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2.通过意象的分析,是学生体会到陶渊明的思想情感3.弄清楚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艺术特征级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陶渊明诗歌景物描写的独特魅力2.掌握陶渊明诗歌风格及其对后世影响教学难点1.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2.诗歌景物描写的独特艺术魅力。中山四路有一栋大厦,叫做渝中大厦,大厦的第五层有一个餐厅叫做“五斗米”,那么同学们每次路过或者是看到五斗米会想到什么呢?(吃饭)那么同学们有没有猜想一下他为什么叫做“五斗米”呢?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担任彭泽令期间,郡里派督邮到县里巡查,县吏劝陶渊明“束带见之”,陶渊明说了一句:“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挂冠归隐,直到逝世,从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也个有气节,有骨气的人,那么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陶渊明一起走进他的田园生活,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走进《归园田居》其一。(ppt展示课题)我们说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一定要“知人论世”,同学们在初中学过关于陶渊明的诗歌,也了解过陶渊明,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明确:同学们说得都很准确,也很完整7/7
,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是因为他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为魏晋文坛注入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陶渊明想要在诗歌中给我们展示什么,他回归以后的生活快乐吗?我们一起在课文中来寻找答案。请大家拿起笔,结合书下注释理清诗歌大意。(给大家3分钟时间)结合书下的注解理清诗歌应该是没有难度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走进陶渊明的田园世界,请大家齐读课文。正音:亩(mǔ)、拙(zhuō)、荫(yìn)。(ppt展示)现在请同学们对你们自己的阅读进行一下自我评价。(学生可能会说:整齐,洪亮,清晰。节奏快,没有情感,)我认为同学们读得时候啊,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声音整齐,洪亮;但是感觉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呢缺少了那么一点东西。现在我给同学们放一篇朗读,请同学们拿起笔划分停顿、节奏。讨论:有比较才会有提高,同学们和朗读比较一下,是他读得好呢,还是我们同学们读得好呢?为什么呢?(节奏舒缓,抑扬顿挫,情感丰富,)五言诗要求五言三顿,多为二二一或者是二一二,节奏较为舒缓。现在我们再把诗歌齐读一遍,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情感和节奏。刚才读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带着情感,那么同学们认为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情感,也就是说本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情感基调呢?(情感基调):简言之就是始终贯穿于文学作品中的主要情感,7/7
那么同学们通过阅读,通过梳理诗歌大意,那么本文的情感基调应该是:先忧后喜,沧桑而又有悔恨到愉快,闲适。那么同学们同学们们有题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们一起来看看“韵”。什么意思呢,本性,气质,本性气质是“不适俗”,也就是不迎合世俗,质性自然,同样“性本爱丘山”也直接说出了作者本性是热爱丘山,质性自然的。误落尘网中,一个“误”字,是说违背了本来的意愿的,是纯粹的失误,而在生活中犯了错误就要付出代价,什么代价呢,在尘网中呆了三十年,而尘网是什么呢?是官场生活,是世俗杂事,在官场生活了三十年之久,对于质性自然的作者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煎熬啊。作者在这里还是比较人性化的,他怕我们不能够准确地体会他的那种感受还给我们打了个比方,什么比方呢?作者将自己比作羁鸟和池鱼,都是一种非常受束缚,没有自由广阔空间的感觉。所以说可以见到作者对官场生活,对俗世的厌恶和渴望回归自然的迫切之感。所以前六句话给我们作者表达的是对官场或者是世俗生活的厌恶。那么看一看接下来的几句作者有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呢?是一种喜悦的,回归自然之后的喜悦之情。如果让你用现代文的语序重新这一段进行整理,我们可以怎么说:十余亩田地,八九间草屋,茂盛浓密的柳树,整齐排列在房子周围的桃树李树,朦胧可见的村落,袅袅上升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放声鸣叫的鸡,整洁而又空旷的房舍,这样的景物美不美啊,舒不舒服呢,作者在这里表达出的是一种喜悦的心情,是一种对乡村景物,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沉浸在一种喜悦的气氛当中。最后作者在直抒胸臆,凸显诗歌主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以说整首诗歌,他的情感基调是先悲后喜,由悲到喜。理清了诗歌的情感基调,现在我们一起来带着情感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注意一下语速,语调,情感。7/7
同学们读得好了很多,那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陶渊明描写的田园生活的美好了吗?想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呢,诗歌中的那些让你向往呢?(Ppt展示写景的句子)借景抒情,诗人要表达情感,就要借助景物来表达情感,那么这些用来表达情感的景物在诗歌中叫做什么?(意象)意象,就是融入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那么诗歌中的意象主要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我们说选择意象是为了营造诗歌的意境,表达诗人的情感,诗歌意象的特点会影响或者是反映诗歌的意境特点,那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呢?提示一下同学们,对于这些景物我们是陌生呢还是熟悉呢,是常见的还是难得一见呢?这些都是在农村中才可以经常见到的景物,也是农村生活必不可少的景物。所以说:首先,在诗歌当中,选取了平常生活中所见的事物,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构成了纯朴自然,远离尘世的艺术境界。(ppt展示)同学们我们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陶渊明给我们描绘的田园环境画一画。(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观察一下自己画得画,思考一下作者是不是简单的把景物堆积在一起(不是),那么作者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呢?(远近结合,内外结合),有一个东西同学们是不是没有画出来啊,什么呢?鸡鸣和狗吠同学们有没有画出来呢,没有,那么鸡鸣,狗吠,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从动态,前面是作者所看见的,这里是作者所听到的(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7/7
作者先由近及远:“方宅十余亩”四句写近景,也就是家居周围的环境,“暧暧远人村”四句写远景,及农村的田园风光。在由远及近,由室外的风光转向室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那么我们说这样的意象写作角度和特点让我们的已经描写具有了什么样的特点呢?(有没有层次感,角度变换多不多,描写是不是全面具体)诗人按照视线的逐步转移,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现了农村田园风光和家居生活环境。(ppt展示)同学们再看一看,诗歌中选择的景物是属于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或者说是动静兼有,诗歌中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如:“十余亩”与“八九间”的数量词对举,“荫”与“罗”的静态动词运用,“暧暖”与“依依”的叠词呼应,无不在传达农村风光特有的美感;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二句,写听觉感受,属于动态的表现,但这里显然是以动写静,更显出田园的宁和气氛。最后,不以奇丽取胜,着力展现景物的静态之美,构成和谐完整的诗歌意境。(ppt展示)。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是一个官场污浊险恶,社会风气败坏的黑暗时代。像陶渊明这样心怀匡时济世志向的正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又欲洁身自好,便纷纷遁迹山林岩穴,但是回归田园之后陶渊明的生活是不是真的美好呢,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因为陶渊明从官场回家之后,要自己去耕作,需要自己去辛勤劳作,正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到的那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同样“开荒南野际”;正如他所写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无心耕种,如果遇上灾荒,他可能颗粒无收7/7
,收成好的时候陶渊明也多以粮食酿酒。所以有可能经常吃不饱,说不定这篇《归园田居》就是陶渊明饿着肚子写的,可是他为什么依旧把田园生活写的如此之美呢?对官场生活,世俗社会的厌恶,是对“羁鸟”“池鱼”生活的痛恨,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对回归田园的一种执着追求,是对质性自然的一种守候。他回归田园之后开始了自食其力的艰辛的农业劳动,实践了“宁可枝头抱香死”的菊花一样的人生追求。情景交融,先有情后有景,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什么样的景物飙到什么样的情感,例如大家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在文章中选择了那些景物呢,(古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情景交融,那么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呢?悲凉萧条,孤独寂寞,漂泊无依的游子陶渊明通过这样的意象和意境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呢,他的田园诗歌有具有什么样的风格特征?平淡,自然,宁静,淳朴,清新,脱俗,同时田园诗歌也为魏晋文坛注入而新的活力,开创了汉魏以来诗歌的新高度。评价:“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是苏轼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意思是说,陶渊明的诗语言质朴无华,但意蕴深远。金.元好问曾在《论诗三十首》中这样论述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7/7
极力赞扬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露出真朴淳厚的本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的确,陶渊明的诗洗尽铅华,真朴淳厚,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他的成功也给了我们启示:作文要写出真性情,要有真情实感。”“百世田园之祖,千古隐逸之宗”《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典型代表,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他的诗文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于情中见景,于景中含情,充满了田园气息,歌咏了田园生活。影响了后代的文人:唐代王维,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将这一诗风继承发扬,形成了山水田园诗风,使之成为了诗歌的一大流派。最后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纪念这位德艺双馨的隐士。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