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一、导语。我们真是幸福,不但可以在现实中找到知心朋友,还可以穿越时空,以古人为友。此时,我想到一首诗:。。。。。。。由于时间的交错,我们无法与他们相遇,但是我们有他们留下的诗文,我们可以穿越这些文字,感受心灵的颤动。同学们还喜欢其他哪些古代文人?老师喜欢陶渊明。二、新课教学1、找同学试背诗歌。2、这首诗主要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而写的呢?归。找得十分准。那么,本诗围绕这个“归”字又主要写了“归”的什么内容?分三部分3、归的原因是什么呢?(生:厌恶官场,喜爱田园)根本原因,哪些诗句说明了诗人的这种态度呢?请找出来。(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可是这些诗句中并没有出现官场、田园两个词呀,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理解。(生答:尘网、樊笼喻指官场,旧林、故渊喻指田园,羁鸟、池鱼喻指官场中人)板书3、“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养在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共同特点是(生:都失去了自由,受到束缚),那么这反映了诗人身在官场时是一种什么感受呢?(生:没有自由,痛苦不堪)(师生齐读)
4、诗人身在官场是这样的感受,他归向田园后又是什么感受呢?(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板书元代马致远的著名散曲《〔双调〕夜行船·秋思》中说:“利名歇,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便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清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师生齐读)板书框架5、他所生活的田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幻灯片:诗句)我们一起将这些诗句朗诵出来。(师生齐读)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有(生: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种农村生活景象都是最常见的,给人感觉?恬静幽美、清新喜人。
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美,现实的乡村也好。“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总结手法。三、理顺文章思路。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
——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接着写园田景色,然后很自然地抒发归田园后的愉快心情。首尾呼应。大家一起背诵。四、我们一起鉴赏了这首诗的语言,现在就请同学们再学习陶渊明的诗篇,说说他的诗歌艺术风格特点。幻灯种豆总结:语言朴实如话,意境清幽恬淡,感情真挚自然幻灯由于这种诗风独树一帜,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到唐代又发展为一个顶峰,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所以陶渊明被后人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始祖”。另外,由于他的归隐田园的追求为后世失意文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归宿,因次又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四、将李白和陶二者进行了比较。
陶渊明精神的可贵之处就是“质性自然”、“任真自得”。他超越现实功利,追求精神与大自然的融和,显示了一种崭新的生命美学和主体形象。这就使得自屈原以来被反复吟唱的“士不遇”主题发生了质变,陶渊明不再是被动的受难者形象,因为靠了主体意识、生命意识的帮助,陶渊明终于能够摆脱所谓“士不遇”给一代代士人带来的悲剧性痛苦了。从这个意义上看,陶渊明的主体意识和生命意识是中国精神演化史上至为难得的一个转折。无怪乎朱自清先生在序《陶渊明批评》一书时,开宗明义便指出了:“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补充元好问、苏轼的评价幻灯片七、拓展延伸那么你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怎么看呢?学生讨论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的时代,他这种不愿同流合污,想要保持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后人尊敬的,是有其时代意义的。在当今社会,有些人远离喧嚣的都市,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人的性情所决定的,或许是因为他们在都市间找寻不到精神世界的宁静,渴望于山水田园中寻得一种心灵的和谐。也有人是以一种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态度面对人生,希望干出一番大事业,成就辉煌。当然,第二种选择于当前来说,这是一种主流意识。但是我们对每一种选择都不能够否定,因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生活方式,只要这种选择对社会无害,我们都应该尊重,不该去干涉。
幻灯大学生 人生不是只有一个出口,有的时候,需要我们另辟蹊径。结尾:相信你一定见过晴朗的天空,任云卷云舒,不变的是那湛蓝的天幕;相信你一定也见过四季的植被,随花开花谢,不变的是那挺拔的枝干;还有那苍茫的大海,点点归帆去又来,永恒的只有那醉人的深蓝。在这世上,有些东西只是点缀,是繁华,转瞬即逝;有些事物却是底色,是真淳,长久而永恒。“繁华落尽见真淳”,不仅大自然如此,世上万事万物莫不如此。四、师生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