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学习目的】1、能了解苏轼及其创作特点。2、能理解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感情。【学习重点】1、朗读背诵。2、学习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1、能理解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感情。2、学习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学习时数】1课时【预习导学】一、知识链接(一)走进作者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2、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但也有些作品表现出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二)文题背景1、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作者因乌台诗案入狱(乌台,即御史府,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构。这一年,谏官李定、舒亶、何定臣三人,摘出苏轼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苏轼被捕入狱。)年底得释,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生活艰辛,心情郁闷。元丰五年(1082),两次游赤壁,一次是农历七月,一次是十月。两篇赋都是排遣郁闷的作品,虽然有随应世俗、自享其乐的生活态度,但这种不为险恶遭遇所屈、处境仍然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自有可取的一面。2、赤壁,地名,著名的有两处:一处是湖北省嘉鱼县东北的长江南岸,是周瑜打败曹操的地点,靠西;一处即苏轼所游之地,在湖北省黄州附近,靠东。因为两地都名赤壁,所以苏轼联想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以抒发思古之幽情。这是借题发挥,意在述怀,所以没有重视史实的考证。3、《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苏轼由于王安石变法,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很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遣。(三)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淘米()波涛()故垒()纶巾()樯橹()酹酒()2、解释下列词语。⑴风流:⑵纶巾:⑶大江:⑷英发:【合作探究】1、请学生朗读,整体感知。2、请概况这首词的主要内容。3、上阕咏赤壁,那作者是怎样咏赤壁的呢?4、词中哪句是眼前实景?有何作用?5、词中哪几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6、作者所描绘的赤壁是什么样子?(词中直接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7、“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8、如果说上阕写景,那下阕就着重写人,借对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9、“遥想公瑾当年……樯橹灰飞烟灭”集中写周瑜的形象,试简要分析。4
10、词中哪三句写周瑜的成功?11、作者赞颂周瑜的目的是什么?12、“故国神游,……早生华发”,从回到,从怀古归到伤己,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3、请概括词的结构。14、请概括词的主旨。【拓展延伸】1、试结合词句简析苏轼激情豪放词风特点。2、作者在词中是如何以山水寄豪情的?3、作者在词中运用了铺垫映衬、虚实相间的写法,试简要分析。4、词中精当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哪里?【课堂测评】1、下列对“大江东去”中的“江”和“卷起千堆雪”中的“雪”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江是江河的总称,雪指浪花。B江即长江,雪指浪花。C江即长江,雪指雪花。D江是江河的总称,雪指雪花。2、下面对词中人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流人物”指的是才能出众、品格超群的人。B“三国周郎赤壁”中周郎即周瑜,三国时曾在赤壁一带火烧曹军。C小乔,周瑜的妻子,与他的姐姐并称“大乔小乔”。D“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绘的是古战场将士形象。3、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以“江”和“赤壁”为背景,颂扬当时众多的英雄豪杰。B下阕前部分写周瑜,描绘火烧赤壁的情景,抒发对古代英雄的思慕之情。C“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作者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D作者以自己的壮志未酬来衬托周瑜的功业,表达一种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课后作业】1、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写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一个“穿”字,突出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B一个“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C“拍”字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效果,还给人以声音。D“惊”字既写出了涛之气势,更写出浪涛给人的感受。2、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积淀出历史人物。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些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们的传说中。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丽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长江之景写到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惊叹到对历史英雄赞叹。D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4
【学习目的】1、能了解苏轼及其创作特点。2、能理解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感情。【学习重点】1、朗读背诵。2、学习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1、能理解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感情。2、学习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学习时数】1课时【预习导学】一、知识链接(一)走进作者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2、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但也有些作品表现出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二)文题背景1、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作者因乌台诗案入狱(乌台,即御史府,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构。这一年,谏官李定、舒亶、何定臣三人,摘出苏轼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苏轼被捕入狱。)年底得释,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生活艰辛,心情郁闷。元丰五年(1082),两次游赤壁,一次是农历七月,一次是十月。两篇赋都是排遣郁闷的作品,虽然有随应世俗、自享其乐的生活态度,但这种不为险恶遭遇所屈、处境仍然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自有可取的一面。2、赤壁,地名,著名的有两处:一处是湖北省嘉鱼县东北的长江南岸,是周瑜打败曹操的地点,靠西;一处即苏轼所游之地,在湖北省黄州附近,靠东。因为两地都名赤壁,所以苏轼联想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以抒发思古之幽情。这是借题发挥,意在述怀,所以没有重视史实的考证。3、《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苏轼由于王安石变法,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很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遣。(三)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淘米(táo)波涛(tāo)故垒(lěi)纶巾(guān)樯橹(qiáng)酹酒(lèi)2、解释下列词语。⑴风流:才能出众、品格超群。⑵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⑶大江:长江。⑷英发:英气勃发。【合作探究】1、请学生朗读,整体感知。2、请概况这首词的主要内容。(见“阅读提示”)上阕以长江赤壁为背景,颂扬当时众多的英雄豪杰;下阕写周瑜,描绘火烧赤壁的功业,并向江月倾诉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3、上阕咏赤壁,那作者是怎样咏赤壁的呢?明确: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的怀念。4、词中哪句是眼前实景?有何作用?明确:⑴“大江东去”是眼前实景。⑵这句用以起兴,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5、词中哪几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明确: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理解:三国时期周瑜打破曹军的赤壁在湖北蒲圻,而苏轼所游的黄冈赤壁则在今湖北黄冈城外,所以词中用了“人道是”,说明传说如此,并非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所在地。(清·朱日“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6、作者所描绘的赤壁是什么样子?(词中直接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7、“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起过渡作用,由写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其中“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铺垫;“江山如画”承上。8、如果说上阕写景,那下阕就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9、“遥想公瑾当年……樯橹灰飞烟灭”集中写周瑜的形象,试简要分析。明确:作者赞美周瑜,没有写他如何指挥千军万马与曹操厮杀,而写“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可见是欣赏其年轻有为,英气不凡,新婚不久,春风得意。10、词中哪三句写周瑜的成功?明确: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以周瑜胜曹操,周瑜儒将风度,指挥若定,具有非凡的胆略和豪迈的气概。)11、作者赞颂周瑜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12、“故国神游,……早生华发”,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归到伤己,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体现了作者仰慕豪杰,渴望功业有成的情怀。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叹。“人生如梦”的思想是消极的,同字面的追慕古人的逸气豪情放在一起,说明作者思想的矛盾。13、请概括词的结构。⑴上阕描绘波涛滚滚、雄奇壮阔的长江,点出这里曾是三国时周瑜战胜曹操的古战场,赞颂那一时引出的众多英雄豪杰。⑵下阕描绘周瑜的英雄形象,赞颂他在赤壁打败曹操的功绩,感慨自己功难就、鬓弦斑的境遇,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14、请概括词的主旨。4
以赤壁为背景,抒怀古之情,作者把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致对人生额思考和感悟紧密结合起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以周瑜的功业衬托自己的壮志未酬,表达一种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拓展延伸】1、试结合词句简析激情豪放词风特点。(豪:雄壮的笔调;放:不受任何的束缚。)⑴无论是在写景、写人、记事和抒情上,都是激情豪放的。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贯长虹,雄伟壮丽。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那奔腾激荡的长江景色,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古战场上刀枪的撞击声,人马的呐喊、嘶叫声和火烧战船的劈啪声。③“江山如画”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景物的磅礴之势。④“千古风流人物”与长江融为一体,使“我”想到了他们曾创下的功业是那样的豪放壮丽,周瑜就是在这里打败曹操的。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那样一场以弱胜强,扭转乾坤的战役写得从容不迫,豪放之气到了极点。⑥“多情应笑我,……一尊还酹江月”直抒胸臆,因“多情”而“早生华发”,而想到“千古风流人物”,想到周瑜在赤壁建立的功业,表达自己壮志难酬之情。2、作者在词中是如何以山水寄豪情的?作者把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与对历史、人生的思考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入作者深沉的历史感和对人生的感悟。3、作者在词中运用了铺垫映衬、虚实相间的写法,试简要分析。⑴描写的中心人物是周瑜,周瑜的英姿和业绩引发词人无限的豪情,在写周瑜之前,作了铺垫和映衬,经“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杰”后,才集中写周瑜的形象。⑵实写赤壁的自然景色,令人情感激昂;虚写“樯橹灰飞烟灭”的战斗场景,留给读者想象。实写“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令人随着词人一样沉醉;虚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一个年轻统帅的英姿仿佛就在眼前。4、词中精当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哪里?交错使用倒装句,句式灵活多变。【课堂测评】1、下列对“大江东去”中的“江”和“卷起千堆雪”中的“雪”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江是江河的总称,雪指浪花。B江即长江,雪指浪花。C江即长江,雪指雪花。D江是江河的总称,雪指雪花。2、下面对词中人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风流人物”指的是才能出众、品格超群的人。B“三国周郎赤壁”中周郎即周瑜,三国时曾在赤壁一带火烧曹军。C小乔,周瑜的妻子,与他的姐姐并称“大乔小乔”。D“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绘的是古战场将士形象。3、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上阕以“江”和“赤壁”为背景,颂扬当时众多的英雄豪杰。B下阕前部分写周瑜,描绘火烧赤壁的情景,抒发对古代英雄的思慕之情。C“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作者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D作者以自己的壮志未酬来衬托周瑜的功业,表达一种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板书设计】大江东去淘尽英雄咏赤壁江山如画乱石穿空惊涛卷雪小乔出嫁雄姿英发年轻有为慕周瑜事业有成谈笑指挥樯橹飞灭对比神游多情讽自己无可奈何人生如梦赤壁自然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实写虚实相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樯橹灰飞烟灭”的战斗场景虚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英雄形象【课后作业】1、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写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一个“穿”字,突出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B一个“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C“拍”字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效果,还给人以声音。D“惊”字既写出了涛之气势,更写出浪涛给人的感受。2、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积淀出历史人物。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些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们的传说中。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丽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长江之景写到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惊叹到对历史英雄赞叹。D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4