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片段赏析一、体会诗歌描绘的意象“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那么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这首词不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这首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word.zl-
--这首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那么更应别具匠心。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作者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得意。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那么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word.zl-
--这首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诗词中的意境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表达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比照、衬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在?沁园春•?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发奋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诗词意象的辐射,即在群体意象中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仍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那么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那么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呵!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一、把握诗歌的在脉络,理解景中寓情的表现手法-.word.zl-
--这首词不是普通词人的词作,它表达着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伟大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词的上阕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诗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万人皆悲的秋景,在革命家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词的下阕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答复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集中描写了主宰生命的青年革命家的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激情洋溢。王国维曾经说过:“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伟人赋自然之景以深刻的哲理,在“万类霜天竟自由〞中提醒了在斗争中求生存的自然规律。面对壮阔的风光,联想现实,由“怅〞到“问〞,引导人们从大自然的主宰进而思索人类的主宰,含蓄、深刻且耐人寻味,发人深思。重点剖析-.word.zl-
--一、怎样理解?沁园春•?中“看〞字和“忆〞字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解析:“看〞和“忆〞这两个字属于领字,起到统领下文的作用。在词的上阕,一个“看〞字领起后文七句,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在这里,有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有近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有仰望“鹰击长空〞,有俯视“鱼翔浅底〞。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展描写,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特别是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子扩展到了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的蓬勃活泼、发奋自强的情状,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这首诗的下阕,一个“忆〞字与词的一开头“独立寒秋〞遥相照应,同时又领起下面七句。诗人用高度概括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流露出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无限思念。二、怎样准确理解的一些关键性句子的含义?-.word.zl-
--解析:这里所说的关键性句子是指在词中最能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化全词主旨的词句。例如,?沁园春•?:“怅寥廓,问苍茫,谁主沉浮?〞要准确地理解这三句的深刻含义,还需要我们借助于上下文的联系来理解。这三句是在上文写景根底上直抒胸臆,诗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风光,不禁触景生情,很自然地要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从而进入深沉的思考,提出“谁是的主宰〞的问题。联系当时的形势,人们自然很快想起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至于答案,我们还需要联系词的最后几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几句以作结,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答复,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之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运命前途的大任。三、?沁园春•?上下阕有什么在联系?解析: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勃勃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地答复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一、本词的语言有何特色?解析:本词在语言方面,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那么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风光。“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透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那么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在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word.zl-
---.word.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