽刺挖苦先进教师,扩大他们的缺点,抹杀他们的成绩。总之,对广大教师提出应该处理好竞争和协作的关系,不仅是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和充满凝聚力的教师集体所必需的,也是目前高校教师集体中的协作道德现状所决定的。(3)教师要有一种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因为当前高等教育和我们所处的社会一样,正处在改革的进程之中,随之社会的变化发展,当今大学生也具有和以往的大学生许多不同的特点,要针对性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需要开拓进取,敢于创新。高校是科研的重要基地,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需要开拓进取,敢于创新。开拓进取,敢于创新应是高校教师必须履行的道德使命。第七章高校科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1.高校科研道德意义及其具体要求 答:高校科研道德的意义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科研动机的功能:科研道德有助于高校教师树立为人民谋福利的目标,主动创造新文化,为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贡献,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在科学研究的道路傻瓜,不计个人得失,执着追求,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2)科学活动的调节功能:良好的科研道德有助于科学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调节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科研道德,科研工作者就可能会做出破坏人与自然,为个人利益而损坏集体和国家的行为。(3)促进功能:科研道德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首要功能是教书育人,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重任,教师必须向学生介绍学科最前沿的知识,降科研成功运用于教学,就会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有深度并具有前瞻性。同时,科研道德也使教师不断开拓,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是相互促进的,科研是促进教师业务成长的重要途径和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4)科研活动的育人功能:教学工作有育人功能,科研活动也有育人功能,高校教师的科研道德有助于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同事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加强科研道德教育。以上四个功能中前两个是高校的科研活动和其他研究院所的科研活动所共有的功能,而后两个则是高校的科研活动所特有的功能。科研中具体道德要求是(1)献身科学,追求真理(2)破除迷信,勇于创新(3)实事求是,治学严谨(4)配合协作,优势互补(5)学术民主,提携后辈。1.导致学分不正,出现学术腐败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答:目前在科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表现在科研中不能实事求是,弄虚作假,治学不严谨,学风和研究风浮夸,出现学术腐败。学术腐败是人们对各种不道德不诚实的学术行为的概括。当前学术腐败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伪造或拼凑,浮夸等。学术腐败产生原因相当复杂,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整个社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偏差对学术界有影响;从学术界自身而言,建立和完善系适应社会发展又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管理系统滞后;对研究人员而言,极少数人学术道德低下,学术功底薄弱,心态浮躁,经不起名利诱惑。 要解决腐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学风、学术道德建设,借鉴中国古代的优秀成果。在中国古代,考证时必须有3条以上的证据,不能是孤证,要言之有据。同时,要吸收西方的优秀成功,在国外,论文中别人的观点和引证的材料均要一一交代。2、发扬学术民主:不发扬学术民主,就无法去伪存真。发扬学术民主,就要防止学术垄断。学术垄断会促使学术腐败现象的出现。学术垄断会产生所谓学术寡头的现象,他们可以在学术界自说自话,漠视别人的研究成果,对于自己的学术缺陷则极尽文过饰非之能事。所以,发扬学术民主,有助于防止学术腐败。3、建立学术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要重视学风建设,真正树立正气,一维护学校学术声誉,促进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那种宽容长期弄虚作假的作法,只会助长这种恶习的蔓延,进而危机科学的正常发展。4、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考核机制:目前经济领域内的考核大多采用量化的方式,但是学术领域内的东西不能简单量化的。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奖励制度采用简单的量化的方式,势必会造成一些老师急功近利,导致学术腐败。因此,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机制对于防止学术腐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总之,仿真学术腐败要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见效。第八章高校社会服务中的道德问题1.服务社会过程中的道德要求 答:高校教师在服务社会过程中的道德要求表现在处理好以下5个方面的关系:1、要正确处理享受权利和应尽义务的关系。高下三教师从事社会服务的过程就是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相统一的过程。高校教师在从事正当的社会服务后得到相应的回报,是应有的权利。同时,在社会服务中,高校教师还必须履行一定的使命和职责。2、处理好无私奉献与如何索取的关系:我们要提倡无私奉献,又要坚持按劳分配,反对不劳而获,防止违法犯罪。3、正确处理职业范围内主次的关系:高校教师应该以教学育人为根本,学术研究为基础,在此前提下,努力服务社会。4、学术无禁区和传播有规范的关系: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应该认识到学术无禁区,所以应解放思想,没有什么问题不能争鸣和讨论,但是对这些学术成果的传播则应遵守一定的规范,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由于宣传对象的认识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对那些学术界有争议话题的宣传要慎重。5、正确处理好学术独立和功利性期望的关系:高校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追求真理。而在服务社会过程中,高校学术机构可能接受一些公司财团的支助,这时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学术独立和功利期望的关系,可能为了一些功利性的东西,而说出有悖事实和科学道理的言论,从而不利于学术研究的进展。因此,学术不独立,就无法取得学术成果,追求真理。第九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为什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答:1、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突出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教师职业道德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教师职业道德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可以说,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的要求,只有加强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从而高质量,高水平地从事此职业。2、一个人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人自身发展和完善的要求,是完善自我的需要。由于社会生活中的人,不可避免受到种种限制,包括时代、阶级局限性,知识,能力的局限性等。这些局限性可以通过道德修养来弥补。我们应该着重以思想,政治道德为主轴,在文化,知识,精神方面全面修养,达到完善自我的境界。3、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也是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已经到来。只有通过加强全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才能使人们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关系到全社会全人类生存和发展。而教师的职业道德会通过影响学生,影响千家万户,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师德修养的方法 答:师德修养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和实践结合:一方面要加强学习,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知识,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吸收社会生活中一切有用的养料。注意向具有高尚师德的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积极投身教育实践,积极投身生活实践,开展有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2、他律和自律的结合。我们要正确认识师德修养他律和自律关系的意义,在师德修养过程中,重视他律阶段的积淀和发展,在师德修养中努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3、品质修炼和仪表修饰的结合:大学教师的服饰要做到整洁高雅,大方得体。大学教师的语言要健康文明而富有思辩性,规范简洁而富有逻辑性,准确生动而富有幽默感。另外,大学教师的仪容应当端庄潇洒,和蔼可亲。仪态应当沉稳大方,行为得体。教师职业道德及礼仪等相关知识1、什么是礼仪?答:礼仪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概念是指表示尊敬和敬意而隆重举行的礼宾仪式。广义的概念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符合社会公德的各种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2、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遵时守约原则;公平对等原则;和谐适度原则;宽容自律原则;尊重习俗与风俗禁忌原则。3、加强个人自身修养要做到什么?答:要自觉提高个人品德修养;要有正义感和原则性;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助人为乐。4、教师仪态的一般要求是什么?答:站态要有安定感和力度,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情绪,振作精神;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要求教师适当变化站姿;要用优美的手势正确地表达感情,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面部表情要丰富但不做作,要善于运用喜、怒、哀、乐、爱、恨、怨、叹等表情;与学生交谈时,神态要热情、亲切,即使批评学生时,也不能用轻视、蔑视的眼光,因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眼神中看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 5、教师目光有哪些禁忌?答:忌责怪的目光;忌漠视的目光;忌看完学生突然一笑,是一种讥讽;忌面无悦色的斜视,是一种鄙意。6、教师微笑的作用有哪些?答:表明心境良好;表明充满自信;表明真诚友善;表明乐业敬业。7、教师服饰着装的原则有哪些?答:“时间、地点、目的”原则;谐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整洁性原则。8、女教师着装的“六不”原则。答:衣服不允许过大或过小;不允许衣扣不到位;不允许不穿衬裙;不允许内衣外现;不允许随意搭配;不允许乱配鞋袜。9、教师课堂语言应该做到答:语言柔和动听;语调恰当、富有节奏;发音纯正、语句流畅;语言清晰、明白。10、教师与学生谈心的注意事项答:尊重学生、耐心倾听;不要做不必要的小动作;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宜说话颠三倒四;忌讽刺挖苦;不宜问学生不愿回答的问题;不宜用太长时间谈论自己;不宜在交谈中频频接打手机;不宜在交谈中提及对方的伤心事;忌居高临下。11、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礼仪规范 答:热情接待来校的学生家长;尊重家长及家长的意见,切勿对家长说:“您错了”;如果是自己错了,要立即承认;以友善的态度开始;控制好谈话的声音和距离;认真倾听家长的叙述;营造宽松的氛围;介绍学生发展情况要具体一些;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家长交谈;谈学生缺点时要注意方式;交谈时不要谈及别的学生;交谈完,要肯定沟通收获。12、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哪些特点?答: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自觉性、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示范性、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13、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表现在哪两个方面?答: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14、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功能?答: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功能表现在调节作用、教育作用以及对社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15、中华民族优良师德传统表现在哪几方面?答:(1)、注重修养,为人师表(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有教无类,一视同仁(5)、讲究教法,循循善诱(6)、爱护学生,无私无隐16、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17、教师遵守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原则必须坚持“三结合“、三统一”、“三兼顾”和“三服从”,其中“三结合”、“三统一”指什么?答:“三结合”、“三统一”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结合和统一。18、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答: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具体要求是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奉公、为人师表等八项要求。19、教师最基本的的道德要求是什么?答:热爱教育。20、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答:一是启发,二是控制,三是调整。21、教师的威信来源于什么?答:教师的威信来源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2、贯彻为人师表的原则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哪几点?答:(1)、必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2)、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3)、必须在各方面对自己有具体的要求和严格的规范。23、教师的职业道德义务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一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都要履行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义务,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去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既教书又育人,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努力提高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注重学识、人格的修养,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完善,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4、教师职业道德良心指什么?答:教师的职业道德良心是指教师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的自我评价能力。25、教师的道德良心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一是对社会负责,二是对学生负责,三是对学校集体负责。26、教师职业道德公正的内容主要有哪几方面?答:一是坚持真理,二是办事公道,三是赏罚分明,四是一视同仁。27、教师在备课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有哪些?答:教师必须遵循勤于进取、充实提高,全面把握、写好教案,临时加工、熟记在心的备课道德规范。28、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有哪些?答:一是认真施教,全面引导。二是遵循规律,讲究艺术。三是言表得体,注重风度。29、树立现代教育学生观的核心是什么?答:树立现代教育学生观的核心是正确评价学生。30、严格要求学生要讲求科学性,其原则是什么? 答:一是严而有理,二是严而有度,三是严而有方,四是严而有恒。31、教师如何真正尊重学生?答: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教师要善于自我克制。32、树立现代教育学生观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答: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对待学生的公正性。33、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努力做到哪几点?答: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尊重学生,平等信任;互相交流,教学相长。34、教师怎样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答: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教师要善于自我克制。35、教师如何与差生沟通?答:一是热情相待原则。对待差生的困苦,要热心相助;对待差生的忧思,要热心化解;对待差生的进步,要热情肯定。二是坦诚相待原则。教师真诚地对待差生,在差生面前讲真话,他们便会大胆地坦诚交心,敞开心靡,吐露心声。三是平等相待原则。教师要同差生交朋友,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创造融洽和谐的沟通气氛,使他们获得愉快,轻松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36、教师如何教育早恋学生? 答:教师在教育中,对中学生的早恋情况应给予具体分析,坚持以疏导为主的原则,既不能对早恋现象不闻不问,也不能不问情况一概反对男女学生的交往。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懂得早恋的害处和在两性问题上应有的道德。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青春期教育,要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一方面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引导中学生在活动中正常交往,使他们顺利地度过中学时代,步入幸福的生活历程。37、教师之间关系的协调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答: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具有统一的道德规范;具有较高的交往水平;相同相辅的人际需求。38、正确调节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哪些道德规范?答:关心教师集体,维护集体利益;团结协作,共同学习进步;尊重同事,力戒文人相轻。39、调节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应遵守哪些道德要求?答:尊重家长,相互配合;积极寻求途径,密切教师与家长间的联系;主动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艺术水平。40、教师风度仪表的总体规范是什么?答:服饰仪容:朴实得体,整洁高雅。言谈举止:谦逊文雅,稳重端庄。态度行为:亲切和蔼,严谨持重。待人处事:真诚热情,尊重别人。41、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确切、明白、简洁、通俗、生动、优美。42、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答:传授道德知识和总结教师自身道德实践的经验;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典型诱导和舆论洋溢。43、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包含哪些内容?答: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勤于进取;团结同事,尊重家长等。44、从教师职业的特点看,在教师道德修养的内容方面,主要应注意哪几方面?答:(1)、要加强思想品德的修养。(2)、要加强文化修养。(3)、要加强教育能力的修养。45、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是什么?答: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是学习和实践。46、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答:严于自剖,兼听则明,敢于反省,小事做起,反复磨练,努力“慎独”。47、教师道德评价标准的双重形是什么?答:一是对职业负责,二是对社会负责。48、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答:(1)、对事业执著追求。(2)、对业务精业求精。(3)、对学生全面关心。(4)、对同事团结协作。(5)、对自身严格要求。49、教师道德评价对教师提出了哪些基本要求?答:(1)、教师的道德行为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教师的道德行为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3)、教师的道德行为要有利于学校良好校风的树立。50、市教育局在全市教师中开展的“三爱”为重点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什么?答:“三爱”是指“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51、市教育局在全市教师开展的“三大”活动是什么?答:“三大”是指“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专业技能大练兵”。52、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的“三关心”行动是什么?答:“三关心”是指“关心教师思想、关心教师情感、关心教师生活”。53、目前课堂教学革命出现的新模式有哪几种?答:一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二是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三是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四是研究性教学;五是追逐知识前沿的教学。54、理想的素质教育是怎样的? 答:第一,它涵盖了教育的所有方面。第二,它倡导在教育中第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第三,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第四,素质教育倡导的是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55、我们要消除对素质教育的哪几种误解?答:误解之一,把素质教育误解为非知识教育。误解之二,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误解之三,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升学教育。误解之四,把素质教育局限于课外活动。误解之五,素质教育有一种统一的标准模式。56、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什么?答:培养创新人才。57、怎样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答:第一,为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的校园文化。第二,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58、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答: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且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59、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 答: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水平高,讲课严谨、生动、有趣,作业量适度,教学效果好;师德高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能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并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爱生如子又不乏幽默、温和。60、人文主义的教育观是怎样的?答: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有★为复习复习重点) 一简答题★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参考答案:①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催化和激励作用;③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修正的作用;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2、列举中小学教师必须养成的职业道德习惯。参考答案:(答出6个习惯即可)①热情主动——教师走向成功必备的第一心态;②端正大方——教师形象塑造的基本要求;③规范得体——教师礼仪修养的基本要求;④宽容公正——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⑤沟通合作——教师与家长真诚交流的基本原则; ⑥双赢思维——教师之间协作的首要原则;⑦关注细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养成的重要习惯;⑧不断更新——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3、教师形象的塑造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参考答案:①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表形态;②举止: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③语言: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情绪合理等,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④礼仪:包括称谓、交谈、聆听、服饰、介绍等,是人际关系的杠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4、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参考答案:①对因村施教有正确恰当的理解;②公正的前提是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③有教育教学工作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④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⑤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5、教师在与家长交往中如何保持正确的合作态度?参考答案: ①谦虚和蔼。教师与家长是平等的,在交往时,应该谦虚和蔼、讲究礼貌,营造和蔼氛围,这样才能缩短双方的距离,家长才会敝开心扉。②尊重理解。不论家长的年龄大小、地位卑尊、文化高低,都尊重理解他们作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地位。决不能摆出教训人的架势。③一视同仁。对社会经济地比较低、家庭困难、有残疾的家长要富有同情心,对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比较高的家长不要阿谀奉承,更不能提出无理要求。6、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在宽容问题上正确对待自己。参考答案:①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愉快接受时,不强迫学生立刻接受;②多用商量的口吻,而不是用命令的口吻与学生交流;③不为了维护教师的“威信”而压制学生的意见;④积极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并能改变教师已作出的决定;⑤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自己的心境,约束自己的言行;⑥善于在实际行动中抑制消极情绪和冲动行为,自觉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7、在日常生活中,增进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细节有哪些?(写六条即可)参考答案:①理解别人;②注意小节;③信守诺言;④阐明期望;⑤诚恳正直;⑥勇于道歉。8、简述教师形象塑造的几个维度。(同第3小题)★9、简述教师道德教育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的重要作用。参考答案: ①能使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深刻理解教师所担负的社会职责和使命,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念;②能促进教师改善劳动态度,敬业爱生,形成良好的教风;③能提高教师的行为选择能力和心理素质;④能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业务素质★10、简述教师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体系。参考答案:教师道德教育具有丰富的内容和体系:①从横向看,教师道德教育包括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人格等内容;②从纵向看,教师道德教育包括教师职业原则、教师道德规范和教师道德范畴的规范体系。★11、什么是教师职业作风?人民教师应该树立哪些优良职业作风?参考答案: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指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人民教师应该树立以下优良职业作风:①实事求是、坚持真理;②工作积极,认真负责;③忠诚坦白,平等待人;④发扬民主、团结互助。★12、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①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②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 ③对工作的事业心与上进心;④获取成就的动机与欲望;⑤求知的欲望与兴趣;⑥对教育教学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能力。★13、简述教师自我更新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①身体:适当运动和营养保持健康;②精神:荡涤心灵尘埃;③心智:不要停止自我教育;④社会情感:历练待人处事之道。14、什么是教师德性?它有哪些表现?参考答案: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力的品质。教师德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其教师角色的品质;②道德意志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力量;③在教师对为师之道体验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准则。★15、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参考答案: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16、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存在哪些误区?参考答案:①利用家长;②排斥家长;③教师一言堂;④动辄向家长告状;⑤向家长推卸责任。 ★17、教师理解学生表现在哪些方面?(写六条即可)参考答案:①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的心态;②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决定班级的活动;③选择班干部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公开唱票;④尊重学生的意愿,而不是以教师的主观想法为中心;⑤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⑦给学生机会,给教师替意见;⑧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意见,多与学生沟通。★18、什么是教学姿态?它有哪些要求?参考答案:教学姿态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表情、手势和身姿。教态的一般要求:①站态要有安定感和力度;②要有优美的手势正确地表达感情,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 ③面部表情要丰富,但不能做作;④要用普通话教学,力求发音正确、语调流畅,抑扬顿挫。★    19、优秀教师有哪些主要特征?①    表现出热情。②   了解并跟上你专业领域的变化。③   搞好组织工作。④   积极地讲授。⑤   展现一种好的态度。⑥   建立一种有效地班级管理模式。⑦   制定好教学步骤。⑧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⑨   有效地提问能力。20、办公室里不受欢迎的行为有哪些?(写六条即可)参考答案:①拒绝帮助同事;②在办公室比家里还懒;③热衷于探听家事、隐私;④只“进”不“出”;⑤越级“控诉”(喜欢打小报告);⑥有好事儿不通报;⑦进出不互相告知;⑧常和一人“咬耳朵”。 21、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现实意义。参考答案:①可以为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良好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②可以改变以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即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当教师的传统旧观念;③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④可以吸引更多的素质较高的、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教师职业。22、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参考答案: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从发下三个方面来理解:①从教师职业特点来看,教师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都是人与人的关系,必然有道德;②同其他职业行为规范一样,教师的行为规范也可以分为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两种;③从教师的行为方式看,教师行为活动的职业意义与道德意义是交织的一起的,教师的“做事”与“做人”、教书与育人是联系在一起的。23、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同第1小题)24.教师与同事相处要注意哪些细节?参考答案:①自我欣赏要有限度;②孤独的人,不能满足于管好自己的“三分三”③真实地对待别人; ④让体态和眼神说出你的秘密;⑤要有包容和宽容的心态。25、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体现在哪里?参考答案:①不要用高高在上的眼光看待学生;②和小学生交流、交谈时要蹲下来保持平等;③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不凌驾于学生之上;④不发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掩饰自己,不带假面具;⑤理解教学相长的含义,具有向学生学习的意识和行为表现。★26、教师以情感人,乐于帮助学生的细节要求有哪些?参考答案:①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生动,有幽默感;②在讲课过程中,真诚流露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③会多介绍一些课本中没有的事情或问题,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自我;④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积极想办法去帮助解决;⑤学生有疑惑时,主动讯问,热情解答。27、教师课堂教学的目光分配应注意哪些问题?参考答案:①正确选择目光投放点:把目光中心放在倒数二三排的位置上,并兼顾其他;②加强目光巡视,消除“教学死角”;③用目光给予信号,控制学生的分心; ④提问和课堂讨论时,对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目光交流;⑤用目光制止学生的嬉笑打闹。28、看名片的要点有哪些?参考答案:①名片是否经过涂改;②名片是否印有住宅电话;③名片是否头衔林立;④名片上的座机号是否印有国家和地区代码。★29、列举富有积极心态的细节行为表现(写出六条即可)。参考答案:①昂首走路;②恰到好处地有力握手;③坐姿要不失身份;④运用手势表现你的进取精神;⑤声音做到诚挚自然,饱含信心与精力;⑥坦然的目光会增加你的信心;⑦坐在前排;⑧将你的步伐加快四分之一;⑨该认真时就全身心投入,该快乐时就开怀大笑;⑩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会说:这是我的错!★30、与人交往握手要注意那些细节?①    在上下级之间,应上级先伸出手后,下级才能接握。②    在长幼之间,应长辈先伸出手后,晚辈才能接握。③    在男女之间,应女方先伸出手后,男方才能接握。★31、简述教师的职业纪律?教师纪律就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制度、条例、守则。主要做到:①    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意识。②    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③    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 ④    从一点一滴做起。⑤    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二、辨析题★1、师德规范体系是由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三部分组成的。参考答案:①错误。②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三个领域。师德规范体系是由四种基本关系和三个基本层次组成。四种基本关系是: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其他教师及教师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三个基本层次是: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③所以,这个错误是把师德规范体系与社会道德体系混淆了。★2、教师道德评价的依据就是看教师的道德行为的动机。参考答案:①错误。②教师道德行为是道德激发的结果,动机的内容决定了行为的性质。只有怀着平等爱生之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善良动机,才能产生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行为。但是,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动机,还要考虑行为的效果,而且要更加检验教师教育实践及其取得的效果。只有考虑道德行为的实际效果,教师道德行为的评价才有现实意义。教师道德评价,必须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③所以,光看动机或光看效果,都是片面的。 ★3、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参考答案:①此言有一定道理。②惩罚绝不等于休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惩罚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不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而是一把双刃剑。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孩子犯了错,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③所以,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4、“作为一名教师就应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如对节假日补课不主动积极,那是师德低下的表现。”参考答案:①错误。②敬业爱岗是每位教师必须遵守的师德规范准则,奉献是一位优秀教师必备的情操。学校管理者要教师在节假日补课,这是侵占教师休息权的违法行为。对于管理者所要求的以侵权为前提的“奉献”,教师完全可以不接受,这不仅不是师德低下的表现,而是教师维护自己休息权的做法。③所以,奉献不应成为侵犯教师休息权的托辞。★5、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先进的教学机器,机器将要代替教师,学校要逐渐消亡。这种看法是否正确?阐述您的理由。参考答案 ①错误。②先进的教学机器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机器代替教师教学,只能说明教学手段的先进。但是,机器永远代替不了教师,因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人,教育学生不是制作统一的产品。更何况教学机器的设计和内容程序的编制需要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灵是不能用机器加工的,只有用教师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智慧去感染和熏陶。③所以,这种“学校消亡论”是错误的。★6、教师是“打火机”而不是“火柴”。参考答案:①    正确。②    比喻形象贴切,教师就像是打火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职业与时代发展要求教师不断的补充知识来应对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成为终身教育的典范。就像是打火机一样需要不断的“充电”来维持光和亮,无穷无尽的散发光与热。而火柴燃烧终有尽,却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做法不是新理念所提倡的。③所以,教师是“打火机”而不是“火柴”,这个比喻是正确的。7、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参考答案:①正确。 ②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各具不同思想情感的个体,教育进行过程中,情感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情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动力基础,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③所以,要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首先要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8、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参考答案:①错误。②教师是一种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的休息权不得随意剥夺,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但有的学校作出了教师必须无条件服从上旱读、晚自修、节假日辅导课的规定,否则作待岗处理,并将补课节数编入课表,与工资挂钩考核。学校管理者以“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为借口,用待岗办法来剥夺教师休息权,这种做法是错误的。③所以,侵犯教师的休息权是违法的行为。★9、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学生家长给教师送礼完全是正常的人之常情。参考答案:①错误。 ②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迎来送往,礼尚往来,实属人之常情。作为老师其人格、道德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把精力和心思放在培养学生上是教师应尽的义务,教好学生更是教师的责任,教师没有理由收受学生的礼物。然而,目前无论是中、高考发榜还是过节,各种谢师活动愈来愈火爆,档次也越谢越高,这是“庸俗”的做法,有悖于教师良好师德形象的树立。③学生家长给教师送礼,给学生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10、教师职业良心同教师权利相联系,并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参考答案①错误。②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履行义务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教育事业整体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责任感;教师在教育教学劳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③教师良心同教师义务密切联系,并从教师教育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11、师德行为的选择仅仅受外部条件的制约。参考答案:①错误。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不仅要爱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制约,主要包括社会历史条件、具体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道德观念与教师道德规范体系等;而且还要受到教师个人的主观内部条件的制约,诸如教师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个体的道德素质,教师个体能力素质等。尤其是教师的主观内部条件对于自身选择合乎道德的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③因此,“师德行为的选择仅仅受外部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片面的。★13、成功的事业,需要积极的心态。 参考答案:①正确。②积极的情绪是教师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内驱力,它能促进教师积极向上和赋予教学激情,能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师教育教学走向成功的基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微笑面对教育教学生活,要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认清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要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只有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自己从事的事业才会成功。③所以,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14、宗教教育是迷信活动,不能起到道德教育作用。参考答案:①    错误②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宗教信仰自由。而迷信是信仰鬼神,我们是要破除的。马丁.路德说:“今天我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我需要再跪上一小时。”祈祷不单是一个机械的责任,而是增加精神动力的源泉。人有了信仰就有了寄托,精神会变得丰富,心灵的尘埃也会等到荡涤。③所以,宗教教育也能起到道德教育作用。三、论述题★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请用师德教育的“双赢”协作原则,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参考答案:①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需要互惠的思考框架和心意。目的是为了获得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和资源,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式的竟争。双赢思维是教师之间协作的首要原则。②上述这段话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教师团队,其工作目标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同志关系。因此,全体教师必须本着双赢的思维,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任务。③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教辅人员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矛盾。但这是教育过程中的内部矛盾。对此教职工之间应当提倡同心同德、团结协作、敬业乐群精神,任何轻视、贬低别人的言行或不择手段地抬高自己是不道德的。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双赢思维原则,必须树立“人人互助是天堂”和“助人者自助”的理念。教师之间无论是在思想上、业务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自尊心,尊重对方的劳动,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学校。★2、学校教学过程中有哪些道德规范?为什么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⑴学校教学过程的道德规范有:(1)热爱学生,诲人不倦。(2)教书育人,为人师表。(3)钻研业务,认真施教。⑵“教书能人,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这是因为: ①教书育人是由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教师担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教书和育人两者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教书内含着育人,是育人的手段,而育人则是教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教书和育人是同一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可偏废。②教师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各个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教育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言教”,更要“身教”,只有这样,才会在学生心目中确立真实可靠的教育威信。★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为教师个人,如何缓解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参考答案: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缓解由于职业压力给自己带来和消极影响,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①培养豁达的人生观、高尚的价值观。学会面对现实,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来安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做到知足常乐,不自寻烦恼。②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事事以和为先,尊重关心他人的需要,注意避免因小事斤斤计较,多和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与沟通。③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学会理智、转移、幽默、升华、自慰、自控等,从而减缓由于职业压力所带来的对个体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④调整饮食起居,预防旱衰,不要用脑过度,避免劳逸失衡,保持身体健康,并拥有更多的年轻和身强力壮的时间。⑤劳逸结合。要注意劳心与劳力的结合,学会自我松驰;适当娱乐,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适当调整工作和竞争观念,合理安排好学习和工作时间。 ⑥调适婚姻生活,获得家庭幸福。留给夫妻独处的时间,夫妻双方理解、尊重和信任,共同承担家务劳动、教养子女的责任。(联系生活实际,酌情给分)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处理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三个层次的关系。参考答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三个层次的关系是: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其关系是:①理想层次着眼于从较高层次的理想状态对教师职业道德定位,它代表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对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高要求。②原则层次着眼于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角度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位,它既表达了现实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对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考虑到我国教师现有的师德水平以及如何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向更高层次迈进。③规则层次体现了对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底线要求,是每一个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职业伦理要求。这些要求一般直指教师的外显行为特征,有很强的观察性和操作性。教师职业道德规则通常采用否定式语言格式,以明确在教育工作中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采用和呈现的。(联系教育生活实际,酌情给分)★5、教师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特征有哪些?请联系实际分析它们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参考答案: ①教师要具有精细的观察力。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心理的内在原因,准确判断其行为的真实动机;才能知道学生对教材的领悟程度,判断出作业是独立完成的,还是抄袭的;才能分辨出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和引导。②教师要具有准确而敏捷的记忆力。教师记忆力的敏捷性,可以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和速度,还可以使教师熟记教材的内容和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流畅的教学和讲述。③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注意力。注意力的品质表现在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它常常需要教师把注意力指向不同的客体。善于分配注意力是从事复杂活动的前提,也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要求。教师具备了良好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就能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细节,在细节中展示自己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6、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试述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参考答案⑴教师道德教育的一般要求和目标: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平等: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公正:在与学生交往时,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以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由偏袒或歧视某些学生。民主: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或做出决定时,要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意愿和建议。⑵教师道德教育的较高要求和目标: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甘心情愿为学生操劳服务,细心爱护学生,从爱出发,以爱为归宿,这是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崇高境界。诲人不倦:对学生宽容,对事业有恒心,有持久不变的教育意志。(理论联系实际,酌情给分)7、试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参考答案在进一步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努力使广大教师做到:①要拥护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行。②要宣传普及科学知识;不宣扬封建迷信和歪理邪教活动。③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④要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不强制学生购买教学辅助材料,不向学生推销商品,不向学生和家长索要财物,不利用职务谋取私利。⑤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语言规范健康,行为举止文明礼貌;不赌博,不酗酒,言行不违反社会公德。⑥要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正确评价学生;不公开排列学生的考试名次,不单纯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⑦要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坚持进行家访,不指责、训斥学生家长。⑧要关心集体,尊重同事;不做有损集体荣誉和不利同心团结的事。8、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参考答案: ①终身学习的楷模;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和学习障碍的诊断者;③令人信任的心理医生;④课程设计的专家。⑤现代教育技术的行家,信息资源的提供者;⑥团体工作和团队沟通的专家;⑦独立研究、独立学习的指导者;⑧客观公正的评价者;⑨熟练的社会工作者;⑩预知未来社会需要的学者。9、联系社会现实,谈谈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共性有哪些?参考答案: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特点:①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②注意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以便于实施操作;③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④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⑵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①间接教育,全方位渗透;②将教师道德与责任义务教育融入“公民教育”与“公民责任”教育之中,培养学生首先是具有爱国精神和尽责尽义务和“公民”;③强调在道德实践中将师德规范内化为师德行为。 (联系社会实际,酌情给分)★10、结合社会实际,谈谈新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参考答案①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②“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④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结合社会实际,则酌情给分)11、谈谈我国古代传统的师德内涵中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参考答案:(小48--57)⑴我国古代传统的师德内涵中的优势:①教育开明;②教学民主;③学而不厌;④教人以正;⑤忠于教诲;⑥身正为范;⑦热爱学生;⑧安贫乐道;⑵我国古代传统的师德内涵中的不足:①教师道德教育目标的阶级局限;②教师道德教育思想的唯心主义缺陷; ③教师道德教育理论的非系统化缺失;★12、阐述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共性及其值得我们借鉴的启示。参考答案: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共性:①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②注意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以便于实施操作;③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④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2)值得我们借鉴的启示:①应重新建构以民主法制和公民义务为基础的师德规范;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从“理想”回归“现实”,从“高尚”走向“朴素”;③师德教育应从“灌输”转向“养成”;④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13、谈谈你对教师权利与义务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参考答案:①《教师法》第二章“权利和义务”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权利就是指教师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教师的义务就是指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② 用法律规定教师的权利,是保障教师顺利工作、正常生活和维护教师利益所不可缺少的手段;用法律规定教师的义务,是规范教师行为的必要手段。因此,教师除了享受国家宪法规定公民一般权利外还就享有教师的基本权利;同时,教师除了必须承担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一般义务外,还必须履行教师的基本职责。③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正确行使教师的权利和履行教师的义务。如,教师名义上虽然不具有行政权力,但他们在学生面前实际上是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的,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面前是弱势群体,教师不得滥用教师权力。教师的权力也要制约,从而使弱势群体利益不受侵犯。再如,教师享有休息权,但有的学校管理者作出了教师必须无条件服从上早读、晚自修、双休节假日补课的规定,否则作待岗处理。这就侵犯了教师休息权。因此,“质量”不应成为侵犯教师休息权的借口,“待岗”不应成为侵犯教师休息权势理由,“奉献”不应成为侵犯教师休息权的托辞。④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任何教师都不能只行使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当然也不能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14、谈谈教师如何从自身方面做好自我心理健康保护。(与第3题同)★15、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下列的问题。去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约有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据课题组负责人王加绵教授介绍,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左右,相比之下这次辽宁受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令人堪忧。对于心理存在障碍的原因,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工作太累”,其中37%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校长们则反映,如今上级的检查太多太滥。 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更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1)这些材料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信息?(2)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参考答案:⑴这些材料告诉我们教师心理问题很严重,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时候了。造成教师心理障碍的原因有诸如职称评定、末位淘汰、按绩取酬、工作繁重、教师自身期望和现实的差异等。⑵应对策略:首先,国家教育部门要通过对教师法和教师聘任制的修改,明确把心理健康作为中小学教师任聘资格的条件之一。其次,教师心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反映。因此,要从政策上、管理上采取尽可能为教师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第三,管理者要为教师排忧解难,努力为教师提供咨询和治疗,增加对教师的支持,改进学校的管理。第四,教师个人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在目前教师体制中,只有证实现实,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才能保持一种健康愉悦的心态。四、案例分析题★1、一位学生在班里丢了10元钱,班主任气不打一处来,让全班32名学生投票选“贼”,结果有2名学生入选。当2名学生要求拿出证据来,老师举起手中的选票:“这就是证据!”⑴班主任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⑵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样做?参考答案:⑴班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⑵分析:该班主任对于“班级里学生丢10元钱”事件,采取了学生“投票”选“贼”的办法,并以此作为证据来处理,这是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不仅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违反了教育法律法规,不仅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伤害,也有悖于教师的职业形象。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做到:①教师要模范遵守宪法及其他各项法律、法规,尤其是要带头遵守《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坚持德法并重,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符合法制的要求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②教师要学法、知法、懂法,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全面履行教师的义务和正确行使教师的权利,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校、学生和自己的合法权利。★2 、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同学们在上早读,书声朗朗。我刚到校,来到班上,手插在裤兜里,脸对着全班同学。这时,一个学生走进教室。我大声说:“××,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这事儿使我陷入深思。平时,一些看起来很细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没有重视,结果给了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课上,有的学生被叫到前边板演,写完后随手粉笔往台上一扔,没有轻轻地放回粉笔盒;小干部用教鞭敲击讲台面要同学安静下来……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我感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数十双眼睛好像数十面明澈澈的镜子,照得教师毫发毕现,不容你有丝毫的懈怠。⑴案例中,教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为什么?⑵案情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参考答案:⑴教师扮演了“学生楷模”的角色。⑵分析: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影响力和特殊的信任感,使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向师性”,他们会把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教师视为效法的模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都能给学生起奠基作用。案例中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注意小节,“自己也迟到了”、“随手扔粉笔”、“用教鞭敲击讲台面”等等,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给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教师在学生面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⑶启示:①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细节中,要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②教师是学生行为规范的代表,是学生效仿的楷模;教师要担当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角色;③教师的榜样作用,构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力”。教师要成为学生真正的楷模。3、高中历史课上,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神话的两段描述,然后,提问:“从这两段描述中,可以发现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神话有什么不同?” 学生甲回答:“希腊神话有比较完整的系统,而中国神话比较零散。” 教师点评道:“这位同学的回答很不完整,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 这时,甲同学羞得满脸通红,而班里则是一片宁静。 (1)教室里为什么会出现“一片宁静”?(2)请对老师的“点评”进行点评。参考答案:⑴教室里出现“一片宁静”的原因是教师的点评不仅伤害了甲同学的自尊心,而且也对其他同学产生了消极性的暗示,挫伤了他们踊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⑵相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高中生的自尊心更强,他们在课堂上能主动举手发言的并不多。应该说学生甲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总结出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神话的一个不同之处,是难能可贵的,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可是教师的点评,却是一种否定性的评价,挫伤了学生甲和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情况,如果教师换一种说法:“这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已经找到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神话和一个不同之处,很好。大家再想想,还有没有其它的不同之处?”这样的点评对甲同学是一种褒扬,也必然能激励其他学生继续思考,踊跃回答,课堂教学效果肯定要好得多。★4、2002年2月,美国一所中学28名学生在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时,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的材料,被任课女教师发现,判28名学生生物课得零分。他们还将面临留级的危险。在一些学生家长的抱怨和反对下,学校要求女教师提高学生的分数,女教师愤然辞职,学校有近一半的老师表示,如果学校要求老师改分数,他们也将辞职。教师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生物课的考试更为重要。社会上一些公司也要求学校公布这28 名学生的名单,以确保公司永远不录用这些不诚实的学生。⑴案情说明了什么道理?⑵那位女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参考答案:⑴案情说明了“诚实守信”教育的重要性。⑵分析:案例中,学生抄袭作业是不诚实的表现,应当予以教育。但是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育?面对一些学生家长和学校要求提高分数的压力,那位女教师愤然辞职,并得到了近一半老师的支持。这位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而且自己首先做到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不给学生加分数。这位教师不仅能自觉按教师道德要求行事,认真履行道德义务,而且还能敢于与违背教师道德的人和事作斗争,以强烈的道德责任感维护道德的严肃性和正义性,以自身正直的道德人格力量引导和感召学生和教师。⑶这位女教师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①诚实是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的起码品格。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我们应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教师的言行必须起示范作用,教育学生本分做人。③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是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③“教育学生成为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课的考试更为重要”。要让诚实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风气,必须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5 、在课间时,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不慎在厕所里弄得将裤子、鞋子上都是粪便。张老师给她脱掉满是粪便的裤子和鞋子,一遍遍给她清洗身体,并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当这位学生接过衣服的时候,两眼含着感激的泪水说:“张老师,您比妈妈还好。”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不知有多少次,她给呕吐的学生打扫脏物,给学生系裤子,擦鼻涕;又不知有多少次,她给学生买早餐,从家里端来开水,给学生服药,一连两个月给患眼病的学生上眼药,背着烫伤脚的学生上厕所,送回家。有多少家长拉着张老师的手说:“孩子交给您,我们心里踏实。”⑴请分析说明张老师担当的角色?⑵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角色的认识。参考答案⑴张老师扮演的是“家长代言人”的角色。⑵分析:案例中的张老师给学生清洗身体,洗净衣服,打扫脏物,而且经常给学生买菜送饭,送水送药,上学放学来回接送,真正做到了对学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爱戴。⑶认识:①教师与其他职业人员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教师要经常扮演慈母的角色。②从学生角度来说,中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很象对自己父母的态度,视教师为长辈,充满尊敬、依恋之情。从家长角度来说,他们已将管理、教育孩子的责任部分地移交教师,希望教师成为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指导者和释难者;同时也会要求子女听从教师的教诲。③教师对学生充满热情、希望和信心,不仅反映在学习上悉心指导,在生活和情感上无微不至关怀,而且还要反映在安全上给予保障。★6、某校一位学生期中物理考试成绩12 分,让学生自评时,该生给自己打了99分,于是老师在卷面上批示:“你去死!”指出该教师存在的错误,并进行原因分析和点评。参考答案:①这位教师犯了语言过失错。②案情中,这位教师认为,学生考试成绩很差,却自评打分很高,是公然做了手脚,不知羞耻;对老师是一种轻慢与冒犯,于是作出了“你去死”的不文明批示。这位教师有着强烈的“师道尊严”心态,学生稍有冒犯、怠慢就使教师出现冲过职业“底线”的不道德行为。现实中还有一种人际关系:教师训斥学生,同事以至家长往往认为老师是“为孩子好”,表示理解与宽容,使得失去监督、获得同情的。正是这种人际状况使我们有些教师惩罚批评学生时,随心所欲,甚至有恃无怨,以至变相体罚学生,这种行为应当予以纠正。★7、初中数学课上,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了规定的内容,老师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全班学生大声说:“听懂了。”老师又问:“谁还有没有听懂的地方,请说出来,老师再详细讲解一下。”张同学站起来怯生生地讲了不懂的问题,老师认真做了解答。最后,老师说:“记住,今后要专心听讲啊。”请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发表评价。参考答案:①按照新课程理念,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师的讲授,有听不懂的地方完全是正常的。 ②案情中,教师认为学生有疑问就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显然是武断的结论。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今后要专心听讲”,实际上是向全班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那就是学生有不懂的地方肯定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哪个学生原意戴上“不专心听讲”的帽子呢?学生有没有听懂的地方,本身就很难为情,是鼓足了勇气才向教师请教的。③教师的这句话,极有可能扼杀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自信;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再也不敢承认有“不懂”的地方了,这对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8、某班主任将一位调皮学生送到学校政教处,结果他的双手被手铐拷在了办公室窗户的铁棂上。请对学校政教处的做法阐述您的见解。参考答案:①案例中的教师以权冲“线”,是违法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严重的伤害。②政教处是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部门,按照正常的情况,应该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并积极与班主任取得协调,这是它的职责,也是职业的底线。案例中,政教处对待调皮学生不是采用耐心说服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而是用对待罪犯的方式进行处置,把学生拷在办公室窗户的铁棂上,这是对学生的合法权益的明目张胆地侵犯。他们把职责当成了权力,膨化“管”的手段,恃强凌弱,再加上歧视后进生的情绪化因素,便一时性起,无所顾忌,致使丧失了校规、校纪的约束力。③案情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职业的人必须承载起比普通人更多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社会的政治与法律也赋予了教师职业更多的权力和义务。教师心中要有职业“底线”。 ★9、天堂与地狱的差别一个基督徒问牧师天堂与地狱之间有什么差别,牧师把基督徒带到地狱,看到地狱里有一口巨大的盛满丰富食物的铁锅,地狱里的每个人都拿着一个长长的勺子去舀食物吃,但是勺子把太长,他们无法把食物送进自己嘴里,结果只能空着肚子饱受饥饿的煎熬,望锅兴叹。牧师又把基督徒带到地天堂,看到天堂里仍然是一口巨大的盛满食物的大锅,人们手上也拿着一个长长的勺子,但天堂的人们却没有饿着肚子,而是在享受着丰美的食物,其乐融融。为什么天堂的人这样快乐?原来天堂里的人用长勺彼此喂对方去吃!这就是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差别。(1)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哲理?(2)请您谈谈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参考答案:①这故事告诉我们要建立“双赢”的人际关系。②分析:故事通过“天堂”与“地狱”的差别的比较,提示了人际关系。我认为:首先,人人互助就是天堂。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需求互惠的思考框架和心意。双赢思维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和资源,而非你死我活的敌对式竞争。双赢思维鼓励我们共同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办法,是信息、力量、认可和报酬的分享。其次, 助人者自助!孤家寡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因而,一个人要想在自己的事业中取得成功,一定要广结善缘,乐于助人,在帮助别人获得成功的同时,自己也获得成功——达到“双赢”的功效!  ③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团队中教师必须本着双赢思维,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重任;双赢思维是教师之间协作的首要原则。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教师招聘复习内容全集一、 单项选择题1、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是(校内为主、校外为辅)2、被实施者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以外的课程是(空无课程)3、“理解”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懂)“模拟应用”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会),“巩固转化”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懂)4、“自我评价”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会学)27、优化选择这一层次水平所属于的台阶目标是(会学)43、“独立操作”这一层次水平所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会)31、领悟品格的最高层次水平是(价值的性格化)5、价值的性格化属于领悟品格的(最高层次)价值的概念化属于领悟品格的(第一层次)44、“体味”“偏爱”属于体验价值的层次是(第二层次)“反思”“接受”属于体验价值的层次是(第一层次)60、体验性目标的构成要素有反应、体验(领悟)45、兴趣的最高水平是(理趣)兴趣的第一层次水平是(乐趣)兴趣的第二水平是(志趣) 46、人内在体验的外在流露是(态度)6、知识与技能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7、将体验转化为理性概括,将理性认识转化为个性品格是(领悟品格)的教学目标。8、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是:内省性9、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国家课程)10、(闭卷百分制测验)不属于定性评价方法。11、参与多元互动的相关要素能够根据各自需求和预期目标体验各自状态,并对自身的行为能够反思,体验、调控,这反映了多元互动主体的:自主性12、多元互动的特征是()13、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异类异质互动)14、将散乱无序的信息联结成一个小故事加以记忆,这种信息储存的结构形式是(信息包)15信息提取中最佳的技术与方法是(直取法)、课题实验研究、专题研究所进行的教学研究评价属于(突破性评价)16、教育研究中使用最早的、最为广泛的方法是(观察法)17、以课改为核心内容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部上岗)18、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必备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 19、除自变量之外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是(无关变量)20、平实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是属于(互补性评价)21、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灵魂时(创新性原则)22、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师生互动)23、新课程在注重多种评价结合的基础上突出(形成性评价)24、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25、地方课程的研发主体是(本地课程专家)26、把过程和结果作为一个维度目标提出来体现出本次课改的(创新性)28、以制度化实现了的在学校中实施的课程属于(实际课程)29、实施课改后,基础教育的课程主体部分(综合课程)30、“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32、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品质是(体验性)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47、内省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33、新课程强调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34、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指出其进步趋势或问题,使其反思、校正、完善,这属于(形成性评价)35、在多元互动教学中,平等地双方都有作用与反作用,这反映了多元互动教学的(交互性) 36、顺化互动的特点有整体建构性和(主动适应性)37、师生互动的特点有启迪互动和(反差互动)38、信息编码的本质意义是通过编码掌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39、根据信息在其应用场中方向、位置为其编码所依据的是(空间线索)40、国家课程的研发主体是(课程专家)41、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活动属于(显性课程)42、结果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动态递升性)48、随堂听课属于(直接观察)49、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一般属于(总结性评价)50、在多元互动教学中,学生可以从不同起点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互动方式,这反映了多元互动教学的(建构性)51、同化互动特点有吸纳同化性和(探究提取性)52、师生的人际互动特点有反差互动和(启迪互动)53、学生个体的内部互动的特点是吸纳式互动、编码组合互动和(反思体验互动)54、根据信息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有序编码属于按照(逻辑顺序)55、从目的上看,学生终结性评价属于(水平性评价)56、教育科研选题和设计的生命是(科学性原则)57、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要求的古代著作是(学记)58、新课程强化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9、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61、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要求的古代教育家是(孔子)62、由控制条件的作用而导致的被试变化的结果是(因变量)63、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最高层次的基本特征是()64、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考虑课题应有一定的横向涵盖性和迁移性。这反映了教育科研选题时的(扩展性原则)65、指通过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部的积极因素与内动力,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与发展的教学策略是(赏识激励策略)66、学生自身眼耳舌身心的互动属于(个体内部加工)67、在信息存储时信息之结构关系呈种属关系、函数关系的存储形式是(信息网)68、平衡互动特点是衡动递升性和(交替循环性)69、在教学之初,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劣的评价属于(诊断性评价)70、独立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71、人对所经历过的事实的心理体验是(情感)72、对经历过的事实回顾、反思、体味、属于体验性目标所具有的特点的(反刍性)73、认同反映的第一水平是(顺从反应)7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所具有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75、成长记录袋属于(质性评价方法)76、以评价主体而言,新课程强调应以(自评为主)77、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同类异质互动)78、将良好的心态投入课堂之中,促进调节多元互动的态度和行为,以保证学懂。这是(认同教学的目标。)79、将相关信息按照一定顺序联结成窜输入脑库,这种信息结构存储形式为(信息连接)80、就是抓住相关事物的联结点或事物发展的线索,进行整体突破,整体推进的教学策略是(把手整合)81、研究者要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出发,全面考虑是否能取得预期成果,去恰当选题,这反映了教育科研的(可行性原则)82、预测思维策略的基本特点是()8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推广方针是(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二、 多向选择题1、新课程评价要求淡化(甄别)(选拔)功能。2、教育实验涉及的基本要素有(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3、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原则有(科学性)(需要性)(创新性)(可行性)(扩展性)原则。 4、 学生个体的内部互动的特点有(吸纳式互动)(编码组合互动)(反思体验互动)5、 体验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潜在性)(反刍性)(后摄调控性)6、 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课程包含的指定板块有(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7、 属于显性课程的(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活动)8、 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独特性)(敏锐性)(灵活性)(-)(整体性)9、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有多种(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学习形式)的组合:凭借已有知能理解消化新知,生成同化结构的个体互动。:10、同化互动特点(探究提取性)(吸纳同化性)11、一般思维应具有的品质为(广阔性)(流畅性)(深刻性)(批判性)12、下列属于隐性课程的是(师生关系)(校风)13、 创新发展的思维策略所包含的要素有创新(精神)(思维方法)(技法)14、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有(浓厚的问题意识)(多元化探究互动)(思辨的探究结论) 15、体验性构成的要素是(反应)(体验)(领悟)16、按照试验的目的、任务,我们可以把实验分为(探索性试验)(验证性试验)17、 贯彻教育科研选题的可行性原则需要考虑的条件有(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时机)••18、问题情境策略主要特点①情感冲击力强:•②内部驱动力强:③合作互动力强④整合建构力强19、案例研究的特点是(客观性)(典型性)(有效性)(灵活性)(综合性)20、中小学个案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21、合作性学习的品质有(诚实求真、和睦相处)(和谐互动、博采众长)(求同存异、共同发展)22、 教与学的调控策略具有的特点是(指向性)(融合性)(后)(完善性)⑵:23、教学互动要素主要包括(互动主体)(内容)(互动工具、)(互动方式)24、新课程结构的特点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25、下列属于质性评价的方法有(学习日记)(操行评语)(成长记录袋)(典型题例分析)(行为观察记录) 填空、1、 新课程的学习观强调培养未来的学生是(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充分发展)和(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学生。2、 创新思维的品质具有(独特性)(灵活性)(联动性)(敏锐性)和(---)3、 新课程的评价观强调发评价的(教育)功能。4、 新课程的价值可简单概括为(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6、 新课程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7、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行(弹性)课时制,而研究性学习方式一般融合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8、 新课程中芬克课程的实施宗旨是力求本学科课程为(教育人),为(人的整体发展服务)9、 新课程的知识观强调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还要掌握(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10、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范围是(幼儿园)(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11、新课程对教师考试评价提出两条明确规定(教师应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次)12、态度是人内在体验的(外在流露) 13、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14、课程资源开嘎利用的策略是(校内为主)(校外为辅)15、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16、综合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学科知识的(拼盘)17、新课程要求教师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18、信息的有序编码的线索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19、提取信息的策略有(①凭感觉提取即直取法)(②靠索引检索即检索法(③据结构提取即推理法)20、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上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21、新课程要求教师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2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23、新的分科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综合课程是双学科与多学科(融合沟通)课程形态•24、程序性目标的周期性动程是(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25、三维目标互动整合的基本形式有:(按序全对称互动整合)(按需非对称互动整合)(周期整合律动) 26、对亲自经历过的过程行为优化加工,在感情向理性过渡过程中以形成价值倾向,是(体验)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及教育策略新课程概念:新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内涵发展变化主要有六个趋势:进行独立的、主动的、(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课程内涵的偏颇与误区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科本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满堂灌。以偏概全,见物不见人,丧失了师生的经验资源。导致:七次课该没有根本突破,教师“教教材”学生知识过细,在社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2、把大纲、目标、计划当作课程。国成与结果割裂,忽视了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后果:写教案——倒教案,以完成教学进度为教学任务。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忽视了知识结构、理性结构对儿童成长发展的价值。从一个极端走向里一个极端。危害:影响学生个性智能的提升。4、不组织、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分类从课程开发、编制、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实际课程空无课程什么是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如: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课标与大纲区别①价值取向不同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而大纲着眼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学工作。②课程目标不同新课标规定,各门课程都要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而教学大纲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是单一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③课程结构不同课标规定,基础教育课改采用复合型课程结构,而大纲采用单一分科课程。④教与学的方式不同a新课标要求教学互动式,大纲是知识讲授式。b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在发展的方式,大纲指导下是被动接受式。⑤课程实施过程不同课标要求采用的是开放的、完整的复合型教学结构过程,而大纲则是封闭的、单一的学科课程教学结构过程⑥课程评价不同课标规定采取多元化评价,突出过程成长评价。而大纲采取一元化评价,一次考试、分数评价。⑦对教师素质要求角色要求不同课标要求教师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管理者,而不仅仅是知识讲授者,知识的搬运工,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素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的功能性基本要求。 地位、价值: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的灵魂、统帅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凭借已有知识经验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是每门课程教学中预设的要现实的结果性目标。(1)   学懂:水平要求:了解、理解、巩固转化。(2)   学会:水平要求:模拟运用、独立运用、灵活运用。(3)   会学:水平要求:优化选择、自我评价、认识品质。结果性目标的实施误区:①目标设定角度不对。②将知识与技能分割以求,出现单纯讲知识,机械训练的倾向。③目标设计缺乏层次性、外向性。低水平重复,无由易到难的水平要求,不能根据水平学生制定不同目标。④只有教师设计目标,学生不明确,不参与设计。⑤忽视知识生成,强调记忆学习过程与方法周期动程结构: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1)学中做:基本程序方法:尝试学习----群体学习----独立作业(2)做中学:基本程序方法:独立作业-----实践活动-----测评矫正。(3)反思调控:基本程序方法:测评矫正-----体验交流-----领悟品质程序性目标的实施误区 (1)  对“过程与方法”特点认识模糊,(2)把“过程与方法”割裂开来,(3)注重师教的“过程与方法”,忽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的立足点、着眼点有误。(4)“过程与方法”的共性与个性处理不当。(5)不知如何去寻找“过程与方法”与“知识与技能”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点、并把相关整合点的“过程与方法”清晰地概括出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指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态度行为与习惯。又称之为体验性目标。层次结构与水平要求1、认同反应:顺从反应——主动反应——满足反应2、体验价值:反思、接受某价值——体味、偏爱某价值——信奉、追求某价值3、领悟品格:价值概念化——价值综合化——价值性格化。体验性目标的实施误区:(1)  笼统泛化,缺乏层递性(2)体验对象与程序不明确(3)浅尝辄止,缺乏体悟概括课标、三维目标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①从书本就知识的讲析教学中跳出来,通过教学互动把三维目标纳入到智能建构、养成素质的整合发展的规则性教学活动之中。 ②强调学生亲历获取位知的学习过程,掌握知识产生、应用的程序与方法,突出了学会会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生长。教师备课、设计与实施教学是知识教学的欲设过程与学生行为变化的非欲设过程的完美结合与有机统一。③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个性智能结构生成与发展的优化与调空作用,突出了依靠学生内动力的挖掘、搬运、调动来培养学生素质。整合规律:①按序全对称互动整合②按需非对称互动整合(3)周期整合律***************************************************㈠、什么是新课程的价值观l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放到学校压倒一切的位置。把课程的甄别、选拔功能作为工具价值,为根本价值服务,放在从属地位。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完整的课程观。新课程价值观的分类体现l①知识观②学生观③学习观④教学观⑤评价观㈡、新课程的知识观P42l1、什么是知识?l知识是人们感知、改造、建设世界的经验与认识lllll①陈述性知识②程序性知识③策略性知识3、新课程的知识价值观 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掌握使其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学生亲历体悟所获得的知识,反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知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构成新课程知识体系。ll⑴学生亲历体悟所获得的知识⑵与时代发展相联系的知识,是创新性知识,也是最具吸引力的知识。⑶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1、新课程的学生观(培养什么样的学生)n⑴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n⑵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n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学生。n⑷全体发展的学生。n新课程怎样使不同差异学生都得到发展n⑴认识每一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n⑵教师要为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提高提供服务。n①珍视个性,尊重学生自由选择。n②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时空、机会。n③据学生内在需求和存在问题进行服务、指导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n①指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调控自我。n②指导学生进行个性智能建构。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新课程的学习观?n⑴“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施良方《学习论》) nn新课程的学习观n学习是学生在获取新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已有的知能结构)与间接经验(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同学与社会人的经验)互动、碰撞,引发心理变化、规范行为、生长能力、建构智能、养成素质。学习方式分类(6类)1、自主性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设计,自我获取,自我监控,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n自主学习方式的特征:n(1)主动性是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n(2)独立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n(3)体验性是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品质n(4)2、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指在学科课程领域内以选取某个问题为突破点,展开质疑,发现问题,分析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n3、合作性学习的方式指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个任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n合作学习能力的品质n(1)诚实求真是基本品质n(2)和谐互动,博采众长是核心品质 (3)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最佳品质4、nn体验学习方式,就是在老师组织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并对自己亲历事实进行反思、体味、研究、领悟的学习方式。⑴.审视历程,突出反思性。⑵.综合事实,突出探究性。⑶.体验特质,突出领悟性。⑷.调控自我,突出完善性。5、综合性学习方式,就是将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①.多种知识结构组合②.多种思维方式组合③.多种学习方式组合6、建构性学习内涵:学习者在与多种异构对象进行多元互动中,借助一定程序与方法,按照某一线索将获取的外部信息进行某种意义的内部结构重组的学习方式。2、特点⑴.突出了知识学习的内化与活化。按照程序与方法建构,突出知识内化形成能力,根据需求将程序灵活运用,用策略活化知识,提升能力品质。⑵.突出多元互动能力生成学生运用建构学习方式,要同多种课程要素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多元互动,促进了多元互动能力的生成。如生与师、生、家长、社会人、网民互动与教科书、与问题、与情境互动。 ⑶.突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智能建构。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可根据自己需求、个性优势选择合适于自己的方式进行独特的智能建构。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各人智能结构重心不同)补充:美国加德纳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知识。①.语言智能。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等深层次内涵的能力。如:影视主持人、记者、文学家等。②.逻辑—数学智能。人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如:数学家、科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微机程序、设计师等。③.空间智能: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等。④.身体运动智能:人巧妙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如: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手艺人等。⑤.音乐智能: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如:作曲家、乐师、乐器制造者、音乐评论家等。⑥.人际关系智能:能有效理解别人和人交往的能力。如教师、管理者、演员、政治活动家等。⑦.自我认识智能: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导引自己人生。如:心理学家、哲学家等。⑧.自然观察者智能: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形态,对物体变化观察分析,进行辨认和分类,形成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如:农民、生物学家、猎人、园艺师等。A、 ①、⑤与物体无关;B、⑥、⑦与人有关;C、②、③、④、⑧与物体相关3、正确对待接受的学习方式⑴.新课程反对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和掌握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6种学习方式。⑵.新课程并不完全反对接受的学习方式。教科书中的新知识,师生的经验、指导等课程资源应该虚心地主动的接受,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完全抛弃,抛弃批判的是单纯的被动接受;提倡的是开动脑筋,批判地吸收,倡导的是主动虚心地接受书本和别人的间接经验。新学习观体现的新理念:1、强调每个学生都要以良好的心态发掘自己的潜在智能,努力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独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去探究解决问题,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2、强调大胆尝试、勤于动手,学会通过“做中学”,通过亲历事实索取反思体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3、强调在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人的交往沟通、合作探究、团结拼搏中,进行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学会用合力提升自己,用合力促进共同发展。4、强调在自主互动中学会寻找事物整合点进行综合思维,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实现个性智能建构。 新课程的教学观新课程教学是教师、学生为主体进行多元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对课程实施、研发、建构、发展的创造性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自主进行个性化智能建构的过程。新教学观是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多元互动的教学观,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三条基本理念。(1).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新课程强调,要围绕课程的培养目标,将复合型的课程结构纳入到开放的创生发展的周期教学的良好循环轨道;师生在多元互动教学中,通过对学科课程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施、研发、转化、建构,创建适合学生发展、成长的完整课程文化。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交往沟通、互动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行智能建构的过程。根据课程目标和不同差异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互动教学中,提供足够的针对性服务,以帮助每个学生实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智能建构。师教与生学,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个性化智能建构。(3)多元互动的教学观新课程强调过程,注重通过“过程与方法” 的设计与实施,去生成情感,去获取知能,去养成素质与能力。注重过程方能实现学会,才能有好的结果。教师的教学旨在通过课程内容、新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与各种问题情境、与多种课程资源进行多角度、多样式的多元互动,以学会自主学习,促进自主发展。学会多元互动,才能处理好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关系。(4).新教学观的对联描述横批:互动出彩(两者的互动整合)上联: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中做”,学做教互动合一;(描写课堂教学特点)下联:先做后导,以做论导,导“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新旧教学观的主要区别(三方面)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方面:传统教学观是分离对立关系,课程由专家研制,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是专制一方;学校教学是被控制、支配一方;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新课程教学观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系,师生不仅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又是校本课程的研发主体。学校教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要灵活选择确定课程内容与过程方法——“教什么,怎么教”。2、教与学的关系方面: 传统教学观1、 目标:“教教材”,知识搬运。以知识传授,记忆积累为目标、对象,面向全班一刀切;2、 程序:先教后学,教了再学,师负责教,生负责学,重教轻学,教与学分离,学服从教,以教为中心;3、 方法:知识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为适应外需,为外力而学。新课程教学观1、 用教材教”教学生学会,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质为目标,面向学生个体、小组。2、 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先做后导,做中有导,学中做→做中学,教为学服务,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3、 多向传递、多元互动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适应满足内需,激发内动力。3、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方面:传统教学观:重结果,轻过程,强调结论性知识讲解、记忆、积累。新课程教学观:重过程,重体验,突出知能生长,强调学会——会学;突出学生亲历事实的反思体悟和个性化智能建构。新旧课程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对比(三方面)1、在备课行为方面:传统的教学行为 1、教学计划制定⑴教学重点,知识点概述。⑵教学内容进度安排。⑶活动措施2、备课方式⑴目的为课堂知识讲析做准备,以完成进度为目的,单边活动。⑵课前写教案—讲课备忘录,超周备课,知识搬家。⑶看参考,备课手册,写教案,备课组集体研究进度、重点、难点、作业等四统一。4、教学设计5、⑴目标设计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目的要求混在一起。面对全班学生,目标无层次,无针对性。单边预设。⑵过程设计以知识讲析为线索展开封闭的教的程序:注入式、练习式。⑶设计主体—教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行为1、教学计划制定⑴学期教学任务分析。⑵课程内容,活动进度安排。⑶教学检查、评价措施。⑷个人教学研究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研发项目课题。2、备课方式⑴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会学为目的,备教与学双边活动。⑵一条龙备课—课前、课中、课后备课。重学情分析指导—轮流合作备课—教师分备一个单元,各节同组一起交流讨论,个人再充实调整。⑶根据课标、预期目标和学生实际、独立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的方案。3、教学设计⑴三维目标设计 ,面对不同差异学生分类分层有针对性设计目标。⑵师教与生学双线对应设计。以学生学习及设计为主,预设与非预设结合,体现新课程复合型结构的开放性全程设计。体现多元互动,情境创设,问题探究,信息技术整合,合作研讨等方法。⑶师生合作设计。2、在教学行为方面:传统教学行为1、教学指向⑴教材知识—教教材⑵教学对象—不足全班1/3,教师面对全班讲—与个别学生一问一答串问串讲。多数学生陪座、陪听、陪看2、教学方式(1)、课堂封闭式⑵补差式⑶题海战—应考试⑷被动接受式3、教学过程方法⑴先讲后练,讲了简练先教后学,教了再学以教论学,学服从于教。⑵讲解—作业—考试,单一教学结构。新课程教学行为1、教学指向⑴用教材教→学生学会—会学,指向学生素质培养。⑵以个别指导、小组指导为主,指各不同差异的学生。2、教学方式⑴多元互动式(2)问题情境探究式⑶扬长式⑷自主选择合作活动式3、教学过程方法⑴先学后教,边学边导,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先做后导,边做边导,以做论导和谐发展⑵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复合型教学结构。在教学管理行为方面 传统教学观1、教学评价⑴内容:考什么,教什么。⑵指向:师考评生。⑶方式:量化评价,结果评价。⑷工具:考卷、评卷。⑸结果:一次考试成绩2、外压管理(1)三分教,七分管。⑵分数排队。新课标教学行为1、教学评价⑴三维目标整合发展评价教学。⑵师评生,生评师,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⑶过程评价为主,以鼓励评价为主。⑷开卷闭卷,活动记录,成长档案。⑸综合素质为主。2、自我管理为主⑴激发内动力。⑵组织学生自己订制度,订计划,自我检查,自我管理。教师角色的变化(1)由教书匠、讲授者、知识搬运工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管理者。(2)处理好讲与导的关系,引与做的关系。⑴不能不根据学生要求满堂灌,也不能放羊,放弃教师导的责任。要讲究讲、导时机,讲导在必讲必导之处,以学生学、做为主。⑵在参与中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相信学生,尊敬学生的创造性劳动。3、新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1)原有的口语表达,教具使用,三字一画基本功,显然已不能适应课改教学的需求。 (2)新的教学基本功⑴学会倾听;⑵学会诱导;⑶学会沟通;⑷学会合作;⑸学会评价;⑹学会研究;⑺学会体验;⑻学会建构;⑼学会管理;⑽学会创新。没有这些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基本功,就胜任不了课改教学工作。新课程的评价观1、新的评价观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淡化甄别选拔功能,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与成长。2、评价的基本原则。⑴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⑵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⑶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肯定性评价为主。⑷自我评价与他评互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⑸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3、课程评价中的误区(1)   以偏盖全的考分评价。片追,应试分数衡量好坏顽疾。(高利害)——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只是要放在适当位置。不以评价结果排队与奖励挂钩。(2)   批评指责多,赏识激励少。 (3)   卷分析,质量评析,对答案。(4)   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评价缺乏评价标准。(5)   评价单一,评价信度不高(6)   评价形式化,绝对化。表扬滥用,使评价无价值。“很好”,“非常好”。新课程的评价理念⑴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调控发展功能,着眼于促进被评价者更好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要求。⑵新课程评价重视综合、关注差异,突出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取向多元化。在综合全面评价基础上,要尊重个性发展的差异和独特价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⑶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新课程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把甄别选拔功能放到压倒一切的位置。作为教育评价根本取向,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的弊端。突出能力考察和综合素质评价。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十个)一、•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1、定义: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多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结构的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掌握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自主建构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多元互动教学之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2、多元互动的基础知识q(1)自然互动——教学互动——多元互动多主体、多指标、多方位、角度、多形式。q⑵教学互动要素:互动主体、内容(互动点)、互动工具、互动方式等q⑶多元互动特征:围绕目标,规则性互动教学3、多元互动基本特征:q。q交互性:互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q整体性:在开放的多元互动中,指导学生认识互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其交叉点,渗透点,整合点,以求互动的整体效果。q建构性:指导学生在各自起点上,根据各自的互动进展生成或建构各自的智能结构。4、多元互动的运作方式(1)学生对教科书、信息资料、对环境的同化互动:凭借已有知能理解消化新知,生成同化结构的个体互动。特点:①探究提取性,②吸纳同化性方式:同化互动是正向多元互动。(2)环境、教科书对学生的顺化互动:指教材、环境对学生的同化结构进行改造、重组性多元互动特点:①改造适应性:②整合建构性:方式:逆向多元互动。 (3)、循环递升的平衡互动由学生向教材、环境、新知进行正向同化运动,再由教材,环境、新知向经过同化互动的学生进行逆向顺化互动。在同化互动与顺化互动互逆交替进行的完整过程中,促使学生个性智能结构由原有水平向新的水平递升特点:①交替循环性;②衡动递升性。方式:周期台阶递升多元互动。(4)学生与师生的人际互动教师指导下,围绕共同教学目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学习经验、体会的沟通互动。⑴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异类异质互动特点反差互动启迪互动⑵学生互动是同类异质互动特点合作研讨式互动交流分享式互动(5)学生个体的内部互动特点吸纳式互动编码组合互动反思体验互动多元互动的三大教学策略:(1)掌握衡动递升互动律(2)学会资助合作探究的谐动探究(3)学会在多元互动的循环流程中,寻找三维目标的交叉点,联结点,渗透点和整合点。********************* 二、问题情境策略1、定义:指借助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规则与技巧。具体地说,就是把知识渗透到奇妙有趣、引人入胜的情境之中,指导学生通过情境感化、问题激趣、矛盾解决去获取知识,从而树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探究能力。2、问题情境的类型:••(1)真实情境:•(2)虚拟情境:•(3)想象情境:••3、问题情境策略有那些主要特点?(新课程为什么特别倡导问题情境策略?)•①情感冲击力强:•②内部驱动力强:③合作互动力强④整合建构力强4、掌握问题情境策略要处理好哪几个关系?(1)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学生个性需求的关系。①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就要思考情境中哪些问题从哪些角度可以满足哪些学生的个性需求。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学会比较分析筛选适合于自己的问题,学会把问题解决需要的知识、条件与个人现有知能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距,确定目标。③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差距、目标来设计实施程序与方法。案例:母亲帮儿子选兴趣活动小组。(2)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环境需求的关系。 选择与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适合现实环境的需求;环境的优化需求;生态发展对人的需求;社会交往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人文精神对人的需求;人的生命质量、生活方式对人的需求。(3)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课标教材的关系。问题情境创设与选择要符合课标、教材的基本规定和编排意图。5、情境教学策略实施中存在问题:A、创设情境只起过渡作用,费时费力。B、电脑课件、创设真实情境,热热闹闹,满满当当,学生思考领悟、与时间少。C、对情境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三、信息运用策略1、定义: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提取信息的基本规则及运用方法、技巧,提高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意义: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增强见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水平,了解行情,找准定位,促进发展。2、信息运用策略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提取三个基本程序,也可称之为三个分策略。掌握搜集信息的基本程序:•及时分类收集——按需定向收集___比较分析分类学习搜集信息的技术方法••①标记法②笔记法③卡片法④搜寻法⑤剪贴法⑥库存法 信息处理的基本程序:•思维加工__有序编码_______结构储存•①信息的思维加工•信息背景分析质、价分析应用场分析反思体悟•②信息的有序编码(掌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繁化简)•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编码——据兴趣需求定•③信息的结构储存•信息包信息呈模块结构•信息链信息呈线型结构•信息网信息呈网络结构提取信息的策略。••①凭感觉提取江西鸣鹤镇小学,神算子•②靠索引检索查字典、图书借阅。•③据结构提取两师进修大本外国文学考试对比3、老师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运用信息策略?这里强调4点:一、发掘隐含信息。第二认识错误信息第三反思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体悟、认识自己信息运用的优势和信息应用的程序方法。第四归纳本节获得各种信息形成信息结构。以便于结构输入、结构储存和结构提取。 ***********************四、合作探究的策略1、定义:就是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谋求高效合作,共生共创,协调发展的互动规则与技巧。2、基本特点1、以项目探究为线索,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2、以个动与谐动的转换统帅整个过程3、在开放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会个性智能建构。3、有人以为合作探究就是遇到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几分钟,这种认识对吗?为什么?这种认识不完全对,上课遇到问题分组研讨是合作探究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合作探究的全部。合作探究还包括主题活动中的分组探究和课题研究中的分组活动等。合作探究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共事的能力,合作探究与资源分享能力4、合作探究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1)参与面小,讨论不起来,总是程度好的学生主宰发言。对策:⑴讨论前,让个人做好讨论准备,每个人都有话可说。⑵讨论中,组长要尽可能给有差异学生参与的机会,说自己的思考意见,给别人提建议,或点评或补充。⑶讨论后,鼓励说反思体验,或代表小组在全班作交流发言,让优生作补充发言。⑷探究的问题分出层次难易,让不同差异学生有所选择。或干脆放手让其自由选择。对感兴趣的问题肯定积极参与。 (2)探究过程自流化,放了羊。对策:⑴指导学生合理分工,选择感兴趣的问题;⑵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常识交待,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⑶抓住时机,诱导思考方向,思维方法等。(3)探究过程不完整,形不成律动。对策:⑴指导学生在个动a—谐动a—个动b谐动探究律动中认识每一动的意义价值,和局部与整体关系。⑵在律动中,师生一般注重“谐动”—研讨探究互动。对于个动a——个动b忽视。要指导学生做好个动b即对个动a与谐动a交替互动过程的反思—体验,整合建构,这是收获程序,这个程序抓好了,反过来能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高质量参与个动a与谐动a,使合作探究形成规律性良性循环。*************************五、把手整合策略1、定义:就是抓住相关事物的联结点或事物发展的线索,进行整体突破,整体推进的教学策略。其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突破能力、综合建构能力和整体发展能力2、把手整合策略的特点⑴贯穿性强。⑵整体着眼,线索入手。强调了整体—线索—整体的过程特点和思维特点。⑶同点整合,一举多得。强调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高效益。 3、程序与方法:寻找把手——整合设计与实施——反思体验与整合建构***********************六、赏识激励策略,指通过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部的积极因素与内动力,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与发展的规则与技巧。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进取能力。2、特点(1)以心灵沟通激活学生的内心需求(2)用内部正因素战胜负因素,调动各种因素。3、程序方法(1)感受学生,把握需求(2)赏识激励、开发内力(3)提供机会发展内力************************七、教学评价策略就是以课程目标规定要求为标准,灵活应用教学评价原则、过程与方法,力求取得理想教学效益的规则与技巧。教学评价策略的应用原则P185***************八、教与学的调控策略,就是对教学心态、情绪、方式、行为,针对性地进行调节、控制、监测、比较、矫正、完善的规则与技巧。九、时间运筹策略,就是充分利用时间,科学分配和管理时,在可能支配的时间内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的策略。 基本策略要求•1、学会把自己的发展目标调控到最佳值。•2、学会把情绪迅速调整到最佳状态。•3、学会把优势因素调整组合到最佳结构。•4、学会善于通过多元反馈看自己。十、复习应考策略有序复习四步复习法¡(1)自拟自答,自测自评深入理解全面复习。¡(2)结构概括,以纲带目系统建构,浓缩把握。¡(3)谐动探究,重点突破。以合作复习为主¡(4)互考互评,反思体悟***********************提示:§重点掌握启发诱导、双向互动、区别比较多元化、融通建构、灵活应变、创新思维本章重点§案例研究的策略行动研究的策略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策略§新课标的研究附录:新课程的政策性规定与导向性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为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颁布的文件。是为了贯彻国务院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两个文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心脏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体体现了新课程的各项政策性规定与导向性要求。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一)  课程的实施范围(1)幼儿园;(2)义务教育(指小学和初中);(3)普通高中教育。(二)  新课程的指导思想(1)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2)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三)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具体化为八条培养目标(1-4讲政治素质、5-6讲文化素质、7讲身体和心理素质、8讲审美素质),中小学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应以这4各方面八条为标准。这是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弄清楚的。1、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8、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四)  新课程的具体改革目标1、课程功能的改革目标。(提出三维目标)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现在: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2、课程结构的改革目标。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现在: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经验课程l       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均衡性:指课程设置层面上的均衡(课程类型、内容、课时的比例合理)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均衡(各门课程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综合性:指学科内综合、学科间综合、实践活动大综合。选择性:指课程类型多样,可灵活进行选择。3、课程内容的改革目标。过去:难、繁、偏、旧、注重书本知识现在:注重学生兴趣和经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学教方式的改革目标。过去:教:灌输式学:接受式现在:教:多元互动教学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反思体验整合建构学习方式学教方式的改革是学生整体素质生成的根本途径5、课程评价改革目标。过去:注重学业成绩强调甄别、选拔功能现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6课程管理的改革目标。过去:国家集中管理现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简政放权)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序:新课程理论(一)新课程与教师(二)新课程与学生(三)新课程下的课程(四)新课程与评价(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八)新课程本身(九)新课程主要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十)新课程新理念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复习题序:新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在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2)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3)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5)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6)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如何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2)各门课程渗透德育。(3)设置综合课程为必修课。对新课程改革要坚持哪几项推进策略?(1)从调查研究入手,做好理论准备。(2)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建立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5)坚持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课程运行机制。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如何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一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1)学生观。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具有补决定的一面;要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具有未完成性,具有丰富的潜能。 (2)发展观。各科课程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3)知识观。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致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4)课程观。课程必须与生活世界匹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学习过程,把学习当做生活的一种需要。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资料: 4439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