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沁园春·长沙1.理解和领会诗歌的内容与主题。2.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3.分析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1.了解雪莱的艺术构思、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以得到思维发展与提升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题,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3.分析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1.诗歌中云雀的形象意义。2.诗歌的主题与诗人的观点态度。3.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一、阅读理解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全诗二十一节。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全诗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七节):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是对云雀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第二部分(第八至第九节):诗人借助云雀歌声宣扬了的神圣使命:“唤醒同情”。第三部分(第十至第十二节):诗人通过对比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明朗、清新、欢悦。第四部分:(第十三节到第十五节)探讨美的根源,呼应第一节的“欢乐的精灵”。第五部分:(第十六节到第十七节)诗人解读能够始终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第六部分:(第十八节到第二十一节)诗人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的一面和人的不幸。二、鉴赏评价《致云雀》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
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1.诗歌中的云雀是怎样的形象?探究:诗中云雀的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2.诗歌中的云雀的形象象征着什么?探究: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3.诗歌有什么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探究: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
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一、课内阅读1.《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表达了怎样的抱负?明确:雪莱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2.诗歌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这是一首抒情诗,据雪莱夫人回忆,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3.诗人对云雀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和赞美?明确: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诗人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诗人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表达了诗人的美学观点,他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是直接从心灵深处涌现的思想激情和形象。4.诗人在第二节写出了云雀怎样的姿态?明确:优美轻盈的美丽美妙的姿态。这节是全诗写得最美的一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5.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歌颂云雀?明确: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二、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鲜明强烈的视觉印象和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应该是美丽的母亲。答案1.D【解析】整首诗中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2.D【解析】现代诗诗意较为含蓄,注意分析诗中的内容,找到情感的载体。诗题“金黄的稻束”已点明诗歌所塑造的中心形象;“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是给“稻束”的拟人化的特写,可见“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一句中的主体,应是“稻束”。(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醉汉非马注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注】非马:台湾诗人,祖籍广东,1948年离开大陆到台湾。1.艾青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你如何理解诗中“醉汉”的形象?他因何而醉?答:2.“我正努力向您走来”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结合整篇诗歌来理解“努力”一词的含义。答:【答案】1.诗中的“醉汉”不是一般意义的酗酒的人,而是一位天涯断肠人,他思念故乡,渴盼亲人,乡愁折腾得他如痴如醉。【解析】“醉汉”的形象特点可结合注释和诗歌内容来把握。据注释和内容可知:诗歌以醉汉喻乡愁盈怀之人,是一首抒发思乡情感的诗作。【答案】2.表现了作者对回归故乡和祖国的期盼和向往;“努力”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无
限热爱,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忆母情深、思乡情切的执着,期待着早日团圆的虔诚。【解析】可结合“短短的巷子”被走成了“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的步履的艺术夸张,理解归心似箭的游子的心境。三、拓展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综观近年来国内的影视创作,数量居高不下,质量也日渐提高。然而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好的作品。诸如抗日神剧类,其极端的恶搞和戏谑历史,可谓“罪莫大焉”。毫不避讳地说,抗日神剧折射出的就是创作者的“三观”不正,导致其艺术水准的不达标。如此创作,实难引导观众人心向善、志趣向上、精神向高。创作者自毁“三观”,然后再去毁他人“三观”,不但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更令文艺工作者被损坏了基本操守。影视作品特别是军事题材创作只有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方面实现彻底的突破,方可赢取可观的成绩。(),它的压力就在于如何在历史原型与现实艺术表达之间架起符合观众共同审美的桥梁,如何处理场面、镜头情节、立意和人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带给观众理性价值判断。影视创作理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理应给观众提供正向引导和现实教育。因此,做好必修课,练好基本功,多出有实力、见功底的作品,方是正道。一方面,创作者需要自我修炼,作品也需要反复打磨;另一方面,出版发行部门需要强化审鉴监管,提高准入门槛,把好出入口关。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各种类型风云际会、各种作品的创作活跃期,做好审美甄别和良莠区分,去芜存精,正向引导,这应是。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光怪陆离相得益彰熙熙攘攘当务之急B.琳琅满目相得益彰纷至沓来首当其冲C.光怪陆离相辅相成熙熙攘攘首当其冲D.琳琅满目相辅相成纷至沓来当务之急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但令文艺工作者被失却了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B.不但损坏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C.不但失却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D.不但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更失却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虽然,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是霈要压力的B.当然,创作—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也是有压力的C.当然,压力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所必需的D.虽然,压力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所必需的4.下面是某校拟给王老师带队获奖的祝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听到你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全校师生高高兴兴,你们能够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与你们整个团队用力分不开,我们为你们的成功而骄傲,预祝你们取得新的更大功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面是高安中学“消防疏散体验”流程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放言五首·其一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注释】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柴,语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2.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3~4题。寄外舅郭大夫①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慨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B.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C.颈联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D.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4.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演练答案与解析一、1.D【解析】“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芜;“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第一处,是形容各种好的作品,应用“琳琅满目”。“相得益彰”,相互配合,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两种事物互相辅助,互相促成,缺一不可。第二处,是说“影视创作理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互相辅助促成,应用“相辅相成”。“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第三处,是说各种作品接连不断出现,应用“纷至沓来”。“当务之急”,当前事务中最为紧要的事;“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第四处,说“做好审美甄别和良莠区分,去芜存精,正向引导”是眼下最为紧要的事情,应用“当务之急”。2.C【解析】A项,“令文艺工作者被失却了基本操守”句式杂糅,删除“被”;B,“损坏……操守”搭配不当,“操守”与“损坏”搭配不当;D项,“不但……更”后内容语序不当。3.B【解析】试题空缺句与后文不能构成转折关系,据此排除A、D两项;空缺部分后的句子是“它的压力”,因此前文的陈述对象为“它”而不是“压力”,而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这就排除C项。4.①“听到”改为“欣闻”;②“事情”改为“喜讯”;③“高高兴兴”改为“欢欣鼓舞”;④“用力”改为“努力”;⑤“功绩”改为“成绩”。【解析】“听到你领导的……”中“听到”与语境不合,这是“某校拟给王老师带队获奖的祝贺信的片段”,故用语要正式,“听到”过于口语化,可以改为“欣闻”,即听到好的消息后大为喜悦、欢心;“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中“事情”使用过于随意,且不能体现获奖这一语境,可以改为“喜讯”。“全校师生高高兴兴”中“高高兴兴”过于随意,可改为“欢欣鼓舞”;“与你们整个团队用力分不开”中“用力”不得体,过于随意,应改为“努力”;“预祝你们取得新的更大功绩”中“功绩”不得体,“功绩”指功劳和业绩,用在此处属于大词小用,可以改为“成绩”。
5.示例:本次“消防疏散体验”拟于9月8日举行,分疏散和安全两个方面的工作。警笛响后,各班主任集合学生,按照指定路线疏散学生,学工处工作人员到指定路口,维持秩序,保证学生安全。最后到操场集合。【解析】根据试题要求,首先要注意把握流程图的中心是“消防疏散体验”,根据对中心的把握后,考生要注意流程图疏散体验的流程是由上到下的顺序,要注意工作分为:疏散工作和安全工作,各个工作的负责人是不同的。考生注意语言描述的通顺与简练。用简洁通顺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和概括,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本题了。二、1.B【解析】B项,“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分析错误,颔联两句“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意为世人只爱臧生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子那样的高贤,从诗人“但爱”“可知”两词看出诗人认为两者虽然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但性质不同。2.尾联说明了要辨别真伪,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的道理。尾联诗人用“不取”“可怜”感叹当朝者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辨别真伪失掉了依据,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解析】“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结合诗歌来看,“何人”、“底事”、“但爱”、 “可知”、 “终非”、 “岂是”、 “不取”、 “何殊”,诗人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结合注释来看,“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诗人处于被贬的境地,而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内中包含诗人对当朝的不满和对自己遭遇的不平。3.D【解析】D项,“含蓄委婉,慷慨悲壮”分析不正确,应是“通俗易懂,自然纯朴”。此诗先从岳父寄信来报知消息入手,写出了自己接到蜀地来信,知道妻儿都平安地住在岳父家中的喜悦心情,但又不敢深问具体情况的矛盾复杂心理,然后再用温言絮语抚慰妻儿,又感慨哀痛自己身世。诗通篇全以感情运行,通俗易懂,自然纯朴。
4.①表达出了对妻儿的关心思念,面对来使,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表现出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怀;②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诗人年事已高,愁病交加,却还得忍受与妻儿的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③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解析】首联“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意思是有人从巴蜀带来口信,说我的妻子儿女仍然像过去一样,安心在外家居住;颔联“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意思是我深知他是来报消息的,可心中不安,难以开口请他把详细的情况缕诉,表达出对家乡妻子儿女的关切思念之情。颈联“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意思是只要身体康健,用不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虑,亲人之间的骨肉情谊,更不会因分别而有所远疏,抒发了家人不能团聚的分离之苦。尾联“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意思是可叹我年龄既老又多病,功名未立,流着凄伤的眼泪,写下了这几行回书信,写出诗人功名未就,而又年老多病的状况,既点明了一家人不能团聚的原因,也表达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