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52-01 教学目标: ①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②了解李诗中“神仙”这一意象的内涵 ③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重点研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见神仙给作者的感受 教学难点: 理解李白“才不见用”的独特感受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李白以其出众的才华,飘逸的诗风,广泛的社会接触面,不羁的性格,赢得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痴迷、癫狂。今天,让我们一起触摸他的文字,走近这位“诗仙”的精神世界。 一、解题 阅读P20注释①,解释诗题4
[明确]天宝,三年李白因遭遇排挤,离职去京。第二年,他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做诗留别。 诗题意思:梦中游天姥山,写诗作为分别留念,吟诗体属歌行体留别,分别留念。 二、读诵 正音,纠正句诗 三、整体感知 1.把握全诗的脉络 [明确]“梦游”是贯串全诗的红线。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是“梦前”,“我欲因之梦吴越”至“梦中”,从“忽魂悸以魄动”到最末“梦后”。 四、品读?探讨 1.诵读“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部分。教师先疏解诗意,在提出问题:天姥山具体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天姥山在现实中有没有具体的原型? [明确]①天姥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通过阅读讲解天姥山具体有高、大、远、神秘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 ②表现手法:虚实相结合,先抑后扬、夸张、想象。“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前一句是虚,后一句是实,前一句是抑,后一句是扬。下面则运用了夸张、想象手法,能够充分体现李白诗风。 ③4
天姥山在现实中有没有具体的原型:有。那就是当时社会的上层。对于李白来说:政治中心长安离他那么远,他自己社会地位又是那么低,他自己对社会上层又是那么不了解。反过来,上层社会对他来说就具有远、高、神秘等特征。 (资料与网上都有人在讨论李白有没有去过天姥山,更有人说李白去的天姥山不在浙江而是在福建叫太姥山,但很少有人讨论天姥山具有什么特点) 2.诵读“我欲因之梦吴越――空中闻天鸡。”部分。教师先疏解诗意,再提出问题: ①这一部分重点些什么? ②景色的色调是什么? ③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一部分重点写作者走向天姥山景色的色调应该是比较明快的,它反映了作者在从自己的故乡走向当时政治中心长安时,受人提拔顺风顺水的,愉悦心情。例如受到贺知章等人的肯定与推荐。 3.诵读“干岩万转路不定――訇然中开!”教师先疏解诗意,提出问题:这一部重点写什么,这部分景色特点是什么?它象征奢着什么? [明确]这一部分重点写进入“神仙地界”时所见的情景。这部分景色描写具有阴森、恐怖的特点。它象征着上层社会与普通人之间永远有着打不开的门,但李白进去了。李白又看到了什么呢? 4.读诵“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教师先疏解诗意,提出问题:环境描写具有怎样的特征?神仙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神仙象征着什么?4
[明确]神仙居住的环境日月灿烂,金碧辉煌。神仙的生活风光无限。那里的神仙无虑无忧。不为天下苍生着想,尽情地欢乐。它象征着繁荣时期上层社会那些贵族,这些贵族声色犬马,过着比神仙还逍遥的日子。 5.诵读“忽魂悸以魄动――古来万事与流水”教师先疏解诗意,提出问题:作者从中感悟到什么? [明确]作者的心情非常失落,发出长长叹惜。作者并不羡慕神仙的生活,也不羡慕上层社会生活。认为他们会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对于一个想作为的人来说,他怀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大志。他是绝不会与他们妥协的,更不会顺从他们。 6.诵读“别君去兮何时还――使我不得开思颜!”教师先疏解诗意,提出问题:天姥山是文中所说的名山吗,哪一句是点题,点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天姥山不是作者所说的名山,作者所说的名山应该是他的精神寄托的地方,那里没有狭隘和势利,有的是安宁和祥和。点题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目的是发出世间最强音,直接抒情,表明心志。 五、小结: 梦为现实之曲照,李白通过想象通过梦游天姥把自己在政治生涯的坎坷不平曲折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其中,展现了人生亮丽的一面,这一面也是时下这个社会所需的。最后以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冗繁削尽留清瘦,读到熟时是深时。” 六、作业 理解这首诗,背诵这首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