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高》教案[宝典]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宝典]

ID:789199

大小:63.56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杜甫《登高》教案登高杜甫风急人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826672612xl()c注释lo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FI有背高习俗。2o渚:水中小块陆地3。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4o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5。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6。万里:指远离故乡。7o百年:这里借指晚年。8。艰难:兼指国运和自生命运9。苦恨:极其遗憾。苦,极。10o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Ik潦倒:哀颓,失意。12。新停:刚刚停止。826672612.doc译文风急天髙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口的河洲上有呵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牛•当中疾病缠身今F1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乂暂停了浇愁的酒杯。【教学冃标】 1•认知目标:了解杜甫牛平及其在诗歌发展史屮的地位;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2.技能冃标: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3.情感目标:理解杜甫诗歌忧国忧民Z情和孤独抑郁Z感。【教学匝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探讨诗歌创作与时代的关系,了解诗人经历,从小感悟生活。【教学步骤】导入安史Z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來的巨大灾难。杜出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见孟榮《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一、文学常识1•作者及牛平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屮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九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乂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批(注:因为杜甫牛平做的最人官职为工部尚书)。杜甫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5cfbd74101OOirby&url=hMp://sUUic9.pho(o.sina.com.cn/orignal/5cfbd741x8()dc45e96778(1)读书壮游时期涉世不深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流露了诗人对一 切事业的雄心壮志。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带。其间赴洛阳考进丄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2)困守长安时期忧国忧民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刀,安史Z乱前一个刀,才得到小小的参军Z职。仕途的火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3)陷贼打为官时期现实主义创作高峰http://ph()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5cfbd74101OOirby&u讨二http://static9.photo.sina.com.cn/orignnl/5cfbcl741x80dc45c96778肃宗至徳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Z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氏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风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儿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冋京任原职。758年5月,夕卜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氏安。759年,对政治感到火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4)漂泊西南时期思、想更深沉、诗风更沉郁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二blogid=5cfbd7410100irby&url二http://staticl3.photo.sina.com.cn/origiKd/5cfbd741x80dc4a5c568c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甜小八年,荆、湘三年,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冇更多的抒情性质。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I'可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3、写作背景《登高》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也就是公元767年的秋天,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重庆市奉节 县)所作。没来夔州Z前,他寓屈在四川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潼川镇)。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小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屮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就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二、诵读全诗三、赏析全诗(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口鸟飞冋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岛。分别用“急”“高”“啸哀”“清”“口”“飞冋”來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根据是:①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乂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③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④飞鸟(问题!),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岛。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日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口。总Z,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11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⑤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H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Q老了。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吋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这些地方都说明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是悲凉和凄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H然Z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白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人家注意。②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小国的青年时 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白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B然。由此看來每一位诗人笔下的冈都是他们的化身。(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來”(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屮化境”。写了儿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而。(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來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H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不尽长江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丿力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还有•种很宏人的气势,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吋,都难免一-死。这是--种必然规律。所以,他乂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牛命越短何,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來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祈。人主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吋已是第八个年头了。(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i般都是在白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白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独占一人,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层层愁绪顿牛。(四)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OTo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己经老了,以致两鬓斑口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口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白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白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牛。颠沛流离,坎坎坷坷一一儿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牛。(2)这是--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口发丛纶,两鬓染霜。(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白己年老多病。而“新停”乂是“刚刚放下”。“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小,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乂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一一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四、欣赏格律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白对,如上旬“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口”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 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句之中,字字皆律。”优秀的近体诗总是把格律和内容结合的很好,即遵循格律的要求,乂照顾充分照顾到情感的表达。五、赏析小结《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Z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乂相互照应。明代人胡应麟说:“此诗白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明代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乂《诗薮内编》卷五评曰:“若’风急天高'则一篇这小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细绎之,则锚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範走坂Z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六、板书设计: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首联哀婉孤独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颔联沉郁高昂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颈联愁苦沉痛尾联忧愤无奈七、布置作业专业好文档精心整理欢迎下载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