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常青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诗歌的情感意象,进而体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技巧。《沁园春•长沙》是现代人沿用古诗格律创作的杰出之作。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地体现在情与景的交融上。“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词的上片缘情择景,借助于山、林、船、鹰、鱼以及万物蓬勃旺盛之物象,抒写“问”谁主的豪情。词的下片虽重在忆事抒情,但情中含景,“浪遏飞舟”的画面,则用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主沉浮”的凌云壮志。因而,读懂这首词须从古诗词的特点入手,从解读古读词的品悟入手,将其作为一首古诗来教,否则,仅作思想解读,学生无从理解,只会冷漠对之。《沁园春•长沙》是背景深厚主题深刻的宏大之作。特定的作词背景决定了特定的作词动机,诠释着上片的“看”与“问”,下片的“忆”与“答”。远离那个时代的高中生,不弄清背景,将不知词中所云,诸如“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寓意,“主沉浮”的所指,“万户侯”的所代等等。因而,教此文,宜适度提供相关背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能力,自我发现,感知其宏大主题,否则,轻描淡写地走过场,难以得到其丰厚的东西。《沁园春•长沙》是抒发雄图伟略的豪迈之作。无论是问“谁主沉浮”的博大胸怀,还是“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英武豪气,或是“浪遏飞舟”的凌云壮志,无不体现了词人以天下为已任,改造旧世界的大抱负。词人后来的丰功伟业,正是基于年轻时的壮志激励。常言道:少年无大志,一生难作为。而如今,青年学生不缺才识,不缺机遇,缺的正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宏志,缺的是到中流击水,做中流砥柱的豪气。学这首词,首要的是接受老一辈革命家的励志感染,鼓荡起青年学生的豪气,激发他们进入高中伊始就敢做梦,做大梦,为未来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到中流击水”。因而,教这首词重在怡情励志,不必深究复杂历史,毋需字字到位。学情分析:
《沁园春·长沙》文字并不艰涩,学生理解应该不成问题。但是由于他们诗词诵读量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积累少,想象联想能力和感悟能力较差,往往不能在阅读中充分展开联想想象,真切地感受形象;不能在联想比照中领悟意蕴,获得较为丰富深刻的启示。审美,也是学生的弱项。对美的的享受和熏陶,不仅仅局限于有感于心,更重要的是表于言,才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本词的意象意境,体会、理解词中抒发的革命豪情,理解鉴赏本词情景交融的特点。2、学习鉴赏意象选择、着色及意境营造的技巧,鉴赏本词炼词炼句的妙处。3、熟读背诵,准确默写,写出感想,积淀素养。教学重点:感受本词的意象意境,体会、理解词中抒发的革命豪情,理解鉴赏本词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教学方法:朗诵背诵,想象描述,引领示范。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四季更新替,万象更新,总能给人带给人们熟悉而又新鲜的感受,调动人们的情思,引发人们对人生、社会意蕴的思考。面对秋天这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产生过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我们读过的就有“万里悲秋常作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等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秋天给了一代伟人怎样的感受和思考,他又是用怎样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怀的。二、阅读贯通词意
教师启发:这首词内容是现代的,但形式却是传统的。由于字数、句式、押韵、平仄等限制,语言表达上常常出现省略和跳跃。结合注释阅读全词,根据语境补充省略内容,调整句式,贯通词意。三、朗读联想感受教师启发: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唤起自己的联想想象,让诗词中描写的画面浮现在眼前。请根据词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边读边展开联想想象,让词中描写的景物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画面,展示给大家。教师示范:深秋季节,秋风飒飒,带着清爽和寒意。我独自站在橘子洲上,沐浴在这浓浓到秋意中。远处山峰层层叠叠,枫林披覆,一片火红,脚下江水悠悠,碧绿清澈;江面白帆点点,万船竞发,岸边浅水,鱼群倏然而来,猝然而去;天空一碧如洗,白云悠悠,雄鹰舒展健捷的翅膀,划过蓝天,击穿白云。啊!在这深秋里,万事万物都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这寥廓的充满盎然生机的天地宇宙,让我情思涌动,浮想联翩,让我激昂慷慨,引我深思。这广袤旷远的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变化?此刻,往昔多少不平凡的岁月,涌上心头,这岳麓山畔,这橘子洲头,这湘江岸边曾留下自己和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矫健的身影。那时我们正当青春年少,英姿勃发,豪情万丈。大家满怀一腔热血,谈古论今,褒贬时事,评品人物,纵比挥洒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视高官厚禄为粪土。还记得吗?多少次大家跃身江流,击水踏浪,掀起的波涛阻挡住了飞速前进的航船!四、思考梳理,整体感悟教师启发:古往今来,多少人对着高天淡云、秋风落叶,敞开自己的怀抱,抒发悠悠的情思。但“秋”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但是我们读了《沁园春长沙》却获得一种异于前人的感受。请大家谈谈自己感受到的思想情怀,梳理一下上下阕诗人感情的流动变化。学生发言:
这首词一扫愁云惨雾,给人别开生面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但没有一点点萧瑟寂寞的伤感,反而给人以激励和鼓舞,催人积极向上,力量倍增。诗人眼界卓异,思虑高远,志向宏大,所以能超越四季,超越一般情怀,能对“寒”而不觉冷。他看到的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大好河山,唤起的是清春挥洒的记忆,是扭转乾坤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诗人伫“立”橘子洲头,“看”到万类霜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进而思考发“问”—谁主大地沉浮?然后回“忆”峥嵘岁月,提醒大家曾“记”否,含蓄地回答了我们这些有志青年能主宰中国的命运。“立”“看”“问”“忆”“记”,构成了整首词起承转合、跌宕起伏的思路和节奏。五、分析体会,鉴赏意象意境1、教师启发:秋天的主色调是萧瑟的,对球伤怀的诗文,常选取“西风”“枯草”“黄叶”“寒蝉”“暮鸦”之类的景象,营造出落寞萧瑟的意境。但秋色并不完全是“衰枯”的,不同的情怀,不同的视角,会摄取不同的景物,组合营造出感人的意境,来寄予个性鲜明的思考感受。请大家思考,诗人从万千秋色中,选择了什么样的意象,赋予了怎样的形态色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来抒发青春豪迈的激情?教师示范:“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句,诗人不着眼于一草一木,而是选择有大气象的“山”“林”两个意象。“山”着一数词“万”,写出了群山起伏、远近高低错叠得景象;着“红”色,又加程度副词“遍”字,描摹出了一个群山赤红似火,蒸腾热烈的意境。万木为林,以“层”限制,写出了树木随山势起伏而远近上下的形态;“染”字秋叶经霜变红的均匀鲜艳,副词“尽”,表示了远远近近、里里外外的普遍程度。山林一体,境界阔大,让人游目骋怀。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和一组意象,理解分析其形态、色彩、神韵,体会其中的情绪意蕴。学生鉴赏:“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由远望转为俯视,选择江水和航船这两个意象。“漫”,字义为满,不是撷取一朵浪花一轮涟漪,而是放眼湘江整体;着色碧绿,用副词“透’,突出深浅远近江水碧绿澄明的光与色。写“舸”用数词“百”,用动词“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象,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选择“鹰”“鱼”两个意象,从天空到水底,勾勒出辽阔的空间。“击”写出雄鹰翱翔的力量和敏捷;“翔”,写出鱼在水中游动的活跃和自由。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的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娇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组意象,描绘出同学少年关注国家大事、干预形势发展的英姿。“江山”一词,赋予国家以具体形象;“指点”,把评论褒贬变成可见可闻的画面;激浊扬清简缩为“激扬”,表现出他们把自己的爱憎褒贬挥洒成激昂慷慨的文章,以褒善除恶扭转乾坤的气概;“粪土”突出了志向高远的青年的超拔和卓越。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阐释,答案不求统一,但教师要引导切合作者写作目的。六、鉴赏并总结意象选择和意境营造教师启发:“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内容。“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现在让我们走出意境,从作者选择意象的角度和意象展开组合的方法等方面,鉴赏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教师示范: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学生鉴赏:《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七、熟读背诵,吸收运用:教师启发:读毛泽东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令人倍受鼓舞。有人读这首诗后,感而为诗:“湘江北去楚云留,一水中分橘子洲。同学少年皆不贱,独看鹰隼击高秋。”。我们可借助诗中意蕴,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示范:湘江无尽千古秋,霜风叶落几多愁。少年挥斥一指点,碧波万丈遏飞舟。学生写作:(略)布置作业:背诵《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应注重对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假如这堂课我具体先看翻译,重要字词疏通,逐句分析课文内容,简介作者,讲解时代背景,那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我想那肯定是同学们认真做笔记,认真朗读字音,一点都体现不出对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的理念告诉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虽然这节课只有45分钟,但对同学们来说绝不是短暂的,他们的语言和思维都得到了质的飞跃。2、积极创建新的学习模式。
要想理解文章的精神内涵,就是要抓住要点,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从关键点入手,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性阅读,充分发挥其想象、联想,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自主思维习惯,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当然,这些要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逐渐加以体现。3、重视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这节课的重点,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诗词语言,结合想像、联想,领会诗歌深远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4、重视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发挥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既体现在对整节课的设计中,也体现在学习过程展开后对学生无形而切实的帮助中。(此文获甘肃省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