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5登高教案14(07人教版必修3)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2.5登高教案14(07人教版必修3)

ID:789330

大小:21.7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名校名推荐⋯⋯⋯⋯⋯⋯⋯⋯⋯⋯⋯⋯⋯⋯⋯⋯⋯⋯⋯2.5登高教案(07人教版必修3)【教材分析】《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把握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意境,同时应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图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理解意境的含义。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体会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诗风。【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谈一谈,在你心目中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幻灯片】明确:忧国忧民、爱国等教师:思想家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文章《“情圣”杜甫》,今天我们理解“情圣”是指感情丰富的人、心灵世界丰富的人。在领略了蜀道的雄奇险峻之后,今天我们来到浣花溪畔,将和杜甫一起走近夔州,登上他的律诗之颠,感受一代诗圣丰富的心灵世界。)二、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给你留下整体的感觉是什么?(幻灯片)明确:凄楚、悲伤、痛苦、悲愤、孤独、沉郁、顿挫等教师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悲“的2、朗诵诗歌,读出“悲”的味道。教师:诗歌的朗诵在读准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要读出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仔细理解诗歌的内容,才能真正读好诗歌。三、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点拨、解疑)1、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2、首先从情感入手,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宋代罗大经从这句中读出八层含义,你能读出几层含义?(幻灯片)明确:万里:“地之远也”,离乡之远,身在夔州,诗人一直把长安作为自己的家乡,自称少陵野老。悲秋:秋,“时之凄惨也”;悲,点出登高的心境。作客:“羁旅也”,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时是流浪他乡、漂泊夔州。“常”,“久旅也”,写出漂泊时间之长。杜甫生平正赶上安史之乱,朝廷的黑暗使他无处施展自己的抱负,最终走上逃荒、漂泊之路,等待时机。杜甫1 ⋯⋯⋯⋯⋯⋯⋯⋯⋯⋯⋯⋯⋯⋯⋯⋯⋯⋯⋯⋯⋯⋯⋯名校名推荐⋯⋯⋯⋯⋯⋯⋯⋯⋯⋯⋯⋯⋯⋯⋯⋯⋯⋯⋯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有家不能回,有美梦却不能做,这是何等的悲凉?百年:“暮齿也”,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诗人此时55岁,逝世时是58岁。多病:“衰疾也”,此时诗人多病缠身,有司马长卿病,肺病,风湿病,偏头疼等。独:“无亲朋也”,独自一人,写出孤独的心情,但又不只是个体的孤独,也是心灵的孤独。没有亲人在身边。朋友(王维、李白、房管、高适、严武)都相继去世,这对诗人打击很大,也让诗人产生一种悲观绝望、将不久于人世的感觉,此时此刻作者感到十分孤独。登台:台,“高迥处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喝菊花酒,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登台跟个人的心情也有关系。古代诗人,一登上高台就会感慨,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唱:“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说宇宙时空那么宽广,而我一个渺小之人在这样大的时空中是多么落寞、孤寂。此时,诗人年老体衰多病,抱负还没有施展,登上高处,在空旷的环境之下,一对比,更是多了一层感慨。小结: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十四字之间,有八层悲义,对偶又精确。仔细品味,心生愁苦、沉痛之感,这就是老杜的诗歌,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幻灯片)明确:①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国家:当时国难当头,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国力衰微,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外族入侵等,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很多。朝政混乱,宦官专权,国家前途一片黯淡,处境艰难。个人: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漂泊异乡,无亲朋,抱负不得施展,而且自己又年老体衰,满头白发,壮志难酬,想解忧,欲借酒浇愁,却不能饮酒,这种愁闷,这种忧伤,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②这是伟大的“仁爱”思想,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广阔的胸襟,博爱的精神。“仁”字告诫后人,心里除了自己还要有他人。杜甫的处境已经很凄惨了,但他依然还想着他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希望天下的寒士都有房子可以居住;他也忧虑国家,年老体衰,依然想为国家效力,遗憾自己头发花白,这不是仁者情怀的体现吗?而这一点是超越了孟子的,社会对他很冷酷,他却用火热的情怀去回报社会。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小结:因此,我们解读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处,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仁者情怀!3、诵读三四两联,读出愁苦、沉痛、忧愤、无奈之情。教师指导:颈联写出长年漂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两句基调沉重,宜缓缓读出,体味作者百感交集的心态。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2 ⋯⋯⋯⋯⋯⋯⋯⋯⋯⋯⋯⋯⋯⋯⋯⋯⋯⋯⋯⋯⋯⋯⋯名校名推荐⋯⋯⋯⋯⋯⋯⋯⋯⋯⋯⋯⋯⋯⋯⋯⋯⋯⋯⋯1)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在这样的处境和心境之下,杜甫的眼中又看到什么呢?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幻灯片)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2)首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幻灯片)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那只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那只鸟是悠闲自在的,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这里的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鸟飞回”,有“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感觉,写出作者的孤独无依。登上高处,看到这样的一只鸟,在这样的身世之下、国运之下,过着这样的生活,还在苦苦挣扎。总结:首联体现了作者孤独无依,漂泊痛苦的心境,意境凄凉。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它描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幻灯片)明确:落木――落叶归根之感,感受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感觉;落叶飘零已至晚秋,让人不由得想到人也走到生命的晚秋,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想到生命的短暂。长江――滔滔江水,亘古如斯,让人想到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比喻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与永恒的江水相比,人的生命如此短暂,人又是多么渺小,就像一滴水一样,都会被淹没在江水里,人又能为历史做些什么呢?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小结: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幻灯片)2)问:颔联又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幻灯片)明确:“落木”配上“无边”“不尽”配上“长江”,营造了一种境界阔大,气象万千,广阔深远而又浑厚悲壮的意境。体现了作者的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小结:“无边”“不尽”强烈突出了作者心胸的开阔,杜甫笔下总能写出开阔的景象来。杜甫的感受力是非常强的,春天看到花瓣落下来,他说:“一片花飞剪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诗人从一片飞花的飘荡,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中国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当看到无边的落叶,不尽的长江,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慨呢?所以说,杜甫的心灵世界是非常丰富的,读他的诗就要读出丰富的感情世界。3 ⋯⋯⋯⋯⋯⋯⋯⋯⋯⋯⋯⋯⋯⋯⋯⋯⋯⋯⋯⋯⋯⋯⋯名校名推荐⋯⋯⋯⋯⋯⋯⋯⋯⋯⋯⋯⋯⋯⋯⋯⋯⋯⋯⋯4、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5、诵读一、二两联,读出哀婉孤独、沉郁高昂的感情。教师点拨:首句读出浑厚的气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要连续读,“木”“江”要拖长,读出“萧萧”的沉郁和“滚滚”的气势。小结:诗歌分析到这里,我们知道什么是诗歌的意境,就是意象分析中所营造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情和景的交融,情因景生,景因情显。四、合作探究1、这首诗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明确:羁旅愁,身世苦,家国忧。(板书)(孤独、痛苦、忧时、愤世、愁苦、深沉、沉郁等)2、初读诗歌,同学们觉得诗歌的基调是“悲“的,赏析之后,你能用“悲”组一个词语来概括表达这首诗带给我们的境界感吗?明确:悲壮教师:大自然是开阔的,作者的心胸也是开阔的,所以在肃杀之气之外还有一种壮气,悲壮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3、集体朗诵,读出诗歌的悲壮之气。4、赏析小结:这首诗歌通过写诗人所见秋江的广阔图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心情。《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第一”、“旷代之作”、“律诗之冠”,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对仗工稳,音调铿锵。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一意贯穿,一气呵成。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五、方法提升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幻灯片)明确:移情入境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六、能力拓展1、通过《望岳》和《登高》的比较,思考:杜甫早年创作风格和晚年有什么不同?(幻灯片)明确:早年更多激情,充满活力、朝气,晚年更多了人生感慨,和无奈之情,所以杜诗中更多体现的是沉郁顿挫的风格。2、什么是沉郁顿挫的诗风?明确:沉郁:思想感情的丰厚、含蓄。顿挫:语言凝练,节奏分明,富有音乐的美感。3、你能读出这种沉郁顿挫的情感吗?(争取读出沉郁顿挫和悲壮)4、听录音,体味作者丰富的心灵世界。(幻灯片听朗诵)5、思考,讨论然后回答:通过对杜甫诗歌的学习,我们又进一步认识了杜甫,我想问大家,在杜甫身上,有哪些品格对我们今天立身做事有启发作用?选择对你影响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受。明确:博爱,仁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执著的信念,忧国忧民的情怀等,对我们今天的立身做事有很重要的作用。七、课堂小结4 ⋯⋯⋯⋯⋯⋯⋯⋯⋯⋯⋯⋯⋯⋯⋯⋯⋯⋯⋯⋯⋯⋯⋯名校名推荐⋯⋯⋯⋯⋯⋯⋯⋯⋯⋯⋯⋯⋯⋯⋯⋯⋯⋯⋯杜甫这种博大的仁爱精神,宽广的胸怀,执著的政治信念,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人们去崇敬他,爱戴他,追念他,千年之下,亘古如斯。八、布置作业1、背诵《登高》,分析诗歌在句式上的特点。2、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九、板书设计景十、教学反思诗歌教学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弱点,就是始终停留在朗读的基础上,我认为只有深登高悲壮(羁旅愁,身世苦,家国忧)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才能真正读好诗歌,因此,我这节课重点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然后再去读诗,效果很好。在学习前两首诗歌的基础上再学习这一首,同学们对作者生平及这一特情定时期的所处环境已经很熟悉,所以学生知道的比较多,参与积极性也很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5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