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登高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及背景2、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2、难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三、课前预习1、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杜少陵,世称少陵野老。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因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风格为主。有《杜少陵集》。2、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趁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杜甫在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中抱病登台。四、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猿啸( )渚清( )霜鬓( ) 潦倒( )浊酒(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百年多病独登台(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 ( )③潦倒新停浊酒杯( ) ④艰难苦恨繁霜鬓 ( ) 3.下面是以《登高》为例来谈诗歌朗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B )A.朗读时,读准语调语气很重要,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朗读时,“风急”要读得很凄寒;读“天高”时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读出那种空旷渺远的感觉。B.把握好重音也是朗读成功的必要环节,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万”“里”“悲”“常”都要重读;“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多”、“独”都要重读。以读出诗人愁苦不堪、孤苦伶仃的感情。C.轻重也是朗读成功不成功的要素,如《登高》中,“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D.朗读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调、语气,还要配合表情、动作。如读“天高”时最好仰视;“渚清”“沙白最好俯视。五、课堂解读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凄楚、悲伤、悲愤、孤独、沉郁、顿挫。2、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意象?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秋江景物特点: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3、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飘流在外,同时又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但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4.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的颈联,含有八层含义,找一找,本联共写了诗人多少层愁苦?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之愁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登台,倍思亲也;独,孑然孤“独”也。5、结合“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分析造成作者愁苦的原因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